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第25篇鱼我所欲也(课标篇目)《孟子》
(九下)
续表
【常考知识清单】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
2.古今异义
①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使古义:假使,如果
今义:让,派
②一豆.羹
豆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今义:豆类的名称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钟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
④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古义:益处
今义:增加
⑤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是
3.一词多义
①得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拥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激)
②已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
亦若是则已.矣(句末语气词)
③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表目的,为了;做,接受)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做)
④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给予)
4.词类活用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作名词,求得生存的手段) 5.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①而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②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于)
③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
人皆有之.(代词,它,指羞恶之心)
得之.则生(代词,它,指“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代词,他,指行道之人)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代词,它,指万钟的
俸禄)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代词,它,指接受
俸禄的行为)
④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连词,表承接,那么)
得之则.生(连词,表承接,就)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连词,表转折,却)
二、重点句子
1.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鱼,我所欲也(“……也”表示判断)
②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者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所恶有甚于死者(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所恶有于死者甚”)
2.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①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③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内容探究
1.本文运用了大量__对比__的手法,如把__鱼与熊掌__对比,把__生与义__对比,把__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
忘义的人__对比,把__“乡为”与“今为”__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义”是道义、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有舍己为人的精神,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甲】《鱼我所欲也》(文略)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注释】①予:给,送。

②子:你,代词。

③履:鞋子。

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B.故.不为苟得也既克,公问其故.
C.予.子冠履予.观夫巴陵胜状
D.断子之.手足醉翁之.意不在酒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甲】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孟子编著的记录自己言行的著作。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C.【甲】文中“钟”是古代的一种量器;【乙】文中“冠”指帽子。

D.【甲】文的“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与【乙】文的“万事莫贵于义也”这两个句子均为判断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甲】文中的“本心”即舍生取义之心。

B.【乙】文主要是围绕“万事莫贵于义”这个观点展开论述的。

C.【甲】【乙】两文“义”的内涵都是指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

D.【甲】文运用举例、对比的方式说理,通俗易懂;【乙】文则运用比喻进行层层深入的论证,把道理说深说透。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2)万事莫贵于义也。

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第26篇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九下)。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①故不错.意也(“错”同“措”)
②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 2.古今异义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古义:交换
今义:容易
②虽然
..,受地于先王
虽然古义:两个词,“虽”,即使,“然”,这样、如此
今义:转折连词,常与“但是”搭配使用
③非若是.也
是古义:这样
今义:表判断的动词
④休.祲降于天
休古义:吉祥
今义:休息
⑤长跪而谢.之曰
谢古义:道歉
今义:感谢
⑥徒.以有先生也
徒古义:仅仅,只
今义:徒弟;徒劳
3.一词多义
①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②徒亦免冠徒.跣(裸露)
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
③怒怀怒.未发(名词,愤怒)
天子之怒.(动词,发怒)
4.词类活用
①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②请广.于君(形容词作动词,增广、扩充)
③轻.寡人与(形容词作动词,轻视,看不起)
④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⑤天下缟素
..(名词作动词,穿白色丧服)
5.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①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以.君为长者(与“为”连用,表示把……当作)
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②之愿终守之.(代词,安陵国土)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助词,的)
天子之.怒(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于仓鹰击于.殿上(介词,在)
受地于.先王(介词,从)
请广于.君(介词,让)
因使唐雎使于.秦(到)
二、重点句子
1.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此庸夫之怒也(“……也”表判断)
②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
(2)省略句
挺剑而起(前面省略主语“唐雎”)
(3)倒装句
①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
②请广于君(状语后置)
2.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①安陵君/其许寡人
②故/不错意也
③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④徒以/有先生也
三、内容探究
1.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的“士之怒”是怎么体现的?语言上:针锋相对,威慑秦王;行动上:拔剑而起,以死相拼。

2.唐雎以“士之怒”回应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不畏强权和敢于为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甲】《唐雎不辱使命》(文略)
【乙】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今君杀晋鄙①救邯郸破秦人存②赵国此大德也。

