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安徽北部、中部及长江沿岸部分地区,广为第四系冲积物覆盖,未能取样分析,出现大面积空白区。这里仅据—比二十万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土壤化探资料,概述铜铅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不同地区铜铅元素背景值和异常下限见表28。

表28 铜铅元素背景值、异常下限(×10-6)

铜铅地球化学分区

背景值异常下限背景值异常下限两淮区2850.12335.0大别区1839.83153.0长江两岸区2343.02445.0皖南区2139.82342.0地壳元素丰度2010

一、铜元素浓度分布

省内铜量分布比较均匀且普遍偏低,最低仅2×10-6,最高517×10-6,一般17—30×10-6,平均为20×10-6,与地壳元素丰度一致,属铜元素正常区。高浓度带和低浓度带分布规律不明显(图18),呈现高原、低地地球化学地势。

1

4

2

图18 铜元素浓度分布

【两淮区铜元素浓度分布】

位于金寨、舒城以北和嘉山、庐江以西。自北向南大致分两个浓度带。

萧县—灵璧铜元素低浓度带(Ⅰ1):北西向展布。铜量13—32×10-6,局部有40×10-6以上的高浓度点。浓度均匀,梯度平缓。异常稀少,规模小,强度低。

凤台—嘉山铜元素高浓度带(Ⅰ2):东西向展布。北部怀远、五河和南部定远地区铜量较高,一般26—86×10-6,最高143×l0-6;中部较低,13—25×10-6。浓度不均匀,梯度较陡。异常数量多,规模较大,且强度高,具有一定的浓集中心。一般受区域构造和混合花岗岩体控制。

【大别区铜元素浓度分布】

位于金寨、舒城以南,桐城、太湖西北。铜量分布北高南低。

金寨—舒城铜元素高浓度带(Ⅱ1):东西向展布,往东变窄,连续性差。铜量25—27×10-6,浓度均匀,梯度平缓。异常分散,规模小且强度低,主要受中性及酸性侵入岩体控制。据岩石光谱分析,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等,含铜一般为30—50×l0-6。

桐城—岳西铜元素低浓度带(Ⅱ2):呈北宽南窄的楔形。铜量10—38×10-6,浓度均匀,梯度平缓。在广阔的低浓度背景上,散布少量40—518×10-6的高浓度点。异常虽少,但有的强度很高,且具有明显的浓集中心。

【长江两岸区铜元素浓度分布】

位于嘉山—太湖与芜湖—东至之间的狭长地带。区内铜量较高,异常多,是省内重要的成矿区。

嘉山—滁州铜元素低浓度带(Ⅲ1):南北向展布。铜量10—37×10-6,北部省界边缘

3

4

1

出现57—88×10-6的高浓度点。浓度较均匀,梯度北陡南缓。异常少、规模小、强度低。

巢湖—怀宁铜元素高浓度带(Ⅲ2):北东向展布,连续性差。铜量25—96×10-6,局部高达100—211×10-6。怀宁南西呈降低趋势,为13—25×10-6的低浓度段。浓度分布不均匀,幅值变化大,部分地段梯度较陡。异常规模大、强度高,尤以庐江、枞阳一带较集中,并具有明显的浓集中心,主要受中性、中酸性岩浆岩控制。

马鞍山—贵池铜元素高浓度带(Ⅲ3):北东向展布。铜量20—110×10-6局部可达183—308×10-6。贵池南西呈降低趋势,为10—20×10-6的低浓度段。浓度不均匀,梯度陡。异常大部集中分布于繁昌、铜陵一带,规模大且强度高。中性及中酸性岩浆岩是控制浓度带或异常的重要因素。

【皖南区铜元素浓度分布】

地处芜湖、东至一线之南东侧。铜量分布不均匀,浓度带界线不明显,地球化学地势呈峰谷、高原、低地波状起伏。

宣城—泾县铜元素高浓度带(Ⅳ2):北东向展布,连续性差。铜量20—90×10-6,局部132—165×10-6。浓度不均匀,梯度较陡。异常分散,强度较高,一般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

