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教学反思
(教案教学反思)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鸽巢问题(1)
第5单元数学广角—鸽巢问题第1课时鸽巢问题(1)【教育方针】1、常识与技术:了解“鸽巢问题”的特色,了解“鸽巢原理”的意义。
使学生学会用此原了处理简略的实际问题。
2、进程与办法:阅历探求“鸽巢原理”的学习进程,体会调查、猜想、试验、推理等活动的学习办法,浸透数形结合的思维。
3、情感、情绪和价值观:经过用“鸽巢问题”处理简略的实际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爱好,使学生感触数学的魅力。
【教育重难点】要点: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成“鸽巢问题”。
难点:找出“鸽巢问题”处理的诀窍进行重复推理。
【教育进程】一、情境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在一些公共场所或旅游景点见过电脑算命吗?“电脑算命”看起来很艰深,只需你报出自己的出世年月日和性别,一按键,屏幕上就会呈现所谓性情、命运的语句。
经过今日的学习,咱们把握了“鸽巢问题”之后,你就不难证明这种“电脑算命”对错常可笑和荒诞的,是不行信任的鬼把戏了。
(板书课题:鸽巢问题)教师:经过学习,你想处理哪些问题?依据学生答复,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结为:“鸽巢问题”是怎样的?这儿的“鸽巢”是指什么?运用“鸽巢问题”能处理哪些问题?怎样运用“鸽巢问题”处理问题?二、探求新知:1.教育例1.(课件出示例题1情境图)思考问题: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样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为什么呢?“总有”和“至少”是啥意思?学生经过操作发现规则→了解关键词的意义→探求证明→知道“鸽巢问题”的学习进程来处理问题。
(1)操作发现规则:经过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难发现:不管怎样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2)了解关键词的意义:“总有”和“至少”是指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样放,一定有1个笔筒里的铅笔数大于或等于2支。
(3)探求证明。
办法一:用“枚举法”证明。
办法二:用“分解法”证明。
把4分解成3个数。
由图可知,把4分解成3个数,与枚举法类似,也有4中状况,每一种状况分得的3个数中,至少有1个数是不小于2的数。
(教案教学反思)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鸽巢问题(2)
第5单元数学广角—鸽巢问题第2课时鸽巢问题(2)【教育方针】1、常识与技术:进一步熟知“鸽巢原理”的意义,会用“鸽巢原理”娴熟处理简略的实际问题。
2、进程与办法:阅历探求“鸽巢原理”的学习进程,体会调查、猜想、实验、推理等活动的学习办法,浸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情绪和价值观:经过用“鸽巢问题”处理简略的实际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爱好,使学生感触数学的魅力。
【教育重难点】要点:使用“鸽巢原理”处理实际问题。
引导学会把具体问题转化成“鸽巢问题”。
难点:了解“鸽巢原理”,找出”鸽巢问题“处理的诀窍进行重复推理。
【教育进程】一、温习导入教师讲《月黑风高穿袜子》的故事。
一天晚上,毛毛房间的电灯忽然坏了,伸手不见五指,时他又要出去,所以他就摸床底下的袜子,他有蓝、白、灰色的袜子各一双,由于他平常干事随意,袜子乱丢,在黑私自不知道哪些袜子色彩是相同的。
毛毛想拿最少数目的袜子出去,在外面借街灯配成相同色彩的一双。
你们知道最少拿几只袜子出去吗?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提醒课题。
教师:这节课咱们使用鸽巢问题处理日子中的实际问题。
二、新课教育1.教育例3。
盒子里有相同巨细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必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几个球?(出示一个装了4个红球和4个蓝球的不透明盒子,晃动几下)师:同学们,猜一猜教师在盒子里放了什么?(请一个同学到盒子里摸一摸,并摸出一个给咱们看)师:假如这位同学再摸一个,或许是什么色彩的?要想这位同学摸出的球,必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几个球?请学生独立考虑后,先在小组内沟通自己的主意,验证各自的猜想。
指名按猜想的不同状况逐个验证,阐明理由。
摸2个球或许会呈现的状况:1红1蓝;2红;2蓝摸3个球或许会呈现的状况:2红1蓝;2蓝1红;3红;3蓝摸4个球或许会呈现的状况:2红2蓝;1红3蓝;1蓝3红;4红;4蓝摸5个球或许会呈现的状况:4红1蓝;3蓝2红;3红2蓝;4蓝1红;5红;5蓝教师:经过验证,说说你们得出什么定论。
鸽巢问题教学反思
《鸽巢问题》教学反思“鸽巢问题”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我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使学生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过程,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具体问题中推理得出结论,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并引导学生应用于实际,从而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一、激趣导入,初步感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抽扑克牌的魔术,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游戏,初步经历猜测-验证的简单推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然后揭示这个魔术中隐藏了有趣的数学知识“鸽巢问题”,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小组合作,发现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运用直观的学具通过摆一摆的方式列举出各种摆法,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中归纳。
在集体的智慧下,学生能够从简单的例子中发现其中的规律,并用自己的话总结发现。
我顺势追问:“总有”什么意思?“至少”又是什么意思?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增加难度,探讨只摆一次就能得出结论的方法,引出最劣势的情况是先平均分,可以使杯子里的小棒数最少,理解最少的情况能得出结论,那么其他情况也能得出结论,从而优化解决方法。
