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钱塘湖春行》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钱塘湖春行》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钱塘湖春行》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钱塘湖春行》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钱塘湖春行》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鉴赏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出的标志。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

“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上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

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方东树说这诗“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续昭昧詹言》)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象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骀宕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是应该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钱塘湖春行》的翻译

《钱塘湖春行》的翻译 导语:白居易 的作品《钱塘湖春行 》,各位都来学习一下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钱塘湖春行》翻译,供各位 参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钱塘湖春行》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翻译 走在西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 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 没马蹄。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 欣赏得不够, 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 的断桥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注释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 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 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公元 785~ 804 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 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初:副词,刚刚。云脚 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 湖面景色。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降雨或雨初停时。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5、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6、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7、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
1 / 11

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加翻译

初中文言文加古诗翻译 七年级上册 1.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2.《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文言知识)中考文言文《孔子世家》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孔子世家》全文详细翻 译 文言知识 孔子世家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名叫孔防叔。孔防叔生下伯夏,伯夏生下叔梁纥。叔梁纥和颜氏的女儿在野外媾合而生下孔子,他们向尼丘进行祈祷而得到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孔子生下来头顶中间凹陷,所以就取名叫丘,取字叫仲尼,姓为孔氏。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丘生下来,叔梁纥便死了,安葬在防山。防山在鲁国都城的东面,因此孔子不清楚他父亲的墓址,孔母隐讳这件事。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孔子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这是出于孔子谨慎从事的考虑。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告诉孔子其父的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服丧腰间系着麻带,这时季氏宴请士人,孔子随同前往。阳虎斥退孔子说:“季氏宴请的是士人,没敢请你啊。”孔子因此退去。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孔于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而感到奇异。鲁君又善待孔子,因此返回鲁国。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闲,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让我跟随孔子前往周京洛邑。” 鲁昭公给他们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名童仆同行,前往周京洛邑询问周礼,据说见到了老子。孔子告辞离去时,老子送他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来送人,仁义之人用言语来送人。我不能富贵,只好盗用仁人的名义,用言语来送你,这几句话是:‘聪慧明白洞察一切反而濒临死亡,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抉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儿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孔子从周京洛邑返回鲁国,投到他门下的弟子逐渐增多。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

初中文言文课文翻译大全

《论语》十则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口技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只听到远远的深巷里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一会儿小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被吵醒。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乳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呜呜地哼唱着哄他睡觉。又一个大孩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没隔多久,丈夫的鼾声响起来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拍一会儿停一会儿。隐隐地听到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碗等器物打翻的声音,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 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喊道:?失火啦!?丈夫起身大叫,妻子也起身大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刹时间,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来,成百上千的小孩儿哭了起来,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来。中间夹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烈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子时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在火中抢夺物件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

中考文言文《进学解》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进学解》全文详细翻译导读:进学解 作者:韩愈 国子先生清晨来到太学,把学生们召集来,站在讲舍之下,训导他们说:“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随大流就会毁掉。当今朝廷,圣明的君主与贤良的大臣遇合到了一起,规章制度全都建立起来了,它们能铲除奸邪,提拔贤俊,略微有点儿优点的人都会被录用,以一种技艺见称的人都不会被抛弃。仔细地搜罗人才、改变他们的缺点,发扬他们的优点。只有才行不够而侥幸被选拔上来的人,哪里会有学行优长却没有被捉举的人呢?学生们,不要担心选拔人才的人眼睛不亮,只怕你们的学业不能精湛;不要担心他们做不到公平,只怕你们的德行无所成就!”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话还没说完,队列中有个人笑着说:“先生是在欺骗我们吧。学生跟着先生,到今天也有些年了。先生口里就没有停止过吟诵六经之文,手里也不曾停止过翻阅诸子之书,记事的一定给它提出主要内容来,立论的一定勾划出它的奥妙之处来。贪图多得,务求有收获,不论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让它漏掉。太阳下去了,就燃起油

