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一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主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2.学习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2.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把握作者的哲学思考。
2.学会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话:同学们,你们对大自然有什么样的感受?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与大自然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三、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梳理课文脉络。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山、狼、草原等。
3.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如:优美的描绘、深刻的哲理。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中的“像山那样思考”是什么意思?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课文内容,回顾上节课的学习。
2.提问:课文中的象征手法有哪些?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挖掘课文深层含义。
2.分析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3.学习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三、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像山那样思考”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分享自己的作文,教师进行点评。
四、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课文内容,回顾上节课的学习。
2.提问:如何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二、拓展阅读1.教师推荐相关课文,如:《草原》、《狼》等。
2.学生阅读,感受象征手法的魅力。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将象征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2.学生进行课堂反思,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五、作业布置1.深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主旨。
2.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作文。
《像山那样思考》的教案教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的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引起学生对《像山那样思考》这篇文章的兴趣。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1.2 教学内容:通过展示一些自然景观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思考才能像山那样思考?”1.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思考。
1.4 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的质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章:文章概述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观点。
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阅读文章《像山那样思考》,并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引言、和结论部分。
2.3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使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观点和论据。
2.4 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质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三章:山与思考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思考和尊重。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山的特性和思考方式,如稳定、宽容、耐心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山的思考方式中汲取启示,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3.3 教学方法:使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山的特性和思考方式。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3.4 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的质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四章:思考与行动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思考和行动的关系。
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像山那样思考和行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像山那样思考的原则。
4.3 教学方法:使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4.4 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的质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主要内容概述本文是一篇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论文,作者通过比较人类和山的关系,提出了“像山那样思考”的观点,呼吁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2. 重点词汇和短语ecosystem(生态系统)conservation(保护)sustnability(可持续性)interdependence(相互依赖)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关于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针对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进行解释和讨论。
3. 分析与讨论让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和论据,理解作者的论证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和练习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文章文本《像山那样思考》2. 关于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3. 学生作业和练习模板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环保。
2. 分享与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将他们的讨论结果分享给全班同学,并展示他们的环保建议或行动。
七、案例研究1. 让学生研究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如森林、湿地或珊瑚礁,了解其重要性和当前面临的威胁。
2. 学生将进行研究和分析,向班级报告他们的发现。
八、批判性思维1. 让学生批判性地思考:人类是否总是能够正确地做出对环境有益的决策?九、应用练习1. 让学生设计一个校园环保计划,包括具体的行动步骤和预期的结果。
2. 学生将提交他们的计划,并进行口头报告,解释他们的想法和策略。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2)分析文章中作者对山和人的思考方式的比较;(3)掌握文中重要的概念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文本的能力;(2)运用对比分析法,探讨山和人的思考方式之间的异同;(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2)认识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3)激发学生对思考和智慧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2)分析文章中作者对山和人的思考方式的比较;(3)掌握文中重要的概念和观点。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观点的理解;(2)对山和人的思考方式之间异同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文章的作者和背景;(2)提问:“像山那样思考”是什么意思?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本;(2)学生标注不懂的地方,准备与同学交流。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含义;(2)分析文章中作者对山和人的思考方式的比较;(3)讲解文中重要的概念和观点。
四、课堂练习与拓展1. 课堂练习:(1)根据文章内容,回答相关问题;(2)请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运用“像山那样思考”的方式的。
2. 拓展活动:(1)小组讨论:探讨山和人的思考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分享自己的思考经历,互相交流学习。
五、课后作业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的回答情况:观察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的运用。
2. 小组讨论的参与度: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3.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深度和思考能力的运用。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3. 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论述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主要内容概述:文章以山为比喻,提出了人类应该像山一样思考,从山的视角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重点词汇和短语: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环境伦理等。