在例2的教学时,学生试说放法,假设把书尽量多的“平均分”到各个抽屉,看每个抽屉能分到多少本书,剩下的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比平均分得的本数多1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这一数学规律来表示。
三、建立模型,解决问题大量例举之后,再通过板书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鸽巢原理”的一般规律。
在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时产生分歧:到底是“商+余数”还是“商+1”?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思考,使学生经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不足之处1、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没有贯穿始终,刚开始学生比较积极,但后来遇到困难我没有注意帮助学生从而没有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只专注于把课堂内容上完。
《鸽巢原理》教学反思
《鸽巢原理》教学反思《鸽巢原理》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数学广角内容,也叫“抽屉原理”。
事实上是一种解决某种特定结构的数学或生活问题的模型,表达了一种数学的思想方法。
反思如下:1、从同学喜爱的“嬉戏”入手,激发同学学习的爱好和求知欲望,从而提出需要讨论的数学问题。
在上课伊始我就说“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们来做个“抢凳子”嬉戏怎么样?想参加这个嬉戏的请举手。
叫举手的一男一女两个同学上台,然后问,老师想叫三位同学玩这嬉戏,但是如今已有两个,你们说最终一个是叫男生还是女生呢?”同学们回答后,老师就说:“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总有二个同学的性别是一样的,你们同意吗?”并通过三人“抢凳子”嬉戏得出不管怎样抢“总有一个凳子至少有两个同学”。
相机引入本节课的重点“总有,至少”。
这样设计使同学在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中主动参加、主动实践、主动思索,使同学的数学学问、数学力量、数学思想、数学情感得到充分的进展,从而到达动智与动情的完善结合,全面提高同学的整体素养。
2、引导同学在经受猜想、尝试、验证的过程中逐步从直观走向抽象。
在例1中针对试验的全部结果,在同学总结表征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你还可以怎样想?”的问题,组织同学绽开商量沟通。
我引导同学借助平均分即每个笔筒里先只放1支,这时同学看到还剩下1支铅笔,这1支铅笔不管放入其中的哪一个笔筒,这个笔筒都会有2支铅笔。
进一步引导同学加深对“至少有一个笔筒中有2支铅笔”的理解。
最终,组织同学进一步借助直观操作,商量诸如“5支铅笔放进4个笔筒,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有2支铅笔,为什么?”的问题,并不断转变数据〔铅笔数比笔筒数多1〕,让同学连续思索,引导同学归纳得出一般性的结论:〔+1〕支铅笔放进个笔筒里,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铅笔。
注意让同学在观看、试验、猜测、验证等活动中,进展合情推理力量,培育同学能进行有条理的思索,能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索过程与结果,经受与他人合作沟通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教学反思
鸽巢问题”教学反思
鸽巢问题”是开发智力,拓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内容,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学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通过本次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前让每组四个同学在手掌上秘密写上“大家好”三个字中的任意一个字,写好后,你们先不打开,老师不用看就知道,在你们每组四个人当中至少有两位同学手上的字是相同的,你们信吗?通过设疑,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探究的愿望;二是为本节课的探究埋下伏笔。
2.合作交流,建立模型。
根据课前的表演及学生如何往笔筒里分笔的演示、交流、讨论,让学生理解:“待分物体数”、“抽屉数”、“至少数”分别指什么?“至少数”为什么是商加1,而不是商加余数?通过老师的提示、引领,学生对“鸽巢问题”基本上能理解,但是要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还有一定的困难。
3.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提高解题能力。
“鸽巢问题”的问题变式很多,应用更具灵活性。
能否将一个具体问题和“鸽巢问题”联系起来,能否找出题中什么是“待分物体数”,什么是“抽屉”,是解题的关键。
有时候找到实际问题与“鸽巢问题”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即使找到了也很难确定用什么作“抽屉”。
教学时,我强调说理的严密性,要学生能把意思说出来,会解决实际问题。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1.在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我总担心学生不能明白,不敢大胆的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总是牵着学生走。
2. 这部分内容属于思维训练的内容,应该让学生多说理,让学生在说理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体会“鸽巢问题”中的“总有”和“至少”的真正含义,在实际生活中会运用知识进行解答。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鸽巢问题教学反思
《鸽巢问题》教学反思《鸽巢问题》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重点在于让学生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难点在于理解“鸽巢问题”,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这节课笔者从“鸽巢问题一定是鸽巢的问题吗?”这一问题入手,激发孩子的探究欲,继而摆出资料中的观点——4只鸽子飞进3个鸽巢中,不管怎么飞,总有一个鸽巢里至少有2只鸽子。
先问学生你懂这句话吗?着重让学生理解“总有”和“至少”两个词,再问学生你信这句话吗?不论信与不信,总归是要探究的。
