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医舍岩针法治疗太阴人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方法及疗效观察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方法及疗效观察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方法及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9-05-28T10:36:43.247Z 来源:《药物与人》2019年2月作者:李淼[导读] 探讨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方法以及治疗后的效果。

灯塔市中心医院疼痛康复科中医内科李淼【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方法以及治疗后的效果。

方法盲选2017年我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10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方法,研究组采用中医治疗方法,两组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治疗效果以及一年内的复发率。

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显著高于对照组,一年内复发率为4.0%,显著低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中医内科方法可用于治疗偏头痛患者,疗效显著且复发率极低。

偏头痛是常见的一种头痛病症,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中度和搏动样偏侧头痛,持续时间一般为4-72h,过程中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需要处在安静的环境下,并保持休息状态,否则头痛会进一步加重[1]。

本文就中医内科方法用于偏头痛治疗的效果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中医;内科;偏头痛;[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吗]-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WJK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盲选2017年我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10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研究组患者男女比例为47:53,平均年龄32.12±5.74岁,病程1-3年;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7:23,平均年龄35.74±7.23岁,病程1-3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的治疗采用西医方法,具体如下: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给定所用药物西比灵胶囊的服用剂量。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采用中医方法,具体如下:根据“方证相应”思想,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予以川穹加减。

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嘱咐两组患者回家后注意保持个人日常生活方面的健康。

温针灸治疗朝医太阴人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

温针灸治疗朝医太阴人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

温针灸治疗朝医太阴人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
周敏淑;韩国栋;柳依延
【期刊名称】《智慧健康》
【年(卷),期】2022(8)6
【摘要】目的研究温针灸疗法治疗朝医太阴人中风偏瘫的效果。

方法2018年12月-2020年6月收治朝医太阴人中风瘫痪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31例。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及普通针刺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温针灸,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Fugl-Meyer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更优(P<0.05)。

结论朝医太阴人中风偏瘫实施温针灸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总页数】3页(P124-126)
【作者】周敏淑;韩国栋;柳依延
【作者单位】延边中医医院延吉市中医医院科教科;延边中医医院延吉市中医医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6
【相关文献】
1.朝医规范化治疗太阴人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研究
2.基于神经解剖学温针灸与穴位贴敷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
3.温针灸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临床研究
4.运动点温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的临床研究
5.通络涤痰饮联合温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观察》

《“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观察》

《“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观察》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观察一、引言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单侧或双侧的头痛,常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症状。

尽管现代医学在诊断和治疗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偏头痛的发病率仍然较高,且复发率居高不下。

头穴丛刺长留针法作为中医治疗偏头痛的一种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效果。

本文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观察,探讨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XX名偏头痛患者,年龄在XX岁至XX岁之间,性别不限。

所有患者均符合偏头痛的诊断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治疗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采用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

头穴丛刺长留针法包括头穴定位、针刺操作和留针等步骤。

具体操作由专业中医医师进行。

3.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头痛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及治疗过程中的变化。

4. 统计方法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三、结果1. 临床疗效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X周),实验组患者的头痛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XX%,高于对照组的XX%。

2. 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实验组少数患者出现轻微头晕、恶心等不适,但均能耐受并自行缓解。

3. 安全性评价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偏头痛安全性较好,未发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

四、讨论头穴丛刺长留针法通过刺激头部穴位,调节气血,达到治疗偏头痛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头穴丛刺长留针法在治疗偏头痛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头痛程度、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等指标。

同时,该治疗方法安全性较好,未发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

五、结论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偏头痛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和较好的安全性。

针刺治疗偏头疼118例疗效观察

针刺治疗偏头疼118例疗效观察

针刺治疗偏头疼118例疗效观察李树祥【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年(卷),期】2015(034)012【总页数】1页(P46)【关键词】针刺;偏头痛;疗效观察【作者】李树祥【作者单位】李树祥中医诊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偏头痛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临床常见的综合症,其主要特点是发作性剧烈头痛,多见于单侧,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笔者在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及颅内炎症所引起的偏头痛之外,以1987年起用针刺治疗偏头痛11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本组118例中,男性35例,女性83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16岁,以25 到45岁最多;疗程最长4年,最短3个月,头痛以一侧颞部者居多,其中左侧56例,右侧52例,双侧交替10例。

