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治理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述

1.1、任务的由来

袁花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下称“治理区”)位于原海宁市夹山石料有限公司建筑用石料(凝灰岩)矿山,矿山因资源量开采到量,于2013年9月关停,因前期矿山开采不规范,部分边坡坡度较陡、高差大,危岩、浮石残存;东南侧边坡坡面残存大量堆土,无任何安全稳定措施,有引发滑坡地质灾害的可能,且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存在安全隐患;同时裸露的坡面在国道可视范围内,严重影响了视觉景观。为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美化国道的视觉景观,浙江鸿翔环保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1.2、本次工作内容及完成的工作量

1.2.1、本次工作内容

接受任务后,我队于2016年3月21日派出工作人员进驻现场,在充分收集该区资料的基础上,对治理区现状地质环境条件与生态环境条件进行调查,至2016年5月完成了该边坡治理方案编制工作。

具体的治理要求:

1、根据业主委托书提供的治理区范围。对治理区东侧、东南侧、南侧进行台阶式削坡,每个台阶坡面角控制在50°以内,对治理区西侧进行清坡,基本消除安全隐患,对+178m平台进行平整、清理。

2、工程治理施工工期为12个月(不含后期养护)。

3、复绿工程。对治理区西侧、东南侧、东侧局部开挖后裸露边坡和平台采用厚层基材喷播工艺进行复绿;对治理区东北侧采用撒播草籽木进行复绿。同时通过截排水系统设置使治理区水土保持。

二、治理区现状特点

2.1、治理区地理位置、坐标及交通

治理区位于德清县武康镇178°方位,直距约8.9km的武康镇长春村北东、柏山寺南东山丘上。治理区中心地理坐标:119°57′57″,北纬 30°27’48″。距104国道仅1.5km,有简易公路与之相连;北距水运码头约为4.5km,交通十分便利(见详治理区交通位置图)。

图1 治理区交通位置图

2.2、治理区规模与分区现状概况

2.2.1、治理区规模与范围

治理区以原海宁市夹山石料有限公司矿区为基础,北侧范围缩小,东南侧和东侧外扩,整个治理区由15个拐点组成,水平投影总面积为114674m2(合172.0亩)(详见图1)。原矿区范围内治理面积约84295㎡,原矿区面积约161714㎡,治理面积占原矿区面积52.13%。原矿区范围外治理面积30379㎡(45.56亩),其中已破坏山体面积26756㎡(40.13亩),未破坏山体面积3623㎡(5.43亩)。

治理区拐点坐标见表2-1。

治理区范围拐点坐标 表2-1

2.2.2、各分区现状概况

为叙述方便,本次治理设计依据现状边坡基本特征、坡面岩性特征、边坡稳

定性以及边坡处理方法等特点,将整个待治理的边坡区分为三个小区(即Ⅰ区、Ⅱ区、Ⅲ区)和六个分区(具体分区见图2),宕底+178m 平台分为Ⅳ区。

照片1:治理区Ⅲ区、Ⅳ区现状 照片2:治理区Ⅰ区、Ⅱ-1区现状

坐标

界桩号

X Y 坐标 界桩号 X Y A

3370967.206 40496500.381 I 3370893.565 40496951.406 B

3370919.183 ********.254 J 3370894.712 40497004.147 C

3370888.502 40496482.845 K 3371031.138 ********.345 D

3370846.027 ********.564 L 3371147.317 40496932.432 E

3370793.552 40496765.760 M 3371066.124 40496870.030 F

3370822.033 40496793.232 N 3371106.844 40496754.771 G

3370818.559 40496829.487 O 3371074.019 40496654.044 H 3370862.254 40496860.133

治理标高:+173m —+244m 面积114674m 2(合172.0亩)

照片3:治理区Ⅱ-2区现状照片4:治理区北侧水塘

照片5:治理区全景图(由北向南拍摄)

2.3、治理区地形、地貌特点

治理区属低山丘陵区,区内最高点海拔标高+244m左右,最低点为北西面县级公路,海拔标高+10m左右,相对高差最大可达234m。地形自然坡度一般12°~38°。地表植被发育,以灌木矮丛、毛竹林、松杉幼林及杂草为主。

2.4、治理区气候、水文条件

2.4.1、气候

治理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潮湿,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8℃,极端最高气温39.3℃,极端最低气温-11.1℃。年平均降水量1275.5mm,多集中在4~6月和8~9月份间的梅雨和台风季节,月最大降雨量448.1mm,日最大降

雨量343.1mm。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西北风。无霜期246天。

2.4.2、水文

治理区地表水体不发育。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种,雨季相对比较明显,干旱季节无明显裂隙水渗出。

三、治理区地质环境条件与施工环境条件

3.1、基岩地质

3.1.1、地层岩性

治理区内出露地层为早白垩系黄尖组和第四系。

h):广泛分布于治理区,岩性为深灰色英安质晶屑凝

1、早白垩系黄尖组(K

1

灰岩,晶屑凝灰结构,厚~巨厚层状构造,产状330°∠25°。

2、第四系(Q):分布于治理区周边部。主要分布在沟谷、山坡及山前地势平缓区。其岩性为浅褐黄色、黄灰色砂土、腐植土等。

3.1.2 、治理区地质构造

区内构造较简单,断裂构造不发育,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节理。通过对治理区地表露头、边坡岩体的节理观察、统计,主要有北东向和北西两组节理:北西向节理产状75°∠80°,节理密度2~3条/m;北东向节理产状320°∠81°为主,往往形成密集节理带,节理密度5~8条/m。节理面较平直,多呈闭合状,一般无填充物或泥质充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