通过让孩子们画一画,写一写,想一想,让孩子自己说出这一句话是正确的,像这样一个一个例子写出来的方法数学上叫枚举法,此方法虽直观明了,但却费时,还有没有更快捷的办法呢?当然有!想要尽可能的少,咱们便将鸽子尽量平均分进鸽巢,最后剩下的那只鸽子,不论进哪个鸽巢,都会有一个鸽巢至少进两只鸽子,接着辅以一些小练习,让孩子得出:当鸽子数比鸽巢数多1时,总有一个鸽巢里至少有两只鸽子。
数学问题往往不会就此打住,这不,又飞来了一只鸽子,此时,尽量平均分后还剩两只,这两只再如何进鸽巢呢?同时进一个鸽巢——总有一个鸽巢里进三只鸽子,分开进两个鸽巢——总有一个鸽巢里进两只鸽子,此两种情况合在一块儿——总有一个鸽巢里至少进两只鸽子,用算式表示:5÷3 = 1……2 1+1=2(只),那8只鸽子进三个鸽巢呢?10只呢?11只呢?最后总结:多只鸽子进少个鸽巢时,用鸽子数除以鸽巢数,总有一个鸽巢里至少进“商+1”只鸽子。
学好了数学那便可以解决生活问题,笔者给出三个问题:8人抢坐7把椅子,把11本书放进4个抽屉,买两个鸽巢多少钱?这三个问题,哪些属于鸽巢问题,哪些不属于?学生自然选1和2,这便是拨开事物的表象,寻求它的本质了,鸽巢问题研究的就是多个物体进少个空间的问题,而解决这类问题我们所用的原理就叫鸽巢原理。
一场快问快答让学生理清鸽巢问题与鸽巢的问题的差别,最后介绍多位古人利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的事例,让学生满满自豪感,却不得不接受一事实——这一原理因我国古人未将其抽象为一条普遍原理而不得不以百年后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命名,让学生从小便养成抽象总结的习惯,许以“未来数学家”的美好愿景。
《鸽巢问题》教学反思(通用8篇)
《鸽巢问题》教学反思(通用8篇)《鸽巢问题》教学反思篇1鸽巢问题是我们数学中比较有意思且在生活中运用比较广泛的问题。
因此,在录制一师一优课时我想到了给同学讲这一节课,使同学更加清晰的认识到数学是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中的。
鸽巢问题又可以叫做抽屉原理,是一种在生活中常见的数学原理,很多游戏的设置都运用了该原理,例如抢凳子游戏,纸牌游戏等。
因此,在讲课开始我先用纸牌游戏中引出今日的鸽巢问题,让同学带着新奇心来学习本节课内容。
接着我出例如题,先找一位同学演示3支笔放进2个笔筒中应当怎么放,并记录下来,使同学明白小组应当怎样进行活动并记录。
接着出示课本例1的题目,同学小组内通过刚才的方法很轻易的就找出一共有几种方法,在找一位同学进行演示加强大家的认识。
我有介绍了刚才同学们试验的方法叫做枚举法。
并通过观测引出概念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接着让同学们转换思想求实有没有更简约的方法得出结论,同学通过试验和争论得出可以用平均分的方法得到同样的结论。
并把其转化为算式。
接着增加铅笔和笔筒的个数仍能得到相同的结论,由此同学发觉当铅笔数比笔筒数多1时,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有2支铅笔的结论。
把铅笔和笔筒换成其他物品同学还能相像的结论,说明同学已经可以学移致用了。
之后介绍鸽巢问题的发觉者,增加同学的知识面。
最末,我又引到游戏揭示答案,再通过几道层次递进的题目的练习,使同学能够敏捷运用鸽巢问题,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鸽巢问题》教学反思篇2本节课是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引导同学探究“鸽巢原理”,初步经受“数学证明“的过程,并有意识的培育同学的“模型思想。
1、借助直观操作,经受探究过程。
老师着重让同学在操作中,经受探究过程,感知、理解抽屉原理。
2、老师着重培育同学的“模型”思想。
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同学对于枚举法和假设法有肯定的认识,加以比较,分析两种方法在解决抽屉原理的优超性和局限性,使同学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索问题。
《鸽巢问题》教学反思_1
《鸽巢问题》教学反思《鸽巢问题》教学反思1数学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一堂好的数学课,我认为应该是原生态,充满“数学味”的课;应该立足课堂,立足知识点。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节课运用这一模式,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从探究具体问题到类推得出一般结论,初步了解“鸽巢问题”。
本节课教学在师生互动方面有以下特色:1、激趣引入在导入新课时,我以游戏引入,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师生双边互动的积极性,更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鸽巢原理的本质。
通过游戏,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又有意义,唤起学生继续参与课堂互动的意愿。
2、提供探索空间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首先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证明”:“把4枝铅笔放入3个杯子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接着同桌互动演示并尝试解释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
最后,全班交流展示,多元评价各种“证明”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方法教师给予针对性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获得发展。
3、营造提问的空间本节课注重给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去品尝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
如在出示“5只鸽子飞进了3个鸽笼”问学生看到这个条件你想提怎样的数学问题?这样间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鸽巢问题》教学反思2一堂好的数学课,我认为应该是原生态,充满“数学味”的课。
本节课我让学生经历了探究“鸽巢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了“鸽巢问题”,并能够应用与实际。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入新课时,我以4人的抢凳子游戏,初步感受至少有两位同学相同的现象,抓住学生注意力。
二、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由于课前让学生做了预习,所以在课上我并没有“满堂灌”,而是先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点,让预习程度好的同学来试着解决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再师生质疑,完成对新知的传授。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教学反思
