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洲猪瘟防控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非洲猪瘟防控的对策措施

非洲猪瘟防控的对策措施

非洲猪瘟防控的对策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对猪群健康和畜牧业产业造成了极大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制定和执行一系列科学的防控对策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非洲猪瘟的防控对策措施,以及如何有效应对这一疾病的挑战。

一、健全的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是防控非洲猪瘟的基础。

各级政府应加强对猪群的监测和管理,实施严格的进口和贸易要求,加强对疫情的及时报告和信息共享。

此外,相关部门还需要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和处罚,并落实宣传教育措施,提高养殖户和兽医人员的防控意识。

二、加强边境检疫非洲猪瘟的传播主要通过猪只和猪产品的交易和运输途径。

因此,加强边境检疫是防止非洲猪瘟输入的关键一环。

应加强对进出口的猪、猪肉和猪产品的检疫,严格执行检疫规程和要求,确保病毒不会通过贸易渠道带入国内。

此外,加强与邻国的合作和协商,共同推动区域范围内的检疫措施,形成合力,共同防范非洲猪瘟的传播。

三、加强养殖环境管理养殖环境是非洲猪瘟传播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养殖环境管理对于防控非洲猪瘟至关重要。

养殖场应加强生猪和饲料的管控,确保无病毒的猪和饲料进入养殖场。

此外,养殖场需要做好隔离设施的管理,加强内外物品的消毒工作,定期进行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四、加强动物运输管理动物运输是非洲猪瘟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为了防止病毒通过动物运输的方式传播,应加强对运输车辆和设施的监管和管理,确保运输工具和设备的卫生条件良好,禁止无证运输猪和带病猪的情况发生。

同时,对于长途和跨境的猪运输,应设立检疫检查站,对猪进行检疫和鉴定,确保运输的猪无病毒。

五、加强兽医服务和养殖户培训兽医服务是防控非洲猪瘟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加强对兽医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非洲猪瘟防控的认识和技能。

同时,针对养殖户,开展相关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养殖管理,减少非洲猪瘟的传播风险。

六、灭杀病毒的合理措施一旦出现非洲猪瘟疫情,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灭杀,防止疫情扩散和恶化。

关于非洲猪瘟的防控策略

关于非洲猪瘟的防控策略

关于非洲猪瘟的防控策略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的、致死率极高的病毒性疾病,已在近年来引发全球范围内的疫情,成为世界畜牧业生产中的重大威胁。

目前,非洲猪瘟在亚洲、非洲及欧洲都有较大的传播范围,尤其在中国、越南等国家,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疫情,需要开展综合防治措施,以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和发展。

以下是关于非洲猪瘟的防控策略:一、建立健全非洲猪瘟防治网络建立健全非洲猪瘟防治网络,是保障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无障碍开展的前提。

可根据不同层次的疫情防控需求,建立省、市、县不同层级的防疫指挥中心,并在各级机构之间形成工作互助开展的联动机制,确保防疫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非洲猪瘟疫情监测加强非洲猪瘟疫情监测,可有效提升疫情监测能力和掌握疫情信息的及时性。

可以通过建立动物疫情信息管理系统和各级疫情监测站,实现疫情信息的实时上传和分析、监测、跟踪,监测人员在疫情监测中要保持高度警惕,并提高应急能力。

三、落实动物检疫管理制度落实动物检疫管理制度,是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重要环节。

可以通过全面排查非洲猪瘟疫苗使用情况及疫情流行情况,对疑似感染疾病的动物加强防控措施,对于发现的疫情要立即上报,严禁擅自隐瞒和报告虚假情况。

加强非洲猪瘟疫苗研究,是提高动物抗病能力和控制疫情的关键。

可以建立完善的疫苗研发机构,开展疫苗研制、生产和配套检测,提升动物抗病强度,增强存栏的生产规模和效益。

五、加强动物养殖管理加强动物养殖管理,是防控非洲猪瘟的基础。

可以在养殖过程中加强环境卫生管理,避免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

加强饲养与管理,增强动物的体质和免疫功能。

同时,合理防控动物交通和人员流动,控制不合规动物交易和不规范饲养行为。

综上所述,防控非洲猪瘟疫情需要全面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完善防疫网络、落实动物检疫管理制度、加快疫苗研究开发以及强化动物养殖管理等综合防治措施,实现“全民防疫、共建共享”的目标,最大限度地保护动物健康,维护社会安稳。

庆城县非洲猪瘟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措施

庆城县非洲猪瘟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措施

庆城县非洲猪瘟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措施
近日,庆城县发现有猪群出现非洲猪瘟病例,为此县政府组织了流行病学调查,制定预防措施,并加强了对当地猪肉销售市场的监督管理。

一、流行病学调查
为了掌握非洲猪瘟的病情,庆城县动物疫病防控站组织了对病猪的调查,及时进行了猪群的隔离和消毒工作。

在隔离病猪的同时,疫情防控队员还对周边的养殖场和家庭散养户进行了排查,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协助。

二、防控措施
为了防控非洲猪瘟的传播,庆城县动物疫病防控站制定了以下措施:
1.封锁疫区。

在发现非洲猪瘟病例后,疫情防控队员立即封锁了当地疫情区域,限制出入。

同时,对该地域的猪群进行了消毒和隔离,防止病毒的传播。

2.禁止转移、集中处理和非法销售病死猪。

对于发现的病死猪,严禁移动、集中处理和非法销售。

当地政府将加强对当地猪肉销售市场的监督,控制市场流通渠道,防止病死猪的流通和销售。

3.强化卫生管理。

加强卫生防护,强化疫情监测和排查力度。

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养殖场和家庭散养户应杜绝交叉污染和交叉感染,建立隔离、消毒和清洗等一系列防疫措施。

4.强化宣传教育。

加强宣传,提高广大养猪户的防疫意识和知识水平。

对疫情走势、传染途径、预防措施做全面、深入的宣传,提高广大养猪户的预防意识。

三、后续执行
庆城县动物疫病防控站将继续把防控工作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强化信息和技术支持能力,掌握疫情动态,落实好防控措施,并做好疫情危害的深入调查和报告,为保障当地养殖业的健康和稳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同时,广大养猪户也需认真按照防控要求,做好养殖管理,携手防控,共同维护当地的养殖业的发展。

