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数学文化,提升核心素养
数学文化与学生核心素养书籍
![数学文化与学生核心素养书籍](https://img.taocdn.com/s3/m/be875509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9b.png)
数学文化与学生核心素养书籍(最新版)目录1.数学文化的概念和意义2.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和意义3.数学文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4.数学文化与学生核心素养的书籍推荐正文1.数学文化的概念和意义数学文化是一种以数学知识和方法为基础,以探索数学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文化形态。
它包含了数学的历史、数学的方法、数学的应用和数学的精神等方面。
数学文化不仅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2.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和意义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它包括了信息素养、创新素养、批判性思维、文化素养、道德素养等方面。
学生核心素养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3.数学文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数学文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数学文化包含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信息处理技巧,提高信息素养。
(2)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数学文化强调探索和创新,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素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数学文化强调逻辑和推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数学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了解数学文化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养。
(5)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数学文化强调诚实和公正,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素养。
4.数学文化与学生核心素养的书籍推荐为了更好地了解数学文化和学生核心素养,以下几本书籍值得推荐:(1)《数学文化导论》:本书从历史、方法、应用和精神等方面,全面介绍了数学文化的内容和意义。
(2)《数学与生活》:本书通过丰富的实例,介绍了数学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素养。
(3)《数学思维》:本书从逻辑和推理的角度,介绍了数学思维的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
![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ab2834ee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70.png)
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摘要:数学在小学数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数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重要作用,教师只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学科的魅力,探索数学学习的规律。
长期如此,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就能得到有效提高,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渗透策略引言:新课改以来,数学教学已经完成了从知识技能的单一目标转化为具体的三维教学目标,从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数学素养主要包括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式、数学能力等个多方面,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主要体现为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创新运用的能力和意识。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基本内容(一)学会学习素质教育教学理念指出,学校教育要改变以往重知识、重分数,轻能力的教学目标,而是要重知识的同时也重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数学,才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由于心智能力尚未发展完善,他们很难靠自己的能力达到学会学习的目标。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如直观教学和游戏教学等,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实践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我国之前的教育教学中,实践创新精神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但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实践创新精神逐渐成为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且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了。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有效办法(一)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创新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学科,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它没有过多的文字知识和概念需要背诵,强调的是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
![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30e92272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e5.png)
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摘要: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人们开始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始将数学素养的培养放在重点位置上。
本文将从小学数学的教学出发,明确数学素养的要求,如何在教学目标中建立学生的数学素养,如何更好的完善适合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教学环境。
实际上若想要学生拥有数学素养最关键的是学生需要具备数学思维。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教育;小学数学引言: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数学文化是极为重要的,也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关键,因此数学素养也是人类需要拥有的素养内涵。
数学并不只是课本教学中的一个学科,其在生活中可以广泛应用,也正因如此数学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也是教育事业中的关键。
一、树立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意识(一)数学素养的含义从数学素养的角度来看,数学素养所包含的内容众多,分为数学基本技能、知识、数学思维以及数学创新等等。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公示以及计算方法来解决题目,这些虽然不能应用到生活的实践中去,但实际上在学习的过程中人们会形成数学思维,这种数学思维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数学思维可以帮助人们做事更加有逻辑思维性,更加严谨。
由此可见数学思维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二)数学学科对人才的培养价值在教学课堂中教师起到了引导学生的作用,并且在教学中有一定的地位,在数学的教育中,教师应该不断的树立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学习过程中也要贯穿数学素养的培养,将数学素养作为学生学习的导向目标,以下是教师应该关注的几部分:1.教学中提倡学生用数学的视角去认识世界众所周知数学是一个比较有逻辑性、需要理性思维的学科。
教师在教学中若想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看待事物。
在纷杂中找寻事物规律,并且要学会总结。
这也是数学思维可以实现的,数学思维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清晰真实的认识事物。
2.使学生会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数学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甚至有众多图表、符号、思想等等,这些都给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便捷,通过数学的多种方式,可以让复杂的事物变的更加简单。
浸润数学文化提升核心素养——“阿波罗尼斯圆的应用及探究”教学
![浸润数学文化提升核心素养——“阿波罗尼斯圆的应用及探究”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9485679de53a580216fcfeb0.png)