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

”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选自《唐雎说信陵君》)
【注释】①晋鄙:战国时魏将。

②存:存在,存活。

这里是使……幸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愿终.守之寻病终.
B.轻寡人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C.卒.然见赵王卒.获有所闻
D.人之有德于.我也欲有求于.我也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甲】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由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

C.【甲】文中“布衣”指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乙】文中“邯郸”指赵国国都。

D.【甲】文的“受地于先王”与【乙】文的“人之有德于我也”这两个句子均为倒装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甲】文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高潮部分。

B.【乙】文唐雎希望信陵君能够以宽宏之心赢得友邦的信任和支持。

C.【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人物对话描写,语言上都有个性化的特点。

D.【甲】【乙】两文表达的中心不同,【甲】文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主义精神;【乙】文表现了唐雎的为人处世之道。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

(2)愿君之忘之也。

(我)希望您能忘记救赵的事情。

第27篇送东阳马生序(课标篇目)[元末明初]宋濂
(九下)
续表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支”同“肢”,肢体)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穿)
③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辨”同“辩”) 2.古今异义
①走.送之
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走路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义:借
今义:不真实的,与“真”相对
③尝趋.百里外
趋古义:跑,疾走
今义:趋势
④卒.获有所闻
卒古义:终于
今义:兵;完毕
⑤穷.冬烈风
穷古义:极
今义:贫穷,穷尽
⑥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煮熟后所得的汤水
⑦主人日再.食
再古义:两次
今义:又
⑧右备容臭.
臭古义:香气
今义:臭味,气味难闻
3.一词多义
①至礼愈至.(形容词,周到)
至.舍(动词,到达)
②和久而乃和.(暖)
言和.而色夷(谦和)
③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动词,担忧)无冻馁之患.矣(名词,忧患)
④再主人日再.食(两次)
一鼓作气,再.而衰(第二次)
⑤慕益慕.圣贤之道(仰慕)
略无慕.艳意(羡慕)
⑥备前人之述备.矣(详尽)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完备,齐备)
左佩刀,右备.容臭(挂着)
日侍坐备.顾问(准备)
⑦从从.乡之先达知经叩问(向)
当余之从.师也(跟从,跟随)
民弗从.也(依从,听从)
⑧若烨然若.神人(如同,像)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如)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假如,如果)
4.词类活用
①手.自笔.录(名词作动词,动手;名词作状语,用笔)
②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戴朱缨宝
...饰之帽(名词作状语,用红缨;用珠宝)
④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⑤无鲜肥
..滋味之享(形容词作名词,新鲜肥美的食物) 5.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①以无从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计日以.还(连词,表修饰,不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第一个“以”介词,因为;第二个“以”,把)
以.衾拥覆(介词,用,拿)
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
②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结构助词,的)
走送之.(代词,指借的书)
弗之.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指抄书)
③而足肤皲裂而.不知(连词,表转折,但,却)
久而.乃和(连词,表承接,不译)
④则则.又请焉(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便”)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连词,表转折,却)
二、重点句子
1.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省略主语“余”;“与游”中间省略“之”)
②色愈恭,礼愈至(省略主语“余”)
③寓逆旅(“寓”后省略介词“于”)
(2)倒装句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状语后置)
②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宾语前置)
2.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余/因得遍观群书
③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④门人弟子/填其室
⑤不敢/出一言以复
三、内容探究
1.文中多次提到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其用意是什么?
通过对比,反衬出自己求学生活之艰苦,同时也突出自己求学信念之坚定,说明业有所精、德有所成关键在于用心专一的道理,告诉马生锦衣玉食只是外在肤浅的享受,学习知识才是人生的至味。

2.从第一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有哪些?
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心请教。

【甲】当余之从师也……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乙】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①近学堂。

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

后截蒲②以学书,日夜不止。

亡失羊豕,其主笞③之。

育将鬻④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

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官至太傅。

(节选自《太平御览·学部》)
【注释】①豕(shǐ):猪。

②蒲:水杨树。

③笞(chī):用竹板、荆条打。

④鬻(yù):卖。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 穷.冬烈风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B.足肤皲裂而.不知人不知而.不愠
C.王育少孤.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D.令育与其.子同学欲穷其.林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甲】文选自《宋濂全集》,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近学堂”。

