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与环境的教案
《第5节 遗传与环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生物八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1.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10分钟)
讲解概念:介绍基因型是指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例如,豌豆的高茎基因型(DD或Dd)和矮茎基因型(dd),高茎和矮茎就是它们的表现型。
实例分析:以人类的肤色为例,讲解基因型决定了肤色的可能范围,但环境因素如阳光照射时间长短会影响肤色的实际表现。基因型为Aa的人,如果长期在阳光强烈的地区生活,肤色可能会比在阳光较少地区生活的同基因型人更深。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实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小组讨论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作用。
探究活动:光照对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20分钟)
提出问题:光照强度对植物幼苗的生长高度有怎样的影响?
作出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作出假设,如光照强度越强,植物幼苗生长越高;或者光照强度过强或过弱都会抑制植物幼苗生长等。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数据收集与处理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3.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0分钟)
案例分析:分析水毛茛在水中和陆地上叶片形态差异的案例。水毛茛在水中的叶片呈丝状,而在陆地上的叶片呈扁平状。这是由于水毛茛的基因型决定了它具有在不同环境下表现出不同叶形的潜力,而水环境和陆地环境则是触发这种表现型差异的外界因素。说明生物的性状表现是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概念总结:教师进一步讲解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即遗传物质为生物的性状表现提供了内在的基础和可能性,而环境因素则在遗传物质的基础上,对生物的性状表现进行调节和修饰,使生物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
初中生物设计遗传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设计遗传实验教案实验目的:通过观察豌豆的遗传规律,了解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并掌握分离和重新组合的基本原理。
实验材料:1. 豌豆种子2. 深盘或小花盆3. 泥土4. 水5. 标签6. 铅笔实验步骤:1. 在深盘或小花盆中铺上一层泥土,并在泥土上标记出不同区域。
2. 将豌豆种子分别种植在标记好的不同区域内,并记清楚每一种子的品种及特征。
3. 给每个豌豆植株贴上标签,以便于识别。
4. 每天浇水,观察每个品种的豌豆植株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5. 记录每个品种豌豆植株的花色、花形、种子颜色等遗传特征,并根据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分析各个特征的表现方式和遗传规律。
实验要求:1. 每位同学选择不同的豌豆品种进行实验,确保实验结果的多样性。
2. 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做好记录,并及时向老师汇报实验进展和结果。
3. 在实验结束后,整理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和总结,结合遗传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
实验评价:1. 实验过程中是否认真细致,有无遗漏操作步骤。
2. 是否能够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能够进行分析和总结。
3. 是否能够根据遗传定律解释实验结果。
实验延伸:1. 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豌豆品种交配结果的遗传规律。
2. 可以寻找其他植物或动物进行类似的遗传实验,拓展遗传学的知识领域。
实验注意事项:1. 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涉及到植物的实验,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保护植物生长的环境。
3. 实验结束后,要将实验器材整理干净,避免造成污染和浪费。
高中生物遗传条件教案模板

高中生物遗传条件教案模板
主题:遗传条件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遗传条件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遗传条件的分类和特点;
3. 能够解释遗传条件与遗传变异之间的关系;
4. 能够分析和应用遗传条件在生物学研究和实践中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
1. 遗传条件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 遗传条件的分类及特点;
3. 遗传条件与遗传变异的关系;
4. 遗传条件在生物学研究和实践中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遗传条件的分类及特点;
难点:遗传条件与遗传变异的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概念引入
通过例子引入遗传条件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知识讲解
详细介绍遗传条件的分类及特点,重点讲解遗传条件与遗传变异的关系。
3. 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
1. 遗传条件相关的课本资料和教学PPT;
2. 案例分析材料。
六、作业布置
1. 阅读相关资料,总结遗传条件的分类和特点;
2. 完成案例分析作业。
七、课堂反馈
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遗传条件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八、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遗传条件在不同生物实践中的应用和意义。
九、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经验,完善教学内容。
八年级生物上册《人类的遗传》教案、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学会在合作中共同成长。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遗传这一章节的内容充满好奇心,但可能对遗传规律的抽象性和复杂性感到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遗传现象,如“为什么子女会长得像父母?”“为什么有些疾病会在家族中遗传?”等,引发学生思考。
2.学生分享自己对遗传现象的了解和疑问,激发学习兴趣。
3.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遗传物质、基因、染色体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基本遗传知识框架。
八年级生物上册《人类的遗传》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包括遗传物质、基因、染色体等;
2.掌握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如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3.认识到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一些常见遗传病的成因;
4.学会使用遗传图谱,进行家系遗传分析;
5.能够运用所学的遗传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导入生活中的遗传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遗传的奥秘;
2.利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形象生动地展示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3.设计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初中生物遗传教案