灯,一年到头,永远在那里孜孜不倦地研究。先生对于学业,可以说是够勤奋了吧。抵制排除那些异端邪说,驱除排斥佛家和道家的学说,补充完善儒学理论上的缺陷与不足,阐发光大其深奥隐微的意义,钻研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还要特别广泛地发掘和继承它们。阻止异端邪说,像拦截洪水一样,向东海排去,把将被狂澜压倒的正气重新挽救回来。先生对于儒家学说,可以说是立了功劳的吧。沉浸在如醇厚美酒般的典籍中,咀嚼品味着它们的菁华,写起文章来,一屋子堆得满满的。上取法于虞、夏之书,那是多么的博大无垠啊,周诰文、殷盘铭,那是多么的曲折拗口啊。《春秋》是多么的谨严,《左传》又是多么的铺张。《易经》奇异而有法则,《诗经》纯正而又华美。下及《庄子》、《离骚》、太史公的《史记》,以及扬雄、司马相如的著述,它们虽然各不相同,美妙精能这一点却都是一样的。先生对于文章,可以说是造诣精深博大而下笔波澜壮阔了吧。先生少年就知道好学,敢作敢为,长大以后,通晓礼义,行为得体。先生对于做人,可以说是很成熟的了吧。可是呢,在官场上不被人所信用,私交上也没人帮助你。你就同狼一样,往前走会踩住自己的颔肉,往后退又要绊着自己的尾巴,一举一动都会招来过错。当了一段时间的御史,又被贬逐到边,远的南方。当了三年的博士,懒懒散散,也没表现出什么政绩。你的运气就像与你有仇似的,早晚总要碰得一败涂地的。冬天天气暖和,你的孩子还要叫冷;年岁本来富饶,你的妻子还要喊饿。头发也光了,牙齿也缺了,你就是死了,又于事何补呢?你不想一想这些,还要来教训人,这是为什么呢?”

初中语文文言文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和译文(含鉴赏)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和译文(含鉴赏) 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鉴赏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出的标志。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

中考文言文句子翻译

一、《狼》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骨头已经没有了,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译: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受到两狼的攻击。 3、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译: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4、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正想要上路,转身看到柴草堆后面,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意图要从柴草堆中打洞进入来攻击屠户的背后。 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二、《桃花源记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渔人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桃源人)见了渔人,竟然感到十分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看到)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见。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译:率领妻子儿女同乡的人来到这个跟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渔人一五一十把自己所听到的事详细地告诉他们。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个朝代了。 三、《陋室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这间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没学问的人。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可以弹奏朴素的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公文使身体劳累。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中考文言文《何子平》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何子平》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何子平》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何子平 选自《宋书·孝义传》 何子平世代居住在会稽,很小的时候(就)有理想,被乡里称赞,事奉母亲非常孝顺。在扬州被征召从事史,每月的俸禄给的是白米,(他)总是卖出白米买入粟麦。别人问他说:“获利不多,为什么那么麻烦呢?”子平说:“我的母亲在东边,不买卖难得到白米,(我)怎么忍心独自吃白米饭。”每当有人赠送鲜鱼时,如果不能送到母亲家,那么不肯接受。母亲原本是妾,户籍注册不符合实际情况,没到供养的年龄,而户籍上的年龄已经到了供养的年龄,便离开职务回到家里,当时镇军将军顾觊之是州上的长官,对他说:“你母亲的年龄实际上未满八十,你原来就知道。在州中任职略有少许俸禄,(我)将禀告上司挽留你。”子平说:“官家从户口登记取得凭证,户籍年龄已经到了,我就应该在家俸养母亲,为何要以实际年龄未到冒取荣誉利益而宽容自己呢?况且归去奉养母亲,又符合我个人的情感。”觊之又劝他以母亲年老要求县令照顾,子平说:“实际尚未到奉养之年,哪能借此以求得俸禄?”觊之更加看重他。已经回到家,竭尽全力而使供养充足。后来授予官职为吴郡海虞县令,县里给的奉禄只用来养母亲一个人,而他的妻子、孩子丝毫不允许用奉禄。有人疑心他太俭朴,子平说:“奉禄本来是用来养母亲,不为自己,”问的人惭愧而退出去了。母亲死后而不在担任官职,丧事情况超过一般礼节,每到了哭

