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历史遗忘的晚唐第一名将,为唐朝收复大片领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历史遗忘的晚唐第一名将,为唐朝收复大片领土
这一年是大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距大唐帝国河西走廊最后一个据点沙洲(今敦煌)被吐蕃攻取已经过去了六十七年。汉冠已变,乡音混杂,当年孩童早已成白骨青灰。十月时节果熟粟出,前往沙洲城内的汉人突然增多,例行镇守的吐蕃蕃将对这些变动却视而不见,只顾未时二刻关闭城门回营歇息。这一晚,沙洲城内静谧的星空下涌动着不安。天泛白,一队身披重铠的士众迅速朝南门聚集,守夜的吐蕃军卒这时才发现形势不对,朝领头的火把迎去。灯火闪烁间,一支支长箭从黑暗中射来,城头的蕃军纷纷应声倒下。被一箭射穿的蕃将死前看得十分清楚,为首射箭的正是常与其把酒作乐的汉人首领张议潮,而到嘴边的“唐人反了”却已经喊不出来。张议潮身披坚锐,目光坚定的指挥手下将城门蕃军屠杀殆尽,登上城楼振臂一声,大量汉人云集于城门之下,随即呼号四起。伴随着信号的发出,黑暗之中瞬间涌现出万千火光,随之而来的便是沙洲城内吐蕃士卒此起彼伏的惨叫声。(图)张议潮,张议潮(799年3月11日一872年),唐朝节度使,民族英雄。张议潮率领沙州各族人民起义,驱逐了盘踞河西地区上百年的吐蕃,以大唐节帅之名克复瓜、沙等十一州。01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劫后余生的大唐王朝尚未从安史之乱中恢复过来,雄踞青藏高原的吐蕃趁
机拿下凉州、甘州、肃州、瓜州后,举大兵直扑河西最繁华之地沙洲。沙洲也称敦煌,其名字来源自“敦,大也,煌,盛也”,早在汉代与凉州便以富裕闻名于河西走廊。后又经过唐王朝多年的悉心发展,《资治通鉴》记载:“是时中国强盛,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可见沙洲之繁盛。安史之乱后,唐廷为平定内乱将河西诸军精锐尽数撤回内地,吐蕃趁势先取凉州,将河西与长安之联系断绝,唐廷忙于内乱根本无力抗衡。随即吐蕃将领尚绮心儿领兵十余万进逼河西中心沙洲,沙洲刺史周鼎知晓朝廷无力救援,一面坚清壁野、回城固守,一面迅速遣使赴回纥请兵,然而此时的回纥也是自身难保,前后一年援兵仍未到达。被围困一年后的周鼎认为孤城难守,召集手下将领商议毁坏城池,率军东奔。当时城内的军事首领兵马使阎朝知晓周鼎有弃城之意,便亲自捉拿周鼎,在沙洲人民前将其缢杀以示坚守之心,之后自领州事率领将众抵抗吐蕃包围长达八年。八年之余,沙洲城内军粮困乏,阎朝下令用州府绫绸一段换取粮食一斗,沙洲百姓纷纷拿出存粮响应号召。阎朝见此大喜,未曾想到民众存粮丰裕且抗敌之信念依然强硬,便安下心来继续死守待援。此时正处唐德宗建中五年(公元784年),大唐刚从安史之乱脱身,更为甚者
在前一年即建中四年爆发泾原兵变,唐德宗被赶出长安并被叛军包围一月有余,所以唐廷根本无心也无力顾及河西之地。
而此时的吐蕃国势大增,河西繁荣之地已尽数掌握,只剩中间沙洲一城,因此也能放心地长期围困。茫茫大漠之中,一脉唐民孤城就这样又坚守了两年有余,此时的沙洲城内粮草军械全部用完,已经无力再抵抗吐蕃。阎朝在得到吐蕃不迁徙沙洲人民的承诺下,无奈开城出降。自此,坚守十一年的沙洲城最终仍然沦陷。(图)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02自建中元年(公元781年),吐蕃举大兵历时十一年攻下大唐在河西最后一块领土沙洲后,河西、陇右一带就彻底从唐王朝版图中被分裂出去。沙洲汉族人民的生活便从天堂坠落到了地狱,而张议潮便是其中一部的汉人首领。占据了河西后的吐蕃对汉人的暴行令人触目惊心,史料记载吐蕃“每得华人,其无所能者,使充所在役使,辄黔其面;粗有文艺者,则涅其右臂,以候赞普之命”,“令穴肩骨,贯以皮索,以马百蹄配之”,唐民甚至为奴而不得。建中元年(780),作为唐使的韦伦与吐蕃会盟归乡途中,经过河陇地区,当地汉民听闻故国来使,纷纷前来拜见,“皆毛裘蓬首,窥觑墙隙,或捶心陨泣,或东向拜舞,及密通章疏,言蕃之虚
