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
医疗机构18项核心制度最新版
18项制度具体如下:一、首诊负责制度;二、三级查房制度;三、会诊制度;四、分级护理制度;五、值班和交接班制度;六、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七、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八、术前讨论制度;九、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十、查对制度;十一、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十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十三、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十四、危急值报告制度;十五、病历管理制度;十六、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十七、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十八、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附: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一、首诊负责制度(一)定义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
医疗机构和科室的首诊责任参照医师首诊责任执行。
(二)基本要求1.明确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
2.保障患者诊疗过程中诊疗服务的连续性。
3.首诊医师应当作好医疗记录,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
4.非本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内疾病,应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并建议患者前往相应医疗机构就诊。
二、三级查房制度(一)定义指患者住院期间,由不同级别的医师以查房的形式实施患者评估、制定与调整诊疗方案、观察诊疗效果等医疗活动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查房制度。
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2.遵循下级医师服从上级医师,所有医师服从科主任的工作原则。
3.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各级医师的医疗决策和实施权限。
4.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明确查房周期。
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2次,非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1次,三级医师中最高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2次,中间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3次。
术者必须亲自在术前和术后24小时内查房。
5.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医师查房行为规范,尊重患者、注意仪表、保护隐私、加强沟通、规范流程。
6.开展护理、药师查房的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三、会诊制度(一)定义会诊是指出于诊疗需要,由本科室以外或本机构以外的医务人员协助提出诊疗意见或提供诊疗服务的活动。
最新18项医疗核心制度
最新18项医疗核心制度医疗核心制度,是指国家在医疗领域制定的基本政策和规定,以保障人民的基本医疗需求,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疗核心制度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以下是最新的18项医疗核心制度(2024版):1.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包括城乡居民医保、职工医保等。
2.医疗服务价格制度:制定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保障群众的医疗费用合理、公平。
3.医疗服务质量监管制度:建立医疗服务质量监管机构,对医疗机构进行评估、监督。
4.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根据医疗机构的规模、技术水平等因素,对医疗机构进行分类管理。
5.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制度: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医疗服务的专业水平。
6.医疗信息化建设制度:推行医疗信息化建设,实现医患信息的互通和共享。
7.中医药文化保护制度:加强对中医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8.医疗研究和创新制度:鼓励医疗科研和创新,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9.医疗器械监管制度:加强医疗器械的监管,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和有效性。
10.医患沟通和纠纷解决制度:完善医患沟通和纠纷解决机制,保障医患关系的和谐。
11.药品监管制度:加强药品监管,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12.急救体系建设制度:完善急救体系建设,提高抢救和急救的效率。
13.医疗设施建设制度:加大投资,完善医疗设施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14.儿童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儿童医疗保障制度,保障儿童的医疗需求。
15.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建立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保障老年人的医疗需求。
16.慢性病管理制度:加强对慢性病的管理和预防,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7.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18.医疗垃圾处理制度:规范医疗垃圾的处理方式,保护环境和公众的健康。
以上是最新的18项医疗核心制度(2024版),通过完善这些制度,将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促进医疗服务的发展和进步。
医疗质量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最新版)
18项核心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二、三级查房制度;三、会诊制度;四、分级护理制度;五、值班和交接班制度;六、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七、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八、术前讨论制度;九、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十、查对制度;十一、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十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十三、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十四、危急值报告制度;十五、病历管理制度;十六、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十七、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十八、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一、首诊负责制度(一)定义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
