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书法鉴赏(上卷)

米芾书法鉴赏(上卷)
米芾书法鉴赏(上卷)

米芾书法鉴賞(上卷)

宋米芾《跋殷令名碑帖》行书<此帖线条优美、笔法精巧,在秀丽、清雅中有一种律动性。给人以十分儒雅可爱的感觉。>宋米芾《拜中岳命诗帖》行书<素笺纸本,纵29.3cm横101.8cm。此作是米芾著名的行书作品之一。卷首署“拜中岳命作”五字,卷前引首为清高宗弘历(乾隆)题“南宫逸翰”四大字,卷后有元代倪瓒跋。此帖行笔已向外拓,字形宽绰,散朗多姿,取众家之长而自出新意。章法疏落,行距较宽,但笔法穷极精密,转换多姿,有放纵倾侧之态。他的悬手书是自幼写壁练就的,所以才能如此颐指气使,纵横如意。此时米芾的书法已完全成熟,笔法清劲,结构稍见谲宕,较之其晚年的纵逸丰肥,尤显刻意,是米芾的精进之作。>宋米芾《伯充帖》行草书<纸本。信札一则。约书于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十一月二十五日。纵27.8厘米,横39.8厘米。释文:十一月廿五日。芾顿首启。辱教。天下第一者。恐失了眼目。但怵以相知。难却尔。区区思仰不尽言。同官行。奉数字。草草。芾顿首伯充台坐。>宋米芾《捕蝗帖》行书<此帖风格与米芾一般书作有些不同。该作笔画较为粗犷恣肆,形成险中有稳、拙中见巧的重要特色。>宋米芾《草书四帖》草书<是米芾草书佳作之一。米芾平生属意于行书,于草书并非专攻,但他对草

书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草书应师法晋人。所以米芾所作的草书尽是上追晋人遗规,字字独立,取法古淡沉着,不以缠绕为能事,点画高古,在北宋时期的小草中属于上乘之作。《元日帖》《吾友帖》《海岱帖》《中秋、目穷合帖》合装而成,故称《草书四帖》,又可称《草书五帖》。学米芾加微信shufayi01咨询>宋米芾《道林诗帖》行书<纸本。纵30.l厘米,横42.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鉴藏印记:“采秀堂”(朱文)、“紫芝堂印”(朱文)、“赵礼用观”(朱文)、“吴郡董宜阳印”(白文)、“全卿”(朱文半印)、“真赏”(朱文半印)等。此帖运笔如刷,笔力遒劲,结态造势宽展肥美,为米氏之精品。[释文] 道林楼阁鸣(此字点去)明丹垩,杉松振老髯。僧迎方拥帚,茶细旋探檐。>宋米芾《丹阳帖》行书<(翰牍九帖之六)纸本行草书纵23.5厘米横22.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般书家的弱点往往在于字的结体,或者过于拘促,或者过于猛厉。而米芾的字却在字的结体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洒脱开放而又中宫紧缩,的确令人佩服。此帖所致为米芾之友人。此友人乃《适意帖》中“觑一玉格,十五年不入手”之“吾友”。《丹阳帖》,《书法大辞典》称为《丹阳帖》;蔡舜宁〈米芾之书学思想与书法艺术研究〉称为《换玉笔架书》。“丹阳”乃润州古称。秋榖未登,青黄不接,米价必至踊贵,故此帖必作于崇宁二年夏秋之间。米芾愿以玉笔架换百斛丹阳米,寥寥二十余字,“如何”二字是商量的口气,

有点调皮;“早一报,怨他人先”,则活脱可见其幽默诙谐。从文字看来,已有《世说新语》中晋人名士风度。艺术赏析:米芾“翰牍九帖”之一,此尺牍的书法风格,正是在追求以二王为代表的晋人书札作风。米芾名其居为“宝晋斋”,十分仰慕的正是晋人风流。他研习二王甚勤,尤其《蜀素帖》,后半部全从右军《兰亭》中来。但他最为倾心的是“破体”的小王,故《海岳名言》有谓:“子敬天真超越,岂父可比也。”落笔痛快,气势开张,英俊豪迈,更契合于米芾的性格。《丹阳帖》的写法就和献之笔札相近。但是,既经“重法”的唐代,提按已是普遍的笔法,兼之米芾个性强烈,字势愈加跌宕,用笔更形起落,牵丝显露,出锋锐利,真是“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大胆而泼辣,尺素之间亦使出了浑身解数.这与二王的散淡就有了距离.米芾毕竟还是米芾,米字到底还是米字,他能著名书史,开宗立派,不是没有缘由的.此帖文字较少,虽是行书,但全帖完整,显得净洁可爱。学米芾加微信shufayi01咨询释文:丹阳米甚贵.请一航载米百斛来,换玉笔架,如何早一报,恐他人先。芾顿首。>宋米芾《淡墨秋山诗帖》行书<纸本行书29.1X31.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帖为米芾行书七言绝句一首。墨迹本。帖后有“衡山”印。这件“淡墨秋山诗帖”流传有绪,历代著录于《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刻入《三希堂法帖》。此帖运笔如刷,笔力雄健,结态造势宽展肥美,当为米芾中年书法之精品。此帖潇洒俊秀,

倜傥风流。米芾虽力主“平淡”、“天真”。此帖却内涵丰富,逐字推敲,书文俱佳。“添”字上面一短撇,改写成短横,并下

面一横,均写成前粗后细,且笔势十分活泼,看似随笔写就,其实胸中早有丘壑,才能够山水自然成章。全文绮丽如秋云织锦,烂漫若春花争荣,而撇锋如刃,垂竖若刀,又自刚劲凌厉,有摧岩斫石之势。释文:淡墨秋山尽远天,暮霞还

照紫添烟。故人好在重携手,不到平山谩五年。>宋米

芾《德行帖》行书<此帖书法雄浑超拔,纵逸豪放。其用笔凝重浑厚,又不失圆润遒劲,笔法猛厉多变,八面生锋,结字奇险,几乎字字无平稳安详之态,创造出一种激越昂扬的书法意境。>宋米芾《多景楼诗帖》行书<纸本。十一开。纵31.2厘米横538.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原为长卷宋时改装为册。此册米芾行书十一开,册中有“左史江氏”、“桧”、“秦禧之印”及明清诸家藏印。崇宁元年(1102),同朝何执中跋为米芾所作。吴其贞《书画记》评此帖:“运笔松放,结构飘逸,如仙人舞袖,为米之绝妙书。”所书从头至末,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一气呵成。运笔苍劲飞动,筋骨雄毅,神气飞扬,刚健端庄中有婀娜流丽之态。其结字多取侧势,为米芾传世大行书之佼佼者。此作气势雄伟,字态奇异。纵观全篇,仿佛使人感觉到作者的激情在在字里行间奔腾。用笔爽爽辣、结字奇险、笔势酣畅、章法随意,精妙之处多有。这幅字,绝好地印证了米芾自谓的“四面”用笔,是“刷字”的代

