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十个理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十个理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十个理论问题一、本文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十个理论问题》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核心理论问题的学术文章。

文章系统地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络,分析了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十个重要理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本文首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明确了研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随后,文章逐一阐述了十个理论问题,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化建设的互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的建设和领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人民群众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文化自信等。

在每个理论问题的探讨中,文章都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进行总结,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

文章还运用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和案例分析,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针对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分析,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实质,把握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前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简而言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这一过程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中的丰富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味着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其普遍真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然而,这种普遍真理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转化为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仍然是一种富有解释力和影响力的哲学理论。

同时,它也面临许多重大的时代性课题,有些甚至具有根本的挑战性,需要结合新的实践经验和时代条件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丰富和发挥。

这里,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粗略的探讨。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1.本体论问题是当代世界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人们甚至认为,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也不过是在拒斥传统本体论的同时所实现的一种当代的“本体论复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不仅是研究本体论需要加以讨论和澄清的一个问题,而且也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理解。

这里首先需要研究和探讨的是马克思本人的本体观。

对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与本体论的关系,学者们见解不一。

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有其“本体论”(“存在论”)。

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变革就源于对传统本体论首先是传统本体观的变革。

马克思的本体论是一种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

这一本体论构成整个马克思哲学大厦的基石。

同时,它也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的逻辑起点。

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概括为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具有下述三层含义:其一,它表明了生产力的观点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基础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主要特征;其二,它揭示和展现出物质对象与人类实践活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内在关联,即将物质和实践这两者视为同构一体和密不可分的。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而作为客体的物质则是实践化的物质。

因此,就此而言,物质的实践和实践化的物质在马克思那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其三,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称为“存在论”,不仅符合“本体论”一词的固有含义,而且也更切合马克思哲学的主旨和本质精神(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之所以在多数场合沿用“本体论”这一概念,仅仅是考虑到既有的通行习惯用法)。

人们对本体论概念的理解颇具歧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及其应
对策略研究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
个方面:
1. 理论滞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变革快
速推进,但相关理论体系没有相应更新和发展,导致部分人对马克思
主义的适用性产生质疑。

2. 利益差异: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利益
群体,一些群体认为自由市场经济和西方民主制度更适合其利益需求,对马克思主义持怀疑态度。

3. 理想信念缺失: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部分人对物质追
求日益强烈,追求个人财富和权力地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公共利益
理念与理想信念认同程度降低。

为了应对这一认同危机,中国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加强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结
合中国实际,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提供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

2.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公民形成正确
的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弘扬,增强对马克思主
义的认同度。

3.关注群体利益均衡:通过合理的社会,解决利益差异问题,确
保各个群体能够公平地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减少对马克思主义的
怀疑。

4.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普及教育,提高人
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培养马克思主义的传承者和推动者。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吸取世界范
围内的优秀理论成果,形成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增强其
吸引力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面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需要采取多种策略来应对,为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价值观支撑。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杨耕*【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无疑是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实现了从世界何以可能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根本转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征是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哲学批判和资本批判的关系是重大基本问题;科学社会主义“科学”之所在正是其深刻把握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仍然是一个艰难的理论创造、文化创新过程,仍然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解放哲学批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江苏省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们在一起交流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体会,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荣幸。

今天,我主要讲五个问题:一是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二是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征;三是重新认识马克思的哲学批判与资本批判的关系,或者说,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经济学的关系;四是深刻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所在;五是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

2015年第1辑总第14辑一哲学主题的根本转换:从世界何以可能到人类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无疑是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用文学的语言来说,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犹如人类思想史上的壮丽日出,它使哲学这片思想的园地沐浴在“新唯物主义”的明媚的阳光之中。

在我看来,由新唯物主义的创立所导致的哲学变革的实质就在于,它使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转换,这就是,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与此同时,使哲学聚焦点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本体,从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

哲学主题的这一转换并不是马克思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更不是马克思本人的漫步遐想,而是时代的要求。

哲学体系往往以哲学家个人的名字命名,但它并非仅仅属于哲学家个人。

黑格尔说过,哲学是“思想所集中表现的时代”。

马克思把这一观点发挥为“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由哲学家们创造的哲学体系不管其形式如何抽象,不管它们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或“个性”,都和哲学家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信息传播不准确,导致误解和混淆;其次是意识形态混淆,容易引发偏见和偏颇观点;再者是缺乏有效引导,影响网络舆论方向和氛围。

为应对这些问题,可以加强信息核实和筛选工作,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及建立健全的网络舆论监控机制。