C.【甲】文中“耄”指七八十岁的年纪;【乙】文中“太傅”指官名,古代三公之一,位次于太师。

D.【甲】文的“寓逆旅”与【乙】文的“亡失羊豕”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甲】文连用“被”“戴”“腰”“佩”“备”数个动词,从穿着佩戴方面写出“同舍生”生活之奢华,生动传神。

B.【乙】文郭子敬“闻而嘉之”是被王育宁愿卖了自己也要赔偿主人家损失的行为和求学的精神所感动。

C.【甲】文作者说“未有所成”,表现出一代文宗大儒谦虚抑己、低调做人的品格。

D.【甲】【乙】两文都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强调了宋濂和王育求学路上的艰难困苦。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2)后截蒲以学书,日夜不止。

后来王育截取水杨树枝条当笔来学习,从早到晚都不停止。

第28篇曹刿论战(课标篇目)《左传》
(九下)
【常考知识清单】
一、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
①又何间.焉
间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②肉食者鄙.
鄙古义:浅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卑鄙,道德品质恶劣
③衣食所安.
安古义:安身
今义:安全
④牺牲
..玉帛
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今义:为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
⑤弗敢加.也
加古义:虚夸。

这里指虚报,以少报多
今义:增加
⑥小大之狱.
狱古义:指诉讼事件
今义:监狱
⑦必以情.
情古义:诚,诚实。

这里指诚心
今义:感情
⑧忠.之属也
忠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今义:忠诚
⑨可以
..一战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许可、能
B10再.而衰
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再次,又
2.一词多义
①故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缘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连词,所以)
②从民弗从.也(动词,听从)
战则请从.(动词,跟随)
③加弗敢加.也(动词,虚夸。

这里指虚报,以少报多)
万钟于我何加.焉(名词,益处)
④师齐师.伐我(军队)
可以为师.矣(老师)
3.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②公将鼓.之(名词作动词,击鼓)
4.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①以何以.战(介词,凭借)
必以.分人(介词,把)
必以.情(介词,按照、根据)
②其其.乡人曰(代词,这里指曹刿的)
吾视其.辙乱(代词,指齐军的)
③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
公将鼓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肉食者谋之.(代词,代指这件事)
二、重点句子
1.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民弗从也(“……也”表示判断)
②夫战,勇气也
(2)省略句
①乃入见(省略宾语“鲁庄公”)
②必以分人(省略宾语,应为“必以之分人”)
③再而衰,三而竭(省略谓语,应为“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倒装句
①何以战(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战”)
②战于长勺(状语后置,应为“于长勺战”)
2.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弗敢/加也
③公将/驰之
④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三、内容探究
1.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①取材精到,立意深远,既于叙事中摄取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

②语言简洁精练,表意说理,通达晓畅。

2.读完全文,你是如何评价鲁庄公的?请简要分析。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君主,但不是昏君。

①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②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

说明他军事上无知;③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说明他善于学习,能够知人善任。

【甲】《曹刿论战》(文略)
【乙】齐欲伐魏
齐欲伐魏。

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

兔极③于前,犬废④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注释】①淳于髡(kū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

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

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

③极:筋疲力尽地跑。

④废:精疲力竭地追。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齐师伐.我伐.竹取道
B.惧有伏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犬兔俱.罢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D.兔极于.前皆以美于.徐公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甲】文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

C.【甲】文中“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帛”指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D.【甲】文的“战于长勺”与【乙】文的“犬废于后”这两个句子均为倒装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甲】文中曹刿认为鲁国打败齐国的关键在于很好地把握战机。

B.【甲】文主要是写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着眼于表现他的“远谋”;【乙】文主要写淳于髡用讲故事的方法对齐王晓之以理,达到了劝阻齐王的目的,展示了淳于髡的聪明才智。

C.【甲】【乙】两文的语言生动明快,说理直接明了,开门见山,针对性强。

D.【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对比写法。

【甲】文中曹刿与鲁庄公相比,突出鲁庄公军事上的无能;【乙】文中淳于髡与齐王相比,表现了齐王的鼠目寸光。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2)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我们身后,坐收田父(农夫)之利。