取太阳穴、透率谷、翳风、风池、百会、侠溪、合谷。

患者取卧位或侧伏坐位,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太阳穴斜刺1.5寸~3寸深,然后再沿皮横刺透率谷,使酸胀感扩散至同侧颞部。

针翳风穴要向对侧乳突方向深刺1.5寸,少提插,多捻转,使针感放射至咽喉或舌根,针风池穴要向同侧眼外眦方向刺,进针0.8~1寸深,合谷、侠溪采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手法,使针感向上感传,留针30分钟~60分钟,其间行针2~3次,每天针刺1次,5天1疗程。

疼痛完全消失无发作者为痊愈;疼痛明显减轻或发作次数减少者为有效;经针刺10次~15次后,疼痛和发作次数同治疗前者为无效。

118例中,痊愈72例,占61.02%,有效42例,占35.59%,无效4例,占3.39%,总有效率96.61%。

杨某某,女,46岁,教师。

2005年10月7日初诊。

右侧疼痛5年多,隔日频频发作,劳累、失眠则疼痛加重,头痛时伴有恶心,头脑发胀,曾服镇痛剂及血管扩张药等无效,故来我诊所针刺治疗。

检查:血压120/80mmHg,体温、心率正常,痛苦病容,神经系统、眼底无异常。

舌质红,苔薄微黄,脉弦数。

诊断:偏头痛(少阳经头痛),按上述方法治疗,针后头痛消失,自述头部已不胀,次日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精神好转,针刺10次痊愈,随访未曾发作。

朝医舍岩针法治疗太阴人便秘随机对照研究

朝医舍岩针法治疗太阴人便秘随机对照研究
△国家 民族 医药 适宜 技术 推广项 目: 吉林 省 2 1 2 1 0 0— 0 2科技 项 目。第一作者 : 园 (9 4一) 男 , 主任 中医师。研究 方 向: 崔松 17 , 副 朝 医针灸类适宜技术研究 。E— a : y3 @s u cm m i c 19 o .o ls h
量减少 、 工作 压力大 、 运动 时间少等原 因的叠加 , 使便 秘 的
治疗组
3 O
2 3
7 8 95 7 2 1 O.3±1 3 4.0±9 1 4.S2 1 5 .8
发病率有逐年增 高的趋势 。但 大部 分人对 便秘重 视不 够 ,
不知长期便秘 可引起 的多种 继发症 状或并 发症 , 引起肛 如 肠疾患 、 胃肠神经功能紊乱 、 发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及患结 诱
有 效, 而治疗组优 于对 照组 。3 .两组 间疗效差异有显著性统计 学意义 ( Z=一 .6 , = .1 0 0 )说 明治疗组在 总体 252 P 00 < .5 ,
疗效上也优 于对照组。结论 : 医舍岩针 法能有效地改善太 阴人便秘 患者 的临床症状 , 朝 治疗组 的疗效优 于对照组。朝 医舍 岩针 法治疗太阴人便 秘有较好的 临床应用价值 , 值得进一步推广 。
关 键 词 : 医舍 岩 针 法 治疗 ; 阴人 ; 秘 ; 效 观 察 ; 状 积 分 朝 太 便 疗 症
中图分类号 : 2 19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6—6 1 2 1 )6— 0 1—0 R 9. B 10 80{0 2 0 00 5
西 医范畴中便 秘 是 多种疾 病的一 种症状 , 而不 是一
治疗符合纳入标 准的太阴人便 秘患者 6 , 0例 分成两组每组 各 3 。分组 方法 为将 6 O例 O例病例按照纳入 时间的先后 顺序编号 12 3 0 从 随机数 字表 第 4 、 、…6 , 1行第一 个数字

通络调神针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通络调神针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通络调神针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吴玉婷;刘建武;黄征;邓陈英;郑佳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29)004
【摘要】目的:观察通络调神针法治疗偏头痛的针刺镇痛效果.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和通络调神针法组,以VAS、PPI为观察指标,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其VAS、PPI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前后VAS、PPI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疗前后VAS、PPI评分差值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结论:通络调神针法治疗偏头痛的针刺镇痛效果优于常规针刺.
【总页数】3页(P60-62)
【作者】吴玉婷;刘建武;黄征;邓陈英;郑佳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南昌 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 33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南昌 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南昌33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3
【相关文献】
1.调神疏肝通络针法治疗气滞血瘀型无先兆偏头痛临床观察 [J], 邹伟;马增明;孙晓伟;于学平
2.通络调神针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J], 吴玉婷;刘建武;黄征;邓陈英;郑佳;
3.通络调神针法联合神经电刺激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 [J], 刘燕玲
4.通络调神针法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偏头痛的效果 [J], 高向伟
5.通络调神针法联合穴位按摩对偏头痛患者VAS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 杨晓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舍岩针法治疗偏头痛经验