这些对策有助于提升网络阵地建设质量和效果,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更好地传播和影响力。

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提升国家意识形态软实力和传播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信息传播、意识形态混淆、有效引导、信息核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网络舆论监控机制、重要性。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是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和政府在网络舆论斗争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和表达意见的重要平台,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上的传播和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能够帮助党和政府更好地引导和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和凝聚力。

通过在网络上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广大网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有效地防范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舆论干扰,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团结,促进国家意识形态的稳定和统一。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还有助于扩大党和政府在网络舆论场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

只有通过有效地组建和管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才能更好地回应人们在网络上的思想需求,增强我国在国际网络舆论战场上的话语权,塑造更加正面、积极的国际形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认同。

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扫描论文

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扫描论文

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扫描论文摘要:本文描述了近5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包括基本原理的内容与拓展、中国化、经典文本的研究、学科建设、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等方面。

这些方面代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方向和最新成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文本研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及其面临的挑战1、关于马克思主义体系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和理论体系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有学者认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首先要承认哲学是一门学科,哲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应当有许多经过实践检验而成立的原理且构成了一个前后一贯的完整严密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宇宙、人类社会、精神活动。

而有的学者希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能够消除以往教科书的“板块结构”,有意识地涉及自然哲学、社会理论、伦理学、美学、辩证逻辑以及中外哲学史研究等分支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从而建构一个以实践观点贯穿始终的新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

还有学者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区分为“内核”和“外围”两个部分。

一方面,适当放宽和调整对理论之外围的理解;另一方面,坚守对理论之核心内容的信念。

2、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虽然这不算一个新话题,但依然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观”的问题。

有的认为应急需纠正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某些简单化、绝对化倾向,需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创性观点,把握其基本精神,吸纳研究的新成果,搞清其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将其转化为现实的思想路线。

有的指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特性,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前提。

另外,学者们还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模式、马克思主义与解释学的关系。

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

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

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的社会水平、经济水平都得到了飞速提升,要想国家与社会获得进一步发展便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基础。

现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过程中,有五个重大问题值得人们讨论与关注。

只有将五个重大问题深入研究,才能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融合,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将对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存在的五个重大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五个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前言: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界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但在对马克思主义研究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其中应被重点关注的有五个问题。

虽然学术界对这五个问题还处于研究阶段,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趋势势在必行,只有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研究透彻,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共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五个重大问题解析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过程中,有五个重大问题值得人们关注。

第一,应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主题正确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创立之初,便将世界何以可能转换为人类解放何以可能[1]。

为了将这一问题完美解答,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注点开始从宇宙本体方面转换为人类的生存主体,从之前的解释世界开始转换为改变世界。

第二,如何对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正确看待,该问题也涉及到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性。

如果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以二分结构的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进行构建,虽然不一定具备科学性,但其理论特性便是以实践、辩证为主要代表的历史与唯物主义。

第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与资本批判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认识。

马克思哲学批判不仅仅将意识形态批判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同时也与资本批判之间密不可分,存在极为紧密的关系。

在马克思哲学批判中,主要是将商品为起点,将资本作为基础,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从本质上来看[2],其主要是基于理论意义方面的批判。

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意识形态领导权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领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领人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人民的利益日益分化和思想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思想的涌入既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提供了参照的视角,也带来了不容回避的挑战。

一、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个人主体意识的增长,国外思潮大量涌入,中国社会思想的多元化凸显,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试图挑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概要说来,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存在以下四大问题: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些理论阐释的欠缺增大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难度。

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而言,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但马克思主义学界在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共性以便减少借鉴资本主义发展成果的阻力时,忽略了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其一,从理论上而言,社会主义具有资本主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我们目前的生产生活水平是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

对这一反差,目前除了从历史的原因进行解释外,没有提出其他的解释框架。

况且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党员和领导干部中出现的消极腐败现象十分严重,这必然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产生怀疑。

在总结苏联垮台的教训时,少数人有意无意地接受了西方思想家的那套话语:把苏东社会主义的失败归结为社会主义本身的问题,得出了社会主义是错误的也是不能实现的结论。

他们还搬来马克思的个别词句,认为苏联根本不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条件。

这样一来,苏联存在的合法性就被完全否定了。

由此他们进而推论,在经济社会条件还达不到沙俄水平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错误。

于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合法性也被否定掉了。

极少数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或者说要求完全西化的思潮,其思考问题的逻辑无非就是这样。