初中生物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
2. 掌握遗传的规律和方法。
3. 了解遗传在生物进化和遗传病方面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
1. 遗传的基本概念。
2. 遗传的规律和方法。
教学难点:
1. 遗传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和课件。
2. 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一段生物进化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并引出遗传的话题。
二、讲解
1. 讲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包括基因、染色体等。
2. 讲解遗传的规律和方法,包括孟德尔的遗传定律、遗传的基本模式等。
三、实验
设计一个简单的遗传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了解遗传的规律和方法。
四、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遗传在生物进化和遗传病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遗传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六、作业
布置关于遗传的作业,包括课外阅读和小组讨论等。
七、反馈
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学结束。
高中生物遗传条件教案

高中生物遗传条件教案1. 了解遗传条件的概念以及应用;2. 掌握遗传条件的常见表达形式;3. 掌握遗传条件的遗传模式及其规律。
教学重点:1. 遗传条件的定义;2. 遗传条件的表现形式;3. 遗传条件的遗传规律。
教学难点:1. 推理和解释不同的遗传条件之间的联系;2. 分析并总结遗传条件的运作机理。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通过呈现一个生物组织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讨论其中不同遗传条件可能会对生物体造成的影响,并带出遗传条件的概念。
二、讲解(15分钟)1. 定义遗传条件:是指生物个体染色体上一组特定的邻近基因相对于其他基因组合而言所呈现的固定状态。
2. 遗传条件的表现形式:包括纯合子、杂合子、隐性、显性、共显性、隐形等。
3. 遗传条件的遗传规律:根据孟德尔遗传法则,遗传条件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分为显性隐性遗传、多基因性遗传等。
三、实验演示(15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展示不同遗传条件之间的互相影响,让学生亲身体验遗传条件的遗传规律。
四、案例分析(10分钟)提供几个遗传条件的案例,让学生分析不同遗传条件之间的关系,加深对遗传条件的理解。
五、小组讨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个给定的遗传条件,并结合案例分析,探讨不同遗传条件可能产生的结果。
六、总结(5分钟)对当天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遗传条件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资料的作业,让学生深入了解遗传条件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八、课堂反馈(5分钟)让学生表达对今天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即时反馈,动态调整教学策略。
初中《生物的遗传》教案

初中《生物的遗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遗传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基因的显性和隐性;3. 能够分析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遗传的概念和原理;2.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3. 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教学难点:1.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2. 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图片和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生物的基本概念,如细胞、DNA、基因等;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遗传吗?为什么我们会继承父母的某些特征?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遗传的原理;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遗传的概念和原理,如DNA的复制和分离;2. 讲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用图片和案例进行解释;3. 讲解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如双眼皮和单眼皮的遗传。
四、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一些常见的遗传现象,如身高、眼皮等;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遗传的概念、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2. 强调基因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互动和练习,使学生了解了遗传的概念和原理,掌握了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能够分析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遗传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课堂上,对于一些学生的疑问,解答不够详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解答和引导。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遗传与环境》教案附教学反思

遗传与环境、教材分析:(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节内容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章中的第五个课题,通过活动“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的素材和线索,使学生观察、搜集和解读数据的技能得到进一步训练。
同时通过对实验数据和常见的生命现象的分析,使学生明确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变异形成原因的简要分析,建立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的概念,这既是前面章节知识的延伸,也为下一节遗传病就是一种可遗传的变异类型打下了基础。
b5E2RGbCAP(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2)、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3)、分析环境条件影响生物性状表现的实验数据;p1EanqFDPw4)、举例说出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利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DXDiTa9E3d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通过对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了解生物学的广泛应用前景,激发对生命科学的学习热情,养成乐于探索生命奥秘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RTCrpUDGiT(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突破途径:1、重点: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2、难点: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3、重难点的突破:1)、提前分组进行种子在温暖黑暗环境和温暖明亮环境相对比条件下萌发、生长的实验,统计绿叶苗和黄白苗的株数。
5PCzVD7HxA2)、通过师生合作交流的方式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3)、应用大量的直观图片资料强化学生的记忆,通过整理、描述生活中的相关素材,使理论和实践结合。
jLBHrnAILg4)、练习反馈,及时巩固新知。
二、学情分析:首先在知识方面:通过前一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了遗传和变异、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对遗传的物质基础有了清醒的认识、对性状遗传的规律性也已经初步掌握,而关于阳光是叶绿素形成的条件的知识学生在七年级时就已掌握。
遗传与环境对个体发育的影响教学教案

