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新时期文学思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小说 一、概念:以1979年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为开端, 80年代前期盛极一时。是反映改革风云、描绘改革开 放年代从体制变革到普通人生活与情感、思想与心理 变革的文学。 二、改革小说的特色:
1、对改革开放下的中国社会作多层反思与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对人的 精神世界以及体制的弊端作深度呈现。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第一节 80年代小说概述 一、80年代前期小说思潮
伤痕小说
1、伤痕小说:是新时期第一个小说思潮,以刘心武1977年11月 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班主任》为开端,由卢新华《伤痕》 而得名,一直延续到80年代初。主要思想是揭露和批判“文革” 内乱所造成的影响,展现“文革”给人民带来的精神和身体上的 创伤。伤痕小说冲击了一系列题材禁区,体现出人道主义的关怀, 其悲剧品格显示出现实主义的恢复。代表作家有刘心武、宗璞等。 2、伤痕小说的基本特征:一、对文学真实性的回归。以写真实、 吐真情、揭真相为基本追求,但说理的急迫冲淡了形象的塑造, 以至于质胜于文。二、人的主体精神的觉醒和人道主义的关怀。 探索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的基本欲求的合理性。三、恢复并强化文 学的社会批判功能。尽管伤痕小说讲述悲剧故事,但深层却是因 否定“文革”而具有乐观主义的情绪。
第六章 新时期文学思潮 第一节 从“中世纪”挣脱:社会政治变迁与日常生活浮现 一、新的声音开始扩散:声音代表的是人的想象世界,不同的声音 谱成的是不同的想象/理想图景。宏大的政治化的理想图景开始经 历它的消耗过程,个体的日常生活想象开始逐渐浮现。 二、新的视像开始散布:视像代表的是人的现实世界,不同的视像 昭示的是不同的生活现实。挑战人的视觉极限的政治化的红色画面 开始经历它的褪色过程,各种富于个性色彩的画面开始逐渐浮现。 三、从政治化的人民到市民化的个体——“人”从内面到外面的巨 大
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作家在探求民族苦难的时候,达成了共识 性的主题:认为“文革”并不是一次突发的偶然事件,其思想 动机、行动方式、心理基础,已存在于历史之中,它与当代社 会、当代政治、以及民族文化心理都有密切的联系。 3、反思小说涉及到的社会内容:一、农民和农村问题。张一 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古华《芙蓉镇》、路遥《人生》高 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二、知识分子问题。张贤亮。三、革 命老干部问题。王蒙。四、女性问题。张洁《爱,是不能忘记 的》、铁凝《哦,香雪》。 4、重要作家:王蒙 一、王蒙小说的关键词:A、革命、青春、爱情、事业。B、 蒙冤、受难、昭雪。 二、艺术特色:东方意识流、幽默、文体的杂糅。 陆文夫 “小巷文学”中的苏州地域文化景观
三、重要作家:
1、蒋子龙:是一个得改革风气之先的作家,影响了改 革小说的初期写作。刻画了“开拓者家族”的人物群像, 可称作改革时代的英雄。但小说模式化较明显,小说情 节大致是:1、改革者上任——遇到既得利益者的—— 出现危机——上级领导协助——改革胜利。2、在改革 的主线旁,多添加浪漫感情的副线。
2、高晓声:塑造了“陈奂生系列”小说,揭示了改革 开放时期农民的精神面貌。
3、张炜:此时对农村的体制改革生活作出深刻的描绘。
转变:理想世界 和现实世界的变 化,带来了人的 变化。在人道主 义思想下,人的 追求开始了多样 化选择。
第二节、文学的反叛、复苏与追求 一、反叛的声音:天安门诗歌运动;对各种教条文艺政 策、思想的批判;对各种文艺上的冤假错案的拨乱反正。 二、文学的复苏:文艺界政治体制的重建;大型文学刊 物的复刊与创刊;新的文学作品竞相出现;一个新的文 学时代的到来。 三、文学的追求:延续新文学的传统,新时期的文学事 业依然被看作具有经国济民的宏大功能(这其实也预示 了文学在又一次社会转型中的失落)。关注现实被作家 认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做新的人民大众的代言人是 他们的理想追求,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大事件纷纷成为作 家的取材对象。一方面对政治的呼应使得文学呈现出泛 政治化色彩,另一方面在批判专制主义的时候发现了 “人性”,人的观念由此发生变化。重文学的思想性固 然不错,但因此忽视文学的艺术性却能说明在那个急功 近利的时代,文学被时代的冲动所感染而无暇走自己的 艺术道路。
谌容:《人到中年》 陆文婷形象:职业女性和家庭主妇的两难 张贤亮 《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展现了精神与物质的冲突, 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丰富的精神生活使其完成了对自我的超 越。前者偏向于灵的一面,后者偏于肉的一面来实施精神的拯 救。 马缨花和黄香久:贞洁与放荡。 张贤亮小说的艺术渊源:俄罗斯文学中普遍存在的罪敢;法国 文学中充盈的浪漫;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才子佳人的结构模式。 艺术特色:179页。
第三节 80年代前期文学思潮 一、西方资本主义物质文化的冲击:
1、西方现代文学艺术重新传播过来 2、两极世界格局视野下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3、现代化与现代派的话语纠葛(141页)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维持与冲击
1、关于社会主义新人的讨论 2、对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新认识:人性、人情 与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人的异化问题。
3、社会现实与文学现实的理论探讨:现实主义 应该是什么样的?什么是真实?关于反映社会的 “歌德”与“缺德”问题。
第四节 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 一、文学多元化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逐渐显 现出来 1、中国现代化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改变 2、文学新格局的建立:对文学自身品性的探 索(145页) 二、文学批判方法的更新 三、文学主体性讨论的意义(147页) 四、文化寻根问题 五、“重写文学史”
3、重要作品: 《班主任》:对青少年精神和身体遭受禁锢作出的文学性分 析。
《伤痕》:对文革政治伦理和血缘伦理的纠葛导致人生命运 悲剧的控诉。
反思小说
1、反思小说:以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于《人民文学》的 《剪辑错了的故事》为开端,延续到80年代初,是对伤痕小 说政治性批判视野的拓展和深化。在纵深的历史长河中思考 国家政治的左倾错误,由单纯的揭批和激情的宣泄演进到冷 静的反思和理性的审视,通过人物的命运反思历史,显示出 现实主义的成熟。代表作家有王蒙、张贤亮、古华、高晓声 等。 2、反思小说的基本特征:不再限于对“文革”十年的揭露, 在更广阔的社会历史下揭示建国以来左倾错误的思想根源, 具有广阔的社会涵盖面和身后的历史底蕴。在人性观照上, 既控诉极左思潮对人性的毁灭,又赞颂身处逆境的人们为维 护人的尊严、权利所表现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