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

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

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
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病毒性疾病,对猪类造成重大危害。

为了控制和预防非洲猪瘟的传播,需要综合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防治措施:
1. 生物安全措施: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制度,包括严格的进出猪场管理和采取消毒措施,防止病毒通过污染的物品和装置进入猪场。

2. 早期发现和报告:加强兽医监测和病例报告制度,对于发现非洲猪瘟病例的养殖户应立即向当地兽医部门报告,以便采取及时的控制措施。

3. 隔离和扑杀患病猪只:将患病猪只隔离,并采取人工扑杀措施,防止疫情蔓延。

4.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非洲猪瘟的有效手段,可以降低疾病发生率。

但是由于非洲猪瘟病毒变异性较大,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疫苗可用。

5. 关闭交易和运输:在疫情发生地区,暂停或限制猪的交易和运输,避免病毒通过交易和运输工具传播。

6. 正确处理病死猪:对于疑似或确诊的非洲猪瘟病例,应迅速处理病死猪,采取合理的处理方法,避免病毒扩散。

7. 教育和培训:加强养殖户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其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和防控意识,帮助他们提高疫情防控能力。

8.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开展疾病监测和疫苗研发工作,共同应对非洲猪瘟的挑战。

非洲猪瘟对当前养猪业的影响与防控对策

非洲猪瘟对当前养猪业的影响与防控对策

非洲猪瘟对当前养猪业的影响与防控对策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蔓延。

非洲猪瘟的明显特征是高热、呕吐、腹泻、流涎、消瘦、皮肤和呼吸道黏膜发绀、出血点出现在皮下组织和内脏表面等症状。

非洲猪瘟对养猪业的危害是巨大的,不仅造成了猪只的死亡和跨境传播,还对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 经济影响:非洲猪瘟的蔓延严重影响了整个养猪业的发展。

由于猪只的大量死亡,导致了猪肉供应的减少,市场价格上涨。

由于疫情的爆发,养猪场的关闭和隔离也导致了养殖户的损失。

在疫情的控制期间,养猪业的生产能力减弱,产量下降,直接影响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2. 社会影响:猪肉是国人饮食生活中重要的食品之一,而非洲猪瘟的蔓延导致了猪肉供应量的减少,市场上的猪肉价格也大幅上涨。

猪肉的市场短缺给了养猪业和相关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由于非洲猪瘟的爆发,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猪只贸易也有所受限,影响了国际间的农产品贸易。

3. 生态影响:非洲猪瘟不仅对猪只本身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危害。

随着疫情的蔓延,大量的猪只被宰杀,猪只的尸体被随意丢弃,导致了环境的污染。

疫情的爆发也对野生动物构成了威胁,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二、非洲猪瘟的防控对策1. 加强监管:对于非洲猪瘟的预防和控制需要政府相关行政部门、兽医部门和养殖户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加强对养猪业的监管,健全健康动物监测防控体系,建立监管制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并严格执行。

2.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养殖户和兽医人员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加强养殖户的自查和报病报验意识,增强疫情防控的主动性和及时性。

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开展非洲猪瘟知识普及和技术培训等,提高养殖户对非洲猪瘟的预警能力和自我防控意识。

3. 严格防疫措施:健全养猪场的生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养猪场的防疫措施,确保猪只的健康。

在疫情高发期,养猪场要做好封闭式管理,加强对人员、车辆和物资的管控,避免外来病原体的传播。

非洲猪瘟病毒流行病学和致病机制研究及防控对策

非洲猪瘟病毒流行病学和致病机制研究及防控对策

100猪业科学 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18年35卷第09期猪群保健H E A L T H非洲猪瘟病毒流行病学和致病机制研究及防控对策 雷程红1,刘 存2,崔尚金1,2,*(1.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乌鲁木齐 830052;2.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 100193)基金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ASTIP-IAS15)*通讯作者:崔尚金, E-mail: cuishangjin@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非洲猪瘟最早于1909年在非洲的肯尼亚检测到。

当时报道ASF 为一种急性出血性疾病,感染的家猪的死亡率可达100%。

1957年前,ASF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暴发。

从1957年开始ASF 进入欧洲地区并在接下来的六七十年代在欧洲地区传播。

2007年前,欧洲地区(除了意大利撒丁岛)的ASF 都被成功的清除。

2007年开始ASF 开始在高加索地区和俄罗斯地区传播,并传播到周边的国家。

ASF 对养猪业危害甚大,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之一,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由于缺乏有效的疫苗和有效的药物进行防治,我国对ASF 的防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ASFV 的致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本文对ASF 流行病学特征、ASFV 引起的病理学特征及其相关的致病机制进行综述,希望能为ASF 的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

1 ASF 流行病学特征ASF 有3种感染循环:1)古老的森林患病动物循环。

包括非洲软蜱和非洲野猪、疣猪(wart hog)、薮猪(bush pig)。

野猪对ASFV 易感,临床表现与家猪相似的症状或呈亚临床症状,能直接把病毒传给家猪。

非洲软蜱体内带毒,ASFV 在非洲软蜱和有些野猪间形成循环感染,虽然在感染野猪的血液和组织中含毒量很低,却能使软蜱带毒传播,这为ASF 的防治和根除带来了困难。

基层非洲猪瘟防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基层非洲猪瘟防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江苏省东台市许河镇将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列入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考核,通过激励政策,指导生猪养殖场户加强消毒、封闭管理等生物安全措施。

目前,许河镇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1.常态防控意识不强。

部分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猪只一开始会表现出食欲不振,并伴发咳嗽;后期猪的眼、鼻会出现浆液性或黏脓性分泌物,猪皮肤充血、发绀,在耳、鼻、腹壁等无毛或少毛处有不规则的瘀斑、血肿和坏死斑等典型症状表现,但呕吐、便血较为少见。