内容4:在遗传与环境对个 体发育的影响这一主题中, 小组讨论可以围绕相关案例 、实验和研究展开,让学生 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案例分析
教学方法:案例 分析法
案例选择:具有 代表性、典型性
教学手段:多媒 体辅助
案例分析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
讨论、总结
05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遗传和环境对个体发育的相互作用
遗传与环境对智 力发育的影响: 智力水平受遗传 和环境共同影响
遗传与环境对性 格形成的影响: 性格受遗传和环 境共同影响
01
02
03
04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授课
教学手段:PPT、板书、教学 视频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案例分析法等
授课内容:遗传与环境对个体发 育的影响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
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评价 和改进意见
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和进度的 接受程度和改进意见
07
教学反思与改进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可衡量 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学生的反馈和表现 是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达成教学目标 是否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 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可能导致 遗传性疾病,影响个体的正常发
育和健康。
遗传因素对个体的智力、性格、 行为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影响,但
环境因素同样重要。
环境对个体发育的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 学校、社会等对个体
发育的影响。
不良的环境可能导致 个体发育的异常或障
碍。
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 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
展。
遗传和环境对个体发育的
高中生物遗传讲课教案人教版

高中生物遗传讲课教案人教版教学内容:遗传教学目标: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掌握遗传因素的传递规律,了解遗传对生物进化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教学重点:遗传的基本概念和传递规律教学难点:遗传规律的应用和进化理论的理解教学准备:教材、投影仪、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引入一道问题或图片,引起学生对遗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述遗传基本概念(15分钟)1. 遗传的概念:遗传是生物传递基因和遗传信息的过程,是生命的基础。
2. 遗传物质: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携带了生物的遗传信息。
3. 遗传基因:基因是DNA上的特定片段,决定了生物的遗传特征。
三、遗传因素的传递规律(20分钟)1.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提出了隐性和显性等遗传因素的传递规律。
2. 隐性和显性基因:隐性基因在表现上被掩盖,显性基因在表现上显现出来。
3. 随机分配规律:孟德尔提出了基因的随机分配规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4. 重组:重组是指基因在染色体上的重新组合,导致新的基因组合。
四、遗传在进化和物种多样性中的作用(15分钟)1. 进化理论:达尔文提出了物种进化的理论,遗传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2. 适者生存:适者生存是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法则,能够帮助生物更好地适应环境。
3. 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生物适应环境的基础,有利于生物的进化和生存。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通过讲述遗传的基本概念、传递规律和进化理论,让学生对遗传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延伸: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生物之间的遗传差异,加深对遗传规律和进化理论的理解。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遗传与环境初中生物教案

遗传与环境初中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遗传和环境对个体特征形成的影响
2. 掌握基因、染色体、遗传变异等基本概念
3. 能够解释为什么人类具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教学重点:
1. 遗传和环境对个体特征的影响
2. 基因、染色体、遗传变异的概念
3. 人类在遗传上的相似和差异
教学难点:
1. 何为遗传变异
2. 为何人类在遗传上既相似又不同
教学准备:
1. 课件:遗传与环境的相关知识介绍
2. 实验材料:豌豆实验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动植物,让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引出今天的主题:遗传与环境。
二、讲解基本概念(15分钟)
1. 什么是基因、染色体?
2. 遗传是如何传承的?
3. 遗传变异会带来哪些影响?
4. 环境对个体特征的影响有哪些?
三、实验展示(20分钟)
进行豌豆实验或其他相关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遗传的规律。
四、课堂练习(10分钟)
配发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讨论分享(10分钟)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遗传与环境的理解,启发他们思考人类在遗传上的相似和差异。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基因、染色体、遗传变异等基本概念,理解遗传和环境对个体特征形成的影响,同时也能够解释为什么人类具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遗传与环境,可以结合更多实例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北师大版生物八上20.5《遗传与环境》教案设计

(1)变异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
(2)怎样区分两种不同的变异类型?
两种变异类型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课件展示不可遗传变异例子和可遗传变异例子。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在自然或人工条件下,化学物质可能发生变化,遗传物质DNA也是一种化学物质,它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就是可遗传的变异。
引言:阳光真的会引起植物叶片的颜色发生变化吗?
提前布置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书本P108活动,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
学生汇报课后进行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引导学生分析结果得到实验结论。
说出本实验中萝卜幼苗的性状表现变化是由哪种环境因素造成的?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提示:实验对照组唯一不同的是光照条件不同。
教学点
1、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
2、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教学难点
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讲授、探究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1)什么是基因型?(2)什么是表现型?
通过检查学思练中【学】的部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课件展示不同人种的图片:
提问“为什么不同人种的肤色的表现型不同?”
课件展示西红柿与黄瓜的图片
提问:西红柿与黄瓜的性状表现为什么完全不同?
展示大白菜的纵切图片:“为什么同一颗白菜外面的叶子与里面的叶子表现型不同?是什么造成了内外叶子表现型的差异?”
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节遗传与环境
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回答。
学生小组讨论并思考回答
小学生物教案:性状的遗传与表现

