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认识汇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对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认识。

答:在现代社会,就一般情况而言,凡生活水平等于或低于法定贫困线的个人和家庭,都是接受社会救助的主体或社会救助的对象。在各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中,对社会救助对象也都有明确的针对性,即只对自我保障有困难而确需救助者给予救助。由于各国情况不同,在救济对象上各有不同的划分和偏重。在中国,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包括三部分人员:一是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公民,俗称“三无”人员。二是遭受天灾人祸而使生活一时陷入困难的公民,主要是自然灾害中的受害者。三是生活水平低于国家规定最低标准的公民。在社会救助的过程中,第一类、第二类对象的数量,将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对减少,而第三类救济对象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会依然存在。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类对象群体将构成社会救助的重点。社会救助需要确定重点救助保障对象,实施标准有别的分类保障。对上述人员在基本生活和生存发生困难时给予现金救助和实物救助,按一般规定,享受社会救助者需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必须由申请者提出申请,并由主管部门对申请者财产和收入进行调查,对合乎条件的确定救助标准,付给救助费。对申请者的调查一般称之为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这是进行社会救助的必要前提。家庭经济情况调查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确定一定时期社会成员最低生活水平标准,为社会救助标准提供参与资料;二是确定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的经济情况。对于前者,通常采用抽样调查方法进行随机抽样,定期或不定期地系统收集、整理和分析所调查的资料。后者除了调查申请人家庭基本情况外,还着重调查申请人家庭收入、收入来源及贫困程度等,以确定

申请人是否符合社会救助的标准。在目前的中国,根据不同的出发点,不同依据和标准,可以对社会救助从多个角度做出不同的划分。①依据救助的实际内容分类来划分,社会救助可以分为生活救助、灾害救助、失业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农村扶贫开发等。②依据救助手段分类来划分,可分为资金救助、实物救助和服务救助等。③依据救助的稳定性分类,可将社会救助分为经常性救助和临时性救助。

7、社会救助的历史演变。

答:①社会救助(社会救济)是最早产生的社会保障形式,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社会保障制度。②16世纪欧洲出现国家济贫制度,即由国家通过立法,直接出面接管或兴办慈善事业,救济贫民。③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以“自助助人”为旗帜的社会救助制度产生于20世纪初。④此后,在各国的社会救助政策中,享受社会救助成为社会成员的一项基本权利,提供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的应尽职责和义务,两者都通过法律制度加以确定和规范。社会救助已构成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性保障措施。

8、社会救助的功能。

答:①社会救助最基本和最直接的功能是缓解贫困问题。②社会救助可以作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工具。③社会救助可以作为社会稳定的平衡机制。

9、社会救助体系的定义,中国的社会救助体系。

答:社会救助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对于特定人群所进行的各种救助项目所形成的一整套制度框架体系。中国现行的社会救助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作为一般制度实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灾害救助以及对特殊对象的救助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具有长期性、固定性的特点,而特殊救助制度则具有及时性于相对不确定性。

5、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的弊病和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答:传统福利模式于改革开放以来成为改革的对象,既是经济体制改革使其丧失了存在基础的结果,同时也是这种模式存在着制度性缺陷而又无法自我克服的结果。中国传统福利模式的制度性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制度结构的板块状,与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基本原则相背离。

②工资分配与福利分配相混淆,导致政府与企业或用人单位的角色错位。③实施范围的身份限制,表明了制度安排的非公平性。④资金严重短缺,福利方面供需矛盾十分突出。⑤职业福利严重异化。其主要表现在于:职业福利的本源职能是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由企业根据自身条件、经济效益及人才竞争战略等来设置,但中国传统的职业福利却与企业或单位的发展无直接关系,从而是一种政府或社会责任的转嫁,是企业或单位的一种社会负担,规模庞大,水平较高,从而在整个福利制度与企业或单位分配中的地位被异化。中国传统福利模式存在着严惩的制度性缺陷,若不从根本上加以改造,必须损害经济改革与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必然阻碍着中国的企业走向现代化、市场化。正是由于中国传统福利的缺陷,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后,中国开始进行福利制度改革。虽然改革并未完成,不仅供需矛盾异常突出,而且制度运行也待规

范。如果从市场经济体制与国民福利需求增长趋势出发,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未来发展,适宜的取向将是以不断改善和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为追求目标,走福利社会化、多元化的发展道路。①重整社会福利结构,使其由体系残缺向体系完整、功能全面、服务系统的方向发展。其中:社区服务应当且可以成为中国新型福利制度的稳定基石,社会化福利则是新型福利制度的主体,而企业或单位自主兴办的职业福利构成整个社会福利制度的有益补充。②以不断改善和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为追求目标。即社会福利制度在发展中要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等相区别,侧重于满足国民服务保障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等。③实现社会福利的开放与社会化。即走出板块分割、封闭运行状态,实现社会福利项目及实施对全体居民开放,并采取社会化手段来经营社会福利事业。④在制度架构中推进社会福利的多元化。即在发展社会福利事业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家庭保障与社会福利相结合,推进政府与民间的合作。让政府、社会、社区、企业或用人单位分别成为不同社会福利事业的责任主体。同时,我们在建设中国新型社会福利制度时,还需要强调如下原则:①坚持福利项目设置的基本原则;②遵循社会福利的发展规律。包括:一是服务社会化规律。二是对象群体化规律。三是发展协调化规律。③坚持并完善中国自己的特色。包括物质保障与服务保障相结合、国家救援与群众互助相结合、救助生活与发展秤相结合、发展社会福利与巩固家庭保障相结合、社会福利制度化建设与非制度化建设相结合的特色等。

6、社会福利的特征有哪些?

答:①政府的主导性。②对象的全民性。③目标的高层次性。④实现形式的多样性。⑤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

7、社会保障的国际经验与教训有哪些?

答: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经验有:①尊重本国的国情。鉴于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发展实践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发展中国家不再单纯按照已有的社会保障模式来建立自己的社会保障制度,而是尊重本国的国情,努力探索着适合本国的社会保障道路。②追求长期稳定协调发展。从“惩戒术”到“怀柔术”,从为统治者服务到为社会稳定发展服务,社会保障制度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③健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这是工业化国家建立并实施其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经验。④努力追求社会化。传统社会的社会保障主要是政府保障与教会保障,它与一般社会成员并不具有双向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