表作品。作为手卷形式,此帖前篇、中段、结尾的布势、气韵畅达,波澜起伏,高潮迭起,引人入胜,足见作者把握全局,驾驭笔墨的胆力和功力。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四:“镇江府甘露寺在北固山上,江山之胜,烟云显晦,萃于目前。旧有多景楼,尤为登览之最。盖李赞皇(德裕)《题临江亭》诗有'多景悬窗牖’之句,以是命名。……自经兵火,楼今废。近虽稍复营缮,而楼基半已侵削,殊可惜也。”张氏南宋人,所云“兵火”,当谓靖康之乱也。记中未及楼元符未经火荡尽事,则“禅师有建楼之意”,非託空言矣。禅师恐犹是方丈仲宣。本诗用笔结字稍有失懈处,或以《虹县诗》比较,目为赝作。然老气横秋,苍劲之至,何物小子,克臻此境?其衰飒之意,正晚于《虹县》之证。释文:华胥兜率梦曾游,天下江山第一楼。冉冉明廷万灵入,迢迢溟海六鳌愁。指分坱虬舆露,顶矗昭回列纬浮。衲子来时多泛钵,汉星归来觉经牛。云移怒翼搏千里,气霁刚风御九秋。康乐平生追壮观,未知席上极沧洲。多景楼禅师有建楼之意,故书。>宋米芾《恶札帖》行书<纸本上海博物馆藏释文:芾启,要恶札,是甚字,批及。芾顿首。章侯茂异。>宋米芾《法华台诗帖》行书<纸本纵29.8厘米横4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帖为米芾早年书法,体势紧结、欹侧,用险求夷,有欧书的紧峭内敛。释文:法华台。块圠有同色,雪深云未开。终南晴夜月,仿佛似登台。学米芾加微信shufayi01咨

询>宋米芾《方圆庵记》行书<宋释守一撰,米芾书。《方圆庵记》宋元丰六年(1083)四月九日,杭州南山僧官守一法师到龙井寿圣院辩才住所方圆庵拜会辩才,二人讲经说法,谈古论经,十分投机。为此,守一写了《龙井山方圆庵记》一文,以示纪念。此碑由米芾书。原石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刻。书法腴润秀逸,乃米芾'集古字'时期佳作,多从集王圣教出,颇有可玩味处。>宋米芾《复官帖》行书<白粉腊纸本,12行90字。字大寸余。钤有“梁清标印”、“鸿绪之印”、“仪周鉴赏”、“诒晋斋”等鉴藏印。帖后有米友仁、郭天锡、施光远、成亲王等跋。施光远云:“此帖为米书中铭心绝品;天下第一帖。”此帖为米芾晚年之作,体现出雄逸苍厚、八面生动的意境。>宋米芾《公议帖》<又称《长至帖》纸本行书纵33.3厘米横4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芾顿首再拜。长至,伏愿制置发运左司学士,主公议于清朝,振斯文于来世,弥缝大业,继古名臣。芾不胜瞻颂之至。芾顿首再拜。>宋米芾《海岱楼诗帖》草书<海岱楼是米芾的书斋号。米芾墨迹总能给我们带来惊喜。或者如长藤枯枝或者如阳春绿柳,或者刚劲有力或者柔媚多情,给人以无限遐想。此帖即是柔媚一路的典型。>宋米芾《寒光帖》行草书<全称《寒光二简帖》,又称《向乱帖》。墨迹,淡黄纸本,尺牍。纵27.3厘米横30.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二简各五行,字大径寸,

款署“黻顿首”,“黻”作草书。第二简有明董其昌跋。此二简结体修长秀韵,超绝中复具妍美之姿,已无早期欧阳询、柳公权笔法,应是其中年作品。《向乱帖》是其四十一岁以前书写的。此帖为米芾写给好友蔡肇的书札。明董其昌跋称:“米老此尺牍,似为蔡天启作,笔墨字形之妙,尽见于此。”此帖书法与一般常见的米字略有不同,其行笔时提处细若丝发,圆润遒劲,按处中锋直下,沉着不滞;结字因势生形,行间丝带连绵不断,熟而不俗,险而不怪,欹正相生,出乎自然。行草相间,笔法变换多端,以倾侧取势,流畅婉美。释文:向乱道在陈十七处,可取租及米,寒光旦夕以恶诗奉承。花卉想已盛矣。修中计已到官。黻顿首。>宋米芾《韩马帖》<纸本行书纵33.3厘米横33.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芾顿首启:前日幸披晤。即日起居冲胜。韩马预借三五日,节中数贵游宴集处使之赏玩如何?忝亲契敢尔。过节面纳也。谨奉启,不宣。芾皇恐。寺丞仁亲阁下。学米芾加微信shufayi01咨询>宋米芾《贺铸帖》行书<(翰牍九帖之五)纸本行草书纵23.4厘米横36.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帖的看点在于刚劲。米芾书法最典型的特点是柔媚,而此帖则给他的书风添加了别样的一种色彩。释文:芾再启。贺铸能道行乐慰人意。玉笔格十袭收秘,何如两足其好。人生几何,各阏其欲。即有意,一介的可委者。同去人付子敬二帖来授,玉格却付一轴去,足示俗

目。贺见此中本乃云公所收纸黑,显伪者。此理如何,一决无惑。芾再拜。>宋米芾《虹县诗》行书<行书。系米芾撰并书,纸本墨迹卷,共三十七行,每行二、三字不等。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内容为两首七言诗。帖后有金大定十三年刘仲游跋。今有影印本行世。>宋米芾《惠柑帖》行书<翰牍九帖之八纸本行草书纵22.7厘米横33.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帖虽则纵向取势,但有苏轼《黄州寒食帖》的意味。笔画粗细结合,用笔刚柔并济,达到了心手相忘的境界。释文:芾皇恐。蒙惠柑,珍感、珍感。长茂者适用水煮起,甜甚。幸便试之。余卜面谢,不具。芾顿首。司谏台坐。>宋米芾《焚香帖》草书<又作《海岱帖》,草书九帖之九,为米芾知涟水军时所写之尺牍,以帖中有“焚香”二字,故取之以名。“海岱”指海岱楼,在涟水。约元符元年(一零九八)秋。纸本。凡六行,共三十五字。纵25.2厘米,横33.3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日短必为秋雨。此帖或比《中秋登海岱楼作》略晚。“岱”字重写一过,未必胜前。“学书贵弄翰”,元章于此可谓始终一贯矣。[释文]雨三日未解,海岱只尺不能到,焚香而已。日短不能昼眠,又人少往还,惘惘!足下比何所乐?>宋米芾《将之苕溪诗帖》行书<墨迹纸本。全称《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卷》,亦作《苕溪诗卷》、《米南宫诗翰》,澄心堂纸本墨迹卷。纵33.3厘米,横189.5厘米。全卷35行,共294字,北京

故宫博物院藏。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时米芾38岁。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开首有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知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卷前引首有“米南宫诗翰”五篆字。卷末有其子米友仁跋:“右呈诸友等诗,先臣芾真足迹,臣米友仁鉴定恭跋。”后纸另有明李东阳跋。《苕溪诗》是米芾行书的重要代表作品。此帖是以米芾游苕溪时的诗作书写。开首有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此帖是米芾经意之作,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尤其运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其结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同时长画纵横,舒展自如,富抑扬起伏变化。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全卷书风挥洒自如,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的典型面貌。笔法清健,结构潇丽,有晋王献之的笔意。其书写风格最近《兰亭叙》。此帖用笔取法二王而险峻过之。落笔不拘中锋,常以侧锋取势。其书方圆并用,变化迭出。圆转处稳健凝重,气势雄浑;方折处果敢迅疾,意趣天然。点画顾盼有情,跌宕生姿。肥而劲,瘦而丰,即细如丝缕,亦不失圆劲飘逸。结字欹侧,力趋险绝。学米芾加微信shufayi01咨询正、侧、掩、仰、向、背随意结字,变化莫测。危而不失,险而不怪,天趣盎然。用笔、结字、