3. 论证方法分析: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山水画或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对山的思考,导入新课。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理解文章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教师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3. 词汇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教师讲解难懂词汇。
4. 论证方法分析: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像山一样思考,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阅读理解测试:课后布置相关测试题,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观点阐述的合理性。
五、教学资源:1. 文章文本:《像山那样思考》原文。
2. 相关视频或图片:山水画、自然环境破坏的图片等。
3. 词汇学习资料:重点词汇和短语的翻译和解释。
4. 论证方法分析资料:相关论证方法的介绍和示例。
六、教学扩展活动:1. 举办一次以“像山那样思考”为主题的小组演讲比赛,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论证方法,阐述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看法。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自然考察,体验自然环境,增强对环境保护的直观感受。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查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需求,以及教学效果是否满意。
2. 学生也应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查看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完整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完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关键概念。
(2)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3)培养批判性思维,对文章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分析文章的论点和论据。
(3)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2)培养同理心,理解其他生物和自然环境的感受。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导入: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3. 内容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点,解释关键概念。
4. 案例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案例,分析其意义和启示。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观点,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反思自己的思考方式。
三、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像山那样思考》原文。
2. 多媒体课件:教师准备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 参考资料:与文章主题相关的文章、研究报告等。
4. 讨论工具:用于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的工具,如白板、投影仪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评估学生在分析和评价文章观点时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团队协作能力: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时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2. 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3. 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点,解释关键概念。
2024年度-《像山那样思考》教学教案优秀
17
当代社会中的生态问题探讨
当代社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资源短缺等。这些 问题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对整个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针对这些生态问题,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制定国际环保公约、推广清洁 能源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等。然而,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仍然有限,需要各国政府、企业和公 众共同努力,形成全球性的环保合力。
分享案例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包括具体的实践方法和成功的案例,促进全 班交流和学习。
教师点评
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实践“像山那样思 考”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理念付诸行动。
24
角色扮演:从不同角度审视生态问题
角色分配
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环保主义者、企业家、政府官员等, 从不同角度审视生态问题。
第5-6课时
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活动, 观察自然生态现象,加深对生 态平衡的理解。Fra bibliotek课程时间
本课程共计8课时,每周2课时, 持续4周。
第3-4课时
深入解读文本,探讨自然与人 类的关系,领悟生态智慧。
第7-8课时
学生分享考察成果,进行课程 总结与反思,制定个人行动计 划。
6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7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教案 优秀
1
contents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思考方法训练与实践 • 跨文化交流与比较 • 拓展阅读与资源推荐 • 课堂互动与小组讨论 • 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
2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3
《像山那样思考》主题概述
探索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像山那样思考》的教案范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对文章深入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主题:《像山那样思考》2.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3. 教学难点:对文章深入思考和批判性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4. 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观点进行批判性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5.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反思自己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认识和行为。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 学生对文章深入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文章《像山那样思考》。
2. 与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 分组讨论的道具或工具。
六、教学准备:1. 提前准备文章《像山那样思考》的打印副本。
2. 搜集与文章主题相关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图片、视频或新闻报道。
3. 准备分组讨论的问题列表,以便在课堂讨论时使用。
4. 准备黑板或电子白板,以便于记录学生的重要观点。
七、教学方法:1. 互动式阅读:鼓励学生提问,共同探讨文章中的难点。
2.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真实的环境保护案例,让学生联系文章内容进行思考。
3. 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和主要观点。
4.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 初读文章: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文章,了解大意。
3. 精读文章: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像山那样思考”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2.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关系。
