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音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堆谐
堆谐最早流行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地势高耸的日喀则以西至 阿里整个地区,后来逐渐盛行于拉萨演变为脚下打点的踢踏舞形 式,并以拉萨最为盛行,又称“拉萨踢踏舞”。这是最早出现的 由六弦琴乐器伴奏的舞蹈。堆谐,这种舞蹈属于表演性较强、有 音乐伴奏、具有固定的曲调与舞蹈结构形式的具体性民族群体舞 蹈,它有着有固定的引子和尾声曲,正曲由“降谐”--慢板、和 “觉谐”—快板两部分组成,降谐曲调悠扬,以唱为主、舞蹈为 辅;觉谐曲调欢快活泼,以舞蹈为主、歌唱为辅。舞蹈时,舞者 们尽情的表现,他们腿部做着藏族舞蹈中最具特色的颤膝,脚上 轻快且欢乐的打击着好听的节奏,节拍抑扬顿挫,舞步轻重缓急, 他们充分的用舞蹈表现着自己的内心世界,朴实自如。舞蹈动作 与复杂的节奏配合严谨,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形成堆谐朴实自如、 轻捷灵活的风格特点。堆谐和一般流行的踢踏舞不同,他的特点 在于有着自己的舞蹈的风格、民族特色、不同的表现力、以及特 色的踢踏打点的方法。堆谐多在乐曲的强拍或前半拍抬起脚、弱 拍或后半拍时踢踏打点,膝部松弛并富有弹性,与一般踢踏舞形 成明显的区别,堆谐的节拍为4/4拍、4/2拍,打点的步法非常丰 富,每种步法多在节奏的弱拍时抬起,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特点 及表现力。堆谐的伴奏乐器常用六弦琴、铁胡、竹笛、串铃等, 内容多为歌颂宗教、反映生活及歌唱爱情等方面。
藏族民间歌舞音乐的种类及其特征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一、“鲁”体民歌
• •
“鲁”即歌谣,是一种以唱为主的演唱形式或 带有叙事性的纯歌唱。根据史料记载和民间艺人 的口述,在公元8世纪以前就出现了一种名为“鲁” 的民歌体裁。“鲁”是多段回环对应体,每首数 段,较多采用二、三、四段,以三段最常见。每 段至少两句,多至十数句,以三、四、五句比较 流行。每段句数相等,段与段之间相应的句子, 在意思、用词、节奏停顿等方面都有对应关系。 《格萨尔王传》说唱,是早期的“鲁”体民歌, 它产生于公元11-13世纪之间。是藏区流传广泛、 具有影响力的说唱音乐。是用藏语来表演,以牛 角琴作为伴奏,采用“一曲多变”式的曲调风格 来演唱,在演唱过程中穿插说白,其中还配有图 画讲解。旋律优美流畅、易于传唱,乐曲中较多 的三连音与符点音符,使乐曲生动活泼充满了生 活的气息。
藏族民间音乐虽然长期受到宗教意 识的影响,但它们是藏族劳动人民 智慧的结晶,同时也真实反映了藏 族同胞的生产劳动、人土风情、恋 爱婚姻的社会生活和悠久灿烂的历 史文化,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文 化宝藏,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坚信 必将闪烁出更加绚丽耀眼的光芒。
关于藏族音乐艺术的传承保护
(一)保护本土文化空间 文化空间有稳定性、整体性和活态性几个明显的特征。其次, 民间歌舞展示的不仅仅是艺术,更是服装、习俗、宗教和建筑等 综合文化的展示,具有整体性;再次,民歌传承的载体是“人”, 它是通过人的声音、表演作为手段进行表现,他传授的方式是口 传心授,并不断变异。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审美的更新,民 歌文化空间面临“濒危性”危机。“文化空间”的保护既体现在 民歌活动的特定场所上,也表现在民歌环境的“原生性”上。 (二)学习登录制度,保护民歌传承人 西方发达国家在保护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采用 “登录制度”,作为藏族民歌的保护更应该导入这种制度。 民歌最重要传承载体是活态的传承人。随着社会的演进、生 态环境的变迁,藏族传统民歌面临传承人日益减少和老龄化的问 题。这亟待政府部门以足够的资金做后盾,构建民歌传承机制, 使民歌的保护能落到实处。 (三)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管理机制 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最终要走法制化的道路。针对藏族民歌 的抢救与保护,理所当然纳入立法轨道。为了保障抢救和保护民 歌文化遗产的有效进行,我们要大胆的谦虚的学习国外先进的经 验,搭建一套科学、实效的管理机制,并配套完善的监督体 系。
⑤告别歌