医疗机构和科室的首诊责任参照医师首诊责任执行。
(二)基本要求1.明确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
2.保障患者诊疗过程中诊疗服务的连续性。
3.首诊医师应当作好医疗记录,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
4.非本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内疾病,应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并建议患者前往相应医疗机构就诊。
二、三级查房制度(一)定义指患者住院期间,由不同级别的医师以查房的形式实施患者评估、制定与调整诊疗方案、观察诊疗效果等医疗活动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查房制度。
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 -主治医师 -住院医师。
2.遵循下级医师服从上级医师,所有医师服从科主任的工作原则。
3.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各级医师的医疗决策和实施权限。
4.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明确查房周期。
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 2 次,非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 1 次,三级医师中最高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 2 次,中间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 3 次。
术者必须亲自在术前和术后 24 小时内查房。
5.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医师查房行为规范,尊重患者、注意仪表、保护隐私、加强沟通、规范流程。
6.开展护理、药师查房的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三、会诊制度(一)定义会诊是指出于诊疗需要,由本科室以外或本机构以外的医务人员协助提出诊疗意见或提供诊疗服务的活动。
医疗质量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最新版)
WORD格式
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18项核心制度
一、首诊负责制度;二、
三级查房制度;三、会
诊制度;
四、分级护理制度;
五、值班和交接班制度;六、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七、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八、术前讨论制度;
九、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十、查对制度;
十一、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十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十三、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十四、危急值报告制度;
十五、病历管理制度;
十六、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十七、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十八、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一、首诊负责制度
(一)定义
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
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
医疗机构和科室的首诊责任参照医师首诊责任执行。
(二)基本要求
1.明确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
2.保障患者诊疗过程中诊疗服务的连续性。
3.首诊医师应当作好医疗记录,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
4.非本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内疾病,应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并建议患者前往相应医疗机构就诊。
二、三级查房制度
(一)定义
指患者住院期间,由不同级别的医师以查房的形式实施患者评估、制定与调整诊
疗方案、观察诊疗效果等医疗活动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
1
专业资料整理。
18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
18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 18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一、医院管理制度1. 招募与培训制度2. 人员编制与管理制度3. 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4. 患者投诉处理制度5. 质量管理与监控制度6. 资产管理与维护制度二、医务人员管理制度1. 招聘与聘任制度2. 职称评定制度3. 工时管理制度4. 岗位职责与权限制度5. 医疗纪律与执业规范制度6. 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标准制度三、医疗质量管理制度1. 医疗工作质量评估制度2. 医疗巡查与监督制度3. 医疗事故报告与处理制度4. 医疗纠纷处理制度5. 医疗质量投诉处理制度四、医院安全管理制度1. 医疗安全风险评估制度2. 医院安全工作责任制度3. 医院安全检查与巡视制度4. 院内暴力事件处理制度5. 职业暴露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五、医疗信息管理制度1. 医疗信息采集与统计制度2. 医疗信息交流与共享制度3. 医疗信息安全与保密制度4. 医疗信息技术应用与维护制度六、药品管理制度1. 药品采购与供应管理制度2. 药品储存与保管制度3. 药品配送与使用管理制度4. 临床用药管理制度5. 不合格药品处理制度七、医疗设备管理制度1. 医疗设备购置与验收制度2. 医疗设备维护与保养制度3. 医疗设备事故报告与处理制度4. 医疗设备质量评估制度八、病案管理制度1. 病案记录与归档制度2. 病案质量核查与评估制度3. 病案保密与保管制度4. 病案统计与分析制度九、护理管理制度1. 护理质量管理制度2. 护理岗位责任制度3. 护理过程管理制度4. 护理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十、门急诊服务管理制度1. 预约与挂号管理制度2. 门急诊疾病诊疗管理制度3. 门急诊患者信息管理制度4. 门急诊医疗卫生废弃物管理制度十一、住院服务管理制度1. 住院费用预交与管理制度2. 住院患者医疗护理管理制度3. 住院医疗巡回与查房制度4. 住院病人出院与转院管理制度十二、手术室管理制度1. 手术前准备与术前讨论制度2. 手术室手术操作规范制度3. 手术室无菌操作与消毒管理制度十三、急诊抢救管理制度1. 急诊抢救知识与技能培训制度2. 急诊抢救设备与药品配备制度3. 急诊抢救工作协调与沟通制度十四、感染管理制度1. 医院感染风险评估与控制制度2.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3.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十五、放射诊疗管理制度1. 放射诊疗设备使用与检修制度2. 放射诊疗剂量监测与记录制度3. 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辐射防护制度十六、临床路径管理制度1. 临床路径制定与评价制度2. 临床路径协作与实施制度3. 临床路径效果监测与改进制度十七、医患权益保护制度1. 医患沟通与知情同意制度2. 医疗纠纷调解与赔偿制度3. 医务人员权益保护制度十八、信息安全管理制度1. 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制度2. 信息系统日常维护与管理制度3. 信息系统故障与灾备处理制度附件:1. 医院管理制度范本2. 医务人员管理制度范本3.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范本4. 医院安全管理制度范本5. 医疗信息管理制度范本6. 药品管理制度范本7. 医疗设备管理制度范本8. 病案管理制度范本9. 护理管理制度范本10. 门急诊服务管理制度范本11. 住院服务管理制度范本12. 手术室管理制度范本13. 急诊抢救管理制度范本14. 感染管理制度范本15. 放射诊疗管理制度范本16.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范本17. 医患权益保护制度范本18.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范本法律名词及注释:1. 医疗机构职业人员行为规范:指医疗机构内所有从事医疗服务工作的人员在职业行为中应遵守的规范和道德准则。
