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作品赏析
张大千作品赏析
![张大千作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f88c502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06.png)
张大千作品赏析
师石涛之迹
《松窗读易图》——石涛
《山雨欲来》——张大千
《东庐听泉图》——石涛
《山水图》——石涛
《仿石涛溪南八景图册.祖祠乔木》
《幽人独行图》
旧日昭亭路,僧扶我过桥,只今相忆甚,应遗白猿招《草堂待客图》
莫放春秋佳日去,最难风雨故人来
《华岳高秋图》
《白沙江村留别图》
《黄山莲花峰图》
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师法自然
《阔蒲遥山图》
《风雨泛舟图》
反对求真写实
一百天的和尚
临摹敦煌
《十一面观音》
《散花天女》
《香供养天女》
《敦煌凉国夫人像》
《飞天》
《天女散花轴》
偶听流莺偶结邻偶从禅塌许相亲
张大千与毕加索
泼墨泼彩
《泼墨仙人图》——梁楷《庐山图》
《瀑布》
《观泉图》
《临流览胜》
《江山晚兴》
《泼墨萧寺图》
《慈湖图》。
就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山水画名家作品鉴赏
![就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山水画名家作品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94206914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f9.png)
就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山水画名家作品鉴赏就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山水画名家作品鉴赏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几千年来一直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景致的热爱和对宇宙和谐的追求。
从古代的唐宋画家到近现代的艺术家,中国山水画一直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意境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以下是一些中国近现代山水画名家作品的鉴赏。
1. 张大千(1899-1983)张大千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多才多艺而闻名于世。
张大千的山水画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技巧和现代艺术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他的作品以笔墨浓郁、构图独特、气势磅礴而著称,其中《长江三峡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 于非闇(1901-1984)于非闇是中国现代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独创了'虚实氤氲'的艺术风格,将传统山水画的意境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
他的作品以线条流畅、笔墨淋漓、构图独特而著称。
他的代表作之一是《秋山秋水图》。
3. 黄胄(1915-1992)黄胄是中国现代山水画的先驱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巧而受到广泛赞赏。
他善于运用浓墨重彩和泼墨技法,创造出了独特的山水画效果。
他的代表作之一是《黄山夏日》。
4. 潘天寿(1897-1969)潘天寿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山水画家和篆刻家,他的作品以其激情澎湃、气韵生动而著称。
他的山水画作品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人文情怀。
他的代表作之一是《白马山图》。
5. 吴冠中(1919-2010)吴冠中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涵盖了绘画、书法、雕塑等多个艺术领域。
他的山水画以其独特的笔触和色彩运用而著称。
他的代表作之一是《黄山松林图》。
这些中国近现代山水画名家的作品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展示了艺术家们的创造力和才华,也传承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髓。
通过欣赏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张大千青竹小鸟赏析
