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文化生态学方法论及其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文化生态学方法论及其意义
作者:刘世文
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09期
摘要:从文化生态学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运用文化生态学和文化变迁的相关理论,探讨在当代复杂社会文化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和传承与保护机制,考察具体研究的理论运用方式及实践操作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方法论和借鉴及指导意义。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而言,文化生态学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基础,更具有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学;方法论;阜阳剪纸
中图分类号:I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9-0204-01
在当前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转型和文化转型尚未完成,多元文化复杂并存的背景下,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转变、乡村日益都市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及民间艺人的独特思维方式、造型艺术都面临从它诞生以来的最严峻挑战。
文化艺术传播速度加快、区域流动频繁,民间文化生存发展的自然、社会环境变迁,掌握民间艺术技艺的艺人身体衰退或死亡,导致各民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遗忘和破坏,民族民间的传统文化记忆面临断裂的危险。
抢救、保护和传承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引起民间、学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
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
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
研究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护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和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的方式。
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的活动。
”在这份《意见》中涉及到传统的“文化生态”问题。
在我看来,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指明方向——从文化生态学视角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这是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运用文化生态学和文化变迁的相关理论,探讨在当代复杂社会文化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机制,对非物质文化遗传的研究、抢救、保护和传承来说,意义重大。
把文化生态学看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方法论,探讨这一方法论的内涵及其意义,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的重中之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方法论意义。
文化生态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法论,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需借助文化生态学和文化变迁的相关理论展开。
因此,厘清文化生态概念及其方法论基本内涵,考察具体研究的理论运用方式及实践操作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方法论和借鉴及指导意义,是其最本质要求。
我们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形态——阜阳剪纸的文化生态学研究为例对这此予以说明。
“文化生态学”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于1955年在《文化变迁理论》提出的概念,目的在于“解释那些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独特的文化形貌和模式的起源。
”朱利安·斯图尔德最大的贡献在于他认识到了环境与文化的不可分离关系,文化及其生态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相似的生态环境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而相异的生态环境会造就不同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
之后,许多学者受其理论启示,开展了文化生态学研究。
在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文化生态和文化生态学进行界定。
梁渭雄、叶金宝认为“文化生态学是研究文化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的理论,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影响文化生存发展的一切因素,大体上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
外环境如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自然地理状况等;内环境是指文化范围内的各种不同文化,如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学派和不同地域的文化等”。
薛群慧和董建新指出,民族文化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物质文化系统、社会(制度)文化系统、精神文化系统构成的主体系统和由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构成的环境系统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管宁指出:“所谓文化生态是指就某一区域范围中,受某种文化特质(这种文化特质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及其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影响,文化的诸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呈现出的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现实人文状况。
”段超认为民族文化生态是影响民族文化生存、发展的各要素的有机统一体,它包括文化的自然生态(或称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或称社会环境)两方面:自然生态包括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物状貌等要素,社会生态包括科技水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社会思想等要素。
从这些成果可看出,一种文化形态在某一地域或地区的发生、传承与发展必然与其环境的诸多自然、社会因子密不可分。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种文化或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
文化生态学借鉴生态学的方法研究文化,是关于文化性质、存在状态的一个概念,表征文化如同生命体一样具有生态特征,整体性和协调性是其重要特征。
它将文化纳入到生态视域,直指文化的生成、传承、存在状况,凸显主体(具体的文化形态或形式)内部以及主体与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对于主体生命(发生、流行和发展或传承保护)的意义。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某一具体形态研究置于文化生态学视域,必然涉及两方面内容:某一具体形态的文化或艺术形式的历时性发展状况描述和共时性存在状态分析。
这种历时性发展状况描述主要涉及文化传统的历史考察,即文化的生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各种要素,包括地理位置环境、种族和群落、社会组织结构、经济基础形式、民间文化和艺术各要素之间的变化、民间社会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等在某一具体文化形态或艺术形式的形成、变化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通过历时性考察,可以掌握某一具体的文化形态或艺术形式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特征及其历史发展规律,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具体的文化形态或艺术形式,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坚实的现实依据和事实基础。
而对其共时性存在状态的分析,强调共时生态,共时存在状态,即在
现实社会文化语境中,文化内部不同层次和不同结构之间各种因素是如何在现实文化空间场域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促进具体形态的文化或艺术形式的发展,直指具体形态的文化或艺术形式存在的文化生态空间场域,在这一基础上思考它在当代社会文化空间中是以何种方式如何存在,是如何保护和持续发展以及如何维持文化的正常有序状态。
在文化生态学方法论指导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阜阳剪纸的文化形态学研究可沿着这两条线索展开。
综合运用艺术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尤其是文化生态学和文化变迁相关理论,一方面对阜阳民间剪纸的产生、发展、流变过程进行历时性考察,挖掘阜阳剪纸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艺术的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揭示阜阳剪纸的视觉美学特征。
另一方面,将研究焦点集中于阜阳剪纸在当代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借助文化生态学理论,关注阜阳剪纸的当代生成、传承和存在的生态状况,通过阜阳剪纸的发展现状调研、创作艺人访谈,呈现阜阳剪纸在当代社会文化空间的生存状态,探讨阜阳剪纸在当代社会自然-文化-社会空间中的传承与保护机制及其对于文化建构之意义。
阜阳剪纸在当代自然—文化-社会空间的具体生存状态考察,包括当代阜阳人们赖以生存的劳作空间、生活方式、审美趣味、信仰空间、休闲空间等一整套的文化环境以及当地传统的服饰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婚丧嫁娶等民间风俗等因素构成的文化空间场域以及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对阜阳剪纸艺术创作和发展的深刻影响。
从文化生态学视角介入阜阳剪纸研究,其意义在于系统揭示在文化生态学视域下阜阳民间剪纸的产生、发展、流变过程,借鉴文化生态学理论从历史文化角度勾勒阜阳剪纸的发展状况,探讨在当代复杂社会文化环境下阜阳剪纸的生存状态,研究阜阳剪纸的传承与保护机制,开拓阜阳剪纸的文化发展空间。
文化生态学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在文化生态研究视域下,综合运用艺术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尤其是文化生态学和文化变迁的相关理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研究。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生存境遇,有助于我们客观地认识和分析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文化或艺术形式的基本特征及文化模式的来源和现实状况,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来说,文化生态学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基础,更是一种方法论。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作者简介:刘世文(1980—),男,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参考文献:
[1]唐纳德·L·哈迪斯蒂.生态人类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2]梁渭雄,叶金宝.文化生态与先进文化的发展[J].学术研究.2000,11.
[3]薛群慧,董建新.村寨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发展——对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岔河彝族村案例研究[J].学术探索.2001,4.
[4]管宁.文化生态与现代文化理念之培育[J].教育评论.2003,3.
[5]段超.再论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建设[N].大学学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