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戏曲理论“趣”之
智慧树知到《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章节测试答案
鏅烘収鏍戠煡鍒般€婁腑鍥藉彜鍏告垙鏇茶壓鏈€嬬珷鑺傛祴璇曠瓟妗?绗竴绔?1銆佹垙鏇插睘浜庝綍绉嶈壓鏈紵A:鏃堕棿鑹烘湳B:绌洪棿鑹烘湳C:缁煎悎鑹烘湳D:琛ㄦ紨鑹烘湳姝g‘绛旀锛氱患鍚堣壓鏈?2銆併€婂畫鍏冩垙鏇插彶銆嬬殑浣滆€呮槸锛?A:鍚存B:鐜嬪浗缁?C:鐜嬪鐑?D:閽卞崡鎵?姝g‘绛旀锛氱帇鍥界淮3銆侀煶涔愬睘浜庝綍绉嶈壓鏈紵A:鏃堕棿鑹烘湳B:绌洪棿鑹烘湳C:缁煎悎鑹烘湳D:閫犲瀷鑹烘湳姝g‘绛旀锛氭椂闂磋壓鏈?4銆佷互涓嬪摢涓€椤癸紝涓嶅睘浜庢垙鏇茶壓鏈殑鍐欐剰鎬х殑琛ㄧ幇锛?A:琛ㄧ幇鍐呭鐨勫啓鎰忔€?B:鑸炲彴鏃剁┖鐨勮櫄鎷熸€?C:鑸炲彴褰㈣薄鐨勭▼寮忓寲D:鍓ф湰璇█鐨勮壓鏈€?姝g‘绛旀锛氬墽鏈瑷€鐨勮壓鏈€?5銆佽秺鍓ф槸鍝釜鐪佷唤鐨勫湴鏂规垙锛?A:娴欐睙B: 灞变笢C:姹熻嫃D:骞夸笢姝g‘绛旀锛氭禉姹?绗簩绔?1銆佹垙鏇茶褰撲腑鎵紨鏂囪亴瀹樺憳鎴栧笣鐜嬪舰璞¤€咃紝绉颁负銆? A:鑰佺敓B:宸剧敓C:澶у畼鐢?D:灏忓畼鐢?姝g‘绛旀锛氬ぇ瀹樼敓2銆併€婅タ鍘㈣銆嬩腑鐨勫紶鐢熷睘浜庝互涓嬭褰撲腑鐨勫摢涓€绉嶏紵A:鑰佺敓B: 宸剧敓C:澶у畼鐢?D:灏忓畼鐢?姝g‘绛旀锛氬肪鐢?3銆併€婄墶涓逛涵銆嬩腑鐨勬潨涓藉灞炰簬浠ヤ笅琛屽綋涓殑鍝竴绉嶏紵A:灏忔棪B:璐存棪C:姝f棪D:姝︽棪姝g‘绛旀锛氬皬鏃?4銆佹垙鏇茶褰撲腑鎵紨濂歌嚕褰㈣薄鑰咃紝绉颁负銆?A:姝e噣B:鍓噣C:鐧藉噣D:姣涘噣姝g‘绛旀锛氱櫧鍑€5銆佹垙鏇茶剼鑹蹭腑鎵紨璇欒皭骞介粯鑰咃紝绉颁负____ 銆?A:鐢?B:鏃?C:鍑€D:涓?姝g‘绛旀锛氫笐绗笁绔?1銆佷腑鍥芥垙鏇蹭腑锛岀敓鏃﹀寲濡嗙殑涓昏鐩殑鏄€?A:澶稿紶B:缇庢偊C:铏氭嫙D:璞″緛姝g‘绛旀锛欱2銆佷腑鍥芥垙鏇蹭腑锛屽叧缇借劯璋辩殑涓昏壊鏄? 銆?A:榛戣壊B:鐧借壊C:绾㈣壊D:閲戣壊姝g‘绛旀锛欳3銆佷腑鍥芥垙鏇蹭腑锛岀敺鎬т汉鐗╃殑鑳¢』鍙仛銆? A:鑳″瓙B:椤?C:澶瑰槾D:楂彛姝g‘绛旀锛欴4銆佷腑鍥芥垙鏇蹭腑銆傛灏嗘墍绌跨殑琛f湇鍙仛銆? A:閾?B:鐢?C:闈?D:鐩?姝g‘绛旀锛欳5銆佷腑鍥芥垙鏇蹭腑锛屽畼鐢熸墍绌跨殑闉嬪瓙鍙仛____ 銆?A:鍘氬簳闈?B:绂忓瓧灞?C:钖勫簳闈?D: 鐧讳簯灞?姝g‘绛旀锛欰绗洓绔?1銆佹槑浠e墠鏈熺殑鈥滃洓澶у0鑵斺€濇寚鐨勬槸銆?A:寮嬮槼鑵斻€佷綑濮氳厰銆佹捣鐩愯厰銆佽嫃宸炶厰B:瀹滈粍鑵斻€佷綑濮氳厰銆佹捣鐩愯厰銆佹槅灞辫厰C:寮嬮槼鑵斻€佷綑濮氳厰銆佹捣鐩愯厰銆佹槅灞辫厰D:绉﹁厰銆佷綑濮氳厰銆佹捣鐩愯厰銆佹槅灞辫厰姝g‘绛旀锛欳2銆佲€滃洓澶у0鑵斺€濅腑锛屽摢涓€绉嶆垚涓烘槑娓呮渶鐩涜鐨勫0鑵旓紵A:寮嬮槼鑵?B:浣欏鑵?C:娴风洂鑵?D:鏄嗗北鑵?姝g‘绛旀锛欴3銆佹敼鑹槅灞辫厰鐨勬洸甯堟槸銆?A:姹ゆ樉绁?B:姊佽景楸?C:椤剧憶D:榄忚壇杈?姝g‘绛旀锛欴4銆佷互涓嬪嚑鐐归挓锛屼笉灞炰簬鍗楁洸鐗圭偣鐨勬槸銆?A:瀛楀皯鑵斿B:瀛楀鑵斿皯C:鏌旂編D:鑸掔紦姝g‘绛旀锛欱5銆佹槅鏇茬殑涓诲涔愬櫒鏄? 銆?A:绗?B:鐞电惗C:绛?D:浜岃儭姝g‘绛旀锛欰绗簲绔?1銆侀瓘鑹緟浜戔€滄洸鏈変笁缁濃€濓紝浠ヤ笅涓嶅睘浜庘€滀笁缁濃€濈殑鏄摢涓€涓紵A:瀛楁竻B:鑵旂函C:鏉挎D:鍚彛杞诲渾姝g‘绛旀锛欴2銆佽€佺敓婕斿敱鏃讹紝浣跨敤鐨勬槸銆?A:澶у棑B:灏忓棑C:澶у皬鍡撶粨鍚?D:浠ヤ笂閮戒笉瀵?姝g‘绛旀锛欰3銆佸湪婕斿敱鏃讹紝鈥滄敹闊斥€濈О涓轰竴涓瓧鐨? 銆? A:瀛楀ごB:瀛楄吂C:瀛楀熬D:瀛楅煶姝g‘绛旀锛欳4銆佷互涓嬩笉灞炰簬鈥滀簲娉曗€濈殑鏄€?A:鎵?B:鐪?C:鍙?D:韬?姝g‘绛旀锛欳5銆佺珯绔嬫寮忓睘浜庘€滀簲娉曗€濅腑鐨? 銆?A:鎵?B:鐪?C:韬?D:姝?姝g‘绛旀锛欴绗叚绔?1銆佷笅鍥惧睘浜庡摢绉嶈垶鍙版牱寮忥紵blob.pngA:闀滄寮?B: 浼稿嚭寮?C:涓績寮?D:鍗囬檷寮?姝g‘绛旀锛欰2銆佷笅鍥惧睘浜庡摢绉嶈垶鍙版牱寮忥紵blob.pngA:闀滄寮?B:浼稿嚭寮?C:涓績寮?D:鍗囬檷寮?姝g‘绛旀锛欰3銆佷笅鍥惧嚭鑷€婇暱鐢熸-闂婚搩銆嬶紝姝ゅ鐨勪竴妗屼簩妞呬唬琛ㄤ粈涔堬紵blob.pngA:涔︽妞?B:灞卞箔C:楂樻ゼD:鏍戞湪姝g‘绛旀锛欱4銆佹垙鏇茶垶鍙颁笂锛岀敤浠€涔堜唬琛ㄢ€滈┈鈥濓紵A:鐪熼┈B:婕斿憳C:鏈ㄩ┈D: 椹灜姝g‘绛旀锛欴5銆佹垙鏇茶垶鍙颁笂锛屽彲浠ユ惡甯︾殑灏忛亾鍏疯绉颁负浠€涔堬紵A:閬撳叿B:甯冩櫙C:鐮屾湯D:灏忕墿姝g‘绛旀锛欳绗竷绔?1銆佷互涓嬩笉灞炰簬鍗楁垙鏃╂湡鍚嶇О鐨勬槸銆?A:鍗楁洸鎴忔枃B:鎴忔枃C:娴欐睙鎴忔枃D:姘稿槈鏉傚墽姝g‘绛旀锛欳2銆併€婂崡璇嶅彊褰曘€嬬殑浣滆€呮槸銆?A:绁濆厑鏄?B:寰愭腑C:搴锋捣D:灞犻殕姝g‘绛旀锛欱3銆佸崡鎴忎腑锛屼竴鍦烘垙鐨勫崟浣嶄负銆?A:鍦?B:鍑?C:鎶?D:骞?