![张大千青竹小鸟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4fb4e50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5d.png)
张大千青竹小鸟赏析张大千的《青竹小鸟》简直是一幅画中的诗。
看着这幅画,不得不说,心情一下子就被带到了一个清新的竹林里。
啊,想象一下,那是一片绿意盎然的竹子,竹叶在风中轻轻摇曳,空气里弥漫着泥土和清新的气息。
画面上,一只小鸟栖息在竹枝上,仿佛它就在跟你打招呼,“嘿,今天好像是个美好的日子呢。
”竹子就那么挺拔,傲立在风中,周围的鸟儿静静停歇,好像时间都在这一刻暂停了。
说实话,看这幅画,仿佛进入了一个人间仙境,哪里还有烦恼,哪里还有琐事呢?简直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啊。
你看张大千的这幅《青竹小鸟》,竹子画得真是有味道。
你别看这画面简单,实际上每一根竹子都很有讲究。
竹子不是单纯的绿,而是各种绿的层次,明亮的、深沉的、淡雅的、清新的……每一根竹子都像是有了生命,根根都有脉络,就像是它们在跟你说着什么。
那些竹叶,像是有了风,轻轻摇动。
你稍微往里看,能看到一些微微的斑驳,就像竹叶在阳光下的点点影子,简单却又不失精致。
最让人感动的是那种淡然的气质。
竹子从来都不张扬,它不急不躁,沉稳而有力量。
就像我们常说的,“宁静致远”吧。
看着它,你会不自觉地就想放下手头的一切,静下心来,感受那份清凉与淡定。
然后说说这只小鸟。
它栖息在竹枝上,羽毛看起来非常轻盈,仿佛一阵风就能把它吹走。
鸟儿眼睛炯炯有神,嘴巴微微张开,仿佛正在歌唱,或者说它正在跟竹子诉说着什么,跟自然对话。
你注意到了吗?它的姿势不急不躁,目光清澈,神态安详。
看着它,你几乎能听到它那细腻的鸣叫声,或者说它那心灵深处的呼唤声。
这种感觉好像它就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跟竹子、风、阳光、空气融为一体。
很难得,真的。
你看这些看似平常的元素,竟然能够如此协调地出现在一幅画里,让你不自觉地放松下来,心跳也慢了几拍,连呼吸都变得轻柔了。
张大千真是个了不得的艺术家,不仅仅在技法上让人叹为观止,他画里的情感和气质,真的是打动人心。
你看,这幅《青竹小鸟》表面上是一幅很简单的竹子和鸟儿的画,可仔细琢磨,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
试论张大千泼墨泼彩的绘画艺术
![试论张大千泼墨泼彩的绘画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95c15670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28.png)
试论张大千泼墨泼彩的绘画艺术张大千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位重要艺术家,他的泼墨泼彩绘画艺术对中国绘画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大千的泼墨泼彩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闻名于世,体现了他对传统绘画的继承与创新,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中国艺术传统和现代艺术潮流的深刻理解。
本文将从艺术特点、技法创新以及艺术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张大千泼墨泼彩的绘画艺术。
张大千的泼墨泼彩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
他的作品在表现方式上独具匠心,不拘泥于传统的绘画技法,大胆运用泼墨、泼彩等技法,以及激烈的笔墨运用和意象夸张表现来表现画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在意象的处理上,张大千的作品充满了动感和张力,画面上的形象多以极具张力和动态感的线条和笔触组成,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和表现力。
他的泼墨泼彩作品不仅在形式上独具特色,而且在情感表达上也颇具魅力,通过墨彩的运用和形象的变形,使作品更富有灵动之美,表现出张大千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作激情,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亮点。
