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会议时间备注第一届全国人大(1954-1959)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1954.9.15-28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1955.7.5-30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1956.6.15-30第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1957.6.26-7.15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1958.2.1-11第二届全国人大(1959-1965)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1959.4.18-28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1960.3.20-4.10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1962.3.27-4.26第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1963.11.17-12.3第三届全国人大(1965-1975)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1964.12.21-1965.1.4第四届全国人大(1975-1978)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1975.1.13-17第五届全国人大(1978-1983)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1978.2.26-3.5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1979.6.18-7.1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1980.8.30-9.10第五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1981.11.30-12.13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1982.11.26-12.10第六届全国人大(1983-1988)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1983.6.6-21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1984.5.15-31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1985.3.27-4.10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1986.3.25-4.12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1987.3.25-4.11第七届全国人大(1988-1993)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1988.3.25-4.13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1989.3.20-4.4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1990.3.20-4.4第七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1991.3.25-4.9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1992.3.20-4.3第八届全国人大(1993-1998)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1993.3.15-31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1994.3.10-22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1995.3.5-18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1996.3.5-17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1997.3.1-15第九届全国人大(1998-2003)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1998.3.5-19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1999.3.5-16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2000.3.5-15第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2001.3.5-15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2002.3.5-15第十届全国人大(2003-2008)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2003.3.5-18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2004.3.5-14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2005.3.5-14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2006.3.5-14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2007.3.5-16第十一届全国人大(2008-2013)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2008.3.5-18 13天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2009.3.5-13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2010.3.5-14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2011.3.5-14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2012.3.5-14 9天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2013-)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2013.3.5-17 12天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2014.3.5-13。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表决和通过议案办法-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表决和通过议案办法正文:----------------------------------------------------------------------------------------------------------------------------------------------------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表决和通过议案办法(1983年6月7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的人选;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委员的人选;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的人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的人选,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人选,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人选,由主席团提名,经各代表团酝酿协商后,再由主席团根据多数代表的意见确定正式候选人名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提名,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由国务院总理提名,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委员的人选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提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的人选,由主席团在代表中提名,大会通过。
两会背景及历程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召开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决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召开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
一次会议的决定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
•【公布日期】1983.05.05
•【文号】
•【施行日期】1983.05.05
•【效力等级】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人大机关
正文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召开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决定
(1983年5月5日通过)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83年6月6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的主要议程是:选举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和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听取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姚依林关于198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财政部部长王丙乾关于1982年国家决算的报告。