广德—黄山铜元素低浓度带(Ⅳ2):北东向延伸。以宁国为界,北部系8—20×10-6的低背景区;南部有增高趋势,为20—40×10-6的正常背景区。在广阔的低浓度背景上,散布少量70—158×10-6的高浓度点或6×10-6以下的低浓度小区。梯度一般尚平缓,局部较陡。异常少、规模小,主要分布在东部省界边缘。

东至—歙县铜元素高浓度带(Ⅳ3):北西向展布。铜量20—58×10-6,局部70—158×10-6。浓度均匀,梯度平缓。异常较多,但规模小且分散。主要受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类控制。

祁门铜元素低浓度带(Ⅳ4):北西向展布。铜量8—20×10-6,个别高浓度点68×10-6,为低背景区。浓度均匀,梯度平缓,异常稀少。

二、铅元素浓度分布

省内铅量普遍偏高,最低2×10-6,最高1109×10-6,一般12—24×10-6,平均25×10-6,相当地壳元素丰度的2.5倍,属高背景区。金寨、舒城、繁昌、广德以北和东至、黄山以南,主要为低浓度区,其余为高低浓度带呈北东向交替展布(图19)。地球化学地势显示峰谷、高原、低地模式。

【两淮区铅元素浓度分布】

萧县—灵璧铅元素低浓度带(Ⅰ1):北西向展布。铅量16—25×10-6,最高46×10-6。浓度均匀,梯度平缓。异常稀少且强度低。

怀远—五河铅元素高浓度带(Ⅰ2):东西向展布,与区域构造线一致。铅量25—50×l0-6,局部高达1109×l0-6。浓度不均匀,梯度较陡。异常规模大、强度高,具有明显的浓集中心,主要受混合花岗岩控制。

凤台—嘉山铅元素低浓度带(Ⅰ3):铅量10—35×10-6,局部有40—55×10-6的高,浓度点,浓度均匀,梯度平缓,异常稀少且强度低。

1

4

4

图19 铅元素浓度分布

【大别区铅元素浓度分布】

铅量变化幅度不大,一般25—40×10-6,高者106×l0-6,显示较平缓的峰谷地球化学地势。区内共有3条北东向浓度带,自西向东高低相间展布。

金寨—斑竹园铅元素高浓度带(Ⅱ1):铅量32—64×10-6,局部80×10-6以上。浓度均匀,梯度平缓。异常较多且规模大,主要与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等有关。这些中酸性岩类铅量一般30—55×10-6,有的高达100×10-6左右。

霍山—漫水河铅元素低浓度带(Ⅱ2):铅量13—32×10-6,局部出现50×10-6以上的高浓度点,浓度均匀,梯度平缓。

舒城—岳西铅元素高浓度带(Ⅱ3):铅量25—60×10-6,最高74×10-6,南部有降低趋势。浓度较均匀,梯度平缓。异常较多,规模不大且分散,主要受酸性侵入岩体控制。

【长江两岸区铅元素浓度分布】

铅量变化较大,北部低,南部高,显示高原、低地地球化学地势。区内共有3条浓度带,皆为北东向延伸。

来安—巢湖铅元素低浓度带(Ⅲ1):铅量13—32×10-6,部分地段散布50—66×10-6的高浓度点,嘉山、来安一带含量显著偏低,仅5—13×10-6。浓度不均匀,梯度较平缓。异常少,集中分布在巢湖周围。

庐江—怀宁铅元素高浓度带(Ⅲ2):铅量25—100×10-6,最高达213×10-6,怀宁西南部含量较低,为12—25×10-6的低浓度段。浓度分布不均匀,梯度较陡。异常密集且连续性较好,一般规模较大且强度高,具有明显的浓集中心。主要与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等中性和酸性侵入体关系密切。

5

4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