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农民工管理模式的变迁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制造业农民工管理模式的变迁论文
中国制造业农民工管理模式的变迁
近年来,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依靠廉价劳动力实现了产品的低成本化,在国际竞争中占据
了后发优势,从而带来了中国经济高速腾飞。
而容纳了大批农民工的制造企业作为劳动密
集型企业的代表,必然会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严格有序、适应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本
文将从人性假设论的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一、人性假设论理论发展概况及理论框架
1957年美国着名的行为科学家麦克雷戈在《企业的人性》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经济人假设”和“社会人假设”,之后他结合马斯洛等人的观点,提炼出“自我实现人假设”概念。
在他看来,管理的基础在于如何看待人性的本质。
“经济人假设”是一种建立在人性恶之
上的管理思想,而“社会人假设”将物质利益放在次要因素,更看重人之间的友好相
处;“自我实现人假设”则是构建在人性善基础上的管理方法。
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一是人都是懒惰的,他们会逃避工作。
二是大多数人的个人目标
与组织目标是矛盾的,因此要想达到组织目标必须靠外力。
三是大多数人会为了满足生理
需要和安全需要,他们会选择那些在经济上获利最大的事去做。
四是大多数人是缺乏理智的,不能克制自己,易受别人影响。
“社会人假设”观点和“自我实现人假设”观点内容综合如下:一是人天生勤奋,愿意
工作。
二是人有自我指导、自我控制的愿望。
三是人不是天生就不负责任的,而是会受到
其他因素的影响,让员工了解组织目标。
四是在现代工业社会条件下,普通人的智能潜力只
得到了部分发挥。
五是大多数人在解决组织的困难问题时,都能发挥较高的想象力和聪明
才智。
六是人的自我实现要求和组织要求的行为之间是没有矛盾的,如果给人提供适当机会,就能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
二、中国制造业农民工所经历的社会环境
20世纪80年代,中国市场经济改革造就了沿海经济特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
是第二、三产业尤其是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大批劳动力的需求。
同时,市
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的推行,加快了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生产要素得到
重新配置,解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正是基于这种背景,国家做出政策调整,开始准许农民
工在不改变城乡二元制度的前提下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群体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中衍
生出的新兴产物,开始了他们“候鸟式”打工务农新模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工的队伍日渐壮大,尤其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农产品
的销售不畅,更是成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制造业转移的直接推力。
2021年国务院研究室
出版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2021年共有1.18亿人农民进城务工,占农村劳动力
总数的23.8%。
近年来,80、90后在走出中学校门后选择跟随他们的父辈进城打工,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及一系列新的社会变化开始出现。
与他们的父辈所处的经济转型期不同,他们面对的社会环境更为复杂: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区域分工明确;“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双重经济形态并驾齐驱;2021年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中国制造业萧条;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迫在眉睫,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分离所造成的问题尚待解决。
三、中国制造业新老农民工相异的心理特点
管理心理学要求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为“知人善任”,那么我们必然要在承认两代农民工心理特点存在差异性的基础上,认真剖析两代农民工不同的心理状态。
在国家公布“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入小城镇”政策以及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后,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
通过大量资料研究发现,背井离乡的老一代农民工的内在心理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经济利益的刺激:城乡之间经济收入悬殊构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因素,据国家统计局推算:2001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36元。
其中,非农业收入106元,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率为55%。
有关专家在农村实地调查中发现:农民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每亩纯收入分别为200元和1000元;而进城打工每年纯收入为5000元。
二是城市文明的吸引: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文明的象征。
封建社会君主为巩固统治所采用的“重农抑商”政策,将社会劳动力紧紧地捆绑在土地上。
而20世纪90年代国家政策的转变,使得原本就渴望感受现代生活的农民,能够有机会走出农村,睁开眼睛观察外面的世界,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进城打工来获取“农转非”身份的转变。
同时,城市丰富的社会资源,例如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同样构成城市吸引农民进城务工的拉力。
三是土地情结深厚:老一代农民工虽然选择进城务工,但他们所呈现出的是“候鸟式”迁徙方式,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流动,很多人依旧有着“落叶归根”的思想,认为自己最终还是要回到农村去。
据1999年清华大学的调查显示,89.7%的农民工表示将来一定会回到家乡定居,只有10.3%的人表示不再回乡。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老一代农民工完善自我、事业发展的时期,他们的个性早已在改革之前形成,计划经济的时代背景赋予了他们保守、谨慎的性格特点。