• 流行于四川丹巴等地,在送别贵客、亲 友时由中、 老年妇女演唱。歌曲诚挚动人,多用包含变 宫音 与清羽音的七声羽调式。 颂经调 亦称六字真言歌。 藏语称“玛乃”,是信 佛群众在寺院朝拜神佛时 唱的,各地有不同曲调。 此外,儿歌的旋律简洁 明快,节奏跳跃活泼。苦歌, 藏语称“觉噜”, 音乐速度徐缓,旋律哀伤凄婉。札木 聂(六弦琴) 弹唱,主要流行于西藏日喀则、林芝,以 及甘肃 甘南等地。音乐较清新活泼,略带舞曲特色,多 用羽调式。其他还有催眠歌、问答歌、诙谐歌等。
③婚礼歌。
• 各地的婚礼歌及演唱形式不同,大致包 括 接亲歌、离家歌、途中歌、迎亲歌等。其 中有的旋律 悠长,有的欢快带有舞曲性质。
④箭歌。
• 藏语称“达谐”,主要流行于西藏林芝地 区,亦称“工布箭歌”,春夏之际,在林 卡耍坝子时演 唱,是射手们夸耀弓箭及射 箭技术所唱的歌。唱时伴以 舞蹈动作。音 乐中常用附点音、三连音和切分音,清新 明快。
藏族民歌种类
①酒歌
• 藏语称“羌谐”,流传于藏区各地,在节庆 聚 会敬酒时唱。安多地区的“则柔”,甘南 地区的“格 儿”,都属酒歌一类。各地酒 歌的演唱形式不同,有的 边舞边唱,有的 只唱不舞。音乐开朗热情,多为宫调式。
②猜情对歌
• 卫藏地区称“次加”、康地区称“叶 莫” 或“戈莫”,安多地区称“谐莫”等,是藏族 青年相 聚娱乐或作占卦游戏时所唱的歌, 流传广泛。四川藏族 区青年游戏时常以戒 指作为卜卦的信物,因此亦称“箍 箍卦”。 猜情对歌的音乐轻松活泼,常用五拍子与 四拍 子的混合拍,以宫、羽、徵调式为常 见。
谢谢
(三)巴塘弦子
•
巴塘弦子是藏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在藏区 一提起弦子,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巴塘,巴塘县地处川滇藏三省 区结合部,境内气候温和、山川秀丽、物华天宝,千百年来,生 活在这里的各族儿女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特别 是婀娜多姿的巴塘弦子。巴塘弦子藏语叫“谐”,是歌舞的意思, 全称“嘎谐”,意为圆圈舞,根据记载在很早的战国时期,由于 生产力十分低下,面对大自然的风霜雨雪等自然灾害,人们毫无 办法,于是迷信鬼神、崇拜图腾,便产生了一种叫“歌卓”的祭 祀舞蹈,到唐代时,歌卓逐渐深入到人民群众中,成为在生产劳 动之余、时令佳节之期、婚丧嫁娶之时所跳的集体舞蹈,经过宋 元两代到明清两朝时,嘎谐在巴塘得已迅速发展,充分吸取其它 艺术特长的基础上完全成熟,成为藏区独树一帜的民间歌舞艺术。 巴塘弦子歌舞是集诗、琴、歌、舞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从它的曲 调可以看出,巴塘弦子突出藏区典型农耕文化的细腻、注重柔和 多变、优美抒情的特点,从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音乐中汲取了适 合自身需要的元素和手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一是音域宽广、 旋律变化丰富细腻,二是装饰音用的数量相对较多,三是节奏速 度上巴塘弦子由慢到快、节奏悠扬,充分体现其独特风格。
二、“谐”体歌舞
• 继鲁体民歌后,公元17世纪时又出现了 一种称为“谐”的歌舞体裁。谐是一种以 歌为主歌舞结合的群体舞蹈。一般由男女 各站一边,拉手成圈,边唱边舞。它的歌 词一般是六字一句、四句一首的分节歌, 短小精练、明快活泼。它是一种更为接近 群众现实生活感情的歌舞体裁即民间自娱 性歌舞音乐体裁,它包括“堆谐”等。
•
(二)囊玛
• 除民间自娱性歌舞音乐外,从公元15世纪噶丹颇章王 朝起,藏族开始有了专门在王宫表演的专业性歌舞,供宫 廷和上层贵族欣赏的“囊玛”。“囊玛”也是谐体歌舞的 一种形式。囊玛音乐中的吸收了大量的汉族乐器,如:京 胡、扬琴、二胡等,同时也增添了江南的舞姿,这是因为 在19世纪末八世达赖时期,贵族单增班久曾在内地生活了 一段时间,因他本人酷爱音乐,并音乐有较高的造诣,所 以回到西藏时带回了汉族的乐器,对囊玛加工润色。囊玛 音乐,旋律优美抒情,风格典雅,细腻、歌词是典型的谐 体名歌格律,歌曲开始时有10小节固定前奏,然后进入慢 段音乐歌唱部分,这是全曲的精华所在,除以悠长深情的 旋律引人入胜外,还在乐句中加进了装饰性的衬字,如 “牙、哈、拉、你”等,不但延伸了词曲的内容,还丰富 了歌曲的表现力、这是囊玛独有的风格。
藏族音乐
内蒙古工业大学 电子商务11-1 张晓敏201121501001
• 藏族是我国一个具有 悠久历史的古老文化 民族,藏族的民间音 乐种类繁多、又因生 活环境、习俗、宗教 的影响从而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特别是藏族歌舞音乐 一直是藏族民间音乐 艺术最具代表性的体 裁和形式
用民歌来表情达意也是藏族人的一 种传统,“山歌”是这个功能体现 最突出的形式。山歌的唱词内容相 当广泛;有不少是歌者在草原海子 间即兴以抒发情意的,也有一部分 是流传多年的传统唱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