姝g‘绛旀锛欱4銆佷互涓嬪悕绉颁腑锛屼笉灞炰簬鍗楁垙鑴氳壊鐨勬槸銆?A:鐢?B:鏃?C:鍑€D:澶ч潰姝g‘绛旀锛欴5銆佷互涓嬩笉灞炰簬銆婃案涔愬ぇ鍏告垙鏂囦笁绉嶃€嬬殑鏄痏___銆? A:銆婂紶鍗忕姸鍏冦€?B:銆婂皬瀛欏睜銆?C:銆婇敊绔嬭韩銆?D:銆婄惖鐞惰銆?姝g‘绛旀锛欴绗叓绔?1銆佲€滆崋銆佸垬銆佹嫓銆佹潃鈥濅腑鐨勨€滃垬鈥濇槸鎸囧摢閮ㄤ綔鍝侊紵A:銆婅崋閽楄銆?B:銆婃嫓鏈堜涵銆?C:銆婄櫧鍏旇銆?D:銆婃潃鐙楄銆?姝g‘绛旀锛欳2銆侀挶鐜夎幉鏄摢閮ㄤ綔鍝佷腑鐨勪汉鐗╋紵A:銆婅崋閽楄銆?B:銆婃嫓鏈堜涵銆?C:銆婄櫧鍏旇銆?D: 銆婃潃鐙楄銆?姝g‘绛旀锛欰3銆併€婃嫓鏈堜涵銆嬬殑璇█鐗圭偣鏄粈涔堬紵A:鍗庝附鍏搁泤B:鐢ㄥ吀涓板瘜C:鏈壊钑磋棄D:淇氫織鐩寸櫧姝g‘绛旀锛欳4銆併€婄櫧鍏旇銆嬫墍鍐欐晠浜嬬殑鏃朵唬鏄€?A:榄忔檵B:鍚庢眽C:鍞?D:瀹?姝g‘绛旀锛欱5銆佲€滃洓澶у崡鎴忊€濅腑锛岃瑷€鏈€涓轰繗淇楃殑涓€閮ㄦ槸銆? A:銆婅崋閽楄銆?B:銆婃嫓鏈堜涵銆?C:銆婄櫧鍏旇銆?D:銆婃潃鐙楄銆?姝g‘绛旀锛欴绗節绔?1銆併€婄惖鐞惰銆嬬殑浣滆€呴珮鏄庢槸鍝噷浜猴紵A: 娴欐睙B:姹熻嫃C:涓婃捣D:瀹夊窘姝g‘绛旀锛欰2銆併€婄惖鐞惰銆嬬殑濂充富瑙掓槸璋侊紵A:鐜嬬憺鍏?B:璧典簲濞?C:鏉庝笁濞?D: 閽辩帀鑾?姝g‘绛旀锛欱3銆併€婄惖鐞惰銆嬮€氳繃鈥滀笁涓嶄粠鈥濇壒鍒ょ殑鏄粈涔堬紵A:绉戜妇鍒跺害B:绀句細鐜板疄C:鏀挎不鑵愯触D:浜烘€у爼钀?姝g‘绛旀锛欰4銆併€婄惖鐞惰銆嬬殑缁撴瀯鐗圭偣鏄痏___銆? A:缃戠姸B:鍗曠嚎C:鍙岀嚎D:鏉垮潡姝g‘绛旀锛欳5銆併€婄惖鐞惰銆嬬殑璇█鐗圭偣鏄粈涔堬紵A:鍗庝附鍏搁泤B:鐢ㄥ吀涓板瘜C:閫氫織钑磋棄D:淇氫織鐩寸櫧姝g‘绛旀锛欳绗崄绔?1銆佸叧姹夊嵖鏄摢閲屼汉锛?A:澶ч兘B:骞抽槼C:鐪熷畾D:鏉窞姝g‘绛旀锛欰2銆佲€滃厓鏇插洓澶у鈥濅腑锛岃绉颁负鈥滄洸鐘跺厓鈥濈殑鏄摢涓€浣嶏紵A:鍏虫眽鍗?B:鐧芥湸C:椹嚧杩?D:閮戝厜绁?姝g‘绛旀锛欳3銆併€婃ⅶ妗愰洦銆嬬殑濂充富瑙掓槸璋侊紵A:瑗挎柦B:鐜嬫槶鍚?C: 鏉ㄧ帀鐜?D:璨傝潐姝g‘绛旀锛欳4銆併€婂€╁コ绂婚瓊銆嬩腑锛岃拷闅忓績涓婁汉鑰屽幓鐨勫€╁コ浠h〃鐨勬槸浠€涔堟兜涔夛紵A:娆叉湜涓庢儏鎰?B:灏佸缓绀兼暀C:鐞嗘櫤D:浠ヤ笂閮戒笉鏄?姝g‘绛旀锛欰5銆佷互涓嬩綔鑰呬腑锛屼笉灞炰簬鈥滃厓鏇插洓澶у鈥濈殑鏄摢涓€浣嶏紵A:鍏虫眽鍗?B:鐧芥湸C:椹嚧杩?D: 鐜嬪疄鐢?姝g‘绛旀锛欴绗崄涓€绔?1銆併€婅タ鍘㈣銆嬪彇鏉愪簬鍝儴鍞愪紶濂囷紵A:銆婃煶姣呬紶銆?B:銆婂彜闀滆銆?C: 銆婅幒鑾轰紶銆?D:銆婃灂涓銆?姝g‘绛旀锛欳2銆侀噾浜鸿懀瑙e厓鐨勩€婅タ鍘㈣銆嬪睘浜庡摢绉嶆枃浣擄紵A:鏉傚墽B:璇稿璋?C:灏忚D:鏁f洸姝g‘绛旀锛欱3銆佸紶鐢熺殑鍚嶅瓧鍙€?A:寮犵彊B:寮犵窘C:寮犳椽姝g‘绛旀锛欰4銆佷互涓嬫€ф牸鐗圭偣锛屼笉绗﹀悎宕旇幒鑾轰汉鐗╃殑鏄€?A:鐭滄寔B:娉艰荆C:鎵ц憲D:鎵嶅崕妯孩姝g‘绛旀锛欱5銆併€婅タ鍘㈣銆嬩腑绗簲鏈鍥涙姌涓鎵細鈥滄効鏅ぉ涓媉___銆傗€? A:鏈夋儏浜虹粓鎴愮湻灞?B:鏈夋儏鐨勬垚鍙屾垚瀵?C:鏈夋儏鐨勯兘鎴愪簡鐪峰睘D:鏈夋儏浜哄効鎴愮湻灞?姝g‘绛旀锛欳绗崄浜岀珷1銆併€婅档姘忓鍎裤€嬫槸涓€閮ㄤ粈涔堥鏉愮殑浣滃搧锛?A:鎵嶅瓙浣充汉鍓?B:涓栨儏鍓?C:鍘嗗彶鍓?D: 鍏鍓?姝g‘绛旀锛欳2銆併€婅档姘忓鍎裤€嬩腑锛屾姎鍏诲鍎块暱澶ф垚浜虹殑鏄皝锛?B:闊╁帴C:鍏瓩鏉佃嚰D:鍏富姝g‘绛旀锛欰3銆併€婅档姘忓鍎裤€嬬殑涓績浜嬩欢鏄€?A:鏀挎不鏂椾簤B:鎼滃鏁戝C:鎹嶅崼姝d箟D:鎶ヤ粐闆仺姝g‘绛旀锛欱4銆佷互涓嬪彶涔︿腑锛屽摢涓€閮ㄦ湁鍏宠档姘忓鍎挎儏鑺傛渶涓哄畬鏁达紵A:銆婃槬绉嬨€?B:銆婂乏浼犮€?C:銆婂皻涔︺€?D:銆婂彶璁般€?姝g‘绛旀锛欴5銆併€婅档姘忓鍎裤€嬫渶鏃╃殑澶栨枃璇戞湰鏄€?A:鑻辨枃鏈?B:娉曟枃鏈?C:寰锋枃鏈?D:淇勬枃鏈?姝g‘绛旀锛欱绗崄涓夌珷1銆佷紶濂囧彂灞曠殑榛勯噾鏃舵湡鏄摢涓樁娈碉紵A:鏄庝唬鍓嶆湡B:鏄庝腑鍙惰嚦娓呭垵C:娓呬唬涓彾D:鏅氭竻姘戝浗姝g‘绛旀锛欱2銆佺涓€閮ㄧ敤鏀硅壇鍚庣殑鏄嗗北鑵斿垱浣滅殑鍓ф湰鏄€? A:銆婂疂鍓戣銆?B:銆婇福鍑よ銆?C:銆婃担绾辫銆?D:銆婁箟渚犺銆?姝g‘绛旀锛欳3銆佸惔姹熸淳瀵归煶寰嬬殑瑕佹眰鏄€?A:涓ュ畧闊冲緥B:涓嶅畧闊冲緥C:鏍煎緥瀹芥澗D: 杈冧负闅忔剰姝g‘绛旀锛欰4銆佲€滄矆姹や箣浜夆€濅腑鈥滄矆鈥濇寚鐨勬槸銆?A:娌堢挓B:娌堣嚜鏅?C:娌堣嚜鍙?D:娌堝姝g‘绛旀锛欰5銆併€婃洸鍝併€嬬殑浣滆€呮槸銆?A:鐜嬮寰?B:鍚曞ぉ鎴?C:鏈辨潈D:鍛ㄥ痉娓?