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补充教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國演義補充教材
明朝是中國小說最興盛的朝代,其中代表作品有所謂的四大奇書,這四大奇書分別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以及《金瓶梅》。

這些小說都是由說話人的底本演化而來,再經由一些文人加以潤飾、考證、整理而成的。

《三國演義》描寫三國時代戰爭英雄的風雲際會與鬥爭;《水滸傳》描寫北宋末年一百零八條好漢聚義梁山泊的故事;《西遊記》描寫孫行者師兄弟護送唐三藏到西天取經的過程;《金瓶梅》則取《水滸傳》中武氏兄弟與潘金蓮的故事加以敷衍而成。

在這四大奇書之中,以《三國演義》最能深入民心,不論是書中人物或者故事情節,大家幾乎都能說上幾段。

情節方面,例如「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草船借箭」、「孔明借東風」、「火燒赤壁」、「關公五關斬六將」、以及「空城計」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

至於三國人物方面,忠勇雙全的關公、神機妙算的孔明、以及亂世奸雄曹操,更是《三國演義》之中描寫得最成功的人物。

當然,其他人物也在人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一想到張飛,他那圓睜環眼,倒豎虎鬚的形象就立刻浮現在我們的腦海中,常山趙子龍單騎救主,手持青釭寶劍,在亂軍之中左衝右突的畫面,更是驚天地,泣鬼神。

由此觀之,三國演義真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其中有許多的情節不但為人所耳熟能詳,其所描寫的人物更是大家津津樂道的談論話題。

有關描寫三國的故事,早在唐朝以前就已開始流傳了,隋朝《大業拾遺記》曾記載隋煬帝觀看曹操譙溪擊蛟,以及劉備躍馬過檀溪的雜戲。

到了唐初,劉知幾的《史通》又有「死諸葛能走生仲達」的故事,晚唐詩人李商隱《驕兒詩》亦有:「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的詩句。

當時人們每每聽到劉備敗走,便蹙眉流涕,聞曹操敗,便喜,由此可見,以劉備為正統的三國故事在唐朝以前就已經在民間廣為流傳,而且連孩童都在談論三國的人物。

唐朝以後,「說話」的風氣逐漸盛行,三國的故事自然成為說話人最常用來發揮的題材。

宋朝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有記載霍四究說三分之事。

霍四究就是善說三國故事的人。

到了雜劇興盛之後,三國的故事更是大量出現,使其內容更為充實豐富。

說話人為了使說話的內容更吸引人,便各自創作底本,以為說話時的大綱。

只是當時說話人的底本並不在市面流通,因為他們都以自己的話本為商業機密,而且大都以說話人看得懂為原則,因此並沒有很完整的結構,文字也大多粗俗鄙陋,可觀者並不多。

現存最早的三國話本,為元代建安虞氏刊刻的《全相三國志帄話》。

三國志帄話分為上中下三卷,正文始於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終於諸葛亮病逝。

此應為說話人的底本,雖然已具三國演義的雛型,然文字粗略,故事亦加上荒誕不經的傳說。

例如:劉備、孫權、曹操各為漢初的英布、彭越、韓亯所投胎,為報無辜被殺之仇,故將漢室瓜分。

這顯然是說話人經由想像加油添醋的內容。

至於三國演義的作者,一般認為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明代的高儒在《百川書志》中提到羅貫中在寫作三國演義時:「據正史,採小說,証文辭……陳敘百年,概括萬事。

」由此可知,羅貫中根據長期以來累積的三國故事,並依據晉朝陳壽的正史《三國志》以及裴松之的注,加上自己的所學以及對生活的體驗,將有關三國的故事加以整理熔鑄,編成了這部歷史小說鉅著──《三國演義》。

關於羅貫中的生帄以及所留下的資料很少,賈仲名《錄鬼簿續編》中記載:「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

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

與予為忘年之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

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所終。

」賈仲名與羅貫中同時,並且與羅貫中為忘年之交,根據賈仲名的說法,羅貫中擅長作樂府及隱語,但奇怪的是,他並沒有提到羅貫中的小說著作。

賈仲名既為羅貫中的好友,為何沒有提到他的著作中有小說一項。

現今署名為羅貫中所作的小說計有:《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帄妖傳》,另外還有雜劇《宋太祖龍虎風雲會》。

羅貫中有關小說的著作如此豐富,為何身為羅貫中忘年之交的賈仲名竟一字不提?基於此點,最近北京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張志和以大量的證據材料首次提出三國演義的作者不是羅貫中,推翻了幾百年來認定的說法。

只是這種說法還未成能為學術界的公論。

因此,目前關於《三國演義》的作者,仍然宜署名為羅貫中。

根據傳說,羅貫中處於元末亂世,曾參加反元革命,並與當時的反元勢力張士誠接觸。

明朝建立之後,羅貫中致力於通俗文學的創作。

其中《三國演義》厥為羅貫中最有名的著作。

至於現今通行的三國演義,大部分是依據毛宗崗本為底本,毛宗崗依據明代版本加以修訂成通行本,現在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國演義》,就是毛宗崗修訂的版本。

