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标准化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灵峰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
生态茶叶标准化种植操作规程
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贵州省灵峰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生态茶叶所必须运用的标准化种植技术措施和操作规程,以及使用这些措施和规程后所能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适用公司自有茶园,部分适用于生产基地茶区。
2.生产基地
2.1 环境选择选择生态环境好、空气清新、水源清洁、土壤未受污染、周围无污染源的地方作为绿色食品茶叶生产基地。
为确保生态食品茶叶的质量,在进行大气.水质.土壤和茶树的取样,检测分析污染残留物质时,各项污染物的含量必须低于我国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和食品卫生标准的规定值。
2.2 空气质量生态食品茶叶基地的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规定的标准要求。
2.3 用水质量
2.3.1 茶园灌溉用水要求不受污染,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1992)
2.4 土壤质量
2.4.1 生态食品茶园基地土壤要求土层深厚,可耕土壤厚度在50cm 以上,排水和透气性能良好,生物活性较强,营养丰富,耕层有机质含量>1%,PH 值 4.5-6.0。
2.4.2茶园土壤质量应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2.5 周边环境
2.5.1 生产基地周边生态环境优良,自然植被丰富,茶园与交通干线.工厂和城镇之间保持一定距离,附近及上风口(或河流的上游)没有污染源。
2.5.2 生态食品茶叶种植区与常规农业区之间,应有 50-100 米以上宽度的隔离带。以山、河流、湖泊、自然植被等作天然屏障,也可用人工果林和作物为隔离带。
2.6 园地规划与开垦
2.6.1 全面规划是高标准生态食品茶叶基地建设的前提。因地制宜设置场部、种茶区、道路、排蓄灌水利系统,以及防护林带、绿化区、养殖业和多种经营用地等;制定出技术要求、实施方案与进度计划。
2.6.2 园地开垦,对于15度以下的缓坡地,首先清除地面杂物,然后进行两次耕作,初垦深度要求在50厘米以上,翻埋杂草,复垦30 厘米左右平整地面。
2.6.3 坡度在15-25 度丘陵山地,应建筑等高水平梯级园地,全面深耕,地面平整后种茶,在水土流失特别大的坡地和山头,不应开垦种茶,应有目的地保留植被,植树造林。
2.6.4 在茶园与山林或农田交界的地段应修建隔离沟,茶园路边坡地应植树种草,茶园内根据地势应修竹节沟、蓄水池等以加强水土保持。
2.6.5 每30亩左右茶园附近应修建一个积肥坑;生产者平时不断可将各种有机物料(如杂草.秸杆.畜粪.绿肥等)堆积于坑内,经堆制腐熟后,供茶园施用。
2.7 茶园道路与水利
2.7.1 缓坡丘陵地茶园的干道和支道可设在岗顶,能通行耕作机具;坡度较大的山地茶园,干道设在坡脚,支道与步道按“S”形绕山开筑。禁止陡坡茶园开设直上直下的道路,以避免水土冲刷与茶园作业不便。
2.7.2 园地范围内的沟、渠等水利系统设置,应与道路网紧密配合,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做到小雨不出园,大雨时能蓄能排,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茶园移动式喷灌系统,保证茶树生长具有适宜的水肥条件。
2.8 茶树的品种与种植
2.8.1 按照非良种不种的原则,符合《中小叶茶树良种苗木标准》DB513122/T02. 1-1998。
2.8.2 选择的茶树品种应适应当地的土壤和气候特点,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并适制当地的名优茶类,以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如福鼎大白、金观音等品种。
2.8.3 面积较大的茶场,对茶树品种的选择,还应注意各类品种特性(如芽叶性状发芽迟早等)的搭配,保持生物基因的多样性。
2.8.4 种植规格与密度。
种植规格:采用大行距 150-165 厘米,小行距 35-40 厘米,株距 16 厘米,双行单株;
密度:每亩栽植 5500 株,预留同龄茶苗于苗圃,以备苗期补缺之用。
3.茶园的管理
3.1 幼龄茶园
3.1.1 幼龄茶园采用定型修剪培养树冠,茶园中 70%茶苗超过30厘米,粗度达0.3 厘米以上时,离地18-20 厘米剪去主枝;第二次定剪高度离地
30-35 厘米剪平;第三次高度离地 45-50 厘米剪平,同时用整枝剪剪去细弱枝、病虫枝。
3.1.2 幼龄茶园(1-3 年)施肥,追肥按纯氮 2.5-5 公斤逐年增加,N:P:K 以 1:2:2 比例,分 3-4 次施入小行中心线及大行靠近茶苗根系处,深度10厘米,同时适当施叶面肥。
3.2 投产茶园
3.2.1 耕作与施肥
3.2.1.1 耕作春前浅耕:立春-雨水间,将茶行普遍耕作一次,深度10-15厘米。
春茶后浅耕:立夏前后,深度10厘米左右。
夏茶后浅耕:小暑-大暑,深度10厘米左右。
冬前深耕:在秋茶采摘结束后进行一次较深(15-25厘米)的耕作。
3.2.1.2 施肥:施肥标准:投产茶园以纯氮为标准,按每生产 100 公斤干细茶追施 15 公斤纯氮,其中:1/3 为有机氮,2/3 为无机氮,同时追施商品磷、钾肥各 5 公斤,氮、磷、钾比例为 3:1:1。
施肥比例:春、夏、秋、冬按 30:20:10:40 的比例,其中秋季以叶面肥为主,冬季以有机氮肥为主(每亩年均2000公斤左右)。
施肥方法:结合浅耕、中耕、深耕,沿树冠滴水处开沟深10-20厘米(冬季20 厘米)施入,并及时覆盖。
3.2.2 投产茶园的采摘:按标准分批.多次.留叶采.采尽同等嫩度对夹叶的原则采茶。根据生产实际,确定采摘标准:名优茶按单芽.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一叶开展.一芽二叶初展.一芽二叶开展的五个标准采摘;大宗茶
标准为一芽二.三叶和同等嫩度对叶。
留叶:视茶园长势,一般采取春留鱼叶或真叶采,夏茶或秋茶留一片真叶采,常年保持叶面积指数4-5之间。提倡机械化采收鲜叶。
3.2.3 修剪标准:
轻修剪:目的是平整树冠,刺激下轮新梢萌发,每年进行一次。
方法:剪去树冠表层枝叶 3-5 厘米。
深修剪:对病虫枝、鸡爪枝、冗枝较多的茶园,每隔 3-5 年应深修剪一次。
方法:剪掉树冠上层 15-20 厘米,重新培养采摘面。
3.3 低产茶园改造与管理
3.3.1 低产茶园范围:栽培历史较久,树势衰退的老式茶园,以及种植年限不久,但因种种原因而造成未老先衰,每亩面积单产鲜叶在200公斤以下的茶园。
3.3.2 技术改造
3.3.2.1 树冠改造:
凡骨干枝结构较好,只是中上层枝条再生力差,或因病虫害导致枯死造成茶叶产量与品质下降的,应离地30-40厘米进行重修剪,时间7月上、中旬。对于树势极度衰老,产量低下,采用重修剪已不能恢复树势的茶园可离地10厘米进行台刈,重新培养骨干枝和树冠采摘面。
3.3.2.2 土壤改造:
重施有机肥:土壤衰退的茶园,应在8-10月份沿树冠滴水处开沟深25厘米、宽25厘米,每亩面积施用5000公斤有机肥,氮、磷、钾数量及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