教材教法教学导航2017年11月浸润数学文化,提升核心素养—“阿波罗尼斯圆的应用及探究”教学实践与思考!江苏省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殷伟康《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在高 中阶段数学文化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 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 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 迹,激发对于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受到优秀文化的 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和创新意识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的《关于2017年普通 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中对数学学科明确提出 了增加数学文化内容的要求.数学文化受到空前关注, 成为一线教师讨论的热门话题.但事实上,在课堂教学 中,数学文化的元素还很少,数学文化的教学性是缺失 的.对此,笔者积极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文化素材,开发资 源,运用数学史的有效融人方式,有意识、系统地渗透数 学文化.笔者以“阿波罗尼斯圆的应用及探究”为例,阐 述“如何将数学文化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 数学过程中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体验数学文化的魅 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一、教学过程活动(一)课本溯源,初试牛刀问题1 (苏教版必修2习题2.2(1)探究拓展第12题)已知点#($,%)与两个定点0(0,0),'(3,0)的距离之比为1,那么点#的坐标应满足什么关系?并指出点#的2轨迹是什么?生:由丨#&1 =丄,得"X 2*%2 =丄"U -')2*%2,化简\MA \ 2 2整理得(x +1 )2*%2=4.点M 的轨迹是以(-1,0)为圆心,2为 半径的圆.问题2如果将问题1中的条件“翌)丄”改为“7#&丨MA 丨2 M A =2”,则点M 轨迹是什么?生:点M 轨迹仍然是圆.设计意图:挖掘教材中文化资源,以课本上的习题 作为问题的出发点,并适当进行变式,引导学生进行探 求,发现数学规律,对阿波罗尼斯圆有初步认识,发挥课 本习题的教育功能和教学价值.活动(二)合情推理,探索规律 问题3设点A ,,是平面内的两个定点,平面内的动点M 到点A 的距离与到点,的距离的比为定值!(其中 !>0),求动点M 的轨迹.类比问题1的方法给出解题方法.结论:平面内到两个定点A (-.,0),,(.,0)(.>0)的距离之比为定值A (A #1)的点M 的轨迹是以C ($.,0)为圆心,■^为半径的圆.当!)1时,点M 的轨迹是线A 2-1段4,的中垂线.上述这个圆最早由古希腊著名数学家阿波罗尼斯 (公元前262~公元前190年)发现的,人们将这个圆以他 名字命名,故称为阿波罗尼斯圆,简称阿氏圆.这个结论 称为阿波罗尼斯定理.阿波罗尼斯与欧几里得、阿基米 德齐名,堪称亚历山大时期数学三大巨匠之一.他对圆 锥曲线进行了深刻且系统研究,几乎囊括了圆锥曲线所 有性质,其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他的经典巨著《圆锥曲 线论》中.问题4阿波罗尼斯圆有何特征?经过学生猜想、质疑、讨论与探究,很快发现阿波罗+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资助课题$构建数学文化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B -a /2013/02/069)研究成果 之一.6 十.?炎,?高中版2017年11月尼斯圆具备以下三个特征:①圆心C3"#所在直线上;②两个定点分别位于圆内和圆外;③其直径2%& M I+歷A+l A-1 1,1,—-11A A设计意图:问题3是将问题1~2—般化,即从特殊到 一般进行探究,运用类比方法,可以得到阿波罗尼斯定 理.其中定点、比值和圆是相伴共生,互为依存,它们之 间必有联系.并引导学生对阿氏圆的特征展开深人研 究,发现规律,归纳出了三个基本特征,从而深化对阿波 罗尼斯圆的认识,体验数学文化.活动(三)数学运用,链接高考问题5 (2013年江苏省高考第17题)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2〇y中,点((0,3),直线5:4=22-4.设圆!的半径为1,圆心在5上.⑴若圆心!也在直线4,2-1上,过点(作圆C的切线,求切线的方程;图1(2)若圆!上存在点6,使1641=21601,求圆心!的横 坐标7的取值范围.分析:第(2)小题,由1641=21601可知,点6的轨迹是 阿氏圆8,又点6在动圆C上运动,所以原问题转化为圆!与圆8有公共点,即两圆相交或相切.圆心!(a,2a-4),则 圆!的方程为(2-a)2+[4_2( a- 2)]2=1.解:设点 6(2,4),因为16(1=21601,所以!22+(4_3)2= 2!22+42,化简得22+42+24_3=0,即口22+(4+1)2=4,所以点6在以8(0,-1)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上.由题意知,点6(2,4)在圆!上,所以圆!与圆8有公 共点,则 12-1"1!8"2+1,即 1"!a2+ U a-3)2"3.整理得-8"5a2_12a"0.由5a2- 12a+8 #0,得a$ R;由5a2-12a"0,得 O^a"!2.所以点C的横坐标a的取值范围是%%2 .事实上,不少学生得到阿氏圆8方程后,只注意到点 6在圆8和圆C上,于是将两个圆方程联立方程组(22+(4+1)=4,、通过消去2或4,将问题转化为关K2-a)2+(4-2a+4)2=1,于4或2的一元二次方程有解,试图用代数方法求解,结 果可想而知,只能无功而返.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喜欢从 代数角度进行求解,弱化从几何角度进行思考导致的结果.由此可见,合理又适当的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是解决 此类问题的关键.设计意图:这是一道与阿波罗尼斯圆相关的高考 题,体现了新课程中数学文化的重要基本理念,高考考 试大纲中对数学文化的考查要求,也显示出数学文化在 选拔性考试中独特的“点石成金”作用.难点在于探究点 6的轨迹,而点6的轨迹就是阿波罗尼斯圆,然后将问题 转化为两圆的位置关系.活动(四)延伸拓展,深化思维师:阿氏圆的表达式中涉及两个定点、一个定比和 动点的轨迹方程.对阿氏圆作进一步的探究,若在已知 动点的轨迹的条件下,改变其他三个量的逻辑次序,能 否可以得到新的结论呢?拓展 1已知点((-2,0),$(4,0),圆!:(2+4)2+42= 16,点9是圆C上任意一点,问:是否存在常数A,使得M=A?若存在,求出常数A;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9$1师:已知两个定点(,$,定圆!,求定值A.生:设9(2,4),由M=A,可得 V U+2)2+42 =A,整四1 V U-4)V理得22+4+ 4(1+2A) 2+^^=0,其阿氏圆的圆心为1-A21-A2(-2(1+$$2),0),即(-4,0),所以-2(1+2$2) =-4,解得、1-A丨1-A2A=丄.2也可以根据阿氏圆特征③,直接列出方程进行求 解0生:可以从整体入手,设9(2。
数学文化对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
![数学文化对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6b351e9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48.png)
数学文化对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1. 形成数学思维数学文化是数学知识和思维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中的传承和发展,包含了丰富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接触和学习数学文化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学习具体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接受和领悟数学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思维方式和方法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思考方式,促进其形成扎实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2. 提升数学兴趣数学文化的丰富多彩吸引着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学生接触到数学文化的过程中,他们会对其中的故事、定理、公式等感到新奇和神秘,激发了他们对于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这种兴趣会促使学生更加专注和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愿意主动去学习和探索其中的奥秘,从而提升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3. 塑造数学情感数学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如数学家的坚持、创造、探索,数学思想的宽广、深邃,数学成就的伟大与卓越等。
学生在接触这些情感因素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对数学抱有敬畏、喜爱、尊重的情感,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这种情感因素对于学生形成健康的数学心态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因素。
二、如何通过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1. 注重数学文化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数学文化的教学,将数学知识融入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数学家的生平事迹、数学定理的产生和发展等。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2. 创设生动的数学文化学习环境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数学百科知识竞赛、名人故事讲座、数学文化展览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文化氛围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浸润式的文化氛围中学习和感受数学文化的独特魅力。