分行、布白均有独到之处。寓静于动,能放能收。通篇八面生锋,笔力老辣沉雄,潇洒自然。气势宏大,飘逸绝尘。其意境清新,节奏明快。字里行间处处显示出书家敏捷的才思和澎湃的激情。不愧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吴其贞《书画记》评称:“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效颜鲁公;书者,绝无雄心霸气,为米老超格,妙书。”道出了此书宗法颜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艺术特色。据鉴藏印记,知此帖曾藏入南宋绍兴内府,明杨士奇、陆水村、项元汴诸家,后入清乾隆内府,并刻入《三希堂法帖》。清亡后,《苕溪诗卷》被溥仪携至东北,伪满覆灭后与其他文物一起散失,《苕溪诗卷》当时被古玩界称为“东北货”,在“东北货”中,有很多通过各种渠道流出中国。《苕溪诗卷》回归有一个离奇故事。1963年4月,一个东北小伙来到北京荣宝斋,用一粗布包裹,送来一堆破烂——皆为浩劫之后的残破之物,有些碎片只有指甲大小,没想到竟有有心人收而藏之,纹丝未动。经过专家仔细拼接、抚平,竟然有大书法家赵孟府等人的国宝真迹37件,有些残片与故宫所藏残品正好吻合,终于合璧。一年后,即1964年3月,又是这位青年,拿着同样的包裹送来与上次类似的一堆破烂,经过整理,拼凑书画残卷20余幅。由于这位年轻人未留下真实姓名和地址,当荣宝斋后来赴东北准备以2000元再次酬谢时,竟未能找到其人。直到1990年,这个谜底才被揭开。原来,这些残片是他的父亲丁征龙1945年

9月8日在长春街头购得,在回家的路上,同行的三人中,有一个叫骆大昭的见财变歹,杀死他父亲和另一个同伴。他的母亲孙曼霞在事发12天后,终将骆大昭通过当局绳之以法。这个浸有鲜血的包裹便被孙曼霞仔细收藏18载,虽家贫而不市之,最后终于献给国家。在这批国宝中,就有米芾的《苕溪诗》。《苕溪诗》回归时已有残伤,缺损数字,后居延光室影印本临摹补完,重新装裱。释文: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缕会(此字误书旁注卜乃点去符号)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却怜皎皎月,依旧满舡行。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宋米芾《蒋永仲帖》行书<此帖笔力沉着雄健,以结字大小斜正,

潇洒飘逸,丰神自具。其字大小疏密错落有致,跌宕多姿。整幅作品显得气宇昂扬,清劲脱俗。>宋米芾《焦山题名》在江苏焦山宋米芾《晋纸帖》行书<翰牍九帖之三纸本行草书纵23.7厘米横39.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帖在结体上,参差错落,长短有变,显得巧妙而富变化。[释文]此晋纸式也,可为之。越竹千杵裁出,陶竹乃腹不可杵,只如此者乃佳耳。老来失第三儿,遂独出入不得,孤怀寥落,顿衰飒,气血非昔。大儿三十岁,治家能干,且慰目前。书画自怡外,无所慕。芾顿首。二曾常见之,甚安。>宋米芾《来戏帖》行书<翰牍九帖之一纸本行草书纵25.5厘米横43.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帖风格似乎与别的作品不同,它有一种“拙中见美”的特点,而结体险峻多变,与用笔达到了很好的统一。释文:蒙面谕浙干,具如后。(下添:恐公忙,托鼎承)长洲县西寺前僧正宝月大师收翟院深山水两帧。第二帧上一秀才跨马,元要五千卖,只着三千。后来宝月五千买了。如肯辍,元直上增数千买取。苏州州衙前西南上丁承务(旁注:是晋公绘像恩泽)家秀才(下双行注:丞相孙),新自京师出来,有草书一纸,黄纸玉轴,间道有数小真字注,不识。草字末有来戏(双行:二字),向要十五千,只着他十千,遂不成。今知在,如十五千肯,告买取,更增三二千不妨。>宋米芾《兰亭序跋赞卷》行楷书<纸本。纵24厘米横47.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兰亭序跋赞卷》即米芾自己命名的“跋尾书”。现装一《兰亭序》拓本后,《兰亭序》非米氏原跋赞本。此帖点画精致,书姿峭丽。款后钤朱文“宝晋书印”及白文“米芾”、“米氏文印”、“米氏”、“米氏无章”等。>

米芾行书解析_图文

一、米芾及其《蜀素帖》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世居太原,继迁襄阳(今属湖北),后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徽宗召为书画学博士,曾任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才华横溢而狂放不羁,故又称“米颠”。《宣和书谱》说他:“大抵书效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识者然之。方芾书时,其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 米芾在继承二王书法传统上下过苦工夫,可谓已登堂人室。其真、草、隶、篆、行兼擅,而尤以行草书见长。他自称“刷字”,是指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追求“刷”的意味、气魄、力量,追求自然。他的书法作品,无论诗帖,还是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奇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有如利剑斫阵,振迅天真,出人意表。米芾借古开今,将中国书法推向了一个全新发展的阶段,后世几乎把他与二王同誉。米芾之书,对今人理解二王可谓是—本上好的教科书。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代表作有《虹县诗》、《多景楼诗帖》、《研山铭》、《苕溪诗帖》和《蜀素帖》,其中《蜀素帖》的影响最大。 蜀素是北宋时蜀地生产的一种质地精良的本色绢,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此卷为邵氏家藏二十余年之物,只在卷尾写了几句,欲空出卷首以待名家题诗;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这种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一直到北宋元祜三年(公元1088年),38岁的米芾才在上面题了自作五、七言诗八首,这就是《蜀素帖》(右图为作品局部)。此帖纵29.6厘米,横284.2厘米,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捉象,以全身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此帖清代落人高士奇、王鸿绪、傅叵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它与同期的《苕溪诗帖》均代表了米芾行书的最高成就。 二、《蜀素帖》的笔画特点 米芾自称学褚最久,因而深受褚书的影响。《蜀素帖》笔画总体趋于丰厚,因是书于绢素之上,故多渴笔,略显刚健,用笔侧锋、中锋掺杂,起笔落笔变化多端,有“云烟卷舒飞扬之态”。此帖笔法多变,纵横挥洒,洞达跳荡,方圆兼备,刚柔相济。其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 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

米芾书法作品赏析

米芾书法作品赏析 求实斋2015-04-03 10:21:27阅读(3373) 评论(0)分享到 米芾书法,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米芾的作品既继承二王衣钵,又大大突破了二王完美得近乎封闭的审美框架,突破形式上以工稳秀美为追求的创作思想,将书法中有意思的美更一步放大。

《临沂使君帖》纵31.4厘米,横25.1厘米 释文:芾顿首。戎帖一、薛帖五上纳,阴郁,为况如何?芾顿首。临沂使君麾下。

在他笔下,意趣、情绪为首要表现对象,不会规规矩矩坐在字格里,表现形式上,体势骏迈,奇崛跌宕,险峻如嶙峋怪异之山峰,论笔势之险,几乎前无来者。 若论体势骏迈,北宋四家中首推米芾。米芾书法,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在变化中达到统一,又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而如此妙境,尤在米芾手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伯允帖》纵27.8厘米,横39.8厘米 释文:十一月廿五日。芾顿首启。辱教。天下第一者。恐失了眼目。但怵以相知。难却尔。区区思仰不尽言。同官行。奉数字。草草。芾顿首。伯充台坐。

《清和帖》纵28.3厘米,横38.5厘米 释文:芾启。久违倾仰,夏序清和,起居何如?衰年趋召,不得久留,伏惟珍爱。米一斛,将微意,轻鲜悚仄。馀惟加爱、加爱。芾顿首。窦先生侍右。

《彦和帖》纵30.1厘米,横42.6厘米 释文:芾顿首启。经宿。尊候冲胜。山试纳文府。且看芭山。暂给一视其背。即定交也。少顷。勿复言。芾顿首。彦和国士。本欲来日送。月明。遂今夕送耳。

