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及其应用串讲笔记

数据库及其应用串讲笔记
数据库及其应用串讲笔记

数据库及其应用串讲笔记

第一章数据库基础知识

第一节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填空]数据管理技术与计算机硬件、软件和计算机的应用范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人工管理方式、文件系统方式和数据库系统方式等三个阶段。

[简答]数据库技术的特点:

(1)数据结构化。

(2)数据共享。

(3)数据冗余小。

(4)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5)数据库系统为用户提供了使用方便的用户接口。

(6)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

[简答]简述数据独立性的含义及其作用。

数据独立性是指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数据结构之间的相互独立,是数据库系统努力追求的目标。数据独立性有两层含义,如果数据库物理结构改变时,不影响数据库的整体逻辑结构、用户的逻辑结构和应用程序,这样我们就认为数据库达到了“物理数据独立性”;如果在整体逻辑结构改变时,不影响用户的逻辑结构及应用程序,那么我们就认为数据库达到了“逻辑数据独立性”。

[选择]数据库的基本术语:

数据库:是指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统一管理的相关数据的集合。

数据库系统: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系统,实际上是指采用了数据库技术后的整个计算机系统。

[简答]DBMS是数据库系统中专门用来管理数据的软件,它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简记为OS)之间,是用户使用数据库的接口,为用

户提供了访问DB的方法,包括DB的建立、查询、更新和各种数据控制。

[填空]DBMS总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主要有关系型、层次型、网状型和面向对象型等。

第二节数据描述

[填空]联系是指实体之间的关系。与一个联系有关的实体集的个数,称为联系的元数。

[选择、填空]二元联系的三种类型:

(1)一对一联系(简记为1∶1)

对于不同型实体集A和B,如果A中的一个实体最多只与B中的一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则称A和B两实体为1∶1联系。例如,一夫一妻制社会中,“丈夫”与“妻子”两实体集之间为1∶1联系。

(2)一对多联系(简记为1∶n)

如果实体集A中至少有一个实体与实体集B中多于一个的实体有联系(可以是零个、一个或多个),则称A对B为1∶n联系。例如,“母亲”和“子女”两实体间为1∶n联系。

(3)多对多联系(简记为m∶n)

如果两个不同型实体集中,任何一方一个实体都与另一方多于一个实体相联系,则称其为m∶n联系。例如,“学生”和“课程”两实体间为m∶n联系,因为一个学生可以选修多门课程,反之一门课程有多名学生选修。

第三节数据模型

[填空、简答]在用户到数据库之间,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分成了三个层次:外部模型、逻辑模型和内部模型。这三个层次都要用数据库定义语言DDL来定义,一旦定义之后,就有了专门的术语,称为“模式”(Schema),即外模式、逻辑模式和内模式。

各个模式之间的关系是:逻辑模式是内模式的逻辑表示;内模式是逻辑模式的物理实现;外模式是逻辑模式的部分提取。

[选择、简答]现在,普遍采用实体联系模型(Entity Relationship,ER)来表示概念模型。E R模型以图形来表示实体及其联系,因而也可称ER模型为E R图。

E R图中有三个基本成分:

(1)实体,用矩形框表示。

(2)联系,用菱形框表示。

(3)属性,用椭圆形框表示。

[简答]逻辑模型的特点:

(1)逻辑模型表达的是数据库的整体逻辑结构。

(2)逻辑模型是从数据库实现的观点出发建模的。

(3)逻辑模型独立于硬件,但依赖于软件,特别是DBMS。

(4)逻辑模型是数据库设计人员与应用程序员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

[简答]外部模型是一种用户观点下的DB局部逻辑结构模型,用于满足特定用户数据要求。在应用系统中,常常根据业务的特点划分为若干业务单位,每一个业务单位都有特定的要求和约束。在实际使用时,可以为不同的业务单位设计不同的外部模型。外部模型中的模式称为视图(View)。

[简答]外部模型的特点:

(1)外部模型反映了用户使用数据库的观点,是针对用户需要的数据而设计的。

(2)外部模型通常是逻辑模型的一个子集。

(3)硬件独立,软件依赖。

[简答]内部模型又称物理模型,是数据库最低层的抽象,它描述数据在磁盘上的存储方式,存取设备和存取方法。内部模型是与硬件紧密相连的,因此从事这个级别的设计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软、硬件知识。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性能的提高,设计人员可以不必考虑内部级的细节。尤其是关系模型主要以逻辑级为目标,内部结构由系统自动实现,这也是关系模型获得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

第四节数据库系统

[填空、简答]数据库系统是一个可运行的,按照数据库方法存储、维护和向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支持的系统,它是数据库、硬件、软件和数据库管理员的集合体。

[简答]DBMS的工作模式:

DBMS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在DBS中,任何数据操作,包括创建数据库、查询数据、维护数据和数据库的运行控制等都是在DBMS管理下进行的。DBMS是用户与数据库的接口,应用程序只有通过DBMS才能和数据库打交道。DBMS总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因此可以把DBMS看成是某种数据模型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具体实现。

DBMS工作模式如下图所示。

对上图说明如下:

(1)接受应用程序的数据请求。

(2)将用户的数据请求(高级指令)转换为机器代码(低层指令)。

(3)实现要求的数据操作。

(4)从对数据库的操作中接受查询结果。

(5)对查询结果进行处理(格式转换)。

(6)将处理结果返回给应用程序。

[简答]DBMS的主要功能:

(1)数据库的定义功能。

(2)数据库操纵功能。

(3)数据库管理功能。

(4)数据库控制功能。

(5)数据库的维护功能。

第五节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

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

(1)关系模型及其术语

用二维表格表示实体集,用外键表示实体之间联系的模型就称为关系模型(Relational Model)。在关系模型中,不论是实体集还是实体之间的联系,统一表现为二维表,这是关系数据模型的最大特点。

关系:一个关系就是一个二维表,在Access中,一个关系存储为一个表。

元组:在一个二维表(一个具体关系)中,水平方向的行称为元组,每一行就是一个元组,它对应表中的一条具体记录。

属性:二维表中垂直方向的列称为属性,每一列有一个属性名。

域:指属性的取值范围,即不同元组对同一个属性的取值所限定的范围。

关键字:指其值能够惟一标识一个元组的属性或属性的组合。

外键:如果关系模式R中属性K是其他关系模式的主键,那么K在R中称为外键。

(2)关系模型的三类完整性规则

①实体完整性规则;②参照完整性规则;③用户定义完整性规则。

(3)关系模型组成及优点

关系模型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数据结构、数据操纵和数据完整性规则。

与其他数据模型相比,关系模型突出的优点如下:

①关系模型采用单一的关系形式表示实体和联系,具有高度的简明性和精确性。各类用户都可以很容易地掌握和运用基于关系模型的数据库系统。

②关系模型的逻辑结构和相应的操作完全独立于数据存储方式,具有高度的数据独立性,用户完全不必关心物理存储细节。

③关系模型建立在比较坚实的数学基础上。关系运算的完备性和设计规范化理论为数据库技术奠定了基础。

第六节 E R模型的设计

[简答]设计局部E R模型步骤如下:

(1)确定局部结构范围;(2)实体定义;(3)联系定义;(4)属性分配。[简答]设计全局E R模型步骤如下:

(1)确定公共实体类型;(2)局部E R模型的合并;(3)消除冲突。

[简答]全局E R模型的优化原则:

(1)合并相关实体类型。

(2)消除冗余的属性,消除那些可以从其他属性值推导出来的属性。

(3)消除冗余联系,全局E R模型中可能存在冗余的联系,通常利用规范化理论中函数依赖的概念予以消除。

第七节从E R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

[简答]从E R图导出关系模型的基本原则如下:

E R图中每个实体类型都应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实体的属性即为关系模式的属性,实体标识符即为关系模式的键。

E R图中联系类型情况比较复杂,需根据不同情况做以下不同的处理。

(1)两个实体类型之间的一对一联系;

(2)两个实体类型之间一对多的联系;

(3)两个实体类型之间的多对多联系;

(4)两个以上实体之间的多对多联系。

第八节关系代数

[选择、填空、简答]关系代数中的运算可分为以下两类:

(1)传统的集合运算

①并:两个相同结构关系的并是由属于这两个关系的元组组成的集合。

②差:对于两个具有相同结构的关系R和S,R与S的差是由属于R但不属于S的元组组成的集合。

③交:对于两个具有相同结构的关系R和S,R与S的交是由既属于R又属于S的元组组成的集合。

(2)专门的关系运算

①选择:从关系中找出满足给定条件的元组的操作称为选择。

②投影:从关系模式中指定若干属性组成新的关系称为投影。

③连接:连接是关系的横向结合,连接运算将两个关系模式拼接成一个更宽的关系模式,生成的新关系中包含满足连接条件的元组。

④自然连接:是去掉重复属性的等值连接。

第九节关系规范化

[简答]所谓函数依赖是指关系中属性之间取值的依赖情况。

假定关系R(A,B,C)中,当A有一取值时,便惟一对应一个B值和C值,则称B和C依赖于A,或称A决定了B或C,简记为A→B,A→C。

[选择、填空、简答]在数据库设计中最常用的是3NF。范式的种类与数据依赖有着直接的联系,基于函数依赖的范式有1NF、2NF、3NF等多种。

(1)第一范式(1NF)

如果关系模式R的每个关系r的属性值都是不可分的原子值,那么称R是第一范式(first normal form,简记为1NF)的模式。

(2)第二范式(2NF)

如果关系模式中存在局部依赖,就不是一个好的模式,需要把关系模式分解,以排除局部依赖,使模式达到2NF的标准。即对于满足1NF的关系,通过消除非主属性对主键的部分函数依赖,使之达到2NF。

(3)第三范式(3NF)

对于满足2NF关系,如果不存在“非主属性”对主键的传递函数依赖,则称属于3NF关系。即在2NF基础上排除那些存在传递函数依赖的属性,方法是通过投影操作分解关系模式。3NF的关系是比较理想的关系,在实际中大部分使用3NF的关系。

[简答]分解关系中应遵循的原则:

(1)分解必须是无损的,即分解后不应丢失信息。

(2)分解后的关系要相互独立,避免对一个关系的修改波及另一个关系。

(3)遵从“一事一地”原则,即一个关系只表达一个主题,如果涉及多个主题,就应该继续分解关系。

第二章 Access 2000综述

第一节 Access 2000的特点

[选择、填空]Access 2000是一个基于关系模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易学好用,用户界面友好,通过直观的可视化操作,就能建立一个数据库。

[简答]Access 2000的如下特点:

(1)可视化的操作工具和向导。

(2)共享数据资源。

(3)宏。

(4)函数。

(5)编程语言。

VBA实际上是嵌入在Access中的VB程序设计语言。

(6)与SQL Server数据库的连接。

一个Access项目对应操作系统中的一个文件,扩展名是.mdp。

(7)Web页。

在Access中可以创建数据访问页,这是一种可以跨越平台、共享数据资源的特殊Web页,通过Web页可以添加、编辑、查看或处理Access数据库或SQL Server数据库中的当前数据。

第二节 Access数据库的组成

[填空]Access数据库由若干对象组成,总共有以下七种不同类型的对象:表、查询、窗体、报表、数据访问页、宏和模块。

[选择、填空、简答](1)表是最基本的数据库对象,是数据库中真正存储数据的载体,其他对象均依赖于表。一个Access数据库文件可以包含若干个表,每个表存储某种特定主题的信息,以行和列的形式组织存储数据。

(2)查询是按照事先规定的准则,以不同方式查看相关表中数据的一种数据库对象。

(3)在Access数据库对象中,“窗体”是最为灵活的一种对象,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种对象,其重要性表现在可利用窗体为用户提供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更便于输入、查看和修改表中的数据,对于OLE字段类型的数据,只有通过窗体才能显示出实际的图像。

(4)报表是Access数据库的另一类对象,主要作用是从打印输出硬拷贝。

(5)数据访问页是指连接到数据库的特殊Web页,利用数据访问页可以输入、查看、编辑和操作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数据访问页还能包括其他来源的数据,例如Excel电子表格。

(6)宏是一个或多个操作的集合,实际上是一段简单的小程序。

(7)模块是将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的声明和过程作为一个单元进行保存的集合,供程序员开发复杂的数据库应用程序。

第三节 Access 2000的用户界面

[简答]启动Access 2000的常用启动方法:

(1)通过桌面上的“开始”按钮启动:

单击“开始”按钮→选择“程序”→“Microsoft Access”命令。

(2)通过命令行启动:

单击“程序”按钮→选择“运行”命令→在文本框中输入Access 2000可执行文件名Msaccess.exe→单击“确定”按钮。

(3)单击桌面上的Access快捷图标启动:

在桌面上创建Microsoft Access快捷方式→双击Microsoft Access图标。

(4)直接双击Access数据库文件启动:

双击Access数据库文件→在启动Access同时还可打开该数据库文件。

[填空]Access窗口由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和状态栏等几部分组成。

[填空]“数据库”窗口由“标题栏”、“工具栏”、“对象栏”、“对象列表框”和“组栏”等几部分组成。

第四节自定义工具栏和设置工作环境

[填空、简答]Access提供了自定义工作环境命令,例如设置鼠标的工作方式和默认文件夹等。实际上,工作环境可设置的内容很多,包括视图、常规、编辑/查找、键盘、数据表、窗体/报表、高级和表/查询等方面的设置内容,所有的设置工作都是通过“工具”菜单中的“选项”命令进行的。需要注意的是,进行设置前先要打开某个Access数据库文件,然手才能进行具体设置工作。

[选择、填空]“表/查询”选项卡用于设计表或设计查询时设置有关的默认值。该选项卡包括“表设计”、“查询设计”和“运行权限”三个设置区。

第五节 Access 2000的帮助功能

[填空、简答]Access 2000向用户提供了强大的联机帮助功能,遇到疑难问题应该随时获取Access的帮助信息,既可以通过Office助手获得帮助,也可以通过帮助主题获取详尽的帮助信息。

第三章数据库的创建与管理

第一节数据库的设计

[选择、填空]Access数据库中的表、查询、窗体、报表、宏、模块和指向数据访问页的快捷方式等七种不同类型对象的功能,它们存储在一个扩展名为.mdb的磁盘文件中。

[简答]数据库设计步骤如下:

(1)确定创建数据库的目的;

(2)确定数据库中需要的表;

(3)确定表中需要的字段;

(4)明确每条记录中有惟一值的字段;

(5)确定表之间的关系;

(6)优化设计;

(7)输入数据并创建其他数据库对象;

(8)使用Access的分析工具。

[简答]设计表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每个表应该只包含关于一个主题的信息。

(2)一个主题不在多个地方描述。

(3)不同表之间不应存储重复的信息,这样做不但效率高,而且也避免了数据存储在不同表中可能造成的矛盾。

第二节创建Access数据库

[填空]Access提供了两种创建数据库的方法,一种方法是使用“数据库向导”创建数据库,另一种方法是先建立一个空白数据库,然后向其中添加数据库对象。

[简答]使用“数据库向导”创建数据库的操作步骤:

(1)激活“数据库向导”。

(2)选择数据库模板。

(3)保存新建的数据库文件。

(4)按“数据库向导”的提示逐步操作。

(5)开始创建进程。

(6)输入数据。

[选择]如果“数据库向导”中没有适合自己的模板,可以先创建一个空数据库,然后再在该数据库中创建对象,这是一种更为灵活的创建数据库方法。

[简答]创建空白数据库操作步骤如下:

(1)激活“新建”对话框。

(2)激活“文件新建数据库”对话框。

(3)为新建的空白数据库命名。

(4)在空数据库中创建各种对象。

第三节数据库的打开与关闭

[简答]打开数据库方法很多,下面介绍几种常用方法:

(1)通过启动对话框打开。

(2)使用“打开”命令打开。

(3)通过最近使用过的文件列表打开。

第四节管理数据库对象

[选择]“组”是由一些属于数据库对象的快捷方式组成,通过“数据库”窗口可以将不同类型的数据库对象组织到一个“组”中。在组中添加对象并不改变该对象的原始位置。可以将不同类型的相关对象保留在一个组中。Access为每个数据库提供了一个内置组“收藏夹”,用户只能在该组中添加或删除数据库对象的快捷方式,不能重命名或删除这个内置组。但是,Access允许用户创建新的组。

[简答]向组中添加数据库对象操作步骤如下:

(1)如果当前窗口不是“数据库”窗口,则按F11键从其他窗口切换到“数据库”窗口。

(2)右击要添加到组中的数据库对象,也可右击组中的快捷方式。

(3)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添至组”命令,然后单击向其中添加对象的组名称。

(4)可以通过将对象快捷方式从“对象”列表中拖动到要向其中添加对象的组图标上,将它添加到该组中。

[选择、填空]Access为“数据库”窗口中的对象提供了“列表”、“大图标”、“小图标”和“详细信息”等四种显示外观,在默认情况下以“列表”形式显示。此外,还可以对“数据库”窗口中的对象进行排序显示。

[选择、填空]复制一个数据库对象后,既可以将其副本粘贴到同一个Access数据库内,也可以粘贴到其他Access数据库中,或复制到其他Office 文档中。

[简答]如何将Access表中的内容复制到Word文档中去?