因此,要清楚地告诉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联系及其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不只是反西方意识形态宣传的需要,也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基本条件和前提。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摘要]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热点和焦点。

国内外学者的共识是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观念性、阶级性,争论点主要存在于意识形态概念上溯历史人物、意识形态涵义、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西方意识形态或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等层面。

[关键词] 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西方意识形态一、意识形态概念之上溯意识形态概念上溯历史人物一直是学者们的热点话题。

大多数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概念上溯历史人物是特拉西(Antoine Louis Claude de Tracy),也有部分学者将意识形态概念远溯到培根,甚至柏拉图。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的作者明确将意识形态概念追溯到特拉西,且详细介绍了特拉西所处的法国社会改革大讨论的历史背景,介绍了特拉西的著作《意识形态的要素》(Elementw DIdeologie;1801-1815年),并引用了特拉西的表述:“我宁愿采用‘意识形态的名字,或者应该用意识科学……它的含义对所有人都是非常明晰的,只要认识法语‘观念一词,每个人都知道‘意识的含义,尽管很少有人知道它的真实含义到底是什么。

这是一个恰当的名字,因为‘意识形态是意识科学的文字转变。

”[1] 13而具代表性的是,《意识形态论》一书的作者俞吾金认为,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的“四假相”说直接催生了意识形态概念,他详细考察了培根的“四假相”说,即“种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场假相”和“剧场假相”,指出培根的学说是对经院哲学的批判,也是对柏拉图理念世界的挑战,即“不仅人们的感觉经验是不确定的,易发生错误的,而且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可能是准确无误的。

这样一来,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个问题:人们应当如何克服种种先入之见和错误观念,系统地形成新的、科学的观念?这一问题是促使意识形态产生的重要推动力”[2] 20。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三大挑战及应对策略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三大挑战及应对策略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三大挑战及应对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面临着许多挑战。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理论,它强调了经济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改变社会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在当今社会,马克思主义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文化多元化等方面的挑战。

本文将就这些挑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

这种趋势对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挑战。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主张国家需通过国有化、计划经济等方式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然而在全球化的趋势下,这些传统方法似乎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并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全球化给传统经济理论带来的挑战,并及时进行理论的更新和修正。

我们需要更加重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保护,并提出相应的生态经济理论,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我们还需要充分认识到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挑战,我们应该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以提高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水平,使社会主义理论更好地适应全球化趋势。

科技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它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也带来了挑战。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主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然而在当今社会,科技创新正在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和关系。

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找出适应时代的新的发展方向。

我们要深入研究科技创新对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影响,认识到当今科技创新对生产力的改变,然后提出相应的理论和政策,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我们要加强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结合,积极引进和研发新技术,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

我们还要重视科技创新对社会的影响,关注科技创新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改变,推动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以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三大挑战及应对策略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三大挑战及应对策略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三大挑战及应对策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三大挑战及应对策略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和多元文化的融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在当前社会主义国家和地区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传播,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和认同面临了诸多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多元文化挑战和技术发展挑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只有不断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加强理论创新,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认同和传承。

本文将就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三大挑战及应对策略展开探讨。

1.2 问题提出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挑战中,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深入了解并有效应对这些挑战。

我们需要认识到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如信息流通快速、思想碰撞频繁等问题;多元文化的出现也给意识形态认同带来了困扰,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使得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技术发展的迅猛也对意识形态认同提出了更高要求,如网络空间的思想传播、人工智能的影响等。

这些挑战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思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加强调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让人们更加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还需要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创新,与时俱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和克服新时代下的挑战,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今世界中的引领作用。

2. 正文2.1 全球化挑战全球化挑战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深化,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交流和碰撞变得更加频繁和密切。

这种全球化的趋势给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带来了挑战,因为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制度背景,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接受和理解也存在差异。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三大挑战及应对策略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三大挑战及应对策略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三大挑战及应对策略第一大挑战: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冲击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交流交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环境中面临着一定的冲击。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传统的意识形态容易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从而导致认同的模糊和混淆,甚至出现了认同危机。

应对策略:1. 多元文化交流和对话。

积极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和对话,吸取其有益的成果,弘扬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在交流中加强认同。

2. 加强自身的文化自信。

在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中,要树立自信的文化认同,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则,不被其他文化的影响所动摇。

3. 推动本土文化的发展。

加强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本土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从而在全球化的交流中更好地维护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和获取变得更加容易和快捷,这也使得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网络中大肆传播。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中面临着来自其他意识形态的挑战,而网络上流行的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和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应对策略:1. 主动利用网络的传播优势。