3.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像山那样思考》2. 讨论话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3. 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关于和谐共生的项目计划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你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像山那样思考》,教师提问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话题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4.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设计项目计划,通过实际行动践行和谐共生理念。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学生讨论能力的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思考深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实践活动评价:评价学生项目计划的创意、实施能力和对和谐共生理念的践行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像山那样思考》2. 参考资料: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章、视频等。
3. 实践活动材料:学生分组设计项目计划所需的材料。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鼓励学生提出独特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在实践活动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践行和谐共生理念的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案例分析:以《像山那样思考》为例,分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关系。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完整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完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2)掌握文章中提到的“山的智慧”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3)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观点;(2)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探讨山的智慧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2)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文章作者、出处及文章发表的时间,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为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做好铺垫。
2. 文章主要观点:(1)山的基本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地位;(2)山所具有的智慧,如沉稳、坚韧、包容等;(3)人类如何从山那里汲取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中提到的山的智慧;(2)如何将山的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山的智慧与人类智慧的关系;(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山峰,激发学生对山的兴趣,为学习文章内容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标记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关键观点,如山的智慧、人类如何从山那里汲取智慧等,分享讨论成果。
4.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环境保护、人际关系等,探讨山的智慧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5. 总结提升:五、课后作业1. 根据文章内容,总结山的智慧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山的智慧解决问题;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能否阐述山的智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是否能将山的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主要概念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主要内容概述:文章以山的视角来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像山那样思考”的理念,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2. 重点概念和观点:a. 山作为自然界的智者,具有超越人类智慧的思考方式。
b. 人类应该从山的思考方式中汲取智慧,学会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c. 山的思考方式是一种整体性、长远性的思考,人类应该学会从整体和长远的视角看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案例分析:教师提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像山那样思考”的理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和写作:评估学生在作业和写作中的表现,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观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文章《像山那样思考》原文及注释版。
2. 与文章相关的视频材料,如自然环境保护纪录片、生态学讲座等。
3. 案例研究材料,包括不同地区生态环境的案例分析。
4. 讨论问题指南,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自然界的智慧。
2. 激发学生对课文《像山那样思考》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的和主题。
2. 把握课文的基本情节和结构。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深层次的含义和寓意。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教学方法:1.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的智慧。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 引导学生欣赏课文,思考其含义。
教学步骤:1. 引入自然界的智慧话题,引导学生思考。
2. 简介课文作者和背景。
3. 引导学生欣赏课文,思考其含义。
4.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
第二章:作者和背景介绍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作者的经历和创作背景。
2. 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作者的基本情况和作品特点。
2. 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1. 深入了解课文作者的思想和创作动机。
2. 分析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
教学方法:1. 讲解法: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 问答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学内容:1. 介绍课文作者的经历和创作特点。
2. 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学步骤:1. 介绍课文作者的经历和创作特点。
2. 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3.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三章:课文精讲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和结构。
2. 把握课文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基本情节和结构。
2. 理解课文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寓意。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和比喻手法。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课文的重要内容和观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课文情节和结构。
教学内容:1. 讲解课文的重要内容和观点。
2. 分组讨论课文情节和结构。
教学步骤:1. 讲解课文的重要内容和观点。
2. 分组讨论课文情节和结构。
(完整版)《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05 教学反思与改进策略
教学效果回顾及总结
01
02
03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回顾本课教学目标,分析 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 的差距。
教学方法运用评价
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 客观评价,总结其优缺点。
学生表现评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评估他们的学习状态、参 与度和掌握情况。
养和环保意识。
学科交叉融合
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 如地理、生物等,共同探讨人与
自然的关系。
家庭和社会资源协同育人
家庭阅读指导
引导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像山那样思考》,增 进亲子关系,培养孩子阅读兴趣。
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环保志愿者、野 外考察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之美。
专题讲座与分享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能够理解较为深奥的文
学作品。同时,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
文学作品来启迪思想、陶冶情操。
02
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已经学习过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掌握了一定的文学鉴赏方法和技
巧。同时,他们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感悟,有助于理解本文
的深刻内涵。
开展环保主题班会或社会实践活 动,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参与
环保行动。
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 资源、保护环境,培养环保责任