Access数据库可以与其他Office应用程序进行数据交换共享数据资源。

可以把数据表、查询或报表复制到本机上运行的另一个Office文档中去。

操作步骤如下:

(1)在Access中打开包含将要复制对象的数据库文件。

(2)在其他Office应用程序中(例如Word)打开要接受数据的文档。

(3)右击Windows任务栏,从快捷菜单中选择“纵向平铺窗口”命令,使Access窗口和Word窗口同时展现在Windows桌面上。

(4)把要复制的对象从“数据库”窗口拖向Word窗口。

第五节管理数据库

[选择、填空]在使用数据库过程中,维护数据库的可靠性和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Access为用户提供了多种管理数据库的措施,用以维护数据库的可靠性、并提供了设置密码、账户的权限等保护数据库的安全措施。

[选择、填空]为了保证数据库的可靠性,可以采用“备份与还原”的传统方法,当数据库受到破坏而无法修复时,以便利用备份来恢复数据库。

[简答]什么样的数据库才是最安全的?

既设置了密码,又对不同用户规定了适当的权限,我们就说这个数据库是比较安全的。必要时还可对数据库进行“加密”处理,使其难以被破译。

[选择、填空]通过“备份和还原”手段保证数据库的可靠性,同时介绍了使用Access的“压缩和修复”命令保证数据库的可靠性。对数据库的安全性,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密码,更灵活可靠的方法是使用用户级安全机制保护数据库的安全。

第四章表与关系

[选择、填空]表是真正在存储数据的对象。一个数据库通常包含多个表,通过建立表间的关系,可以将不同表中的数据联系起来作为查询、窗体、报表和数据访问页等其他数据库对象的数据源。

第一节表的创建

使用表设计器创建表是在表的“设计”视图中通过指定字段的名称、数据类型和设置字段的属性来创建的,这是一种创建表的基本方法。

在这些方法中,应着重掌握使用设计器创建表。

(1)使用“数据表”视图创建表。

(2)使用“设计”视图创建表。

(3)使用“表向导”创建表。

[选择]备注、超级链接、是/否和OLE对象等字段类型不能作为主键或索引字段。

字段的数据类型、用法和大小

[简答]Access可通过导入或链接外部数据源的方法创建表。简述导入和链接这两种方式的异同。

导入和链接外部数据源,都能使外部数据源中的数据反映到所创建的表中,这是两种方式的相同点。

导入方式会在所创建的表中产生外部数据源中相关数据的副本,此后外部数据源与本表相互不再有影响。

链接方式并未在当前表中产生外部数据的副本,此后,此表与外部数据源均能感知到对方对所链接的数据的操作所产生的影响。

[简答]何时采用导入?何时采用链接?

导入和链接都可以使用外部数据,那么究竟是采用导入还是采用链接呢?主要考虑以下两点:

(1)如果已确定数据只在Access中使用,则应该使用导入方式,因为Access对其自身表的工作速度较快;而且如果需要,可以像在Access中创建的表一样,修改导入的表以满足需要。

(2)如果获取外部数据也将由Access之外的程序使用,则应该采用链接方式。通过链接,在原应用程序和在Access中都可以查看和编辑数据,也可以创建应用外部数据的查询、窗体和报表,将外部数据和Access表中的数据联合使用,甚至在其他人正在以原始程序处理外部数据时还可以进行查看和编辑。

第二节设置字段的属性

文本与备注型字段常用的格式符有:

(1)@:每个@占据一个字符位。例如,将文本型字段“学号”的“格式”属性设置为@-@@@时,则当输入E001时,将会显示E-001。

(2)<:将所有输入的字符以小写显示。

(3)>:将所有输入的字符以大写显示。

[填空]“输入掩码”是指能起到控制向字段输入数据作用的字符。一个输入掩码可以包含原义显示的字符(如括号、点、空格和连字线等)和掩码字符。

[选择、填空]输入掩码主要用于文本型和日期/时间型字段,但也可以用于数字型和货币型字段。例如,设置“出生日期”字段的输入掩码为“****年**月**日”。其中的每个“*”号称为“占位符”。占位符必须使用特殊字符(如*号、$号或@号等),它只在形式上占据一个位置,表示可以接受一位数字;而其中的“年、月、日”则为原义显示字符。

“有效性规则”和“有效性文本”示例

第三节创建查阅字段

[填空、简答]创建查阅字段的方法如下:

(1)创建“值列表”查阅字段

创建“值列表”查阅字段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使用“查阅向导”;另一种方法是在属性中直接输入一组查阅值。

(2)创建来自“表/查询”的查阅字段

第四节主键与索引

定义主键时,必须确保主键取值惟一性,Access将防止在主键输入任何重复值或出现Null值,并且始终维护主键的惟一索引,这是关系数据库实体完整性约束所必需的。此外,利用主键可以建立表之间的关系,以便综合使用或检索存储在不同表中的数据。

索引是指根据某个字段或某几个字段对表中的记录进行排序,目的是为了加快数据查询速度。

[填空]在Access中可以创建三种类型的主键,即自动编号主键、单字段主键和多字段主键。

[填空]在Access中有两种类型索引,即单字段索引和多字段索引。

[简答]索引的概念:

在默认情况下,一个表的记录排列顺序是根据主键值由小到大排列的。但是,有时我们希望按另外的顺序排列记录。当数据量很大时,排序是相当耗费时间的。索引是使记录有序化的另一种技术,这种技术并不真正从物理上移动记录,

而是在逻辑上维持要求的记录排列顺序。用户不必关心索引是如何实现的,只需根据规定的操作就可以了。不论是排序还是索引,都是为了加快数据查询速度。第五节创建表间关系

数据库中包含的多个表,每个表都应满足规范化的要求,一般采用3NF的关系,这意味着每个表描述一个主题。而实际使用数据库时往往需要访问不同表中的数据,这就需要创建表之间的关系;而建立了表之间关系的数据库又存在参照完整性规则问题。

[填空]关系类型可以归结为“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三种类型。

“实施参照完整性”有两个选项:一是“级联更新相关字段”,意思是当更新主表字段时,相关表的相关字段自动进行更新;二是“级联删除相关记录”,意思是删除主表记录时,自动删除相关表的相关记录。

[填空]一旦建立了关系,表与表之间就实现了关联,从而可以使用不同表中数据。数据之间的关联方式称为连接类型。

第六节表的维护

维护表是在表的“设计”视图中进行的。对于一个表,重要的是维护表的结构,因为表中的数据是在表结构约束下存储的。但是,实际应用中往往会出现字段数据类型设计不当或者要求实现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况下就涉及到修改表结构的问题了,包括添加字段、删除字段、更改字段的数据类型和顺序等。

确定了表结构及表间的关系后,接下来就涉及到数据的输入、查找、替换、修改、删除、排序和筛选等各种操作,这些操作是在“数据表”视图中进行的。

修改表结构最好是在还没有输入数据的情况下进行,如果要修改已经存有数据的表的字段数据类型或属性时,很可能发生数据类型不匹配而导致已有数据的丢失。

注意:修改字段的数据类型、属性和删除字段时,一定要慎重,因为很可能会丢失原先已有的数据。

筛选是指把符合条件的记录在数据表视图中显示出来,而将不符合条件的记录隐藏起来(并不是删除);排序是指对记录按照某种顺序排列显示,例如根据某个字段值按照升序或降序排列显示。这两种操作都可以通过菜单来完成。

表有多种视图,创建或修改表时使用“设计”视图;显示和使用数据时使用“数据表”视图;在“数据表”视图中可以“增、删、查、改”记录中的数据,但要想显示“OLE对象”字段中的图像,只能在“窗体”视图中才能看到。

第五章查询

“查询”并非通常意义下的查找,而是Access数据库的一个重要对象,应用非常广泛,查询本质上是基于表的一种视图,查询获得的记录显示在虚拟的数据表视图中,并不占用实际存储空间。

使用“查询”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表中按照某种准则检索数据,在查询的同时可以进行计算、更新或删除等修改数据源的操作,还能通过查询生成一个新表,更重要的是可以把查询的结果作为窗体、报表或数据访问页的数据源。

