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护理技术教案-注射法

常用护理技术教案-注射法
常用护理技术教案-注射法

授课班级:2010级临床本科2班

授课时间:第五周星期四 1、2节2学时

授课章节:第四章注射法

第五章药物过敏试验法

重点:肌肉注射法、青霉素皮试操作要点

难点:肌肉注射法、青霉素皮试操作要点

教学方法:实习示教练习

学时分配:

一、肌肉注射的实习目的和要求 2min

二、教师示教 8min

三、分组练习 30min

四、教师总结 5min

五、青霉素皮试液的配制实习目的和要求 2min

六、教师示教 8min

七、分组练习 30min

八、教师总结 5min

教学内容:

实验肌肉注射方法

一、实习目的和要求

1、通过实习,学生能熟练掌握肌肉注射方法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树立爱伤观念

3、加强沟通技能的训练,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减轻病人的痛苦

4、做好三查七对工作,防止差错的发生

二、用物准备(于实验室准备)

三、实习过程

1、观看录像,教师提出实习要求,说明实习方法

2、老师演示并总结操作要领

3、学生分组练习,实习老师分组指导

4、指导教师巡视、随时评价纠正不规范操作,

5、集中评价本次实习的情况

四、实习报告要求

1、写出肌肉注射的方法

2、注射成功率

3、实习体会

实验青霉素皮试液的配制

一、实习目的和要求

1、准确配制青霉素皮试液作过敏试验,防止发生过敏反应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做好三查七对工作,配制剂量准确

3、熟练掌握通过考核

二、用物准备(于实验室准备)

三、实习过程

1、教师提出实习要求,说明实习方法

2、学生演示老师总结操作要领

3、学生分组练习,实习老师分组指导

4、指导教师巡视、随时评价纠正不规范操作,

5、集中评价本次实习的情况

四、实习报告要求

1、写出皮试注射的方法及结果的判断

2、实习体会

课后小结:本次课按计划完成。重点介绍了注射原则,IM注射的方法,青霉素皮试液的配制方法要求大家掌握IM的操作技能,说出

其皮试结果的判断以及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措施。

参考资料:1、常用护理技术主编阳爱云湖南科技出版社

教案中医护理常用技术

第次课授课时间授课地点 授课方式理论课( )实验(训)课() 章、节名称中医护理技术计划学时 4 教学目标及要求1.掌握留罐法、温和灸。 2.了解拔罐、艾灸、刮痧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提问,示教。 教学重点及措施教学重点: 留罐法、温和灸。 教学难点及措施教学难点:闪火法留罐。 解决措施:通过讲解闪火法留罐的过程,视频学习,现场示教,让学生学习掌握。 教具 多媒体(仪器)、幻灯片、示教器具。 注:“信息技术运用”指板书、幻灯片、视频、音频、网络、书籍等。可按统一格式加续页。

讲授与指导内容 教学设计 (课堂互动、信息技术运用及课时分配) 拔罐 一、概述 1、定义:以罐为工具,造成罐内负压,使之吸附体表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2、起源与发展 罐具:牛角罐、竹子、木罐、陶罐、铜罐、玻璃罐、抽气罐、磁疗罐等。 排气法:火力排气法、水煮排气法、注射器排气法、电动排气法等。 拔罐法:留罐法、闪罐法、走罐法、刺血拔罐法、针罐法、水罐法等。 二、作用机理 1、良性物理刺激作用 2、温热作用 中医认为,拔罐可祛除邪气、调整经络气血,使气血阴阳平衡。 本疗法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散淤、消肿止痛、拔毒排脓、扶正固本等作用。 三、治疗特点 1、操作简便,经济实用,易学易用,疗效显著,使用安全。 2、罐法多样,取用灵活 3、异病同治,重在调整 4、缓解疼痛,功效迅捷 四、拔罐方法 火罐法 1、准备 明确诊断、选准部位 准备用品:罐具、火柴、酒精、棉球、镊子等。 术前解释 摆好体位 2、操作方法 闪火法 投火法 架火法 闪罐法介绍拔罐、艾灸、刮痧(5min) 讲述拔罐(10min)拔罐方法(10min)

常用护理技术教案-排泄护理技术操作

2010 级临床医学本科 2班 第 16周 星期四 1 、2 节 2 学时 第七章 排泄护理技术 排尿活动的观察及排尿异常的护理 导尿术、灌肠法的方法和要点 讲授法 示范法 第一节 排尿护理技术 ........................................ (三)排尿活动的异常 ............ .. 8min (四)排尿异常的护理 ............ 20min (五)尿标本采集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 . 5min (六)健康教育 ................. ... (七)防腐剂的作用及用法 ........ .. 2min (八)导尿术与导尿管留置法 ...... 15min 第二节 排便护理技术 ........................................ (一)大量不保留灌肠 ............ 20min (二)保留灌肠 ................. . (三)简易通便法 .............. .... 错. 误! 未定义书min 教学内容: 第七章 排泄护理技术 第一节 排尿护理技术 一)与排尿有关的解剖生理(自学) 二)排尿的生理(自学) 三)排尿活动的异常 1、多尿:指 24h 尿量经常超出 2500ml 2、少尿:指 24h 尿量少于 400ml 或每小时尿量少于 17ml 3、无尿(尿闭):指 24h 尿量少于 100ml 或 12h 内完全无尿者 4、膀胱刺激征: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 5、尿潴留:指尿液大量存留在膀胱内而不能自行排出者 6、尿失禁:指排尿失去意识控制,尿液不自主地流出 1)真性尿失禁:膀胱内稍有一些尿便会不自主地流出,膀胱处于空虚状态 2)假性尿失禁:膀胱内有尿充盈达到一定压力时,即可不由自主溢出少量尿 液,但当压力下降 时,排尿既停,膀胱处于充盈状态。 3)压力性尿失禁:当腹内压升高以致不自主地有尿液流出 四)排尿异常的护理 1、尿液的观察 1)尿量与次数 a 、 尿量:每次约 200-400ml 24h 约 1000-2000ml 平均约 1500ml b 、 次数:一般成人白天排3-5次,夜间0-1次 2)颜色:正常新鲜尿液呈淡黄色或深黄色 a 、 血尿:见于急性肾炎、输尿管结石、肿瘤、感染等 b 、 血红蛋白尿:见于血型不合的输血、恶性疟疾 c 、胆红素尿:见于阻塞性黄胆和肝细胞性黄疸 d 、乳靡尿:见于丝虫病 授课班级 : 授课时间 : 授课章节 : 重 点: 难 点: 教学方法 : 学时分配:

《基础护理学》教案

《基础护理学》教案 第十三章静脉输液与输血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卫生系基础护理教研室 金莉 第一节静脉输液授课时数 14学时授课章节 课型理论课,实验课授课地点教室、示教室、实验室 教学方法讲授法、示教、操作练习、指导、考核、应用开放式教学系统 1、掌握周围静脉输液法、输液速度与时间的计算。 2、掌握常见输液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 3、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教学目标 4、熟悉输液目的及常用溶液。 5、了解颈外静脉插管输液法、锁骨下静脉插管输液法、输液泵的使用。 6、了解输液微粒及消除。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态度,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探索“无痛”注射方法。 1、周围静脉输液法及常见输液故障排除方法。重点 2、输液速度与时间的计算。 3、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1、常见输液故障及排除。 2、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难点 课程内容及环节 【组织教学】 【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讲解新课】 一、静脉输液目的 二、常用溶液 三、常用静脉输液法 四、输液速度与时间的计算 五、常见输液故障及排除 六、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七、输液微粒及消除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第十三章静脉输液与输血 静脉输液和输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静脉输液和输血能及时补充丧失的体液、电解质、增加血容量,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还可通过静脉输注药物,治疗疾病。本章将介绍静脉输液和输血的相关知识。 第一节静脉输液 一、概念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溶液、电解质、药物由直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 二、静脉输液的原理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液体直接输入静脉内。无菌药液自输液瓶经输液管通过针尖输入到静脉内应具备的条件是: 1. 液体瓶必须有一定的高度,即需要具有一定的水柱压。 2. 液面上方必须与大气相通(除液体软包装袋),使液面受大气压的作用,当大气压强大于静脉压时,液体向压力低的方向流动。

《基础护理学》教案.

《基础护理学》教案 第六章病人的清洁卫生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卫生系基础护理教研室 金莉

第六章病人的清洁卫生 病人的清洁护理,是整体护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对危重或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来说,机体的清洁、舒适有利于人体新陈代谢产物的排泄,能预防感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达到促进康复的目的。 第一节口腔护理 口腔是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之一。正常人口腔中有大量的细菌存在,其中有是的致病菌,当人体抵抗力降低,饮水、进食量少,咀嚼及舌的动作减少,唾液分泌不足,自洁作用受影响时,细菌可乘机在湿润、温暖的口腔中迅速繁殖,造成口腔炎症、溃疡、腮腺炎、中耳炎等疾患;甚至通过血液、淋巴,导致其它脏器感染,给全身带来危害;长期使用抗菌素的病人,由于菌群失调又可诱发霉菌感染。所以,做好口腔护理对病人十分重要。(一)目的 1.保持口腔清洁、湿润、舒适,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 2.防止口臭、口垢、增进食欲,保持口腔正常功能。 3.观察口腔粘膜、舌苔的变化及有无特殊口腔气味,协助诊断。 (二)用物 1.轻病人口腔护理用物脸盆、毛巾、漱口杯盛清水或漱口溶液、牙刷、牙膏。 2.重病人口腔护理用物治疗盘内盛换药碗、漱口溶液浸湿的棉球,弯钳与压舌板各1,纱布1块,小茶壶或杯内盛温开水,弯盘,手电筒,毛巾,石蜡油,棉签,珠黄散或冰硼散,锡类散,漱口溶液,必要时备开口器等。 (三)常用漱口溶液 1.正常口腔用清水、生理盐水、朵贝尔液。 2.口腔糜烂、口臭用1%-3%过氧化氢(遇有机物时放出氧分子,有防腐、防臭作用),2%-3%硼酸溶液(酸性防腐药,可改变细菌的酸碱平衡,起抑制作用),0.02%呋喃西林(有广谱抗菌作用),以及甘草银花液等。 3.酸中毒、霉菌感染用1-4%碳酸氢钠溶液(属碱性药,对霉菌有抑菌作用)。 4.绿脓杆菌感染用0.1%醋酸溶液。 5.中西药制成的含漱消炎散、口洁净等,具有消炎止痛,防治口腔疾患作用。 (四)操作方法 1.一般病人的口腔护理适用于不能起床的病人。抬高床头支架,使病人取斜坡卧位,也