张大千的泼墨泼彩作品在技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他抛弃了传统的写意和工笔绘画技法,以泼墨、泼彩等形式进行创作,运用东方水墨画的技法与西方绘画的构成方式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在泼墨泼彩的技法运用上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刻的理论思考,善于捕捉绘画的瞬间表现,以此表现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他还善于运用奇特的墨色和独特的笔墨表现力,将绘画意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语言和形式,使他的作品在绘画技法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张大千的泼墨泼彩作品对于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为中国现代艺术界树立了一个典范,而且对中国绘画技法和创作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泼墨泼彩作品推动了中国绘画技法的改革和创新,为中国绘画界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启示。
他的作品引领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潮流,为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位重要艺术家。
八大山人《柯石双禽图》评析
![八大山人《柯石双禽图》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8e2137a8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67.png)
八大山人《柯石双禽图》评析八大山人(张大千)是中国明清时期的著名画家,他精通中国古代书画和绘画技法,尤其擅长山水画和花鸟画。
他的画作以笔墨浓淡得当,线条简练而有力,作品质朴典雅,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
八大山人的《柯石双禽图》是他的一幅代表作之一,这幅画作以柯石为背景,描绘了两只鸟的形象,充分展现了八大山人高超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柯石双禽图》是一幅横幅长卷,画面中央是一块柯石,石上栖息着一只画眉和一只红隼。
画面的构图简洁,但却非常有意境。
柯石和两只鸟的组合,使整个画面显得非常和谐,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八大山人通过深浅不一的墨色勾勒出石的形态,画出了石头质朴坚实的感觉。
两只鸟的形象也栩栩如生,红隼张着翅膀,展现出矫健的姿态,而画眉则振翅欲飞,充满了生动感和活力。
整幅画作通过简洁的线条和恰到好处的墨色表现了石头的坚实和鸟儿的灵动,展现了八大山人擅长的写意花鸟画的独特魅力。
八大山人在《柯石双禽图》中运用了传统的中国绘画技法,如墨彩写意和“石涛写石”,使得画作更具神韵和艺术感染力。
“石涛写石”是八大山人的创作手法之一,他通过简洁明快的线条和淡墨墨色来勾勒石头的形态,表现出石头的质感和坚实感。
这种表现手法使得石头看起来非常逼真,给人以震撼和感动。
八大山人还在画作中运用了墨香写意的技法,通过淡墨深墨相间的写意墨色,使得画面饱满而有韵味。
他用浓淡相宜的墨色将画眉和红隼描绘得栩栩如生,展现了鸟儿的灵动和生动。
他运用点、线、面的表现手法,使画面形成了丰富的层次和变化,使得画面更富有韵味和内涵。
《柯石双禽图》中鸟儿的形象非常生动,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八大山人善于以虚实贯通的线条和淡浓相宜的墨色表现出鸟儿的形态和动态,使得画作更具有生动感和艺术感染力。
画眉张开翅膀,神情警觉,而红隼则展翅欲飞,形态矫健。
鸟儿的形象不仅栩栩如生,而且还透露出一种朝气蓬勃的活力和生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感。
八大山人运用非常简洁的手法,使鸟儿的形象更加生动和传神,展现了他精湛的绘画技艺和深厚的艺术修养。
张大千山水画作品《庐山图》鉴赏
![张大千山水画作品《庐山图》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38659f05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23.png)
《庐山图》气势磅礴,青绿水墨淋漓,辉映交融。
全卷从左上方鄱阳湖,庐山含鄱口画起,从水天一色的鄱阳湖进入云气晖映的崇山峻岭之中。
山中雨雾飘渺,壑底生烟,峰上重重密林,后面的峰峦时隐时现。
画中屋宇亭桥依稀可见,烟消云散处峰峦林木详实细密,深沉之处既虚又实,泼重墨、重彩如黑云蔽日。
展开画幅,气势雄伟,摄人心魄:下部古木森然,郁郁葱葱,上部峰峦叠嶂,逶迤起伏,变幻无常。
山中屋宇、楼阁、小桥、茅屋星罗棋布,若隐若现。
正中则是一瀑飞泻,紫烟缭绕,左上角浩浩淼淼,似见彼岸,应该是长江吧。
虽说用的是张大千晚年的泼墨泼彩法,但与常见的不尽相同。
画面上群山丛树还是实笔多,勾勒精到、皴擦厚实、点染凝重,与泼墨泼彩形成的云雾虚幻相映衬,更显得苍苍莽莽,瑰丽绚烂。
张大千在画上自提诗云:“从君侧看与横看,叠壑层峦杳霭间。
仿佛坡仙开笑口,汝真胸次有庐山。
远公已过无莲社,陶令肩舆去不还。
待洗瘴烟横雾尽,过溪高坐横眉山。
”这也就解开了张大千一生没去过庐山,却将庐山选作可能成为自己绝笔的题材,原来庐山之美,早在张大千胸中酝酿,聚天地之精华,集江山之瑰丽,这就是画家意中的庐山,也即画家心中的祖国河山。
张大千(1899——1983),名爰,小名季爰,四川内江人。
他是一个享乐与殉道两种价值取向并存,亦虐亦庄、亦俗亦雅、玩世而从艺虔诚的人。