第一节查询的类型与查询视图

根据查询方法和对查询结果的处理不同,可以把Access中的查询划分为“选择查询”、“参数查询”、“交叉表查询”、“操作查询”和“S QL查询”等五种类型。

[选择、填空]Access为“查询”提供了三种视图方式,即“设计”视图、“数据表”视图和“SQL”视图。

(1)选择查询是最重要的查询类型,它根据某些限制条件从一个或多个表中检索数据,并在虚拟的数据表视图中显示结果,在查询的同时还可以对记录进行分组,统计、计数、求平均值或其他计算。

(2)参数查询实际上是选择查询的一种,不同之处是它在执行查询时显示一个对话框,用来提示用户输入有关参数,该参数将作为查询条件检索数据,并将结果按指定的形式显示出来。利用参数查询作为窗体、报表和数据访问页的基础是很方便的。

(3)交叉表查询是一种创建类似于Excel数据透视表的查询,这种查询主要用于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可显示来源于表中某个数值字段的合计、计数或平均值等,通过对数据进行分组可以更加直观地显示数据表的内容。

(4)操作查询是一种处理表中记录的查询,并且一次可以批量地处理大量的记录。例如,删除记录、更新记录、添加记录或通过查询生成一个新表。

①删除查询:从一个或多个表中删除一批记录。

②更新查询:更新查询可以更改已存在数据的表。

③追加查询:是一种向已有数据的表中添加记录的查询。

④生成表查询:是一种通过复制查询结果而生成新表的查询,生成的表独立于数据源,如同在数据库中创建的表一样。

[选择、填空]SQL查询是用户使用SQL语句创建的查询。常用的SQL查询有联合查询、传递查询、数据定义查询和子查询。

(1)联合查询是一种将来自一个或多个表的数据合并到一个表中的查询。

(2)传递查询是使用服务器能够接受的SQL语言直接向网络数据库服务器发送SQL语句,通过传递SQL语句访问服务器上数据库中的表。

(3)数据定义查询是一种包含SQL数据定义语言的查询,用于创建或更改数据库中的对象。

[选择、填空]Access为查询对象提供了“设计”、“数据表”和“SQL”三种视图方式。设计视图用于创建查询,数据表视图用于显示查询结果,而SQL 视图是一个用来输入SQL查询语言的窗口。

(1)设计视图是一个用于创建或修改查询的窗口,窗口中包含有创建或修改查询所需要的各种要素。

(2)数据表视图以行、列形式显示查询数据,用于浏览、添加、搜索、编辑或删除查询数据。

(3)“SQL”视图下可以直接书写或查看SQL语句,Access中的查询是使用SQL语言实现的。

第二节选择查询

选择查询是最重要的一种查询类型,它可以从一个表或多个表以及其他已存在的查询中按照指定的准则检索出所需要的记录集。

使用向导创建选择查询,除了能检索出所需要的数据外,还能对查询结果集进行计数、求最大值、求最小值、求平均值和统计汇总等工作。

表达式是由运算符、常量、函数或字段等若干部分组成的有意义的算式,单个的常量、数值、字段或函数可以看成是表达式的特例。表达式主要用于表示查询“准则”或用来执行某种运算。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笔记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笔记 第一章企业核心能力与人力资源管理 1、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与发展,在实践中必然是外部途径与内部途径的统一,即一方面需要进行例行的外部行业选择和对行业竞争要点进行准确的把握;另一方面,又需要依靠不断苦练内功来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只有两者兼备的企业才能够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2、企业核心能力 典型代表 麦肯锡公司:核心能力就是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知识和技能的组合,它具有使企业的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同时,核心能力由洞察预见能力和一线执行能力构成。(洞察预见能力主要来源于科学技术知识、独有的数据、产品的创造性、卓越的分析和推理能力等) 国内的李悠诚等人的观点:核心能力就是无形资产,核心能力的内容包括技术、技能和知识。它在本质上是企业通过对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进行整合获得的能力。 识别某项因素是否是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标准的四个特征: 第一、价值性。(价值=收益/成本) 第二、独特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的差异性,是解释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 第三、难模仿性。 第四、组织化。 核心能力:组织自主拥有的,能够为顾客提供独特价值的,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无法模仿的,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管理等要素的组合。 3、核心能力的来源————智力资本 智力资本,是指一个公司两种无产自产的经济价值,组织资本和人力资本。 组织资本是组织成员在特定的组织环境下协同工作而形成的,能够为组织创造价值的资本形式,它根植于企业的价值观体系、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组织制度、知识管理系统、客户和公共关系系统之中。 人力资本,是指蕴藏于组织中、能够产生价值增值的人力资源所拥有的知识、经验、技能、个性、内驱力、团队意识等各种因素的集合。 4、人力资源管理是依据组织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组织中的人力这一特殊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的总和。(从内涵与外在特征把握其特征) 5、人力资源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源泉 A、人力资源的价值有效性。 a、核心人力资源是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主要指企业家和企业中的知识工作者) b、人力资源能够为企业持续性地赢得客户、赢得市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理念基础,即企业的使命、追求和核心价值观;二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客观基础,即企业的市场与客户) c、人力资源价值性的其他表现。 B、人力资源的稀缺性与独特性。 稀缺性,主要是指由于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导致的资源的相对有限性。是独特性的重要前提。 C、人力资源的难以模仿性。

【精品】自考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串讲笔记

自考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串讲笔记 第一编绪论 第1章行政法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行政 一、行政的涵义 1。行政的概念 (名词解释)行政在行政法上的意义,通常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国家法律、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的活动。 2。行政的分类考察 1 / 241

(1)公行政与国家行政. (名词解释)狭义的行政仅包括公行政,指公共组织,主要指国家行政机关为实现公共目的、任务而行使的执行、管理职能. (单选)国家行政属于公行政,但公行政并不等于国家行政. (2)静态行政和动态行政。 (单选)静态行政的涵义是被赋予相应职能的组织单位和个人,指行政机关、行政机构、行政人员;动态行政的涵义是相应组织职能的运作,指行政活动、行政行为。 (3)形式行政和实质行政。 (单选)行政执法属于实质行政。形式行政是根据主体的性质界定的行政,即只有国家行政机关进行的活动为行政;实质行政是根据主体活动的性质界定的行政,即不论主体为何公权力机关,只要其活动具有执行、管理的性质,即为行政. 2 / 241

二、行政与行政国 (单选)行政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伴随着“行政国”的产生而产生的。 三、行政与法治国 (单选)“行政国”产生是行政法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原因,而行政法产生和发展是法治国形成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行政法 一、行政法的涵义 (名词解释)(05-4)(02—4)行政法是指调整行政关系,规范和控制行政权的法律规范系统。 (多选)(05—4)(02-4)行政法的内容是由行政法的调整对象决定的。行政法的调整对 3 / 241

象是行政管理关系;行政法制监督关系;行政救济关系;内部行政关系。 (多选)(06—4)(03-4)属于行政管理关系的有劳动局实施行政处罚与被处罚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劳动局登记检查企业用工情况与企业之间形成的关系。 (单选)海关系统的内部关系,属于垂直领导关系。 二、行政法与行政权 (多选)行政权从其权力内容考察,包括国防权、外交权、治安权、经济管理权、社会文化管理权等. 三、行政法的形式 4 / 241

201412人力资源管理复习资料(1)