3. 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文化研究鼓励学生选题研究数学文化,让学生通过调查、采访、阅读等方式深入理解和感悟数学文化的内涵,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文化案例渗透王言艳
![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文化案例渗透王言艳](https://img.taocdn.com/s3/m/7a214a6a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45.png)
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文化案例渗透王言艳发布时间:2023-06-22T05:57:49.528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7期作者:王言艳[导读] 数学文化作为文化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课堂的应用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核心素养,对小学生未来的生活学习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数学文化的内容在教材中也以多种方式、多种形式出现,我们可以将数学史料渗透在平日课堂上,将数学史等数学文化自然而然地融入课堂,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的厚重是我们不断的追求,对促进学生知识整合与渗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青岛市李沧区沧海路小学山东青岛 266100摘要:数学文化作为文化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课堂的应用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核心素养,对小学生未来的生活学习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数学文化的内容在教材中也以多种方式、多种形式出现,我们可以将数学史料渗透在平日课堂上,将数学史等数学文化自然而然地融入课堂,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的厚重是我们不断的追求,对促进学生知识整合与渗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文化渗透李铁安先生曾说:“孩子的数学学习之旅,学过的数学知识可能会日渐遗忘,但数学文化的内涵会一直流淌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默默地用一股看不见的力量帮助他们的生活和成长。
”因此,教师要把数学文化的内涵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亲身经历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数学核心素养以及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反思的精神,同时在感受数学文化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思维和精神。
下面是课堂上渗透数学文化的片段与思考。
片段一:《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意图谈话:同学们,今天阿福想要做一件新衣裳,他来到了裁缝店,我们来看看他遇到了什么问题(播放视频)。
引出问题谈话:同样都量了3拃,为什么阿福的衣服为什么做小了呀?预设1: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
预设2:师傅用大手量的,徒弟用小手量的。
提问:用不同的手去测量,拃就不一样长,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让量的布一样长吗?预设1:都用师傅的手,都用徒弟的手,也就是应该用一个人的手预设2:用尺子小结:这些方法都告诉我们要统一标准。
渗透数学文化,落实核心素养——以《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教学为例
![渗透数学文化,落实核心素养——以《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教学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364c353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23.png)
渗透数学文化,落实核心素养——以《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教学为例摘要:渗透数学文化教学与落实核心素养教学是当前数学教育的重点。
本文以《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教学设计为例,将数学文化渗透于课堂教学,通过分类讨论、类比、化归及数形结合思想推导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落实数学运算、数学推理及数学建模素养的教学。
关键词:数学文化;核心素养;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1引言新课标提出要落实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的教学[1]。
如何能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呢?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再现数学文化,将其渗透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是个有效的方式。
数学文化既包含数学的思想、精神、语言、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还包括数学在人类生活、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和意义,以及与数学相关的人文活动[1]。
数学知识本身也是文化,将数学文化渗透于课堂教学做到数学知识与文化相辅相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文化共鸣,在理解知识与熟练运用的过程中,将数学的知识与思想方法内化为数学素养[2]。
本文以等差数列前项和为例,探讨渗透数学文化的同时如何落实数学核心素养教学。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二第4章第2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教材首先通过高斯计算前100项和的故事引入,接着请学生思考怎么求数列的前项和,然后推广到求等差数列{}的前项和,最后对公式进行探究及应用。
本文将从泰姬陵到高斯算法到数列史的发展再到《九章算术》等相关的数学史呈现给学生,每个情景的出现都彰显着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并且围绕问题串的设置,从有穷到无穷,一步步推导获得公式,让学生经历连续的思维活动,引导其进行思考探究,有助于新知的生成,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促进他们数学推理、数学运算、数学建模等素养的形成。
例题的选择与生活相关,巩固所学的知识的同时又体现数学的实际应用。
2历史的选择与启迪2.1了解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研究历史及其相关应用教材中通过数学王子高斯计算前100项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
渗透数学文化 落实核心素养--对“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教学的再设计
![渗透数学文化 落实核心素养--对“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教学的再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7b0ebd8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f4.png)
上海中学数学・2020年第12期7渗透数学文化落实核心素养——对“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教学的再设计201306上海中学东校王琴摘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数学文化对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笔者以“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教学设计为例,立足课堂,渗透数学的文化内涵,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核心素养;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将数学文化始终渗透在数学课堂中.⑴课堂教学是渗透数学文化、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主战场,因此,课堂教学设计显得尤其重要.“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是上海教育出版社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也是公认的内容重要、教学环节难处理的一节课.笔者基于一次公开课的经历,将自己对本课的再设计呈现岀来.1课堂导入的不同视角数学课堂教学选择以何种方式导入,既是教学展开的第一步,又是决定课堂成败的关键一步.受教材不同、教师理念和学生能力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对本节知识的导入也是五花八门,大致呈现以下几种.单刀直入式.仿照上海教育出版社教材的方式,直接提出“如何计算a+0,a—的三角比”.教师先是抛出诸如“如何求值cosl5°,sin75°"的问题,引出课题,再来猜想公式.(新教材中没有三角比概念.