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经络总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载:故东方之域,天 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 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 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 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久声”。 灸法的运用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 。
《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 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艾草不是灸法的 唯一原料。
13点-15点:小肠经 15点-17点:膀胱经
下午太阳经专场,颈肩腰腿专场
17点-19点:肾经 下班前治疗更年期失眠
19点-21点:心包经 21点-23点:三焦经
下班时间:拿上包,坐公交(焦)
23点-1点:胆经 胆子小,鬼片最喜欢的时间设定
1点-3点:肝经 肝脏排毒时间
走奇向经与八交脉接
特点:无脏无腑,无阴无阳。不直属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 组成: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功能:对十二经脉气血起溢蓄、调节作用。
阴经在胸部交接 相表里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同名阳经在头面交接
走向与交接
子午流注图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巧记方法:(借助子午流注图)
3点-5点:肺经 起始时间和脏腑
5点-7点:大肠经 早上第一件事是排便,肠道通畅的标志
7点-9点:胃经 早饭时间
9点-11点:脾经 消化时间,早饭多吃不长胖
11点-13点:心经 午睡时间,养心气,下午精神好
浅层
意义:四肢部的络脉,加强了十二经中相表里两经的联系,
躯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
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
十二经别
定义:作用特殊的正经,是十二经脉的一部分。 作用:联络相表里的经脉和脏腑,位置由深入浅出。
加强十二经脉与心和头面的联系。 特点:离:四肢肘膝关节以上别出,联系表里经。
针灸学
2020.09-2021.01
针 灸 学
目 录
01
针灸学发展简史
02
经络总论
03
腧穴总论
04
腧穴各论
05
刺灸法总论
03
刺灸法各论
04
针灸治疗总论
05
针灸治疗各论
针灸基础 针灸临床
PART 01
针灸学发展简史
本能 经验积累 治疗体系 医学流派
图:灵枢九针
最早的针具和针灸疗法诞生于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针刺工具是砭石。 砭石治病最早用于刺破脓疡。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分为《素问》、《灵枢》 两部分,标志针灸理论体系形成。
《针灸甲乙经》魏晋时期皇普谧所著,继内经之后的第一次针 灸总结,最早的针灸专书。
《针灸大成》明杨继洲,针灸学的第二次学术总结。 《席弘赋》、《标幽赋》、《金针赋》 《子午流注针经》开创时间医学的先河。
第一阶段 公元6世纪左右至15世纪末,约1000年。针灸主要在周 边地区,如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地区传播。
阳明 太阳 少阳 厥阴 少阴 太阴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1.六阴经--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2.六阳经--腑,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
手足三阴 手足三阳
(前) 太阴 (前)阳明
(中)厥阴 (中)少阳
(后)少阴 (后)太阳
注: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分布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 内踝8寸以上,前中后为太阴、厥阴、少阴。
络脉 皮部
经脉 经筋
经别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
命名:
相表里
手足、阴阳、脏腑名的。 手足:经脉在上、下肢分布的不同。 阴阳:经脉的阴阳属性及阴阳之气的多寡。 脏腑:经脉的脏腑属性。
前 手少阴 心经 中 手太阴 肺经 后 手厥阴 心包经 前 足厥阴 肝经 中 足太阴 脾经 后 足少阴 肾经
手 太阳 小肠经 手 阳明 大肠经 手 少阳 三焦经 足 少阳 胆经 足 阳明 胃经 足 太阳 膀胱经
太 阴
心中
少 任脉 阴 督脉
胸中
厥 阴
手太阴肺经
食指
手阳明大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大趾内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少阴肾经
手小指 足小趾
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无名指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大趾外
阳 鼻旁 明
太
目内眦
阳
少
目外眦
阳
走向与交接
手三阴胸走手, 手三阳手走头。 足三阳头走足, 足三阴足走腹。
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
一源三岐:任督冲同起于胞中,出会阴。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各别处一络,再加脾之大络,共十五络。
作用:联络相表里的经脉,输布气血,濡养全身,位置较浅表
细小易瘀滞。
特点: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相表里的经脉。
任脉从鸠尾分出散于腹部
督脉从长强分出散于头部 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散于胸胁
手足阳明经
手足太阳经
手足少阳经
十二经脉分布巧记: 姿势:双手掌心向内,
紧贴大腿外侧, 立正向前。 规律:阳明在前 太阳在后 少阳在侧 注:阴经与相表里的阳经 分布位置相对应。 太阴与阳明相表里,位置在前, 厥阴与少阳相表里,位置在中, 少阴与太阳相表里,位置在后。
走向与交接
胸中交接
四肢交接
头面交接
第二阶段 公元16世纪初至1970年,约500年。荷兰、法国、英国、 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并在19世纪初传播到美国、澳大利亚和 俄罗斯等国。
第三阶段 1971年至今,仅仅40余年。受世界卫生组织委托,中国 政府于1975年在北京、上海和南京建立了国际针灸培训中心。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全世界有103 个国家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国家制定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 18个国家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PART 02
经络总论
什么是经络? 经络有哪些部分组成? 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 经络与腧穴的关系? 先有的经络还是先有的腧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 外,贯穿上下,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身体各部 的通路。
经:纵也,主干,深在里;络:絮也,分支,浅在表。
人认识世界的方式:以已知描述未知。
十二经脉的蓄水池、银行
奇经八脉