【最新】中国共产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间地点及各届全国人大时间

中国共产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间地点及各届全国人大时间2009-04-30 10:01中国共产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间地点及各届全国人大时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先在上海、最后一天因巡捕搜查移至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举行;二大于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举行;三大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四大于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召开;五大于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汉召开;六大于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莫斯科召开;七大于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召开;八大于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九大于1969年4月1日至24日在北京召开;十大于1973年8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十一大于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十二大于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十三大于1987 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召开;十四大于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十五大于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十六大于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十七大于2007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全国人大每年举行一次会议,时间在每年的第一季度,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召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54年以来共举行了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届次时间代表人数常委会委员长历次会议第一届1954年9月1226人刘少奇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第二次会议(1955年7月)第三次会议(1956年6月)第四次会议(1957年6月)第五次会议(1958年2月)第二届1959年4月1226人朱德第一次会议(1959年4月)第二次会议(1960年3~4月)第三次会议(1962年3~4月)第四次会议(1963年11~12月)第三届1964年12月3040人朱德第一次会议(1964年12月~1965年1月)第四届1975年1月2885人朱德第一次会议(1975年1月)第五届1978年3月3497人叶剑英第一次会议(1978年2~3月)第二次会议(1979年6~7月)第三次会议(1980年8~9月)第四次会议(1981年11~12月)第五次会议(1982年11~12月)第六届1983年6月2978人彭真第一次会议(1983年6月)第二次会议(1984年5月)第三次会议(1985年3~4月)第四次会议(1986年3~4月)第五次会议(1987年3~4月)第七届1988年3月2978人万里第一次会议(1988年3~4月)第二次会议(1989年3~4月)第三次会议(1990年3~4月)第四次会议(1991年3~4月)第五次会议(1992年3~4月)第八届1993年3月2977人乔石第一次会议(1993年3月)第二次会议(1994年3月)第三次会议(1995年3月)第四次会议(1996年3月)第五次会议(1997年3月)第九届1998年3月2980人李鹏第一次会议(1998年3月)第二次会议(1999年3月)第三次会议(2000年3月)第四次会议(2001年3月)第五次会议(2002年3月)第十届2003年3月2985人吴邦国十届人大一次会议(2003年3月)十届人大二次会议(2004年3月)十届人大三次会议(2005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2006年3月)十届人大五次会议(2007年3月)第十一届2008年3月2987人吴邦国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2008年3月)附加总结类文档一篇,不需要的朋友可以下载后编辑删除,谢谢(中学生感恩节主题教育活动总结5篇)中学感恩节活动总结范文1一、活动目的如今虽然很多人注意到生活礼仪,谢谢常挂在嘴边,但是大家或许是因为羞于表达或许出于缺少机会而省略了对于身边亲人、朋友和老师的感谢。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一览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一览2篇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一览(上)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人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都以其宝贵的经验和重要的决策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对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进行一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49年9月15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议期间,代表们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法》,确立了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框架。
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政府的各级领导,并通过了国家计划、土地改革等重要决议。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54年9月2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
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正式换届选举。
会议期间,代表们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修正案,强调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权力的领导地位。
会议还讨论了国民经济建设、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问题。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59年3月17日至4月1日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受到了“大跃进”运动的影响。
会议期间,代表们讨论了国家经济建设和农业发展问题。
会议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正案,对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了重要调整。
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75年1月13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议期间,代表们讨论了社会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重要问题。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一览(下)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78年12月20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一次,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会议期间,代表们通过了《关于政府机构改革的决议》和《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为中国经济改革提供了指导意见。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83年6月1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
这次会议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果的一次重要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2004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2004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04.10.27•【文号】•【施行日期】2004.10.27•【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选举,人大机关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根据1982年12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若干规定的决议》第一次修正根据1986年12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1995年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第三次修正根据2004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第四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第三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第四章各少数民族的选举第五章选区划分第六章选民登记第七章代表候选人的提出第八章选举程序第九章对代表的监督、罢免和补选第十章对破坏选举的制裁第十一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第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历代主席

