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王朝萧景墓石辟邪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守护王朝——萧景墓石辟邪

——陈文帝永宁陵石刻(外)

——附:南朝陵墓雕刻分布详实

注:辟邪,为麒麟、石狮、天禄等的统称,是根据这类石兽的驱邪避凶的用途而定名的。其中麒麟、天禄是传说中的瑞兽,只有遇到“贵人”才会出现,唯有帝王陵前才能使用。南朝陵墓前的麒麟与天禄造型基本相同,只是麒麟独角,天禄双角。

中国古人迷信灵魂不灭,特别是秦汉以来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更加笃信天命,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炫耀其显赫声势,妄想死后继续享受无上的权力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厚葬风气盛行。帝王和王公贵族的陵墓中有大量的殉葬品,包括随葬俑,还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在墓前或墓周围制设置了大量石柱、石兽、石人等大型纪念碑式的石刻。可见陵墓雕塑艺术是中国古代厚葬流行的产物,并集中体现了特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理想、审美形式和高超的艺术水平,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最重要的部分。

南朝是指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地处江南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四朝均建都健康(今江苏南京)。该所以,南朝各代帝王、贵族的陵墓都在南京栖霞区、镇江丹阳市附近。现存南朝帝王、王宫贵族墓葬和陵墓雕刻共三十多处,石刻以石兽为多,左右对称排列在墓道两侧。它们皆以整块巨石雕刻而成,大都作昂首挺胸、阔步向前的姿态,矫健有力,体型高大厚重、威武雄壮、气势逼人,夸张变形,极富表现力。千百年来,作为力量、权势的象征静静的矗在墓前守护着墓主人。

石雕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在殷墟考古中就发掘出石虎、石人等石刻,汉代画像石刻更以其雄浑、拙朴、博大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鲁迅先生曾高度赞美祖国陵墓石刻艺术:“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束,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不示弱。例如汉人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直前无古人。”鲁迅在此指的虽然是汉唐两朝石刻,但六朝石刻却是汉唐之间的一个重要过渡,它们比西安唐太宗“昭陵六骏”还要早一百多年。在整个中国石雕艺术史中,南朝陵墓石刻的地位举足轻重,烟烟生辉。它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而与同时代的北朝石窟艺术遥相媲美,光垂后世。

南朝陵墓石刻不仅是中国石雕艺术史上的杰作,也称得上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它们于1988年1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朝陵墓石刻屹立在乡野农田中,经过千年的风吹雨淋的自然破坏,战争变革的人为破坏,南朝陵墓石刻已经风蚀严重,大部分石刻残缺不全。尽管如此,南朝陵墓石刻还是以它的残美古韵呈现出完美的造型。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些露天的、还在慢慢风蚀国宝级石刻,专家、学者也想了很多办法。有人建议把南朝陵墓石刻搬迁到理想的场所保管,且方便人们欣赏,但这些石刻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想要搬迁必须申报国务院批准,况且理想的场所和技术目前还不具备。也有很多人反对搬迁,认为南朝陵墓石刻分布范围广,不易搬迁,且让这些石刻离开原地,即陵墓所在地,也是违反文物学理论的。所以,保护和利用南朝陵墓石刻还是持续和长期的事情。风雨千年,南朝陵墓石刻始终以它独具异彩的魅力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萧景墓前现存石刻2种3件,其中石辟邪两只,东西相对,间距约21米。西辟邪于1956年曾掘出地面,因破碎无法修复,又埋入原来地下

萧景墓东辟邪为雄兽,原来从腰部断为两段,左前腿、底座也断,1957年5月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重修。现臀部略残,身长 3.80米,高3.50米,体围3.98米。右腿前迈,头微南转,向西而立,昂首张口,长舌垂胸,无角,须下拂,头有四道鬣毛垂于背上,腹侧双翼刻云勾纹,,翼衬饰鸟翅纹6根翎毛。胸前毛鬃蜷曲作勾云纹,仿佛长髯飘拂,尾长及地,足趾五爪,整个辟邪体态肥硕,雄俊壮美,比例适当,昂首挺胸,两翼振奋,雕饰精英,为同期辟邪中的佳作。

石辟邪用整块方形石雕刻而成,在平原之上硕大的体量具有很强的艺术震撼力,仿佛它在控制着这一地域。从各种角度观看,它都给人以气势宏大、雄浑稳定的感觉。所以,当人们还没有走近这些石兽的时候,在没有弄清它的具体形象和细部刻画之前,首先获得的是一个形式美的感受,这就是雕塑艺术特别讲究体积意识的原因。造型高大厚重、气势逼人的石刻所显示的矫健有力的外轮廓,给人以难以忘怀的印象,使人产生对于悠久历史的追忆和丰富联想。

萧景墓神道仅存一石柱,现存石柱为神道西侧石柱,是南朝陵墓石柱中保存最完好的一件之一。石柱于1957年由南京市文保会进行了提升维修。

石柱通高6.50米,径围2.48米。柱头为一饰有覆莲纹的圆盖,圆盖之上仁立着一只仰天长啸的小辟邪。小辟邪长0.84米,高0.5l米。柱身高4.20米,雕刻隐陷直刳棱纹24道。在柱额的侧面线刻有披衣担肩、赤脚手持莲花的“礼佛童子”图案。柱额之下浮雕有3个怒发冲冠、袒胸露腹、类似鬼形的负重力士像,可能与佛教有关。再下面依次饰有一圈绳辫纹和一圈交龙纹。柱座高0.98米,上圆下方,上为衔珠双螭,下为方形基座,基座四例刻有张口、吐舌的神怪纹饰。整个石柱造型精巧,装饰华美,是驰名中外的雕刻艺术品。

柱身上方接近圆盖处,有一长方形柱额,其上反刻“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23字,字迹清晰,令人耳目一新。这种别有意趣的特殊书体在南朝陵墓神道石柱上仅存两例:一例是丹阳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神道东侧石柱;另一例便是萧景墓神道西侧石柱。这种特殊的书体,历史上称作“反左书”。

据南朝梁时书法家庾元威在《论书》里介绍:“反左书者,大同中(534年-546年)东宫学士孔敬通所创。余见而达之,于是座上酬答诸君无不识者,遂呼为众中清闲法,今学者稍多,解者益寡。”著《宝刻丛编》的南宋陈思在《书小史》中注:孔敬通“能一笔草书,一行一断,婉约风流,特出天性,顷来莫有继者。又创为左右书,当时座上酬答,无有识者,应元威见而达之,遂呼为众中清闲法”。庾元威说“反左书”是梁朝大同年间孔敬通始创,然而萧顺之、萧景均葬于大同之前,其神道石柱建立的时间当不会相隔太久,因此,“反左书”始于孔敬通的说法显然是不准确的。实际情况是,梁朝初年“反左书”出现,大同年间盛行,其后便销声匿迹,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绝响。

陈文帝陈茜永宁陵石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