小学生物教案:性状的遗传与表现一、性状的遗传与表现概述性状的遗传与表现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探讨了性状的传递方式以及在个体间的表现差异。
通过研究性状的遗传与表现,能够更好地理解个体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为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本教案将从简单起始着手,向小学生介绍性状的遗传与表现的原理及相关实例,旨在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理解。
二、什么是性状的遗传与表现1. 性状的概念性状是生物个体个体通过遗传和环境塑造后的特征,可以是形态特征、生理功能或行为特征等。
例如,人类的眼睛颜色、植物的花色、动物的身体大小等都是性状的表现。
2. 性状的遗传方式性状的遗传方式可以分为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两种形式。
显性遗传是指性状的表现受到一个基因的控制,而隐性遗传是指性状的表现需要两个基因共同参与。
三、显性遗传与性状表现1. 显性遗传的特点显性遗传指的是当一个个体的两个基因中,只要有一个是显性基因,该性状就表现出来的遗传方式。
例如,人类眼睛颜色的遗传就是显性遗传方式。
如果父母的眼睛颜色一个是蓝色眼睛(显性基因)一个是棕色眼睛(隐性基因),那么他们的子女有一半的概率会拥有蓝色眼睛。
2. 实例分析:眼睛颜色的遗传以人眼睛颜色的遗传为例,一个由父亲有蓝色眼睛,母亲有棕色眼睛的夫妇,他们的子女会如何继承眼睛颜色呢?根据遗传规律,他们的子女有四分之一的机会继承到父亲的蓝色眼睛基因,四分之一的机会继承到母亲的棕色眼睛基因,剩下的一半机会则可能同时继承到蓝色和棕色两种基因,最终表现为混合的眼睛颜色。
四、隐性遗传与性状表现1. 隐性遗传的特点隐性遗传指的是一个性状只有在个体的两个基因都是隐性基因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当个体的两个基因中都是隐性基因时,这个性状才会在外部呈现出来。
2. 实例分析:糖尿病的遗传以糖尿病为例,如果一个人的父母都患有糖尿病,那么他的遗传基因中将有两个隐性基因。
这意味着他也有可能患上糖尿病。
而如果只有一个父母患病,他的遗传基因中将只有一个隐性基因,则患病的概率将会降低。
遗传与环境的教案