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传播渠道,积极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增强其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和认同度。

2. 加强网络信息传播的监管。

建立健全的网络信息传播监管制度,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的引导和规范,杜绝不良信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

3. 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教育。

加强对网络用户的意识形态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增强对其的认同和理解。

第三大挑战:社会转型和思想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面临着一定的变化,出现了多元化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在这种多元化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来自多元化思想的挑战,有些人可能对其产生怀疑和质疑,甚至出现了对其认同的动摇。

应对策略:1. 关注社会转型和思想变革。

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热点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热点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热点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人类精神文化的总结和发展,也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理性升华。

因此,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一方面,要保持与当代人文精神富有成效的对话,通过与西方当代学术(文学、经济学、哲学、政治学、法学乃至后现代思潮)的融通,激活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精神和价值维度;另一方面,也要关注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问题,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出发,对具体的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总结和方法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思想具有开放性和现实性,使之成为时代发展之活的灵魂。

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研究,我们认为可以主要归纳为以下几大课题:马克思主义与科学、马克思主义与宗教、后现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与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与国家、市民社会、马克思主义与环境危机等。

这些研究具体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面向当代社会生活,又是如何思考现实社会生活的,也表明中国学者正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分析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问题,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注入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具体地说,2005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1.现代性问题现代性毫无疑问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焦点性话题之一。

在当代哲学界,西方许多著名思想家们关于启蒙理性、工具理性、技术理性、意识形态、大众文化、现代国家等问题的思考,实际上也都可以概括为现代性批判,相比之下,人们迄今为止对马克思学说与现代性问题的关系阐发得不够充分。

事实上,现代性问题的兴起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运行机制的研究、对现代工业制度的考察,以及关于资本主义时代人的命运的理解都是对现代性问题的一种思考。

因此,探寻马克思学说与现代性问题的内在关联,特别是考察马克思对于现代性问题的价值判断,将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生长点。

丰子义认为,马克思对现代性进行了多维透视,用资本逻辑、历史观点、矛盾学说以及全球眼光看待现代性,构成了马克思分析现代性问题的基本视角,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基本立场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现代性建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第1期2019年1月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ANXI INSTITUTE OF SOCIALISMNo.lJan.2019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岳静静1高杨2(1.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1731;2.四川警察学院,四川泸州646000)摘要: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居于主导地位。

然而近年来,由于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面临诸多挑战。

总体而言,这些挑战包括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信息网络化带来的挑战、西方思潮多元化带来的挑战等。

理清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高度重视并及时相应地提出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挑战对策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218(2019)01-0046-05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是当今中国社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习总书记曾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叫历史和现实也已证明,“能否完成好带有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意义的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叫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文化的交流也与日俱增,从而造成多种意识形态的冲击与相互影响。

一方面,这种交流与碰撞会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发展带来机遇。

另一方面,不容忽视的它也带来很多挑战,这些挑战需要得到重视,并提出应对策略,这样才能化挑战为机遇。

这种转化不仅仅是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主导地位,更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扫清障碍。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是指导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主导力量。

在我国,早期的一些激进知识分子就认识到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基本经验与对策研究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基本经验与对策研究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基本经验与对策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基本经验与对策研究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凭借其批判性、科学性和进步性,引领着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二、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现状与困境;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基本经验;四、对策研究:如何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服务于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一种一般认识论原理和世界观。

它的基本内涵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学说等。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矛盾性、运动性和发展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方式和解释方式;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阶级斗争学说认为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剩余价值学说则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剥削机制和无产阶级的利益。

第二部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现状与困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多样化和分化。

目前,社会思潮主要表现为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特殊利益群体主义等多种形式。

自由主义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它主张市场自由、个人主义、自由竞争等;民族主义则提倡民族自尊和集中统治,它追求国家利益和民族荣誉;特殊利益群体主义指特定利益集团的主张和追求。

然而,这些思潮往往只关注狭隘的个体利益,缺乏对整个社会和人类进步的全局性认识。

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凭借其批判性、科学性和进步性,具备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基本经验。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能够揭示社会的本质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规律,指导社会改革和变革。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提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认识和分析,避免空洞的口号和形而上学的观点。

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及整改措施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在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当前,我们正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我们面临各种风险和重大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

本人意识形态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意识形态鉴别力不强,不善于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

二是意识形态学习力不强,没有系统地学习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理论,不了解当前思想领域的突出问题。