姝g‘绛旀锛欱绗崄鍥涚珷1銆佷互涓嬮偅涓€涓笉灞炰簬姹ゆ樉绁栫殑鏂囧鎬濇兂锛? A:灏婃儏B:鎶戠悊C:灏氬D:鏈壊姝g‘绛旀锛欴2銆佷互涓嬪摢閮ㄤ綔鍝佷笉灞炰簬鈥滀复宸濆洓姊︹€濓紵A:銆婄墶涓逛涵銆?B:銆婄传閽楄銆?C:銆婂崡鏌銆?D:銆婄传绠銆?姝g‘绛旀锛欱3銆佸惔姹熸淳瀵归煶寰嬬殑瑕佹眰鏄€?A:涓ュ畧闊冲緥B:涓嶅畧闊冲緥C:鏍煎緥瀹芥澗D:杈冧负闅忔剰姝g‘绛旀锛欰4銆佹堡鏄剧鐨勬垙鏇茬悊璁哄彲浠ユ鎷负锛氣€滃洜鎯呮垚姊︼紝銆傗€?A:鍥犳ⅵ鎴愭垙B:鍥犳ⅵ鎴愮埍C:鍥犳儏鎴愭垙D:鍥犵埍鎴愭垙姝g‘绛旀锛欰5銆佸湪銆婄墶涓逛涵銆嬩腑锛屾枃瀛︽€у拰鑹烘湳鎬ф渶楂橈紝婕斿嚭褰卞搷鏈€澶х殑鏄摢涓€鍑猴紵A: 銆婇椇濉俱€?B:銆婂啓鐪熴€?C:銆婃儕姊︺€?D:銆婇椆娈囥€?姝g‘绛旀锛欳绗崄浜旂珷1銆佷互涓嬪摢涓笉灞炰簬鈥滆嫃宸炴淳鈥濈殑鎬濇兂鍐呭鐗圭偣锛?A:鐜板疄鎬?B: 骞虫皯鎬?C:浼犲鎬?D:鏁欏寲鎬?姝g‘绛旀锛欳2銆佷互涓嬪摢绉嶇被鍨嬩笉灞炰簬鈥滆嫃宸炴淳鈥濈殑甯歌棰樻潗锛? A:绀句細鍓?B: 鍘嗗彶鍓?C:鎵嶅瓙浣充汉鍓?D:鍠滃墽姝g‘绛旀锛欴3銆佽嫃宸炴淳鍦ㄩ煶寰嬩笂鐨勭壒鐐规槸銆?A:闊冲緥鍜岃皭B:涓嶅畧闊冲緥C: 杩囦簬鑻涙眰D:杈冧负闅忔剰姝g‘绛旀锛欰4銆併€婂崄浜旇疮銆嬬殑浣滆€呮槸銆?A:鏉庣帀B:鏈辩礌鑷?C:鏈变綈鏈?D:涓樺洯姝g‘绛旀锛欱5銆佹潕娓旀渶鎿呴暱鐨勬垙鍓х被鍨嬫槸浠€涔堬紵A:鎮插墽B:鍠滃墽C:姝e墽D:鎮插枩鍓?姝g‘绛旀锛欱绗崄鍏珷1銆佷互涓嬮偅涓€閮ㄤ綔鍝佹槸浠ヨ瘲姝屽舰寮忚〃鐜板攼鏄庣殗涓庢潹璐靛鐨勭埍鎯呮晠浜嬬殑锛?A:銆婂攼涔︺€?B: 銆婇暱鎭ㄦ瓕銆?C:銆婃潹澶湡澶栦紶銆?D:銆婃ⅶ妗愰洦銆?姝g‘绛旀锛欱2銆併€婇暱鐢熸銆嬩腑锛岃疮绌跨埍鎯呯嚎鐨勫畾鎯呬俊鐗╂槸浠€涔堬紵A:閲戦挆閽跨洅B:鐜夌蔼C:閽楀ご鍑?D:鐜夐暞姝g‘绛旀锛欰3銆佲€滃ぉ娣′簯闂诧紝鍒楅暱绌烘暟琛屾柊闆併€傗€濇鍙ョ殑鏇茬墝鍚嶆槸____銆?A: 娉i鍥?B:鐭虫Υ鑺?C:绮夎澏鍎?D:鎵戠伅铔?姝g‘绛旀锛欳4銆併€婃鑺辨墖銆嬪畬鎴愪簬鍝竴骞达紵A:1690B: 1699C: 1709D:1718姝g‘绛旀锛欱5銆併€婃鑺辨墖銆嬬殑鏁呬簨鍙戠敓鍦ㄥ摢涓煄甯傦紵A: 鑻忓窞B:涓婃捣C:鍗椾含D:鏉窞姝g‘绛旀锛欳绗崄涓冪珷1銆佹竻浠i泹姝d咕闅嗘湞锛屽瀹樺浜哄钃勫吇鎴忕彮鐨勬€佸害鏄€? A:鍏佽B:绂佹C:鏀句换D:鏃犳槑鏂囪瀹?姝g‘绛旀锛欱2銆佷互涓嬮偅涓€涓笉灞炰簬娓呬唬涓悗鏈熷墽鍧涚殑鐗圭偣锛?A:鑱屼笟鎴忕彮鐨勬槍鐩?B:鎶樺瓙鎴忕殑娴佽C:鈥滆姳闆呬箣浜夆€?D:浼犲鍒涗綔鏇村姞鍏寸洓姝g‘绛旀锛欴3銆佷互涓嬪摢閮ㄤ綔鍝佷笉鏄拫澹摠鍒涗綔鐨勶紵A:銆婄传閽楄銆?B: 銆婁竴鐗囩煶銆?C:銆婁复宸濇ⅵ銆?D:銆婂洓寮︾銆?姝g‘绛旀锛欰4銆佸攼鑻辩殑鍓т綔闆嗗彨鍋氥€?A:銆婄孩闆ゼ涔濈鏇层€?B:銆婂彜鏌忓爞浼犲銆?C:銆婂悷椋庨榿鏉傚墽銆?D: 銆婂崍姊﹀爞闆嗐€?姝g‘绛旀锛欱5銆佷互涓嬬増鏈殑銆婇浄宄板銆嬶紝鑹烘湳鎬у拰鎬濇兂鎬ф渶楂樼殑鏄摢涓€绉嶏紵A:姊ㄥ洯鎶勬湰B:榛勫浘鐝屾湰C:鏂规垚鍩规湰D:姘戦棿浼犺。
浅谈李渔戏曲理论
浅谈李渔戏剧理论戏剧戏曲学11级杨铎1032011101103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自殷商后甲骨文出现,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达到第一个高峰,随后汉赋唐诗宋词接踵而至,元曲和明清小说纷至沓来,中国古代涌现出无数大家,从影响深远的孔子老子,专注一方的韩菲墨子,到开中国纪传体史书先河的司马迁,到作诗入仙境的诗仙诗圣,再到关注百姓批判黑暗的关汉卿,再到集大成的曹雪芹,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
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一直是偌大的文学海洋里的沧海一粟,甚至很多时候不被那些所谓的文人士大夫待见,但这并不阻碍她在这片广饶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而在这其中,李渔,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异类,尤其得到了笔者的关注。
李渔,清代著名的戏曲创作家和理论家,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名渔,字笠鸿,又号笠翁。
代表作有《闲情偶寄》、《笠翁十种曲》,均为我国戏曲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亦署新亭樵客、觉世稗官、觉道人、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