人力资源管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是指劳动生产过程中,可以直接投入的体力、智力、心力总和及其形成的基础素质,包括知识、技能、经验、品性与态度等身心素质。 2.人力资本:是指通过资本投资形成的,凝结于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品性和健康等。3.人本管理:是指在人类社会任何有组织的活动中,从人性出发来分析问题,以人性为中心,按人性的基本状况来进行管理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方式。 4.人力资源成本:是一个组织为了实现自己的组织目标,创造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而获得、开发、使用、保障必要的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离职所支出的各项费用的总和。 5.职务:是指主要职责在重要性与数量上相当的一组职位的集合或统称。 6.职务说明书:是对某一职务或某一职位工作职责权限及其任职资格等其它内容的全面的说明。 7.工作评价:又称职务评价,即依据工作分析的结果,按照一定标准,对职务的性质、强度、责任、复杂性及所需资格条件等因素的程度差异,进行综合评估的活动。 8.招聘:是“招募”与“聘用”的总称,意指为企事业组织中空缺的职位寻找合适人选。9.培训:就是向新员工或现有员工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需的相关知识、技能、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是由企业安排的对本企业员工所进行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和训练。 10.薪酬制度:也称工资制度,是指与工资决定和工资分配相关的一系列原则、标准和方法。 11.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失业、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遇到生活困难时,从国家、社会获得一定的经济帮助的社会制度。 12.劳动合同:就是员工与组织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力和义务的协议,是组织和员工之间确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凭证。 13、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14、人力资源规划:是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的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和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员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工作者和组织的利益,最有效地利用短缺人才。 15、行为科学:是运用研究自然科学实验和观察方法来研究在一定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其观点认是:人的行为实际是人体对外部环境所作出的反应,是人体心理特征和外部环境的函数。即行为=F (人体心理、环境)。 16、任务分析:是指对工作任务进行详细研究以确定工作中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然后根据所需知识和技能制定培训计划,任务分析主要适用于决定新员工需要哪些培训。 17、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的所有与工作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性经历的过程。没有成功与失败区别,也没有进步快慢之别。 二、判断正误(每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在题前的括号中划√,错误的划×) 错)1.人力资源不是再生性资源。 对)2.目前,我国一些企业领导人仍把企业员工视为一种附属物,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

网络工程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系统集成是根据用户需求和资金规模,优选各种技术和产品,将各个分离的子系统连接 成为一个完整的、可靠的、经济和有效的整体,并使其能彼此协调工作,发挥整体效益,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2、系统集成一般可分为软件集成、硬件集成和网络系统集成等。 3、网络工程就是将工程化的技术和方法应用到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因此,网络工程不仅涉 及计算机软件、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通信等多种技术问题,还涉及商务、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工程,管理学以及控制论等多个领域。 4、网络工程的层次结构包括 ○1质量管理:网络工程的核心是以“质量”为准则,全面的质量管理和相关理念可以刺激网络工程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发展和改进。 ○2网络项目管理和控制:网络项目管理和控制的作用是为了保证计算机网络能够合理、及时地设计、实施、完成,明确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规定技术方法的采用,控制工程产品的选择,保证质量以及控制和管理各种变化的发生等。 ○3网络工程的方法:网络工程的方法用于决定使用什么网络技术、如何组建网络,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工程实施、系统测试和网络维护等。 ○4网络工程的工具:网络工程的工具是支持网络开发的所有对象的总称,例如,网络设计中用于绘制网络拓扑结构的工具Visio、网络布线所使用的各种工具、网络测试用的各种工具、网络项目管理工具Project等,它可以为“网络项目管理和控制”、“网络工程的方法”提供自动和半自动的支持。 网络工程的方法和工具的结合形成了网络系统集成。 5、网络工程定义:网络工程是使用网络系统集成的方法,根据建设目标和设计原则,经过 充分的需求分析和市场调研,通过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制定出网络建设方案,并依据方案的步骤,协助工程招投标、设计、实施、管理与维护等的一系列活动。 6、OSI参考模型将网络划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 应用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面向数据传输,(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面向用户。 数据链路层协议包括(SDLC、HDLC、PPP、X25、帧中继等)。 网络层协议包括(IP、IPX、OSPF等)。 传输层协议包括(TCP、SPX等)。 应用层协议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7、TCP/IP体系结构:网络接口层、互联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TCP/IP包含两个著名的协议: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协议。 应用层包含了所有的高层协议: 1)FTP是文件传输协议,一般上传、下载会用到FTP服务,数据端口是20,控制端口 是21。 2)TELNET服务是用户远程登录服务,它使用23端口,使用明码传送,保密性差,但 简单方便。 3)DNS是域名解析服务,提供域名到IP地址之间的转换。 4)SMTP是简单邮件传输协议,用来控制信件的发送、中转。 5)POP3是邮局协议第3版本,用于接收邮件。 传输层包含两个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自考公共英语(一)课文翻译(unit22)

自考公共英语(一)课文翻译(unit22) -自考串讲笔记 Unit 22 Text A 当今人们对健身的态度 最近一位学生对我们说,抽出时间来增进身体健康完全是在浪费学习时间。他要我们相信,对他来说,健身运动一点也不比学打桥牌更有用。上大学和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才是他的当务之急。 这个学生把身体健康看成是一种目的,而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手段。人们对于个人参加体育锻炼所持意见很多,赞成的或反对的都有,他的观点只是其中的一种。 很多人,包括不同年龄的大学生,用在健身活动上的时间很少。当然这里有些人可能受到身体条件的限制,运动起来非常困难,而另一些人从事的活动很费时间,只有完成之后才有机会去休闲娱乐。然而,那些能更多参加健身活动而实际上却参加得很少的大多数人又如何呢下面的哪句话更符合你说的 “我知道这很重要,但我只是现在没有时间。” “我已经很健康,而且按我的计划,保持下去没有困难。” “我应该参加得比现在多,但我没有健身器材,别人也不太支持我。”

“锻炼使我感觉糟透了,即使淋浴之后,我去上下一节课时还是浑身是汗,闻起来大概有些更衣室的味道。” 你与那些没有做出承诺的人不同,也许已承诺投入一项健身计划,但你这项活动的范围可能是比较狭隘的。如果下列某一议论和你一致,那么也许你还没有看到保持高水平的身体健康所具有的更广泛的价值。 “宿舍中每个人都在晚上跑步,所以我也跑。” “锻炼时间每消耗3500卡热量,我就可以减少一磅指肪。圣诞节之前我只需要再减十磅。” “这个周末天气凉爽宜人。星期六看起来是创造个人纪录的好日子。” “有些人可能会说我怕死。见鬼,我只是想长寿。” 如果你看到这些议论中有一条正好代表了你的态度,那么你衡量健身价值的理由不是有点近视吗我们建议你重新审视自己对健身的态度和健身对你生活其它方面的积极影响。你应该问问自己,“如果我真的处于身体最佳状态,我会取得什么成就”因为身体强健的程度很容易观察和测出,你可以很快开始看到你有能力成为的那个正在脱颖而出的人。几乎每天你都能看到进步和成就,不过请记住,人各不同,有些人会比别人进步得快。归根结底,我们认为虽然健身不能保证你活得更长,但却有助于你享受你的人生。 Unit 22

人力资源管理一复习资料

00147人力资源经管(一) 人力资源问答题汇总 第一章 1. 什么是人力资源?如何理解人力资源的含义? 答: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它应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人力资源作为国民经济资源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具有不可剥夺性、时代性、时效性、生物性、能动性、再生性和增值性等特点。 2. 什么是人力资源经管,如何理解人力资源经管? 答:人力资源经管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概念。宏观人力资源经管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力资源实施的经管。它是指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对人力资源的计划、配置、开发和使用的过程。微观人力资源经管是指特定组织的人力资源经管。它是研究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整、事与事之间的关系协调以及人与事之间的匹配适应,以调动人力资源积极性,发挥人力资源潜能,提高人员工作效率,使得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理论、方法、工具和技术的统称。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 1) 人力资源经管最终是为了支持组织目标的达成。 2) 为了实现对人的经管,人力资源需要通过规划、招聘、甄选、培训、考核、报酬等技术方法的运用,达成组织的目标。 3) 人力资源经管既不仅是简单的对人或对事的经管,也不仅是对劳动过程的直接经管,而是通过对人与人、事与事、人与事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经管,进而达到间接经管生产过程的目的。 4) 人力资源经管在注重人与事的匹配上,并不是被动地使人消极地适应事情的需要。 5) 人力资源经管是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手段实现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保持、开发、控制与调整。 6) 人力资源经管不仅是人力资源经管者的工作。各层经管人员,尤其是高层经管者都必须直接参与到人力资源经管的活动中来。 3. 人力资源经管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人力资源经管必须达到哪些目标? 功能概括为:获取、整合、保持、开发、控制与调整五个方面。在具体的实践中,人力资源经管由六个活动领域组成:工作分析与设计、人力资源规划、招募与甄选、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薪资结构、奖金与福利。 人力资源经管活动的最终目标是组织目标的达成以及组织战略的实现。人力资源经管的各项功能和活动都必须围绕着这个目标展开。 4. 现代人力资源经管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四个阶段:一、初级阶段,特点:以劳动关系改善和劳动效率提高为中心 二、人事经管阶段,特点:以工作为中心