遗传与环境的教案.docx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解释遗传与环境的课程目的和重要性强调课程对学生的启发性和实用性1.2 遗传与环境的定义解释遗传和环境的含义讨论遗传和环境之间的关系1.3 课程目标列出课程的学习目标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第二章:遗传学基础2.1 遗传物质的组成解释DNA和基因的概念讨论染色体和基因之间的关系2.2 遗传变异解释遗传变异的类型和原因强调遗传变异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2.3 遗传遗传方式介绍常见的遗传遗传方式讨论遗传遗传方式与疾病的关系第三章:环境因素的影响3.1 环境因素的分类讨论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素解释环境因素对遗传的影响3.2 环境因素的作用机制解释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基因表达讨论环境因素对生物进化的影响3.3 环境与遗传的相互作用讨论环境与遗传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环境与遗传相互影响的重要性第四章:遗传与环境疾病的关联4.1 遗传性疾病介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解释遗传性疾病的发生机制4.2 环境因素与遗传疾病的关联讨论环境因素如何影响遗传疾病的发生强调环境因素对遗传疾病的影响4.3 个体差异与环境因素解释个体差异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讨论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第五章:遗传与环境干预策略5.1 基因治疗介绍基因治疗的概念和方法讨论基因治疗的潜力和挑战5.2 环境干预的重要性强调环境干预对遗传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的作用讨论环境干预的实施策略5.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遗传与环境案例讨论案例中的遗传与环境干预策略的效果和局限性第六章:遗传与表观遗传学6.1 表观遗传学的概念解释表观遗传学的定义和意义讨论表观遗传学与遗传的关系6.2 表观遗传学的机制介绍表观遗传学的关键机制,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讨论表观遗传学在生物发育和疾病中的作用6.3 表观遗传学与环境相互作用强调表观遗传学在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的角色讨论环境因素如何通过表观遗传学影响基因表达第七章:遗传与进化7.1 进化的基本概念解释进化的定义和机制讨论进化与遗传的关系7.2 自然选择与遗传变异介绍自然选择的概念和作用讨论自然选择如何通过遗传变异驱动进化7.3 遗传与进化的证据分析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等进化证据讨论遗传学在进化研究中的应用第八章:遗传与生物多样性8.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和重要性讨论生物多样性与遗传的关系8.2 遗传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介绍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概念讨论遗传多样性对物种适应性和生态系统的维持的作用8.3 遗传与生物保护强调遗传在生物保护中的重要性讨论遗传保护策略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第九章:遗传与农业生产9.1 农业生产的遗传基础解释农作物和家畜的遗传特性讨论遗传改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9.2 遗传育种技术介绍遗传育种的方法和技术讨论遗传育种对提高农作物和家畜产量和品质的作用9.3 遗传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强调遗传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讨论遗传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第十章:遗传与生物技术10.1 生物技术的概述解释生物技术的定义和应用领域讨论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10.2 基因工程与遗传改造介绍基因工程的概念和技术讨论基因工程在医学、农业和工业等领域的应用10.3 遗传与生物伦理问题强调生物伦理在遗传技术应用中的重要性讨论遗传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问题和挑战第十一章:遗传与心理特征11.1 遗传与行为心理特征解释行为心理特征的遗传基础讨论基因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性格特点11.2 遗传与环境在心理特征中的相互作用强调遗传与环境在心理特征形成中的相互作用讨论环境因素如何与遗传因素共同影响心理特征的发展11.3 应用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遗传与心理特征案例讨论案例中的遗传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及其应用第十二章:遗传与健康12.1 遗传与疾病风险解释遗传因素在疾病风险中的作用讨论常见遗传性疾病的风险评估和预防策略12.2 遗传与营养强调遗传因素在营养吸收和利用中的重要性讨论个体化营养建议的依据和方法12.3 遗传与运动表现解释遗传因素在运动表现中的作用讨论遗传优势如何影响运动训练效果和运动表现第十三章:遗传与法医学13.1 法医学的遗传应用介绍法医学中遗传技术的应用,如DNA指纹鉴定讨论遗传技术在犯罪侦查和司法鉴定中的重要性13.2 遗传与身份认证解释遗传技术在身份认证中的应用,如亲子鉴定讨论遗传技术在身份认证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13.3 遗传与法医学伦理强调法医学伦理在遗传技术应用中的重要性讨论遗传技术在法医学中的应用所面临的伦理问题第十四章:遗传与基因治疗14.1 基因治疗的概念与分类解释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讨论基因治疗的潜力和挑战14.2 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介绍基因治疗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案例讨论基因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问题14.3 基因治疗的未来展望强调基因治疗在疾病治疗中的前景讨论基因治疗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课程回顾总结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学生对课程重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15.2 遗传与环境的现实意义讨论遗传与环境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强调遗传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15.3 课程展望展望遗传与环境领域的未来发展鼓励学生对遗传与环境领域的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引言重点:理解遗传与环境的定义、课程目标和重要性。
遗传与环境的教案

遗传与环境的教案.docx第一章:遗传与环境的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遗传与环境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理解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1.2 教学内容遗传与环境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遗传与环境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案例分析法:分析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够回答关于遗传与环境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的问题。
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分析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第二章: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1 教学目标理解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
了解遗传与环境对个体差异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
遗传与环境对个体差异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
小组讨论法:分析遗传与环境对个体差异的影响。
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够回答关于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的问题。
小组报告:学生能够分析遗传与环境对个体差异的影响。
第三章:遗传与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3.1 教学目标了解遗传与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理解遗传与环境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遗传与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遗传与环境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遗传与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案例分析法:分析遗传与环境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够回答关于遗传与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的问题。
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分析遗传与环境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第四章:遗传与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影响4.1 教学目标了解遗传与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理解遗传与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演化的作用。
4.2 教学内容遗传与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遗传与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演化的作用。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遗传与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实验演示法:观察和分析遗传与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演化的作用。
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够回答关于遗传与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影响的问题。
《遗传与环境》教案