感。
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通过文本中的寓言故 事,引导学生对未知 世界产生好奇心和探 索欲望。
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实 验或探究活动,培养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 新精神。
推荐适合学生的科普 读物或纪录片,拓展 学生的知识视野。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像山那样思考”的深刻内涵。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提高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丰富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1. 文章主题思想的解读。
2. 环保意识的培养。
3.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 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
2. 环保行动的落实。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课文《像山那样思考》原文及注释。
2. 与课文相关的自然环境、生态保护资料。
3. PPT课件。
学生准备:1. 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 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了解作者背景。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哪些自然现象吗?2. 引导学生回顾自然现象,如山川、河流、森林等。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 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作者想要传达怎样的信息?三、深入学习课文1.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山思考着如何保护和滋养大地”,“河流像一条银色的丝带,穿梭在绿色的森林中”等。
2. 讨论: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主题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了吗?2. 引导学生回答,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将这一思想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拓展学习1. 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自然环境、生态保护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搜集的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了解作者背景。
三、实践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像山那样思考”的理念?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如节约用水、减少污染、保护植被等。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
3. 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发表时间和文章的背景。
2. 主要观点:文章主张人类应该像山一样思考,即以长远和宏观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关注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3. 论据和论证:分析文章中使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如比喻、举例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文章的背景、主要观点和论据进行讲解。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分享自己的看法。
3.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学生分析案例与文章观点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文章,理解主要观点和论据。
3. 讲解和讨论:教师对文章进行讲解,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4.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学生分析案例与文章观点之间的联系。
5. 总结和反思: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反思自己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
3. 批判性思维:评估学生在分析案例和综合分析问题时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文章中的观点与其他作者的观点,如《自然不可知论》等,探讨不同观点之间的异同。
2. 相关话题讨论:组织学生探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当今社会的实际应用,如低碳生活、节能减排等。
七、实践环节1. 小组项目:学生分组完成一个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小项目,如调研、宣传活动等。
八、教学资源1. 文章文本:《像山那样思考》原文及相关评论文章。
2. 视频资料:关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纪录片或视频资料。
3. 网络资源:环境保护组织网站、可持续发展相关报道等。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像山那样思考”。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1.2 教学内容文章主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学会像山一样思考。
文章结构:介绍山的特点、山与人类的关系、思考方式。
重点词汇: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文章主旨、阐述山的重要性和思考方式。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思考和观点。
2.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
步骤二:讲解文章主旨,阐述山的重要性和思考方式。
步骤三:分析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步骤四: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思考和观点。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情况,鼓励积极发言,提高课堂参与度。
评价标准:发言内容准确、表达清晰、思考深入。
3.2 课后作业评价评价标准:内容充实、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第四章:教学拓展4.1 组织一次户外活动带领学生去山区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山的美丽和神秘。
通过观察和感受,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增强环保意识。
4.2 举办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围绕“像山那样思考”的主题,进行演讲和分享。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提醒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5.2 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之处。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章:教学资源与工具6.1 教学资源文章《像山那样思考》文本。
与文章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关于山的环境保护纪录片。
参考书籍,如关于生态学、环境伦理学的相关著作。
6.2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用于展示文章内容、视频资料和图片。
笔记本电脑:用于教师备课和学生作业提交。
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意识。
(3)培养学生对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简介:《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篇关于自然、生命和思考的散文。
文章通过描述山的威严和神秘,引发读者对自然界的思考,进而思考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2.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三、教学步骤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自然景观,引发对自然的思考。
(2)提问学生对山的印象和感受,引起对课文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写作技巧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分享等,评价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思考深度。
3. 写作技巧分析:通过学生讨论和分享的写作技巧分析,评价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延伸1. 延伸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自然和思考的文学作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2. 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自然思考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完整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完整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的论述思路。
2.分析并领会作者运用寓言手法表达观点的巧妙之处。
3.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中涉及的生态观念及其现实意义。
2.掌握作者运用寓言手法表达观点的方法。
3.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掌握文章主旨。