历任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1949年10月1日—1954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1954年9月27日—1959年4月27日)刘少奇(1959年4月27日—1968年10月31日)宋庆龄,董必武(1968年10月31日—1972年2月24日)(副主席代行主席的职权)董必武(1972年2月24日—1975年1月17日)(以代主席名义行主席职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1981年5月16日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82年以后)李先念(1983年6月18日—1988年4月8日)杨尚昆(1988年4月8日—1993年3月27日)江泽民(1993年3月27日—2003年3月15日)胡锦涛(2003年3月15日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机构中的一种。
自1954年开始设立。
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结合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它对外代表国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宪法第六十二条选举产生,任期五年,最多可连任两届,根据宪法规定:国家主席必须是年满45周岁并有选举权及被选举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实践上则同时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以上的高级干部。
宪法第三章第二节界定了主席的职责与义务。
主席的主要权力包括,根据全国人大和其常委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务院总理和国务院其它组成人员、发布特赦令、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动员令、授予国家勋章;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事国事活动,接受外国使节、批准或废除与外国缔约等。
按宪法,主席职务仅仅是象征性的国家的元首。
如果主席同时任别的职务,其实际权力则来自其他职务,自杨尚昆开始,国家主席一般都兼任中央军委主席或副主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如果国家主席出缺,由国家副主席继任;如果正副主席都出缺,则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代理主席职位至新的国家正副主席人选产生为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设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4年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此时只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一职;1954年国家主席的设立至1975年第二部宪法对国家主席的撤消;自1975年国家主席在宪法上的缺位至1982年第四部宪法对国家主席的恢复;以及1982年至今国家主席制度的稳步发展时期。
历届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资料

历届党代会资料:/GB/64162/64168/index.html历届人代会、政协会资料:/item/lianghui/zlhb/zlhb.htm 中共历届党代会时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9月28日)第二次会议(1955年7月5日~7月30日)第三次会议(1956年6月15日~6月30日)第四次会议(1957年6月26日~7月15日)第五次会议(1958年2月1日~2月11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9年4月18日~4月28日)第二次会议(1960年3月30日~4月10日)第三次会议(1962年3月27日~4月16日)第四次会议(1963年11月17日~12月3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64年12月21日~1965年1月4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75年1月13日~1月17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78年2月26日~3月5日)第二次会议(1979年6月18日~7月1日)第三次会议(1980年8月30日~9月10日)第四次会议(1981年11月30日~12月13日)第五次会议(1982年11月26日~12月10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83年6月6日~6月21日)第二次会议(1984年5月15日~5月31日)第三次会议(1985年3月27日~4月10日)第四次会议(1986年3月25日~4月12日)第五次会议(1987年3月25日~4月1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88年3月25日~4月13日)第二次会议(1989年3月20日~4月4日)第三次会议(1990年3月20日~4月4日)第四次会议(1991年3月25日~4月9日)第五次会议(1992年3月20日~4月3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93年3月15日~3月31日)第二次会议(1994年3月10日~3月22日)第三次会议(1995年3月5日~3月18日)第四次会议(1996年3月5日~3月17日)第五次会议(1997年3月1日~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98年3月5日~3月19日)第二次会议(1999年3月5日~3月16日)第三次会议(2000年3月5日~3月16日)第四次会议(2001年3月5日~3月15日)第五次会议(2002年3月5日~3月1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2008年3月5日开幕 3月18日闭幕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2007年3月5日~2007年3月16日)第四次会议(2006年3月5日~2006年3月14日)第三次会议(2005年3月5日~2005年3月14日)第二次会议(2004年3月5日~2004年3月14日)第一次会议(2003年3月5日~2003年3月1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3月5日---3月16日中国历届人民代表大会具体时间时间:1921 年 7 月 23 日- 8 月初地点:上海、浙江嘉兴( 7 月 31 日,大会团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艘船上继续举行)大会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1995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1995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1995.02.28•【文号】主席令第37号•【施行日期】1995.02.28•【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国家机构组织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根据1982年12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若干规定的决议》第一次修正根据1986年12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1995年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决定》第三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三章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章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第五章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第二条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
第三条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机关除行使本法规定的职权外,同时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第二章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条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第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由选举法规定。
各行政区域内的少数民族应当有适当的代表名额。
政治技术与政治发展:历届全国人大会议表决方式的变迁与启示

政治技术与政治发展:历届全国人大会议表决方式的变迁与启示作者:陈家刚来源:《人大研究》 2016年第6期陈家刚历届全国人大会议的表决方式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一开始举手表决和无记名投票两种方式一起发挥着作用。