三是意识形态思考力不强,不善于从政治角度去观察和认识问题。

四是意识形态创新力不强,不善于打破思维,开展理论创新、内容创新和应用创新,日常工作中习惯于用老思维、老方法解决新问题。

五是意识形态表达力不强。

针对上述问题,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一、提升意识形态鉴别力。

一是善于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党的报告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所以要讲政治,要善于讲政治,要勇于讲政治。

党组织首先是一个政治组织,党员身份是第一身份,政治是第一位的。

二是把握一条基本原则,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他又讲,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就是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

把这两句话联系起来,运用到意识形态领域,体现为一条基本的原则。

三是心里装着几把尺子第一把要装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这把尺子,这把尺子是党员干部的看家本领,没有这把尺子就心中无数,心里就没底;第二要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把尺子,有了这把尺子,党就不会变色;第三要装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尺子,有了这把尺子,红色江山就不会变质;第四还要装中国的国家利益与国家形象这把尺子,有了这把尺子,就不会做出有损国格的事情出来。

二、提高意识形态学习力。

首先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看家本领;其次要适当了解思想意识领域的热点问题。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三大挑战及应对策略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三大挑战及应对策略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三大挑战及应对策略作者:赵佳佳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16期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然而,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力渗透、国内经济社会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部分党员干部榜样示范作用的缺失等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面临严峻挑战。

对此,应通过加大新媒体的正面宣传力度,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提升党员队伍素质等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关键词: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三大挑战意识形态认同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所关心的重大问题,它不仅关乎党的前途和国家的未来,而且关乎着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幸福。

新时代正确认识和有效应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挑战,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是党和国家面临的一项重大的时代课题。

1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挑战第一,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力渗透,加大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难度。

长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从未停止过对其主流意识形态的辩护和对其他意识形态的消解。

新时代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把我国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首要对象,采取灵活多变的渗透方式,消解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首先,通过输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扩大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用较为“高大上”的词汇来“美化”西方主流意识形态。

比如,西方电影经常标榜“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其表面上是激励人们养成一种英勇、顽强的精神风貌和意志品质,但实质上却是推崇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另一种是凭借强大的技术支持和独特的制作方式,以及新鲜的题材吸引大众的眼球。

比如《阿凡达》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娱乐体验,更是在无形之中折射出了西方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等。

其次,利用网络传播技术的优势,干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舆论走向。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三大挑战及应对策略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三大挑战及应对策略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三大挑战及应对策略【摘要】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全球化、新媒体和年轻一代认同等三大挑战。

在全球化影响下,文化多元化挑战凸显,新媒体传播方式的挑战威胁到意识形态传播效果,年轻一代对传统意识形态认同出现问题。

为了有效回应这些挑战,需要加强文化交流与接触,推动文化共融;创新传播方式,提升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注重年轻人的教育与引导。

总结而言,要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多元化策略,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在新时代下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为未来做好准备。

【关键词】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挑战、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新媒体、传播方式、年轻一代、教育、引导、文化共融、吸引力、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愈发频繁,文化多元化现象愈发凸显。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这种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面临着认同难题和传播困境。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带来了挑战。

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的环境,新媒体的传播途径和形式使得人们对意识形态的接受和理解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年轻一代在全球化和新媒体的影响下,对传统意识形态的认同度越来越低。

他们更加倾向于接受和崇尚新的理念和观念,对于传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关注度逐渐降低。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面对这些挑战,如何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成为了当今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找到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2. 正文2.1 挑战一:全球化影响下的文化多元化挑战全球化影响下的文化多元化挑战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首要挑战之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文化交流和融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对意识形态领域17个问题的解读

对意识形态领域17个问题的解读

对意识形态领域17个问题的解读1、中国坚持什么样意识形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2、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主要问题是什么?答:1、用西方“民主宪政”否定中国政制;2、用“新自由主义”瓦解公有制基础;3、用所谓“新闻独立观”左右舆论;4.用“普世价值”迷惑民心;5.用“公民社会”消解凝聚力;6.用“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新中国历史;7.用“极左思维”否定改革开放。