中医护理常用技术操作流程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流程 及评分标准 一、艾条灸法 (一)评估 1.患者意识状态,配合程度,主要症状、体质及心理状况。 2.施灸部位皮肤情况、对热痛的耐受程度、女病人是否处于妊娠期。 3. 评估环境,必要时屏风遮挡。 4.告知患者: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果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如是瘢痕灸会由于艾火烧灼皮肤产生剧痛。 (二)适应症 1.经络闭阻所引起的风寒湿痹证、寒凝血滞的胃脘痛、痛经、闭经、菌痢等。 2.阳气下陷引起的遗尿、脱肛、崩漏、带下、阴挺、久泻、各种虚寒证、虚脱证、寒厥证和中气不足等。 3.防病保健。 (三)禁忌症 1.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部、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极度疲劳、空腹、过饱或对灸法恐惧者应慎灸。体弱者,刺激量不宜过强,以防晕灸。(四)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快速手消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五)操作流程 1.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2.核对医嘱,做好解释,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再次核对施灸部位和施灸方法。施灸方法: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三种方法。 4.施灸,手持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穴位,距皮肤2-5厘米处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但无灼痛为度,随时弹去艾灰,灸至局部皮肤红晕,每处灸5-15分钟。 5.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风,告知注意事项,整理用物。 8.洗手,核对医嘱,做好记录并签名。 (六)操作注意事项 1.多穴施灸,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3.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采用艾炷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护理学基础教案首页

《护理学基础》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赵亚珍课程名称护理学基础课次编号 授课时间20XX年下学期周次第17周 授课对象06级大专护理1-10班课型实验课 授课内容 第十六章给药护理 口服给药法、吸入疗法 学时数 2 教学目的1.掌握口服给药的目的和方法 2.掌握雾化吸入的方法 3.能正确实施口服给药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理论知识回顾 3min 一、演示本次实验内容 (一)备药 20min (二)发药 15min (三)超声波雾化吸入器的使用 10min 二、学生练习 30min 三、小结 2min 重点及难点重点:1.备药、发药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难点:1.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实施健康指导 2.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查对制度 教学方法演示、讲授、录象、角色扮演教具药柜、药车、雾化器等复习思考题如何对病人进行服药指导? 参考资料1.护理概述与护理技术/谢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2.护理学基础/喻坚编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 3.临床护理技术规范/蒋红王树珍主编.—上海:复旦大学 4.教学光碟 自评

16-1 口服给药及雾化吸入法 一、用物准备: 1、服药本、服药卡、药盘、药杯、药匙、量杯、滴管、研钵、湿纱布、饮水管、治疗巾、水壶(内盛温开水) 2、超声波雾化吸入装置 二、操作方法: 1、口服:备药核对→规范配药→取固体药→取液体药→再次核对→核对分发→协助服药→观察反应→整理用物 2、雾化:接通电源→检查雾化器是否完好→备好药物→指导病人进行操作→观察记录→整理归位 三、评价: 1、态度认真。 2、给药方法正确,没有任何遗漏和错误发生。 3、护患沟通有效,病人能够理解并配合操作。 四、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2、注意观察效果和不良反应

教案-基础护理学铺麻醉床

项目一一般患者入院护理 任务二为患者准备床单位 子任务2:铺暂空床法 课程名称护理技巧授课对象1703、1704、1708 任课教师刘玲 所在院系护理学院 工作任务1、明确铺暂空床的目的 2、能熟练地完成暂空床操作 课时 2 教学目标素质目标: 1.动作敏捷,不怕苦、不怕累,有较强的职业责任感。 2.能正确运用人体力学原理,省时节力。 知识目标: 1.简述铺麻醉床的目的、注意事项。 2.能详细列出铺麻醉床的用物。 3.比较三种铺床法的异同点。 能力目标: 1.能为手术、昏迷患者准备舒适安全的床单位。 学习者分析通过对铺备用床、暂空床的学习,同学们都已熟练掌握铺床各种用物的铺法和流程,但对麻醉床的适用对象--手术、昏迷患者的疾病和护理知识缺乏认 知。因此首先要给学生拓展手术、昏迷患者的相关知识来加深学生对设置麻 醉床目的的理解,从而引发思考铺麻醉床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中单的叠法和铺法 2.枕头、防污垫、盖被铺法, 床旁椅放置位置解决措施讲解、演示、讨论、模拟演 练、强化训练 教学难点 1.麻醉盘和其他用物的准备 2.省时节力原则解决措施讲解、演示、讨论、模拟演 练强化训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资源时间 课前布置任务任务工单、教学视 频、习题作业 提前将相关资料传 至学习平台,让学 生课前自主学习 在相关通讯工 具上提前学习 相关知识 网络资源 教材 云课堂 案例导入工作任务展示案例导入学 习任务 讲解、分析案例、 导入工作任务 学生分析案例, 发表自己的意 见,教师协助分 析讲解 PPT 2min 完成子任务一:认识麻醉床、其目 的和评估内容 拓展手术、昏迷患 者的相关知识,对 课前预习进行检测 提问并补充解释 听讲、思考并回 答麻醉床与备 用床、暂空床的 不同、该如何设 置? PPT 10min 完成子任务二:用物准备引导学生回顾大 单、被套、毛毯的 听、思考,学生 讨论、回答 PPT 8min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试题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试题 一、单选题 1.在书写护理病历时,一级护理的病人,应每周书写: A.1次 B.2~3次 C.4次 D.5次 E.每日一次 二、填空 1. 长期医嘱的有效期为 2. 临时医嘱的有效期为 3. PRN医嘱表示 4. SOS医嘱表示 5. 护理诊断的提出目前多采用PIO的方式,其中P代表I代表 O代表