后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与运用,电子表决器被引入到人大会议当中,其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举手表决的方式正逐渐被摒弃。
这体现了一种新的趋势,一种新的发展。
一、表决方式的类型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十三条规定,表决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无记名投票,二是举手表决。
事实上,这就构成了一届人大期间两种最主要的表决方式。
一次会议专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进行无记名方式投票办法》,对投票的范围和程序都作了规定。
根据无记名投票办法,这种投票的范围是有限的。
它主要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表决和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和委员、国务院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这些重要的人事任免的表决[1]。
所以,在一次会议上,这些重要的人事事项都是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
除此以外,其他的议案和人事任免事项,一般都通过举手的方式进行表决。
事实上,尽管全国人大组织法规定了可以采用举手表决的方式,但是并没有对这种表决方式的范围和程序作出规定,也没有其他的议事规则作出有关规定。
所以,举手表决方式的适用范围和程序都是根据惯例形成的,具有很大的伸缩空间。
两种表决方式各具特点。
举手表决的优点是简便、快捷,但是缺点也是明显的:一是难以统计,易出混乱;二是代表举手时间过长,会产生种种不利后果,如身体不支,手臂摇动不易统计,举手与否可任意变动等;三是部分人大代表有从众心理,在举手公开表决的情势下,易于影响少数代表真实意思的表示[2]。
所以,举手表决向无记名投票方式的发展体现了对表决人真实意志表达的保护和尊重,体现了民主的发展与进步。
二、表决方式与范围的变迁自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全国人大的表决过程不断在发生着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间及内容

审查和批准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 案的报告,批准2013年中央预算;听取和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最高人 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 选举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 、委员;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 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 行行长、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 主席;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委员的人选;选举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决定第十二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93年3月15-31日
乔石
9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98年3月5-19日
李鹏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03年3月4日
吴邦国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08年3月5日—18日
吴邦国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13年3月5-1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及会议内容
序号
名称
第一次会议的时间 委员长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9月15日-28日
刘少奇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9年4月18日-28日
2017年两会召开时间、地点及往届两会回顾

2017年两会召开时间、地点及往届两会回顾 每⼀届的两会涉及到民⽣问题,受到⼴⼤⼈民群众的热切关注,马上进⼊三⽉了,那2017年两会会有哪些信息⼤家特别想知道?86店铺特为各位整理的2017年两会召开时间、结束时间及往届两会回顾,供⼤家参考! 2017年两会召开地点:北京⼈民⼤会堂开幕 2017年两会召开时间:第⼗⼆届全国⼈民代表⼤会第五次会议和政协第⼗⼆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将分别于2017年3⽉5⽇和3⽉3⽇在北京开幕。
2017年两会主要议程:官⽅尚未公布。
从2017年1⽉开始,全国各地将进⼊地⽅“两会时间”。
2016年11⽉18⽇,吉林和河南率先确定并公布了2017年该省⼈代会的召开时间。
据11⽉18⽇报道,吉林省第⼗⼆届⼈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吉林省第⼗⼆届⼈民代表⼤会第六次会议于2017年1⽉15⽇在长春召开,会期5天。
同⼀天,据《河南⽇报》报道,11⽉18⽇,经河南省委研究和省⼗⼆届⼈⼤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决定,河南省⼗⼆届⼈⼤七次会议将于2017年1⽉16⽇在郑州召开。
继吉林和河南之后,⼜有21个省份先后公布了召开省级⼈代会的时间。
譬如,据《北京⽇报》11⽉24⽇报道,11⽉23⽇市⼗四届⼈⼤常委会召开第三⼗⼀次会议。
会议决定,北京市第⼗四届⼈民代表⼤会第五次会议于2017年1⽉14⽇召开。
另据《⽢肃⽇报》11⽉25⽇报道,11⽉24⽇下午,⽢肃省⼗⼆届⼈⼤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闭幕。
会议决定:⽢肃省第⼗⼆届⼈民代表⼤会第六次会议于2017年1⽉9⽇在兰州召开。
⽽最新公布地⽅⼈民代表⼤会全体会议召开时间的省份则是四川。
据《四川⽇报》12⽉6⽇报道,经省委同意,四川省第⼗⼆届⼈民代表⼤会第五次会议将于2017年初在成都召开,预计会期5天。
会 据澎湃新闻统计,截⾄12⽉7⽇,已有23个省份公布了省级⼈代会的召开时间。
除四川省未公布⽉份外,根据其余22个省份的安排,2017年省级⼈代会时间将于1⽉起持续到2⽉。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布日期】1983.06.21•【文号】•【施行日期】1983.06.21•【效力等级】工作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人大机关正文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1983年6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杨尚昆副委员长兼秘书长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叶剑英委员长主持的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坚决实行拨乱反正,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制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宪法以及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试行)和关于国家机构的组织法等一批基本的和重要的法律。
会议对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表示满意。
今后,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要进一步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维护宪法的实施,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为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稳步健康发展而努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1983年)--1983年6月7日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杨尚昆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已向历次会议作了报告,并经会议批准。
现在我受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委托,向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报告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以来常务委员会的工作。
半年来,常务委员会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方针指导下,遵循新宪法所规定的任务以及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关于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的决议,以主持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和筹备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为中心,进行了以下工作:(一)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并公布实施的新宪法,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
中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

哪部宪法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学术界通说:1954年宪法 理由: (1)称为“宪法” (2)由选举产生的全国人大通过-民意基础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第一次 行使宪法制定权