第5节遗传与环境一、教学目标1.加深认识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2.能判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及其育种上的利用;3.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增强生物素养。
二、教学重点1.加深认识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2.能判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及其育种上的利用。
三、教学难点1.能判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2.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增强生物素养。
四、电教手段、实验教具多媒体(用矿泉水瓶等实验器具培养大豆苗)五、教学过程设计六、练习下列几种变异,哪些是可遗传变异()哪些是不可遗传变异?()A.家兔体表的毛,有纯白色,黑色,蓝灰色等类型。
B.玉米粒有黄色,有白色,还有红色的。
C.同一品种的小麦,生长在遮荫处的比生长在阳光充足处的杆细、穗小。
D.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出一个白化病的儿子。
E.一对孪生兄弟,哥哥长期在野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结果哥哥比弟弟的脸色较黑。
F.身材高大的父母,其子女由于营养不良而个头长得矮小。
七、板书设计第5节遗传与环境一、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二、生物变异与环境的关系1.可遗传变异2.不遗传变异八、课堂小测1.农业上用射线或药物处理农作物种子,获得新品种的原理是射线或药物()A.直接改变了农作物的某些性状B.改变了农作物种子中的营养成分C.淘汰了农作物的某些不良性状D.使种子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2.同一块田里同一品种的小麦,生长在遮阴处的比阳光处的杆细、穗小。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水分不足B.阳光不足C.遗传物质的改变D.肥料不足3.上一代把遗传物质传递给下一代是通过()A.受精卵B.配子C.蛋白质D.性状4.农民老王家的一块麦地,由于去年雨水充足收成喜人,粒大饱满。
于是,今年老王以此为良种进行播种,今年的收成是()A.一定粒大饱满B.不一定粒大饱满C.一定不会粒大饱满D.与去年的一样5.将同一品种的水稻分别种在水肥条件不同的农田里,其中一块田里亩产400公斤,而另一块田里亩产只有250公斤,同一品种的水稻在产量上出现了性状差异,对这种差异最准确的表述是()A.遗传B.变异C.遗传的变异D.不遗传的变异6.下列现象中,不能遗传的变异是()A.豌豆的高茎和矮茎B.家兔的白毛和黑毛C.常晒太阳,皮肤变黑D.玉米粒的黄色和白色7.水毛茛叶片伸出水面的叶片呈扁平状,而长期泡在水中的叶片深裂成丝状。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遗传与环境 教案

第5节遗传与环境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2、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3、举例说出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利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2、难点: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策略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总结五、板书设计第5节遗传与环境一、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1、基因型相对稳定2、表现型易受环境条件影响3、表现型=基因型+环境二、变异的类型1、可遗传变异: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2、不可遗传变异:仅仅由环境变化引起的变异六、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遗传的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什么叫基因型、什么叫表现型?” 展示大白菜和西红柿的照片:“大白菜和西红柿为什么性状表现完全不同?”生1:略。
2、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展示大白菜纵切图片:“这棵大白菜外面叶子的颜色和里面叶子的表现型一样吗?” “什么原因造成了内外叶子颜色表现上的差异?相互讨论一下并回答”生2:“因为大白菜和西红柿的基因型不同”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遗传与环境的关系生3:“不一样。
外面叶子是绿色,里面的是黄白色。
” 小组讨论生4:“里面的叶子没有受到阳光照射。
阳光与叶绿素的形成有关。
”一、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1、设问:“环境条件是仅仅使生物的表现型发生改变,还是会引起基因型发生改变呢?”展示冬天和夏天的雷鸟图片以及玉米叶片在缺乏氮、磷和钾三类无机盐时与正常状态时的图片。
2、指导学生看教材P113,总结知识点,完成表格内容。
一般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易使基因型发生改变,表现型则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完成表格填空: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因,环境条件是性状表现的外因;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生物变异与环境的关系1、展示两种变异类型图片,指导学生看教材P114,并提问:(1)变异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2)怎样区分两种不同的变异类型?2、补充:在自然或人工的条件下,化学物质可能发生变化,遗传物质DNA也是一种化学物质,它发生变化后引起的变异就是可遗传的变异。
生物的遗传教案

