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服务与公共治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发展学科前沿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
目录
一、引言:科学的社会发展观 (1)
二、社会包容与社会保护 (7)
三、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 (11)
1、管理目标:社会整合与权利重组 (12)
2、管理主体:“政府本位”还是“社会本位”? (13)
3、管理方式:“积极的社会管理”还是“消极的社会管理”? (14)
4、管理效率:诸种管理机制之间的统筹与协同 (15)
5、管理的微观基础:对社会自组织能力的培育与激发 (16)
6、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协同关系 (18)
四、企业的社会责任 (18)
1、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19)
2、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 (21)
3、企业社会责任推进 (22)
4、研究挑战与趋势 (25)
五、基本公共服务与公共治理 (27)
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7)
2、现代农业公共服务 (27)
3、公共服务市场化 (28)
4、公共服务的公众参与 (30)
5、公共服务评价办法及专项服务 (30)
6、公共服务事业的推展 (32)
一、引言:科学的社会发展观
发展是人类进步的主题,但为发展而发展,坚持“唯发展”的发展观,则会成为发展的绊脚石,无法使发展广泛地惠及人民群众,无法使发展沿着持续协调的路径进步,使发展与稳定这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两大目标无法得到统一。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什么”、“怎样发展”,“为什么发展”,“如何让整个社会持续协调地发展”是建国六十年、改革三十年来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发展不能单纯等同于财富的增长和积累。如何使广大人民获得更大程度上的幸福感,如何在整体社会中确立公平的分配结构,如何使广大人民的权利得到有效行使,如何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彼此的信任,是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得以确立的有效保障。科学发展的根本要义,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二是坚持全面发展观,三是坚持协调发展观,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正从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单一社会结构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多元社会结构过渡,在这个过渡阶段,各种深层次社会问题会凸显出来,而且还会出现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和不确定因素,其与原有的社会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使得社会系统性的风险加大,或者说使得社会的脆弱性加剧,隐含潜在的发展风险。在新的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社会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
首先,经济总量的增长并没有全部惠及到社会中的所有阶层,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分配不合理,社会分化较为严重,社会冲突常有发生。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纷纷出现,市场化改革的不完善,使得各阶层因利益获取模式的不同而发生各种冲突与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有效的社会管理和保障措施出台,实现全社会的社会保护。社会状态更加活跃,流动性问题增多。
其次,无论从资本的角度,劳动的角度,还是信息的角度出发,中国社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流动性和传染性。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以人口红利的形式极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但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广大人群的权益无法得到切实的保护,因城市化速度加快而造成许多民生安全的系统风险。此外,随着信息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发生重大进步,信息扩散和传染的强度也在加强,社会舆论、社会意见得以瞬间形成,从而使虚拟社会成为了社会群体事件形成的新手段。
此外,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确立,在社会利益多元化的情势下,人们的社会心态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在这种社会条件下,非常容易形成价值真空的局面,造成社会的失范状态。利益诉求的多样化和实现利益手段的多样化,形成了利益表达的多样化,随着社会公众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政府、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社会中主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社会学的观点看,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若不能产生协调与整合机制,就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分化和分裂,将以往的发展成果毁于一旦。因此,社会发展的要义,即是强调稳中求变,促增量保存量,形成一种动态的动力和协调机制。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是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打破大锅饭,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造成原来社会的结构与功能的失调以后,经过逐步地调整,扩大公共产品的服务范围,从而达到新的协调,实现发展的突破与均衡(李汉林,2011)。
发展的社会过程需要突出强调整合。任何一个发展的过程,都是利益及利益群体不断分化的过程。没有利益及利益群体的分化,不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破除平均主义,加大激励机制,就不会实现今天中国的发展。但是,扩大贫富差距,加剧利益的分化,则会在更大的范围内造成社会的紧张和冲突,从而也不利于中国的发展。只有在利益分化的过程中逐步地实现利益的整合,让共同富裕成为新的发展起点上的主旋律,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的人民,才能最终实现科学的发展。
科学的社会发展,必须落实在有效的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上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就是要将通过具体的社会管理和建设
手段,将社会发展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和水平。因此,深刻把握社会管理在整体社会治理中的定位,抓住社会管理运行机制中的关键环节,摸索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社会机制,也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任务。
从社会发展的国际经验来看,其核心理念也经历了一个从最初形成、不断矫正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发展的概念由来已久,对发展的批判也由来已久(索雷尔,2003)。最初人们仅仅将发展理解为“经济发展”,即一个经济资本化的增长过程,财富持续积累的过程。早期对于发展的看法,是从经济学领域出发的,认为增长就是发展,发展就等同于国民财富的增长。增长本身又是一个资源资本化及其不断积累的过程,因此发展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就是如何通过加速资本形成进入加速经济增长,赶超发达国家的问题。这种发展面是把发展一方面置于资源资本化的进程中看待,另一方面也置于一个民族国家及至国际竞争的大舞台上来看待的。因此,对于那些不发达(或不发展)国家或地区而言,对经济发展秩序的依附就成为了一种理解发展的主导观点。如沃勒斯坦所言,在这种看法下,“发展的意思通常只是‘更多’。……如果指的是一种社会可能性,毫无疑问会令人鼓舞。今天拥有的无论是什么,明天便可能拥有更多一点。……获得‘更多’,就是发展,这是普罗米修斯式的神话,是一切欲望的实现,是享乐与权势的结合,也可说是两者的熔接。每个人的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