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一章第一节教材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

一、分析方法与思路

首先精读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进行内容分析,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经过提炼加工科学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等。具体分析

时,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分析:

1.本节内容的作用和地位;

2.本节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3.学情分析:学生对本节的学习心理、已有的知识储备等等;

4.本节重点、难点和突破方法;

5.本节教学策略;

6.本节需要的课时;

7.本节教学所需要的软硬件环境和需补充的教学资源。

二、本节作用和地位

本节是本书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篇,是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加深,也激发学生对今后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为此,本节共设置了两部分的内容:

“信息”及“信息的特征”。从认识信息的基本含义作为出发点,然后了解信息的基本

特征。这是全书及整套书的基础内容。

本节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信息内涵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等学习方式,了解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拓宽学生对信息文化的形态和内涵有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

教材中列举了几个典型例子,并设置了探究活动,目的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在探讨信息特

征的过程中认识到信息应用的价值。这对学生认识到利用信息创造财富的重要性以及提

升学生的信息意识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三、本节主要内容

本节主要知识点:

1、丰富多彩的信息

2、信息的一般特征。

四、教学目标

在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对课标的解读基础上,针对本节教材内容制定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会判断信息所具有的特征;

例举学习、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实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初步掌握从日常生活、学习中提炼信息特征

的思路与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简单的鉴别与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辩证看待问题的意识。

五、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高一学生身心渐趋成熟,大部分学生已具备了抽象思维能力,喜欢色彩鲜明或富有动感的图片并且喜欢听与生活或自己有关的事情。

逻辑思维趋于严密,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经验,只是对所学内容尚欠系统的提练、重组和内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提炼其中的方法和思想。

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对所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要求学生要“知其然”,学生所掌握的主要倾向于软件操作与应用,理论方面的信息技术知识所学较少。而本节课是选自《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一章第一节,其教学内容主要为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重在激发学生学习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因此可以说,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前,其理论学习知识基础上几乎是零起点的,但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与体会,能够很快理解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学生的起点水平不同:高一新生来自于不同的学校,各个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都不尽相同,一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由于平时积累知识和经验不够丰富,而导致无法探究学习的困境,这时教师要做好资源的提供和方法上的指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特点表现为兴趣浓厚,但注意力保持不够,重实践操作,轻理论学习,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感和探究欲望。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设情境,多做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列举案例时,尽量采用学生在生活中已熟悉的、感兴趣的例子,注意挖掘案例的思想性、知识性、丰富性和教育性等特点,注重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分类整理和归纳工作,使之系列化、有序化。

六、本节重点、难点和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

(1)能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从信息的基本特征可以更加了解信息的本质内容,

但信息的特征远远不止教材中所述,同时还要注意信息特征之间的相关性问题(例如可处理性与增值问题)。既要让学生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又要让学生更有兴趣探讨认识信息的其他特征,或者从已了解的信息特征中发现更多的规律或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挖掘出信息应用的价值意义。在认识信息含义及了解信息的重要特征过程

中,也要引导学生关注在信息应用中所蕴藏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加深入了解信息存在的形态及其内涵。

教学难点:

(1)信息的具体含义。要意识到准确理解信息的本质内涵,仅仅靠这一节课来完

成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这需要在整个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具体落实,并在学生今后的实践运用中加以体现和理解。那么在本节课中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一些具体例子,从不同层面(如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的传播媒体、信息的接收方式以及信息的基本特征等方面)来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并结合人们对信息已有的认识,从而对信息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以便于今后的进一步学习。

(2)实例的理解与运用。为了符合从具体到一般、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教材中

列举了许多实际例子,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理解概念、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七、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在理解信息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例子(或者从信息应用的典型例子着手),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分析和归纳问题,鼓励学生将自己形成的理解与已有的专家或他人的

定义相比较,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切忌采用照本宣科,满堂灌的做法,这样只能让学生心生厌意,人为地将理论与现实剥离。另外,在探讨信息特征中,先从比较浅显的案例入手,有利于学生学习经验的良好迁移应用;或者围绕信息的某个重要特征,以一个典型案例(例如孙膑减灶退敌)的分析入手,教会学生从案例中研究和学习的方法,激发他们更浓厚的学习需求和动机。

一个值得关注的环节是,在通过案例研讨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之后,接下来的是两人为一组所进行的合作探究活动。这种由独立思考、分散研讨的课堂方式过渡而来的学习活动,要注意课堂上的灵活组织实施问题。这时可采用“邻座结对”的原则,迅速组队开展活动。教师要说明活动的目的和具体要求,可按照“参考选题”或自拟选题成立几个大类的分组,然后在大类分组之下再由2人成为一个活动小组。小组协同工作,大组精选案例汇报;或者采用小组书面展示(网络共享)等方式进行发布和交流。这种学习方式组织灵活而简便,易于操作,也是后面几个章节分组活动的基础和准备,因此教师要注意加强指导,重在对学生如何分工、开展研究和表达结果等方法和方式上的引导,以便让学生逐步适应小组合作和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真正产生学习效益。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参与设计和研究案例,引导他们从中发掘内在的知识和关联。教材中的案例涉及面广,领域众多,教师不必面面俱全,要广泛发动学生参与,发挥他们集体的智慧,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更多交流、讨论、展示和归纳的机会,教师要做好组织、指导和服务工作,要善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亮点,并及时归纳知识要点和适时反馈。

八、教学资源分析

根据教学分析制作课件,本节课要用的案例等相关材料。

九、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游戏活动,导入新课”→“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用信息的基本特征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达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2)用讲授法:口头语言+多媒体视听+大屏幕投影方式。

(3)演示法。

学法指导

(1)小组讨论法:结合课前准备的案例,分析并得出结论。

(2)基于问题的学习: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

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十、教学安排

本节内容安排为1课时完成。

十一、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大屏幕投影仪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