18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
18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一、医疗核心制度概述医疗核心制度是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的关于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医疗质量与安全、医疗服务规范等方面的基本制度,共分为18项,分别是:1. 医疗机构章程制度2. 医疗机构内部管理组织设置制度3. 医疗机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4. 医疗机构内部监督检查制度5. 医疗机构内部审计制度6. 医疗机构内部考核评价制度7. 医疗机构内部奖惩制度8. 医疗机构内部培训教育制度9.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10. 医疗服务规范管理制度11. 医疗服务流程管理制度12. 医疗服务记录管理制度13. 医疗服务费用管理制度14. 医疗服务投诉处理制度15. 医疗服务纠纷预防与处理制度16. 医疗服务风险控制与保障制度17. 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制度18. 医疗服务创新与改进制度这些制度是医疗机构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促进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医疗机构接受社会监督和评价的依据和标准。
每个医疗机构都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制定或修订自己的医疗核心制度,并严格执行和落实。
二、医疗核心制度的内容要点下面简要介绍每个医疗核心制度的内容要点,具体细节请参考相关文件和规范。
1. 医疗机构章程制度医疗机构章程是医疗机构的基本法,是规定医疗机构的性质、宗旨、目标、职能、组织结构、运行机制、权利义务等方面的文件。
医疗机构章程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体现医疗机构的特色和优势,明确医疗机构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保障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和社会责任。
2. 医疗机构内部管理组织设置制度医疗机构内部管理组织设置制度是指规定医疗机构内部各级各类管理组织的职责、权限、组成、运行等方面的制度。
医疗机构内部管理组织应根据医疗机构的规模、性质、业务范围等因素,合理设置和划分,明确各个管理组织的职能和分工,实现医疗机构的有效管理和协调运作。
3. 医疗机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医疗机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是指规定医疗机构内部各项管理活动的具体规则和要求的制度。
医疗核心制度的十八项更新(2024年最新版)
医疗核心制度的十八项更新(2024年最新版)一、前言为了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的运营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我国在2024年对医疗核心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更新。
本文档将详细阐述这十八项更新的内容。
二、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更新内容1. 患者就诊制度- 更新内容:加强实名制挂号管理,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性。
2. 医生处方制度- 更新内容:加强对医生处方权的管理,规范处方行为,提高用药安全。
3. 医患沟通制度- 更新内容:强化医患沟通,提高医疗服务满意度。
4. 病历管理制度- 更新内容:加强对病历的管理,确保病历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5.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更新内容:完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6. 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更新内容:加强对医疗安全的监管,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
7. 医疗技术应用制度- 更新内容:规范医疗技术应用,确保医疗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8. 医学教育与培训制度- 更新内容:加强医学教育和培训,提高医疗人员的专业素质。
9. 医疗资源配置制度- 更新内容: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10. 医疗机构管理制度- 更新内容:完善医疗机构管理制度,提高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
11. 医疗费用管理制度- 更新内容:加强医疗费用的管理,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增长。
12. 医疗保险制度- 更新内容: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13. 医疗信息化制度- 更新内容: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便捷性。
14. 医疗监督制度- 更新内容: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督,规范医疗行为。
15. 医疗责任制度- 更新内容:明确医疗责任,保障患者权益。
16. 医疗救助制度- 更新内容:完善医疗救助制度,保障困难群体的医疗需求。
17. 医疗科研制度- 更新内容:加强医疗科研管理,促进医疗科技进步。
18. 医疗伦理制度- 更新内容:强化医疗伦理建设,提高医疗服务的人文关怀。
三、结语医疗核心制度的十八项更新对于医疗机构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18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
18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文档18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一、医疗机构管理制度1. 机构资质认定制度2. 医疗机构分级管理制度3. 医疗机构质量管理制度4. 医疗机构安全管理制度5. 医疗机构信息管理制度二、医务人员管理制度6. 医疗人员职业资格管理制度7. 医务人员执业行为规范制度8. 医务人员培训与继续教育制度三、药品管理制度9. 药品采购和供应管理制度10. 药品质量控制与药学服务制度四、医疗保障制度11. 医保基金管理制度12. 医保支付方式及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制度13. 基本药物制度五、医疗纠纷解决制度14. 医疗纠纷预防和调解制度15. 医疗纠纷仲裁和司法救济制度六、信息互通共享制度16. 医疗信息互通共享制度17. 医疗数据保护与隐私管理制度七、社会参与与监督制度18. 医疗机构社会参与与监督制度附件:1. 机构资质认定申请表2. 医疗机构评估报告3. 医疗人员职业资格认证材料4. 药品采购合同样本5. 医保费用报销申请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 医疗法律法规:指对医疗行为进行监管的相关法律和法规。
2.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是我国对医疗机构进行管理的主要法律文件。
