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经络总论
针灸学-经络总论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the eight extra meridians),指别 道奇行的经脉,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奇经八 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 里配偶关系,但与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联系密切,故称“奇经”,也称“别道奇行” 的经脉。
《灵枢·脉度》指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 孙”。经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经络系统中有 经气的活动。所谓经气(meridian-Qi),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 及其功能活动。
经气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循环流注、如环无端、昼夜不休。人体通 过经气的运行,以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活动,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了 协调和相对平衡。
命名
任脉:
任:担任, 任受一身之阴经--阴脉之海 任:妊养,任主胞胎
督脉:督:总督,总督人体一身之阳经--阳脉之海
冲脉:冲:“通”, “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环腰而行,约束综行诸经
阴维脉 阳维脉
维:维系
维系在里之阴 维系在表之阳
阴跷脉 阳跷脉
跷:举足跨高
主一身左右之阴 主一身左右之阳
22
奇经八脉除带脉横向循行外,均为纵向循行,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 十二经脉之间。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衔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针灸学课件针灸学经络总论
经络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要点一
总结词
经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内外、调节气血、平衡阴阳和 传递信息。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经络系统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沟通人体的 内外,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同时,经络系统能够调 节人体的气血,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维持身体的健 康。此外,经络系统还具有平衡阴阳的作用,通过调整阴 阳的平衡来治疗各种疾病。最后,经络系统还传递各种信 息,包括感觉和运动信息,从而协调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
05
经络实践与应用
经络在针灸中的应用
诊断依据
经络是针灸诊断的重要依 据,通过观察经络的异常 反应,可以判断疾病的位 置和性质。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 调节经络的通畅,以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预防保健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 调节身体机能,增强免疫 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经络在推拿中的应用
经络推拿
经络诊断是一种基于经络系统的诊断方法,通过对经络的敏感性和异常反应进行 检测,可以判断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健康状况,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 依据。
经络研究的未来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络研究将更 加深入和广泛。未来,研究者将进一 步探索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揭示 经络系统的本质和作用机制。
同时,经络研究将更加注重与现代医 学的结合,开发出更加有效的经络治 疗方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 的贡献。
推拿治疗
通过推拿手法刺激经络, 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脏腑 疾病的症状。
药物治疗
中药通过经络输送到病变 部位,发挥治疗作用。
04
经络的现代研究
经络的现代科学解释
经络是人体内的一种网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是人体 气血运行的通道。现代科学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各个器官 和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的通道,是人体生理和病理信息传递的 途径。
《针灸学》课件经络学概论
小指端手太阳小肠经目内眦足太经阳膀胱
足小 趾端
足少阴肾经
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无名
目外眦
手少阳三焦
足少阳胆
指端 经
经
肺中
足大趾 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
1.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交接
手阳明大肠经 食指端
手太阴肺经
