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主口号到五一口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民主”口号到“五一”口号
“民主”是中国各民主党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自始自终高举的旗帜和呼喊的口号,是反对蒋介石专制统治的思想武器和孜孜以求追求的政治目标。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为了反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权的独裁,邓演达成立了在中国本土的第一个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提出了建立“平民政权”、成立“国民议会”等为主要内容的民主口号,并参加了对抗南京政权的“闽变”,尝试通过武装斗争在国民党南京政权和根据地苏维埃政权之外建立第三种政权。但是,在蒋介石政权的残酷镇压下,“闽变”很快失败,“平民政权”、“国民议会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入侵,民族危机加深,抗日救亡成了整个中华民族最紧迫的任务。面对强大的敌人进攻,只有实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战,才是挽救民族危亡的唯一出路。这一时期的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中国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和团体适应历史发展需要,提出了实行民主抗战和争取在抗战中实现民主为主要内容和奋斗目标的民主口号。在抗战前阶段,强烈要求用民主的方式抗战,即要求国民党在抗日上,放弃一党独裁,承认各抗日党派、人民团体的合法平等地位,给全国人民以抗日的基本自由,真正动员全国人民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在武汉、广州失守后,各民主党派认识到,蒋介石抗战的积极性并不是想象的那样高,国民党当局不会自动地放弃专制独裁,所以在争取民主抗战的同时,还必须把在抗战中争得的民主积累下来、固定下来,使之法律化、制度化。因此在国统区,掀起了要求国民党结束党治、实施宪政的“民主宪政运动”,试图利用抗
战的形势,通过要求国民党当局进行全面改革,使中国走向资产阶级民主化的道路。但得到的结果是国民党专制统治的更加强化,反共反人民的倾向更加恶厉,国统区政治上更加黑暗,经济上更加垄断。这一时期的“民主”口号,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应有的积极作用,但是对于促使国民党政权的改良,推动中国向民主化方向前进方面,却没有多少成效。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中国向何处去?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成了各队阶级、各政党关注和斗争的焦点,也充分地体现在了这一时期民主党派的“民主”口号之中。当时的民主党派从其自身的利益出发,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用和平改良的方式,把中国建设成“十足道地”的民主共和国。围绕这一口号和目标,提出了完整的方案和实现这一方案的道路、途径、步骤。此时新的民主党派也纷纷成立,并积极投入到建国活动中来。经过各党各派的共同努力,在重重压力下,蒋介石被迫同意按照《双十协定》的协议于1946年1月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并达成协议,确认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以及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党派平等合法化的政策;确认了国民党政府必须改组为联合政府,虽然这种联合政府还不是新民主主义的,但对蒋介石独裁政权是一种否定。但是,国民党政权一心追求的是一党专政,不仅反对人民民主,就连西方式的交阶级民主,民不允许在它的强权之下实行。因此,政协会议刚刚结束不久,蒋介石就发动了全面内战。同时对民主党派连下毒手,先后制造“下关惨案”、“李闻惨案”等,民盟被迫解散,其他民主党派被迫转入地下活动,试图用和平方式建立民主共和国家的口号和努力成为了泡影。
1948年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为动员全国各阶级阶层人民实现建立新中国的光荣使命,于4月30日发布“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五一口号”当即得到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积极响应,纷纷通过发布通电、宣言、声明等形式,公开表示响应中共“五一”号召。在中共的诚邀与领导下,从1948 年春到1948 年秋,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投身中共领导的新政协运动,与中共真诚合作,共谋国是,共同筹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建民主联合政府。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五一口号”的提出与各民主党派的积极回应遂成为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它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公开、自觉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上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党制度建设从此揭开了新的新篇章。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民主反蒋”,到“民主抗日”,再到“民主建国”,到最后欣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五一”号召,从不同时期民主党派“民主”口号内涵的历史演变、政治追求及其最终的命运中,我们既看到了进步性,也看到了局限性;从欣然接受“五一”口号的最终选择中,我们看到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历史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