3.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办法》:制定了医疗纠纷解决的程序和具体规定。
实际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1. 困难1:医疗机构资质认定的标准不明确。
解决办法:建立专门的标准制定和评审机构,明确资质认定的标准和流程。
2. 困难2:医务人员职业资格认证申请材料繁琐。
解决办法:简化职业资格认证申请材料,统一标准。
3. 困难3:药品质量控制与药学服务管理存在漏洞。
解决办法:加强药品生产质量监管,提高药学服务管理水平。
4. 困难4:医疗纠纷的预防与调解工作不够有效。
解决办法:建立完善的医疗纠纷调解机构,提高调解效率和结果公正性。
5. 困难5:医疗机构信息互通共享存在技术障碍。
解决办法: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和数据标准化,确保医疗信息的有效互通共享。
最新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
最新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1. 医疗保障制度医疗保障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制度,它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
基本医疗保险是全民参加的基础医疗保障制度,可以为人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
大病保险则针对罹患重大疾病的患者,提供更高的报销比例和更高的保障额度。
医疗救助则面向经济困难的人群,提供经济援助和医疗救助服务。
2. 医疗资源配置制度医疗资源配置制度的核心是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
这包括建立和健全医疗机构等级化管理制度,通过评审和审批程序,对医疗机构进行分类和分级,并对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奖励。
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医疗资源统筹分配制度,确保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合理利用。
3. 医疗质量安全制度医疗质量安全是医疗工作中最基本的保障,因此建立医疗质量安全制度非常重要。
这包括建立和健全医疗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医疗过程的监管和检查。
同时,还要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4. 医疗费用控制制度医疗费用控制是医疗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
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不过重,需要建立和完善医疗费用控制制度。
这包括优化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合理确定医疗费用的收费标准,同时加强对医疗费用的监管和审查。
5. 医疗信息化管理制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信息化管理制度越来越受到重视。
建立和完善医疗信息化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这包括建立电子病历管理制度,推广电子处方和电子检验报告,加强医疗数据的共享和交流。
6. 医疗人员管理制度医疗人员管理制度是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
这包括建立医师执业管理制度,加强对医疗人员的教育培训和考评,建立健全医疗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等。
7. 医疗纪律和规范制度医疗纪律和规范制度可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
这包括制定医疗纪律和规范标准,加强对医疗人员的监督和管理,打击医疗服务中的不法行为。
8. 医疗卫生监督管理制度医疗卫生监督管理制度是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和卫生安全的重要保障。
18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
18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 标题:18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一、医师执业制度1. 医师注册、执业注册与考核制度2. 医师定期继续教育制度3. 医师处方管理制度4. 医师责任追溯制度5. 医师联合执业制度二、医疗机构管理制度1. 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2. 医疗机构设置和审批制度3. 医疗机构质量管理制度4. 医疗机构护理管理制度5. 医疗机构电子健康档案制度三、医疗服务管理制度1. 医疗服务标准制度2. 医疗服务规范化管理制度3. 医疗服务费用管理制度4. 疫苗接种管理制度5. 出院随访制度附件如下:1. 医师注册、执业注册与考核制度细则2. 医师定期继续教育制度实施细则3. 医师处方管理制度实施细则4. 医疗机构审批标准和程序规定5. 医疗机构评审制度实施办法6. 医疗机构质量管理标准和评价指南7. 医疗服务标准化管理手册8. 疫苗接种管理实施指南9. 出院随访工作手册法律名词及注释如下:1. 医师法:指医师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等。
2.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指医疗机构设置、执业、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
3. 疫苗管理条例:指疫苗生产、流通、接种等方面的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条例》等。
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1. 医师处方管理中可能出现虚假处方的情况,可以加强处方审核和监管力度,建立处方追溯机制;2. 医疗机构设置和审批中可能存在滥设医疗机构的问题,可以加强审批管理,严格控制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规模;3. 医疗机构质量管理中可能会遇到医疗技术更新换代、人员流动等问题,可以定期开展培训和考评,激励医护人员的积极性;4. 疫苗接种管理中可能出现疫苗效果不佳的情况,可以加强疫苗检验和质量监管,提高疫苗接种的覆盖率和安全性。
2023年最新的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2023年最新的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1.首诊负责制度为切实履行医院救死扶伤的职责,规范医护人员对重危病人抢救的医疗行为,防止不安全医疗责任事件发生,特制定本制度:(一)因各种原因或疾病导致病人生命体征出现严重病态,威胁病人生命,或在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意外和并发症威胁病人生命安全的被视为危重病人。
(二)危重病人就诊实行首诊负责,首诊医师和医疗部门必须负责病人的急救和生命体征的维持直至落实好专门医疗部门和医师进行诊疗为止。
(三)危重病人抢救必须听从急救小组负责人或主管医师指挥,迅速将病人转入急救室和ICU进行救治,特别紧急设法转运的应就地抢救,召集急救车和医院急救小组赶赴抢救。
(四)在医院内发生意外和严重并发症导致病人危重状态或重危病人抢救需行政特别支持的,除按第三条处置外,必须立即上报医务处直至院长。
(五)危重病人的转送必须有主管医护人员或主持诊疗操作的医护人员陪同,根据病情由主管医师决定护送人员的医疗等级,请护士陪同需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医嘱。
无医嘱视为主管(治)亲自陪同。
护士站必须做好协调工作。
(六)各医疗部门必须组建抢救小组由科负责人亲自主持。
各病区要建立定期检查急救设备、药品制度,药剂科要保证任何时候都能提供充足的急救药品,辅助科室要保证急救检查设备的完好和随时应急并建立制度。
(七)急诊科和ICU是医院处置危重病人的重要部门,必须保证急救床位和设备的应急使用和人员的紧急调用。
科室要建立相应的定期检查医疗制度。
(八)危重病人急救中全体医护人员应以抢救病人生命为第一,收到急救传呼6120,放下一切工作奔赴急救场所。
为救命,主持抢救负责人有权力签署特急急救意见,先救治后付费,但此权限仅限首次。