舍岩针法治疗偏头痛经验

舍岩针法治疗偏头痛经验
孙桂同;孙在同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05(003)012
【摘要】偏头痛是以一侧头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周期性、发作性疾病。

其临床表现多见头痛如劈、眼眶如裂、畏光、视力模糊、眼前有火星闪动等。

一般固定于一侧,也可两侧交替,可以每日发作或数天、数10天发作1次。

每次长达数小时、数天或数10天不等,病情顽固。

笔者用舍岩五行针法中的胆补针治疗偏头痛32例,疗效显著。

【总页数】1页(P55)
【作者】孙桂同;孙在同
【作者单位】西班牙巴塞罗那针炙医院;西班牙巴塞罗那针炙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舍岩针法配合中风通络汤治疗太阴人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J], 崔美玉;李燕;俞林
2.朝医舍岩针法治疗少阳人腰痛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J], 林浩;崔松园;王振林
3.朝医舍岩针法治疗少阳人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J], 崔松园;许兰;林浩
4.朝医舍岩针法治疗太阴人便秘随机对照研究 [J], 崔松园;金日英;许兰
5.朝医舍岩针法治疗手阳明经型漏肩风的临床疗效观察 [J], 林浩;金日英;朱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韩国《舍岩道人针灸要诀》与舍岩针法介绍

韩国《舍岩道人针灸要诀》与舍岩针法介绍

韩国《舍岩道人针灸要诀》与舍岩针法介绍舍岩五行针法,简称舍岩针法是近年来在韩国针灸界广泛流行的针法,是在韩国传统医学历史上,与16世纪医家许浚的医学巨著《东医宝鉴》和19世纪医家李济马所创新的“四象医学”一起成为在李氏朝鲜时期韩国传统医学的三大成就。

舍岩针法的主要内容记载于《舍岩道人针灸要诀》,简称《舍岩诀》,其成书年代可推断为17世纪。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在韩国历史上发生了很多事件,韩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也遭受了许多困难,于是这本书和舍岩针法的重要性从来没被认识到,1970年代通过韩国医学家卢正宇的研究,舍岩针法才得到韩国传统医学界的关注。

这段时期,舍岩针法反而传到日本而广泛应用于临床。

现存的《舍岩诀》抄本有两三种,但是我们还不知道哪一本是原本,这篇文章以李泰浩译注杏林书院出版的版本为主要参考书。

一、《舍岩道人针灸要诀》的作者与组成关于《舍岩诀》的作者和成书年代,至现在还没有找出详尽的史料,我们就可以根据该书的书名、内容和其他研究结果而推断。

1935年,当时韩国针灸界的元老李在原曾经在日本的医学杂志《医道的日本》上刊登过关于《舍岩诀》的文章,其中存有“距今四百年前道士舍岩先生非政府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补泻法”这一句。

同年将《舍岩诀》翻译成现代韩国语而出版发行的李泰浩以一位老医的传言为根据而记述了舍岩道人就是李朝后期华歆的僧侣四溟堂松云大师的首弟子。

四溟堂松云就是李朝时期高明的僧侣,他曾经倒戈于在16世纪90年代出现的“壬辰倭乱”,那时他非政府了僧兵,与明国的援助大军一起出席战场之侧了大功,于是被人民受了非常大的敬仰。

据上述的记述,舍岩道人就是他的徒弟之一,而且经过13年的面壁修练而顿悟至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后,行医各地,在针灸上赢得了很高的成就,在民间遗留下了很多的逸闻。

所以虽然还是缺少具体内容的考据史料,不过现在韩国传统医学界的大部分的人都确实此记述。

卢重辉教授根据李泰浩的记录在《韩国医学大系》〈韩国韩医学篇〉上将舍岩道人的又名阐述为“黄延学”。

舍岩针法治疗偏头痛经验

舍岩针法治疗偏头痛经验

舍岩针法治疗偏头痛经验
我最近刚刚尝试了舍岩针法治疗偏头痛,效果非常不错,于是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验。