当通过时代画家在注重西方绘画样式技法时,他却从极富生命力的民间传统艺术中获得创造的启示。
其晚年的泼墨泼彩,彻底走向抽象化,完成对传统山水画的超越。
1981年初夏,旅日友人李海天请张大千为其日本海滨新建的高级观光旅社画一巨幅挂壁。
当时张大千已有八十有三,疾病缠身,尤其是糖尿病引发目疾,视力衰退,然而经过深思熟虑,张大千慨然应诺,并决定以从未去过的、然而情节胸怀的庐山为题。
张大千《人间乞食图》研究
![张大千《人间乞食图》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ff539f4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9e.png)
张大千《人间乞食图》研究张大千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画家,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人间乞食图》是张大千的著名作品之一,这幅作品被认为是张大千艺术生涯中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对张大千的《人间乞食图》进行研究,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意义。
我们来看看《人间乞食图》的基本信息。
这幅作品创作于1951年,是张大千在台湾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画作纵28.5厘米,横1165厘米,采用绢本设色。
整个画面以深色系为主,表现了一群乞丐在街头讨饭的场景。
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神情各异,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我们来分析一下《人间乞食图》的艺术特点。
这幅作品的构图非常巧妙,画面上下左右的对比和平衡都处理得非常好,给人一种整齐而有力的感觉。
色彩运用也非常精湛,整个画面以深色调为主,凸显了人物的悲惨和无助。
画面中的光影处理也非常细腻,使得画面更加真实感人。
张大千还通过精细的线条和细腻的笔触,表现了人物的形态和神态,使得每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让人情不自禁地产生共鸣。
这幅作品在构图、色彩、光影、线条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张大千高超的绘画技巧和艺术功底。
我们来分析一下《人间乞食图》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张大千的《人间乞食图》开创了中国现代绘画的新篇章,对当代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技术上看,张大千的精湛画技和绘画手法为后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从意义上看,《人间乞食图》呈现出的社会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当代艺术家们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对社会的关切和对人性的思考,正是受到了张大千《人间乞食图》的影响。
《人间乞食图》是一幅具有重要意义的艺术作品,它不仅是中国现代画坛的经典之作,更是一种对社会的关怀和警示。
通过对这幅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张大千的绘画艺术,同时也可以从中看到艺术家对社会的思考和关怀。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张大千的《人间乞食图》,并从中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社会的责任。
张大千《观音》、《钩金红莲图》欣赏
![张大千《观音》、《钩金红莲图》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f513fe35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e4.png)
张大千《观音》、《钩金红莲图》欣赏
张大千《观音》
张大千在《观音》画作中,描写的观音大士栖岩闲坐,慈眉善目,容止若思,展卷一观,祥和之气顿时盎然于画外。
画中的线条妩媚中
见出力度、粗犷中见出圆润、潇洒中见出雍容,岩石及竹影敷色清雅秀逸,更衬托出观音造像的冰清脱尘之姿。
张大千《钩金红莲图》
张大千在《钩金红莲图》中的荷花风裳翠盖,墨叶纷披,红花灼
灼。
金线勾勒花瓣,赤金点缀花蕊,朱红重彩敷色,复以宋人笔法钩叶脉,高华富丽,风神独具。
从其所见传世作品看,这一路兼工带写、钩金重彩的荷花,基本是在从敦煌回来的一两年内,数量很少。
多见较为清丽淡雅的粉荷以及泼墨泼彩的荷花。
名家作品赏析——张大千《慈湖图》
![名家作品赏析——张大千《慈湖图》](https://img.taocdn.com/s3/m/1e283304f12d2af90242e6e4.png)
