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县劳务输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夏县劳务输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临夏县作为国列、省列贫困县,全县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680m2,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畜牧业发展缓慢,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农民增收问题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为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近年来,临夏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劳务输出工作,将其做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和最大的开发项目来抓,提出了“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工作思路。劳务输转在取得重大成效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1劳务工作基本情况

1.1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截止2007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农村劳动力196032人,剩余劳动力11240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7.30%,其中男性劳动力10387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3%;女性劳动力92157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7%。

1.2劳务输出情况近年来,县上通过政府组织引导、鼓励能人带动、群众自谋输转等方式,使劳务输转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尤其是从2004年开始,县上通过强力推动,连续4年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125团共计输出拾花工6555人(次),创收1085.90万元,劳务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l/3以上,个别乡村甚至达到1/2。大部分农民通过外出务工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增加了收入,为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劳务输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劳务输转已成为临夏县农民增收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虽然政府在农民工培训和劳务输转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全县农村仍有2/3的农业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农村中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由于文化程度低,开展培训后亟待转移。目前,临夏县劳务输转工作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基础设施薄弱,小城镇建设滞后临夏县历史上由于“三分三合”,基础设施薄弱,小城镇建设滞后,县域经济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较弱,

无法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创造更大的空间。

2.2宣传引导不够,外出务工观念落后临夏人民历史上曾因吃苦耐劳、善于经商闻名全国。但由于近年侵权案例的增多和农民进城就业门槛的限制,广大农民不想外出、不敢外出的落后思想比较严重。

2.3职业技能缺乏,劳动力素质不高从临夏县目前劳务输转工作现状来看,该县的劳务输转存在“四多四少”问题,即自发分散型输转较多,政府有组织输转较少;苦力型粗重岗位输转较多,高素质技能型岗位输转较少;向中西部省区输转较多,向东南沿海地区输转较少;男性劳动力输转较多,女性劳动力输转较少。

2.4组织规模化力度小,劳务输出发挥不出整体效益由于省、州至今尚未出台《劳务输转工作管理办法》,劳务输转工作只能边摸索边开展,临夏县虽然从2004年开始通过政府强力推动连续4年组织农民赴疆拾花,但由于县、乡、村组织成本过大,群众依赖性太强,输出数量仅占劳动力总数的

3.30%。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主要靠亲朋好友推荐和自谋分散输出,盲目性和无序性较大,并且大多从事粗、重、险的工作,工资待遇不高。这种粗放式输转由于带有风险性和不确定性,难以形成临夏劳务品牌,没有达到“输出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片”的目的,发挥不出劳务工作的整体效益。

2.5体制存在缺陷,农民工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要想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虽然近几年各地逐步放松了对进城务工农民的种种限制,但受户籍制度和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影响,农村劳动力在各大中城市自由流动择业仍然存在诸多障碍。农民进城务工或定居还享受不到养老、失业、医疗和生育社会保险,也无法获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3加快临夏县劳务输出工作的对策

3.1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流向是城乡结合部的小城镇,其次才是大、中城市。由于目前大、中城市就业竞争激烈,

难以为无一技之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环境。加快县内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不失为促进当地农民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

3.2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劳务县上应根据各乡镇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积极鼓励和球各乡镇发展特色劳务。

3.3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抓好宣传,营造劳务输转氛围。通过在县电视台上开辟专栏、县城主要街道设立宣传咨询点、深入农村悬挂标语及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广泛宣传劳务输出相关政策、先进典型和招工信息。劳务办的工作人员采取人员包乡镇的办法,深入宣传,广泛动员,将用工信息及时传送到农民群众手中。

3.4狠抓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用工单位对劳动者素质有了较高的要求,苦力型、低层次的劳务输出逐步被技术型、素质型所代替,因此,集中精力开展职业教育,抓好劳务人员的技能培训比一味地强调组织输转更重要。打造劳务输转品牌,围绕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

3.5统筹城乡发展,为农民外出提供保障

3.5.1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用法律和合同来明确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发放土地使用许可证,允许农民凭土地使用许可证进行土地出让、出租、入股、抵押等土地流转活动。同时,政府也要采取恰当的措施对土地流转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使愿意进行土地流转的农民得到合理补偿,推动农民向小城镇和城市的转移。

3.5.2转变农民的耕作方式一方面引导农民由种植业向畜牧业等多种经营转移,另一方面引导农民在种植业内部由传统的种植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转移,使传统意义的农民变成现代的农业工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三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改变农民进城落户原则,简化落户手续。取消农民在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的歧视政策,使进城的农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为农民工进城务工创造条件。四是健全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消除城乡分割的社会福利保障体制,解决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后顾之忧。

3.6强化服务意识,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经济基础薄弱,农民观念落后是客观现实,但加快发展经济,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抓好服务,保证劳务输转有序进行。县就业服务管理局、劳务办的工作人员应及时为广大外出务工人员送信息、组织报名、联系车票等,以保证务工人员有序出行。因此,全县各级党政机关要坚定助农增收的服务意识和大局观念,进一步加大有组织输转规模。

3.7狠抓劳务基地建设,不断扩大劳务输出总量劳务输转组织化程度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劳务基地建设滞后,要积极与国内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周边劳动力需求量大的省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关系。

实践证明,劳务输转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有效缓减人地矛盾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铁杆庄稼”。这个产业如果能做好,等于创建了一个永不倒闭的企业群。劳务输转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很多单位和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利益,只有全县上下领导重视,县乡劳务工作者密切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在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下,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才能实现顺利的转移,全县发展经济的步伐才能加快,才能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