网络工程师知识点总结

网络工程师知识点总结 线路交换 1、线路交换进行通信:是指在两个站之间有一个实际的物理连接,这种连接是结点之间线路的连接序列。 2、线路通信三种状态:线路建立、数据传送、线路拆除 3、线路交换缺点:典型的用户/主机数据连接状态,在大部分的时间内线路是空闲的,因而用线路交换方法实现数据连接效率低下;为连接提供的数据速率是固定的,因而连接起来的两个设备必须用相同的数据率发送和接收数据,这就限制了网络上各种主机以及终端的互连通信。 分组交换技术 1、分组交换的优点:线路利用率提高;分组交换网可以进行数据率的转换;在线路交换网络中,若通信量较大可能造成呼叫堵塞的情况,即网络拒绝接收更多的连接要求直到网络负载减轻为止;优先权的使用。 2、分组交换和报文交换主要差别:在分组交换网络中,要限制所传输的数据单位的长度。报文交换系统却适应于更大的报文。 3、虚电路的技术特点:在数据传送以前建立站与站之间的一条路径。 4、数据报的优点:避免了呼叫建立状态,如果发送少量的报文,数据报是较快的;由于其较原始,因而较灵活;数据报传递特别可靠。 5、几点说明: 路线交换基本上是一种透明服务,一旦连接建立起来,提供给站点的是固定的数据率,无论是模拟或者是数字数据,都可以通过这个连接从源传输到目的。而分组交换中,必须把模拟数据转换成数字数据才能传输。 6、外部和内部的操作 外部虚电路,内部虚电路。当用户请求虚电路时,通过网络建立一条专用的路由,所有的分组都用这个路由。 外部虚电路,内部数据报。网络分别处理每个分组。于是从同一外部虚电路送来的分组可以用不同的路由。在目的结点,如有需要可以先缓冲分组,并把它们按顺序传送给目的站点。 外部数据报,内部数据报。从用户和网络角度看,每个分组都是被单独处理的。 外部数据报,内部虚电路。外部的用户没有用连接,它只是往网络发送分组。而网络为站之间建立传输分组用的逻辑连接,而且可以把连接另外维持一个扩展的时间以便满足预期的未来需求. 帧中继交换 1、X.25特性:(1)用于建立和终止虚电路的呼叫控制分组与数据分组使用相同的通道和虚电路;(2)第三层实现多路复用虚电路;(3)在第二层和第三层都包含着流控和差错控制机制。 2、帧中继与X.25的差别:(1)呼叫控制信号与用户数据采用分开的逻辑连接,这样,中间结点就不必维护与呼叫控制有关的状态表或处理信息;(2)在第二层而不是在第三层实现逻辑连接的多路复用和交换,这样就省掉了整个一层的处理;(3)不采用一步一步的流控和差错控制。 3、在高速H通道上帧中继的四种应用:数据块交互应用;文件传输;低速率的复用;字符交互通信。 信元交换技术

人力资源管理师串讲整理笔记

第一章 组织结构的类型: (一) 直线制: 一种组最简单的集权组织结构形式, 又称军队式结构。领导关系按垂直系统建立, 不设专门的职能机构。 优点: 结构简单、指挥系统清晰、统一;责权关系明确;横向联系少, 内容协调容易;信息沟通迅速, 解决问题及时, 管理效率比较高 缺点: 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分工, 不利于集中精力研究企业管理的重大问题。 适用范围: 只适用于规模较小或业务活动简单、稳定企业。 (二) 直线职能制: 以直线制为基础, 在厂长(经理)领导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 实行经理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 优点: 一种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 统一指挥, 引入管理工作专业化的做法, 发挥职能部门的参谋、指导作用, 缺点: 无暇顾及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当设立管理委员会、完善协调制度措施不足以解决问题, 组织结构改革倾向更多的分权

适用范围: 一种利于提高管理效率的组织结构形式, 在现代企业中适用范围比较广泛。 (三) 事业部制: 分权制结构。遵循”集中决策, 分散经营”的原则。 优点: 1、权利放下2、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 提高企业经营适应能力3、实现高度专业化4、责任和权限明确, 物质利益和经营状况挂钩 缺点: 组织机构重叠, 管理人员膨胀, 忽视企业整体利益 适用范围: 经营业务多样化, 市场环境差异大, 具有较强适应性是企业采用。 (四) 矩阵制: 职能部门系列为完成某一临时任务而组建的项目小组 特点: 具有双道命令系统 优点: 有利于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 沟通情况, 不增加人员, 解决组织结构稳定管理任务多变之间的矛盾, 为企业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相结合提供了恰当的组织结构形式。 缺点: 组织关系比较复杂。 (五) 子公司和分公司

自考英语重点语法

自考英语重点语法 动名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动名词是一种非限定动词,其构成同现在分词一样,即在动词原形后加-ing,在形式上同现在分词没有任何区别。动名词的用法并不算很复杂,但出现的频率却非常高,是考试常考语法项目,因此应该格外引起学生的注意。动名词在句子中不受主语的人称和数的制约,但不能做谓语。 1.作主语 动名词及其短语可以用来作主语,跟一般名词或代词在句子中作主语一样,有自己的谓语/表语、宾语等等,组成完整的句子。 如:Smoking does a lot of harm to one's health. (吸烟对人体非常有害。) Reading different kinds of books can enlarge your range of knowledge. (阅读各类书籍能扩大你的知识面。) 但是,动名词作主语有两种特殊句型,那就是由"it"作形式主语和"there"作先行主语的两种句型。这两种特殊句型正是学生常常忽略的地方。因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1)“it”作形式主语的句型。这种句型常常表现在下列结构中: It is no good... It is not much good... It is no use... It is hardly any use... It is useless... It is not any use... It is little use... It is hardly worth... It is worth... It is worthwhile... It is a waste of time... It is difficult... It is a waste of time arguing with him. (跟他辩论是在浪费时间。) It was no use talking without taking any action. (只说不做是没有用的。) (2)“there”作先行主语的句型。这种句型通常用在否定句中,其基本形式是there is/was+动名词。 There is no denying the fact. (事实不容否认。) There is no joking over this matter. (这种事开不得玩笑。) There is no telling what she will be after she grows up. (说不准她长大后会干什么。)动名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2.动名词作表语 动名词作表语形式上同进行时态一样,由be+动词-ing形式构成,但它所表达的是主语“是什么”,而不是主语“正在干什么”。 The only thing that Smith likes to do after his dinner is watching TV. (史密斯饭后唯一喜欢做的事就是看电视。)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finding the most suitable person for this job. (最重要的事情是找到这个工作最适合的人选。) Seeing is believing. (眼见为实。) 我们知道,不定式也同样可以作句子的主语和表语,所表达的意义也非常接近,但两者也有一定的区别:一般说来,动名词多表示一般行为和状态,而不定式则强调具体某次动作以及将来要发生的动作。 动名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3.动名词作同位语 同位语是用来说明所修饰的名词,是对该名词的进一步解释,起一个补充说明作用。动名词作同位语也起同样的作用。 His hard habit, smoking one cigarette after each meal, remains unchanged for fifty years. (他饭后一支烟这个恶习五十年没有改变。) That's my pride, speaking five languages.

人力资源管理(一)串讲内容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资源,顾名思义,是指资财或财富的来源,泛指财富的源泉。世界上的资源可以分为四大类: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资源。一、人力资源的概念和特点人力资源的概念: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 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它应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人力资源的特点:(多选题) (一)不可剥夺性。(这是人力资源最根本的特征。[单选题]) (二)时代性。 (一)时效性。 (四)生物性。(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带有某些生物性的特征。[单选题]) (五)能动性。(六)再生性。(七)增值性。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包括宏观人力资源管理和微观人力资源管理两个部分。 宏观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力资源实施的管理。微观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特定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这里的特定组织包括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部门等各种类型的组织。 微观人力资源管理发挥人力资源潜能,提高人员工作效率,使得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理论、方法、工具和技术的统称。换言之,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获取、整合、保持、开发、控制与调整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活动。即通过规划、招聘、甄选、培训、考核、报酬等各种技术与方法,有效地运用人力资源来达成组织目标的活动,其实质就是对人的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简答题)[如果是论述题要加上宏观和微观的含义 (1)人力资源管理最终是为了支持组织目标的达成,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必须为组织的战略服务。 (2)为了实现对人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通过规划、招聘、甄选、培训、考核、报酬等技术方法的运用,达成组织的目标。

软考中级网络工程师学习笔记(考点归纳总结全)