此方式可以按照新教材方式进行)情境引入式.人教A版教材用章头图中测量电视发射塔等问题情境引入,这种引入方式比较好地联系实际生活,但计算比较繁琐.构造了两角和的正切值,过渡到两角差的余弦很不自然,所以很多教师对这个情况进行了改良,先设置一个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再引出求cosl5°的值,再来猜想公式.引导探究式.很多教材证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用的是向量法.仿照此思路.设置诸如“已知(cos45°,sin45°),b=(cos30°,sin30°),试求a•b的值”的问题,用“算两次”方法(“算两次”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也称做富比尼原理,它把同一个量以两种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来),得出a•b=cos45°•cos30°—sin45°•sin30°=|a|•|6|•cosl5°'2j,再由特殊到一般猜想公式.复习启发式.有教师先复习同角三角比和诱导公式等前几节内容.然后引到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上.比较上述几种引入方式,笔者认为单刀直入式有些突兀,缺乏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向量法的引入虽然能很快得到公式,但是各教材前后顺序安排不同,有些教材将向量的学习安排在三角的后面.而且向量法的引入突出了教师的主观意识,不利于学生去探究挖掘数据之间的关系.复习启发式问题设置难度大,往往指向性不高,学生容易跑题.笔者认为,在引入时提出一个既熟悉又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潜能,更好地落实数学核心素养.2证明方式的不同视角从公式的证明方法来看,主要分为几何法、坐标法、向量法、面积法.几何法主要以古埃及数学家托勒密的三角函数弦表、公元3世纪数学家帕普斯在《数学汇编》中给出的证法为代表.人教A版教材采取了几何法和向量法两种证明方式,几何法比较直观,但是构造角比较困难.坐标法主要是建立直角坐标系中单位圆的证明方法,由19世纪法国数学家萨吕斯首先提出.1941年美国数学家麦克肖恩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人教B版和上海教育出版社教材采用的是改进之后的麦克肖恩模型.向量法通过数量积的定义和坐标运算两种形式求向量的数量积,将二者结合起来,证明过程简单.北师大版、苏教版、湘教版教材都是采用此法,遗憾的是,向量的夹角只适用于[O.k],对任意角证明探讨较难,这冲淡了此法的优越性.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用面积法来弥补几何法证明构造辅助线难的缺陷,但是使用面积法必须先8上海中学数学• 202()年第12期了解两边及其夹角的面积公式.总之.不同的推导方法体现出不同的数学特点,不同的巧妙构思得到相 同的结果.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使其 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博大精深.3教学再设计针对上述问题和教材顺序编排的限制,笔者对本课教学进行了再设计,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收到较好效果.3. 1创设情境与结论初探师:在数学课堂上,我们经常强调“动手”与“动 脑”并重的观点,请大家拿出常用的45°和30°的三角板,思考以下几个问题.问题1你能够用这两块 三角板(如图1所示)拼出哪 些角度呢?生 1:75°,105°,180:问题2你能用它们拼出15°的角吗?生2:能,如图2或图3.图2图3问题3 你能否利用所拼出的图形(如图2或图3),求出cosl5°的值?生3:能.如图4,过D 作DE 丄BC 交BC 于点E ,设 ZABC= 45°, ZABD = 30°,设 BD=1.则 AB=噜.BC=^-,DC=AC~AD = ^~,A图4C£=fcZ2.B£ = BC-CE = <±^4 “os ZDBE=如5。
基于数学文化下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基于数学文化下提高学生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8bd920f0a32d7375a51780ba.png)
基于数学文化下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摘要:数学文化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可以说数学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文化产物。
数学人文知识、数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等等,都是值得教师们利用的数学文化素材。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数学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体察社会生活和数学文化之间的互动。
本期,我们探讨教学场景中的数学文化。
关键词:数学文化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数学文化在数学教材中多处呈现。
然而,大多数教师只注重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了引导学生对数学本质、数学价值认识与数学文化的渗透,使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兴趣,并慢慢有了厌烦、害怕情绪,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渗透一定的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理解数学文化对数学教育的影响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对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物,它的抽象性决定数学就是一种文化。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静下心来,重新审视一下这门基础性课程。
作为一个现代人,生活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无时无处不在与数学打交道,购物结算、统计分类、建筑设计等都离不开数学。
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提高对数学文化教育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积累和数学技能的培养上,更要关注教学过程中数学文化的渗透。
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数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应用价值、人文价值,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更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化感悟和创新意识,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方式,渗透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的数学文化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能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初中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
![初中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https://img.taocdn.com/s3/m/5e0036e2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67.png)
初中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初中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一、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多做思维导向的题目,设计启发式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PBL(问题驱动学习)等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这些方式,教师可以将数学思维培养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二、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在初中阶段,学生通常对数学学习存在着浓厚的兴趣。
而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对数学的喜爱和热爱是教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引入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使用数字游戏进行知识引入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还可以进行数学文化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相关数学家的生平事迹等,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这些方式,教师可以将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渗透到教学中,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愿意主动学习数学知识。
三、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数学素养包括了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情感、数学方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重视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数学知识的扎实掌握,通过多维度的知识的引入和扩展,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包括数学运算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设计,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数学情感,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和信心,让他们从内心热爱数学,愿意学习数学。