由於毛本流傳已久,文字亦有許多優點,較便於一般大眾閱讀。

因此成為目前最為通行的版本,儘管毛本亦有一些缺失,但是仍不減其影響力。

《三國演義》描寫東漢末年,桓靈二帝寵亯宦官,致使朝綱大亂,政治腐敗,四方州牧乘機而起,國家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

其後在赤壁之戰後,三國鼎立成型,最後一統於晉。

其中對於戰爭的場面、英雄與梟雄之間的鬥爭、以及各個政治勢力的勾心鬥角,都有十分精采的著墨。

雖然《三國演義》有別於正史,所謂「七分寫實,三分虛構」,但其對民間的影響力卻遠遠超過了正史。

人們對三國時代的認知,大部分來自《三國演義》,而非正史《三國志》,例如小說敘述關公溫酒斬華雄,神勇的形象深植人心,很少人會去探討,其實斬華雄的並非關公,而是孫堅。

另外,有關孔明祭東風之事,正史並未記載,應為小說虛構的情節。

其他虛構或者誇大的情節更是不可勝數。

這固然是因為三國演義具有通俗性、娛樂性的特色,但我們也不能忽略它的文學特性。

有些學者批評三國演義虛構了一些情節,混淆了讀者的觀念,像清朝的章學誠在《丙辰雜記》中提到:「三國演義七實三虛,惑亂觀者。

七分寫實,三分虛構,讓讀者迷惑,不知何者為真,何者為假。


然而我們也應該認清文學與史學的不同,所謂文學,「想像」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即使是以某一史料為基礎,也不必一字一句照實記錄,有時誇大更可收畫龍點睛之效,若真想了解史實,應研讀正史才是。

《三國演義》的價值,至少可分為文學價值與實用價值。

在實用價值方面,由於三國演義大量描寫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爾虞我詐,可說一字一句皆藏有玄機,因此有人將三國演義當作治世的兵書,商場競爭的寶典,熟讀三國,不僅可以增長對人對事的應對技巧,若能活用三國,更能讓人無往不利;涉世未深的青年讀之,可多一分處世的圓融。

因此古人有所謂:「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的說法,因為三國到處都是謀略,老人的處世態度已然圓融,若再看了三國的謀略,將更加圓滑。

這固然是凸顯三國演義的謀略,也是著眼於其實用價值。

另外,《三國演義》是中國最早的歷史演義,歷史演義是中國文學的特色,說書人透過講史吸引聽眾,將歷史上發生過的事件加以發揮,加上一些誇大的想像,創造出虛實相參的故事。

由於歷史演義非一時可以道盡,所以分成許多章回,一方面藉此吸引聽書人,一方面建立小說的結構。

《三國演義》便是在這種情形下演化而成。

其最精采的地方,在於成功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不論是英雄、梟雄、奸雄,都栩栩如生的呈現在讀者的腦海中;至於情節的安排,更是三國演義吸引人的地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赤壁之戰」,從諸葛亮舌戰群儒,到華容道關公義釋曹操,結構緊密,環環相扣,私毫無半點遲滯,可說是三國演義最具代表性的劇情。

另外,空城計肇因於馬謖拒諫失街亭,致使司馬懿之兵蜂擁而至,孔明不得已而大擺空城計,生動的描寫孔明沈著冷靜,處變不驚的大將之風,更表現出司馬懿謹慎多疑的個性,令人拍案叫絕。

其他精采之處無法一一列舉,就一本小說的角度而言,三國演義不論在結構的安排或人物的描寫都是十分傑出而且成功的。

時下有不少人誤將《三國志》與《三國演義》混為一談,也有人分不清歷史與演義的分際。

其實歷史著重事實的考證,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屬於史學研究的範疇;演義雖然以歷史事件為基礎,卻加入了作者的想像以及結構的安排,其性質屬於歷史與文學的綜合體。

正因為具有「七分寫實,三分虛構」的特性,讓我們在欣賞精采的情節之餘,還能發思古之悠情。

蘇東坡《念奴嬌》中說道:「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羽扇綸巾,雄姿英發,彈笑間,強虜灰飛煙滅……」在這一篇《念奴嬌》中,蘇東坡詞中羽扇綸巾的人應為周瑜,如果純就文學欣賞的角度而言,即使所敘之部分違背史實,只要適合文學欣賞,又何妨跳脫出歷史的窠臼?只要辭藻可觀,結構完整,意境深遠,即使違背史實,與其是否為文學作品無關。

文學的主觀成份較大,只要作品能與讀者產生共鳴,事實也就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以蘇東坡的《赤壁賦》為例,雖然我們都知道,當時蘇東坡所在的赤壁並非三國時的赤壁古戰場,但是透過蘇東坡生動
的辭賦,以及豐富想像力,創作出一篇絕佳的作品││赤壁賦。

至於是不是當年的赤壁便不是那麼重要了。

《三國演義》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一向不是很受重視,可能是因為三國受限於歷史事實,使其自由度受到侷限,又因其為歷史小說,故難免會有文白夾雜的情形。

但不可否認,三國演義是最深入民間的傳統小說,不論在戲劇、生活、宗教、甚至時下流行的漫畫及電子遊戲都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可見其歷久彌新的價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