三、名词解释 1. 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四、问答题 1. 简述提出护理诊断(问题)的要求。 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护理诊断 护理诊断是指在全面了解病人有关情况(全身心的健康资料)的基础上,以整体观念和辨证分析的理论作指导,归纳出需要通过护理手段来解决或部分解决的病人身心存在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 问答题 答:(1)护理诊断提出的顺序,可按马斯洛基本需要层次论进行排列,优先解决生理需要,以后随着病情的变化随时提出新的护理问题,记录于此表中。 (2)护理诊断应表达准确,括号内说明诊断的依据、原因等相关因素。 如:饮食调养的需要(与发热、纳差有关) (3)在书写原因时,应妥善表达,不应有易引起法律纠纷的陈述。 如:皮肤完整性受损(与强迫体位,不允许定时翻身有关)。而不能写(与护士未及时翻身,组织受压有关)。 (4)护理诊断要有针对性,注意病人个体差异,掌握“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原则。 (5)护理诊断要体现动态性、阶段性,当病情有转归时要及时制定新的护理诊断。 3. 瘢痕灸。

4. 刮痧法。 四、简答题 1. 简述间接灸的注意事项。 五、问答题 1. 叙述晕针的临床表现及预防和护理措施。 2.简述熏洗法的作用及适用范围。 3.叙述拔罐法的注意事项。 4.阐述毫针刺法的注意事项。

基础护理学教案

基础护理学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基础护理学教案 授课课题第五章第三节压疮的分期和护理 授课教师钱星任 授课班级 16级秋季护理306班 授课方式理论课 教学目标 掌握 1、压疮的病理分期和临床表现 2、压疮的治疗和护理 熟悉压疮坏死溃疡期的多种治疗方法 了解压疮的健康教育 教学重点压疮的分期和护理 教学难点 1、压疮的分期和各期的比较 2、压疮的治疗和护理 授课课时 2课时 教学用具教材、板书、图片 教学内容及过程 【由旧知识导入新课】复习压疮的概念及发生原因,回顾皮肤的 解剖结构。 【讲授新课】 1、压疮的病理分期及临床表现(结合图 片)

(1)Ⅰ期:淤血红润期,此期为压疮初期。 身体局部组织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皮肤 出现红、肿、热、痛或麻木,解除压力 30钟后,皮肤颜色不能恢复正常。此期 皮肤完整性未破坏,为可逆性改变,如及 时去除致病原因,则可阻止压疮的进一步 发展。(皮红了) (2)Ⅱ期:炎性浸润期,红肿部位继续受 压,血液循环仍得不到改善,静脉回流受 阻,局部静脉淤血,皮肤的表皮层、真皮 层或两者发生损伤或坏死。受压部位呈 紫红色,皮下产生硬结,常有水泡形成, 极易破溃。患者有疼痛感。(起泡了)

(3)Ⅲ期:浅度溃疡期,全层皮肤破坏, 可深及皮下组织和深层组织。表皮水泡逐 渐扩大、破溃,真皮层疮面有黄色渗出液, 感染后表面有脓液覆盖,致使浅层组织坏 死,形成溃疡。疼痛感加重。(皮破了) (4)Ⅳ期:坏死溃疡期,为压疮严重期。 坏死组织侵入真皮下层和肌肉层,感染可 向周边及深部扩展,可深达骨面。脓液较 多,坏死组织发黑,脓性分泌物增多,有 臭味,严重者细菌入血易引起脓毒败血症, 造成全身感染,危及生命。(见骨了) 2、压疮的治疗与护理措施

常用护理技术教案-生命体征

授课班级:2010级临床医学本科2班授课时间:第一周星期四1、2节2学时 授课章节:第二章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测量 重点:医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难点:异常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和相应的护理措施 教学方法:讲授法 学时分配: 第二章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测量 第一节体温的测量45min第二节脉搏的观察与测量15min第三节呼吸的观察与测量15min第四节血压的观察与测量15min教学内容: 第二章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测量 第一节体温的测量 体温、脉搏、呼吸与血压是生命维持的基本征候,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状况的指标,合称为生命体征。生命体征受大脑皮层的控制,正常状态下应该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且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和影响。 一、体温的产生及生理调节 体温的产生及体温的调节(自学) 二、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 正常体温临床上测量体温常以口腔、直肠或腋下温度为标准 健康成人不同部位的平均温度 部位 口腔

直肠 腋窝 三、生理变化 1、年龄:小孩高,老人低 2、昼夜时间:清晨最低,下午最高 3、性格 4、环境温度 5、活动后体温有升高 6、饮食:进热食物后升高 四、异常体温的观察及处理 体温过高平均温度 37.0℃ 37.5℃ 36.7℃ 1、定义体温过高又称为发热,由于各种原因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2、分类以口腔温度为例,按照发热的高低将分为: 低热37.5—37.9℃中等热38.0—38.9℃ 高热39.0—40.9℃过高热41.0℃及以上 3、临床过程 (1)体温上升期

(2)高热持续期 (3)体温下降期 4、热型 (1)稽留热 (2)弛张热 (3)间歇热 5、处理 (1)收集资料(2)物理降温(3)饮食调养(4)保持清洁和舒适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6)安全护理(7)心理护理(8)健康教育 体温过低 1、定义体温在35℃以下或体温不升称为体温过低。常见于早产儿及全身衰竭的危重患者。 2、分类: 轻度:32℃—35℃中度:30℃—32℃ 重度:30℃可有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致死温度:23℃—25℃ 3、临床表现 4、处理 (1)收集资料 (2)去除病因,给予保暖措施 (3)密切观察病情 (4)心理护理