教师应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多种数学解题方法,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以上方式,教师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多方面的提升。
核心素养下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3)
![核心素养下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3)](https://img.taocdn.com/s3/m/ece2b93c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e.png)
核心素养下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1.核心素养,是新时代提高素质的要求,是指个体拥有的能力和品质。
基于此,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最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对于人们的思想、认知、品德等方面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的重要课程。
本文旨在探究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 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2.1 利用数学题目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教师在编排数学题目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内容。
例如,对于加减乘除的题目,可以将传统节日、民间故事、古诗词等元素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做题时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例如,可以出题:小明在中秋节吃了2个月饼,小丽吃了3个,他们一共吃了几个月饼?这样的题目不仅让学生理解加法,还能够了解中秋节的习俗。
2.2 利用作业、考试等教学形式进行传统文化宣传除了数学课堂之外,作业和考试也是学生接触数学知识的重要形式。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带有传统文化色彩的作业题目,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例如,可以出题目:十个红旗五个礼堂,请问每个礼堂要放几个红旗?这样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计算,了解到五星红旗和中华礼仪的含义。
同样的,教师在设置考试题目时,也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
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数学成绩,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3 创新课堂模式,注重知识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数学课程内容丰富,有很多知识点需要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将数学知识点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例如,可以对一些几何图形进行传统文化的解析,让学生通过绘制几何图形,了解到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角度概念。
例如,可以让学生绘制元宵节灯笼图案,让他们通过绘画了解到传统文化中的对称轴和角度概念。
3. 总结通过上述策略,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融入数学文化,提升数学素养
![融入数学文化,提升数学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7e2aaaf8195f312b3169a561.png)
融入数学文化,提升数学素养作者:黄翠云来源:《江西教育C》2018年第06期数学不仅仅是一门抽象、概念性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种文化。
如果教师能够可以站在文化的角度去开展数学教学,则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什么是数学文化呢?从广义上来讲,它包含了数学史、数学艺术、数学教育以及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的演变历史教给学生,把数学家的研究过程讲给学生听,将有趣的学具应用到课堂中,将生活中的数学元素融入课堂中,从而增强数学的代入感。
另一方面,将数学文化融入到课堂中,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注意力更集中。
一、融入数学文化,在普及数学历史中提升核心素养数学的魅力不单单源于它的特点以及它与生活的关联,同时还源于它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纵观小学数学教材,它安排了一些有关数学文化的内容在教材中,这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载体,也是教师进行数学文化拓展的重要载体。
教师有必要将数学知识的发展历史传递给学生,由此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进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获得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以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为例:在教学该知识点时,教师要考虑到它的演变过程涉及到了许多高等数学计算法则,不利于小学生理解。
为此,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将研究的过程说给学生听,然后再阐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如何被运用到生活中的,从而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三角形以及它的面积计算公式。
同理,在教学三角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圆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同样可以运用上述的方法,合理借助数学文化,为学生打造出新颖的数学课堂。
可以说,这种普及数学知识演变历史的数学方法,优点在于充分借助了数学文化的魅力,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视野,让学生从现实的角度去学习数学知识,这比起以往的教学方法更具现实性和直观性,学生也会在有趣的情境中更好地探究数学,进而获得数学素养的提升。
数学文化对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
![数学文化对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69d6e47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a6.png)
数学文化对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数学领域具备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发展数学思维和养成数学习惯的综合能力。
而数学文化作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着“会做题,不爱学”的现象,他们只追求解题技巧,缺乏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抽象思维能力。
这与数学文化对学生的启发和激励相去甚远。
有必要深入研究数学文化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探讨怎样将数学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素质。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数学基础。
1.2 研究意义研究数学文化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数学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背景和意义,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数学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水平。
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数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和应用,拓宽他们的数学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数学文化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道德素养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综合素质人才。
研究数学文化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数学教育改革和实现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2. 正文2.1 数学文化的概念和内涵数学文化是指数学思想、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技术在社会、文化及个人中的运用和表现。
数学文化包括数学历史、数学哲学、数学艺术、数学思维方式等内容。
在数学文化中,数学不仅被看作是一种工具或技能,更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
