“信达雅”众说解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
smoothness,elegance
Venuti:
Fidelity,
clarity/comprehensibility, elegance/fluency
and Pollard: communicability, elegance
Hung
Faithfulness,
“信达雅”都是抽象词,以上不同的译法也大致说明了人们对其
范化的语言(大致如此,以下有详解)”。就“信达雅”的英译
来说,根据夏天(2008:2),有14种译法,还有作者看到的另 外两种译法,如图表1——“信达雅”译法用词对照表。
钱钟书:
fidelity,intelligibility,polished
Eugene
style
A. Nida:
faithfulness,
体论以联系、动态、全面的视角认识事物的组成部分,认为事 物整体不能归结为它的组成部分,把事物作看成一个有机联系 的整体,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其实,已有学者对翻译标准做这样的尝试,以下分而述之。他
们的研究发现对典籍英译标准整体论研究很有借鉴意义。
3.3.1.2 尝试之二:沈苏儒现解“信达雅”
我国翻译大家沈苏儒(2006:8-9)历来信奉“信达雅”,视
之为他翻译工作的信条,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并重。他在60余 年的翻译实践上,在当代翻译语境下这样理解“信达雅”:
为什么“信达雅”有如此坚强而又持久的生命力? 这是因为它 以最简洁、最具体的语言揭示了翻译的本质、过程和目的,从 而富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这里应该说明,我们现在所说的“信达雅”比当初严复在《译 例言》中所作的诠释,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充实。我们现在的 理解是:(一)“信”——译文须忠实于原文的内涵(意思、事 实、语气、风格等)。(二)“达”——译文须尽可能充分地、 明白晓畅地表达原文的全部信息。(三)“雅”——译文须用规 范化的语言,并达到尽可能完善的文字(语言)水平,还要适合 译入语使用群体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背景,以使译作为其受众所便 于理解、乐于接受或欣赏……“信达雅”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 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
Appreciation of Translation From E to C
Lecture 10 “信达雅”众说
“信达雅”众说
对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和严复的“信达雅”,人们大多理
解为三个标准,有主次之分。就“信达雅”来说,严复在他的 《天演论· 译例言》中阐述其要旨。他提出:“译事三难,信、 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 达尚焉。”严复还引证儒家经典,来建立他的翻译原则。 “《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 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规,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 达而外,求其尔雅。”“信达雅”可谓简洁明了,要言不繁。
在国内关于三次翻译标准的热烈讨论中,我国译家学者基本都 是围绕“信达雅”而进行,众说纷纭,有肯定的,有否定的, 有大体肯定或不否定但认为应该修订或代之以新说的。在此, 作者不想再作知人论世的研究,再去详细考证“信达雅”三个
字的确切含义,以及严复的“达”与“达旨”的关系。作者要
指出的是,钱钟书对“信达雅”的理解代表了不少人的看法。 钱钟书(1984:23)指出:译事之信,当包达、雅;达正以尽 信,而雅非为饰达。依义旨以传,而能如风格以出,斯之谓信。 支、严于此,尚未推究。雅之非润色加藻,识者犹多信者有之矣,未有不达而
能信者也。
而季羡林和沈苏儒对“信达雅”的理解大致代表大部分译者的观
点。季羡林(2007a:4)认为:
“信” 是忠于原作,“达”是忠于读者,“雅”是对文学语言 的忠诚。信、达、雅虽然只有三个字,但体现了作品、读者、语 言三者之间的关系。
而沈苏儒的理解是“忠实于原文、明白晓畅地表达、译文须用规