第29篇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标篇目)《战国策》
(九下)
【常考知识清单】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孰”同“熟”,仔细)
2.古今异义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古义: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今义:讥讽
②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古义:长,这里指身高
今义:修理
③明日
..徐公来
明日古义:第二天
今义:明天,今天的下一天
④今齐地方
..千里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某一区域,地点
⑤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
左右古义:君主左右近侍之臣
今义:左面和右面;大约
私古义:偏爱
今义:自私;个人的
⑥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古义:指责
今义:(尖锐的东西)扎入或穿透
3.一词多义
①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疑问代词,谁,哪一个)孰.视之(同“熟”,仔细)
②私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动词,偏爱)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名词,私心)
③朝朝.服衣冠,窥镜(名词,早晨)
于是入朝.见威王(名词,朝廷)
皆朝.于齐(动词,朝见)
④上受上.赏(形容词,指上等的)
上.书谏寡人者(动词,呈上,进献)
⑤下乃下.令(颁布,下达)
受下.赏(下等的)
⑥间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
又何间.焉(参与)
⑦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⑧美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漂亮、好看,这里指俊美) 4.词类活用
①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
②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③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
④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5.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①而而.形貌昳丽(连词,表递进,并且)
暮寝而.思之(连词,表承接,可不译)
时时而.间进(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
②之齐国之.美丽者也(结构助词,的)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代词,代指“徐公”)
吾妻之.美我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期年之.后(助词,表示修饰,可不译)
③于欲有求于.我也(介词,对,向)
皆以美于.徐公(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能谤讥于.市朝(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可译为“在”)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介词,表示“在……地方”)
④与客从外来,与.坐谈(介词,跟,同)
⑤以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
二、重点句子
1.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表判断)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者……也”表判断)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省略句
①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宾语,“客从外来,与之坐谈”)
②暮寝而思之[省略主语,“(邹忌)暮寝而思之”]
③皆以美于徐公(“以”后省略了“我”)
(3)倒装句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②忌不自信(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忌不信自”)
③欲有求于我也(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欲于我有求也”)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⑤能谤讥于市朝(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能于市朝谤讥”)
(4)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表被动)
2.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①吾与徐公/孰美
②吾妻/之美我者
③于是/入朝见威王
④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⑤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三、内容探究
1.请分别写出文中表现齐威王纳谏后在国内和国外产生巨大成效的句子。

国内: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国外: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邹忌是怎么启发诱导齐王纳谏的?
邹忌由家事说到国事,由己及人,运用设喻、类比、以小见大的方法指出“王之蔽甚矣”,从而委婉含蓄地劝说齐王应广开言路,兴利除弊,以实现齐国大治。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文略)
【乙】赵且①伐燕,苏代②为燕谓惠王③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④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⑤其喙⑥。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⑦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熟⑧计之也。

”惠王曰:“善。

”乃止。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释】①且:将要。

②苏代:人名。

③惠王:赵惠王。

他将要攻打燕国。

④曝:曝晒。

⑤拑:同“钳”,夹住。

⑥喙:鸟兽的嘴。

⑦禽:同“擒”,捉住。

⑧熟:仔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闻寡人之耳.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能谤讥于.市朝骈死于.槽枥之间
C.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方.七百里,高万仞
D.渔者得而并擒之.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甲】文选自《左传》,相传为左丘明所作。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C.【甲】文中“尺”为古代的长度单位。

D.【甲】文的“忌不自信”与【乙】文的“今者臣来”这两个句子均为倒装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甲】文标题中的“讽”是动词,讽喻的意思,特指上对下用委婉曲折的言辞进行规劝。

B.【甲】文中邹忌讽谏齐威王时,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人物形象生动。

C.《战国策》中文章大都短小精悍,富有哲理,很多成语都出自其中。

如【甲】文中的“门庭若市”,【乙】文中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D.【甲】【乙】两文的论证方法略有不同,【甲】文采用类比的方法论证;【乙】文采用设喻的方法论证。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