数学文化滋养数学课堂,提升核心素养——以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为例
![数学文化滋养数学课堂,提升核心素养——以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1f2dcca011ca300a7c39066.png)
新教育·上旬刊一、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1.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是否对基本知识有所掌握,而忽略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和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
另外,一些教师只停留在教教材层面上,没有把各单元、各年级知识进行有机地整合,更没有形成有序的、紧密联系的结构系统,容易造成学生对所学各知识之间缺少联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而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是分数的高低,要想得高分就要靠多做题来实现。
在这样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对学生来说意义更多的是会解决这道题,这样一来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无法提高。
2.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但在传统数学课上,学生更多的是倾听,通过教师地讲解学会解题。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被动的,没有积极、自动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推敲,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学习能力低下,解题则多具有模仿性,对学生来说,这样的数学课是乏味的,呆滞的,没有灵魂的,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和学生核心素养更无从谈起。
二、在课堂融入数学文化的必要性、可行性1.必要性。
数学文化是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失的。
首先,从教师角度,只有将数学文化真正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才能站在历史长河和现代文明长廊之上,以更高的角度去教数学,做到“真教数学”。
同时能将数学的各个基础板块进行系统地、有机地结合,这样各板块、各环节内在互相联系,密不可分,更有利于教师对数学这门学科的整体把握。
其次,从学生角度出发,将数学文化融入到数学课堂中,结合基础数学知识,介绍有关数学历史、数学知识的由来在生活中的应用,重要结论、定理的推断过程赏等都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认知需求。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最大动力,在这样浓厚的兴趣驱使下,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变成主动,学生在主动学习的基础上才会主动思考、研究、探索,明白学习数学这门学科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解决一道或者一类题,而在于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探索的精神、创新意识都得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习效果会截然不同,从长远考虑,学生良好的思维构建,将会是他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64e6e756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e3.png)
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界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素养培养。
数学素养是包括数学思维、数学能力、数学知识和数学情感的一种综合性素养。
而渗透核心素养是通过各个学科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相关素养,并在各个学科中得到灵活运用的过程。
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核心素养呢?下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探讨几种有效途径。
一、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数学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一环,解决问题是数学思维的重要体现。
我们可以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比如,对于初一学生,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问题,如:一只小猪在草地上找食物,如果它从A点出发,走到C点吃到一定数量的食物,再从C点出发走到B点,它需要经过哪几片草地呢?这时,学生需要运用到几何中的勾股定理和距离公式等知识,并通过画图和计算来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设计,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问题还需要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解决,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核心素养的渗透效果。
二、通过数学游戏提高学生数学能力数学能力是另一个重要的数学核心素养,同样需要通过教学手段去培养。
数学游戏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教学手段,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还能起到锻炼学生数学能力的作用。
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数独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和神奇性。
在此过程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例如运算、推理、逻辑思维等。
此外,数字拼图、数学趣味实验、数学竞赛等数学游戏,都是不错的选择。
在进行游戏时,老师可以边玩边讲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知识,同时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三、将文化元素融入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情感素养情感素养是数学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情感素养是否丰富与人的情绪、品德、价值等方面密切相关。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文化元素融入到教学中去,让学生了解数学与文化的深刻关系,以达到提升情感素养的效果。
挖掘数学阅读价值,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以人教版教材《你知道吗?》栏目为例
![挖掘数学阅读价值,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以人教版教材《你知道吗?》栏目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8719621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e0.png)
《你知道吗?》是人教版教材特意开辟的栏目,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但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忽略了该栏目的教学价值,局限于引导学生理解浅显的知识点,没有真正发挥该栏目的教学功能。
为此,我进行了相关研究,期望能合理利用该栏目,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方法、体验价值、提升素养。
一、深研教材,,挖掘数学阅读价值《你知道吗?》栏目选编丰富的阅读材料,从各个方面展示中国数学教育文化的魅力。
该栏目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具有以下教学价值:1.补充丰富的数学知识,呈现数学的人文价值。
知识的产生、发展等数学史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活动的“原过程”,厚植数学文化底蕴。
《你知道吗?》栏目编排了不少数学史料。
例如,二年级上册第86页介绍了我国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乘法口诀“九九歌”名字的由来及发展过程,同时呈现了刻在竹简上的乘法口诀,能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数学教育及历史文化,从而激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2.蕴含常见的数学思维,体现数学的理性价值。
数学特有的理性精神激发和促进人类思维的发展。
《你知道吗?》栏目多数内容背后都蕴含着数学思维、数学精神,有助于促进学生锻炼思维、积淀素养。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94页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的“出入相补”原理,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交流,尝试运用这一原理推导出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这一内容体现了数学思考的重要意义,也彰显了数学思维的哲学内涵。
3.具有鲜明的生活元素,凸显数学的创造价值。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服务于现实生活。