3、如何看待所谓"宪政"?"宪政"是资本主义元素,实质是把权力关进笼子,把钥匙交给资本控制,显然与社会主义相悖,普通大众决不会答应。

中国有不断健全的宪法和法律体系,坚持依法治国远比"宪政"要光明磊落、客观实际。

看看鼓吹"宪政"的都是什么人,你就会明白"宪政"有多虚伪和片面。

4、如何看待“普世价值”观?普世价值本是宗教概念,即为我独尊、消灭异端,是非真即伪的简单价值判断。

近来西方强行输出其价值观,国内一些人充当推销员,划拉一些华丽词语夹带私货迷惑中国民众,本身就是反普世,典型挂羊头卖狗肉。

真正的普世,就是实事求是,尊重各国走自己的特色道路。

5、如何看待公民社会?准确应译为公民团体,本指介于政府和民众间的社会组织,维护成员权益,监督和补充行政,社会属性大于政治属性。

中国鼓励民间组织合法发展。

但当前一些别有用心人员以公民社会之名行政治对抗之实,号称把政府权限和资源向民间转移,实质是向金融资本转移,欺骗性危害性极大。

6、为何说所谓政治化的“公民社会”欺骗性危害性极大?他们的目的是做空政府,将社会控制力由政府转向市场。

对普通民众来说,是自加一条紧箍咒,虽然社会参与可能增多,但将受到市场更直接的制约,而届时主导市场的是金融资本,指望他们长期为普通民众谋利,无异于传说。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及应对陈淑雅【期刊名称】《企业导报》【年(卷),期】2012(000)008【摘要】现实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各种貌似中立的当代西方理论思潮也直接挑战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通过深化改革逐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有效整合各种媒体、善于借助新传媒手段宣传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直面挑战、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应有之举。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in the ideological field is affected by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reality; also, it is faced with direct challenges from a variety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theoretical thoughts that seems neutral. To meet the challenges and strengthen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we should gradually resol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ou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rough deepening reform. We should deepen study of Marxism, and strengthen innovation of Marxist theory. We should publicize Marxism and promote the leadership of Marxism by effectively integrating various media and employing new media means.【总页数】5页(P9-13)【作者】陈淑雅【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1【相关文献】1.浅析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 [J], 罗强2.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 [J], 王永华3.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J], 陈淑雅4.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 [J], 王雪华5.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 [J], 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摘要]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热点和焦点。

国内外学者的共识是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观念性、阶级性,争论点主要存在于意识形态概念上溯历史人物、意识形态涵义、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西方意识形态或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等层面。

[关键词] 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西方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概念之上溯
意识形态概念上溯历史人物一直是学者们的热点话题。

大多数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概念上溯历史人物是特拉西(Antoine Louis Claude de Tracy),也有部分学者将意识形态概念远溯到培根,甚至柏拉图。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的作者明确将意识形态概念追溯到特拉西,且详细介绍了特拉西所处的法国社会改革大讨论的历史背景,介绍了特拉西的著作《意识形态的要素》(Elementw DIdeologie;1801-1815年),并引用了特拉西的表述:“我宁愿采用‘意识形态的名字,或者应该用意识科学……它的含义对所有人都是非常明晰的,只要认识法语‘观念一词,每个人都知道‘意识的含义,尽管很少有人知道它的真实含义到底是什么。

这是一个恰当的名字,因为‘意识形态是意识科学的文字转变。

”[1] 13而具代表性的是,《意识形态论》一书的作者俞吾金认为,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的“四假相”说直接催生了意识形态概念,他详细考察了培根的“四假相”说,即“种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场假相”和“剧
场假相”,指出培根的学说是对经院哲学的批判,也是对柏拉图理念世界的挑战,即“不仅人们的感觉经验是不确定的,易发生错误的,而且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可能是准确无误的。

这样一来,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个问题:人们应当如何克服种种先入之见和错误观念,系统地形成新的、科学的观念?这一问题是促使意识形态产生的重要推动力”[2] 20。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批判》一书指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来源主要是两个:一是法国唯物主义,一是德国精神哲学。

法国唯物主义在批判宗教哲学中诞生了意识形态是虚假虚幻的概念;德国精神哲学则在遵循法国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异化的理论。

马克思在继承法德两国批判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赋予意识形态新的内涵,他不是以单纯的研究眼光去看意识形态,而是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过程中、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发现了意识形态这个有力武器,发现了意识形态虚假性、观念性、阶级性的秘密,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诞生发展的同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也同步诞生发展起来。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能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诞生过程中武断剥离出来,因为脱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是难以成立的,也是缺乏支撑的。

二、意识形态之涵义
意识形态涵义的争论是核心问题,不同的意识形态涵义意味着完全不同的研究范畴、研究思路和研究结果。

而意识形态涵义的界定及其繁杂性又是人所共知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也避免不了对其涵义的界定。

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不是集中于一篇经典原著中,而是散见于他的诸多篇章,是伴随着辩证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