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他们的幼年、少年及青年的成长期,换言之,是他们的性格塑造时期,因此新生代农民工所表现出的是带有鲜明的“个人意识”色彩的心理特征:一是注重内在自我的充实:新生代农民工成长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裕的时期,相较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他们更看重内在自我的丰富。
在2021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对深圳富士康集团的“新生代农民工”所做的抽样调查中,超过90%的人明确表示:出来打工,见识处在第一位,金钱则排在其次。
同时他们更看重沟通,认为尊严高于一切。
二是职业发展意识凸显:老一代农民工“小富即安”的心理,使得他们普遍缺乏长远的就业目标。
而新生代农民工则不同,当他们认为一个企业无法提供给他们职业上升空间的时候,他
们会选择离开。
但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加上
低学历不具备竞争优势,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他们在企业中晋升加薪的可能性变低,因
此在现实中新生代农民工被挤压在一个尴尬的局面中。
三是乡土情结式微:新生代农民工
的成长经历与城市孩子更为相似,他们没有像父辈一样的务农经历,对土地的感情淡薄,对
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回村种田是不可能的事情,父辈们“候鸟式”的生活方式已经彻底过
去,“扎根城市,在城市中拥有自己的住房、汽车和社会保障”成为他们的价值取向。
四是
心理抗压能力相对薄弱:与他们的父辈不同,新生代农民工没有经历过食不果腹的艰难岁月,这种经历的缺失使得他们缺少自我排解压力的能力。
同时新生代农民工是在他们刚走出校门,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情况下,就进入了城市,开始了打工生涯。
年龄上的稚嫩也使得他
们心智不成熟成为必然。
据广东省调查显示,珠三角经济带的传统农民工初次外出打工的
平均年龄为26岁,而新生代农民工中80后的外出务工平均年龄为18岁,90后的平均年龄
为16岁。
四、从人性假设论剖析中国老一代农民工的管理模式
经济利益是构成老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决定因素,根据古典经济学的观点,老一代农
民工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
根据经济人假设,农民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在
选择进城之前,农民将根据市场情况、自身处境、自身利益,从而判断是否继续自己的经济
行为。
他们会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其中务工成本包括经济成本和非经济成本两个方面:经济
成本包含路费、生活花销、培训费用等,非经济成本包含思乡情感、社会受歧视、子女受
教育权利等;而务工收益包含货币收益、技能收益、文化收益等。
因此,当务工机会成本越低,务工收益越高,农民非农化转移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改革开放后,我国以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代表的企业普遍采用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萝卜+大棒”管理模式:一是金钱刺激成为企业用工的首要手段,虽然相比较于
美国工人阶层而言,我国劳动力报酬远低于他们工资水平,但是农民在外打工收入远高于他
们种田务农所得。
通常打工收入是务农所得的2倍以上,部分人甚至高达7-8倍。
在20世
纪90年代初,中国沿海地区企业制定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劳动力工资增长机制,使工
人工资与企业利润同步增长。
二是建立健全严格的控制、监督和惩罚制度是企业管理工人
的另一措施,企业内部形成严格组织层级制度,按照马克斯·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管
理者建构的是以“决策权高度集中、组织结构层次化、权力运行单向化”为特点的组织形式。
五、改变传统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及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管理对策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老一代农民工为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通
过自己的劳动极大地改善了物质生活条件,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然而,随着我国今年来产
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转型,尤其是在新生代农民工出现之后,这种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管理方法开始显得不适应企业的发展。
2021年1月至11月,发生在富士康集团的14起跳楼自杀事件就是这种管理模式弊端的极端案例。
在2021年中央电视台所做的
抽样调查中,新生代农民工普遍没有企业归属感和职业上升空间,这反映出这种传统的管理方法无法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需要。
根据前面的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特点的关键词有:自尊、沟通、自我价值。
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符合“社会人假设”,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局要求现代企业转变管理模式,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特点,笔者提出了新的管理方法:
一是转变传统“以企业利润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树立“员工高于一切”的价值观。
现代企业更加注重人的因素,把人看做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信任员工,尊重员工,这有利于员工企业归属感的形成。
二
是改变过去自上而下的“命令—服从”式沟通模式,建立双向沟通渠道,让员工参与到企业内部管理中去,满足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
三是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实行轮岗制,提高员工自身的竞争力,为每个员工制定属于他们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有利于企业将员工放置到能够发挥他们特长的岗位上,从而达到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是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努力将非正式组织利益与企业利益融合在一起,积极与非正式组织里的领导沟通,以了解员工动态,从而增强员工间的凝聚力。
六、结束语
目前,我国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带来了管理模式的改变,过去单一的物质刺激管理开始向人性化管理迈步,这中间不可避免地将出现一定问题。
因此,对适应中国企业发展的管理方式的探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