恸时,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何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事母至孝。扬州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粲。”每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至其家,则不肯受。母本侧庶,籍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觊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觊之益重之。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问者惭而退。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钱塘湖春行》课文翻译

《钱塘湖春行》课文翻译 《钱塘湖春行 》 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 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 风景的喜爱, 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下面, 小编为大家分享 《钱 塘湖春行》课文 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行至孤山寺北, 贾公亭西, 暂且歇脚, 举目远眺, 但见水面平涨, 白云低垂, 秀色无边。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鉴赏 白居易 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 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 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 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 波澜连成一片, 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 莺在歌, 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 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 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1/7

“谁家”二字的疑问, 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 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 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 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 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 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 欣赏的感受和判断, 这就使客观的自然 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 使读者受到感染。 这两联细致地描 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 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 以 “乱”“浅”“渐欲”“才能”, 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 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 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 给人以清新之感。 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 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 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 《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 相类, 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 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 白堤中贯钱塘湖, 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 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 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 阑。 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剌史或知州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 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 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 了叫后人敬仰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 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们称他们为“风流太守”。白居易的七律《钱 塘湖春行》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 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 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 的心态和盘托出。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 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 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据《唐语林》卷六载,贾公亭建于贞 元年间, 未五六十年后废。 白居易写此诗时, 其亭尚在, 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 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冬水荡漾, 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冬日里西湖的一 种特有的感受。 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 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 不少, 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 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 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 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 感受。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 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 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 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 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
2/7

如何做好中考文言文翻译题

如何做好中考文言文翻译题 ?翻译文言文不是能读懂文本就可以轻易翻译正确的,因为心里边明白不等于嘴上能够说出来,嘴上能说出来不等于笔下能够写出来,它还涉及现代汉语的书面表达能力问题。那么考场上文言文部分必考点——中考文言文翻译题,该怎么征服它呢?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原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译成现代汉语后应能如实传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随意增减文意,更不能曲解。所谓达,指的是译成的话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文通字顺。至于雅,则是比较高的要求,指的是译成的现代汉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不但能忠实于原文,还能把原文的意蕴较好地传达出来,文笔流畅优美。 1.?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 2.?删,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 3.?增,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 4.?调,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如:“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就要把定语“可以终身行”调到中心词“一言”之前。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两个宾语前置句,应按“不知句读,不解惑”来翻译。 5.?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译为“(湖面)风平浪静”。 1.?注意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处理。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金戈铁马”,借代精锐的部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借代曹操战船,这里借代曹操水军;“金城千里”,“金城”在文中比喻坚固的城墙,而不能译成“金属筑成的城墙”。 2. 注意古人行文中一些委婉的说法。如“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会猎”是决战的委婉说法;再如“权起更衣”,“更衣”即上厕所。 3.?注意准确翻译“互文”现象。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实际应是“不以物喜,也不以物悲;不以已悲,也不以己喜”;又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 这是确切理解并翻译古文不可缺少的条件。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非常广泛,而教材中又缺乏较为系统的阐述,许多内容是分散在各篇课文的注释之中,往往不被重视。因为,考生如果对古代文化常识一无所知,势必直接影响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当然也不能作出准确的翻译。就拿古代称谓来讲,古人的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居官地、住处、书斋名都可以用来称代人,并且都有一定的含义或相互间有某种联系,在翻译时都应注意。 原文: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②供帐,大为具待③。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①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②严:敬重。③具待:具,备办;待,接待。④《霍光传》:载《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步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翻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翻译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是在公元 822 年(长庆二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时候创作的。下面 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翻译 ,欢迎阅读。 题解: 选自《白氏长庆集》。钱塘湖,即杭州西湖。全诗作者以“行”字为线索, 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 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 受。 原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 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 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公元 785~ 804 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 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初:副词,刚刚。云脚 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 湖面景色。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降雨或雨初停时。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5、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6、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7、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