(1)不称为“宪法”的并不都不是宪法 (2)制宪机关不可能由选举产生:选举的依据是什么? 选举法由谁制定?选举法制定的依据是什么?宪法与 法律是“母法”与“子法”的关系 (3)制宪机关的特定任务是制定宪法,而在完成任务以 后应当即告解散 (4)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宪法的依据 (5)第一届全国政协的代表性-民意基础 (6)共同纲领的内容 (7)共同纲领起到的作用
第二次建议 建议是在1950年初。毛泽东第一次 建议 访问苏联时,斯大林 斯大林就新中国的建设问题提了 斯大林 三点建议 建议,其中第二点,就是建议 建议召开全国人 建议 建议 民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 制定宪法。 制定宪法
斯大林的这个建议 建议,不是一时心血来潮, 斯大林 建议 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对这个重要建议 建议,刘少 建议 奇及时向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作了汇报。中共中 央认真考虑并接受了斯大林 建议 斯大林的建议 斯大林 建议,于1952年 底作出决定:尽快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 制 定宪法,并按规定向全国政协提议,由全国政 定宪法 协向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提出定期召开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的建议 建议。 建议
1954年宪法修改程序 1954年宪法修改程序
第二十九条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
1978年宪法修改程序 1978年宪法修改程序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 职权: (一)修改宪法 宪法; 宪法
5、1982年宪法的修改程序规定 1982年宪法的修改程序规定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28日)2、第二次会议(1955年7月5日~30日)3、第三次会议(1956年6月15日~30日)4、第四次会议(1957年6月26日~7月15日)5、第五次会议(1958年2月1日~11日)二、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第一次会议(1959年4月18日~28日)2、第二次会议(1960年3月30日~4月10日)3、第三次会议(1962年3月27日~4月16日)4、第四次会议(1963年11月17日~12月3日)三、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64年12月21日~1965年1月4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自1964年12月至1975年1月,是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任期最长的,跨越11年。
代表共3040人。
因受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第三届全国人大只召开一次会议,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四、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75年1月13日~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由 1975年至1978年,期间只召开过一次会议。
五、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第一次会议(1978年2月26日~3月5日)2、第二次会议(1979年6月18日~7月1日)3、第三次会议(1980年8月30日~9月10日)4、第四次会议(1981年11月30日~12月13日)5、第五次会议(1982年11月26日~12月10日)六、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第一次会议(1983年6月6日~21日)2、第二次会议(1984年5月15日~31日)3、第三次会议(1985年3月27日~4月10日)4、第四次会议(1986年3月25日~4月12日)5、第五次会议(1987年3月25日~4月11日)七、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第一次会议(1988年3月25日~4月13日)2、第二次会议(1989年3月20日~4月4日)3、第三次会议(1990年3月20日~4月4日)4、第四次会议(1991年3月25日~4月9日)5、第五次会议(1992年3月20日~4月3日)八、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第一次会议(1993年3月15日~31日)2、第二次会议(1994年3月10日~22日)3、第三次会议(1995年3月5日~18日)4、第四次会议(1996年3月5日~17日)5、第五次会议(1997年3月1日~15日)九、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第一次会议(1998年3月5日~19日)2、第二次会议(1999年3月5日~16日)3、第三次会议(2000年3月5日~16日)4、第四次会议(2001年3月5日~15日)5、第五次会议(2002年3月5日~15日)十、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第一次会议(2003年3月5日~18日)2、第二次会议(2004年3月5日~14日)3、第三次会议(2005年3月5日~15日)4、第四次会议(2006年3月5日~14日)5、第五次会议(2007年3月5日~16日)十一、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第一次会议(2008年3月5日—18日)2、第二次会议(2009年3月5日—13日)3、第三次会议(2010年3月5日—14日)4、第四次会议(2011年3月3日—14日)5、第五次会议(2012年3月5日~14日)十二、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第一次会议(2013年3月5日—17日)2、第二次会议(2014年3月5日—13日)3、第三次会议(2015年3月5日至3月15日)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X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X次会议,简称X届全国人大X次会议;中国 *** 第X届中央委员会第X次全体会议,简称党的X届X中全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2021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2021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布日期】2021.03.11•【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三号•【施行日期】2021.03.12•【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人大机关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1982年12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1982年12月1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公布施行根据2021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第三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委员会第五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健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组织和工作制度,保障和规范其行使职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三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行使职权。
第四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坚持全过程民主,始终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
第五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决定重大事项,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集体行使职权。
第七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加强同各国议会、国际和地区议会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

他接着说:“敌人可用两种说法向工农群 众进行宣传,反对你们。一是说你们没有进行 选举,政府不是选举产生的;二是国家没有宪 法。政协不是选举的,人家可以说你们是用武 力控制了位子,是自封的;共同纲领不是全民 代表通过的,而是由一党提出,其他党派予以 同意的东西。你们应从敌人手中拿掉这个武器。 我同意你们的意见,把共同纲领变成国家的根 本大法。”
在决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同时,召开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和制定宪法 制定宪法的问题也纳入中共中央的统筹考虑 制定宪法 之中。按照全国政协组织法的规定:中国人民政协全 体会议每三年召开一次。到1952年底,一届政协即将 到期,因此应尽快召开第二次会议,否则就要召开第 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考虑到在较短的时间内无法 完成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要做的各项准备工作, 加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崇高地 位,中央决定先在1953年召开第二届全国政协会议, 在晚些时候再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6月至8月, 为同苏共直接交换意见,取得斯大林 斯大林和苏联对即将成 斯大林 立的新中国各项工作的支持,刘少奇秘密访问了苏联。 在会谈中,斯大林 斯大林谈到了宪法问题,建议 建议中国现在可 斯大林 建议 用《共同纲领》,但应准备宪法。 刘少奇问:“您所说的宪法是否指社会主义性质 的?” 斯大林摇摇头说:“不是,我说的是现阶段的宪 斯大林 法。”
