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脏特性(一)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五脏特性(一)

【关键词】肺;脾;肝;肾;心;生理特性

脏腑特性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如《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里的“藏精气而不泻”,“传化物而不藏”是对五脏和六腑各自生理功能的概括,而“满而不能实”和“实而不能满”则是对五脏和六腑各自生理特性的概括。此外,《黄帝内经》还对一些脏腑生理病理特性有过一些具体描述,如“肾者,主蛰,封藏之本”、“脾恶湿”等等。脏腑特性虽与脏腑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但两者并不等同。脏腑特性所涉及的内容比脏腑功能更广泛,其概括性更高。历代医家对每一脏腑的特性大都是从古代哲学观点(如阴阳五行属性等)、脏器的形质、解剖位置、生理功能、气机状态、病变特点、用药规律、脏腑与自然界的关系等方面加以阐述和归纳的。因此,自《内经》以降,历代不少医家虽对此多有论述,但长期以来说法不一。本人认为,每个脏腑的生理特性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概括:一是该脏腑内在环境特征,包括阴阳属性等;二是该脏腑气机运动特点;三是该脏腑的“喜”与“恶”。本文拟从这三方面就五脏特性作一简要阐述,以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之用。不当之处,望同道予以指正。

1肺为娇脏其性肃降

五脏之中,肺的组织结构是“两叶白莹,虚如蜂窠”(《医宗必读》),“肺叶娇嫩,不耐寒热”,喜润恶燥,并通过“肺系”与自然界直接相通,外邪易于犯肺,故称其为“娇脏”。清·林佩琴指出:“肺为华盖,职司肃清”,肺在五行中属金,金性肃杀,通于秋气,秋令清肃,生机收敛。肺“虚如蜂窠”,必需具备洁净(肃)畅通的内在环境,才能宣降运动协调,而主呼吸清浊交换和津液运行。明·赵献可《医贯》就指出:“肺为清虚之府,一物不容,毫毛必咳”。故“肃”和“娇”是古人对肺内环境的一种抽象概括。

肺的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特点,古人概括为“宣降”。也就是说肺在“娇”和“肃”的环境下通过其“宣”(向上、向外)“降”(向下、向内)的协调运动来实现其生理功能(主气、行水等)。但由于肺居五脏之上,谓之“华盖”,依据在上者当降的运动特点,肺的气机运动当是以“降”为主。生理上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以及由脾上输于肺的水谷精气均须下降,“若雾露之溉”以敷布全身。而且其下降运动,不仅使全身得到清气、津液的滋养,且使水液不断下输膀胱,维持水液代谢。此外,肺气的“降”还可推动饮食糟粕下行,促进肠道的传导和排泄(肺与大肠相表里)。并且,肺气下降还可制约肝气,防止肝气升动太过(金克木)。所以说,“降”概括性地描述了肺气运动的主要趋向。同时,“娇”、“肃”、“降”三者是互为前提的。肺的“降”促进水液下行、推动糟粕传导和排泄浊气,有利于创造肺内“清肃”的环境而维持其“娇嫩”的特质;肺内清肃洁净的环境,才能保证肺内道路通畅,有利于肺气宣降运动。如果外邪犯肺或痰饮停肺,肺失清肃,以致肺气壅滞,宣降失常而出现胸闷、咳嗽吐痰、气喘等,方如三拗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等;燥邪犯肺或阴虚肺燥,肺叶失润而不娇,可致肺气宣降失职,出现干咳、痰少难咯等,方如桑杏汤、清燥救肺汤等。

2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五脏各有其气机运动特点,这一特点突出表现在其升降出入运动的各有侧重。“升”是脾气运动的突出表现,脾运化水谷精微必须通过其“升”而上输心、肺(即脾主升清)以生气、生血、生津液,并升清气至头目,关系头目等清窍的充养。同时,脾气上升运动的力还协助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因此,“升”概括性地描述了脾气运动的主要趋向,只有通过脾气的升才能真正实现脾主运化功能,甚至可以说脾运化水谷精微的目的就是升清。所以说脾的生理主要取决于脾气是否正常的“升”。若脾气亏损,升举无力,最常见的病理改变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因其不升而运化迟缓,食物不化,而出现不思饮食、食后腹胀等;二是清气不升,头目失养,常见头晕眼花、耳目失聪等,久之可致气血生化不足;三是因清气不升,清浊混杂而下,出现泄泻等,严重者可致某些内脏无托而下垂,如胃下垂、直肠脱垂等。其治常以补中

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即是强调脾气主“升”之特点。

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同时,还担负着运化水湿的功能,这一功能既关系人体津液的生成和运行,又通过其“升”、“运”转输作用免除水湿在体内的停留,防止痰饮水湿形成而致病。一旦脾气亏损,运化失职,升举无力,则易致水湿内停而生痰饮等,而痰饮水湿形成之后,又极易困阻脾脏阳气,导致脾气不升,运化失常。故《素问·宣明五气篇》就指出“脾恶湿”。明·吴崑《医方考》说:“脾……喜燥恶湿”。清·吴达《医学求是》也说:“脾燥则升”。因此也称脾为至阴之脏,太阴湿土。清·李用粹更说:“脾本喜燥恶湿者也……故治湿不知理脾,非其治也”。因而针对脾病设立的常用方如四君子汤之用白术、茯苓,参苓白术散之健脾渗湿,平胃散之燥湿运脾,藿香正气散之化湿和中等,都充分证明其喜燥恶湿之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