有的发病猪直到死亡也只表现出体表皮肤发白,眼睑水肿的症状。

通常一窝发病彻底后再传相邻窝,需要通过剖检才能初诊,中、小散户养殖从业人员年龄结构较大,技术水平较低,易导致误判。

2.生物安全措施不力。

尽管各级相关农业部门通过培训、发放宣传资料,指导养殖场户从严落实防控措施,但随着防控时间变长,出现乱串门、懒消毒、不防虫害、喂泔水、外人(特别是兽医人员、经纪人及抬猪人员)车辆随意进出等现象,人为带来了发病隐患。

3.兽医监管措施乏力。

生物安全要求兽医人员不能进入猪场,给监管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兽医人员只能通过养殖场户报告情况,一定程度上不能真实反映生产状况。

4.弄虚作假现象偶存。

按照相关规定,调出外省、市的生猪必须由官方兽医现场监督采集血样再到第三方机构检测,凭合格检测报告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大部分养殖场户能自觉遵从,个别养殖场户可能在送样途中调包,甚至私改检测报告。

5.主体责任形同虚设。

部分养殖场户责任主体意识淡薄,安全生产、规范生产措施得不到有效贯彻。

6.违规调运时有发生。

各省、市按国家规定在指定高速口或交通要道设置了联合检查站,但有些不法生猪经纪人违规收购后逃避交通要道检查站。

7.非法疫苗盲目接种。

非洲猪瘟病毒具有特殊性,到目前为止,我国没有许可任何厂家生产商品疫苗,前期个别养殖场户听信谣言,接种假疫苗后损失较大。

8.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置不科学。

在对病死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时,正常实行防疫员现场勘查,养殖场户送交镇收集点,镇转运市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疑似患有重大动物疫病的动物由官方兽医现场按技术规范处置。

关于非洲猪瘟的防控策略

关于非洲猪瘟的防控策略

关于非洲猪瘟的防控策略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病毒性疾病,目前在我国和全球范围内依然存在着传染风险,其病毒可在场地、车辆、设备、动物、水源等传播途径中存活一段时间,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关于非洲猪瘟的防控策略。

一、加强场地、饲养环境卫生控制1. 实行密闭化饲养,减少病毒传播途径。

杜绝不合理出入场,定时清洗消毒场地、包括饲喂器具、装卸设备等,实行畜舍环境卫生消毒措施。

2. 固定消毒措施,培养员工防疫识别和观察能力、健康和卫生意识,建立防疫档案,及时向相关部门上报可疑情况。

3. 严禁未经检疫销售、运输病死猪及生猪。

防止被病原体污染水源。

消毒车辆、运输设备及器具,发现可疑病例应及时报告并隔离处理。

二、落实生猪防疫控制措施1. 每次进场前,严格检视车辆,杜绝乱跑乱闯、无序出入场;2. 注重猪厂与外界的交通卫生控制,如新生猪的接种、洗剪澡、多期栏位、限时进厂等措施,减少病毒进入机会。

3. 重视猪群健康管理,在每次进厂检查时,检测猪群健康状况,通过状况实时监测系统,及时发现病情,不放过任何可疑病例。

常规疫苗注射已有临床研究表明能有效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

三、加强政策法规及社会宣传加强1. 科学的政策法规规范,对非法交易的严厉打击,加大对猪肉流通路径监管力度,对违法行为及时进行处置,并对明显违法者进行打击和曝光。

2. 通过多种形式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防控鼓励力度及招募更多的志愿者共同参与到非洲猪瘟防控中来。

3. 通过水源及垃圾掩盖,减少鼠、狗、猫等跳蚤及蚤虫传播的机会。

总之,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需要精细化的环境、生产、监管等多方面综合施策,提高人们防疫意识和卫生素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浅析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浅析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X u m u s h o u y i非洲猪瘟在2018年开始对我国产生影响,并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非洲猪瘟属于急性传染性疾病,病猪会产生高热症状,然后会出现器官出血现象,最后导致猪出现死亡,会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防控工作。

1、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1)非洲猪瘟的致病源非洲猪瘟的致病源为非洲猪瘟病毒,在猪的养殖过程中,一旦感染这种病毒,并会患上非洲猪瘟病。

经研究表明,非洲猪瘟病毒的变异性较强,并且具有基因型多的特点。

该病毒不仅会在家猪中存在,而且还会在野猪和蜱虫中存在。

通常情况下,感染非洲猪瘟的病死猪是主要的病毒传染源,因此需要做好病死猪的消毒处理工作。

非洲猪瘟病毒对外界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不仅能够在猪体内长时间生存与繁殖,而且可以在猪的排泄物中长时间生存与繁殖,这给非洲猪瘟的防控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2)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非洲猪瘟的传染性较强,经研究表明,非洲猪瘟的主要传播方式有四种,第一种传播途径为直接接触传播,在猪的养殖过程中,健康猪在直接接触感染了非洲猪瘟病毒的猪时,便会造成感染。

除此之外,由于非洲猪瘟病毒对可以长时间生存在外界环境之中,因此,健康猪在接触病猪的排泄物、饲料、运输工具或者饲养设备等时也很容易被病毒感染。

直接传播方式的方式主要以口鼻传播为主,病毒会通过猪的口鼻进入猪体内,对健康猪造成感染。

第二种传播方式为蜱虫传播,非洲猪瘟病毒会存在于蜱虫之中,并且可以通过蜱虫进行传播。

一旦健康猪被携带非洲猪瘟病毒的蜱虫叮咬,便会造成感染,使健康猪患上非洲猪瘟。

除此之外,那些带有非洲猪瘟病毒的蜱虫死亡后,如果被健康猪食用,也会造成感染。

对于蜱虫而言,其不仅是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同时也是该病猪的宿主,病猪可以寄生在蜱虫体内,这也给非洲猪瘟的防控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第三种传播方式为跨界传播,具体而言,是指以病猪为原料制成的产品作为传染源进行传播。

非洲猪瘟的危害及防控对策探讨

非洲猪瘟的危害及防控对策探讨

非洲猪瘟的危害及防控对策探讨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猪病,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对全球猪产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非洲猪瘟的危害及防控对策。

非洲猪瘟对猪产业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损失:非洲猪瘟的爆发会导致大量的猪死亡,猪群的减少将直接影响到猪肉的供应。

非洲猪瘟还会导致疫区内禁止猪肉流通,给当地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 扩散速度快:非洲猪瘟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病毒可以通过空气、水、器具、人员等途径传播。