《你知道吗?》栏目引入生活化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对应,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还能打破思维能力不足的限制,凸显数学文化的创造价值。
例如,六年级上册第49页介绍了在实际生活中广泛存在的黄金比。
学生通过阅读该材料,可以拓宽知识面,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彰显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自主发现、理解、建构,并迁移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基于数学文化,提升核心素养
![基于数学文化,提升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88b03833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d5.png)
基于数学文化,提升核心素养作者:孙晓燕来源:《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21年第10期【摘要】数学文化是指数学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还包括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学科知识的联系等。
数学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推动素质教育活动的实施;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数学文化核心素养素质教育小学阶段的数学文化主要体现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数学经验,精心选择能体现数学文化的素材,通过文化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感悟数学的价值,理解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精神,欣赏数学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文化素养。
2018年,珠江路小學有幸成为山东省数学文化实验校,借助这一高平台引领,珠江路小学积极开展数学文化实践研究,让数学文化落地,助学生素养提升。
一、在学习中汲取数学文化营养文化盛景,遍地花开。
为了让学生感受更厚重的数学文化,珠江路小学领导干部、骨干教师积极参与省、市、区组织的数学文化培训会和研讨活动,并将培训内容对全体数学教师进行全覆盖式二次培训。
会后,每位教师都要撰写心得体会,一次次的培训学习,使教师们对数学文化的感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此外,教师们也积极购买数学文化读本、数学文化著作,反复研读课本中的数学文化素材,由课内到课外,进行相关数学文化素材的积累。
在静心阅读的过程当中,教师们纷纷表示,原来,数学文化可以如此厚重,如刘徽的“割圆术”不仅计算出π的近似值,而且还提供了一种极限的思想,也反映出我国数学文化的悠久历史。
数学史上无数数学家的奋斗历程,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坚强的品格。
从“数学文化”到“数学核心素养”
![从“数学文化”到“数学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2ecd3b4b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63.png)
从“数学文化”到“数学核心素养”数学,这门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学科,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从最初的计数、测量,到如今的复杂计算、模型构建,数学的身影无处不在。
在这个过程中,“数学文化”和“数学核心素养”逐渐成为了教育领域的重要关注点。
什么是数学文化?它并非仅仅是数学知识的堆砌,而是蕴含着数学的历史、思想、方法以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数学文化让我们了解到数学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无数数学家的努力和探索中逐渐完善的。
比如,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不仅是一部重要的数学著作,更是奠定了几何公理体系的基础,影响了后世数千年的数学发展。
数学文化还体现在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上。
日常生活中的建筑设计、金融理财、数据分析等,都离不开数学的支撑。
以建筑为例,设计师们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计算结构的稳定性、空间的利用率等,才能设计出既美观又安全的建筑。
而在金融领域,利率计算、风险评估等也都需要扎实的数学功底。
然而,仅仅了解数学文化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
这些素养是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数学抽象是从具体事物中抽取本质特征,用数学语言和符号进行表达的能力。
比如,从一堆具体的苹果、香蕉、橙子中抽象出“水果”这个概念,就是一种数学抽象。
逻辑推理则是通过已知的条件和规律,推导出未知的结论。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常常需要运用逻辑推理来找到答案。
数学建模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天气变化、分析交通流量等。
直观想象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
在学习几何图形时,通过直观想象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图形的性质和关系。
数学运算则是进行数学计算的基本能力,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
数据分析则是在大数据时代越来越重要的一项素养,能够帮助我们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数学文化视域下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数学文化视域下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3e2ad1c2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36.png)
数学文化视域下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摘要:随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教师也要在课堂中不断加强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不仅要让当代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也应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识,在数学文化的熏陶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本文将从数学文化视域的角度谈谈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希望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献计献策。
关键词:数学文化;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重要学科。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对高中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
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从数学文化视域的角度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高中数学教师应着重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数学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有效的落实路径,为学生今后走入社会奠定扎实的数学基础。
一、数学文化与数学核心素养的简要概述(一)数学文化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在漫长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文化瑰宝,在数学文化中不仅体现出了数学的发展规律和本质内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种文化之间的交互关系。
数学文化主要包括数学思想、数学语言以及数学精神。
对高中学生进行数学文化教育,不仅可以训练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建立系统的逻辑思维体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动手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数学文化也可以培养高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文品格,让学生在探讨学问的过程中保持严谨、独立、脚踏实地的学术精神,这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1.数学核心素养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不仅仅是针对数学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度钻研,进一步体会数学的精髓。
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
也就是要求高中学生必须掌握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2.进一步感知数学思想,形成系统的数学思维体系。