手少阴心经 小指端 手太阳小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 无名指端 手少阳三焦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大趾 足太阴脾经
太阴脾经
阳明胃经
前缘
足
厥阴肝经
少阳胆经 下
中线
肢
少阴肾经 太阳膀胱经
后缘
(二)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
四肢部:
六条阳经对称地分布于四肢外侧。其 规律是: 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 在后。
上肢内侧是手三阴经,其排列为太阴 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下肢内 侧是足三阴经
其排列为内踝上八寸以下: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阴气最盛
肺和脾
太阴
大肠 阳气最盛 阳明 和胃
肾和心
阴气次之 少阴 小肠和
阳气次之 太阳
膀胱
阴气再次之
心包和肝
厥阴
阳气再次之
三焦
少阳
和胆
属腑)
循行部位(阴经行于内侧, 阳经行于外侧)
阳明大肠经
前缘
手 厥阴心包经 少阳三焦经 上
中线
肢
少阴心经 太阳小肠经
后缘
足阳明胃经
➢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 足太阳膀胱经 ➢ 足少阴肾经 ➢ 手厥阴心包经 ➢ 手少阳三焦
足少阳胆经
➢ 足厥阴肝经
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又称之为“正经”
针灸学经络总论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针灸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核心理论。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络学说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我们开展了针灸学经络总论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加深对经络学说的认识,提高针灸临床实践能力。
二、实训目的1. 理解经络学说的基本原理,掌握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
2. 掌握针灸治疗的基本方法,提高针灸临床实践能力。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三、实训内容1. 理论学习(1)经络学说的基本原理: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经络的循行分布: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脉是经络系统中的分支。
(3)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具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抗御外邪、保护脏腑等作用。
(4)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的病理变化可表现为经络阻滞、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
2. 实践操作(1)经络腧穴定位:通过触摸、观察等方法,准确找到人体经络上的腧穴。
(2)针灸操作:掌握针灸的基本方法,如针刺、艾灸等,并在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
(3)临床应用:根据患者的病情,运用针灸治疗各种疾病。
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通过课堂讲解、阅读教材等方式,深入学习经络学说的基本原理。
2. 实践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经络腧穴定位、针灸操作等实践练习。
3. 临床应用:结合实际病例,运用针灸治疗各种疾病,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五、实训收获1. 理论知识:通过本次实训,我对经络学说的基本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操作技能:掌握了经络腧穴定位、针灸操作等基本技能,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保障。
3. 团队合作:在实训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合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4. 综合素质:通过本次实训,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常小荣针灸学经络总论讲课课件
• 经络系统的基本概念 • 经络系统的腧穴 • 经络系统的穴位配伍 • 经络系统在临床上的应用 • 经络系统的研究进展 • 经络系统的学习建议
01
经络系统的基本概念
经络系统的定义
总结词
经。
详细描述
经络系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经脉、络脉 和络穴组成,其中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络穴是穴位。 经络系统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具有调节人体各系统功能 的作用。
经络系统的研究进展
古代经络系统的研究进展
《黄帝内经》与经络学说
01
古代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详细论述了经络系统的概念、组成
和功能,奠定了经络学说的基础。
针灸疗法的起源和发展
02
针灸疗法作为经络系统的重要应用之一,在古代中国得到了广
泛应用和研究。
古代经络系统与五行学说
03
古代中医将经络系统与五行学说相结合,形成了五行学说指导
调理脏腑
腧穴与脏腑有密切联系, 刺激腧穴可以调理脏腑功 能,改善病情。
平衡阴阳
腧穴具有调整阴阳的作用 ,可以改善机体内部的阴 阳失衡状态。
03
经络系统的穴位配伍
穴位配伍的定义
定义