米芾书法作品释文汇编

《三吴帖》行书。纸本。信札及五言古诗各一。约书于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纵30.6厘米,横6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黻谨以鄙诗送提举通直使江西。襄阳米黻上。三吴有丈夫。气欲吞海水。开口论世事。借箸对天子。瑞节高如松。—岁几繁使。秋水浮湘月。罇酒屡觏止。言别不可攀。寥虚看云驶。 法华台诗帖纸本行书纵29.8厘米横4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法华台。块圠有同色,雪深云未开。终南晴夜月,仿佛似登台。 道林诗帖行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道林楼阁鸣(此字点去)明丹垩,杉松振老髯。僧迎方拥帚,茶细旋探檐。 砂步诗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砂步漫皆合,松门若掩桴。悠悠摇艇子,真似剡溪图。 米芾《砂步诗帖》,行书墨迹。书法潇洒遒媚,体势修长,结构紧密,颇具欧阳询遗韵,为米氏早年书法风貌。 秋暑憩多景楼帖纸本行书纵27.6厘米横34.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秋暑憩多景楼纵目天容旷,披襟海共开。山光随眦到,云影度江来。世界渐双足,惟未入闽,生涯付一杯,横风多景梦,应似穆王台。 李太师帖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释文】:李太师收晋贤十四帖。武帝、王戎书若篆籀,谢安格在子敬上。真宜批帖尾也。 穰侯出关诗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穰侯出关穰侯去国缓驱车ju 蔡泽还来取范睢ju恶客只应真可厌恠他汉相馆丘墟 《穰侯出关诗帖》又称《高氏三图》麻、楮混料纸行书纵29.4厘米横26.4厘米,宋绍圣(1094-1098年)间,约写于45岁左右 吾友帖 【释文】:吾友何不易草体?想便到古人也。盖其体已近古,但少为蔡君谟脚手尔!余无可道也,以稍用意。若得大年《千文》,必能顿长,爱其有偏倒之势,出二王外也。又无索靖真迹,看其下笔处。《月仪》

米芾《海岳名言》原文及译文

米芾《海岳名言》原文及译文 米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吴人,祖籍太原;书法家、画家、画理论家;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癫,书画自成一家,精于鉴别;曾任北宋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草楷行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米芾自谓作书“刷字”意指其作书行笔方法与前人不同。 米芾文集早佚,《海岳名言》是其友人张嘉父录于一纸,由南宋张 邦基《墨庄漫录》保存下来。 米芾书论核心在用笔天真自然。他把用笔之法讲得非常生动、形象、易懂。 米芾的评书标准在尊晋卑唐,这和唐人重楷法而米芾不善楷书有关,所以他的书论主要讲翰札行书之法,包括用笔轻重、行间字的大小错落有致等。 《海岳名言》皆米芾平时论书之语,反映其书学美学思想。米芾重视魏、晋书迹的古雅自然,主张以情作书,指斥“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或遣辞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公然向“遣词求工”的历代评书弊端提出宣战。对于用笔、布白、筋骨、体势等法,米芾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如“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布置。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变态贵形不贵苦,苦生怒怒生怪;贵形不贵作,入画,画入俗;皆字病也。”评葛洪“天台之观”飞白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自称:“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 既老始而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从而道出了由学习传统

到自成一家过程中的甘苦。其次,曰:“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 大字。褚遂良小字如大字,其后经生祖述,间有造妙者。大字如小字,未之见也。”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分析 了石刻与真迹、大字与小字之间的关系和学习方法,强调“字有八面” 和“八面具备”这些见解,均为后世学者所珍重。但是,作者论及前代书家及作品,有时亦有讥贬过甚之言,如评欧阳询“道林之寺”四字,“寒俭无精神”,析柳公权“国清寺”三字,“大小不相称,费尽筋骨”,评“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书”,不免放言 矜肆,难以为训。然而,其论人论书,直言快语,直抒胸臆,无拘无束,不蹈陈规,为历来书家所传颂。其苛求前人之处虽多,但总比专以遣造溢美谀词者为好。作品关于笔法、笔势、笔意,和字病、字忌等审美标准,及其书法艺术等本质问题的独立见解,尤其是所言运笔布格之法,实能脱离前人蹊径。 刷一一不等于快!

米芾行书技法

米芾行书技法 米芾技法十讲(一) 一、浅析米芾作品中“侧”的写法 1、侧,“永”字八法之一,指点的写法。《书苑菁华.永字八法详说》 云:“侧不言点而言侧,何也,论曰:谓笔锋顾右,审其势险而侧之。故名侧也。”就书写而言,陈思又曰:“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口诀云:…先右揭其腕,次轻蹲其锋。取势紧则乘机顿挫,借势出之。疾则失中,过又成俗。夫侧锋顾右,借势而侧之,从劲轻揭潜出,务于勒也。?”古人所言“侧”在米芾作品中多有出现,如图(1): 但“侧”的写法又不仅如此。王羲之《笔势论》云:“夫着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或如蹲鸱,或如蝌蚪,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尖如鼠屎。如斯之类,名禀其仪,但获少多,学者开悟。” 现就米芾作品中常见的“侧”法作以总结,以求教于方家。 2、露珠点 裹锋起笔,围转向右下行而顿之,稍驻即提笔向左上方回锋收笔。与楷法略有不同。如图(2):

3 、引天应地点逆锋起笔下按,折笔向左,顿而提锋左下带出,多为横势,起收均有纤丝。如图(3): 4 、杏仁点 蒋和《书法正宗》称其为“向上点”。其运笔方法为:裹锋左下按,顿而围转提笔向右上方回锋收笔。多居于一字的左下方,常与露珠点呼应。如图(4): 5 、平点 搭锋平按,向右下方略顿,回锋收笔。此点多代替短横用之。如图(5): 6 、右趯点 逆锋入笔,向左下按继而折笔蹲锋趯出,与下一画成呼应关系。如图(6): 二、浅析米芾作品中“勒”的写法

勒法,即横画的写法。清代冯武《书法正传》曰:“画之祖,勒法也。状如算子,便不是书。其法初落笔锋向左,急勒回向右,横过至末,复驻锋折回,其势首尾俱低,中高拱如覆舟样,故曰:勒常患平。智永,虞世南上而钟王,多用篆法为画,欧阳、褚、薛多用隶法为画。”在这里,冯武强调了四方面的问题:A 勒的地位;B 勒的书写原则;C 勒的书写方法及形态;D 勒的用笔分类。而我以为,此处关于勒的表述未免有些笼统。更何况这里的勒是针对楷书而言的。在此,笔者拟就米芾行书作品中勒的写法略作总结。为了表述方便,根据勒的形态特征,笔者不揣浅陋,暂拟名称如下: 1 纤丝牵连横 裹锋逆入,起笔形成纤丝,收笔向上翻挑与次笔画呼应。这种笔法多出现于米芾的尺牍作品中,起笔常与上字末画或形连或意带。如图(1): 2、圆头下顿横逆锋圆笔入,提笔右上,收笔略顿牵出下一笔。在书写的过程中,起笔处有时略露纤丝痕迹。如图(2): 3、大头横起笔发力由大及小,横画头重尾轻。具体又分为中锋逆入和侧锋入笔两类。如图(3):