张大千(8 9 9 3, 1 9 -l 8 )名爰 , 小名季爰 , 四川 内江庄 、 亦俗亦雅 、 玩世而从艺虔 诚 的人 。 当同时代 画家在注重借 鉴西方绘 画样 式技法时 , 他却从极 富生命力 的民间传 统艺术 中获得 创造 的启 示。其晚年 的泼 彩泼
墨, 彻底 走 向抽 象 化 , 成 对 传 统 山水 画 的超 越 。 完
《 慈湖 图》 大片的石青石绿 , 构成斑驳 陆离 的抽象水 墨表现 , 山不似 山、 见 见水不似水 , 千峰 竞雄 , 云蒸 霞蔚 , 恍兮惚兮 , 人心魄 , 撼
具尺幅千里之势。该作品融北宗之骨、 宗之韵 , 南 采大写意之渲 淡, 开现代 山水画之大境 , 逾越 山水之 间的大美之感。
劈 诗| 曳
张大千作品赏析
![张大千作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d6c5d0a0242a8956aece430.png)
张大千作品赏析张大千是我国画坛一位举足轻重的国画大师,在不同的时代,其画风不同.将近晚年,张大千独自开创的泼彩画法,在我国的绘画领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泼彩画法巧妙的将中国传统绘画技巧与西方绘画技巧结合.美术作品的鉴赏,和西方绘画不同,中国山水画主要在欣赏画家所要表达的意境,人物画主要在欣赏其神韵,花鸟画主要在欣赏其情趣。
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被称为中国现在画坛三杰(张大千、溥心畲、黄君壁),是一位深受爱戴的伟大艺术家。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
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方面卓有成就。
张大千将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张大千的画风几经改变,到晚年时,自创泼彩画法.这种画法既保存了中国传统的绘画特色,又融入了西方绘画的技巧).主要代表作品:《佳藕图》《爱痕湖》《长江万里图》《四屏大荷花》《八屏西园雅集》。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及不断的被介绍到中国来的西方美术,对古老的中国话形成了有力的冲击,迫使人们认真思考中国画如何发展的问题,从而引起了关于革新中国画的争论以及中国话创作实践中的多种探索。
这些探索逐渐形成了两种类型的中国画:传统中国画和融合型中国画。
前者除部分画家因只是固守前人技巧、风格而使作品缺少新意外,有一些画家则在努力继承传统的同时,力求在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上进行革新创造.(摘自《美术欣赏》修订版第八讲中国近现代绘画欣赏P51)其中,代表人物有绘画大师张大千。
张大千在传统的中国绘画技巧上,结合西方绘画的色彩关系创作的泼彩法,极具代表意义.《爱痕湖》是张大千泼彩画法的最具代表性的巨作.该作品创作于1968年,宽76.2厘米,长264.2厘米.爱痕湖其原型是瑞士的亚琛湖,张大千游历欧洲,曾在亚琛湖逗留两日,亚琛湖给张大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归国后,他以爱痕湖为主题,创作了许多画作,其中《爱痕湖》尤具代表性.在《爱痕湖》这幅作品上,有:“水悠悠漾爱痕,岸花摇影狎波翻。
国画大师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国画大师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701e28951e79b8968022682.png)
国画大师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张大千(1901-1984)名正权,后改名猨,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巴人,斋名大风堂。
四川内江人,幼年受擅长绘画的母亲和以画虎著称,自号“虎痴”的二哥张善的熏陶指引,并从名师曾农髯,李梅阉学诗文、书法和绘画。
除临摹历代名迹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为师,经过刻苦钻研,获得了卓越的成就。
青年时代,即与二哥张善子齐名,二十多岁,曾赴日本留学,学过染织,回国后,一度迷于佛学,曾去宁天童寺“皈依佛门”,想当和尚,据说,他怕在头上烫九个香记,只好等待别了师父弘筏大和尚,回到现实世界来,青年时期就能画一手很好的具有石涛、八大山人画风的作品,几可乱真,所以有“南方石涛”之称。
他早年画的《石涛画册》,竟被著名鉴赏家、画家陈半丁作为石涛“真迹”珍藏起来,以夸耀于画友面前,被张大千识破指出,后来传为佳话,足以证明千在二十几岁在摹拟古人传统绘画的功力和成就,已经是惊人了。
张大千于1940年后,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对于我国敦煌洞窟,逐个整理编号,进行临摹,丰富了绘画技法。
1948年适居香港,后又旅居印度、法国、巴西等国。
1984年病逝台湾,享年八十四岁。
张大千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