行使后应立即报告医疗行政和总值班,以后不付费诊治需请示医疗行政审批。
(九)如违反以上条例视为责任事件,医院将进行严厉处罚,因此所引起的后果,当事人将承担法律责任。
2.三级查房制度(一)科主任、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护士长和有关人员参加。
18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
18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一、基本医保制度基本医保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具有覆盖面广、保障水平高等特点。
二、药品集中采购制度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是我国为降低药品价格、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
该制度通过集中采购、限定药品种类及规格、明确采购价格等措施,有效地降低了药品价格,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三、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明确了各级医疗机构的职责和任务,对医疗机构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类管理,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药品基本价格制度药品基本价格制度是指对特定范围内的药品价格实行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的制度安排。
该制度旨在规范药品市场价格,降低药品价格,提高广大人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五、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制度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制度是指通过集中采购、规范化管理等措施,有效降低医用耗材价格,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六、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医疗事故报告制度是指对医疗事故的定义、分类、报告及调查处理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的制度安排。
该制度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医疗事故问题,保障患者合法权益。
七、医师执业注册制度医师执业注册制度是指对医师执业资格和行业行为进行监管和管理的制度安排。
该制度旨在规范医师执业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
八、全科医生培养和推广制度全科医生培养和推广制度是指通过系统培养进程,促进医学教育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全科医生的职业素养和诊疗能力。
该制度是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
九、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是指通过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制,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
该制度是实现分级诊疗、加强全民健康保障的有效途径。
十、医疗卫生行政执法制度医疗卫生行政执法制度是指对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活动的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制度安排。
18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
18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18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正文】一、食品药品监管制度1. 规范化药品注册制度:制定严格的注册流程,保障药品质量和安全性。
2. 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加强食品生产、销售和配送的全程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二、医疗机构管理制度1. 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根据医疗机构规模和服务能力进行分类管理,提高资源分配效率。
2. 医疗机构综合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
三、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制度1.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明确诊疗流程和治疗方案,提高医疗服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2. 医疗纠纷处理制度:建立健全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四、医生职业行为规范制度1. 医师注册和执业制度:建立健全医师注册和执业管理制度,提高医生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水平。
2. 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制度:制定医疗技术的操作规范,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
五、医疗费用管理制度1. 医疗费用项目及定价管理制度:规范医疗费用项目及定价,防止医疗乱收费现象的发生。
2. 医保支付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医保支付管理制度,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
六、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1. 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水平。
2. 医疗事故调查和处理制度:加强对医疗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工作,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七、医疗资源配置制度1. 医疗资源统一配置制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
2. 优质医疗资源导向制度:鼓励医疗机构优化资源配置,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八、医学伦理和人文关怀制度1. 医学伦理审查制度:加强对医学研究和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查,确保研究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2. 强调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提高医疗服务的人性化水平。
【附件】1. 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细则2. 医疗纠纷处理机制3. 医疗费用项目及定价表4. 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流程5. 医疗事故调查和处理规定【法律名词及注释】1.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范和监督医疗机构的管理和运行。
18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