首先,我找到了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中医师,他为我解释了舍岩针法的基本原理。

舍岩针法是一种中医针灸疗法,主要通过在身体的特定穴位上刺激来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

据说,舍岩针法能够调节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从而改善各种疾病,包括偏头痛。

然后,我进行了舍岩针法的治疗。

整个过程非常简单和安静。

中医师在我的头部和手臂上插入了非常细小的针,这些针基本上是无痛的。

然后,我就躺下放松了一会儿。

整个过程用时约40分钟,包括了一些指压和穴位按摩。

治疗后,我感觉非常轻松,没有任何不适。

但是,最重要的是,我的偏头痛症状得到了缓解。

在整个疗程期间,我避免了使用任何药物来治疗偏头痛,但是我的症状确实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我相信这种疗法对于像我这样的慢性偏头痛患者来说是一个很有帮助的选择。

总之,舍岩针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中医疗法,可以作为偏头痛的治疗。

当然,由于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不同的,效果可能会因人而异。

如果你也对此感兴趣,建议去找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中医师,并在他们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针刺治疗顽固性偏头痛40例

针刺治疗顽固性偏头痛40例

针刺治疗顽固性偏头痛40例
叶涛;金宏谟;岳东文
【期刊名称】《吉林中医药》
【年(卷),期】2007(027)009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顽固性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取神冲、丝竹空、率谷、风池、太阳、合谷、列缺、足临泣等穴位针刺.结果:治愈率52.5%,总有效率85%.结论:针刺治疗顽固性偏头痛疗效确切.
【总页数】1页(P41)
【作者】叶涛;金宏谟;岳东文
【作者单位】蛟河市中医院,吉林,蛟河,132500;蛟河市中医院,吉林,蛟河,132500;蛟河市中医院,吉林,蛟河,132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
【相关文献】
1.针刺治疗顽固性偏头痛48例 [J], 王蓉娣;彭鹏鸣
2.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偏头痛40例临床观察 [J], 沈力;洪文轲
3.利胆排石汤联合针刺治疗肝胆结石40例临床观察 [J], 高羽迪
4.灵龟八法开穴针刺治疗顽固性偏头痛1例 [J], 刘冠华;李俊遐
5.祛瘀止痛散治疗顽固性偏头痛40例 [J], 金秀梅;王树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朝医热多寒少汤结合舍岩针法治疗太阴人中风后郁病-痰郁证的临床研究

朝医热多寒少汤结合舍岩针法治疗太阴人中风后郁病-痰郁证的临床研究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 年 第 6 卷第 62 期
12
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2019 Vol.6 No.62
朝医热多寒少汤结合舍岩针法
治疗太阴人中风后郁病-痰郁证的临床研究
朴东振,朱 哲 (吉林省延边中医医院,延吉市中医医院,吉林 延边 133000)
分率≥75%。 3.2 不良反应观察 包括失眠、食欲减退、口感、便秘。 3.3 统计学检验 将研究获取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数据由计数资料
表示,数据对比采用x2检验;HAMD评分数据由计量资料表 示,数据对比采用t检验,统计学差异具有意义以P<0.05为 标准。所获取数据资料均录入SPSS 19.0统计学软件中分析 比较。
13
5 讨 论
中风病大部分可遗留日常生活能力障碍,根据临床数 据资料显示脑中风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随之中风 后郁病的发生率也有所提升。在中风后对患者的行动造成 了一定的限制,再加上缺乏对疾病的认知,因此极易发生 不良心理情绪,从而影响了疾病的治疗。
在19世纪末期时首次提出朝医四象医学的概念。在朝 鲜文化与用药得到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的以 “天、人、性、命”整体观为理论指导,以“四之四象” 结构为主要形式,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目前四象医学理 论日渐成熟,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自身独特优势,且效 果极为理想。在朝医的认知中,四象人性情各不相同, 因此脏局也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四象人生理、病理、 体质证和体质病证中,均有所不同。针对中医来说在查找 病因时也从体质开始,而在四象人体质中中风病的前驱症 状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太阴人脏局特点为肝大肺小,肝之 “吸”、“气宽而缓”功能强于肺之“呼”、“气直而 伸”功能,多阴少阳,病机为“血浊气涩,肝热肺燥”, 所以在太阴人在四象人中是最易患中风病的人群,其治疗 原则为“大者泻之,小者补之”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全国 名老中医全炳烈教授用补肺泻肝解郁法治疗太阴人中风后 郁病-痰郁证有着很好的疗效。