实,望王师之若岁焉”。甚至还有早年随王师出征,败亡散落
在此的耋耄老人拉住唐使,“问天子安否?今子孙未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乎”,说完已是老泪纵横不能言语。吐蕃在河西进行惨无人道的统治,作为当地汉人首领的张议潮早已忍无可忍,一直私下结交豪杰,募兵筹划归唐。时过境迁,经过唐武宗多年惨淡经营,大唐已有中兴之像,而此时的吐蕃却因为赞普王位之争陷入内乱,大将拥兵相互攻伐,国势大颓。大中二年张议潮抓住时机于沙洲顺势振臂一呼,汉人闻之百应,便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一夜便将沙洲光复,沉陷六十七年的敦煌终于再次回归大唐。为了及时获得唐廷的支援,张议潮拿下沙洲后便立即遣十队信使,手持十份相同文书,各自从不同方向朝唐都长安进发。河西走廊南面是巍峨雄壮的祁连山脉,北面是黄沙大漠,东面临近唐国境被吐蕃封锁,可知十队信使所历艰险。万般艰难之下,唯独由敦煌高僧悟真率领的一队从东北方向贯穿茫茫大漠,到达天德军镇所(今内蒙乌拉特前旗)。天德军防御使李丕听闻张议潮起义
一事,大为惊叹,在其庇护下,历时整整两年的这一队使者终于在大中四年(公元850年)成功到达长安,朝堂上下大为震撼,皆赞叹连连。张议潮知晓使者归都不易,唐廷一时也难以发兵相助,便整顿兵甲,发展生产,做好独自应敌的准备。同时利用吐蕃内乱势穷,在吐蕃河陇两大势力尚婢婢和论恐热之间纵横捭阖,到大中五年接连率领沙洲军众收复
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一州之地,河西走廊除凉州以外已尽数被收复。同时恢复了元气的唐廷也派军收复了陷于吐蕃多年的三州七关,一时河西关陇遥相呼应,大唐声威大振。大中五年八月,张议潮派其兄张议潭为使者,携十一州地图再次前往长安告捷,为表示对唐廷忠心,特留张议潭于长安为质,朝廷大为感动将其封为金吾卫大将军。自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河西完全沦丧之后,河西走廊便成大唐心中阵痛,唐宪宗之后历代君王都试图收复河陇,再造帝国之荣光。然而终忙于内政纷乱,根本无力企及。熟料万里之外的西域竟有如此英雄人物,以一己之力复千里河山,河西唐民沦陷敌境近七十年,仍能一心系国,实为难得。唐宣宗李忱接见使者听闻张议潮奇迹后,颇为惊喜,大赞“关出西将,岂虚也哉”,便以其为“归义军”节度使,全权掌管这十一州的行政军务。与唐廷接洽后的张议潮更加振奋,守备治下十一州抵抗吐蕃入侵之余,归唐之心更加强烈。而河西之地周边民族众多,势力交错会于一处,事物杂乱,张议潮“朝朝秣马,日日练兵,以备凶奴,不曾暂暇”。大中十年,吐蕃不甘失败,盘踞在沙洲附近的吐浑王趁九月麦熟前来劫粮。张议潮迅速点兵前往迎击,吐浑王深知议潮军事能力超众,本意只图劫粮,不敢应战。归义军在西同附近追上敌军,蕃军一交锋便知不敌,一路溃败。议潮下令诸军穷追不舍,行径千余里一直追赶到吐浑国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