18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一、医疗核心制度概述医疗核心制度是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的关于医疗机构管理、医务人员行为、医疗质量与安全、医疗服务与监督等方面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保障医疗机构合法运行、维护医患双方权益、提高医疗水平和效率的重要依据。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医疗机构核心制度>的通知》(国卫办医政函〔2021〕23号),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制定了18项医疗核心制度,分别是:●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医务人员执业行为规范●医务人员培训与考核制度●医务人员奖惩与责任追究制度●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制度●医疗安全管理与风险防控制度●医疗不良事件报告与处理制度●医疗服务规范与流程制度●医疗服务收费与结算制度●医疗服务监督与评价制度●医患沟通与协商制度●医患纠纷预防与化解制度●医患纠纷调解与仲裁制度●医患纠纷诉讼与执行制度●医患信任建设与维护制度●医患权益保障与救助制度●医患合作与共治制度二、医疗核心制度的作用和意义●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管理和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保障公众健康。
●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医患沟通和协商,化解和预防医患纠纷。
●增强医患信任和合作,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推动社会共治。
三、医疗核心制度的实施和落实医疗核心制度的实施和落实需要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和配合,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医疗核心制度的知晓率和认同度,增强执行力和自律性。
●建立健全监督和考核机制,定期检查和评价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给予表彰和奖励或批评和处罚。
●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医疗核心制度的数据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和透明度。
●加强社会参与,鼓励公众监督和反馈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情况,建立有效的投诉和举报渠道,及时处理和回应公众关切。
●加强调研和评估,及时收集和分析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效果、存在问题、改进意见等信息,为修订和更新提供依据。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版
3.医疗机构应开展无偿献血宣传和动员,提高公众对无偿献血的认识和支持。
本制度旨在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医疗机构应根据本制度要求,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同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疗机构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医疗机构责任与监督机制:
1.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责任追究机制,对违反医疗核心制度的个人或部门进行责任追究。
2.医疗机构应定期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医疗核心制度执行情况,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3.医疗机构应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及时整改发现的问题,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患者教育与沟通机制: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版
一、医疗机构管理制度
1.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并实施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职责。
2.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并实施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医疗机构工作程序、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医疗安全管理体系等。
3.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并实施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医疗机构的财务活动合法、合规。
十一、医学教育与科研管理制度
1.医疗机构应建立医学教育和科研管理制度,加强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和科研能力培养。
2.医疗机构应鼓励和支持医务人员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提升医学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
3.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科研伦理审查机制,确保科研活动的合规性和伦理性。
十二、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1.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采购、储存、配送、使用和报废制度,确保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
1.医疗机构应加强医疗伦理教育,强化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尊重、关爱和责任意识。
18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
18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文档】18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文档内容】一、医疗服务标准化制度1.1 医疗机构管理规范1.2 临床操作规范1.3 诊疗规范与药品使用规范二、医疗诊断与治疗制度2.1 诊断技术与方法规范2.2 诊疗协作机制2.3 术前术后护理制度三、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制度3.1 药品及医疗器械采购管理3.2 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管理3.3 药品和医疗器械质量控制四、医疗事故报告与处理制度4.1 医疗事故报告与登记制度4.2 医疗事故处理与赔偿制度4.3 医疗事故预防与控制制度五、医疗纠纷调解与仲裁制度5.1 医疗纠纷调解制度5.2 医疗纠纷仲裁制度六、医务人员岗位聘任与评价制度6.1 医务人员招聘与聘期管理制度6.2 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制度6.3 医务人员奖惩与激励制度七、医学伦理与道德规范制度7.1 医学伦理准则7.2 医疗行为道德规范八、医疗费用管理制度8.1 医疗费用核算与统计制度8.2 医疗费用监控与控制制度8.3 医疗费用结算与报销制度九、医疗质量管理制度9.1 医疗质量监测与评价制度9.2 医疗投诉处理制度9.3 医疗质量改进制度十、医学继续教育制度10.1 医学继续教育计划与组织制度10.2 医学继续教育考核与评价制度10.3 医学继续教育补贴与激励制度十一、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制度11.1 医疗安全风险评估制度11.2 医疗安全事件报告与处理制度11.3 医疗安全培训与应急准备制度十二、医疗信息管理与保密制度12.1 医疗信息收集与整合制度12.2 医疗信息保护与安全制度12.3 医疗信息共享与交流制度十三、医疗志愿服务制度13.1 医疗志愿服务组织与管理制度13.2 医疗志愿服务培训与评价制度十四、医院管理质量提升制度14.1 医院管理绩效考核制度14.2 医院管理规范与流程优化制度14.3 医院服务满意度调查制度十五、医疗资源分配与利用制度15.1 医疗资源配置与调整制度15.2 医疗资源利用与评估制度十六、医疗安全与危机管理制度16.1 医疗安全与危机预警制度16.2 医疗应急预案与演练制度16.3 医疗灾害事故管理制度十七、医疗机构集团化管理制度17.1 医疗机构集团组建与管理制度17.2 医疗机构间协作与资源共享制度十八、医疗知识产权保护制度18.1 医疗知识产权管理制度18.2 医疗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制度【文档结尾】附件:1. 现行生效的医疗服务标准化制度文件2. 医疗事故报告与处理模板3. 医疗纠纷调解与仲裁机构名录4. 医务人员岗位聘任与评价表格5. 医疗费用管理统计表样本6. 医疗质量评价报告样本7. 医学继续教育计划安排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 医疗机构管理规范:指卫生部门制定的医疗机构管理的基本规范和标准。