常用护理技术教案生命体征

授课班级:20XX级临床医学本科2班 授课时间:第一周星期四 1、2节2学时 授课章节:第二章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测量 重点:医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难点:异常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和相应的护理措施 教学方法:讲授法 学时分配: 第二章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测量 第一节体温的测量45min 第二节脉搏的观察与测量 15min 第三节呼吸的观察与测量 15min 第四节血压的观察与测量 15min 教学内容: 第二章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测量 第一节体温的测量 体温、脉搏、呼吸与血压是生命维持的基本征候,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状况的指标,合称为生命体征。生命体征受大脑皮层的控制,正常状态下应该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且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和影响。 一、体温的产生及生理调节 体温的产生及体温的调节(自学) 二、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 正常体温临床上测量体温常以口腔、直肠或腋下温度为标准 健康成人不同部位的平均温度

三、生理变化 1、年龄:小孩高,老人低 2、昼夜时间:清晨最低,下午最高 3、性格 4、环境温度 5、活动后体温有升高 6、饮食:进热食物后升高 四、异常体温的观察及处理 体温过高 1、定义体温过高又称为发热,由于各种原因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2、分类以口腔温度为例,按照发热的高低将分为: 低热 37.5—37.9℃中等热 38.0—38.9℃ 高热 39.0—40.9℃过高热 41.0℃及以上 3、临床过程 (1)体温上升期 (2)高热持续期 (3)体温下降期 4、热型

(1)稽留热 (2)弛张热 (3)间歇热 5、处理 (1)收集资料(2)物理降温(3)饮食调养(4)保持清洁和舒适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6)安全护理(7)心理护理(8)健康教育 体温过低 1、定义体温在35℃以下或体温不升称为体温过低。常见于早产儿及全身衰竭的危重患者。 2、分类: 轻度:32℃—35℃中度:30℃—32℃ 重度:30℃可有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致死温度:23℃—25℃ 3、临床表现 4、处理 (1)收集资料 (2)去除病因,给予保暖措施 (3)密切观察病情 (4)心理护理 第二节脉搏的观察与测量 一、脉搏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心脏的舒缩及动脉管壁的弹性这两个因素 二、正常脉搏及生理性变化 脉率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为60—100次/min,脉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一定范围的波动。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资料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一、卫生学洗手法 1、目的 ⑴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避免污染无菌物品或清洁物品。 ⑵避免病人的感染或交叉感染。 2、注意事项 ⑴认真清洗指甲、指尖、指缝和指关节等易污染的部位。 ⑵手部不佩戴戒指等饰品。 ⑶应当使用一次性纸巾或者干净的小毛巾擦干双手,毛巾应当一用一消毒。 ⑷手未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物质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二、无菌技术 1、目的 ⑴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 ⑵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或传播给他人。 2、注意事项 ⑴进行无菌操作时、操作者身体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 ⑵取用无菌物品时、应面向无菌区,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手不可接触无菌物品。 ⑶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放回容器内。

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1、目的 ⑴测量、记录病人体温。 ⑵测量体温变化,分析热性伴随症状,为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① ⑶测量、记录病人的脉搏,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⑷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间接了解心脏的情况,观察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⑸测量、记录病人的呼吸频率。 ⑹监测呼吸变化情况。 ⑺测量、记录病人的血压,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⑻监测血压变化,间接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情况。 2、注意事项 ⑴婴幼儿、意识不清、口腔疾病、张口呼吸或不合作的病人禁止测口温;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者禁止测肛温;心肌梗死者慎测直肠温;极度消瘦者不宜测腋温。必要时,护理人员应当守候在病人身旁。 ⑵如有影响测量生命体征的因素时,应当推迟30min测量。 ⑶发生与病情不符时,应当重新测量。 ⑷如病人不慎咬破温度计,应立即清除口腔内玻璃碎片,再口服蛋清或牛奶延缓汞的吸收。如病情允许,服富含纤维食物以促进汞的排泄。 ⑸如病人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情况,需稳定后测量。 ⑹偏瘫病人测健侧。 ⑺不可用拇指诊脉。诊脉压力适中。测量脉率的同时,应注意脉率、强弱、动脉壁的弹性。 ⑻脉搏短绌的病人,按要求测量脉搏,即一名护士听心率另一名护士测脉搏,由听心率的护士发出开始、停止的口令。同时测量1分钟。 ⑼呼吸的速率会受到意识的影响,测量时不必告诉病人。 ⑽呼吸不规律的病人及婴儿应当测量1min。 ⑾如衣袖过紧或太多时,应当脱掉衣袖,以免影响测量结果。胸件勿整个人塞入袖带内,胸件的整个面都要和皮肤紧密接触,不可压得太重。 ⑿打气不可太猛,放气不可太快或太慢,以免影响血压值。如果听不清,应驱尽袖带内的气体,休息片刻重测。保持测量者视线与血压计刻度平行。 ⒀长期观察血压的病人,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基础护理学》教案

《基础护理学》教案 第十四章标本采集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卫生系基础护理教研室 金莉