他出身于药商家庭,自幼与小市民阶层接触密切,这对他以后人生观的形成造成了很大影响。
早年他和当时的所有读书人一样尚存入仕之心,但几次应乡试均落第,使年轻的李渔深感挫折,遂不复作此念。
清初的一段时间曾避居山中,虽蓬衣垢食,却以苦为乐。
他原本家境不错,但经过历年天灾人祸,家道日衰,逐渐不得不过上了卖文为生的生活。
清顺治八年他移家杭州,与当时名流雅士过往甚密,他的戏曲小说多作于此时。
由于其文名渐大,后来又自主家庭戏班,专事权贵,在当时的社会上产生了颇大的影响,一些达官贵人纷纷请他演戏。
他也乐此不疲,经常携带妻妾外出,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尽览九州风光,也使李渔成为广有资财的戏班主。
康熙元年,他从杭州迁居金陵(今江苏南京)。
芥子园是他在金陵的别业,命名取“芥子纳须弥”之义。
与此寓所一起,还设有书铺,刊行了不少戏曲小说及其他杂著,如著名的《芥子园画传》,这一切都说明他是个极具商业头脑和营销策略的文人。
求新求异,顾盼得意——论李渔戏曲理论之“团圆之趣”
格局第六 ・ 大收煞》中论到 : 此折之难 , “ 在无包括 之痕而 凌漾初在 《 谭曲杂割》中说 , 尾声 “ 大都 以词意俱若不尽者 为
Hale Waihona Puke 有 团圆之趣 。 一部之 内, 如 要紧角 色共 有 五人 , 其先 东 西南 上 , 词尽而意不尽 者次之 , 词意俱尽 , 平乎 耳” 这 些 若 则 。 北各 自分开 , 到此必须会合 。 此理 谁不知 之? 但其会 合之故 , 论述都谈 到了传奇结尾的重要 特点 。 但是 , 它们 的立 论角 度
一
转 ’也 。 - ( ”1 嘟 中国戏 曲至明清已颇为成熟 , J 与之相关 的 引商刻羽之先 , 韵抽 毫之 始” 综 观李 渔 之前 的戏 曲理 论 拈 。
理 论 批 评 的发 展 也 尤 为 迅 速 。 么 李 渔 关 于 结 尾 的 “ 圆 之 批评 , 那 团 其论述重点大都侧 重在戏 曲的表 演艺术 方 面, 特别 是
恶 报收场 , 以无结束 性 结尾 或者 悲剧 性毁 灭 性结 尾都 是 的精髓 的充分把握 。 所
罕见 的 。 这种大 团 圆结 局 是按 照 民族 的特殊 心 理 以及文 化 的特殊规律而存在 和发展 的 。 国维《 王 红楼 梦评论》将 古典 戏 曲和小说 的结构 模式概 括为 : 始 于悲者 终 于欢 , 于欢 “ 始 在具体 的文学创作 中 , 偏好 “ 标新 立异”的李渔 一方 面
李 词 在 中国戏 曲史上 , 渔是 第一 个 自觉地致 力 于喜剧 创 前 的戏 曲理 论批评 史 上早有 人论 及。 开先 《 谑》中说 : 李
作 的作家 , 并且作 品数量 最多 。 圆结局是李 渔戏 曲 的喜 剧 “ 团 也称 ‘ 诗头 曲尾 ’ 又称 ‘ , 豹尾 ’必须 急并 响亮 , , 含有余不 尽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二、元 代 杂 剧
元曲Hale Waihona Puke 散曲 小令 (一宫调一曲子)
套曲 (一宫调数曲子)
唱
杂剧(散曲+“科”+ “白”)
唱+演
元杂剧,虽说盛行于元代,但在金朝末年就已经 产生了。元杂剧一本通常有“四折一楔子”。角色大 致可以分为末、旦、净、丑四类。一本杂剧只限一个 角色唱,其他角色只能念白。动作和效果称为“科”, 凡需演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科” 。
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 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 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 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 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 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 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 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善良的窦娥
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 望的是什么?