网络工程师学习笔记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一、硬件知识 1、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硬件系统分为三种典型结构: (1)单总线结构(2)、双总线结构(3)、采用通道的大型系统结构 中央处理器CPU包含运算器和控制器。 2、指令系统 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 3、存储系统分为主存—辅存层次和主存—Cache层次 Cache作为主存局部区域的副本,用来存放当前最活跃的程序和数据。 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 Cache的基本结构:Cache由存储体、地址映像和替换机构组成。 4、通道是一种通过执行通道程序管理I/O操作的控制器,它使CPU与I/O操作达到更高的并行度。 5、总线从功能上分类,系统总线分为地址总线(AB)、数据总线(DB)、控制总线(CB)。 6、磁盘容量记计算 非格式化容量=面数*(磁道数/面)*内圆周长*最大位密度 格式化容量=面数*(磁道数/面)*(扇区数/道)*(字节数/扇区) 7、数据的表示方法 原码和反码 [+0]原=000...00 [-0]原=100...00 [+0]反=000...00 [-0]反=111 (11) 正数的原码=正数的补码=正数的反码 负数的反码:符号位不变,其余位变反。 负数的补码:符号位不变,其余位变反,最低位加1。

二、操作系统 1、操作系统定义:用以控制和管理系统资源,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的程序的集合。 2、功能:是计算机系统的资源管理者。 3、特性:并行性、共享性 4、分类: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 5、进程:是一个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的一次运行活动。 6、进程分为三种状态:运行状态(Running)、就绪状态(Ready)、等待状态(Blocked)。 7、作业分为三种状态:提交状态、后备运行、完成状态。 8、产生死锁的必要条件: (1)、互斥条件:一个资源一次只能被一个进程所使用; (2)、不可抢占条件:一个资源仅能被占有它的进程所释放,而不能被别的进程强行抢占; (3)、部分分配条件:一个进程已占有了分给它的资源,但仍然要求其它资源; (4)、循环等待条件:在系统中存在一个由若干进程形成的环形请求链,其中的每一个进程均占有若干种资源中的某一种,同时每一个进程还要求(链上)下一个进程所占有的资源。 9、死锁的预防:1、预先静态分配法2、有序资源使用法3、银行家算法 10、虚拟存储器:是指一种实际上并不以物理形式存在的虚假的存储器。 页架:把主存划分成相同大小的存储块。 页:把用户的逻辑地址空间(虚拟地址空间)划分成若干个与页架大小相同的部分,每部分称为页。 11、页面置换算法有:1、最佳置换算法OPT 2、先进先出置换算法FIFO 3、最近最少使用置换算法LRU 4、最近未使用置换算法NUR 12、虚拟设备技术:通过共享设备来模拟独占型设备的动作,使独占型设备成为共享设备,从而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系统的效率。 13、SPOOL系统:实现虚拟设备技术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又Spooling系统,假脱机系统。 14、作业调度算法: (1)、先来先服务调度算法FIFO:按照作业到达系统或进程进入就绪队列的先后次序来选择。 (2)、优先级调度算法:按照进程的优先级大小来调度,使高优先级进程得到优先处理的调度策略。 (3)、最高响应比优先调度算法:每个作业都有一个优先数,该优先数不但是要求的服务时间的函数,而且是该作业为得到服务所花费的等待时间的函数。

人力资源管理笔记

人力资源管理笔记 一: 激励人的行为体系 1.绩效管理 结构改变换个角度看问题能力结构 MBA 职业经理人 职业素质 行为分析与行为激励 a)文化影响的感知 b)对文化的了解 喝酒的案例 内倾: 英国人 外倾: 法国人创造潮流率领潮流 德国: 注重细节尤其犹太人 俄罗斯: 不拘小节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注重有效性 感知认知理解应用 管理的经验和科学转化(换角度看问题思维习惯反思) 熟知非真知 帽子和裙子的案例 a)中国: 即…又…没有重点 b)日本: 要么…要么…抓重点二战后抓教育 c)美国: 需要? 文化多元 中美管理差距 原始-经验-科学-现代 表现好: 肯定提拔(优先提拔) 表现差: 无(责罚) 管理的基础工作: 观念问题 只能做什么 不能做什么(创新) 2.扮演表演 社会-关系-角色(冲突)-规范-评价-控制行为 a)正式关系(制度交易目标权利义务) 新员工的培训职责 b)非正式关系: 隐形的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约束最强 管理-专业协调(引导激励规避行为) 3.生理和心里因素 a)生理上有缺陷心里上必有缺陷 b)只有智商正常行为才正常 相对论 知识结构知识基础思维模式(线性or 开放式) 3.1情商以智商为基础恰当(对外部条件情绪处理) 情商高的人一定成功 3.2团队互补(能力气质胆识) a)做正确事的人 b)正确做事的人

c)整合资源 4.人类行为反应的简单模式 4.1 S: 刺激O: 有机体B: 行为反应A: 行为目标 人的行为都在刺激下产生的, 不同的人对同一刺激反应也不一样 4.2 制度是否完善---看到多少种刺激有效的激励制度的构建 4.3 如何找到刺激因素 以关注行为转化为如何促使这种行为产生, 需要表现形式主观掌握需要能控制行为, 二, 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想法, 价值取向) 1.以经验管理为主, 基本管理薄弱, 区域差异大 职业经理人 判断行为的标准: 有利于目标 考虑到人性, 以制度建立为辅助 好于坏, 转化的边界 小和尚撞钟 a)准时, 响亮 b)圆润, 浑厚, 深沉, 悠远 眼界宽, 不被局限 a)系主任观点搞好学生关系 b)校长观点没有科研成果 不知道目标前做没有任何意义, 主动去问呀 2.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 领导管理 艺术科学性(制度, 规范, 流程) 因地, 因人, 艺术性规范的训练(光靠感悟是不行的) 3.PEST 政治, 经济, 社会, 技术 人员的结构和状况是企业选择管理方式的基本依据 管理模式有效性 a)专制: 效率最高, 成本最低, 治乱效果好, 信息畅通 b)明主: 成本高, 效率低, 决策水平一般 c)放任: 现在不用, 将来可能适用于知识性团体 不同的方式对管理者素质的要求不同, 专制要求管理者素质最高 四分法: a)牛型: 埋头可干 b)驴型: 被动铃铛 c)羊型: 温顺服从 d)狼型: 不安分创新(想法怪异行为奇特, 鸟人) 五分法: a)庸人: 唯利是图, 小处精明, 大事糊涂, 不知所务(商人, 小人, 最后都变成地主; 企业家: 赢利-回报投资者-回报社会) (临时抱佛脚) b)士人: 心有所定, 计有所守目标清晰理性(居士)

英语二复习笔记6

4、解题思路及答题技巧 两大原则: (1)先做主观题,再做客观题。 (2)按分值合理分配时间。 1.完型填空: (1)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充分利用上下文。 (2)熟记固定搭配。 For over a hundred years Japan has consistently spent large sums of money and considerable human resources in an effort to obtain technology. Her ability to negotiate _________11 by the fact that most of the technology she wanted was no commercial secrets. Japan’s _________12 has also been strengthened by the fact that her internal market was large,so that _________13 to this market could be offered to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s an attraction to them to grant licenses. Besides,Japan’s work force was disciplined,so it was capable _________14 applying the information it acquired. Finally,American and European companies,who were _________15 licensers,felt that the Japanese companies might take a large share of the world market _________16 they were not limited by licensing agreement.