曹明伦认为,“以忠实为取向的翻译标准”并没有过时。“不论 是作为译者的自律准则,还是作为评判译作质量的标准,‘信、 达、雅’都是名正言顺,未可厚非。”他(同上,176)还这样 地道地解释“信、达、雅”:
信者,言真也;言真者。语不伪也。达者。通到也;通到者。至
也;至者,言及而不过也。雅者,正也;正者,语言规范也;语 言规范者,章无疵,句无玷,字不妄也。 不难看出,以上关于“信达雅”整体观的三家解说都是把“信达 雅”作为一个不容分割的整体来看待,但仍主要是以原作为中心
这是翻译标准整体观探讨的又一发现,但研究视角仍还不够全面。 因为沈论坚持:“原文是翻译之本,原文与译文、原作者与译者 的关系是主次关系。正确地、尽可能充分地理解原文的全部内涵, 务使译文不背离原文,乃是翻译首要任务,这就是‘信’”。
3.3.1.3尝试之三:曹明伦新释“信达雅”
翻译研究的种种转向生发纷至沓来,跨学科的翻译研究模式一 个接着一个来,不断翻新,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种种新 论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台,各领风骚三五年。国内翻译学新锐 也跟着争相解构翻译的忠实观。在这样翻译研究的新语境下, 曹明伦在回顾在中外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再释“信达 雅”,解说他的“翻译之道”——“翻译理论指导和规范实践是 与实践相结合,描写和解释实践是与实践相结合,启发和预测 实践是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永远都是翻译 活动的理想之路。”曹明伦(2007:172)指出:把严复的“信、 达、雅”称为三维准则,一则要强调“信、达、雅”是严复的 自律准则,二是要说明“信、达、雅”是一个不容分割的整体, 是一个标准之三维坐标,而非三条标准。这三维坐标的关系是: 译文要“信”,辞必“达”意。辞要“达”意,必求“雅”正。
中“达雅”细微不同的理解,并无大碍。也有一些学者指出
“信达雅”是一个整体标准,不可分割来对待。这样看对是对 了,但未见深入,仍显不足,没有指出“信达雅”仅仅是严复 对翻译标准的个人取向而已。译者的地位和作用似乎给遗忘了。 以庄子的话来说,可谓是“美则美矣,而未大也。”以整体论
观点来看这三个标准因素,那就有不同的理解。如前所说,整
smoothness,elegance
Venuti:
Fidelity,
clarity/comprehensibility, elegance/fluency
and Pollard: communicability, elegance
Hung
Faithfulness,
“信达雅”都是抽象词,以上不同的译法也大致说明了人们对其
范化的语言(大致如此,以下有详解)”。就“信达雅”的英译
来说,根据夏天(2008:2),有14种译法,还有作者看到的另 外两种译法,如图表1——“信达雅”译法用词对照表。
钱钟书:
fidelity,intelligibility,polished
Eugene
style
A. Nida:
faithfulness,
体论以联系、动态、全面的视角认识事物的组成部分,认为事 物整体不能归结为它的组成部分,把事物作看成一个有机联系 的整体,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其实,已有学者对翻译标准做这样的尝试,以下分而述之。他
们的研究发现对典籍英译标准整体论研究很有借鉴意义。
3.3.1.2 尝试之二:沈苏儒现解“信达雅”
我国翻译大家沈苏儒(2006:8-9)历来信奉“信达雅”,视
之为他翻译工作的信条,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并重。他在60余 年的翻译实践上,在当代翻译语境下这样理解“信达雅”:
为什么“信达雅”有如此坚强而又持久的生命力? 这是因为它 以最简洁、最具体的语言揭示了翻译的本质、过程和目的,从 而富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这里应该说明,我们现在所说的“信达雅”比当初严复在《译 例言》中所作的诠释,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充实。我们现在的 理解是:(一)“信”——译文须忠实于原文的内涵(意思、事 实、语气、风格等)。(二)“达”——译文须尽可能充分地、 明白晓畅地表达原文的全部信息。(三)“雅”——译文须用规 范化的语言,并达到尽可能完善的文字(语言)水平,还要适合 译入语使用群体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背景,以使译作为其受众所便 于理解、乐于接受或欣赏……“信达雅”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 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