授课章节第十四章标本采集授课时数 4 学时课型理论课授课地点教室、示教室 教学方法讲授法、电教 1、熟悉标本采集的意义和原则 2、掌握血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教学目标 3、掌握各种标本采集的方法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工作要有一丝不苟的态度。 重点各种标本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难点各种标本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课程内容及环节 【组织教学】 【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讲解新课】 第一节标本检查的意义和采集原则 一、标本检查的意义 二、标本采集的原则 第二节各种标本的采集 一、血标本采集 二、痰标本采集 三、咽拭子标本采集 四、尿标本采集 五、粪便标本采集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第十四章标本采集 第一节标本采集的意义及原则 一、标本采集的意义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要采集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血液、体液等标本送 验,旨在通过实验室的检查方法来鉴定病原,了解疾病的性质及病情的进展情况。因此,正 确的检验结果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价值。而正确的检验结果与正确地采集标本关系密切,护士必须了解各种检验的临床意义,掌握采集标本的正确方法,以保证检验结果不受影响是护理工作的重要责任。 二、标本采集的原则 1.采集任何标本前,都应先填写检验单,选择适当的标本容器,在容器外面贴上标签,标 明科别、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检验目的及送验日期等。 2.采集标本前、后及送验前均应仔细遂项核对检验单,以防发生差错,并应向病人说明检 验项目的有关事宜。以消除顾虑,取得配合。 3.凡采集细菌培养标本,须放入无菌容器内,事先检查容器有无裂缝,瓶塞是否干燥,培 养基是否足够,有无混浊,变质等。采集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不可混入防腐剂、消毒剂 及其它药物,以免影响检验结果。培养标本应在病人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如已用药,应 在检验单上注明。 4.采集各项标本均应按照规定要求做到:及时采集,标本要新鲜,量要准确,按时送验, 不应放置过久,以免影响检验结果,特殊标本要注明采集时间。 5.必须掌握正确的采集方法,如做妊娠试验要留晨尿。因晨尿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含量 高,容易获得阳性结果。 第二节标本采集法 一、血液标本采集法 1.血清标本测定血液中某些物质的含量(如非蛋白氮,尿素氮等)。 2.血清标本测定血清酶、脂类、电解质和肝功能等。

常用护理技术教案-排泄护理技术操作

授课班级: 2010级临床医学本科2班 授课时间:第16周星期四 1、2节2学时 授课章节:第七章排泄护理技术 重点:排尿活动的观察及排尿异常的护理 难点:导尿术、灌肠法的方法和要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 学时分配: 第七章排泄护理技术......................................................................... 第一节排尿护理技术...................................................................... (三)排尿活动的异常 (8) (四)排尿异常的护理 (20) (五)尿标本采集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5) (六)健康教育 (3) (七)防腐剂的作用及用法 (2) (八)导尿术与导尿管留置法 (15) 第二节排便护理技术.......................................................................... (一)大量不保留灌肠 (20) (二)保留灌肠 (10) (三)简易通便法......................................... 错误!未指定书签。 教学内容: 第七章排泄护理技术 第一节排尿护理技术 (一)与排尿有关的解剖生理(自学) (二)排尿的生理(自学) (三)排尿活动的异常 1、多尿:指24h尿量经常超出2500 2、少尿:指24h尿量少于400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 3、无尿(尿闭):指24h尿量少于100或12h内完全无尿者 4、膀胱刺激征: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 5、尿潴留:指尿液大量存留在膀胱内而不能自行排出者 6、尿失禁:指排尿失去意识控制,尿液不自主地流出 (1)真性尿失禁:膀胱内稍有一些尿便会不自主地流出,膀胱处于空虚状态(2)假性尿失禁:膀胱内有尿充盈达到一定压力时,即可不由自主溢出少量尿液,但当压力下降时,排尿既停,膀胱处于充盈状态。 (3)压力性尿失禁:当腹内压升高以致不自主地有尿液流出 (四)排尿异常的护理 1、尿液的观察 (1)尿量与次数 a、尿量:每次约200-400 24h约1000-2000 平均约1500 b、次数:一般成人白天排3-5次,夜间0-1次 (2)颜色:正常新鲜尿液呈淡黄色或深黄色 a、血尿:见于急性肾炎、输尿管结石、肿瘤、感染等 b、血红蛋白尿:见于血型不合的输血、恶性疟疾 c、胆红素尿:见于阻塞性黄胆和肝细胞性黄疸

常用护理技术教案-导尿术的方法和操作要点

授课班级: 2010级临床本科2班 授课时间:第九周星期四 1、2节2学时 授课章节:第七章排泄护理技术 重点:导尿术的方法和操作要点 难点:导尿术的方法和操作要点 教学方法:实习法示教练习 学时分配: 一评估 2min 二计划 3min 三示教 10min 四评估 3min 五注意事项 2min 六学生回示 4min 七教师指导 6min 八分组练习 60min 教学内容: 实验课导尿法 一、评估 1、核对医嘱核对医嘱、床号、姓名、导尿目的。 2、评估患者 (1)全身情况病情、治疗、用药情况等。 (2)局部情况膀胱是否充盈。 (3)心理状况有无焦虑、恐惧心理。 (4)健康知识对导尿知识的了解程度。

3、评估环境符合导尿要求,保护患者隐私,关门窗、关床帘。 4、评估用物无菌导尿包、会阴消毒包、治疗卡、无菌手套、便盆、络合碘 5、操作者自身评估着装符合要求,穿戴整齐。 二、计划 1、预期目标 (1)患者舒适,尿潴留解除,对操作满意。 (2)患者理解导尿目的,主动配合,无不良反应发生。 2、准备(示范) 三、实施(教师示教,操作程序见实验指导) 四、评价 五、注意事项(口述) 六、学生回示 七、教师指导 八、学生分十六组练习,教师辅导 课后小结:本次课按计划完成。本次课重点练习导尿的操作。 参考资料: 1、基础护理学主编李小寒、尚少梅人民卫生出版社 2、护理学基础主编殷磊人民卫生出版社 3、常用护理技术主编阳爱云湖南科技出版社 4、与上书配套的录像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基础护理学教案