禽鸟。 8、暖树:向阳的树。 9、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的。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 使人眼花缭乱。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 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10、行不足:百游不厌。 11、阴:同“荫”,指树阴。 12、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 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13、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14、没(mò):隐没。 15、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16、不足:不够。 译文 走在西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 白云重重叠叠, 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 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 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 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赏析 《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 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 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 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 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 欣赏的感受和判断, 这就使客观的自 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 使读者受到感染。 前代诗人谢灵 运“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 《登池上楼》 )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 受到激赏, 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 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剌史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要算 是唐朝和宋朝的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 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 人缅怀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 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们称他们为“风流太守”。白居易的七律《钱 塘湖春行》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 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 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

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翻译 文言翻译,就是用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把文言句子的意思说出来。 文言文翻译“九字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从而便于准确地翻译文言文。文言文翻译“九字诀”是指“信、达、雅、留、换、调、引、增、删”九个字。 “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的要求。“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歪曲原意。不随意增多减少,添枝去叶,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编造。“达”就是要通顺流畅,既要使句子完美无缺,保留原文的语气;又要避免语句的呆板、带文言气。而“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简练流畅。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留、换、调、引、增、删”则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因为古今词义和语法有所不同,所以翻译文言文要根据句子和组成句子的虚词、实词的不同用法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留保留原文中的词语。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翻译时不宜改动,都要保留原词。 例如: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一~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 另外,文言文里有不少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如“披荆斩棘”“气象万千”“千钧一发”等,一般都能理解,不需再译,否则反而显得不通顺。 二、换替换词语。文言文里的不少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现在仍在用,但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文的词表示,丽是用了另外的词。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意思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例如: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列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此句中的“师”“伐”要用“军队…‘攻打”来替换。 另外,有的词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常用,但表示的内容有区别,翻译时不能用今义去推敲古义,而要用现代汉语中与文言文词语的意思相当的词去替换,以免造成误解。 例如:

中考文言文《婴宁》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婴宁》全文详细翻译 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婴宁》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婴宁 作者:蒲松龄 王子服,莒县罗店人。父亲很早就死去。他非常聪明,十四岁考取秀才,入泮宫读书。母亲最钟爱他,平常不让他到郊野游玩。聘定萧氏为妻,还没嫁过来就死去,所以王子服求偶未成。恰逢正月十五上元节,舅舅的儿子吴生,邀王子服同去游玩。刚刚到村外,舅舅家有仆人来,把吴生叫走了。王生见游女多得像天上的云彩,于是乘着兴致一个人到处游玩。有个女郎带着婢女,手拿一枝梅花,容貌绝美,笑容可掬。王生目不转睛地看着女郎,竟然忘记了顾忌。女郎走过去几步,看着婢女笑着说:“这个年青人目光灼灼像贼!”把花丢在地上,说说笑笑地离开了。王生拾起花来神情惆怅,像是神魂都丢掉了,于是怏怏地回家。到了家里,把拾来的花藏到枕头底下,倒头就睡,不说话也不吃东西。母亲为他担忧,请和尚道士施法以消灾祛邪,病情反而加剧。身体很快消瘦下去。医师来诊视,让他吃药发散体内的邪火,王生更恍恍忽忽,像是被什么逮住了。母亲细细地问王生得病的来由,他默默地不作回答。恰好吴生来,王母嘱咐他细细盘问王生。吴生到王生榻前,王生见到他就流下泪来。吴生靠近床榻劝解安慰王生,渐渐开始细问。王生把实情全说出来,而且求吴生代为谋划。吴生笑着说:“你的心意也太痴了,这个愿望有什么难以实现?我将代你访求她。在郊野徒步行走一定不是显贵家族。假如她尚未许配人家,