2.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观念及作者的观点。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四、教学内容1.导入:介绍本文的作者及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主题。
2.速读文章,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致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3.细读文章,深入分析:引导学生逐段分析文章,理解作者的观点及论述思路。
4.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本文的作者及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主题——生态观念。
2.速读文章,整体感知:(1)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2)把握文章结构,为后续分析做准备。
3.细读文章,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逐段分析文章,理解作者的观点及论述思路。
(2)分析作者运用寓言手法表达观点的巧妙之处。
4.讨论与思考:(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
(2)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生态观念。
(3)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推荐相关阅读材料。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分析文章《像山那样思考》,使学生了解了生态观念的重要性,学习了作者运用寓言手法表达观点的方法。
希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践行生态观念,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课后作业2.推荐阅读:乔治·奥威尔《动物农场》、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等。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一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一、教材分析《像山那样思考》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中的“湖山沉思”版块,该板块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本文是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意表达本课的学习可以强化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我将用一课时把它上完。
二、学情分析从知识与能力上来说,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品味鉴赏散文的能力,而且刚刚学过梭罗的《神的一滴》,对本版块的教学已有一定的认识,解读文本的难度不会太大,本次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赏析散文的过程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应该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狼的嗥叫的含义,领会其中阐述的道理;2.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3.学习选取个性化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4.感悟文章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5.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文中狼的嗥叫的含义,领会其中阐述的道理;2.学习选取个性化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3.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关于狼的两个成语(生答)和狼有关的成语多是一些贬义词,如狼狈为奸,狼吞虎咽,;狼奔豕突(成群坏人乱窜);狼心狗肺;狼子野心;鬼哭狼嚎(凄厉)同学们听过狼嚎叫的声音吗?请闭上眼睛设想: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群山寂静,只能隐隐听到风过树林,叶子的沙沙声,突然一声狼嗥撕破了这份宁静。
此时你的感觉如何?(恐怖,惊慌,)狼的这声嗥叫传达了什么讯息,你能否读懂?由此你想到什么?下面我们看作家利奥波德是如何解读的。
文章的作者是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他被称为“近代环保之父”。
(二)字音师:关于这篇文章,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吧?那么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字音,请大家齐声朗读下列字音嗥叫(háo)驯服(xùn) 蔑视(miè) 迸发(bèng) 湍急(tuān)艾蒿(ài hāo) 疲惫(bèi) 饿殍(piǎo) 蜿蜒(wān yán)毛骨悚然(sǒng)(三)文本研习1)学习1—3自然段1.师:《像山那样思考》以一声狼嗥开篇,第一段就是对这一声狼嗥的特写。
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像山那样思考》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思路。
(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联系现实生活,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态度。
(2)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像山那样思考》的基本内容及其论述思路。
2. 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提出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和分析。
2. 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像山那样思考》的作者及其背景。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呢?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障碍。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述思路。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学生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分享感受。
5. 联系现实:(1)教师提出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2. 搜集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准备下次课堂分享。
3. 复习课文,加深对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其阅读理解能力、思维品质和合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像山那样思考一、教材分析《像山那样思考》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中的“湖山沉思”版块,该板块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本文是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意表达本课的学习可以强化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我将用一课时把它上完。
二、学情分析从知识与能力上来说,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品味鉴赏散文的能力,而且刚刚学过梭罗的《神的一滴》,对本版块的教学已有一定的认识,解读文本的难度不会太大,本次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赏析散文的过程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应该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狼的嗥叫的含义,领会其中阐述的道理;2.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3.学习选取个性化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4.感悟文章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5.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文中狼的嗥叫的含义,领会其中阐述的道理;2.学习选取个性化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3.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关于狼的两个成语(生答)和狼有关的成语多是一些贬义词,如狼狈为奸,狼吞虎咽,;狼奔豕突(成群坏人乱窜);狼心狗肺;狼子野心;鬼哭狼嚎(凄厉)同学们听过狼嚎叫的声音吗?请闭上眼睛设想: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群山寂静,只能隐隐听到风过树林,叶子的沙沙声,突然一声狼嗥撕破了这份宁静。
此时你的感觉如何?(恐怖,惊慌,)狼的这声嗥叫传达了什么讯息,你能否读懂?由此你想到什么?下面我们看作家利奥波德是如何解读的。
文章的作者是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他被称为“近代环保之父”。
(二)字音师:关于这篇文章,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吧?那么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字音,请大家齐声朗读下列字音嗥叫(háo)驯服(xùn) 蔑视(miè) 迸发(bèng) 湍急(tuān)艾蒿(ài hāo)疲惫(bèi) 饿殍(piǎo) 蜿蜒(wān yán)毛骨悚然(sǒng)(三)文本研习1)学习1—3自然段1.师:《像山那样思考》以一声狼嗥开篇,第一段就是对这一声狼嗥的特写。
大家先来把这段齐读一遍,体会一下这一声狼嗥有什么样的特点?它又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A类)明确: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来描写狼嗥的,如“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蔑视”等。
对于这声嗥叫中究竟又隐藏着怎样的内涵这个问题呢,我们先留下来,等课文大致分析完了以后再回过头来解答。