阳脉之海,总督六阳经与一身阳气,与脑、脊髓、肾联系密切。 阴脉之海,总督六阴经与一身阴气,与女子胞关系密切,“任主胞胎”。 十二经脉之海、血海,含蓄十二经脉气血,为气血要冲,与女子月经密切相关。 奇经中唯一横向循行的经脉,约束纵行诸脉。
维络诸阴诸阳,调节六阴六阳经气。
《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久声”。 灸法的运用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 。
《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 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艾草不是灸法的 唯一原料。
13点-15点:小肠经 15点-17点:膀胱经
下午太阳经专场,颈肩腰腿专场
17点-19点:肾经 下班前治疗更年期失眠
19点-21点:心包经 21点-23点:三焦经
下班时间:拿上包,坐公交(焦)
23点-1点:胆经 胆子小,鬼片最喜欢的时间设定
1点-3点:肝经 肝脏排毒时间
走奇向经与八交脉接
特点:无脏无腑,无阴无阳。不直属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 组成: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功能:对十二经脉气血起溢蓄、调节作用。
阴经在胸部交接 相表里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同名阳经在头面交接
走向与交接
子午流注图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巧记方法:(借助子午流注图)
3点-5点:肺经 起始时间和脏腑
5点-7点:大肠经 早上第一件事是排便,肠道通畅的标志
7点-9点:胃经 早饭时间
9点-11点:脾经 消化时间,早饭多吃不长胖
11点-13点:心经 午睡时间,养心气,下午精神好
浅层
意义:四肢部的络脉,加强了十二经中相表里两经的联系,
躯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
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
十二经别
定义:作用特殊的正经,是十二经脉的一部分。 作用:联络相表里的经脉和脏腑,位置由深入浅出。
加强十二经脉与心和头面的联系。 特点:离:四肢肘膝关节以上别出,联系表里经。
针灸学
2020.09-2021.01
针 灸 学
目 录
01
针灸学发展简史
02
经络总论
03
腧穴总论
04
腧穴各论
05
刺灸法总论
03
刺灸法各论
04
针灸治疗总论
05
针灸治疗各论
针灸基础 针灸临床
PART 01
针灸学发展简史
本能 经验积累 治疗体系 医学流派
图:灵枢九针
最早的针具和针灸疗法诞生于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针刺工具是砭石。 砭石治病最早用于刺破脓疡。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分为《素问》、《灵枢》 两部分,标志针灸理论体系形成。
《针灸甲乙经》魏晋时期皇普谧所著,继内经之后的第一次针 灸总结,最早的针灸专书。
《针灸大成》明杨继洲,针灸学的第二次学术总结。 《席弘赋》、《标幽赋》、《金针赋》 《子午流注针经》开创时间医学的先河。
第一阶段 公元6世纪左右至15世纪末,约1000年。针灸主要在周 边地区,如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地区传播。
阳明 太阳 少阳 厥阴 少阴 太阴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1.六阴经--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2.六阳经--腑,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
手足三阴 手足三阳
(前) 太阴 (前)阳明
(中)厥阴 (中)少阳
(后)少阴 (后)太阳
注: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分布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 内踝8寸以上,前中后为太阴、厥阴、少阴。
络脉 皮部
经脉 经筋
经别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
命名:
相表里
手足、阴阳、脏腑名的。 手足:经脉在上、下肢分布的不同。 阴阳:经脉的阴阳属性及阴阳之气的多寡。 脏腑:经脉的脏腑属性。
前 手少阴 心经 中 手太阴 肺经 后 手厥阴 心包经 前 足厥阴 肝经 中 足太阴 脾经 后 足少阴 肾经
手 太阳 小肠经 手 阳明 大肠经 手 少阳 三焦经 足 少阳 胆经 足 阳明 胃经 足 太阳 膀胱经
太 阴
心中
少 任脉 阴 督脉
胸中
厥 阴
手太阴肺经
食指
手阳明大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大趾内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少阴肾经
手小指 足小趾
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无名指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大趾外
阳 鼻旁 明
太
目内眦
阳
少
目外眦
阳
走向与交接
手三阴胸走手, 手三阳手走头。 足三阳头走足, 足三阴足走腹。
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
一源三岐:任督冲同起于胞中,出会阴。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各别处一络,再加脾之大络,共十五络。
作用:联络相表里的经脉,输布气血,濡养全身,位置较浅表
细小易瘀滞。
特点: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相表里的经脉。
任脉从鸠尾分出散于腹部
督脉从长强分出散于头部 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散于胸胁
手足阳明经
手足太阳经
手足少阳经
十二经脉分布巧记: 姿势:双手掌心向内,
紧贴大腿外侧, 立正向前。 规律:阳明在前 太阳在后 少阳在侧 注:阴经与相表里的阳经 分布位置相对应。 太阴与阳明相表里,位置在前, 厥阴与少阳相表里,位置在中, 少阴与太阳相表里,位置在后。
走向与交接
胸中交接
四肢交接
头面交接
第二阶段 公元16世纪初至1970年,约500年。荷兰、法国、英国、 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并在19世纪初传播到美国、澳大利亚和 俄罗斯等国。
第三阶段 1971年至今,仅仅40余年。受世界卫生组织委托,中国 政府于1975年在北京、上海和南京建立了国际针灸培训中心。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全世界有103 个国家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国家制定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 18个国家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PART 02
经络总论
什么是经络? 经络有哪些部分组成? 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 经络与腧穴的关系? 先有的经络还是先有的腧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 外,贯穿上下,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身体各部 的通路。
经:纵也,主干,深在里;络:絮也,分支,浅在表。
人认识世界的方式:以已知描述未知。
十二经脉的蓄水池、银行
奇经八脉
阳脉之海,总督六阳经与一身阳气,与脑、脊髓、肾联系密切。 阴脉之海,总督六阴经与一身阴气,与女子胞关系密切,“任主胞胎”。 十二经脉之海、血海,含蓄十二经脉气血,为气血要冲,与女子月经密切相关。 奇经中唯一横向循行的经脉,约束纵行诸脉。
维络诸阴诸阳,调节六阴六阳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