穴位配伍是指根据病情和穴位的 功能特点,按照一定的原则,将 两个或多个穴位进行搭配使用, 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目的
通过穴位配伍,可以增强穴位的 治疗作用,同时可以调和穴位之 间的相互关系,以达到更好的治 疗效果。
学习经络系统的穴位配伍知识
总结词
理解穴位配伍的原则和方法,掌握常见病症的穴位配伍方案。
详细描述
了解穴位配伍的原则和方法,如局部取穴、远端取穴、辨证取穴等,掌握常见病症的穴位配伍方案,如感冒、咳 嗽、头痛等,同时了解配伍禁忌和注意事项。
针灸学课件:第一章 经络总论
的作用。
第四节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经络的作用: 联络内外,网络全身 通行气血,协调阴阳 抗御病邪,反映病症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经络的临床应用
诊断方面 病变时,经络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信息的通路。 经络可作为辨别病位和证候,以及诊断某些疾病的 依据之一。
四、简便取穴法
列缺
风市
针灸学
绪言
针灸学的概念及内容
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理论为基 础,运用针刺、艾灸及其他作用于腧穴的方 法,用以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包括以下三部分: 经络腧穴 刺灸方法 针灸治疗
砭,以石刺病
骨针、竹针、陶针、 铜针、铁针、金针、 银针
艾叶 艾条 艾灸
上篇 经络腧穴
第一章 经络总论
活动的标志
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 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
即需要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如在耳 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宫。
二、 骨度折量定位法
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 志定出分寸,折量全身 各部的长度和宽度,用 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又 称骨度分寸定位法。
下合穴
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称为“下合 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胃、胆、膀胱的下合穴在其本经,而大肠、小肠 的下合穴同在胃经,三焦的下合穴在膀胱经。
四、俞穴、募穴
俞穴
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特定穴。 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 即后正中
线旁开1.5寸,其上下排列与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 背俞穴主要依据接近某脏腑的部位来命名,如肺俞、心
浅入深,经气渐盛; “经”穴多位于前臂、胫部,如水流变大畅通无阻,经气盛行; “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江河水流汇合入海,经气充
针灸学经络总论
三、经络的功效与应用
• 联络脏腑、沟通内外 • 运行气血、营养周身 • 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 说明病理变化 (二) 指导辨证归经 (三) 指导针灸治疗
中医康复中的经络功能
经络功能在康复中的应用
1. 阐释机体的功能变化
>外邪由表传里和脏腑间相互传变的途径
气至此如居空洞之室。
“腧”、“输”、“俞”三者均指腧穴。 腧穴:穴位的统称 输穴:五输穴中第3个穴位名 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二、腧穴的分类
定经
定位
定名
十四经穴 有归经,分布在十四经中 有固定位置 有专用穴名
主治作用
①局部作用 ②循经治本经本脏腑器 官病
经外奇穴 无归经
有固定位置 有专用穴名
①主要对某病有特效 ②局部作用
经络功能在康复中的应用
3. 指导功能障碍的中医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
厥阴头痛
、太阳头痛
羌活 , 归膀胱、 肾经 吴茱萸 , 归肝、脾、 胃、 肾经
练习题
• 1、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 ) A.头面部 B.肘膝部 C.胸中 D.心中 E.手足末端
• 2、同名的阳经与阳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 ) A.胸中 B.腹中 C.心中 D.头面部 E.肘膝部
❖ 四肢部经穴。 ❖ “定经不定穴”。 ❖ “宁失其穴,勿失其经”
四、腧穴的主治规律
(二)分部主治规律 : 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 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的病证。腧穴的分部主治 与腧穴的局部治疗作用有相关性。
❖ 头身部经穴
主治要领
1 、腧穴所在,主治所能 2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3 、本经腧穴主治本经病,表里经腧穴配合治疗表里两经病 4 、邻近经穴,治疗作用多相近 5 、四肢部穴,以分经主治为主 6 、头面躯干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针灸学》经络总论
二、奇經八脈
什麼是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是指別道奇行的經脈,包括督脈、任脈、 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蹻脈、陽蹻脈共8 條,故稱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的概念
奇經八脈 (奇:奇異,特殊)
十二經脈
迴圈流注
無相互銜接及順逆規律,不構 成氣血循環流注系統。
有相互銜接及順逆規律, 構成氣血循環流注系統。
循行分佈
三、十五絡脈
什麼是十五絡?