2.师:好,我们接着往下看,留意这一声嚎叫的有哪些事物呢?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可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明确: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3.这里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C类)明确:排比。
增强文章气势。
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伦理,本是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4..文章往下还写到了一般的人,“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的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他们其实也属于第一类事物,他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直接的,表面的。
那么文章接下来写到,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B类)明确: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
追问:这一点是指什么?(B类)明确:是指山对狼的认识,也就是前面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当中所说的山对狼怀有的一种秘密。
这个秘密是什么?就是山能感觉到狼的存在,山知道狼的消失对大山,对整个自然,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这也就是自然法则。
2)学习4—9自然段师:“我”对这一声狼嗥的认识,也就是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向来如此的吗?(不是)从文中可以看出,这个认识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那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或默读4—9段,概括出我对狼嗥的认识是经过怎样一个变化过程的。
明确:肆意猎杀狼——有负罪感——反思醒悟(像山那样思考)1.师:作者最初肆意猎杀狼,那么当时他对此持一种什么样的观念?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B类)明确:用文中的话说:“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
当时我很年轻,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候。
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也就是说,从前的“我”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认为狼吃掉了对人类有用的鹿,该杀,所以就肆意猎杀。
2.后来作者还是这样认为吗?他的想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A类)明确:不是,作者的想法、观点在他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转变了。
师:作者所看见的那只狼死去的情形,文中具体是怎么描述的?明确:正好看见在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
师:作者刚刚发现这只狼的时候是怎样一幅情形?明确: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
它们确确实实是一群就在我们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动和互相碰撞着的狼。
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
师:你们看,前面是其乐融融的景象,而此刻却是令人难受的垂死的绿光,这样写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这里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衬托出人的残忍和无知。
师:在那一刹那,作者也察觉到,他说“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他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
”这是什么“东西”?(是一种对狼的负罪感,是羞愧!)1.师:好,现在狼死了,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么?出现了什么情况?让我们把第七自然段齐声一遍。
(C类)明确:鹿因为数目太多而死去,山秃了,草原退化了。
2.师:你们看,这里作者连用好几个“看见”,有什么作用?(A类)明确:作者连用几个“看见”,写出了狼接二连三地被消灭以后出现的严重后果,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后的恶果。
师:第9段海写到了牛群,其实也是同样的情况。
面对那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利奥波德开始像山那样思考。
他想到了什么?(A类)明确:正像当初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
师:山为什么要在对鹿的恐惧中生活?对于这一点,文章中怎么写的?明确:当一只被狼猎杀的公鹿在两三年就可得到替补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
师:怎么理解这句话?参考明确:食草动物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草原植被的发展速度,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破坏起来容易,恢复起来难。
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存环境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大问题。
3)体悟文章诗意且富含哲理的语言中蕴含的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师:像这样的富有哲理的句子在文章中还有很多,你们花几分钟时间找找看,还有哪些富有哲理的句子,并想想这些句子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师小结)参考:1.他不知道像山那样思考。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
(如果人类不懂得客观地看待人与自然关系,一味地向自然索取,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主宰,人类必将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把未来葬送。
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
)2.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
(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
)3.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荒野”,即人类文明未曾涉足的地方,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地生长着,彼此之间是平等与和谐的,存在着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它体现了大自然最本真的特性,对于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来说,具有不可忽视的警示和借鉴意义。
)4)探讨狼的嗥叫的内涵师: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这样写道:“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这样就与第1、2段首尾呼应,也回到了我们刚刚开始时留下的那个问题,这一声狼的嗥叫是贯穿始终的一个文眼,通过文章的讲解,我们再回过头来领会这一声嗥叫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涵?(A类)明确:狼嗥是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狼嗥是在警告人们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否则必将自食其果;狼嗥是对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的呼唤;狼嗥是对不懂自然规律的人类的反抗;狼嗥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状态吹响了告别的号角。
这一声狼嗥具有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也是作者充满生态忧患意识的大声疾呼。
(四)课堂小结让我们回到课文的题目,当人类追求自身进步的同时,也应该做到像山那样深刻地、客观地、长久地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六、板书设计像山那样思考奥尔多·利奥波德鹿松林深刻的自身的角度郊狼狼的嗥叫山长久的牧牛人客观的猎人八、作业分层设计C类抄写下列字词嗥叫(háo)驯服(xùn) 蔑视(miè) 迸发(bèng) 湍急(tuān)艾蒿(ài hāo)疲惫(bèi) 饿殍(piǎo) 蜿蜒(wān yán)毛骨悚然(sǒng)AB类基础知识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嗥(háo)叫驯(xùn)服悚(sǒong)然B、嬉戏(xī xì)蠕(rú)动跋涉(bá shè)C、饿殍(fú)艾蒿(ài hāo)陡峭(dǒu qiào)D、厮鸣(sī míng)蜿蜒(wān yán)迸(bèng)发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山崖荡漾蔑视坏兆头B、拾遗辨别蜿蜒喜气洋洋C、蠕动饿殍艾蒿无动于衷D、尘暴隐藏内涵毛骨悚然3、依次填如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⑴对郊狼来说,是就要来临的拾遗的。
⑵那些不能其隐藏的含义的人也都知道这声呼唤的存在。
⑶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
A、允诺辨认内含B、允许辨别内含C、允诺辨别内涵D、允许辨认内涵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它使那些在夜里听到狼叫,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迹的人毛骨悚然。
B、另外还有六只显然是正在发育的小狼也从柳树丛中跑了出来,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
C、当我们的来复枪膛空了时,那只狼已经倒了下来,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进入到那无动于衷的静静的岩石中去。
D、近几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枯水现象,面对这种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环保问题。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B、每一种活着的东西,(大概还有很多死了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