朝医舍岩针法综述

朝医舍岩针法综述

黑龙江科学HEILONGJIANG SCIENCE第12卷第4期2021年2月Vol. 12Feb. 2021朝医舍岩针法综述姜金龙,金春玉(延边大学医学院,吉林延吉133002)摘要:为促进朝医舍岩针法的应用和发展,分析了舍岩针法的基础理论,即虚实补泻法和补泻手法,综述了舍岩针法在痛经和软组 织损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及与中(朝)药方的结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舍岩针法;基础理论;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291.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8646(2021)04 -0058 -02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Korean Medical Sheyan Needle TechniqueJiang Jinlong , Jin Chunyu(Yanbia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 Yanji 133002, China)Abstract :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Korean medical Sheyan needle technique ,the research analyzes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Korean medical Sheyan needle technique , i. e. the method of supplementing and reducing deficiency and excess ,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Korean medical Shenyan needle in dysmenorrheal and soft tissue injury, and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Korean ) prescription, in orderto provide new thinking path for clinical treatment.Key words : Traditional Korean medical Shenyan needle ;0引言朝医舍岩针法的创立者——舍岩先生(原名为黄 延鹤,朝鲜平安北道人)出生于朝鲜李氏王朝时期,因在朝鲜江原道山上一个岩石洞中研究针法13年后得 道,故法号为舍岩。

韩国舍岩道人针灸要诀与舍岩针法介绍

韩国舍岩道人针灸要诀与舍岩针法介绍

韩国舍岩道人针灸要诀与舍岩针法介绍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韩国《舍岩道人针灸要诀》与舍岩针法介绍舍岩五行针法,简称舍岩针法是近年来在韩国针灸界广泛流行的针法,是在韩国传统医学历史上,与16世纪医家许浚的医学巨着《东医宝鉴》和19世纪医家李济马所创新的“四象医学”一起成为在李氏朝鲜时期韩国传统医学的三大成就。

舍岩针法的主要内容记载于《舍岩道人针灸要诀》,简称《舍岩诀》,其成书年代可推断为17世纪。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在韩国历史上发生了很多事件,韩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也遭受了许多困难,于是这本书和舍岩针法的重要性从来没被认识到,1970年代通过韩国医学家卢正宇的研究,舍岩针法才得到韩国传统医学界的关注。

这段时期,舍岩针法反而传到日本而广泛应用于临床。

现存的《舍岩诀》抄本有两三种,但是我们还不知道哪一本是原本,这篇文章以李泰浩译注·杏林书院出版的版本为主要参考书。

一、《舍岩道人针灸要诀》的作者与组成关于《舍岩诀》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到现在还没找到详细的史料,我们只能根据该书的书名、内容和其他研究结果而推测。

1935年,当时韩国针灸界的元老李在原曾经在日本的医学杂志《医道的日本》上发表过关于《舍岩诀》的文章,其中有“距今四百年前道士舍岩先生组织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补泻法”这一句。

同年将《舍岩诀》翻译成现代韩国语而出版的李泰浩以一位老医的传言为根据而记载了舍岩道人就是李朝后期高名的僧侣四溟堂松云大师的首弟子。

四溟堂松云是李朝时期高明的僧侣,他曾经参战于在16世纪90年代发生的“壬辰倭乱”,那时他组织了僧兵,与明国的援助大军一起参加战场而立了大功,于是被人民受到了很大的崇敬。

据上述的记载,舍岩道人就是他的徒弟之一,而且经过13年的面壁修炼而觉悟到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后,行医各地,在针灸上获得了很高的成就,在民间留下了很多的逸闻。

所以虽然还是缺乏具体的考证史料,不过现在韩国传统医学界的大部分的人都肯定此记载。

《“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观察》

《“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观察》

《“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观察》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观察一、引言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为反复发作的头部一侧或双侧的搏动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头穴丛刺长留针法作为中医治疗偏头痛的一种重要方法,已逐渐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

本文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观察,探讨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偏头痛患者XX例,随机分为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组(实验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XX 例。

纳入标准为:年龄18-65岁,符合偏头痛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为:患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等。

2. 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具体操作为:选取头部穴位,进行针刺,留针时间根据患者情况而定。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抗抑郁药等。

两组均连续治疗XX周。

3. 评价指标本研究采用疼痛程度、发作频率、生活质量等指标进行评价。

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生活质量采用SF-36量表进行评估。

4. 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1. 疼痛程度比较实验组患者在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