硬笔行书书法作品欣赏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欣赏

硬笔行书书法作品欣赏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欣赏 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和草书差不多,但没那么草。因此行书也是许多书法家都喜欢的书法字体,那么这一书法字体与我们的古诗词的融合,会创作出什么惊人的作品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欣赏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图片1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图片2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图片3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图片4 行书的五大流派 1、二王行书的概念。书法史上的二王,指的是东晋时期的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二人。晋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是晋代最杰出的代表。尤其是他们开创的行书流派,是中国历朝历代的行书源头。王羲之行书偏于行楷,王献之行书偏于行草。王羲之行书用笔内擪,以骨力洞达胜出。王献之行书用笔外拓,以筋力中圆胜出。王羲之行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尺牍书法,如《王羲之传本墨迹》等,这是王羲之行书作品中数量最多的一类。 学写行书,使转之法是一个重要的用笔方法。不会使转,就无法表达笔笔“分得清、脱得开、合得拢、粘得住”的行书所特有的艺术效果。分得清讲的是笔笔交代清楚;粘得住讲的是笔笔气脉贯通。好的使转之笔,转折时须暗过而不露痕迹,其关联处如银丝盘曲。再次,要注意他的锋的运用。锋在何处?锋在笔尖的端处。笔锋要坚持做到时时锐利而勿使折损,笔身要坚持做到常常直立而勿使屈曲,笔毫要坚持做到时时齐整而勿使扭曲,笔尖要坚持做到常常集聚而勿使松散。又次,临帖的早期阶段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重在“似”上下功夫。但是,临帖的后期阶段则最忌做字帖的奴隶。有的人老是拘泥于碑帖的外形,只知道依样画葫芦,搞复印式的临摹,那是徒劳的。一定要“遗貌取神”,要着重在得其笔意上下功夫。 2、颜真卿行书《祭侄稿》的意义。颜真卿是中国书学史上,继“二王”以后的又一座艺术丰碑。《祭侄稿》是颜真卿悼念亡侄季明的祭文草稿。作品的文字是在追悼安史之乱中牺牲的兄长颜杲卿和侄子颜季明的,尤其是颜季明正当英年,颜真卿怀着对骨肉亲人的沉痛悲悼有感而发,一泻千里、不拘成法,终成千古绝唱。颜真卿书法大胆吸收了篆书线条的特性,在二王行书的基础上,创立了新派。他一变古法,字成一格,对后世影响极大。王羲之书法纤瘦妍媚,颜真卿书法肥腴雄强。王羲之用的是指力,颜真卿用的是腕力。王羲之墨色温润,颜真卿墨色苍涩。王羲之用笔精到细腻,颜真卿用笔信手拈来。王羲之章法完美极致,颜真卿章法震撼强烈。颜真卿的书法擅长于以情感主宰笔墨,他情感激越,神韵高远,笔力厚重,气势磅礴,雄奇飞动,遒丽天成。《祭侄稿》全篇结构宽博平正,开合聚散洒脱不羁,雍容大度狂而不野。通览全篇,无论是用笔、结体和章法,都极尽变化而自然和谐、浑然一体。 3、宋人尚意书法的意义。纵观中国书法史,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而划分这两个阶段的界限则是在唐代。人们通常以为,唐代以前是书法的探索阶段,唐代以后是书法发展的成熟阶段。而使书法艺术能得以达到更加贴近人性化的意义,则是在宋人尚意书法出现以后。而宋人尚意书法所以能得以出现的先驱者,则是五代书家杨凝式。杨凝式传世作品并不多,

(完整版)宋代书法大家米芾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到宋代,进入 了一个山重水复的境地。重典则、重法式的唐代书法,法度森严,已臻极致。因此,在它将中国书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的同时,也意味着给后人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如果继续在“尚法”的苑地里觅途,无异于拾人牙慧,很难再发掘出新的东西。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几代人的探索,宋代一些有识之士渐渐感悟到,与其追求古人无生命力的形骸,一味执着于法度,不如汲取晋唐人书法用笔之“理”和其中所表现的精神意趣,以此来表现自我,抒发性灵。遂摒弃唐法,转而崇尚意趣,而根据各自对传统的理解,因人而异地表现出来,逐步确立了宋人“尚意”书法的独特面貌。被后人称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就是“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而作为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米芾又是宋人“尚意”书风的杰出代表。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故《宋史·本传》说他“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宋四大书家”中, 实可首屈一指。 米芾,字元章。生于仁宗皇祜三年(1051),卒于徽宗大观元年(1107)。祖居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阳),中岁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所以《宋史·本传》亦称其为吴人。米芾的曾祖

辈以上都是武职官吏。至父亲米佐,始读书习文。母阎氏,曾因入侍英宗皇后,赠丹阳县太君。因此,米芾自幼生活在宫中。18岁后历知雍丘县、涟水军等。54岁时被召为书画学博士,旋擢任礼部员外郎,故又称“米南宫”。又有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淮阳外史、中岳外史、净名庵主、溪堂、无碍居士等别号。《四库全书总目》说他“性好奇,故屡变其称如是”。米芾有洁癖,世号“水淫”。好奇完异服,又好奇石, 见怪石辄下拜,呼石为兄。言行每每颠狂不羁,“违世异俗,每与物迕”,所以时人名之为“米颠”。 米芾7、8岁时开始书法启蒙,是从颜字入手的,这似乎是当时的风气。“宋四家”便都是由颜字入门的。米芾学书,并不好高鹜远,从楷书大学人手, 由浅渐深,追溯上古。并且不专一家,择善而从,有长即学,遇短即舍,采取广收博取的办法。最后才融会贯通,自成一家。故《海岳名言》云:“壮岁未能立家, 人谓吾书‘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米芾10岁时为人写碑,运用古人的笔法并渗入己意,“想自成一家”。人们都称赞他的字有唐代大书法家李邕的笔法。这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不啻是很高的褒奖。而米芾却觉得作品象别人的面貌是很不成功的。可见他很早就有创新意识。但耐人寻味的是,米芾却从此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集古字”生涯。 与历史上许多艺术大师一样,米芾对传统进行了全面的

米芾经典代表作欣赏

精心整理 米芾经典代表作欣赏 米芾简介: 米芾,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北宋着名大书画家,鉴藏家。 祖籍太原,后迁居襄阳,人称“ 画学博士。 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 米芾着有《书史》、 、《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 已。”“如快剑(石斤)阵,强弩射千里,所挡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同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山谷对米芾有如此高的评价,可谓推崇备至了。 《宋史》称米芾书法:“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宣和书谱》则说:“书学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镏,隶法师宜官。晚年出入规矩,自谓‘善书者只一笔,我独有四面’。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

米芾和他的书画艺术风格: 米芾,北宋着名的书画家,他的书法极富天真率意的特性,他的艺术道路又不同于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求意,而是能集古出新,他开辟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另一条道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无碍居士,家居道士等,湖北襄阳(今襄樊)人,居徙居润州(今江苏 镇江),人又称“米南宫” ”是闻名遐迩的,故人又称他“米颠”。据 载:“ 的“”的书法也是 如此。 “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但其早年学书则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群玉堂帖》载其《学书帖·叙》中叙述了这个经历。他从即小开始学书,先是从唐代入手,但因唐法过于严谨,以至如“印板排算”,他逐渐地上溯魏晋,甚至更加高古。由唐至晋是米芾学书历程中一个重要特点,现存米芾最早的作品是在唐阎立本《步辇图》卷后的题名,为其29岁时所作。字形瘦长,中宫紧结,笔势内压,颇有欧、褚、柳的特点,这是他学唐的一个证明。学

解析米芾《画史》中的“无李论”