基础护理学教案 授课课题第五章第三节压疮的分期和护理 授课教师钱星任 授课班级 16级秋季护理306班 授课方式理论课 教学目标 掌握 1、压疮的病理分期和临床表现 2、压疮的治疗和护理 熟悉压疮坏死溃疡期的多种治疗方法 了解压疮的健康教育 教学重点压疮的分期和护理 教学难点 1、压疮的分期和各期的比较 2、压疮的治疗和护理 授课课时 2课时 教学用具教材、板书、图片 教学内容及过程 【由旧知识导入新课】复习压疮的概念及发生原因,回顾皮肤的 解剖结构。 【讲授新课】 1、压疮的病理分期及临床表现(结合图 片) (1)Ⅰ期:淤血红润期,此期为压疮初期。 身体局部组织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皮肤

出现红、肿、热、痛或麻木,解除压力 30钟后,皮肤颜色不能恢复正常。此期 皮肤完整性未破坏,为可逆性改变,如及 时去除致病原因,则可阻止压疮的进一步 发展。(皮红了) (2)Ⅱ期:炎性浸润期,红肿部位继续受 压,血液循环仍得不到改善,静脉回流受 阻,局部静脉淤血,皮肤的表皮层、真皮 层或两者发生损伤或坏死。受压部位呈 紫红色,皮下产生硬结,常有水泡形成, 极易破溃。患者有疼痛感。(起泡了) (3)Ⅲ期:浅度溃疡期,全层皮肤破坏, 可深及皮下组织和深层组织。表皮水泡逐 渐扩大、破溃,真皮层疮面有黄色渗出液, 感染后表面有脓液覆盖,致使浅层组织坏 死,形成溃疡。疼痛感加重。(皮破了) (4)Ⅳ期:坏死溃疡期,为压疮严重期。 坏死组织侵入真皮下层和肌肉层,感染可 向周边及深部扩展,可深达骨面。脓液较 多,坏死组织发黑,脓性分泌物增多,有 臭味,严重者细菌入血易引起脓毒败血症, 造成全身感染,危及生命。(见骨了)

2017常用中医护理技术1

2017常用中医护理技术(仅供参考)第一章 1【单选题】(5分) 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中医护理系创建于 A. 1983年天津中医学院 B. 1983年北京中医学院 C. 1984年北京中医学院 D. 1984年天津中医学院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5分 2 【单选题】(5分) 开创了辨证施护先河的医学巨著为 A. 《黄帝经》 B. 《本草经》 C. 《伤寒杂病论》 D. 《本草纲目》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5分 3 【单选题】(5分) 首创猪胆汁灌肠法的医家是 A. 华佗 B. 仲景

C. 扁鹊 D. 思邈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5分 4 【单选题】(5分)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巨著是 A. 《伤寒论》 B. 《神农本草经》 C. 《黄帝经》 D. 《素问》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5分 5 【单选题】(5分) ()创建辨证施护的理论。 A. 思邈 B. 仲景 C. 华佗 D. 叶天士 第二章 1 【多选题】(5分) 中医护理原则包括 A.

扶正祛邪 B. 调整阴阳 C. 护病求本 D. 标本缓急 E. 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F. 三因制宜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5分 2 【多选题】(5分) 正护法的容有 A. 寒者热之 B. 热者寒之 C. 实者泻之和虚则补之 D. 实者补之和虚则泄之 正确答案是:A,B,C 查看答案解析 3 【单选题】(5分)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实而不满。 A. √ B. ×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5分

4 【单选题】(5分) 母病及子,子病犯母,说明了五行之间的相克关系。 A. √ B. ×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5分 5 【多选题】(5分) 在护理程序中,制定护理计划的过程,分四个过程,即: A. 护理诊断排序 B. 制定目标 C. 制定护理措施 D. 记录护理计划 第三章 1 【单选题】(5分) 疾病在一日会呈现“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规律,护理中首先要注意()。 A. 夜间防寒 B. 夜间防暑 C. 夜间病情变化观察 D. 睡前活动锻炼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5分 2

常用护理技术教案吸氧吸痰操作

授课班级: 20XX级临床本科2班 授课时间:第十一周星期四 1、2节2学时 授课章节:第九章常用急救护理技术 重点:吸氧和吸痰的方法和要点 难点:吸氧、吸痰操作 教学方法:示教练习 学时分配: 一评估 2min 二计划 3min 三示教 10min 四评估 3min 五注意事项 2min 六学生回示 4min 七教师指导 6min 八分组练习 60min 教学内容: 实验课氧气疗法 一、评估 (一)、核对医嘱查对医嘱,需要吸氧者的姓名、床号。 (二)、评估患者 1、全身情况意识与精神状态、生命体征、缺氧的原因、表现和程度等。 2、局部情况鼻腔有无分泌物、粘膜有无红肿,鼻中隔是否偏曲。 3、心里状态有无紧张、焦虑、恐惧感,是否合作。