生物的遗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对自己及家庭成员的一些性状调查,让学生对遗传现象实行初步了解,并能够归纳说明性状的概念。
2、初步了解基因、DNA和染色体(染色质)之间关系3、理解在生殖过程中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携带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
4、了解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基本概念。
5、了解一对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方式。
6、了解人类常见的遗传病和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以及相关法律。
水平目标:1、通过对自己身体的一些性状的观察以及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性状调查,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调查的水平。
2、通过对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等思维水平。
3、通过判定常见疾病的致病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的思维水平。
4、在观察、探究活动的记录和分组讨论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情感目标:1、通过对遗传物质基础的教学,协助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观点。
2、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科学精神。
3、通过人类预防遗传病的教学,对学生实行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
[教学重点. 难点]:重点:染色体和基因的概念。
难点:基因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教学过程]:[引言]各位同学新年好啊!同学们你们在春节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这小孩长得真像他的爸爸或者妈妈”,那么我们为什么会长得像我们的父母呢?是否会有共同的规律?比如说,每种生物是怎样将自己的特征传给后代的?最初的生物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演变的?生物能否孤立的生存,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
我们将在以后的生物课的学习中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1.调查生物的遗传现象对于“遗传”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
同学们能够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许多遗传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儿子的长相像爸爸,等等。
我们知道,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就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这些方面也会有所不同。
这些特征,也就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与环境的教案【篇一:20.5遗传与环境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二十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五节遗传与环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2)、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3)、分析环境条件影响生物性状表现的实验数据;4)、举例说出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利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通过对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了解生物学的广泛应用前景,激发对生命科学的学习热情,养成乐于探索生命奥秘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教学难点: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教学过程:1.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展示大白菜和西红柿的照片:“大白菜和西红柿为什么性状表现完全不同?”展示大白菜纵切图片:“这棵大白菜外面叶子的颜色和里面叶子的表现型一样吗?” “什么原因造成了内外叶子颜色表现上的差异?相互讨论一下并回答”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遗传与环境的关系2. 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设问:“环境条件是仅仅使生物的表现型发生改变,还是会引起基因型发生改变呢?” 展示冬天和夏天的雷鸟图片以及玉米叶片在缺乏氮、磷和钾三类无机盐时与正常状态时的图片。
一般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易使基因型发生改变,表现型则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因,环境条件是性状表现的外因;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生物变异与环境的关系展示两种变异类型图片,指导学生看教材p114,并提问:(1)变异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2)怎样区分两种不同的变异类型?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生2:由基因组成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仅仅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在自然或人工的条件下,化学物质可能发生变化,遗传物质dna也是一种化学物质,它发生变化后引起的变异就是可遗传的变异。
在育种领域,哪种变异类型有利用价值呢?人们常常利用对人有益的可遗传变异来改良或培育新品种。
小结: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环境既可以引起可遗传的变异,也可引起不遗传的变异,只有引起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变异才是可遗传的变异。
板书设计:第五节遗传与环境一、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培养条件:充足光照下黑暗条件下基因型表现型环境二、变异与环境可遗传变异变异不可遗传变异环境变化能引起生物变异随堂练习:1.一般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易使________发生改变,________则容易收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2.表现型是________和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可遗传的变异,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4.仅仅由____________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当环境的改变引起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时,产生的变异是可________的。
教学反思:本节知识的教学要紧扣基因、性状和环境三者的关系,变异的产生和由遗传的知识都要结合案例进行分析,这样就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二:遗传教案】第1章畜禽遗传基础[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规律;变异。
【学时分配】8学时。
[教学目标]1.知道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的分裂规律。
2.运用遗传的三大定律单基因性状的遗传分析。