病毒往往随着人员、交通工具等的移动而迅速扩散,给防控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3. 对猪群健康的威胁:非洲猪瘟会导致猪群出现高热、食欲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的病例甚至会导致大规模的猪群死亡。

感染病毒的猪群也会成为病毒的携带者,进一步加快了病毒的传播。

1. 加强监测和预警:建立完善的非洲猪瘟监测体系,及时发现病例并进行报告。

加强对疫情的预警和预测,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2. 加强卫生防控措施:严格落实养殖场的卫生管理制度,加强对猪群和养殖环境的消毒和清洁工作,避免病毒在猪群中传播。

加强对活猪或猪产品的交通、运输和销售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3. 加强养殖管理能力:提高养殖场的管理水平,合理布局和规模化养殖,减少疫情发生的风险。

加强猪群的分类管理,严格控制交叉感染的机会。

4. 加大疫苗研发和应用:加强对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猪的免疫力。

加强对疫苗的监管和管理,确保疫苗的效果和安全性。

5. 加强国际合作:非洲猪瘟是一种跨国传播的猪病,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

各国应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合作与协调,共同应对非洲猪瘟的威胁。

非洲猪瘟对猪产业的危害严重,防控工作必须高度重视。

需要加强监测预警、加强卫生防控、加强养殖管理能力、加大疫苗研发和应用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有效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并保护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非洲猪瘟疫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疫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疫病的综合防控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高度致死性疾病,对猪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有效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需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一、加强场所卫生管理非洲猪瘟主要通过病毒直接或间接传播,因此要加强场所卫生管理,保持场地清洁卫生。

应定期对猪圈、饲料水源、人员、车辆进行消毒,并加强猪圈、饲料水源及浣洗设施的管理和维护。

二、严格猪只进出管理要对猪只的进出管控,减少潜在的病毒传播风险。

应在猪场门口设立消毒站,对进出场的人员、车辆、物品进行消毒处理,并实行猪只检疫制度,避免非法引进猪只、扩大疫情影响。

三、开展科学免疫科学免疫是有效控制非洲猪瘟传播的关键,应注重疫苗的选择和使用,确保其疫效和安全性。

在免疫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进行施苗,采用规范的接种方法,避免交叉感染和病毒发生变异。

四、加强动物饲料和水源管理非洲猪瘟也可能通过饲料和水源传播,因此要注意食品和水源的卫生安全。

应采取完善的饲料和水源管理措施,保证水源、饲料无污染,饲料桶、水桶等饲料器具要定期清洗消毒,猪场周边禁止乱排污水,保护环境卫生。

五、加强监测和报告监测措施应该得到加强,尽早发现疫情。

要定期对猪瘟病情进行监测,出现异常症状要及时进行病毒检测,同时及时向动检部门报告,配合外防控制度,做好疫情的防治工作。

综上,非洲猪瘟病毒高度致死性,对猪产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为有效控制疫情传播,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加强猪圈卫生、管控猪只进出、科学免疫、饲料水源管理、加强监测和报告等方面的管理。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多方协作、科学管理,从而避免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和扩散,保护猪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国内非洲猪瘟防控措施

国内非洲猪瘟防控措施

国内非洲猪瘟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高度接触传播的猪类疾病,其病毒来源于野生猪和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猪类动物。

该病毒在猪体内具有强烈的病原性,可导致急性病情和高死亡率。

由于非洲猪瘟的病原体具有高度传染性和无法治愈的特点,国内加强防控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国内针对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

一、加强边境管控作为一种高度接触传播的疾病,非洲猪瘟通常通过活体猪、猪肉及其制品、传播介质等途径传播。

因此,加强边境管控是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的首要措施之一。

国内针对非洲猪瘟的边境管控严格落实检疫检测措施,对进出口猪肉、野生动物和传染性疫病病媒介进行严密监控和防范。

同时,在边境口岸设置检疫检测设施,实施农产品和动物检验检疫制度,对来自疫区的猪及其制品进行彻底检疫,杜绝疫情通过边境传播。

二、强化养殖场洁净措施国内针对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还包括强化养殖场的洁净措施。

养殖场是病毒传播的主要场所,因此要加强对养殖场的管理和监督。

首先,严禁野猪进入养殖场区域,以防止野猪作为病毒携带者感染猪群。

其次,加强饲养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消毒处理,并加强垃圾清理和废弃物的处理,以减少病毒的滋生和传播。

另外,要加强人员和车辆出入的管控,避免感染源进入养殖场,确保养殖场的安全无病。

三、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为了及时掌握非洲猪瘟的疫情动向,国内加强了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制度。

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兽医部门要加强对非洲猪瘟疫情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疫情的异常情况。

一旦发现疫情,要立即进行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隔离和消除,以控制病情的扩散。

此外,要加强对养殖户和养殖场的培训,提高其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和应对能力,确保疫情报告的及时准确。

四、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非洲猪瘟对养殖业和畜牧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以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国内通过多种途径,如广播、电视、网络等,向养殖户、兽医人员和大众普及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和防治知识。

非洲猪瘟的防控

非洲猪瘟的防控

非洲猪瘟的防控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一种猪的高传染性疾病,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或食用被感染的猪肉及病毒污染的物品而传播。

非洲猪瘟对猪的免疫力较低,发病率高,病死率也较高,给猪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有效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下面将对这些措施进行介绍。

加强监测和报告。

针对非洲猪瘟的传播风险,我国政府建立了全国非洲猪瘟疫情监测和报告网络。

养猪场、屠宰场、交易市场等各类养猪场所必须建立非洲猪瘟病毒监测体系,对猪只进行定期的病毒检测,发现疫情及时报告。

对疑似或确诊非洲猪瘟病例的场所,要进行封锁和隔离,以防止病毒扩散。

加强动物运输和交易管理。

为了避免通过运输工具和交易市场等途径传播非洲猪瘟病毒,我国对动物运输车辆和设备进行严格消毒,限制夜间运输,并且禁止驾驶员携带、消费任何猪肉制品。

在养殖场、屠宰场和交易市场等场所,也要加强消毒措施,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加强养殖场的管理和防控措施。