最新版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最新版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1.全面建立医疗联合体:鼓励医疗机构间的合作,建立区域性的医疗联合体,整合医疗资源,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2.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倡导“大病找大医、小病找社区医生”,引导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减轻大医院的压力。
3.推进医疗机构绩效评价:建立医疗机构的绩效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作为医疗机构的重要参考依据,促进医院管理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4.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加快医疗服务价格步伐,合理调整医疗费用的定价机制,降低药品和检查费用等医疗成本。
5.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继续深化医保体系,提高城乡居民医保和医疗救助的保障水平,确保人民群众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
6.加强药品监管:加强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的监管,提高药品质量和安全性,减少药品滥用和浪费。
7.推动信息化建设:推动医疗信息化进程,建立和完善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系统,方便医生和患者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8.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医疗服务和管理水平。
9.提升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加强医疗机构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医疗事故和纠纷处理机制,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
10.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传承。
通过上述的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中国将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的需求。
这些制度的实施将为改善医疗资源配置、降低医疗费用、提升医疗质量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对于实现全民健康目标和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市板芙医院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讨论稿)目录一、首诊负责制度 (2)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3)三、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 (5)四、会诊制度 (5)五、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7)六、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10)七、术前讨论制度 (15)八、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17)九、查对制度 (18)十、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24)十一、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 (25)十二、值班与交接班制度 (34)十三、新医疗技术准入制度 (35)十四、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39)十五、分级护理制度 (41)十六、危急值报告制度 (43)十七、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49)十八、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50)一、首诊负责制度一、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并认真书写医疗文书。
二、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
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危重或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三、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四、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
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务科组织会诊。
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和住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
五、被邀会诊的科室医师须按时会诊,执行医院会诊制度。
会诊意见必须向邀请科室医师书面交待。
六、两个科室的医师会诊意见不一致时,须分别请示本科上级医师,直至本科主任。
若双方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由首诊医师负责处理并上报医务科或总值班协调解决,不得推诿。
七、复合伤或涉及多科室的危重患者抢救,在未明确由那一科室主管之前,除首诊科室负责诊治外,所有的有关科室须执行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协同抢救,不得推诿,不得擅自离去。
各科室分别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及时做病历记录。
八、首诊医师对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须先抢救,同时由患者陪同人员办理就诊卡(使用医保卡者免办)和交费等手续,不得以强调办就诊卡、交费等手续未完成而延误抢救时机。
九、首诊医师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在患者病情稳定之前不宜转院,因医院病床、设备和技术条件所限,须由副主任及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或科主任或副主任亲自察看病情,决定是否可以转院,对需要转院而病情允许转院的患者,须由责任医师协同急诊科联系120指挥中心,并按120患者转运有关规定,进行转院,并对病情记录、途中注意事项、护送等均须作好交代和妥善安排。
十、急诊科严格限制以“共管”形式管理跨科、跨专业患者,预检分诊时应根据患者的主诉与病情程度分清主次,由一科为主管理患者,其他科室以会诊的形式协助诊治。
若无法分清主次,则首诊科室全面负责,其他相关科室会诊。
十一、对符合转重症医学科继续治疗条件的,首诊医师需及时联系重症医学科,并办理相关转科事宜。