第一桩誓愿:血溅白练
第二桩誓愿:六月飞雪 第三桩誓愿:亢旱三年 (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 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不屈的窦娥
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 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四、清 代 花 部
所谓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 取其花杂之义,故也称“乱弹”。康熙年间,各地流 行的地方声腔发展兴盛起来,形成了地方戏曲蓬勃兴 起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有:高腔、梆 子腔(即秦腔)、皮黄腔、柳子腔等。花部多是一些 为下层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目,或为历史故事,或为 民间传说 。花部诸戏的兴起,是我国戏曲艺术自宋元 南戏产生以来的又一次重要的变革,从而使我国的戏 曲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李渔的相关戏曲理论 王芳丽
因为“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 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 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他要求语言 不能“只要纸上分明,不顾口中顺逆”,不能“观 刻本极其透彻,奏之场上便觉糊涂”,不能“艰深 隐晦”,佶屈聱牙;而应该“观听咸宜”,既“中 听”,又“好说”,宾白要朗朗上口,唱词要明白 晓畅,使观众一听就懂 。李渔指出:“《惊梦》首 句云:‘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以游 丝一缕,逗起情丝。发端一语即费如许深心,可谓 惨淡经营矣。然听歌《牡丹亭》者,百人之中有一 二人解出此意否?若谓制曲初心并不在此,不过因 所见以起兴,则瞥见游丝,不妨直说,何须曲而又 曲,由晴丝而说及春。由春与晴丝而悟其如
屋”,那就应该找到一根主线把那些珠子穿起来,找 到一根大梁把那屋架支撑起来,这也就是“立主脑”。 李渔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 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一本戏中,有 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 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具无限情由, 无穷关目,究竟俱属衍文,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事而 设。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为了“立主 脑”,其另一面就必须“减头绪”,这二者是一个问 题的两个侧面,相辅而相成。李渔说:“头绪繁多, 传奇之大病也。‘荆’、‘刘’、‘拜’、‘杀’ (《荆钗记》、《刘知远》、《拜月记》、《杀狗 记》)之得传于后,止为
无论大关节目,背谬甚多。如子中状元,三载而家人 不知,身赘相府享尽荣华,不能自遣一仆而附家报于 路人;赵五娘千里寻夫,只身无伴,未审果能全节与 否,其谁证之?诸如此类,皆背理妨伦之甚者。”李 渔还举出“剪发”、“埋殓公姑”等情节的不合理处, 说明因此而造成了针线的不紧密。 3:“脱窠臼” 李渔对戏剧结构提出的第三个方面的要求是“脱窠 臼”,即戏剧的情节结构绝不能落套,而必须创新。 在《闲情偶寄》的《凡例》中,他提出“戒剽窃陈 言”,说“不佞半世操觚,不攘他人二字。空疏自愧 者有之,诞妄贻讥者有之,至于剿窠袭臼,嚼前人唾 馀,而谬谓舌花新发者,则不特自信其无,而海内名 贤,亦尽知其不屑有也”。他认为,人们之所以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中国古典戏剧概述元代的戏剧叫元杂剧。
元杂剧不仅是一种成熟的高级戏剧形态,还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
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流行于北方。
元灭南宋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
元代的剧坛,群星璀灿、名作如云。
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从两个方面提供了契机。
从艺术的自身发展来看,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
恰恰此时的传统诗文,在经历了唐宋鼎盛与辉煌之后,走向衰微。
在有才华的艺术家眼里,剧坛艺苑是一块等待他们去耕耘的新土地。
从社会现实方面来看,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只比乞丐高一等,居于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
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
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
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
他们有一个以“书会”为名的行业性组织,加入书会的剧作家,称为“书会先生”。
这些落魄文人在团体内,又合作又竞争,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
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已任。
显然,这是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
元杂剧的剧本体制,绝大多数是由“四折一楔”构成。
四折,是四个情节的段落,像做文章讲究起承传合一样。
楔子的篇幅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这有点类似于后来的“序幕”。
元杂剧在艺术上是以歌唱为主、结合说白表演的形式。
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联成一个套曲。
全套只押一个韵,由扮演男主角的正末或扮演女主角的正旦演唱。
这种“一人主唱”可以极大地发挥歌唱艺术的特长,酣畅淋漓地塑造主要人物形象。
念白部分受参军戏传统的影响,常常插科打诨,富于幽默趣味。
将音乐结构与戏剧结构统一起来,达到体制上的规整,这表明元杂剧的艺术成熟和完善。
昆曲传统文化知识有哪些_昆曲的特点
昆曲传统文化知识有哪些_昆曲的特点昆曲是出现于中国明代的一种新兴戏剧样式,从16世纪晚期开始,它逐渐占据了剧坛的中心地位,成为此后两百多年间最重要的戏剧形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昆曲传统文化知识,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昆曲传统文化知识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曲”。
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属太仓州)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即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
昆曲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
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
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
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让昆曲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对伴奏乐器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
我国古典戏曲发声技巧理论
我国古典戏曲发声技巧理论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戏曲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艺术内涵,深受人们喜爱。
在古典戏曲中,发声技巧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演员的表演效果和观众的艺术享受。
我国古典戏曲发声技巧理论包括了多种发声方法和理论体系,它们在戏曲表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典戏曲发声技巧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戏曲的发展历史。
在古代,发声技巧是戏曲表演的重要方面,不同种类的戏曲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声方法和技巧。
在明清时期,著名音韵学家顾维钧编著的《玉茗堂音韵》中系统地总结了古代的音韵理论和发声技巧。
他对古代诸子百家的学说加以整理,建立了戏曲表演的声韵体系,对古典戏曲发声技巧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典戏曲发声技巧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音韵学理论、声腔学理论、发声方法和技巧。
音韵学理论是古典戏曲发声技巧的理论基础,它主要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规律。
声腔学理论则是研究古典戏曲的音韵结构和发声技巧的学科,它探讨了声腔的分类、组成和构造。
发声方法和技巧是古典戏曲表演中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技巧,它包括了发声的姿势、气息控制、喉音使用、音高转换等内容。
古典戏曲发声技巧理论是古典戏曲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理论体系完整,包括音韵学理论、声腔学理论和发声方法和技巧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是方法灵活,古典戏曲发声技巧的方法和技巧灵活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戏曲类型和角色特点进行不同的运用。
三是实践性强,古典戏曲发声技巧理论融合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理论总结。
四是贴近生活,古典戏曲发声技巧理论是贴近生活的,它是对古代生活和社会的再现,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和文化内涵。
古典戏曲发声技巧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古典戏曲发声技巧理论的研究可以促进古典戏曲的传承和发展。
古典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古代戏曲中大团圆现象分析
中国古代戏曲中“大团圆”结局的文化意蕴摘要中国戏曲艺术在结局的处理上表现出了极大的共性,那就是对“大团圆”的结局青睐有加,喜欢营造出皆大欢喜的局面:坏人伏诛、好人得福、神灵显圣、天理昭彰、家人团聚、情人重圆……对于这一普遍性现象,人们早就注意到了并展开了讨论,或从国民性、或从悲喜剧的角度出发加以评判,或说其是毒瘤或者怪圈。
而本文拟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从传统文论观、民族性格特征等角度去探究中国古代戏曲中大团圆结局所蕴含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中国戏曲大团圆结局传统文论观民族性格特征文化意蕴引言大团圆结局是中国戏剧艺术中一种普遍的现象。