养殖场是非洲猪瘟病毒易传播的场所,因此需要加强管理和防控措施。

养殖场应严格控制人员出入,做好人员消毒,增加猪舍和栏舍的隔离间,减少病毒扩散的可能性。

要定期对猪舍、设备和用具进行消毒处理,加强饲料和饮水的消毒,保持场地的卫生。

提高疫苗免疫保护水平。

疫苗是控制非洲猪瘟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国抓紧研发和生产非洲猪瘟疫苗,并加强对养殖场的疫苗接种工作。

还要加强养殖场的兽医指导,做好猪群的预防接种和疫苗免疫保护,提高猪只的抗病能力。

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

为了提高养殖户和养殖从业人员的防控意识和能力,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政府、媒体、兽医等多渠道的宣传,向养殖户和养殖从业人员传达非洲猪瘟的预防知识,让大家了解非洲猪瘟的危害和防控措施,提高全民的防控意识。

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十分重要。

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包括加强监测和报告、动物运输和交易管理、养殖场的管理和防控措施、提高疫苗免疫保护水平以及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

国内非洲猪瘟防控措施最新

国内非洲猪瘟防控措施最新

国内非洲猪瘟防控措施最新近年来,随着非洲猪瘟在国内的蔓延,对中国的猪肉产业造成了严重冲击。

为了有效应对非洲猪瘟的威胁,国内采取了一系列的非洲猪瘟防控措施。

本文将对国内非洲猪瘟防控措施的最新进展进行讨论。

一、加强入境动物检疫为了防止非洲猪瘟病毒通过动物及其产品的进口传入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加强了入境动物检疫工作。

目前,所有动物及动物产品的进口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检疫程序,确保其不携带病毒。

同时,海关还对来自非洲猪瘟疫情国家和地区的动物及动物产品进行了严格管控,以确保疫病不会通过进口渠道传播。

二、加强养殖场的管理国内各地的养殖场都加强了非洲猪瘟的防控管理。

首先,对于有疑似非洲猪瘟病例的养殖场,采取了封锁措施,禁止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流通。

同时,加强了养殖场的卫生管理,确保环境的清洁和卫生条件。

此外,制定了养殖场的疫情报告制度,一旦发现非洲猪瘟病例,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开展疫苗研究与应用为了有效抵御非洲猪瘟的入侵,国内开展了非洲猪瘟疫苗的研究和应用工作。

科研人员在疫苗研发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争取早日研制出具有高效、安全、有效的疫苗。

同时,对于已经研制出的疫苗,相关部门积极推广使用,并对重点地区进行免疫接种工作。

四、加强监测和报告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非洲猪瘟的疫情,国内加强了非洲猪瘟的监测和报告工作。

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将非洲猪瘟列为重点监测对象,定期对可能感染病毒的地区进行抽样检测。

一旦发现疫情,要及时上报,并采取措施进行应急处置,以遏制疫情的蔓延。

五、加强宣传教育非洲猪瘟的防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为了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国内加强了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媒体、互联网以及各种宣传平台,向广大养殖户和消费者普及非洲猪瘟的防控知识,提高防控意识,从而减少疫情的发生。

综上所述,国内针对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不断完善和加强。

通过加强入境动物检疫、养殖场管理、疫苗研究和应用、监测和报告以及宣传教育等多方面的工作,有效地遏制了非洲猪瘟的传播。

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控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高致死性的猪传染病,目前已在非洲、欧洲和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爆发。

为了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的传播,采取综合措施对病毒传播途径进行切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动物疫情监测:建立并完善动物疫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非洲猪瘟疫情的变化和病毒传播情况,确保对感染猪群的及时报告。

2. 提升疫情报告和信息交流:加强农业部门与兽医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上报非洲猪瘟疫情,有效传递防控措施的信息,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3. 严格检疫和隔离措施:对于有猪瘟疫情的猪场或区域,要立即实施封控措施,禁止猪禽流通,并严格执行隔离、屠宰、消毒等防控标准,防止病毒扩散。

4. 做好动物运输管理:在猪群运输过程中,要加强车辆和运输设备的卫生消毒,严禁运输疑似病例或近期接触疑似病例的猪。

5. 加强进口猪肉的检疫:对于进口的猪肉和猪制品,要做好严格的检疫工作,防止非洲猪瘟病毒的传入。

6. 宣传教育和培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养殖户和从业人员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普及防控知识并加强培训,提高防控能力和意识。

7. 加强兽医队伍建设:提高兽医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加强兽医资源的配置,增加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提高应对非洲猪瘟的能力。

8. 树立科学防控理念:加强科学研究,深入了解非洲猪瘟的传播规律和特点,研发更有效的防控措施和疫苗,推动科技与防控工作的深度融合。

9. 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非洲猪瘟的惩罚力度,推动政策和措施的落地实施,提升防控水平。

10. 支持猪肉产业转型:对于受非洲猪瘟影响较严重的养殖场和养殖户,可以采取差异化支持政策,推动猪肉产业的转型升级,减少对非洲猪瘟的风险。

要综合运用科学、法律、行政管理等多种手段,加强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控工作,从而确保猪瘟疫情的有效控制和传播途径的切断。

这也是保障猪肉生产安全和保护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后非洲猪瘟时代”防控对策的思考

“后非洲猪瘟时代”防控对策的思考

“后非洲猪瘟时代”防控对策的思考近年来,非洲猪瘟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猪类疫病危害。

2018年,中国爆发的非洲猪瘟疫情,对我国猪肉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损失。

目前,我国非洲猪瘟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猪肉消费的需求将不断增加,猪肉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有效防控非洲猪瘟,成为了猪肉行业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加强猪场管理非洲猪瘟是高度传染的病毒性疾病,病毒在猪体内无复苏期,导致感染后几乎100%致死。

因此,保证猪场卫生、加强猪舍消毒、精细化饲养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起到减少病毒感染和向周围环境传播的效果。

此外,猪场需有专业的防控人员,定期进行病区隔离,确保病猪得到及时治疗和异常猪得到及时排查。

因此,在后非洲猪瘟时代,要加强对猪场的管理,规范养殖流程,提高猪场防疫能力。

二、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在猪肉行业产业链中,除养猪场外还包括运输、屠宰、肉品销售等环节。