4、健康知识对本疾病、本操作作用的认知程度。 (三)、评估环境与用物 1、评估环境病房无烟火、易燃品。 2、评估用物氧气装置一套、氧气筒、鼻导管、小药杯、湿化瓶、氧气表。 悬挂标志(防火、防油、防震、防热) 二、计划 1、预期目标: (1)患者精神状态改善,表现安静。 (2)患者皮肤颜色改善或正常。 (3)患者呼吸改善或正常。 2、准备 三、实施(教师示教,操作程序见实验指导) 四、评价 五、注意事项(口述) 六、学生回示 七、教师指导 八、学生分十六组练习,教师辅导 实践课吸痰法 一、评估 1、评估患者了解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呼吸状况。 2、局部情况呼吸有无鼾声,痰鸣音;评估口腔粘膜有无异常。 3、心理状态有无紧张、焦虑,对护理的要求与合作程度。 4、评估用物电动吸引器、吸痰管、一次性手套、治疗碗内置已消毒的血管钳、无菌持物钳、

急救护理技术教学大纲

《急救护理技术》课程实施性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急救护理技术》 课程编码:ISBN978-7-117-20553-5/R.20554 英文名称: Emergency Nursing 学时: 54学时,理论27学时,实践27学时 开课学期: 第四学期 适用专业:护理,助产专业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 先修课程:《护理学基础》、《生理学基础》《解剖学基础》《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 建议教材:《急救护理技术》王为民、来和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6月第3版 1、前言 1. 1课程性质 《急救护理技术》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中护理、助产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本课程主要包括院前急救与护理、医院急诊科工作、重症监护、临床常见急症救护、急性中毒救护、意外伤害救护。课程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急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使学生在各种急救工作情境中,能够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快速护理评估,并能正确有效地运用急救护理技术配合医生完成急救工作任务,为今后从事或参与急救护理工作奠定基础。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解剖学基础、生理学基础、药物学基础、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专业核心课,开设于中职护理专业第四期,后续是临床教学实习。 1.2 设计思路 探讨根据临床病例设计急救护理实验,综合应用各项急救护理技术进行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方法:先有理论教学为指导,由学生设计意外灾难或伤害事故现场及各种类型伤员;教师准备学生所需要的各种现场急救用品;让学生对现场进行处理。主要包括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理论共:27学时,实践27学时,共54学时。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达到下列要求: 职业素养目标 具有良好的急诊护士职业素质、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修养。 具有良好的护患沟通和团队合作精神。 专业知识和技能目标 掌握我国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组成、管理和任务。 掌握院前急救护理原则。 掌握急诊科工作任务、护理工作流程。 掌握临床常见急症病人的病情观察、救治原则和急救护理。 熟悉院前急救的概念、任务、管理。 熟悉急诊科设置、工作特点及管理。 熟悉灾难现场的医护救援。 了解急救护理学范畴和发展史。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及病人的各系统功能监护。 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术、非同步电除颤术,并能在不同急救情境中正确实施。熟练掌握创伤急救技术,并能针对模拟病例正确实施救护。 熟练掌握气管内插管术、气管切开术操作中护理配合与术后护理。 学会各项基本监护技术。 学会临床常见急症救护措施。 3、课程内容和要求

基础护理学全册教案

基础护理学全册教案

【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南丁格尔吗? 大家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护士”,有什么理解? 对护理工作的由来知道哪些? 【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护理学的发展史 一、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护理学的形成 1.人类早期护理(以自我护理、家庭护理为主) 2.中世纪的护理(以宗教护理、医院护理为主) 3.文艺复兴与宗教革命时期的护理 4.护理学的诞生与南丁格尔的贡献 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国际上称这个时期为“南丁格尔时代”。 (二)现代护理学的发展 从护理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来看,现代护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三个阶段。 1.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 特点:护理学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但没有自身的理论体系,护理工作缺乏独立性,只是执行医嘱和护理操作,“只顾病,不顾人”。 2.以患者为中心的阶段 1937年,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理论”。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健康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里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 1955年,美国莉迪亚·海尔首次提出“护理程序”的概念。

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新的医学模式。 特点:强调护理是一门专业,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护士不再被动的执行医嘱,而是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系统化的整体护理。 3.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阶段 1978年,WHO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 特点:护理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了自然、社会及人文科学的应用科学。护理工作的场所从医院扩展到了家庭、社区,护理任务从对患者的护理扩展到为全人类的健康提供服务。 二、南丁格尔对近代护理学的贡献 (1)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中,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前往战地救护伤员。半年后,使病死率由50%下降到2.2%。 (2)1860年,在英国圣托马斯医院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式的护士学校,为护理教育奠定了基础。 (3)著书立说,最有名的是《护理札记》和《医院札记》。 (4)1907年,获英国政府颁发的最高国民荣誉勋章。 (5)其它方面:1912年国际护士会决定将5月12日(南丁格尔生日)定为国际护士节。1912年,国际红十字会首次颁发南丁格尔奖章(该奖为护士的最高荣誉,每两年颁发一次)。我国从1983年开始参加第29届南丁格尔奖评选活动,至已有48名优秀护士获此殊荣,其中第一位获南丁格尔奖的是王琇瑛女士。 三、我国护理学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护理 医药护不分家,中医理论“三分治,七分养”,养即为护理。 (二)中国近代护理的发展 1835年,英国传教士巴克尔在广州开设了第一所西医医院。 1888年,美国的约翰逊女士在福州开办中国第一所护士学校。 1909年,在江西牯岭成立了中华护士会, 1937年改名为中华护士学会;1964年改名为中华护理学会。 1922年,国际红十字会在日内瓦开会,正式接纳中国护士会为第十一名会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