解析米芾《画史》中的“无李论” 作者:程习鹏 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精于鉴赏,所著《画史》是一部具有著录性质,对各个时期的画家,画作进行品评和鉴赏的著作,其中虽对前人多有讥贬,但他的一些独到见解也为历代学家所重。其中以对北宋初期著名山水画家李成的画迹考究中得出的“无李论”最为显眼,李成的画风在当时是作为北宋山水画主流而广泛流传于世的,但在北宋末年之前,画迹就流传甚少,且大多数的真伪都不可考。然而纵观整个北宋画坛,受李成画风影响的画家及其传派的脉络却异常清晰,我们应该从“无李论”的前因后果中探究其正真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米芾在其所著的《画史》中提出的“无李论”的含义,是没有李成这个人,还是没有李成的画作。米芾曾评论到:“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多巧少真意。”表明他对李成作品的风貌有所了解,而李成这个人也实实在在存在过,所以说“无李论”就是针对他的传世之画迹所提出的结论。其中还提到:“山水李成只见二本:一松石,一山水四轴。松石皆出盛文肃家,今在余斋。山水秀润而凡,松挺劲,枝叶郁然有阴,荆楚小木无冗笔,不作龙蛇鬼神之状,今世贵族所收大图,犹如颜柳出药牌,形貌似尔,无自然,皆凡俗。林木怒张,松干枯瘦多节,小木如柴,无生意。皆俗手假名,余欲为无李论。”原文的大意是:我见过有两幅李成的真迹,一幅画的是松石,一幅是山水四条屏,松石的那张画是盛文肃家的那幅,现在在我的斋中,画面里的山水平远而润泽,松树画的很挺拔,枝叶郁郁葱葱,就算是很繁杂的细枝也不显得繁琐,一点不像龙蛇鬼神那种盘枝错节,然而现在一些贵族家里收藏的那些所谓李成的真迹,就像是用颜真卿或柳公权的书法去写药店的牌子那样,只有外形相似而已,一点都不自然,很俗气,树木画的气势都很夸张,松树的老木又枯又瘦就像干柴一样,根本看不到一点生机,这些都是凡夫俗子的仿冒品,我看这世上也再没有李成的真迹了。从这里我们可以得之,首先米芾见过也藏有李成的真迹,自认为有鉴别李成真迹的权威,当时李成画作肯定也很流行,所以就会有很多贵族收藏,他却认为贵族收藏的画迹都是假的,之后便下了结论,所以“无李论”的真正意义是无李真迹流传论。 那么李成的真迹在当时到底是一个什么状况呢,李成的画作在宋初同辈山水画家中便有最高的地位,《宣和画谱》也说“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但真迹传世极少,伪迹风行天下。因为模仿他学他画风的人太多了,如郭熙《林泉高致》 所言:“今齐鲁之士,惟摹营丘;”其实其影响范围远不止于齐鲁,以至于后来米芾便发出感叹:“李成真见两本,伪见三百本”,并且提出“无李论”,仅仅之过了半个多世纪便已经很难看到李成的真迹了。而当时惟摹李成的画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徐道宁,翟院深,李宗成。刘道醇《圣朝名画评》云:“时人议得李成之画者三人,许道宁得成之气,李宗成得成之形,院深得成之风。”他们都以模仿李成画风为主,但成就都没有超过李成。许道宁算是他们三人之中成就最高的一个,宰相张士逊曾写诗赞美他的画艺,“李成谢世范宽死,唯有长安许道宁”。《圣朝名画评》载:“后成孙宥为开封尹日,购其祖画,多误售院深之笔,以其风韵相近,不能辨尔。”李宗成比许道宁稍晚,曾与郭熙同画小殿屏风。这三人都是民间画工出身,以画为生计的人,他们惟摹李成的画风在民间得以广泛的传播,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以致于形成了统一的审美观,造成了凡求生计,必以李成画风才能速售,所以就连

米芾名帖欣赏

米芾名帖欣赏 作者:米芾来源:拙风文化网 米芾《淡墨秋山诗帖》纸本行书29.1×31.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淡墨秋山诗帖”流传有绪,历代著录于《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刻入《三希堂法帖》。此帖运笔如刷,笔力雄健,结态造势宽展肥美,当为米芾中年书法之精品。 释文:淡墨秋山画远天,暮霞还照紫添烟。故人好在重携手,不到平山谩五年。

米芾《道林诗帖》纸本行书30.l×42.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鉴藏印记:“采秀堂”(朱文)、“紫芝堂印”(朱文)、“赵礼用观”(朱文)、“吴郡董宜阳印”(白文)、“全卿”(朱文半印)、“真赏”(朱文半印)等。 释文:道林楼阁鸣(此字点去)明丹垩,杉松振老髯。僧迎方拥帚,茶细旋探檐。

米芾《法华台诗帖》纸本行书29.8×4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法华台。块圠有同色,雪深云未开。终南晴夜月,仿佛似登台。 米芾《论草书帖》纸本草书24.7×3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论草书帖》,草书九帖之五。此帖亦名《张颠(癫)帖》、《草圣帖》、《论书帖》等,草书。随笔一则,是米芾一段评论草书的手札。约书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米芾的草书取法晋人,从这幅草书中,可以品味出其对草书的见识。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米

芾书法颠放舒展的独特风格,我们可以看出米芾在学习古人书法方面所下的功夫。他的草书虽不如他的行书那样气势开张,但也不同凡响。 释文: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张颠(癫)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可悬之酒肆。(*)光尤可憎恶也。 米芾《清和帖》行书纸本28.3×38.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清和帖》,亦称《致窦先生尺牍》。纸本,行书八行,约书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五月。此帖曾经项子京、笪重光等人收藏。“清和帖”是米芾的精品之一,写的潇洒超逸,不激不励,用笔比较含蓄,与其它帖比较,温和了许多,但笔划的轻重时有对比,字的造型欹侧变化,又使此帖平添了几分俊迈之气。 释文:芾启。久违倾仰,夏序清和,起居何如?衰年趋召,不得久留,伏惟珍爱。米一斛,将微意,轻鲜悚仄。馀惟加爱、加爱。芾顿首。窦先生侍右。

[古今书法作品欣赏]硬笔书法作品欣赏

[古今书法作品欣赏]硬笔书法作品欣赏 到底是古代的书法精致,还是当今的书法更胜一筹呢?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下古今书法作品吧,下面是为你的古今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自古以来,书法这门艺术,以文字为凭借,以书写为基础,以文学为彰显,以生活为内容。20世纪换第一次“换笔”,从毛笔换成钢笔,21世纪第二次“换笔”,从写字变成敲字。两个世纪、涉及亿万人的两次“换笔”, __改变了书法的生存环境、生存形态、生存意义和生存价值。 于是,一个严酷的现实摆在我们眼前,书写的基础已经不在,那么书法大家何以产生?曾有人问我,问的很有意思,他说:“你说为什么古代大书法家的字也不整齐?字,好坏我不懂,但一行一行写得齐不齐我看得清。我一看,挺大的书法家的墨宝遗存,怎么把字行写歪斜了呢,你说他为什么写不正?!”这就触及到一个书法艺术本质的问题,很关键的问题。古人书法,是有话要说;今人书法,是有字要写。 于是,古人—大师级的书法家也会把字行写歪斜了,比如《伯远帖》。东晋王珣确实没有把字行写正,却有正当理由,他当时不是在笔会现场“做字”,而是在写信。今人——赶场做书法表演的“大

师们”,是断然不会把字行写歪斜了,否则是卖不出大价钱的。所以说,书法为物,鉴赏不难,天然为上,做作为下。“有话要说”而形成的书法作品,从生活中来,由心灵涌动,带着一片真纯、诚挚的情感信息,会让我们感到生命浸润其间的特殊魅力。 而“有字要写”而制作的书法作品,很难称之为艺术作品,只不过是产品而已,它没有自然而然的生活流动,不见由内而外的情绪宣泄,更谈不上生机郁勃与血性张扬。 当社会上、生活中书写的基础已经普遍动摇,我们的书法如何根深蒂固,并且枝繁叶茂?这的确值得书法家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人们去认真思考。古代书法艺术繁盛,流派炫彩,名家辈出,大作频仍,概因民间知识阶层以笔墨为生,朝廷科举制度取士以书写为凭,更有唐玄宗、宋徽宗、南唐李煜、清乾隆等许多皇帝痴迷翰墨,追星于文场巨擘。 从奠定书法艺术地位的秦代政治家、文学家李斯开始,两千两百多年来,历史上鲜见没有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身份的书法家存在。蔡邕、陆机、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蔡襄、苏轼、米芾、文徵明、董其昌、陈继儒、朱耷、傅山、姚鼐、翁同龢……并非只是字以人贵,而是字因人异。天赋异禀之人,势必挥洒淋漓。故而世间书法传世之作,大多出自历史功勋、才华彪