非洲猪瘟可能从猪场进入猪肉销售环节,并最终影响到消费者的健康。

因此,疫情监测和报告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非洲猪瘟的检测技术要始终与时俱进,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被感染的猪只并及时报告,以便及时开展疫情管控和送出指引,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和健康。

三、加强国际合作非洲猪瘟是一个国际性公共卫生问题,各国协同合作至关重要。

因此,在后非洲猪瘟时代,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间的合作与资源分享,加强与各国的信息交流、经验分享、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合作,为有效控制非洲猪瘟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支持。

四、加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的必要手段。

目前,疫苗和诊断试剂的研发仍是这一领域的热点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和科研力度,提高疫苗和诊断检测技术的水平。

同时,结合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强猪场运行与疫情监测,构筑起更先进和完善的猪类疫情防控体系,切实避免同类疫情的再次扩散。

总之,在后非洲猪瘟时代,加强猪场管理、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加强国际合作、加强科技创新,这四大方面都是非常必要的。

非洲猪瘟研究现状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研究现状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猪传染性疾病,传播范围广,致死率高[1]。

非洲猪瘟病毒对养猪业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可在猪群中快速传播,猪群一旦感染,致死率达100%,可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2]。

目前,全球还没有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非洲猪瘟。

本文从非洲猪瘟起源、病毒特征、检测方法、国内外疫苗研究现状及疫病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助力我国养猪业高质量发展。

1 非洲猪瘟起源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通过软蜱等虫媒、带毒野猪及家猪高度接触易感猪后引起的一种烈性、尚未能防治的传染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非洲猪瘟列为法定报备动物疫病,我国在2012-2020年的国家动物疫病防治规划中将非洲猪瘟列为具有重大危害的一类动物疫病[3]。

1921年,非洲猪瘟首次发现于东非国家肯尼亚,1957年以前,一直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传播,之后传入欧洲西班牙(1957年)、南美洲巴西(1978年)等国家。

2007年,非洲猪瘟在格鲁吉亚暴发,随后传播至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中图分类号:S85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0769(2024)02-0048-06摘 要: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猪传染性疾病,传播快且范围广,致死率高,预防难。

猪感染ASFV 后皮肤和内脏器官出血。

非洲猪瘟病毒基因强大,变异性强,持续传播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养猪业,威胁着粮食安全和生物多样性。

本文从非洲猪瘟起源、病毒特征、检测方法、国内外疫苗研究现状及疫病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后续研究及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洲猪瘟;非洲猪瘟病毒;疫苗;研究现状;防控措施作者简介:张芳(1976- ),男,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工作;E-mail:137*****************通信作者:唐明艳(1976- ),女,本科,副高级兽医师,本科,主要从事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疾病防控工作;E-mail:*****************[10] 孙嘉栋,孙晓凤,李兰,等.干细胞技术在地方猪种质资源保护中的应用前景[J].生物技术通报,2020,36(8):228-234.[11] SECHER J O,LIU Y,PETKOV S,et al .Evaluation of porcine stem cell competence for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and production of cloned animals[J].Animal Reproduction Science,2017,178:40-49.[12] 张建明.甘南州高原蕨麻猪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兽医医药杂志,2018,37(4):92-94.俄罗斯,开始在全球多个国家发生、扩散、流行。

规模养猪场非洲猪瘟防控措施浅谈

规模养猪场非洲猪瘟防控措施浅谈

规模养猪场非洲猪瘟防控措施浅谈随着人们对猪肉需求的增加,规模养猪场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养猪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非洲猪瘟的爆发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得非洲猪瘟的防控成为养猪业的头等大事。

本文将就规模养猪场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进行深入浅出地探讨。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主要危害猪只。

该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一旦爆发,将对养猪业造成严重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规模养猪场需要采取一系列严格的防控措施,确保猪只的健康和生产。

规模养猪场应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

通过定期对猪只进行体温测量和疾病监测,及时掌握猪只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上报疾控部门,做好疾病溯源和防控工作。

规模养猪场应加强疾病防控知识培训。

定期组织猪场工作人员进行疾病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防疫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在疫情发生时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

规模养猪场还应加强猪只运输和交易的监管。

严格执行猪只进出场登记制度,确保猪只交易的合法合规,避免疫情通过猪只交易传播。

规模养猪场还应建立健全的疫情应急预案。

在非洲猪瘟疫情高发季节,规模养猪场应提前做好疫情防控预案,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制定详细的防控措施,确保一旦疫情爆发能够迅速做出反应,有效控制疫情蔓延。

规模养猪场还应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

定期对养猪场的环境进行清洁消毒,保持猪只生活场所的清洁卫生,有效降低疫情传播的风险。

对于规模养猪场来说,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通过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加强疾病防控知识培训、加强猪只运输和交易的监管、建立健全的疫情应急预案和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保障猪只的健康和生产,促进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需要养猪业各方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保障猪只的健康和生产,促进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打赢非洲猪瘟防控阻击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非洲猪瘟及其防控策略

非洲猪瘟及其防控策略

非洲猪瘟及其防控策略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猪病,其对猪类的影响广泛且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自20世纪初进入中国以来,ASF已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爆发并造成了数以千计的猪只死亡,给农业产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一、非洲猪瘟的病因及传播途径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病害,感染猪只后,其临床症状包括高热、呕吐、腹泻、中枢神经障碍以及明显的皮肤淤血和瘀斑等。

非洲猪瘟病毒一般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猪和间接接触感染猪瘟病毒污染的物品等途径传播。

此外,人为因素、野生动物感染、饲料类型以及运输途中和交易过程中的不合理操作等也是传播非洲猪瘟的重要因素。

二、非洲猪瘟的防控策略1. 建立科学的防疫体系建立科学的防疫体系是防控非洲猪瘟的基础。

这包括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和完善疫病监测和报告制度,改进疫苗研发和生产技术,加强疫苗的使用和管理等。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农民和猪场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非洲猪瘟的认知和应对能力,提高疫情的上报和处理效率。