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別出一絡,加上脾 之大絡,共計15條,稱為“十五絡脈”。
其名稱以所別出的經脈、腧穴名稱而定名, 如從手太陰肺經別出的絡脈,稱為手太陰絡 脈,… …
十五絡脈分佈及作用
分布
作用
四肢:十二經之絡 絡穴(肘膝以下) 相表裏經 溝通表裏兩經 加 滲
補充經脈循行之不足 強 灌
共 脛氣有街——氣在脛者,止之於氣街(氣沖)與
同 通
承山踝上以下。
路
四海的內容及作用
部位 四海
輸注腧穴
上
下
作用
腦 膻中
髓海
蓋
(百會)
柱骨上下 氣海
(啞門、大椎)
風府 人迎
神氣本源 主 持
宗氣所聚 全 身
胃
水穀 之海
沖脈 血海
氣街
(氣沖)
大杼
三裏
上、下 巨虛
氣 化生營衛 血
腎間動氣 (原氣)
津 液
四海、氣街、標結的關係
十二經筋的功能作用
聯結、約束 濡養、支配
筋肉關節 運動正常
六、十二皮部 什麼是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 也是絡脈之氣散佈之所在。
十二皮部的分佈如何? 十二皮部的分佈區域,是以十二經脈體表的分佈範
经络总论详解
十五络脉
2.十五络脉的特点
(1)十二经脉的络脉从络穴分出,走向相表里的经脉; (2)任脉的络脉从鸠尾穴分出,散布于腹部; (3)督脉的络脉从长强穴分出,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4)脾之大络从大包穴分出,散布于胸胁。
十五络脉
3.十五络脉的作用
加强了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的联系; 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 任脉络、督脉络、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 气,从而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
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也都是它始终受到人 民群众欢迎的原因。
一 、晕针 二 、出血 三 、感染
一、针刺禁忌: 1 、部位禁忌:重要脏器部位不可针。大血 管所过之处应禁刺。重要关节部位不宜针刺。 2 、腧穴禁忌:孕妇禁针合谷、三阴交、缺 盆以及腹部、腰骶部腧穴。小儿禁针囟会。 女子禁针石门。 3 、病情危重预后不良的禁针 4 、大怒、大惊、过劳、过饥、过渴、房事、 醉酒等禁针。
以膈来分经脉所属手足;以阴阳来分经脉所属脏腑。
位于膈以上胸腔之脏-所属经脉为手阴经,表里之腑为手阳经; 位于膈以上腹腔之脏-所属经脉为足阴经,表里之腑为足阳经。 如: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
2.十二经脉的分类 阴经(属脏)
太阴肺经
阳经(属腑)
阳明大肠经 少阳三焦经 太阳小肠经
阴经属脏络腑
胆……………足少阳胆经
膀胱…………足太阳膀胱经
阳经属腑络脏
十二经脉
5.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
(1)循行走向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2)交接规律
表里手经接于手 表里足经接于足 阳经接于头面 阴经接于胸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久声”。 灸法的运用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 。
《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 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艾草不是灸法的 唯一原料。
13点-15点:小肠经 15点-17点:膀胱经
下午太阳经专场,颈肩腰腿专场
17点-19点:肾经 下班前治疗更年期失眠
19点-21点:心包经 21点-23点:三焦经
下班时间:拿上包,坐公交(焦)
23点-1点:胆经 胆子小,鬼片最喜欢的时间设定
1点-3点:肝经 肝脏排毒时间
走奇向经与八交脉接
特点:无脏无腑,无阴无阳。不直属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 组成: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功能:对十二经脉气血起溢蓄、调节作用。
阴经在胸部交接 相表里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同名阳经在头面交接
走向与交接
子午流注图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巧记方法:(借助子午流注图)
3点-5点:肺经 起始时间和脏腑
5点-7点:大肠经 早上第一件事是排便,肠道通畅的标志
7点-9点:胃经 早饭时间
9点-11点:脾经 消化时间,早饭多吃不长胖
11点-13点:心经 午睡时间,养心气,下午精神好
浅层
意义:四肢部的络脉,加强了十二经中相表里两经的联系,
躯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
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
十二经别
定义:作用特殊的正经,是十二经脉的一部分。 作用:联络相表里的经脉和脏腑,位置由深入浅出。
加强十二经脉与心和头面的联系。 特点:离:四肢肘膝关节以上别出,联系表里经。
针灸学
2020.09-2021.01
针 灸 学
目 录
01
针灸学发展简史
02
经络总论
03
腧穴总论
04
腧穴各论
05
刺灸法总论
03
刺灸法各论
04
针灸治疗总论
05
针灸治疗各论
针灸基础 针灸临床
PART 01
针灸学发展简史