2. 发作频率比较实验组患者偏头痛发作频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发作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3. 生活质量比较实验组患者SF-36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

四、讨论头穴丛刺长留针法作为一种中医治疗方法,其通过刺激头部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疼痛的目的。

韩国《舍岩道人针灸要诀》与舍岩针法介绍

韩国《舍岩道人针灸要诀》与舍岩针法介绍

韩国《舍岩道人针灸要诀》与舍岩针法介绍舍岩五行针法,简称舍岩针法是近年来在韩国针灸界广泛流行的针法,是在韩国传统医学历史上,与16世纪医家许浚的医学巨著《东医宝鉴》和19世纪医家李济马所创新的“四象医学”一起成为在李氏朝鲜时期韩国传统医学的三大成就。

舍岩针法的主要内容记载于《舍岩道人针灸要诀》,简称《舍岩诀》,其成书年代可推断为17世纪。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在韩国历史上发生了很多事件,韩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也遭受了许多困难,于是这本书和舍岩针法的重要性从来没被认识到,1970年代通过韩国医学家卢正宇的研究,舍岩针法才得到韩国传统医学界的关注。

这段时期,舍岩针法反而传到日本而广泛应用于临床。

现存的《舍岩诀》抄本有两三种,但是我们还不知道哪一本是原本,这篇文章以李泰浩译注·杏林书院出版的版本为主要参考书。

一、《舍岩道人针灸要诀》的作者与组成关于《舍岩诀》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到现在还没找到详细的史料,我们只能根据该书的书名、内容和其他研究结果而推测。

1935年,当时韩国针灸界的元老李在原曾经在日本的医学杂志《医道的日本》上发表过关于《舍岩诀》的文章,其中有“距今四百年前道士舍岩先生组织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补泻法”这一句。

同年将《舍岩诀》翻译成现代韩国语而出版的李泰浩以一位老医的传言为根据而记载了舍岩道人就是李朝后期高名的僧侣四溟堂松云大师的首弟子。

四溟堂松云是李朝时期高明的僧侣,他曾经参战于在16世纪90年代发生的“壬辰倭乱”,那时他组织了僧兵,与明国的援助大军一起参加战场而立了大功,于是被人民受到了很大的崇敬。

据上述的记载,舍岩道人就是他的徒弟之一,而且经过13年的面壁修炼而觉悟到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后,行医各地,在针灸上获得了很高的成就,在民间留下了很多的逸闻。

所以虽然还是缺乏具体的考证史料,不过现在韩国传统医学界的大部分的人都肯定此记载。

卢重辉教授根据李泰浩的记录在《韩国医学大系》〈韩国韩医学篇〉上将舍岩道人的俗名阐明为“黄延学”。

黄帝内针针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黄帝内针针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黄帝内针针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黄玉婵;吴振洁;陈华安;吴典捷【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24(19)5【摘要】目的观察黄帝内针针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 100例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治疗组给予黄帝内针针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取穴的普通针刺法。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偏头痛综合积分。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VAS 评分为(2.04±1.51)分,偏头痛综合积分为(10.85±3.85)分;对照组患者VAS评分为(3.31±1.52)分,偏头痛综合积分为(13.57±3.29)分。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偏头痛综合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中,痊愈6例,显效26例,有效15例,无效3例;对照组中,痊愈3例,显效12例,有效29例,无效6例。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1508, P=0.0016<0.05)。

结论黄帝内针针法缓解偏头痛患者疼痛症状明显,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总页数】4页(P144-147)【作者】黄玉婵;吴振洁;陈华安;吴典捷【作者单位】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相关文献】1.黄帝内针针法联合硫辛酸治疗住院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疗效观察2.黄帝内针针法治疗肝火扰心型不寐的疗效观察3.黄帝内针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4.复方紫草油联合黄帝内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5.黄帝内针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刺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疗效观察