就其产生渊源而言,它和中华文化尚圆的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戏剧伴随着中华文化不断的发展,宋元时期趋于成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并延续至今。
当然,中国疆域广大,一方有一方之风气,地域文化差异极大,再加上不时的政治分裂,也就导致了戏剧形制的差异,譬如南戏于杂剧。
不过,在对结局的处理上,中国戏曲艺术表现出了极大的共性,那就是对“大团圆”的结局青睐有加,喜欢营造出皆大欢喜的局面:坏人伏诛、好人得福、神灵显圣、天理昭彰、家人团聚、情人重圆……对于这一普遍性现象,人们早就注意到了并展开了讨论,或从国民性、或从悲喜剧的角度出发加以评判,或说其是毒瘤或者怪圈。
而本文拟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从传统文论观、民族文化心理等角度去探究中国古代戏曲中大团圆结局所蕴含的文化意蕴。
一、大团圆结局与传统文论观戏曲离不开剧本,剧本的创作离不开文学。
所以“大团圆”式结局与中国文学自身追求“中和”之美的美学风范和“文以载道”的文学创作态度有关。
(一)中国文学强调和谐、平衡、统一的美,即“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儒家文化大力推崇的美学规范,是指符合适中原则的和谐之美。
中和之美是中庸之道进入审美意识转化而成的,二者在意义之上是有联系的而且有相通之处。
实际上中庸兼有中和之意。
中庸之道的根本含义就是对立方要在适度的范围内发展,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以保持整体上的融洽和谐。
中国古代戏曲古典戏曲艺术的力
中国古代戏曲古典戏曲艺术的力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文化遗产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其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形成都有巨大的贡献。
其中,古典戏曲更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灵魂,其独具一格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世界各地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不懈学习和探讨的对象。
一、古典戏曲的概述古典戏曲是中国传统戏曲的精华和代表,其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和世界观。
它以舞台表演为主要形式,以唱、念、做、打、舞为表演手段,通过各种方式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沉浸其中的生活世界。
在古典戏曲艺术中,有京剧、昆曲、豫剧、越剧、评剧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比如,京剧以板式唱腔、武打和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昆曲则以音乐、舞蹈为重,并注重形体表演,豫剧讲究传统气息、地方特色,越剧则以婉转柔美、细腻动人著称,评剧则以说、唱、念、打的比例相当,表演风格自由、贴近人生。
二、古典戏曲的历史演进古典戏曲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唐朝的“南戏”和元朝的“杂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断的发展,逐渐演化为明清时期的“歌舞伎”、清代的“宫廷戏曲”和民间的“地方戏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剧种和艺术形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古典戏曲的发展过程中,传统艺人们孜孜不倦地探索和创新,形成了一系列精湛的表演技艺和文化内涵。
比如京剧中的“唱、念、做、打、舞”技法,这种表演形式不仅掌握了音乐、语言、戏曲等多种艺术手段,还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趣味的特点,成为了中国古代戏曲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三、古典戏曲的文化内涵古典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其出色的艺术表现,更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古代戏曲就像一个传统价值观和社会习俗的高科技载体,它具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不断地为时代和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
在古典戏曲的舞台上,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还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我对中国古代戏曲的认识
我对中国古典戏曲的认识这个学期,通过一年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学习,我们对它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看过各剧种的剧目后,今天就来谈谈我对中国古典戏曲的认识。
尽管戏曲是我国的瑰宝之一,但不得不说,它现在面临着被冷落的境地。
《洛杉矶时报》曾发表文章说:中国京剧前途渺茫。
报道说已故京剧大师裘盛戎的孙子裘继戎对京剧的前途很不乐观。
又报道梅兰芳大剧院院长吴江表示,他担心将来有一天,京剧会从中国文化中消失。
这些话虽然说的有些重,但随着影视、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娱乐空间,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开始出现。
曾经辉煌一时、“唯我独尊”的传统戏曲,确实面临着其他文化娱乐形式强有力的竞争,陷入了观众流失,市场萎缩的生存困境。
面对着这个严峻的形势,有人说中国古典戏曲太讲究一招一式,并说这是一种古板……而我则认为,这是一种严谨的要求态度,正因为此,它才得以一直发展至今,这是我们传统戏曲的根本。
戏曲想要发展,就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说得明白:“花钱听个戏,目的是为了找乐子来。
”徐朔方在《莎士比亚的家乡和他的戏剧演出》中说:“如果把问题说穿的话,戏剧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娱乐性。
”既然它是一种娱乐大众的东西,那么它的故事剧情必须要创新,要将如今社会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等,以及观众喜爱的元素加入到新的故事剧情中。
“五四”时期,陈独秀在《论戏曲》中又说过:“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教师也。
”没错,中国古典戏曲不仅应该娱乐,更应该对人们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
“寓教于乐”,“教”必须消融到“乐”之中,有娱乐性,再谈教育作用”。
刚才所说的变化,并不是盲目的随着时代而发展,而是指在保留中国古典戏曲原有魂、韵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创新。
现在,中国古典戏曲已不再是简简单单地娱乐形式,而已发展为一门艺术,它既包容时间艺术(例如音乐),又包含空间艺术(例如美术),而戏曲作为表演艺术,本身就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结合。
中国戏曲艺术之美-文档资料
中国戏曲艺术之美-文档资料中国戏曲艺术之美一、形式美(一)音舞性。
“戏曲者,谓以歌舞以演故事也”,“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
”这是王国维给中国戏曲所下的定义,这一中国戏剧理论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定义极其简略却一语中的地道出了形成中国戏曲特征的根本因素――音舞性。
音舞性是指中国戏曲用歌舞演故事的特性,它是中国戏曲艺术表现形式上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特征。
中国戏曲是在中国古代歌舞、说唱艺术和滑稽戏三者结合、演化、变异及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融歌唱、舞蹈、念白、戏剧表演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它从形成到成熟和完善,都和音乐密不可分。
无论是戏曲的剧本,还是剧本中的唱词,或是戏曲中的念白、“做”、“打”等都和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
其语言是由普通的生活语言经过艺术提炼加工转化成的有节奏感和音乐性的音乐语言,结构整齐,讲究声调和韵律,一字一句一腔全都有音乐的旋律;角色的唱词采用歌唱的形式,道白也具有吟诵的意义;其剧情发展和矛盾冲突讲究起伏有致和抑扬顿挫,音乐中的节奏感尤其成了统一和协调“唱、念、做、打”的媒介和艺术手段,它像纽带一样把这四种表现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将情节、情绪、矛盾的变化和发展尽善尽美地展现给观众,让人有荡气回肠之感……音乐渗透于整个戏曲艺术之中。
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言必歌,动必舞”。
舞蹈性是音乐性的外化形式,是节奏、动作、造型等的统一。
中国戏曲的舞蹈性体现在舞台上的一切表演之中,演员的一招一式,如上楼下楼、开门关门、写字睡眠、绣花喂鸡等等,都已不再是现实生活中的原型,而已被不同程度地舞蹈化了。
不仅如此,中国戏曲舞台上角色感情的表现也带有强烈的舞蹈意味。
借助夸张、华丽的脸谱、服饰和舞蹈动作,角色可以通过口、手、眼、身、步的配合,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情感。
中国戏曲以歌舞为主的这种舞台表现形式,并不是简单的音乐加舞蹈,而是戏曲演员将舞台动作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与音乐的旋律节奏和舞蹈的动律意蕴充分融合,从而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求新求异 顾盼得意——论李渔喜剧理论之“团圆之趣”
都下 ,价重旗亭 ,率怜才好 色者十之六七 。唯传 阙里侯 事 ,一去陈言 ,尽 翻场 面 ,惟才色是 厄焉 ! ”…序 也蠢 蠢
到极处 ,陋也 陋到极处 的阙里侯 ,身上的五官 四肢没了三妇始 而参差 ,终归一致 的故
事 , 吕生并未经历什 么大灾大难就轻 易娶得三美 ,只是
即勾魂摄魄之具 ,使人看过数 日,而犹觉声音在耳 ,情形 在 目者 ,全亏此出撒娇 ,作 ‘ 临去秋波那一转 ’也。 ”…。 中国戏 曲至 明清 已颇 为成 熟 ,与之相 关的理论批 评的发
展也尤 为迅速 。那 么,李渔关 于结尾 的 “ 圆之趣 ” 的 团
重音律 ,而予独先结构” “ , 结构二字 ,则在引商刻羽之
的舞 台效果等 。 “ 团圆之趣 ”的提 出表 明李渔对 戏剧创 作精髓的充分把握 。
《 红楼梦评
概括古典戏 曲和小说 的结构模式说 : “ 始
在具体 的文学创 作中 ,偏好 “ 标新 立异” 的李 渔一 方面承继 了古典 戏 曲的大 团圆结 构模式 ,一方 面又试 图
于悲者终于欢 ,始于欢者终于合 ,始于 困者终于亨”【。 对 于戏 曲的结尾 ,李渔之前 的戏 曲理 论批 评史上 早有人
则 如 泥人士 马 ,有生 形 而无 生气 。 ”… 李渔将 团圆 的 “ 趣”形象 地 比喻成 “ 临去秋 波那一转 ” ,正是引用 了王
时间和极有 限的场景下再次 演绎 了一 出妙 趣横生 的闹封
戏 ,将女人 的心态惟妙惟 肖地揭示 出来 。在 绦 何天 ・ 闹
封》 一折 ,三 女上演 了争凤 冠霞帔 的争封 一幕 。其实争 封之剧 自古颇 多 ,但均未有 此剧奇纵 ,而 阙不 全用谑语
特 的价值呢?