1、采用列举法,让学生把4本书放入3个抽屉中的所有情况都列举出来,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理解最简单的“鸽巢原理”即“书本数比抽屉数多1时,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
2、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发现,把书尽量多的“平均分”给各个抽屉,看每个抽屉能分到多少本书,剩下的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比平均分得的本数多1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这一数学规律来表示。
3、大量例举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抽屉问题”的一般规律,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观察、表达等方式,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鸽巢原理。
在这堂课的难点突破处,也就是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发现,把书尽量多的“平均分”到各个抽屉,看每个抽屉能分到多少本书,剩下的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比平均分得的本数多1本,我还可以对教学环节进行再安排,让学生体会到多余的物体只要不超过抽屉的个数,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2个物体,这样学生对“鸽巢原理”规律会更清晰更明了。同时,我们要明确,教学知识不光是让学生按照公式来套用公式,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所以在让学生充分说理的基础上,明确把什么当作“抽屉数”,把什么当作“物体数”是相当重要的。
在这节课里部分学生判断不出谁是“物体”,谁是“抽屉”。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下些功夫,以求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所授知识。课后还要让多做相关的练习加以巩固。
不足之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课堂中,数学语言精简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教材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几本书?”对于这句话,学生听起来很拗口,也很难理解;通过思考,我将这句话变成“不管怎么放,至少有几本书放进了同一个抽屉中?”这样对学生来说,相对显的通俗易懂。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严谨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发现并灵活掌握各种数学语言所描述的条件及其相互转化,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增强提问的指向性、目的性。
《鸽巢问题》教学反思
《鸽巢问题》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内容进行的反思。
下面是关于六年级数学的教学反思范文,欢迎阅读!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怕孩子们会出现觉得乌鸦的这个办法并不十分了不起的情绪。
如果这样,就阻碍了学生去认真体会文本。
所以在教学中我并没有急于让孩子们发散自己的思维,提出像“说说你还会想出什么好办法?”“如果你是这个乌鸦你会怎么做?”这一类的问题。
而是与学生一起,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去感受这只乌鸦的高明之举。
《鸽巢问题》教学反思(一)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所以在本节课我就设计了“抢凳子”游戏来导入新课,在上课伊始我就说:“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们来做个“抢凳子”游戏怎么样?想参与这个游戏的请举手。
叫举手的一男一女两个同学上台,然后问,老师想叫三位同学玩这个游戏,但是现在已有两个,你们说最后一个是叫男生还是女生呢?”同学们回答后,老师就说:“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总有二个同学的性别是一样的,你们同意吗?”并通过三人“抢凳子”游戏得出不管怎样抢“总有一根凳子至少有两个同学”。
相机引入本节课的重点“总有……至少……”。
这样设计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使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数学情感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动智与动情的完美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具操作,如把4支笔放入3个杯子学习中,把5支笔放入2个杯子学习中等,都是让学生自己操作,这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想一想、圈一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
通过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探究“鸽巢问题”,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能让学生自己动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更好的理解鸽巢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鸽巢问题的基本原理,掌握鸽巢问题的概念,并能够运用鸽巢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鸽巢问题,这是一种与抽屉原理相关的数学问题。
通过实物鸽巢和鸽子模型,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鸽巢与鸽子的关系,从而引入鸽巢问题的概念。
在讲解过程中,我采用了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鸽巢问题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三、学生活动和表现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四、教学亮点和不足本节课的教学亮点在于通过实物演示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鸽巢问题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同时,我也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部分学生在理解鸽巢问题的基本原理时还存在一些困惑,需要进一步加强讲解和练习。