针刺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疗效观察

针刺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疗效观察
李桂敏;严伟;殷建权
【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
【年(卷),期】2010(029)007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的临床镇痛疗效.方法将142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1例.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镇痛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头痛VAS计分及VAS加权值.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组内VAS计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计分及治疗前后VAS计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止痛效果佳,镇痛疗效优于口服镇痛药.
【总页数】3页(P439-441)
【作者】李桂敏;严伟;殷建权
【作者单位】浙江省人民医院望江山院区针推科,杭州,310024;浙江省人民医院望江山院区针推科,杭州,310024;浙江省人民医院望江山院区针推科,杭州,310024【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6
【相关文献】
1.石藤桃红止痛方联合头针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 [J], 王宝祥;许俊杰;陆霞;戴利菊;王蕾;胡进;朱晓东;黄菊明
2.针刺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即时镇痛疗效观察 [J], 马昕宇;王麟鹏;王桂玲;郭静;刘璐;李华岳
3.远近配穴针刺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期临床观察 [J], 王彦红
4.通窍定痛方结合针刺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临床观察 [J], 牛肖利;赵鹏娟;韩林娟
5.自拟祛风化痰止痛方加减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风痰上扰证)的疗效观察 [J], 沈晓英;张力;李鑫;胡苏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刺治疗偏头痛28例疗效观察

针刺治疗偏头痛28例疗效观察

针刺治疗偏头痛28例疗效观察
曹娣
【期刊名称】《现代临床医学》
【年(卷),期】2003(029)004
【摘要】@@ 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疼痛性疾病,复发率高,治疗比较困难.笔者以针刺风池穴、阿是穴、悬钟穴为主治疗偏头痛2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总页数】2页(P217-218)
【作者】曹娣
【作者单位】成都市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01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
【相关文献】
1.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及对患者头痛积分的影响 [J], 姜进平;郑玉婷
2.针刺治疗气血亏虚型偏头痛近期及远期疗效观察 [J], 马昕宇;王麟鹏;王桂玲;郭静;刘璐;李华岳
3.针刺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即时镇痛疗效观察 [J], 马昕宇;王麟鹏;王桂玲;郭静;刘璐;李华岳
4.畲医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经期偏头痛48例疗效观察 [J], 蓝蓓蕾;张巧玲;叶亚云;袁彬;雷晓燕
5.电针丘墟配合少阳经针刺治疗偏头痛32例疗效观察 [J], 彭玉琳;周江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药并用治疗典型偏头痛60例经验总结

针药并用治疗典型偏头痛60例经验总结

针药并用治疗典型偏头痛60例经验总结耿显;沈永勤【期刊名称】《青海医药杂志》【年(卷),期】1990(0)4【摘要】偏头痛人群发病率极高,耿显副主任医师临床30余年,在治疗偏头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就其1986年以来针刺为主配以其家传方荆防散治疗的60例典型偏头痛总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诊断标准本组60例典型偏头痛均以1988年第七届(周期性)偏头痛国际专题会议制定之偏头痛诊断要点:(1)阵发性单侧头痛,(2)均伴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对照选出,凡不具备此两个特点的病例不统计在内。

一般资料本组60例,男23例,女37例,最大年鼓64岁,最小年龄16岁,病程最长者20余年,最短者5天,不分年龄组,不进行中医辨证。

治疗方法一、针刺(一)选穴;患侧头维、攒竹、太阳、风池列缺。

(二)针法:攒竹,太阳,风池均用直刺,攒竹进针二分,太阳进针五分,风池进针一寸;头维沿皮向上,刺入一时,亦可针向最痛点;列缺逆经而刺。

【总页数】2页(P28-29)【关键词】典型偏头痛;针药并用治疗;经验总结;风池;荆防散;攒竹;肠道症状;逆经;头维;副主任医师【作者】耿显;沈永勤【作者单位】青海省中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相关文献】1.针药并用治疗偏头痛109例疗效分析 [J], 孟彦2.针药并用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价值分析与评价 [J], 郭洁晶3.针、药并用治疗顽固性偏头痛临床疗效分析与探究 [J], 吴军;徐丽侠4.关于针药并用治疗偏头痛用药及选穴的思考 [J], 蒋一璐;晏明熙;梁繁荣5.针药并用治疗偏头痛86例疗效观察 [J], 李阳;陈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医舍岩针法治疗太阴人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摘要】朝医舍岩针法治疗太阴人偏头痛患者50例,临床疗效观察结果表明:治愈23例,占46%;显效12例,占24%;有效10例,占20%;无效5例,占10%;总有效率为90%。

【关键词】朝医;舍岩针法;太阴人;偏头痛;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065-01
偏头痛是一种周期性发作的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的头痛,以反复发作的偏头痛或双侧头痛为特征。