事情就一定成功;不然的话,拼着拿出众多的财物,估计一定会答应。只要你病愈,成事包在我身上。”王生听了这番话,不觉开颜而笑。吴生出去告诉王母,寻找那女子居住的地方,但探访穷尽,一点踪迹也没有。王母十分忧虑,拿不出什么主意。但是自吴生离开后,王生的愁容顿开,吃饭也略有长进。几天之后,吴生又来了。王生问谋划的事办得如何,吴生欺骗王生说:“已经找到了。我以为是什么人,原来是我姑姑的女儿,就是你的姨表妹,现在还在等人聘定。虽然是家中亲戚婚姻有些隔碍,但以实情告诉他们,一定会成功。”王生高兴的神色充满眉宇间,问吴生说:“住在什么地方?”吴生哄骗说:“住在西南山中,距这里大约三十余里。”王生又再三再四嘱托吴生,吴生自告奋勇地承担了下来。 王子服,莒之罗店人,早孤,绝慧,十四入泮。母最爱之,寻常不令游郊野。聘萧氏,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会上元,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方至村外,舅家仆来招吴去。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游。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女过去数武,顾婢子笑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遗花地上,笑语自去。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至家,藏花枕底,垂头而睡,不语亦不食。母忧之,醮禳益剧,肌革锐减。医师诊视,投剂发表,忽忽若迷。母抚问所由,默然不答。适吴生来,嘱秘诘之。吴至榻前,生见之泪下,吴就榻慰解,渐致研诘,生具吐其实,且求谋画。吴笑曰:“君意亦痴!此愿有何难遂?当代访之。徒步于野,必非世家,如其未字,事固谐矣,不然,拚以重赂,计必允遂。但得痊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译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译 钱塘湖春行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逐步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注释

1.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59~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 广化。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 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刚刚。 4.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 很低,所以说“云脚低”。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 景色。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 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5.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6.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7.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8.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9.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逐步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 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10.浅草:浅绿色的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 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11.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12.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

中考课外文言文及翻译

《三峡》 原文: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译文: 江水又向东流去,经过黄牛山,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像是人拿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较为分明;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本来已经很高了,再加上江水迂回曲折,即使路上过了两夜,还能望见这东西。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原来一样。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记游松风亭》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译文: 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树林里休息。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有了顿悟,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1] 原文: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⑩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未下夕舂⑧,始极其浓媚⑨。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⑩,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和尚与识趣的游客享用,那能和俗人说呢! 《马说》 原文: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日:“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日:“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译文:

中考文言文《祭妹文》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祭妹文》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祭妹文》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祭妹文 作者:袁枚 乾隆丁亥年的冬天,在上元县的羊山安葬了三妹素文,写文章祭奠说: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唉!你生在浙江杭州却葬在这里,远离咱们的故乡七百里,当年那时候即使是奇特的梦幻,难道能梦到这里是你安葬的地方吗? 呜呼!妆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你因为有坚守贞节的想法,遇人不合,导致了婚姻上的孤独不遇。虽说是命运在作弄,实际上是老天爷的安排;然而连累你到这种地步的,不能说不是我的过错。我从小跟着老师学习儒家的经书,你和我并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的事;一旦长大成人,就亲自去实行。唉!假使你不懂儒家的经文,也许不一定象这样苦守贞节。 妆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妆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幻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我逮蟋蟀,你在一旁动胳膊助力;冬天虫子僵死了,(你和我)一同到它的穴边(凭吊)。今天我收殓营葬你,而往事清清楚楚地浮现在

眼前。我九岁的时候,在书房里休息,你梳着两个小?髻,披着细绢单褂进来,温习《诗经·缁衣》那一首诗。恰好老师开门进来,听见两个童子清脆响亮的读书声,不觉笑了,连声赞叹。这是(当年)七月十五日的事,你在墓地,应当清楚地记得吧。我二十岁左右去广西,你拉着(我的)衣服伤心大哭。过了三年,我中了进士回家,你从东厢房扶着书桌走出来,一家人瞪着眼直笑,记不得话从哪里说起,大概说些长安中进士以后,家信报知的早晚罢了。总的说来,这些琐事虽然是陈迹了,可我一天没死,就一天忘不了。往事填满心胸,想起来就悲凄地哭不出声来,(它们)象形象那样清楚,可是走近追寻便消逝了。悔恨当时没有把幼年时期天真烂漫的情态,详细记录下来。可是你已经不在人世了,那么,即使岁月倒转,儿童时代还能再来,也没有能和我一起证实当年情况的人了。 余捉蟋蟀,妆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几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从你同高家恩断义绝回娘家以后,老母亲依靠着你侍侯,家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