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与外国文学的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着》与外国文学比较研究综述

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09汉语言1班作者:黄慧瑜指导老师:陈玉蓉【内容提要】:《活着》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最重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出版发行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非常广泛的关注与反响,已被翻译成英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韩文、日文等多国语言,并于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4年获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是90年代最具影响的十部作品之一。近些年来不断有学者拿《活着》与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对以上研究成果分条缕析,审视评估,以期进一步推动《活着》与外国文学比较研究的发展。

【关键字】:《活着》外国文学比较研究

【正文】:

余华是先锋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也是评论界最重视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风格历经了传统写实、先锋实验、再回归传统三阶段的演进。为什么同一位作家在不同时期其作品会有如此迥异的风格特点呢?这不仅与他不断探求文学真谛不断调整写作理念有关,还与他所受外国作家影响有关。他最早的创作启示来源于川端康成,先锋文学的辉煌则得益于卡夫卡对他的精神解放,而创作的逐步完善又是感悟于福克纳的结果。余华在这种影响和接受中,不断地发现自己,使自己写作的独立性更加完整,彰显着接受主体的创造性,同时也使文学的生命力得到了延伸,这就是余华式的庞杂且具创造性的接受与吸纳。今天,我们就来具体讨论下《活着》与不同的外国文学作品比较的异同。

(一):《活着》与《老人与海》和的比较

美国作家海明威和中国作家余华都是卓有成效的小说家,他们的作品《老人与海》和《活着》分别获诺贝尔文学奖和意大利利卡佛文学奖。这两部作品共同关注相对渺小的个体在面对凶险的大自然和复杂的社会环境时如何应对的问题。死亡是余华《活着》和海明威《老人与海》的切入点,也是他们创作的本质表现,不同之处在于:活着中的福贵表现出来的是中国乐天知命的豁达态度,而《老人与海》着重体现的是人的抗争精神。通过对两部小说的死亡意识进行探讨、挖掘并加以比较,可以发现:在死亡阴影笼罩下,福贵以坚韧的“活”来抗死,而老人选择了与死亡作勇敢的抗争,他们的行为都体现了“向死而生”的生命哲学。

生命里有多少无能为力,我们无从知晓,或许那头有着主人公所有亲人的名字的老牛知道。活着是一种姿态,是弱者对待生命的唯一姿态。活着像个巨大的车轮,碾过所

有卑微的个体,并保持原有的速度前行。一个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国家如何能如此强盛?看看圣地亚哥我们就知道了。声明或许是一次流动的盛宴,或许是一次虚无的旅行,重要的是你要去了接她,控制她。这也许就是中国一直推崇的“天人合一”与西方文学中的“征服自然”最本质的不同吧。

(二):《活着》与《变形记》的比较

刚才我们已经说过,卡夫卡对余华的创作影响非常大。卡夫卡使余华找到了探询被遗忘了的存在的形式,并引发了余华对于现实的真实性、人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况的反思,使他以“精神真实”来抗拒“生活的真实”。卡夫卡还教会了余华写作的方式,不仅是细节,而是从整体出发,去构筑主观化的小说大厦。在卡夫卡的启示下,余华开始对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进行反思,他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假的,唯有个体的精神是真实的,要认识被现实遮蔽的本质,务必以主观的精神去穿透现实。这种真实观体现在小说,便是小说不再模仿现实,反映生活,而是着力表现主观上的真实。这种努力,使余华小说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昆德拉曾说:“在首席法官缺席的情况下,世界显示出可怕的模棱两可:单一的神圣真理被人们分解、分割成无数的相对真理,这就化育了现代纪元的世界,以及随之而来的这个世界的想象和模型——小说。卡夫卡和余华就是在这个弥漫着混沌与模棱两可的现代纪元中,深入人类存在的极地与深渊,探讨人类生存可能性的伟大小说家。两位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背景的作家在《活着》与《变形记》中勾画出了风格迥异的两幅存在的图。格里高尔顽强的反抗还是凄凉地死亡和福贵默无声息的坚忍和怡然的生存姿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当我们从存在论的视角来分析两部作品的主题、情节及人物形象时,发现两部作品在勘探人类与生俱来的困境时,形象而深刻地构建了对这一话题相似的看法。无论是格里高尔英勇地死亡还是福贵默无声息地生活,都是他们面对荒谬和非真理化悲惨人生的伟大行动,是他们摆脱了生存“临界状态”后自由个体的自我承担,是不顾“非存在”的威胁和挑战的自我肯定和对自身困境的不断超越。

(三):《活着》与《百年孤独》的对比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马尔克斯主要通过布恩迪亚家族7代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甚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

同样都写到死亡,同样都写到所有亲人的死去。不同的是,破译手稿的奥雷利亚若·布恩蒂亚(布恩蒂亚家族的第六代传人),随着长猪尾巴的儿子的消亡也消亡了,而死去外孙的福贵却活着,顽强地活着,还能平静地给路人讲述自己的故事,讲述亲人死亡的经过。《百年孤独》写到百年之间一个家庭七代二十四个人的死亡,《活着》写到五十年之间一个家庭四代七个人的死亡。这样的死亡意识,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极大差距。马尔克斯是大视野,预见的是整个人类的终极命运;余华是小视野,所写的是特定时代的断章命运。《百年孤独》是从人性本身挖掘悲剧的起因,洞悉人类自己灭掉自己的真相;《活着》是从社会的角度剖析悲剧的根基,揭示客体环境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危机。《百年孤独》展示的是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活着》展示的是中国版图上的历史风云和沧桑变化。马尔克斯写出了庞大家庭成员之间的冷漠与不信任,余华再现的是人情味浓厚的小家庭成员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恋。马尔克斯写悖谬的乱伦关系,写赤裸裸的情爱意识;余华写中国式的贞节情结,写传统的相濡以沫。《百年孤独》流淌的情爱是涌动的大海,《活着》流淌的情爱是平静的溪流。两种感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涌动的大海时时都会有翻船的险象,而平静的溪流随时都能找到小船靠岸的风向标。涌动的大海会让你走向死亡的境地,平静的溪流会让你萌发出新生的希望。这就是福贵还能支撑着活下去的根本原因,也是雷奥利亚若连同马孔多镇一起被飓风刮走的根本原因。

(四):《活着》和《一个人的遭遇》的比较

苏联作家米哈伊尔·亚力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是前苏联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部“篇幅短小的小说较之许多大部头的作品显得尤为珍贵”。《活着》则是中国先锋派作家余华的一部经典作品,用国外媒体的评价来说,“这部小说不仅写得十分成功和感人,而且是一部伟大的书”。两位作者生活的年代不同,文化背景迥异,然而他们这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本文试图通过对两部小说的主人公——索科洛夫与福贵的比较分析,进而揭示其背后的生命模式及苏中两国人民面对苦难时所展示出的不同精神。

小说的名字叫《一个人的遭遇》。它的情节并不复杂,记叙的是卫国战争后第一个春天,坐在河滩的篱笆上等待渡船的“我”,遇见了一对流浪的父子——索科洛夫和万尼亚。出于对“司机”兄弟的好感,这个极其普通的男人向“我”讲述了自己不幸的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