Appreciation of Translation From E to C
Lecture 10 “信达雅”众说
“信达雅”众说
对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和严复的“信达雅”,人们大多理
解为三个标准,有主次之分。就“信达雅”来说,严复在他的 《天演论· 译例言》中阐述其要旨。他提出:“译事三难,信、 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 达尚焉。”严复还引证儒家经典,来建立他的翻译原则。 “《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 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规,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 达而外,求其尔雅。”“信达雅”可谓简洁明了,要言不繁。
在国内关于三次翻译标准的热烈讨论中,我国译家学者基本都 是围绕“信达雅”而进行,众说纷纭,有肯定的,有否定的, 有大体肯定或不否定但认为应该修订或代之以新说的。在此, 作者不想再作知人论世的研究,再去详细考证“信达雅”三个
字的确切含义,以及严复的“达”与“达旨”的关系。作者要
指出的是,钱钟书对“信达雅”的理解代表了不少人的看法。 钱钟书(1984:23)指出:译事之信,当包达、雅;达正以尽 信,而雅非为饰达。依义旨以传,而能如风格以出,斯之谓信。 支、严于此,尚未推究。雅之非润色加藻,识者犹多信者有之矣,未有不达而
能信者也。
而季羡林和沈苏儒对“信达雅”的理解大致代表大部分译者的观
点。季羡林(2007a:4)认为:
“信” 是忠于原作,“达”是忠于读者,“雅”是对文学语言 的忠诚。信、达、雅虽然只有三个字,但体现了作品、读者、语 言三者之间的关系。
而沈苏儒的理解是“忠实于原文、明白晓畅地表达、译文须用规
曹明伦认为,“以忠实为取向的翻译标准”并没有过时。“不论 是作为译者的自律准则,还是作为评判译作质量的标准,‘信、 达、雅’都是名正言顺,未可厚非。”他(同上,176)还这样 地道地解释“信、达、雅”:
信者,言真也;言真者。语不伪也。达者。通到也;通到者。至
也;至者,言及而不过也。雅者,正也;正者,语言规范也;语 言规范者,章无疵,句无玷,字不妄也。 不难看出,以上关于“信达雅”整体观的三家解说都是把“信达 雅”作为一个不容分割的整体来看待,但仍主要是以原作为中心
这是翻译标准整体观探讨的又一发现,但研究视角仍还不够全面。 因为沈论坚持:“原文是翻译之本,原文与译文、原作者与译者 的关系是主次关系。正确地、尽可能充分地理解原文的全部内涵, 务使译文不背离原文,乃是翻译首要任务,这就是‘信’”。
3.3.1.3尝试之三:曹明伦新释“信达雅”
翻译研究的种种转向生发纷至沓来,跨学科的翻译研究模式一 个接着一个来,不断翻新,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种种新 论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台,各领风骚三五年。国内翻译学新锐 也跟着争相解构翻译的忠实观。在这样翻译研究的新语境下, 曹明伦在回顾在中外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再释“信达 雅”,解说他的“翻译之道”——“翻译理论指导和规范实践是 与实践相结合,描写和解释实践是与实践相结合,启发和预测 实践是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永远都是翻译 活动的理想之路。”曹明伦(2007:172)指出:把严复的“信、 达、雅”称为三维准则,一则要强调“信、达、雅”是严复的 自律准则,二是要说明“信、达、雅”是一个不容分割的整体, 是一个标准之三维坐标,而非三条标准。这三维坐标的关系是: 译文要“信”,辞必“达”意。辞要“达”意,必求“雅”正。
中“达雅”细微不同的理解,并无大碍。也有一些学者指出
“信达雅”是一个整体标准,不可分割来对待。这样看对是对 了,但未见深入,仍显不足,没有指出“信达雅”仅仅是严复 对翻译标准的个人取向而已。译者的地位和作用似乎给遗忘了。 以庄子的话来说,可谓是“美则美矣,而未大也。”以整体论
观点来看这三个标准因素,那就有不同的理解。如前所说,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