同时,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
五、改进措施和展望为了改进教学效果,我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讲解和练习,特别是对于存在困惑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同时,我也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展望未来,我希望能够继续探索更多与数学广角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教案优秀4篇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教案优秀4篇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教案篇一教学目标:通过复习练习,进一步掌握分数、百分数、小数的互化的方法。
进一步掌握分数、小数等有关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分数、百分数、小数的互化的方法。
分数、小数等有关性质。
教学设计:一、复习小数、分数、百分数、成数、折扣等互化表格出示:给出其中一种,要求转化成另外几种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交流,说明转化方法。
0.35 1/4 140% 六成五八折二、分数、小数有关性质及其关系出示:12÷( )=3/4=( ):36=( )/12=( )%学生独立填写。
交流:你是怎样填写的?填写时从哪开始思考?运用了哪些知识?三、巩固练习1、第86页第12题独立完成,说明填写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第1小题:后面的数总比前面大,越来越接近1.第2小题:后面的数总比前面小,越来越接近02、第86页第一叁、14题读题理解要求。
再按要求完成。
四、补充练习填空题1. 有一个小数,由8个自然数单位,5个十分之一和22个千分之一组成,这个数写作( ),读作( ),它的计数单位是( )。
2. 六亿零六十万零六十写作( ),改写成用“万”作单位是(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是( ),精确到亿位是( )。
3. 两个相邻的自然数,它们的差是( )。
一个自然数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与它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是( )和( )。
4.如果a+1=b,那么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
5. 把0.62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是( ),它缩小了( )倍。
6、如果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后比原来大了32.4,那么原来这个小数是( )7. 五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200,这五个自然数分别是( )、( )、( )、( )、( )。
8.最大的一位纯小数比最大的两位纯小数小( );最小的两位纯小数比最小的三位纯小数大( )。
9.两个数的积是70,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缩小10倍,积是( )。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教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推理等活动,初步了解鸽巢原理,学会简单的鸽巢原理分析方法,运用鸽巢原理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鸽巢原理,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3、情感态度:通过对鸽巢原理的灵活运用,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总有”“至少”的意义,理解鸽巢原理,并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扑克牌、3个笔筒。
教学过程:一、魔术游戏激趣导入:1、老师这个魔术需要请1名同学来配合,谁愿意?向学生介绍这是一幅扑克牌,取出大小王、还剩52张,(请学生随意抽出5张牌)好,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你手里有5张牌至少有两张牌的花色是一样的。
(学生打开牌让大家看)课件出示:至少有2张是同一花色。
“至少”表示什么意思?引导:老师为什么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呢?因为这个有趣的魔术中蕴含着一个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演:鸽巢问题二、合作探究(一)列举法:课件出示:同学们,如果把3支笔放进2个笔筒中,会有哪几种摆放的结果?找一组学生上前实物模拟操作摆放情况。
师问:同学们,你们谁能把摆放的情况用“总有……至少……”这个句式来概括出来吗?“总有”、“至少”分别又是什么意思呢?概括得出:总有1个笔筒至少放2支笔。
(及时肯定学生们的回答:你的。
逻辑思维能力真强)课件出示:如果把4支笔放进3个笔筒中呢?快和你的小伙伴们交流探索一下:1、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预设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实物模拟;(2)图示;(3)数的分解。
2、学生汇报,讲台展示。
3、学生概括得出:总有1个笔筒至少放2支笔。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教学案例及反思
六年级数学科《数学广角执教者:陈秀引 2016年 4 月 28 日(第 11 周三第 2 节)上课班级:六1班设计理念:《鸽巢问题》即鸽巢原理又称抽屉原理,它是组合数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最先是由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明确提出来的,因此,也称为狄利克雷原理。
首先,用具体的操作,将抽象变为直观。
“总有一个筒至少放进2支笔”这句话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说起来生涩拗口,而且抽象难以理解。
怎样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呢?我觉得要让学生充分的操作,一在具体操作中理解“总有”和“至少”;二在操作中理解“平均分”是保证“至少”的最好方法。
通过操作,最直观地呈现“总有一个筒至少放进2支笔”这种现象,让学生理解这句话。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在证明结论的过程中探究方法,总结规律。