常有家族史。

现代医学的偏头痛属于中医学、朝医学的头痛范畴。

朝医舍岩针法是五俞穴配与木、火、土、金、水五行,利用五行相生相克原理,采取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也就是自他经补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笔者自2010年08月至2012年08月利用朝医舍岩针法治疗太阴人偏头痛患者50例,将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0例病例均来源于我院针灸科及朝医脑病科门诊、住院患者,其中男16例,女34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52.02±8.35岁;病程最长23年,最短3个月,平均12.23±8.95年。

1.2 偏头痛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1]:参照1988年国际头痛学会头痛性疾患诊断标准的偏头痛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2]:参照《中药新药临床
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朝医诊断及辨象标准:朝医偏头痛诊断标准,症状以中医诊断为准;朝医学将整个人群分为四类四象[3、4],即太阴人、太阳人、少阴人、少阳人。

临床上以太阴人偏头痛人群多[5]。

朝医四象人辨象标准[6]参照2010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朝医基础学》的朝医四象人辨象要点。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诊断为无先兆的(普通型)偏头痛的患者。

②符合朝医四象医学太阴人标准的患者。

③年龄12~80岁之间。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适应症标准和纳入标准者。

②瘢痕体质、有出血倾向及止血困难者、精神病患者。

③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

④妊娠期妇女禁用。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被误纳入的病例。

②治疗过程中患者不配合治疗者。

③治疗过程中发生意外事件而不能坚持治疗者。

④在观察期内使用相关性治疗药物者。

⑤由于晕针等其它原因而不能坚持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取穴:太冲、太白、中封、行间、少府、风池、绝骨;均取对侧穴位,如双侧偏头痛则取双侧穴位。

操作[7]:患者取仰卧位,局部常规消毒后,选用0.30mm×25mm 毫针,太白、中封针刺得气后行迎随补法,起针时行开阖补法;太
冲、行间、绝骨、少府针刺得气后行迎随泻法,起针时行开阖泻法;风池穴向对侧眼睛方向与体表形成45°斜刺刺入8-12mm,要求酸麻针感,起针时行开阖泻法。

每日一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4天。

3 临床疗效观察
3.1疗效判定[8]:重点观察头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同时观察伴随症状。

①头痛发作次数:以月计算,每月发作5次以上为6分,3~4次为4分,2次以下为2分。

②头痛程度:发作时需卧床为6分,发作时影响工作为4分,发作时不影响工作为2分。

③头痛持续时间:持续2天以上为6分,持续12小时至2天为4分,小于12小时为2分。

④伴随症状: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3项或以上为3分,2项为2分,1项为1分。

3.2 综合评分[8]:①严重头痛:积分在17分或以上;②中度头痛:积分在12分以上;③轻度头痛:积分在7分或以上。

3.3 疗效评定[8]:起点不能低于7分,疗程不能短于1个月。

①临床治愈:疗程结束无发作性偏头痛症状,不针刺不吃药1个月不发病;②显效:治疗后积分减少50%以上;③有效:治疗后积分减少21~50%。

④无效:治疗后积分减少20%以下。

3.4 临床观察结果如下表:
4 结语
舍岩针法是由一位曾于16世纪当过朝鲜佛教泗溟堂大师首弟子的舍岩道人创立的。

舍岩针法创立后近四百年间一直以手抄及应用
形式秘传,到了1975年,朝医学者李泰浩氏首次整理秘传之手抄本舍岩针法,编写《舍岩道人针灸要诀》一书,公布于世,使舍岩针法治疗技术在民间公开广为流传,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本次临床疗效观察表明,朝医舍岩针法作为一项非药物独特疗法,在现代临床应用中治疗朝医辨象为太阴人的偏头痛疗效明确,特色与优势明显,尤其在预防性治疗方面明显优于其他方法,不但可减少头痛发作次数、缩短头痛持续时间、减轻疼痛程度,缓解相关的伴随症状,并在降低偏头痛复发率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droff rb. new headache classification[j]. neuro,1988,3;1138.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中国医药科技出
版社.2002.
[3] (日)平原宗轩.东医四象诊疗医典[m].汉城.杏林书
院.1941.
[4] (朝)李济马著.(韩)朴性植译解.东医寿世保元四象草本卷[m] .集文堂.2002.
[5] 尹明浩,朴仁范.中国朝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6.
[6] 尹明浩,朴仁范.中国朝医基础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6.
[7] 杨兆民.刺法灸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8] 孙增华,杨玉金.偏头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意见[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12(2):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