本能 经验积累 治疗体系 医学流派
图:灵枢九针
最早的针具和针灸疗法诞生于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针刺工具是砭石。 砭石治病最早用于刺破脓疡。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分为《素问》、《灵枢》 两部分,标志针灸理论体系形成。
《针灸甲乙经》魏晋时期皇普谧所著,继内经之后的第一次针 灸总结,最早的针灸专书。
《针灸大成》明杨继洲,针灸学的第二次学术总结。 《席弘赋》、《标幽赋》、《金针赋》 《子午流注针经》开创时间医学的先河。
第一阶段 公元6世纪左右至15世纪末,约1000年。针灸主要在周 边地区,如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地区传播。
阳明 太阳 少阳 厥阴 少阴 太阴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1.六阴经--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2.六阳经--腑,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
手足三阴 手足三阳
(前) 太阴 (前)阳明
(中)厥阴 (中)少阳
(后)少阴 (后)太阳
注: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分布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 内踝8寸以上,前中后为太阴、厥阴、少阴。
络脉 皮部
经脉 经筋
经别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
命名:
相表里
手足、阴阳、脏腑名的。 手足:经脉在上、下肢分布的不同。 阴阳:经脉的阴阳属性及阴阳之气的多寡。 脏腑:经脉的脏腑属性。
前 手少阴 心经 中 手太阴 肺经 后 手厥阴 心包经 前 足厥阴 肝经 中 足太阴 脾经 后 足少阴 肾经
手 太阳 小肠经 手 阳明 大肠经 手 少阳 三焦经 足 少阳 胆经 足 阳明 胃经 足 太阳 膀胱经
太 阴
心中
少 任脉 阴 督脉
胸中
厥 阴
手太阴肺经
食指
手阳明大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大趾内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少阴肾经
手小指 足小趾
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无名指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大趾外
阳 鼻旁 明
太
目内眦
阳
少
目外眦
阳
走向与交接
手三阴胸走手, 手三阳手走头。 足三阳头走足, 足三阴足走腹。
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
一源三岐:任督冲同起于胞中,出会阴。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各别处一络,再加脾之大络,共十五络。
作用:联络相表里的经脉,输布气血,濡养全身,位置较浅表
细小易瘀滞。
特点: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相表里的经脉。
任脉从鸠尾分出散于腹部
督脉从长强分出散于头部 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散于胸胁
手足阳明经
手足太阳经
手足少阳经
十二经脉分布巧记: 姿势:双手掌心向内,
紧贴大腿外侧, 立正向前。 规律:阳明在前 太阳在后 少阳在侧 注:阴经与相表里的阳经 分布位置相对应。 太阴与阳明相表里,位置在前, 厥阴与少阳相表里,位置在中, 少阴与太阳相表里,位置在后。
走向与交接
胸中交接
四肢交接
头面交接
第二阶段 公元16世纪初至1970年,约500年。荷兰、法国、英国、 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并在19世纪初传播到美国、澳大利亚和 俄罗斯等国。
第三阶段 1971年至今,仅仅40余年。受世界卫生组织委托,中国 政府于1975年在北京、上海和南京建立了国际针灸培训中心。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全世界有103 个国家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国家制定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 18个国家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PART 02
经络总论
什么是经络? 经络有哪些部分组成? 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 经络与腧穴的关系? 先有的经络还是先有的腧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 外,贯穿上下,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身体各部 的通路。
经:纵也,主干,深在里;络:絮也,分支,浅在表。
人认识世界的方式:以已知描述未知。
十二经脉的蓄水池、银行
奇经八脉
阳脉之海,总督六阳经与一身阳气,与脑、脊髓、肾联系密切。 阴脉之海,总督六阴经与一身阴气,与女子胞关系密切,“任主胞胎”。 十二经脉之海、血海,含蓄十二经脉气血,为气血要冲,与女子月经密切相关。 奇经中唯一横向循行的经脉,约束纵行诸脉。
维络诸阴诸阳,调节六阴六阳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