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特别是这种原理的初步认识,不应该是教师牵着学生去认识,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
所以我认为应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来证明他们的结论是否正确,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再者,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我们的教学不同奥数,因此在教学中不需要学生说理的严密性,也不需要学生确定过于抽象的“鸽巢”和“物体”。
教材分析:《鸽巢问题》这是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如任意13名学生,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个月过生日。
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哪个人),也不需要说明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存在的物体(或人)找出来。
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我们称之为“鸽巢问题”。
通过第一个例题教学,介绍了较简单的“鸽巢问题”:只要物体数比鸽巢数多,总有一个鸽巢至少放进2个物体。
它意图让学生发现这样的一种存在现象: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筒至少放进2支笔。
呈现两种思维方法:一是枚举法,罗列了摆放的所有情况。
二是假设法,用平均分的方法直接考虑“至少”的情况。
通过前一个例题的两个层次的探究,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至少”的情况,能用这种方法在简单的具体问题中解释证明。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鸽巢问题》教学反思
《鸽巢问题》教学反思本课是小学六年级数学广角的内容,初看教学内容,我甚至没有看懂所学的内容与我们现在学习的知识有多大联系,不知道这部分知识能够解决什么问题,而且这部分知识又有一定的难度。
但我是一个喜欢冒险与挑战的人,觉得越是有难度的课,如何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专研这种课对于我个人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因此,我毅然决定选择了这节课。
于是我细细的专研教材,终于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明确了教学的目标。
本堂课着眼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活动,建立数学模型,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本堂课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初步了解“鸽巢原理”,会用“鸽巢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一堂好的数学课,我认为应该是原生态,充满“数学味”的课;应该立足课堂,立足知识点。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模式。
本节课运用这一模式,创设了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产生兴趣,让学生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过程,初步了解了“鸽巢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课后反思本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与大家共勉。
一、情境导入“理性化”情境导入,目的是让学生很快的排除外界及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教学内容,营造一个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探索,导入新课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产生一种需要认识和学习的心理。
我以“三人抢两支笔,总有两人抢到一支笔”的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初步感受至少有两位同学相同的现象,激发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教学过程“简单化”理解“鸽巢原理”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例题时我是这样教学的:首先从简单的情况入手研究(把4支铅笔放进3个抽屉,可以这么放?),通过简单的教学,从而引出至少数=“商+1”因此,简单的教学不仅为学生学习例题铺垫,同时又可以渗透解决复杂的问题可以将问题简单化这一种思想。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教学反思
本课是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
乍一看,觉得本节课内容与生活无关,没有任何联系。
其实,“鸽巢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且灵活多变,可以解决一些看上去很复杂、觉得无从下手,却又是相当有趣的数学问题。
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鸽巢原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本课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验证和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过程,学会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探究性学习把“鸽巢原理”较为抽象难懂的内容变为学生感兴趣又易于理解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模型”,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模型化。
在教学本课内容之后,本人有如下几点体会:一、有效的课堂导入导入新课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产生一种需要认识和学习的心理。
创设情境不可流于形式,要为本课的教学服务。
我以魔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初步感受简单的鸽巢问题,激发学习新知的欲望。
并通过游戏,加深学生对“至少”的理解,为本课学习作好铺垫。