自考战略性绩效管理串讲笔记

战略性绩效管理 第一章概论 1.广义的绩效包括组织绩效、群体绩效、员工个人绩效。 伯曼、莫特维多在1993年提出了著名的“关系绩效—任务绩效”二维模型,这我们研究绩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理论框架。 绩效是一种主观评价、是一个过程,它与评价的过程相联系,研究绩效问题必须考虑时间因素。 绩效反映在行为、方式和结果三个方面。 绩效指的是那些经过评价的工作行为及其结果,即绩效包括工作行为以及工作行为的结果。 2.绩效的性质: 1)多因性:指一个员工绩效的优劣并不取决于单一因素,而是受制于主、客观的多种因素。 2)多维性:需要从多个维度或方面去分析与评价绩效。在进行绩效评价时应综合考虑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三个方面。3)动态性:绩效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3.影响绩效的主要因素:技能、激励、环境、机会(机会是一种偶然性的因素,但这种偶然性是相对的)。 4.绩效诊断:指管理者通过绩效评价,判断员工的绩效水平,辨别员工低绩效的征兆,探寻其原因,找出妨碍评价对象实现绩效目标的问题所在。 对员工进行绩效诊断的三个方面:员工个人因素、管者者的因素、环境因素。 5.广义的绩效管理:管理即广义的绩效管理。要树立一种绩效为本的观念;要树立一种系统论的观念。 狭义的绩效管理:有三种观点:绩效管理是组织、员工、组织和员工的绩效系统。狭义的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体系的一个模块。 绩效管理是指管理者用来确保员工的工作生活和工作产出与组织的目标保持一致的手段及过程。 6.绩效管理的特征: 1)绩效管理是防止员工绩效不佳和提高工作绩效的有力工具。(绩效管理的目的) 2)绩效管理还特别强调沟通辅导及员工能力的提高。 3)绩效管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包括若干个环节的系统。(不仅强调绩效的结果,而且注重达成绩效目标的过程) 7.绩效评价PA:就是评价和估价员工个人工作绩效的过程和方法,就是对客观绩效进行主观评价的过程,人力资源管理最具争议的环节。 8.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的关系: 区别:两者的区别体现在目的和过程两方面,绩效评价从属于绩效管理过程,只有通过绩效评价才能将客观的绩效水平转变成完整的绩效信息,为改进个人和组织绩效提供管理决策依据,绩效管理的关键决策都围绕绩效评价展开,绩效环节技术性非常强,需要专门人员进行系统设计,更需要在管理实践中把握。 联系: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工具箱里的一件工具,绩效管理离不开绩效评价。 9.“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的提出:源泉于管理实务界和理论界对日本和美国管理模式的比较。享德里、佩蒂格鲁指出,由于日本制造业的况,可预期的美国制造业的失败所引发的对美国经济业绩的信任危机,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产生的根源。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真正提出:美国人沃克于1978年在《将人力资源规划与战略规划联系起来》提出,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萌芽。《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战略观》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标志性论文。 10.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资源基础论、核心能力说。 1)资源基础理论:源于50年代彭罗斯的著作《企业增长理论》,80年代以后经过沃纳夫特、巴尼的努力,资源基础理论成为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主要流派之一。资础基础理论是连接战略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的纽带。 2)卡佩利、辛指出:利用资源基础理论可以在三方面解释人力资源为何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中发挥作用:首先,任何战略都需要相应的员工的态度和行为的支持;其次,特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和手段会导致相应的员工的反应、态度和行为;最后在给定战略的情况下,重组资源比给定资源而重组战略容易得多。 3)巴纪、赖特利用有价值的、稀缺的、为组织所支持的构架来分析企业的人力资源成为竞争优势的资源的潜力。 4)拉杜、威尔逊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可以成为提供竞争优势的资源。 5)博克塞尔根据资源基础理论提出了“人力资源优势”概念,认为人力资源优势来源于:人力资本优势、整合过程优势。 6)赖特等人区分了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不同。

专升本成功学习经验和学习笔记分享

专升本学习经验分享 我已经开始了本科的学习生活,学业充实而繁忙。已经通过今年的专升本考试,考了第一,这其中的艰辛可能只有我自己清楚了。 高考失利,与其说失利不如说自己根本没怎么努力吧,进入了一所专科学院,专业为医学类,三年下来真的一直憧憬本科大学,想体验一下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可谓我三年一直在不停懊恼中,实习期间也深刻感受到医学专业没有本科以上的学历找工作是有多么难,想考公务员但能报的地方也少之又少,于是我开始准备专升本考试,我觉得专升本考试最重要的是坚定目标,有些同学一开始准备的比我还早,但是又各种纠结想找工作,最后两头都没弄好。 现在我讲讲我的学习过程。我正儿八经准备了两个多月,之前一直关注着,但没有开始系统复习。和很多升本的同学一样,在准备过程中听到了很多消极的声音,什么找关系的啊,内定了啊,专升本学历又没有含金量啊这类的话。我想说我觉得只要你考的好肯定会录取,就算有关系那也是少数,还有专升本学历是全日制,和高考上去的唯一区别就是毕业证上有专科起点字样,但这个学历是基本上都承认的。 首先我去联系到上一届考上的学姐,在那里得到很多经验,同时也得到一些资料。一切资料准备齐全后,我便开始认真看书,说实话才开始的一个星期可谓精神抖擞,但是快一个月的时候做题依然不理想,开始有些消极,但是一想想自己的目标便又振作起来。专升本分文理科,文科考英语计算机语文,理科考英语计算机数学,而我是医学专业考的就是英语计算机加一门专业课。计算机我买的天一的书,

我是每一章节都认认真真看一遍,把自己觉得重要的勾下来,每看一章节便开始做后面的习题,把错了的也勾下来,然后又开始第二遍,到最后考试我想我看了不下于十遍,因为记忆真的是渐进性,慢慢的才会加深,需要不断复习,基础知识扎实后便开始刷题,总结自己错题的原因和经常出现的考点,然后把不清楚的又继续翻书,最后我便开始背知识点,背试卷中的重点,基本到后期我做试卷习题都是八九十分。 再说说我的专业课吧,我们专业课考的是解剖,解剖真的就是落实到教材,因为知识点都是死的,理解加记忆便好,教材书我也是过了很多遍,我把自己觉得重要的总结在一个本子上,真的是整整一个本子,自认为自己总结能力还是不错的,我觉得我总结的解剖知识应该对很多人还是实用的。 最后就是英语,高中英语我就不怎么扎实,徘徊在及格边缘,对于两个多月实习时间我自认为没有多大进步,所以我花的时间也比较少,但是我每天要背单词,每天一张试卷,到处找卷子做阅读,背作文的模版,反正就是一些学习英语的笨方法。 当时考试的时候,我是很紧张,我心里想着没考上怎么办,我的计划全部打乱,真的不甘心自己又错过这一次机会啊,在忐忑中我进入了考场,第一门英语,我做题的时候便觉得对于我来说有点难,做到阅读后面两个都没怎么读懂,但我一直反复推敲,抓住重点,按照之前在有道上听的课,总结每段落的意思。导致作文只有最后十分钟写完。考下来我自我感觉不是很好,很多同学感觉考的挺不错。我有

月人力专业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串讲资料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复习资料 (2011年12月) 题型及分值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五、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1、效益通常指的是某项活动投入与产出的比较,既生产出的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之比。在管理活动中,如果劳动成果大于劳动耗费,则具有正效应,如果劳动成果等于劳动耗费则是零效益,如果劳动成果小于劳动耗费,则是负效应。人们通常所说的效应好坏是指正效益。 2、提高收益或者收益率型效益是一切企业经济和管理活动的目标、出发点和归宿。 3、人力资源具有一下特点:1,自有性, 2,生物性 3,时效性, 4,创造性 5,连续性。 4、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功能:1,获取,2,整合 3,保持,4评价 5,发展。 5、晕轮效应:P14(单选) 6、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意义? 答:(1)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总规划的核心要件 (2)人力资源规划是组织管理的重要依据 (3)人力资源规划对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企业劳动效率,减低人工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 (4)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发挥人力资源个体的能力,满足员工的发展要求,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7、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程序:(1),信息收集、整理(2)确定规划期限(3)根据企业整体发展规划,应用各种科学方法预测出组织对未来人员的要求。(4)对现有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进行反馈、调整。 8、人力资源外包的影响因素:(1)环境因素(2)组织及文化特征(3)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9、企业组织的含义:(1)组织是一个社会实体(2)组织具有确定的目标(3)组织具有精心设计的结构和协调作用(4)组织与外部环境紧密联系 10、职位设计的原则:(1)因事设岗(2)规范化(3)系统化(4)最少职位数 11、职位设计的权变因素:(1)组织因素(2)环境因素(3)人员因素(4)反馈 12、组织结构设计的一般步骤:(1)确定企业的主导业务流程(2)确定企业管理层茨和管理幅度(3)从主导业务流程划分企业各种职能管理部门(4)企业辅助职能部门设置(5)从管理流程上确定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6)制定企业“组织手册”(7)以操作顺畅性和客户满意度验证组织结构设计的准确性。 13、组织发展的基本内容:(1)组织方面(2)人员方面(3)任务、技术方面 14、企业组织发展的新趋势:(1)扁平化(2)小型化(3)弹性化(4)虚拟化 15、招聘原则:(1)公开、公平原则(2)竞争、全面原则(3)能级、择优原则(4)低成本、高效率原则(4)低成本、高效率 16、内部选拔方法:(1)管理与技能档案(2)职位公告(3)职位竞标 17、内部选拨优缺点:P130(简答题) 18、校园招聘P133 (案例分析题) 19、外部招聘的优缺点:P138(简答题) 20、职业生涯对个人的作用P202(简答题) 21、职业生涯设计对企业作用:P203-2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