李 渔则 比他的前辈们迈 进一大步 ,从戏 曲艺术 的结构特 点 立论 ,来 阐 明一部传 奇作 品的最末一 出应该怎 样写 ,
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中国古典戏剧知识1脚色:末:男角。
元杂剧中的正末是剧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
正旦(剧中女主角)、小旦、搽旦。
净:俗称“花脸”“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像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人物。
如《窦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属净。
丑:又称“三花脸”或“小花脸”多扮演性格诙谐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杂剧中有外末、外旦、外净等,是末、旦、净等行当的次要角色。
监斩官——外末。
杂:又称“杂当”。
扮演老妇人的角色名。
如:蔡婆婆。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3明清四大传奇:高明的《琵琶记》、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4近代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5《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是元末明初风行舞台的四部南戏,标志着南戏的复兴。
6中国古典十大喜剧:关汉卿《救风尘》、白朴《墙头马上》、王实甫《西厢记》、康进之《李逵负荆》、郑廷玉《看钱奴》、施惠《幽闺记》、康海《中山狼》、高濂《玉簪记》、吴炳《绿牡丹》、李渔《风筝误》7中国古典十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高则诚《琵琶行》、冯梦龙《精忠旗》、孟承舜《娇红记》、李玉《清忠谱》、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方城培《雷峰塔》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李渔的戏曲理论
从《闲情偶寄》谈对李渔戏曲理论几点认识摘要: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他的《闲情偶寄》中的戏曲理论部分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李渔联系元明以来的戏曲创作实践,结合个人的创作体会,并吸取了前代理论批评家的真知灼见,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作了较系统的总结,从而构造出一个完整、内容丰富、具有民族特色的戏曲理论体系。
关键词:李渔、《闲情偶寄》、戏曲理论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他的《闲情偶寄》中的戏曲理论部分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王运熙、顾易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评价道:“《闲情偶寄》中的曲论,组织细密,条理清楚,形成了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批评体系。
”①《闲情偶寄》中关于戏剧理论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前两个部分《词曲部》(李渔此时所谓“词曲”,即今日所指的戏曲)和《演习部》——被后人独立刊行,名之为《李笠翁曲话》或《李笠翁剧论》。
另在《声容部》“习技第四”中,对表演艺术也经行了一定的论述。
②在这些部分中,李渔联系元明以来的戏曲创作实践,结合个人的创作体会,并吸取了前代理论批评家的真知灼见,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作了较系统的总结,从而构造出一个完整、内容丰富、具有民族特色的戏曲理论体系。
《词曲部》主要论及戏曲创作的立意、构思、语言、音律程式乃至剧本的通俗化问题。
《演习部》总结了昆曲艺术的教学和舞台演出的经验,论述了戏曲演出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如如何选择和改造剧本、如何教授演员唱曲道白以及演员服饰妆扮和音乐伴奏等,并提出演戏不能落于俗套,要推陈出新。
在《声容部》中,李渔还对如何挑选、训练演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总之,李渔的戏曲理论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座丰碑。
第一,李渔《词曲部》中提出了“结构第一”的观点,“至于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豪之始。
”③一反自元以来曲为先的传统,提出先有结构,而后才应考虑曲调音律的问题——“结构第一,词才第二,音律第三”。
李渔把从重“曲”转而到重“戏”,①转引自王红梅、邓婕·浅析李渔曲论中的“重机趣”·焦作教育学院学报·第17卷第2期2001年6月.②方晚·对李渔戏剧理论和创作的再认识.[J].东方艺术·艺论推崇结构,强调叙事。
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_中国古典戏剧知识
《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_中国古典戏剧知识》摘要:《诗》里颂《楚辞》里九歌就是祭神歌舞唱词,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如《窦娥冤》公人(官府差役)即属净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京戏和其他地方戏传统剧目它是国民族戏剧化通称○现代戏剧主要指是0世纪以从西方传入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般专指话剧国戏曲远流长它早是从模仿劳动歌舞产生()先秦──戏曲萌芽期《诗》里颂《楚辞》里九歌就是祭神歌舞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娱神歌舞逐渐演变出娱人歌舞从汉魏到唐又先出现了以竞技主角抵(即戏)、以问答方式表演参军戏和扮演生活故事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戏剧(二)唐代(期)──戏曲形成期唐以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三)宋金──戏曲发展期宋代杂剧金代院和讲唱形式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容都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四)元代──戏曲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原有基础上发展成种新型戏剧它具备了戏剧基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阶段元杂剧是民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学艺术成就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会人才共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综合性舞台艺术形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四折楔通常格式(王实甫《西厢记》是元杂剧独有长共写了五二十折)每折用宫调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另加楔子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容叫题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词是按导师情要曲牌填写也叫曲、唱词或歌词其作用是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全部曲词都押韵脚说白是用说话形式表达剧情或交代人物关系种艺术手段分对白(角色对话)、独白(角色独抒发人感情和愿望话)和旁白(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人对观众说话)、带白(插曲词说白)等科是动作、表情等剧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人唱其它脚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称末正旦主唱称旦脚色末男角元杂剧正末是剧男性主角旦扮演女性人物正旦(剧女主角)、旦、搽旦净俗称花脸花面都扮演性格或像貌上有特异男性人物如《窦娥冤》公人(官府差役)即属净丑又称三花脸或花脸多扮演性格诙谐人物有丑和武丑分外元杂剧有外末、外旦、外净等是末、旦、净等行当次要角色监斩官──外末杂又称杂当扮演老妇人角色名如蔡婆婆元杂剧作短短几十年创作剧至少五六种以上保留到现也还有五十多种这些作品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生活面貌其有许多优秀作品已成我国珍贵化遗产例如关汉卿《窦娥冤》通描写善良无辜童养媳窦娥悲惨遭遇反映了高利贷者残酷剥削、地痞流氓敲诈勒和贪官污吏徇私枉法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会黑暗现实歌颂了被压迫者感天动地坚强志和宁死不屈反抗精神马致远《汉宫秋》借助历史题材通描写王昭君国献身、毛延寿卖国救荣和王公臣腐败无能对元代民族压迫进行无情地揭露对当统治者给予辛辣嘲讽王实甫《西厢记》描写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主故事从惊艳、吟到赖婚充分表现了崔莺莺对爱情渴望但她出身名门望受到封建礼教熏陶和束缚因又有闹简、赖简等曲折和反复听琴、佳期、长亭几折戏她终走上了叛逆道路作品增添了浓厚喜剧色彩全剧以争取婚姻主与恪守父母命矛盾主线以崔莺莺、张珙和红娘三人误会和冲突副线相交织有节奏地展开张弛动静喜悲聚散挥洒如色彩斑斓它那愿天下有情都成了眷属主题思想和性鲜明、栩栩如生艺术形象都具有