2. 严格的动物管控和交易检疫严格的动物管控和交易检疫是防控非洲猪瘟的重要措施。

这包括建立健全的养殖登记和追溯制度,提高猪只的养殖管理水平,加强猪只的基础免疫,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在交易过程中,对进出口猪和猪产品进行检疫,禁止非法和无证经营,严格检查和隔离携带病毒的猪只,以防止疫情传播。

3. 野生动物和饲料管理野生动物是非洲猪瘟病毒的重要储存和传播源。

因此,采取措施降低野生动物与养猪场的接触是非洲猪瘟防控的重要环节。

这包括加强野生动物市场的管理,控制野生动物的合法狩猎和捕捉,加大对野生动物的监测和病毒检测力度。

此外,管理饲料供应链也是防控非洲猪瘟的一项重要措施。

对饲料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卫生标准进行严格把控,防止饲料与非洲猪瘟病毒的接触和传播。

4. 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分享非洲猪瘟是一种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疫病,需要各国共同努力防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报告中国非洲猪瘟防控对策研究阳 晴,刘文丽,陈 洁,魏优梅, 胡 志(湖南农业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 S F V)引起以家猪、野猪为唯一宿主,人畜不共患的一种高传染率和高死亡率的动物传染疾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A S F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自2018年8月2日我国发生第一起A S F 疫情以来,我国共发生疫情92起,给中国各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进一步扩散的风险极大。

基于此,对中国非洲猪瘟防控对策进行分析研究意义重大。

1 中国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截至2018年12月18日,全国共有22个省份发生90起家猪疫情、2起野猪疫情,发生疫情的养殖场(户)存栏总计102850头,发病数总计7619头,死亡数总计5899头。

整体疫情规模较大,屠宰场、合作社与生猪小型养殖户及规模猪场等各种规模养殖场所均有疫情发生,且暴发频率不断增大,8月5起,9月18起,10月30起,11月26起,防控效果不容乐观,疫情仍处于持续扩散状态,全国各地均面临着巨大的疫情暴发风险。

首起疫情发生以来,政府对每一起疫情均进行了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

截至2018年12月18日,除近期发生的11起家猪疫情尚在调查中,其余81起家猪疫情的传播途径均已查明:因异地调运引发的疫情共有14起,约占全部疫情的17%;因餐厨剩余物喂猪引发的疫情共有32起,约占全部疫情的40%;因生猪调运车辆和贩运人员携带病毒后,不经彻底消毒进入其他猪场,引发的疫情共有35起,占到了全部疫情的43%。

2 中国非洲猪瘟的主要传播途径A S F由于存活能力极强,可在各种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且其传播途径广泛,因此防控难度极大。

根据目前中国非洲猪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主要的传播途径有以下三种。

2.1 A S F因异地活猪及猪肉产品调运,实现长距离跳跃式传播我国生猪养殖布局为北养南运且养殖散户居多,规模化程度低,因此我国生猪及猪肉产品的流通是极其频繁的,为A S F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可能性。

一方面,异地生猪调运时若存在感染猪群,生猪运输车辆有可能存在车厢壁及底部破损或存在间隙等运输设备问题,导致携带病毒的生猪粪便等感染物残留在运输途中,更为严重的是中国存在许多违规调运、走私生猪及产品,甚至出售,屠宰病死猪的行为;另一方面,中国存在ASFV的感染猪肉产品(如未经检疫、未制熟的猪肉制品、猪肉香肠等)的存在,而我国人口流动频繁,各种感染品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因人类活动被销售、携带或者邮寄等流通到全国各地,导致疫情的传播。

2.2 泔水为ASF传播的重要途径,形成了ASF 传播循环马耳他和意大利撒丁岛的A S F疫情最初就是由于给当地猪喂养了来自疫区的泔水所引起的,摘 要:本文简单分析了非洲猪瘟在中国的流行现状及三种主要传播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和A S F疫情,针对性地从政府、生猪合作社、生猪养殖户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以期防止ASF在中国的进一步扩散,尽早根除ASF。

关键词:非洲猪瘟;流行现状;防控对策072019.1研究报告而在我国前81起疫情中,餐厨剩余物喂猪引发的疫情共有32起。

我国生猪养殖者生物安全意识低,饲养生猪倾向于采用泔水喂养的低成本的低生物安全水平的养殖模式,也使得A S F病毒通过泔水形成循环传播。

感染猪群经屠宰等环节在市场售卖,消费者购买猪肉,烹饪后产生携带病毒的餐厨剩余物,养殖者又以此进行生猪饲养,从而再次感染生猪,以此形成ASF传播循环。

2.3 携带病毒的人员或物品未经彻底消毒进入猪场,造成传播由于猪场是A S F监测的重点,加之本身猪场正常运作的需要,猪场每日与外界的接触是极为频繁的,虽需进行消毒工作但其繁琐耗时,难以确保对所有人员及物品进行充分消毒,因此与进出猪场的人或物都有可能成为A S F病毒传播的中介,中国目前43%的疫情就是由此产生的。

具体的,进出车辆方面,未经充分消毒的污染的收猪车、运猪车、饲料车、访客车辆可成为A S F传播的中介;养殖场人员方面,对人员的消毒需注意的细节更多,如养殖场员工、外来销售人员污染的靴子,鞋底和手套等难以消毒到位的私人物品均可进行A S F的传播;最后,在兽医工作人员检疫等操作过程中,污染的注射器具,耳标钳、手术器械等兽医用具也会被忽略进行消毒处理,这些都为ASF提供了传播的途径。

3 中国ASF防控的对策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生猪养殖与消费大国,若非洲猪瘟在中国以目前的趋势进一步扩散,对中国造成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

我国由于生猪养殖分散,规模化程度低,散养户占比大,以及生猪北养南运导致生猪跨省运输频繁,更是加大了A S F的防控难度。

因此,更为有效的防控应是政府、生猪合作社、生猪养殖户三方合力,形成政府主导,合作社引导社员,生猪养殖户以及其他生猪行业人员积极配合的群防群控的防控态势,以期防止A S F在中国的进一步扩散,尽早根除ASF。