米芾《蜀素帖及技法》

米芾《蜀素帖及技法》 宋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他的儿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一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米芾究竟以书为尚,还是以画为尚,史家各有侧重。米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收藏宏富,涉猎甚广,加之眼界宽广,鉴定精良,所著遂为后人研究画史的必备用书。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海岳题跋>等。《宝章待访录)成书于元佑元年(1086)八月,分为“目睹”“的闻”两大部分,所录八十四件晋唐品,开后世著录之先河,影响颇大,甚至有专门模仿此书体例的论著,如明张丑撰《张氏四表》。《书史》则更为详实,为后世鉴定家的依据之一。《海岳》一书主要叙述自己的经验心得,十分中肯。该书一般认为是后人辑录米论而在成。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 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

米芾代表作欣赏

米芾经典代表作欣赏 米芾简介: 米芾,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北宋着名大书画家,鉴藏家。 祖籍太原,后迁居襄阳,人称“米襄阳”。宣和年间为徽宗赵佶召为书画学博士。 米芾能诗擅文,书画尤具功力。篆、隶、行、草、楷各体皆能,行草造诣尤高。芾自云学过各家各派,但从其作品观之,得王献之、释智永二家最多。其书淋漓痛快,隽雅奇变,晚年书艺更达至炉火纯青之境。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 米芾着有《书史》、《画史》、《海岳名言》等,对前人多有讥贬,然决不因袭古人语,为历代书家所重。 米芾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等,而翰札小品尤多。 苏轼称米芾书法“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黄山谷称米芾书法:“如快剑(石斤)阵,强弩射千里,所挡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同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山谷对米芾有如此高的评价,可谓推崇备至了。 《宋史》称米芾书法:“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宣和书谱》则说:“书学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镏,隶法师宜官。晚年出入规矩,自谓‘善书者只一笔,我独有四面’。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 米芾和他的书画艺术风格:

米芾,北宋着名的书画家,他的书法极富天真率意的特性,他的艺术道路又不同于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求意,而是能集古出新,他开辟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另一条道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无碍居士,家居道士等,湖北襄阳(今襄樊)人,居徙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人又称“米南宫”。宣和年间,因书画方面成就得蔡京推荐,召为书画学博士。他一生没有担任重要的官职,一方面因为他不曾参加过科举,另一方面也因为他颠狂的个性和怪诞的举止使朝廷不能授以重任。他的“颠狂”是闻名遐迩的,故人又称他“米颠”。据《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文苑六·米芾传》载:“(米芾)冠服效唐人,风神萧散,音吐清畅,所至人聚视之。而好洁成癖,至不与人同巾器。所为谲异,时有可传笑者。”类似的传闻非常多。这种性情决定了米芾强烈的个性,这与他在艺术上强烈地追求摆脱羁束的叛逆精神和力求惊世骇俗出人意表的行为是相符的。不仅是他的诗文和他开宗之派的“米家山水”如此,连他自认为“一混二王恶体,照耀皇宋千古”的书法也是如此。 米芾之书,苏轼称之为“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的书上追晋人的风度,但其早年学书则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群玉堂帖》载其《学书帖·叙》中叙述了这个经历。他从即小开始学书,先是从唐代入手,但因唐法过于严谨,以至如“印板排算”,他逐渐地上溯魏晋,甚至更加高古。由唐至晋是米芾学书历程中一个重要特点,现存米芾最早的作品是在唐阎立本《步辇图》卷后的题名,为其29岁时所作。字形瘦长,中宫紧结,笔势内压,颇有欧、褚、柳的特点,这是他学唐的一个证明。学晋人,他采取“集古字”的方式,即从晋人书法中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故其临摹功夫很深,常能以假乱真。在风神上,他推崇王献之甚于推崇王羲之。在他看来,小王更自然天真,尤其是精神的外拓,性情的率真,更符合米芾

浅谈米芾书法特点与个性

《谈艺录》 --浅谈米芾书法特点与个性特征 -向红 近些两年来,在业余之时对米芾书法进行了一些肤浅的研习,通过研习,使其对米芾书法不俗的风格与他傲慢的个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自古代以来,一直有“字如其人,文如其人”的说法。清代刘熙载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阐释了书法风格与书家的性格、性情之间的关系。古时候常常以一个人的书法和诗文来看整个人,通过书风、文风来评价一个人的外表、学识、个性、品行、德行甚至前程等。 米芾,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被世人称之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书法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二是造型上。“险、绝”,侧倾的体势,险不怪、稳不俗,欲左先右,欲扬先抑,有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三是用笔上。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

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米芾的书法特征正是他不俗的个性的体现。米芾的个格一个字,那就是“颠”,狂妄自负。其实“颠”是米芾的内心矛盾的外在表现。曹宝麟师指出:“只有了解到米芾性格中的双重性,即真率和矫饰、狂傲和谦卑、坦诚和隐瞒等等首鼠两端的表现,才能来谈论他的书法和书论”,这一观点就表明了米芾的书法、书论特色确实与其心理矛盾有密切联系。米芾的心理矛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自己期望得到他人肯定甚至期望自己有权力,另一方面是由于其出身的冗浊而在现实中这种期望又得不到满足,这一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其内心始终无法平衡,因而他采取了异于常人的言行来向世人表明自己的能力。在一般人看来,米芾的这种行为和言论就是“颠”、“狂妄”。 米芾的性格之所以“颠”、“狂妄”。主要是因为他不凡的成长环境和不平常的人身经历所致。米芾出生在一个祖先“多以武干官显”的家庭。米莆自幼聪慧,六岁日读律诗百首,过目成诵,七岁即学颜真卿书法,但并未通过科举考试途径入仕,而是“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旧恩”步入官宦生涯。在文人雅士中间,米芾文不及东坡,诗逊于山谷,心中不免自卑。而在官场上,米芾既缺乏过人的手腕,又没有可靠的后盾。生活在抑武扬文的宋代和出生在以武发家的家庭的米芾,自然也是不幸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米芾,既

北宋米芾书法十四帖欣赏

北宋米芾书法十四帖欣赏 柴几延毛子,明窗馆墨卿。功名皆一戏,未觉负平生。—米芾一个恪守法度却潇散奔放的人,一个高雅清新却痛快淋漓的人,米芾肆意游走笔尖,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全然飘逸、气势豪迈,险而不怪,奇正相生,千古唯有此人。看完这14帖,你不爱他都难…1、米芾《陈揽帖》,纸本,行书,纵25.9厘米*横20.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昨日陈揽戢戢之胜,鹿得鹿宜。俟之,已约束后生同人,莫不用烦他人也。轸之只如平生,十官如到部,未缘面见,欲罄绅区区也。芾顿首再拜。2、米芾《丹阳帖》(翰牍九帖之六)纸本,行草书,纵23.5厘米,横22.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译文:丹阳米甚贵,请一航载米百斛来,换玉笔架,如何早一报,恐他人先。芾顿首。此帖所致为米芾之友人。此友人乃《适意帖》中“觑一玉格,十五年不入手”之“吾友”。《丹阳帖》,《书法大辞典》称为《丹阳帖》;蔡舜宁《米芾之书学思想与书法艺术研究》称为《换玉笔架书》。此米芾“翰牍九帖”之一,此尺牍的书法风格,正是在追求以二王为代表的晋人书札作风。米芾名其居为“宝晋斋”,十分仰慕的正是晋人风流。他研习二王甚勤,尤其《蜀素帖》,后半部全从右军《兰亭》中来。但他最为倾心的是“破体”的小王,故《海岳名言》有谓:“子敬天