3.具备遗传变异知识指导畜禽遗传改良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1.遗传物质。
2.遗传三大规律。
3.变异的原因。
【难点】1.遗传规律实质的理解。
2.变异的原因。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配图片或动画[教学过程]第1-2课时授课内容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目标1.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分裂规律。
2.掌握遗传物质的组成、结构及遗传信息的传递。
资料单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一、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一)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组成。
1.细胞膜细胞膜又称质膜,是细胞外围的一层薄膜,主要由蛋白质和类脂构成。
它起着保护细胞、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流、感受和传递外部剌激等作用。
2.细胞质细胞质是细胞膜与细胞核之间的全部物质系统。
它是由基质和细胞器构成。
基质呈胶体状态,各种不同的细胞器有组织地分布于其中。
细胞器主要有线粒体、核糖体、中心体、高尔基体、溶酶体、内质网等。
3.细胞核细胞核由核膜、核质(核液)、核仁和染色质(或染色体)等组成。
核是遗传物质聚积的主要场所,对细胞发育和性状遗传起着指导作用。
图1-1动物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二)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1.染色体的形态与结构染色体包括着丝点、主缢痕、次缢痕、随体和二个臂或一个臂。
(1)着丝点两条染色单体相连接的地方,每一个染色体只有一个着丝点。
(2)主缢痕着丝点处常常缢缩变细,不易着色的部分。
(3)次缢痕某些染色体的一个臂上还有另一个缢缩变细的部分。
(4)随体某些染色体次溢痕的末端还附有一个圆形或长形的突出小体。
2.染色体数目各种生物的细胞核内都有特定数目的染色体,其数目多少,依不同生物种类而异。
如猪的2n=19对=38条。
3.染色体组型一种生物的体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期,把全部染色体按各对同源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以及随体有无,依次排列并编号(性染色体列于最后),称为染色体组型,或称核型。
配教材图1-2,1-3(三)遗传物质染色体及细胞器上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是各种生物共同的遗传物质(少数病毒不含dna,其遗传物质是rna)。
二、细胞分裂(一)有丝分裂有丝分裂分为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五个阶段。
1.间期间期是两次分裂的中间时期。
2.前期染色质凝结成染色丝并螺旋化,逐渐变短变粗成为明显的染色体。
可见到每个染色体已纵向分裂为两个染色单体,但两个染色单体仍由同一个着丝点联结在一起。
中心粒一分为二,向核的两极移动并出现纺锤丝。
核仁、核膜逐渐消失。
3.中期核仁、核膜消失。
染色体开始向赤道板移动,最后在赤道板上排成一圈,纺锤丝和染色体的着丝点连接起来。
这时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比较清晰,适宜进行染色体形态和数目观察。
4.后期在纺锤丝的牵引之下,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开,各条染色单体独立,成为一个独立的子染色体。
同时,两个独立的子染色体被纺锤丝拉向两极。
5.末期染色体到达两极,染色体螺旋结构逐渐消失,最后又恢复成染色质,纺锤丝逐渐消失,核仁、核膜重新出现,逐步形成两个子细胞。
子细胞与母细胞在染色体数目、形态结构方面完全相同,有丝分裂过程完成。
配教材图1-4(二)减数分裂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是减数,即染色体数目减半;第二次分裂是等数,即染色体数目不变。
1.减数第一次分裂分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1)前期这一时期较长,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①细线期:开始进入分裂期,染色质逐渐浓缩成细线状,交织成网。
②偶线期:各对同源染色体纵向靠拢,进行准确的配对(又叫联会),这是减数分裂的重要特征。
③粗线期:染色体变粗变短,每条染色体已分裂为两条姊妹染色单体,但着丝点还末分裂,两条染色单体还连在一起。
两条配对的同源染色体象一股粗线,实际上是由四条染色单体组成,因此人们把这时每对配对的染色体叫做四分体。
又因为它实际上是一对染色体,所以又叫双价体。
④双线期:染色体继续变粗变短,各对染色体因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相互排斥、背离,而出现交叉现象。
交叉使染色单体发生了部分交换,其中遗传物质也随着发生交换,从而引起遗传上的变异。
⑤终变期:染色体浓缩到最粗最短的程度,并开始向赤道板移动,核仁、核膜消失,纺锤丝开始出现。
此时是检查染色体的最好时机。
(2)中期核膜、核仁消失,各对同源染色体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两极纺锤丝与着丝点相连,双价体开始分离。
(3)后期纺锤丝收缩,各对同源染色体相互分开,分别移向两极。
两极中各有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个,这样,每一极只有n条染色体,实现了染色体数目由2n到n的转变。
所以说在后期染色体发生了减数,但这时着丝点没有分裂,每一染色体仍含有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染色单体。
(4)末期染色体移向两极,形成两个核,同时细胞质分为两部分,核仁、核膜重新形成,形成两个子细胞。
在雄性,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在雌性,则是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小的极体(第一极体),极体是只有细胞核几乎没有细胞质的细胞。
2.减数第二次分裂比第一次分裂简单得多。
前期紧接末期,每根染色体未经纵裂就排裂到赤道板上,然后着丝点分裂,于是两根姊妹染色单体彼此分开(即形成独立的染色体),各向两极移动,到达两极后,组成两个新核。
最后,细胞也随之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配教材图1-5,1-6三、遗传信息及传递(一)遗传信息与遗传密码1.遗传信息dna分子核苷酸对(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就是遗传信息。
2.遗传密码 dna分子中碱基排列顺序决定信使rna碱基排列顺序,进而决定氨基酸的排列序列。
这种碱基的排列序列与氨基酸的排列序列的对应关系叫遗传密码。
有64种密码子,1966年科学家已经编排出了20种氨基酸的遗传密码表。
(二)遗传信息的传递遗传信息的传递实质上就是遗传密码的转录与翻译过程。
1.转录遗传信息从dna转移到rna的过程叫转录。
2.翻译翻译就是按照mrna 的遗传密码,在核糖体上将不同的氨基酸合成特定蛋白质的过程。
3.中心法则以dna为模板转录为rna,由rna翻译成蛋白质的信息传递过程以及dna自身复制过程,称为“中心法则”,它是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
进一步研究发现,某些肿瘤病素rna能以自身在反转录酶的作用下,反向合成dna(反转录),这是对中心法则的一个补充。
1.染色体的形态有哪些类型?2.说说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各时期的特点。
3.dna是如何控制生物性状的?第3-4课时授课内容第二节分离定律第三节自由组合定律教学目标1.了解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产生的背景。
2.能说出分离、自由组合定律的本质。
3.能用图表示分离、自由组合定律。
资料单第二节分离规律背景资料孟德尔从1856-1871年进行了大量植物杂交试验研究,曾以豌豆、菜豆、玉米、山柳菊为材料进行试验。
豌豆杂交试验用时8年(1856-1864),选用7对相对性状。
提出遗传因子假说及其分离与自由组合规律。
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就是豌豆自己的花药落到自己的雌蕊上面受粉,而且这个受粉过程在花开之前完成。
这个特性使豌豆可避免外来花粉的混杂,便于人工去雄和授粉,也决定了自然界中所有豌豆的基因性都是天然的纯合子。
二、具有明显的,易于区分的性状,例如花色的红与白、植株的高与矮、子叶的黄与绿等。
三、豌豆的豆荚成熟后籽粒都留在豆荚中,便于各种类型籽粒的准确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