我国修改宪法时的原则
王兆国说:这次修改宪法不是大改,而是 部分修改,对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需要用宪法 规范的、非改不可的进行修改,可改可不改的、 可以通过宪法解释予以明确的不改
二、中国的宪法制定
1、新中国为什么是行使宪法制定权? 宪法制定的标志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取 代原“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依据国际法,这 只是“政府的继承”,而非“国家的继承”, 因为这一权力转移的性质是一国政府发生更迭 而非国家领土的变更,所改变的是中国国家主 权的代表者由旧政权转为新政权,因而并未改 变中国作为一个国际法主体继续存在的事实。
宪法知识点

【宪法法条热门考点识记】1、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
2、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3、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4、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有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注意:民族乡不是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委员长、副委员长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
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
1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非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主席团许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非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
1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
12、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13、国务院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
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14、国务院各部部长可以连续任职超过两届。
15、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宪法其他热门考点识记】1、我国将每年的12月4日确定为国家宪法日。
2014年12月4日,中国迎来首个国家宪法日。
2、宪法的地位。
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精品

演讲稿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各位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现在开幕了。
上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十年动乱以后召开的。
从那时以来,特别是从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深入总结历史经验,坚决实行拨乱反正,把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其任期内,为发展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它在1982年第五次会议上通过的宪法,是一部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宪法。
这部宪法集中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体现了中国*的正确主张,是我们在今后长时期内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历史贡献,将作为光荣的一页载入我国史册。
叶剑英同志在担任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期间的明智领导、辛勤工作和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卓越贡献,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同样,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委员在任职期间的辛勤工作和所做贡献,人民都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按照新宪法选举产生的首届代表大会。
这一届任期的五年,是极关紧要的五年。
在这五年间,将要完成第六个五年计划,并且开始实施第七个五年计划。
做好这五年的经济建设工作和其他工作,将为我们实现本世纪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决算,选举和决定新的一届国家领导人员,组成新的一届国家领导机构。
按照新宪法的规定选举和组织国家领导机构,这是全国人民关心的大事。
我们受十亿人民委托行使这项职权,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对候选人慎重考虑,反复协商,把那些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表明能够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能力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公民,选到国家领导岗位上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规类别】人大议事
【发布部门】101
【发布日期】1983.06.21
【实施日期】1983.06.2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工作文件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1983年6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杨尚昆副委员长兼秘书长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叶剑英委员长主持的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坚决实行拨乱反正,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制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宪法以及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试行)和关于国家机构的组织法等一批基本的和重要的法律。会议对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表示满意。今后,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要进一步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维护宪法的实施,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为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稳步健康发展而努力。
半年来,常务委员会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方针指导下,遵循新宪法所规定的任务以及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关于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的决议,以主持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和筹备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为中心,进行了以下工作:
(一)
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并公布实施的新宪法,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目前广大人民最关心的是如何切实保证宪法的实施。这是关系到我们国家政治安定和兴旺发达的重大问题。新宪法必须成为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以及每一个公民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尊严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神圣义务。为此,首先要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做好新宪法的宣传教育工作。新宪法公布后,通过组织学习和宣传教育,对增强干部和群众对宪法的认识和遵守宪法的自觉性,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应当看到,要把遵守宪法、维护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1983年)
--1983年6月7日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 杨尚昆
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已向历次会议作了报告,并经会议批准。现在我受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委托,向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报告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以来常务委员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