真超越,岂父可比也。”落笔痛快,气势开张,英俊豪迈,更契合于米芾的性格。《丹阳帖》的写法就和献之笔札相近。但是,既经“重法”的唐代,提按已是普遍的笔法,兼之米芾个性强烈,字势愈加跌宕,用笔更形起落,牵丝显露,出锋锐利,真是“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大胆而泼辣,尺素之间亦使出了浑身解数.这与二王的散淡就有了距离.米芾毕竟还是米芾,米字到底还是米字,他能著名书史,开宗立派,不是 没有缘由的。3、米芾《甘露帖》,纸本,行书,纵35.5厘米,横50.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芾顿首再启。弊居在丹徒行衙之西,翛闲堂、漾月、佳丽亭在其后,临运河之阔水。东则月台,西乃西山,故宝晋斋之西为致爽轩。环居桐柳椿杉百十本,以药植之,今十年,皆垂荫一亩,真一亩之居也。四月末,上皇山樵以异石告,遂视之。八十一穴,大如碗,小容指,制在淮山一品之上。百夫运致宝晋桐杉之间。五月望,甘露满石次,林木焦苇莫不沾,洁白如玉珠。郡中图去,至今未止。云欲上,既不请,亦不止也。芾顿首再拜。4、米芾《烝徒帖》纸本行书纵29.9厘米横31.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芾烝徒如禁旅严肃,过州郡,两人并行。寂无声,功皆省三日先了。蒙张都大、鲍提仓、吕提举、壕寨左藏,皆以为诸邑第一功夫。想闻左右,若得此十二万夫自将,可勒贺兰。不妄、不妄。芾皇恐。5、米芾《知府帖》(又称《长者帖》),纸本,行书,纵29.8厘

米芾简介

米芾(1051-1107),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祖籍太原,迁居襄阳。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书画自成一家。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善诗,工书法,精鉴别。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清远市清新县文化部门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偶然发现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墓葬。该墓是米芾的衣冠冢,还是真墓?还需要进一步考证。始修于元末或明初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清远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高峰介绍,清新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员在该县秦皇山一带考察时,偶然发现一座古墓,墓碑上刻有“米元章”3个石刻大字▼ 米芾【mǐ f】(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曾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无为知军(遇石称兄就是在这里发生的)。因他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 米芾纪念馆(米公祠),于1956 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该纪念馆位于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沿江路的西段,原名“ 米家庵” ,是纪念北宋书画家、鉴赏家米芾而建的祠宇。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代四大书法家。米公祠始建无考,《襄阳县志》载:元末明初毁于▼ 介绍米芾自幼爱好读诗书,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天资聪慧,六岁时能背诗百首,八岁学书法,十岁摹写碑刻,小获声誉。十八岁时,宋神宗继位,因不忘米芾母亲阎氏的乳褓旧情,恩赐米芾为秘书省校字郎,负责当时校对,订正讹误。从此开始走上仕途,自到1107年卒于任。米芾一生官阶不高,这与他不善官场逢迎,又为人▼ 家庭背景米芾五世祖米信,宋初勋臣。《宋史》卷261有传,淳化五年(994年)卒,六十七岁。高祖、曾祖多系武职官员。芾父字光辅,官左武卫将军(一说米芾父名“佐”,徐邦达《米芾生卒年岁订正及其它二三事考》中认为后世称“父佐”当误。依据是米芾之孙米宪辑录《宝晋斋山林集拾遗》卷首附载的《故南宫舍人米公墓▼ 装癫索砚米芾喜爱砚台至深,为了一台砚,即使在皇帝面前也不顾大雅。一次宋徽宗让米芾以两韵诗草书御屏,实际上也想见识一下米芾的书法,因为宋徽宗也是一个大书法家,他创造的“瘦金体”也是很有名气的。米芾笔走龙蛇,从上而下其直如线,宋徽宗看后觉得果然名不虚传,大加赞赏。米芾看到皇上高兴,随即将皇上心爱的砚

米芾书法作品欣赏:米芾书法欣赏之一 米芾书法作品欣赏

米芾书法作品欣赏:米芾书法欣赏之一 米芾书法作品欣赏 话题:米芾书法作品欣赏文化部墓志铭米芾 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米芾《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即为《中秋诗帖》(草书九帖之六、七)纸本草书纵25.2厘米横36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释文:中秋登海岱楼作,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东轮。信书亦一难事。说明:海岱楼位于涟水(江苏涟水),是著名的风景名胜,米芾时常登楼,眺望淮河入海处辽阔壮丽的景色。在本诗帖中,米芾形容海口一片水光粼粼,好似银泻大地,而天际出现万道虹光,孕育出宝贵的珍珠。在诗的后半,米芾则引“吴刚伐桂”的典故,谈到若非吴刚日复一日,不停地砍伐桂树,快速生长的桂枝,必定撑破月轮。米芾以此暗喻自己的仕途常为人所阻,无法充份施展。在帖中米芾前后共抄录诗文两次,中间加入一行批注:“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 信书亦一难事”,可见对书法求好的态度。涟水时期,米芾勤于练习晋人草书,此帖与《焚香帖》、《草书论书帖》都是其中的例子。另外,米芾也经常与薛绍彭书信往返,讨论购帖事宜、交换习书心得,或是品评论书,两人堪称最佳书画友。米芾担任涟水军使(江苏涟水)期间,最喜欢登临游览的景点就是海岱楼。海岱楼在江苏涟水地区,是唐、宋时代十分著名的望海楼,自古以来,便是许多文人登览赋诗的最佳旅游景点,唐代诗人杜甫曾以“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来形容它视野辽阔、宏伟壮丽的景观。它在米芾的诗文中也经常出现,例如〈焚香帖〉(大阪市立美术馆藏):“雨三日未解,海岱咫尺不能到”,便提到在淫雨霏霏之日,他登海岱楼所见迷蒙的景致。在另一阙词〈蝶恋花?海岱楼玩月作〉中,米芾也提到:“千古涟漪清绝地,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宫阙人间

米芾《研山铭》高清赏析

米芾《研山铭》高清赏析 米芾《研山铭》高清赏析米芾《研山铭》,澄心堂纸本手卷,行书,卷纵36厘米,横136厘米,用南唐澄心堂纸书写行书大字三十九个。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研山铭帖》是米芾书法精品中的代表作。此帖沉顿雄快,跌宕多姿,结字自由放达,不受前人法则的制约,抒发天趣,为米芾大字作品中罕见珍品。 《研山铭》手卷,水墨纸本,高36厘米,长138厘米,分三段。 第一段为米芾用南唐澄心堂纸书写三十九个行书大字:“研山铭。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宝晋山前轩书。”在运笔上刚劲强健,具奔腾之势,筋雄骨毅,变化无穷。结字上,自由放达,倾侧之中含稳重,因而端庄之中婀娜多姿,较之《多景楼诗》、《虹县诗》少些飞白灵动,更具刚劲、奔腾、沉顿雄快,乃米书成熟之作,为米芾书法中之精品。启功先生赋诗赞曰:“羡煞襄阳一枝笔,玲珑八面写秋深。” 此卷第二段绘研山图,用篆书题款为:“宝晋斋研山图不假雕饰,浑然天成”。“研山”是一块山形砚台,在研山奇石图

的各部位,用隶书标明:“华盖峰、月严、方坛、翠峦、玉笋下洞口、下洞三折通上洞、予尝神游於其间、龙池、遇天欲雨则津润、滴水小许在池内、经旬不竭。” 为米芾之子米友仁的行书题识:“右研山铭,先臣芾真迹,臣米友仁鉴定恭跋。”米芾外甥金代王庭筠题跋:“鸟迹雀形,字意极古,变志万状,笔底有神,黄华老人王庭筠。”清代尤长笔法的书画家陈浩题作隽永的跋尾:“研山铭为李后主旧物,米老平生好石,获此一奇而铭,以传之。宣其书迹之尤奇也,昔董思翁极崇仰米书,而微嫌其不淡然。米书之妙,在得势如天马行空,不可控勒,故独能雄视千古,正不必徒从淡求之。落此卷则朴拙疏瘦,岂其得意时心手两忘,偶然而得之耶,使思翁见之,当别说矣。乾隆戊子十一月,昌平陈浩题。”日本前首相犬养毅题迎首:“鸢飞鱼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