此情境的设置来源于本单元的课后习题,不仅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课堂上的魔术解密还能使数学学习回归生活问题的解决。
二、自主的学习方式“鸽巢原理”的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一定难度的。
特别是对于“总有”、“至少”这两个词,我通过游戏,操作,记录、观察让学生加深对关键词的理解。
在探索新知识时,首先让学生由“动手操作,感知模型”然后通过自我验证逐渐“构建模型、完善模型”最后能“利用模型,解决问题”完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本课教学后,学生基本能利用“鸽巢原理”解决相关问题,对数学模型的应用较熟练,但对于应用知识“说理”还有一定难度。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严谨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还要善于发现并灵活掌握各种数学语言所描述的条件及其相互转化,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鸽巢问题教案与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鸽巢问题教案与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鸽巢问题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材分析“鸽巢问题”是六年级下册教学内容,“鸽巢原理”又称“抽屉原理”,是组合教学中最基本最简单的原理之一,灵活多变,应用广泛。
教学“鸽巢问题”,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
这节课教学内容是例1。
例1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的操作情景,介绍“鸽巢原理”的最基本形式。
初步接触“鸽巢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上提供的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思考枚举的方法有什么优越性和局限性,假设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优点,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
二、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例1及“做一做”第1、2题。
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通过数学活动理解“鸽巢原理”,学会简单的“鸽巢问题”分析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鸽巢原理”的形成过程,体会和掌握逻辑推理思想和模型思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用“鸽巢原理”解决最基本的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鸽巢原理”,能口头表达推理过程。
五、教学准备一副扑克牌、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1.抢凳子游戏。
2.抽扑克牌游戏。
教师:这类问题在数学上称为鸽巢问题(板书)。
因为52张扑克牌数量较大,为了方便研究,我们先来玩数量较小的抢凳子游戏。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抢凳子”“魔术”入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提出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
(1)把3枝铅笔放进2个笔筒中。
想一想:可以怎样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不考虑笔筒摆放顺序,学生可用笔盒当笔筒)摆一摆:先用来学具摆一摆,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如画一画,写一写。
《鸽巢问题》教学与反思
《鸽巢问题》教学与反思“鸽巢问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
鸽巢问题又称抽屉原理。
本节课内容既独立又抽象,独立是因为它有别于其他课,与前后知识点没有联系,比较孤立;抽象是因为“鸽巢问题”实际上是一种解决某种特定结构的数学或生活问题的模型,是一种思想方法。
教材紧紧围绕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几个直观的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鸽巢问题”。
学生在理解“鸽巢问题”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会用“鸽巢问题”解决问题。
例1教材借助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的操作情景,介绍了一类简单的“鸽巢问题”,即把m个物体任意分别放进n个空抽屉里(m >n,n是非零自然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1个物体。
例2介绍的是另一种类型的“鸽巢问题”,即把多余kn个物体任意放进n个空抽屉(k是整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k+1)个物体。
实际上,如果设定k=1,这类“鸽巢问题”就变成了例1的形式。
因此,这两类“鸽巢问题”本质是一致的,例1只是例2的一个特例。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鸽巢问题”的理论并不复杂,但在建立模型过程中,让学生灵活、准确地使用“总有”“至少”这些特定语言来表述,以及在具体应用中找到实际问题与“鸽巢问题”模型之间的联系是学生学习的两个难点。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先采用自己的方法“证明”,然后再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对“枚举法”“假设法”进行比较,思考每种方法各有什么优越性和局限性,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基于对教材、学情的理解,我的教学实践设计如下: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课伊始,创设魔术表演的情境,老师手中有一副扑克牌,取出大小王,还剩52张牌,请1名学生随意抽5张,老师猜出至少有2张是同一花色。
再让这名学生任意抽14张,老师猜出至少有一对花色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教学反思
1、激趣引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入新课时,我以魔术游戏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为什么5张牌中至少有两张是同一花色是现象,这个游戏虽然简单却能真实地反映鸽巢原理的本质。