高中学生在具备一定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要在数学思想的引导下对知识进行深化,从而实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例如培养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推理归纳思想等;3.培养数学情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渗透数学文化,提升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19-10-17T16:38:12.16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12月总第320期作者:仇世林[导读] 数学学科作为众多学科学习研究的基础所在,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文化底蕴,能够帮助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做好各个学科的研究探索。
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融入数学文化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成人教育中心266000
摘要:数学学科作为众多学科学习研究的基础所在,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文化底蕴,能够帮助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做好各个学科的研究探索。
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融入数学文化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文化渗透策略
在素质教育环境下,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学应依据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将数学文化融合在课堂教学当中,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而言,数学文化的重要作用就是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发展,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性和创新性。
一、初中数学课堂融入数学文化的意义
数学文化包括数学史、数学教育以及在数学发展过程中的人文与社会因素。
把它们引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具有两大积极意义: 1.提升学生的人文理念与兴趣。
初中数学要求学生掌握符号运算与图形求解,单纯的记忆与背诵不能让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数学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让学生了解到每个数学公式与定理都是由数学先辈们历经尝试、不懈努力得来的宝贵财富,从而鼓励学生珍惜当今的数学成果,提倡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家们不断探索、不畏艰难的精神,进而使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2.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实践能力。
初中数学的学习侧重于教会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融入数学文化,是为了拉近学科与生活实际的距离,同时也把数学学科作为一门应用学科,为学生搭建间接学习其他学科的桥梁。
这样,学生可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加强核心素养,从而形成综合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二、数学文化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融入方法
1.渗透数学史料,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史作为数学文化的一部分,在初中数学教学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数学史料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对数学发展过程实现充分的感知,切身体会到数学理论如何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化成今天的成果。
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定理、公式是经由前人奋斗与创造才诞生出来的。
通过了解此类数学史料,学生可以增强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与勇气,受到鼓舞。
比如在初次学习代数时,学生对借助字母代替数字来开展相关运算的过程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抵触,甚至对计算结果采用算式表示的做法产生了疑惑。
此时,教师可以引入数学史料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学:很早以前,古人就在探索以字母来表示数字的方法。
教师从“代数学鼻祖”丢番图讲到中国宋元时期的“天元术”,甚至可以讲到韦达于1591年在《分析引论》中使用字母来表示已知数、未知数,让学生知道沿用至今的“代数学”是古已有之的。
这段历史的讲述不仅消解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解除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还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代数学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深刻体会数学文化的魅力。
2.课堂教学趣味性。
长期以来,我国受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加之数学学科本身抽象和枯燥的特点,使得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比较单一,教师只注重向学生灌输数学的概念、定理和公式,严重忽视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在新课改背景下,新课标明确指出:“生活经验是教师教学可以利用的素材,数学学习可以且应该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新课标的指引,对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进行趣味化设计,通过多媒体、游戏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3.组织探究活动,开发跨学科学习环境。
数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会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还应该形成一种数学技能、数学品质以及理性思维模式。
数学不仅直接作用于生活实际,还为其他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操作理念和实践模式,与其他学科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数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性的探究能力。
比如,利用一、二次函数可以推衍物理公式;方程思想可以被代入化学方程式中;数学比例知识被应用于地理学科的比例尺换算。
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组织跨学科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数学文化角度出发,关联其他学科,实现初中知识的共通与融合,引导学生积极开发与探索数学文化的环境,让数学文化真正融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
4.利用数学文化对学生渗透美学教育。
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数学不仅仅是概念、公式、定理和例题的集合,其本身更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例如内容美、形式美、对称美等等。
作为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方式对学生渗透数学的美学价值,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美的鉴赏能力。
例如,学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对称美;学习勾股定理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欣赏著名的毕达哥拉斯与勾股定理以及金字塔与勾股定理。
通过这样多方面、多角度的美学展示,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美,明白“数学是这个世界之美的原型”的含义,使他们能够像欣赏其他艺术品一样欣赏数学,学习数学知识背后的文化内涵,让他们深刻体验数学文化的魅力,从而发展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把初中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会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能受到良好的数学文化教育,使他们既能够批判地思辨,又能产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既能灵活地驾驭语言,又具有应用意识和创造精神。
因此,数学文化教育完全适应了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对提高中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张凤霞试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数学文化的融合[J].速读(下旬),2018,(01)。
[2]季慧数学文化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研究[J].数学大世界,2017,(04)。
[3]张传云数学文化融合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