十二、凡在接诊、诊治、抢救患者或转院过程中未执行上述规定、推诿患者者,要追究首诊医师、当事人和各相关科室的责任。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一、科主任、主任医师(含副主任医师)每周查房1~2次。
应有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或进修医师、实习医师和有关人员参加,重点是审查和决定急、重、疑难患者及新入院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及治疗;决定邀请院外会诊;抽查医嘱、病厉的书写质量;结合临床病例考核住院医师、实习医师对“三基”掌握情况,进行必要的示教工作;分析病例,讲解有关重点疾病的新进展,听取医师、护士对医疗、护理的意见。
二、主治医师每日查房一次,应有住院医师或进修医师、实习医师参加。
对所管患者分组进行系统查房,内容包括:系统了解主管住院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全面体格检查,检查医嘱执行情况及治疗效果,特别要对新入院、手术前后、危重、诊断未明确、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进行重点检查;听取指导住院医师及其他主治医师对诊断、治疗的分析及计划;决定一般手术和必要的检查及治疗;决定出院、转科、会诊;有计划的检查住院医师病历书写质量及医嘱,纠正其中的错误和不准确的记录;听取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意见。
三、住院医师查房每日上、下午至少各一次。
系统巡视危重、疑难、待诊断、新入院、手术后患者,检查所管患者的全面情况;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随时记录,必要时请上级医师检查患者;主动向上级医师汇报经治患者的病情、诊断、治疗等;检查化验报告单,分析检查结果,提出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意见;检查当日医嘱执行情况;开写次晨特别检查医嘱和给予的临时医嘱;了解患者饮食情况,征求患者对治疗、护理、生活等方面的意见。
四、对于危重患者,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及时请主治医师、科主任、主任医师临时检查患者。
五、上级医师查房时,下级医师要作好准备工作,如病历、影像学资料等各项检查、检验报告及所需的检查器材。
经治住院医师要报告简要病历、当前情况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主任或主治医师可根据情况做必要的检查和病情分析,并做出明确的指示。
每次查房后应及时详细将查房情况、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主要阳性体征及其变化,以及有鉴别意义的阴性体征和分析及下步处理意见,记录于病程记录之内,并请上级医师签名。
六、节假日查房:节假日期间病房应安排值班人员。
各医疗组每天至少保证一名住院医师或以上职称人员查房,值班住院医师每天要进行病房巡视,注意观察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与上级医师保持联系。
七、查房时,各级人员应合理站位,查房医师在患者右侧,以便体检;主管医师(主治或住院医师、进修生、实习生)站在查房医师对面,医嘱记录者位于查房医师的外侧,其他人员围床而立。
各级医师应呈直立站位,不得乱倚乱靠。
八、查房时应严肃认真,全部参加人员应关闭手机或调为静音,任何人不得相互私语或做小动作,保证查房的严肃性,以保证查房的质量。
出入病房应根据年资或职称依次而入而出,以保证查房秩序。
九、院领导以及职能部门负责人,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定期参加各科的查房,检查了解对患者治疗情况和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做好查房及改进反馈记录。
三、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一、疑难、危重病例讨论适用于以下情况:入院1周以上诊断不明或者疗效较差的病例;住院期间相关检查有重要发现可能导致诊疗方案的重大改变;病情复杂疑难或者本院本地区首次发现的罕见疾病;病情危重病例或者需要多科协作抢救病例以及科室认为必须讨论的其他病例。
二、讨论应由各医疗组提出或者科主任指定,科主任或医疗组长(副高以上医师)主持,本科(组)医师、护士长以及责任护士参加,必要时邀请相关科室专家参加,特殊情况也可邀请职能部门人员、医院领导参加或者由医院组织全院性讨论。
三、讨论前由经管住院医师将相关医疗资料收集完备,必要时提前将病例资料整理提交给参加讨论人员;讨论时由经管医师简明介绍病史、病情及诊疗经过;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应详细分析病情,提出开展本次讨论的目的及关键的难点疑点等问题;参加讨论的人员针对该案例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最后由主持人进行总结,并确定进一步诊疗方案。
讨论由经管医师负责记录和登记。
四、讨论情况应指定专人详实记录在病历(必须由讨论主持者审阅、修改并签名)和《疑难危重病例讨论登记本》内。
四、会诊制度一、临床科室邀请外院专家会诊的有关规定1、遇本院不能解决的疑难病例或由于本院无相应学科不能解决诊治,或者患者及其家属要求院外会诊的,可邀请院外专家会诊。
2、由经治科室向患者说明会诊费用等情况,征得患者(或其家属)同意并签字后,非手术患者到医务科填写《板芙医院邀请专家会诊申请单》,手术患者同时填写《特殊手术报告审批表》,由科主任签字后,报医务科审批备案。
3、由医务科或科室自行与有关医院医务科联系会诊,会诊由申请科主任主持,并安排好陪同会诊人员,主管医师报告病史和做好会诊记录工作。
必要时,分管院长和医务科主任参加。
二、院内会诊的有关规定1、非急症院内会诊,由申请科室填写“院内会诊申请单”;并将申请单送达被请科室,并做好交接登记手续。
2、被请求会诊的科室,在接到“院内会诊申请单”后,由科主任24小时安排高年资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师到申请科室完成会诊。
3、组织院内大会诊时,申请会诊科室必须提前一天向医务科递交《院内大会诊申请表》(紧急会诊除外)并明确会诊主持人(主持人须副高及以上医师或科主任)。
医务科根据申请确定会诊专家后,将会诊专家名单反馈给申请科室,申请科室须提前将《院内大会诊申请表》送达各受邀请专家,以便受邀专家了解病情。
组织会诊科室须提前做好会诊准备;受邀会诊专家须按时到达会诊地点,认真负责地完成会诊工作。
4、急诊会诊时,应在“会诊申请单”上注明“急诊”,必要时电话通知。
被请求会诊的科室,必须在10分钟内派专业人员到达申请科室实施会诊。
特殊情况下可由值班医师先行处理,根据实际情况请示上级医师指导或由上级医师随后到达现场处理。
5、在实施会诊过程中,申请科室主管医师应主动介绍会诊患者情况,并全程陪同会诊。
会诊医师应及时出具可行性会诊意见,并填写“会诊记录单”。
若会诊医师在会诊患者的诊断和处理方面有困难时,应主动请本专业上级医生指导会诊。
因同一原因请同一科室医师会诊,前次会诊医师未能为其解决问题的,原则上被邀科室应另选派更高水平的医师前往会诊。
6、在急诊会诊过程中,若发现需其他专业人员会诊,由首诊科室主管医生负责继续请会诊,首批到达的会诊人员与其他人员共同组织会诊。
7、会诊过程中,若患者出现病情危重或意外时,会诊人员必须配合首诊科室进行抢救。
三、本院医师受邀外出会诊的有关规定1、必须严格遵守卫生部《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
2、外出会诊医师应当向医务科提供请求会诊医院加盖公章的书面会诊邀请函或由请求会诊医院直接向医务科提供加盖公章的书面会诊邀请函。
紧急会诊时应当由请求会诊医院直接与医务科电话联系,经医务科(必要时请示分管院长)批准后,可以先行会诊,但必须事后补办书面手续。
3、医务科接到会诊邀请后,在不影响本单位正常业务工作和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安排医师外出会诊。
会诊影响本单位正常业务工作但存在特殊需要的情况下,应当经院长批准。
不能派出会诊医师时,由医务科及时告知邀请医院。
4、会诊医师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主治及以上职称的医师担任,外出手术的医师实施的手术不能超出《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的规定。
会诊医师应当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亲自诊查患者,完成相应的会诊工作。
5、医师在会诊过程中发现难以胜任会诊工作,应当及时、如实告知邀请医疗机构,并终止会诊。
6、医师在会诊过程中发现邀请医疗机构的技术力量、设备、设施条件不适宜收治该患者,或者难以保障会诊质量和安全的,应当建议将该患者转往其他具备收治条件的医疗机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