通过游戏,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又有意义。
2、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从探究具体问题到类推得出一般结论,初步了解“鸽巢问题”,再到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找到实际问题和“鸽巢问题”之间的联系,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提供探索空间。
本节课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证明”:“把4枝铅笔放入3个杯子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然后交流展示,评价各种“证明”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方法教师给予针对性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获得发展。
4、注重引导提升。
本节课的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让学生理解“鸽巢问题”的“一般化模型”。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在学生解决了“把4枝铅笔放入3个杯子”的问题后,继续思考,类推,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这样设计,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5、营造提问的空间
本节课注重给学生营造萌发问题的机会,产生问题空间,去品尝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
如在出示课题时问学生看到课题有什么想问的?还有在出示“5只鸽子飞进了3个鸽笼”问学生看到这个条件你想提怎样的数学问题?这样间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本节课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效果较好。
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学节奏有点快,个别学生思维跟不上。
希望大家多提出一些宝贵的建议,谢谢大家!
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教学反思
数学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
和引导者。
一堂好的数学课,我认为应该是原生态,充满“数学味”
的课;应该立足课堂,立足知识点。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节课运用这一模式,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从探究具体问题到类推得出一般结论,初步了解“鸽巢问题”,再到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找到实际问题和“鸽巢问题”之间的联系,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本课着眼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注重让学生充分体验猜测验证的推理过程,努力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操作、假设推理等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体验运用“鸽巢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逻辑推理以及语言表达等能力。
让学生在应用“鸽巢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求数学知识的欲望。
1、采用枚举法,让学生把3个苹果放入2个抽屉里的所有情况都列举出来,初步感知抽屉原理,再通过把4枝铅笔放入3个文具盒里,让学生通过放一放、想一想、议一议的过程,把抽象的说理用具体的实物演示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发现并描述、理解了最简单的“鸽巢问题”。
2、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联系实际问题,学生经历探究得出至少数=商+1。
3、注重引导提升,深化操练。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自主探讨商大于1的情况。
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后,继续思考,类推,得出抽屉原理的一般性的结论。
4、巩固探究,注重引导提升。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假设推理等活动后,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体验运用
“鸽巢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逻辑推理以及语言表达等能力。
让学生在应用“鸽巢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求数学知识的欲望。
这样设计,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5、游戏中深化知识。
课前的游戏简短有效,在结束新课前,用
“鸽巢问题”来解释,会有一种前后呼应的的整体性。
学了“抽屉原
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随后我设计了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抽取扑克牌
游戏,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将学生的自主探
究学习延伸到课外,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
念。
6、注重“说理“活动,培养学生逻辑能力。
在这节课中,由于
我提供的数据比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鸽巢问题”提供
了很大的空间。
特别是通过学生归纳总结的规律:到底是“商+余数”
还是“商+1”,引发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并通过讨论和说理活动,
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
力和初步的逻辑能力。
让学生在应用“鸽巢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
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求数学知识的欲望。
这样设
计,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