强艺术魅力能给人以强烈感染深广群众所喜爱○元曲四关汉卿──《窦娥冤》;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五)明清──戏曲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了明代传奇前身是宋元代南戏(南戏是南曲戏简称它是宋代杂剧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种新兴戏剧形式温州是它发祥地)南戏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它不受四折限制也不受人唱到底限制有开场白交代情节多是团圆结局风格上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形式上比较由更便表现生活可惜早期南戏子保留下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人加工和提高这种不够严整短戏曲终变成相当完整长剧作例如高明《琵琶记》就是部由南戏向传奇渡作品这部作品题材民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故事并且有定戏剧性曾被誉南戏兴祖明代叶传奇作和剧量涌现其成就是汤显祖他生写了许多传奇剧《牡丹亭》是他代表作作品通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幸福爱情要性放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束缚取得了胜利这当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社会里是有深远社会义这剧作问世三年直受到者和观众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戏曲表演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光辉清代传奇创作总说不如明代兴盛但清初由民族矛盾尖锐有几位优秀剧作创作了些反映社会现实作品取得了重要成就洪升《长生殿》和孔尚任《桃花扇》就是这些作品突出代表《长生殿》通描写李隆基和杨贵妃爱情故事反映了统治阶级部矛盾和民族矛盾揭露了皇贵族荒淫奢侈生活以及加到人民身上苦难《桃花扇》则通描写李香君和侯朝宗悲欢离合故事反映明末动乱社会现实以及。
我国古典戏曲发声技巧理论
Theatre Dramaturgy 戏剧戏曲我国古典戏曲发声技巧理论赵 慧(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晋中 030600)【摘要】千百年来,我国古典戏曲发声理论对音色、音准、音域、音量等先天条件和对气息运用等发声技巧的要求构成了古典发声理论的基础,体现了古典戏曲发声理论的丰富内涵,并指导着今天的戏曲艺术达到更高的境界。
【关键词】古典戏曲;发声;音色;腔【中图分类号】I237 【文献标识码】A我国传统戏曲的发声理论的发展百花齐放,在长期的戏曲演唱实践中,我国传统戏曲形成了基本的发声练习方法。
除此以外,还要根据男女不同的生理条件进行专门的发声练习,这样的理论成果呈现出我国古典戏曲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精神品味。
一、音色的变化中国戏曲声乐以刻画人物性格为特点,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演员的演唱必须准确传神地表现不同人物的悲欢喜乐,这种情绪的变化是以演员演唱音色的变化为基础的。
与此相适应,我国古典戏曲形成了行当体系,生旦净丑各行当都有与角色性格密切相关的表现音色。
古人对演唱时表现情绪变化的音色也有较深的认识。
在元代声乐论著《唱论》中就对演唱音色有过初步的划分:“凡一曲中,各有其声:变声、敦声,杌声、啀声、困声,三过声。
凡人声音不等,各有所长,有川嗓,有堂声,皆合被箫管。
”其中,“敦声,杌声、啀声、困声”便是对戏曲演唱中所运用的不同音色的总结。
据周贻白先生解释,“敦声”指发音要厚实,“杌声”指用腭音发声,“啀声”指呢喃之声,“困声”指困懒之声。
“川嗓”指嗓音清润,即俗之“水音”,“堂声”指声音洪亮。
此处所提到的音色变化,还是散曲演唱中基于曲风所作的艺术处理,在实际演出中所要用到的音色变化显然还不止上述几种。
人情感的繁复多变是难以言尽的,对演唱音色的描述自也难以言尽,但这种理论在笔端的显现,说明到燕南芝庵的时代,古代以“清朗”“宛转”“绕梁”为演唱理论唯一的最高审美标准正在发生着改变,也促使发声技巧的提高。
这有助于戏曲各行当形成各自独特的演唱音色,从而增强戏曲表演的表现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趣”之研究
摘要:“趣”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历代曲论家们从作家情趣、戏曲语言、题材创作中等方面运用“趣”进行戏曲批评,“趣”论呈现出一种从戏曲本体向剧本内部规律、从以剧本为中心向以表演为中心、从由创作角度观照戏曲向由创作和舞台搬演以及观众欣赏接受全方位多角度观照戏曲演进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趣”古典戏曲理论
从元明到清初,杂剧到传奇的迅速发展,艺术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与此相适应,为总结戏曲创作和舞台搬演的经验,促进传奇更大繁荣,戏曲批评日益活跃,戏曲理论论著大量出现,戏曲理论体系的建构进人了史无前例的阶段。
“趣”论也随着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发展而逐渐演变而成熟。
一、“趣”——零星散落的古典戏曲理论
元代戏曲批评中以“趣”评曲现象还甚为少见,这反映出元代戏曲创作与理论批评的不同步。
但进入明代,以“趣”评曲较之元代开始明显增多,“趣”成为了明人戏曲批评的一个重要理论术语。
此时戏曲评论家已经初步提出了“趣”作为戏曲品评的一项标准,但对“趣”论的认识处在初步提出的阶段,大多散落在对作家情趣、作品创作和语言特点寥寥数句的点评中。
元代钟嗣成在《录鬼簿》中品评作家作品时,时时流露出对“趣”的认识。
如评白朴“洗襟怀剪雪裁冰。
闲中趣,物外景,兰谷先生。
’:评王庸“其制作清雅不俗,难以形容其妙趣,知音者服其才焉。
”。
前者从作家作品性情怀赞颂白朴高雅情趣,后者从作品的风格称颂王守中清雅脱俗。
何良俊《曲论》云:“郑德辉所作情词,亦自与人不同。
如《诌梅香》头一折《寄生草》:‘不争琴操中单诉你飘零,却不道窗儿外更有个人孤零。
’《六么序》:‘却原来群花弄那,将我来一惊’,此语何等有趣。
”何良俊较早从戏剧语言表现的角度来论评时人创作,他称扬郑德辉剧作用语平白直俗,生动有趣。
汤显祖以诗论曲,把“趣”戏曲理论批评的重要概念。
《如兰一集序》其中说道:“诗乎,机与禅言通,趣与游道合。
禅在根尘之外,游在伶党之中。
要皆以若有若无为美。
通乎此者,风雅之事可得而言。
”这段话总的意思是说诗之趣,皆以若有若无为美。
不过,汤显祖所谓的诗实际上又是指曲文,是以诗论曲正如他说“文以意趣神色为主”一样,“文”泛指各类文学作品,也指曲文。
王骥德对“趣”的认识从对戏曲语言的批评而生发到戏曲的立意、作法、声律和语言三者的和谐之中。
其《曲律》评《拜月亭》亦云:“语似草草,然似露机趣”,王骥德也评断关汉卿《拜月亭》剧在用语上表面虽然粗糙,但内蕴机趣,其语言表现具有独特的意味。
王骥德立足于戏曲的文学性,专注于曲文的解构和体认。
二、“趣”——全方位的古典戏曲理论批评
明后期到清初,中国古典戏曲理论逐步的成熟,“趣”论不再限于戏曲语言、作品立意和作家品格几个单独的方面,而是发展为全方位多角度观照戏曲演进的古典戏曲理论。
吕天成深谙戏曲作品趣味,“趣”是他品评作家作品的主要批评术语。
“机神情趣”是指曲文符合塑造人物形象及其所需要的宫调、曲牌、格律、韵脚、板式等方面的要求,与戏曲的情节结构和演出结构相呼应,从而显得内在精神生动,情趣盎然。
“此中别有机神情趣”是从戏曲的文学性着眼,是说曲文除了要像叙家常一样自然、通俗、质朴、真切之外,还要符合塑造人物形象及其所需要的宫调、曲牌、格律、韵脚、板式等方面的要求,要与戏曲的情节结构和演出结构相呼应,从而显得内在精神生动,情趣盎然。
因此,曲文创作确实“一毫妆点不来:若摹勒,正以蚀本色”,曲文创作的意图与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将事与愿违。
正是依据当行“自有关节局概”、本色“别有机神情趣”的见解。
而清初李渔的《闲情偶寄》,其中的《词曲部》、《演习部》专论戏曲,堪称具有较完整戏曲理论体系的杰作。
他在《词曲部》中专辟“重机趣”一款并阐述了“机趣”说。
重机趣可从三个方面去分析,一是戏曲创作,“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是说曲文既要有勃发生动的内在精神,又要有情趣盎然的外部风致。
二是舞台搬演,李渔是实践经验丰富的戏曲活动家,李渔所谓的“泥人土马”、“生气”、“生形”,不仅仅指曲文所塑造的文学形象,而是对曲文创作的舞台搬演效果一贯重视,反对曲文“止可作文字观,不得作传奇观”。
“填词之设,专为登场”集中反映了他的戏曲观是以曲文适合舞台搬演为核心的。
三是戏曲欣赏,李渔的“机趣”说以观众为本位,“观场者”欣赏不到演员
优美精彩、形神兼备的舞台搬演,把握不住“作者逐句凑成”的戏曲情节的内在联系,不仅演员“心口徒劳”,而且观众也“耳目俱涩”。
面对戏曲创作、舞台搬演、欣赏接受的失败,不仅剧作家“自苦”,而且“复苦”了包括演员和观众在内的“百千万亿之人”。
他认为美感枯竭的舞台艺术形象最终会使观众偷悦性情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欣赏接受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机趣”作为一个戏曲理论范畴从过去融汇于戏曲批评家的字里行间最终被提升到戏曲理论体系中细目的地位,其涵义完整而又相对独立的理论价值和美学品格最终被置于戏曲理论格局得到正式确认,成为李渔戏曲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概念。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中对于“趣”的提出和发展以及嬗变,不仅符合中国古典戏曲不断发展繁荣的脉络,而且是戏曲本质有内向外的审美发展规律的必然。
“趣”论呈现出一种从戏曲本体向剧本内部规律、从以剧本为中心向以表演为中心、从由创作角度观照戏曲向由创作和舞台搬演以及观众欣赏接受全方位多角度观照戏曲演进的发展趋势。
这一理论随着戏曲实践的丰富和发展,对戏曲进行审美认识所需时间距离的扩大和延伸,为戏曲批评开辟了新的领域,使“趣”论成为戏曲理论区别于传统诗文理论而具有独立的美学价值和艺术品格的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