3.1 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强制落实有效的ASF防控政策3.1.1 向社会公众普及A S F危害性,动员公众参与到A S F疫情防控中 政府应进一步做好A S F的社会科普工作,向全社会普及其危害重点做好农村宣传工作,及时且合理的补贴生猪养殖者的损失,才能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ASF 根除行动中。

鉴于我国地广人多的国情,可充分发挥协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组织的作用,尤其抓好我国经济组织带头人的A S F防控知识教育与人员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好他们在农村经济组织的威望,全国统一ASF防控战线,群防群控。

3.1.2 加大A S F疫情防控技术投入与创新,为A S F防控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 A S F疫情防控技术主要包括快速检测(血清学检测),扑杀猪群的无公害处理2个关键点。

西班牙借助及时准确的诊断检测和严格有效的封锁扑杀等措施,在根除计划颁布后的10年内即根除该病。

目前,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已经掌握了血清学的检测技术和方法,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基础性研究以及高效疫苗的研制,尤其是A S F快速诊断试纸(剂) 的研制[快速检测猪(冻)肉、饲料等物品是否感染ASFV]。

同时可整理好现有的疫情资料,因地制宜,划分区域,在各个区域内建设区域A S F 防控兽医临床专业团队,并由他们对A S F防控的基层兽医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调动中国现有的所有兽医人员力量,尽可能实现对A S F的全面快速检测。

3.1.3 建设A S F疫情信息共享网络,实现迅捷的疫情预警 现阶段中国A S F疫情的严峻性体现在不仅只有生猪携带ASFV,还存在猪肉产品、猪血制品饲料等ASFV的感染物的流通。

监测计划的完善难点就在于如何实现对全国覆盖式的排查监测及敏捷的疫情预警。

中国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应该根据科学的感染风险评估,总体确定好监测的重点地区与重点环节,区域A S F防控团队完成对每个猪场的全面监测和感染风险评估,并充分利用好大数据等互联网手段,以现有的全国动物卫生监测信息平台为基础, 建设非洲猪瘟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通过平台实现全国非洲猪瘟监测预警数据的及时、统一、准确、全面发布,将疫情动态及时快速共享到全国各区域,形成疫情信息网络,以供各区域分析疫情数据,及时、科学的实现全国疫情预警,针对性的进行疫情排查与防控。

3.1.4 建立严格的生猪及其产品的流动监管体系,落实各部门防疫主体责任 A S F V感染猪082019.1研究报告群的移动与ASFV感染猪肉产品的流通是我国ASF 疫情长距离持续扩散的主要原因。

为了更有效地遏制当前A S F疫情的蔓延,尽快成立国家A S F应急中心,由中央统一协调和督导检疫、海关、交通、公安等相关部门,联合开展生猪及其产品的流动监管工作。

检疫部门和交通部门要严格监管猪群的移动,落实“点对点”连接主产区与主销区生猪销售模式,保障猪肉市场供给充足。

海关部门与邮寄部门配合一律不得过关或收寄活猪和未经检疫、未制熟猪肉制品,发现可疑包裹,立即扣留并及时报告。

市场监督部门要增设临时猪肉检查站和A S F排查小组,每日对市场售卖猪肉进行检查,严控市场猪肉贩卖秩序。

加大问责力度,落实到个人,严格依法惩罚失职违法人员,保证各部门联防联控,打好配合,掌握所有生猪及产品的流通情况。

3.2 生猪合作社应充分自身发挥引导作用,带领社员主动开展防疫措施3.2.1 配合政府A S F疫情的宣传工作,提高社员对A S F疫情的重视程度 在我国,合作社的带头人在养殖户中是具备一定威望的,生猪合作社应当主动承担起防控A S F的社会责任,积极配合政府A S F疫情的宣传工作,耐心与社员进行充分的沟通,突出解疑释惑,及时处理各种谣传误传,一家一户上门做好社员的安抚工作,相信政府补贴会及时到位。

同时合作社可以组织座谈会的形式,和养殖户讲解A S F疫情在我国的严重蔓延程度及危害,引导社员充分认识到A S F的危害性,树立A S F防控意识,积极配合政府的防控工作。

3.2.2 制定严格的生猪养殖基础设施养殖标准,实施针对A S F的卫生计划 生猪合作社应调动社员积极参与到A S F防控工作中,防控工作中最需要社员配合的便是按标准规范养殖生猪,树立生物安全养殖意识,以此来切断饲养过程中可能的传播途径。

生猪合作社按照区域兽医人员的要求制定严格的养猪生物安全标准,并按照标准实行针对A S F和其他猪病的卫生计划,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鼓励社员做好猪场隔离措施,改造相关设施,采用生物安全性高的饲养模式,尤其杜绝再使用泔水进行养殖。

此外,鼓励社员积极配合区域兽医人员的工作,做好每日的监测工作,做好记录,包括猪群的健康状态、猪场的卫生设施水平和现在猪场所处于的状态,合作社再根据社员上交的资料,如确定健康状态、特殊保护状态以及有无A S F状态等对猪场进行分类登记,以备兽医团队查阅。

3.3 生猪养殖者应充分发挥自身主体作用,积极配合政府(合作社)的防疫工作3.3.1 积极配合政府(合作社等组织)的疫情管理工作,做好生猪养殖工作 养殖场主(户)应积极配合(合作社)政府的疫情管理工作,主动了解A S F防控知识,提高对A S F疫情的识别能力与应急能力。

按规定申报检疫,不从疫区调运生猪,严格遵守生猪生物安全养殖标准,落实A S F卫生计划,做好减少场外人员和车辆进入猪场,对人员和车辆入场前彻底消毒,改造相关卫生设施,重点是做好猪群饲养管理,对猪群实施全进全出饲养管理,不散放饲养,避免家猪与野猪接触,提高饲养的卫生水平。

同时坚决不使用泔水或餐余垃圾喂猪,切断饲养过程中一切可能的疫情传播途径,积极配合兽医人员做好每日排查工作。

3.3.2 加强法律意识与道德修养,不进行违法生猪交易行为 我国新闻报道已频繁揭露了许多不法分子的生猪及产品的违法交易行为,违法经营行为直接造成了感染ASFV的生猪及产品在全国各地的流通,加速了A S F在我国的扩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