他在创作上的卓越成就,与他渊博的学术修养,深厚的生活积累以及他广结师友,取长补短是密不可分的。
除绘画外,他对诗词、古文、戏剧、音乐以及书法、篆刻,无不涉猎。
他于晚年又开创出具有现代新气象的中国水墨画风,其创作范畴庞大复杂的程度,在中国的艺术史上,亦是少见,可谓是承前启后,集大成的画家。
他的酣畅淋漓而内涵深厚的传统构成,雄奇瑰丽而富于精致的写真精神,更是独步画坛,堪称一绝。
旅居海外的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擅长画花卉。
他画的花卉种类很多,如荷花、秋海棠、牡丹、兰花、水仙、梅华等。
而他平时画的最多的还是荷花,他自己常说:“赏荷、画荷,一辈子都不会厌倦!”张大千荷花画主要特点张大千在花卉画中以荷花画居多。
他之所以喜爱画荷花,除其它原因外,他认为“中国画重在笔墨,而画荷是用笔用墨的基本功。
张大千秋水春云画赏析
![张大千秋水春云画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75ab75f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f9.png)
张大千秋水春云画赏析
张大千(1899年-1983年)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画家之一,他的作品以泼墨山水和花鸟画著称。
其中,他的《秋水春云》被誉为他的代表作之一,被广泛赞誉为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秋水春云》是一幅立轴绢本设色的山水画,画幅较大。
整幅画以泼墨技法勾勒出层峦叠嶂的山川,山势起伏,云雾缭绕,给人一种壮丽的山水美感。
整体色调以灰黑、墨绿为主,给人以沉郁、深邃的感觉。
在画面的右侧,张大千以淡墨勾勒出一片水面,微波荡漾,蓝色暗示了水的清澈和深邃。
而在画面的左侧,他用淡墨勾勒出一阵风吹起的云雾,云雾卷曲而上,形成一种神秘、飘逸的氛围。
这幅画中的山水景色虽然具有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特点,但张大千却用他独特的创作手法赋予了它一种现代感。
他将墨色的运用推到了极致,通过泼墨的技法将山水意境表现得更为丰富和深沉。
他运用墨色的浓淡、虚实变化,以及线条的细腻和流动,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美感。
除了技法上的创新,张大千在这幅作品中还运用了他独特的写意手法,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意境与现代审美完美结合。
他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山川的轮廓,不拘泥于细节的描绘,而是注重表现整体的气韵和意境。
他将山水与云雾、水面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意境深远、
富有诗意的画作。
《秋水春云》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高超的艺术水平,展示了张大千作为画家的才华和创造力。
它不仅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作品,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
这幅画展现了张大千对自然景色的独特诠释,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和艺术的思考和追求。
它的出现丰富了中国艺术史的内涵,成为了中国画艺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张大千《人间乞食图》研究
![张大千《人间乞食图》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fc58b63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8f.png)
张大千《人间乞食图》研究张大千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以其绝佳的艺术成就和卓越的才华,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位伟大艺术家。
其代表作之一就是《人间乞食图》。
本文将对这幅艺术作品进行研究。
《人间乞食图》是张大千的一幅长卷,全幅横向,纵约47.5厘米,宽约372厘米,采用设色纸本,用墨线描绘,并着色于画中。
作品以当时流行的“人间乞食”为题材,描绘了一个悲惨的画面,揭示了人们在战乱中所遭受的痛苦和困苦。
整幅画以一座桥为背景,桥上和桥下分别是兵马皆是、流亡饥民。
画面底部有一队穿着鲜艳衣服的军人正在征兵,押送战俘。
画面中央是两个衣衫破损的饥民,在冬天中双手紧扣,相互搀扶。
画面上部是一个赤着脚的孩子,脸色黝黑,头上围着一圈白色的布绳,他正在路边捡拾着什么东西。
在画的左方,可以看到一个妇女,肚子鼓鼓的,手里拿着一支竹笼,里面装着几个蛋或许是些长白山的蕨菜,旁边站着一个穿着破碎衣服的小男孩,看着竹笼里面的东西馋涎欲滴。
而在画的右侧,则是一个貌似受伤的老人,他佝偻着身体趴在路边,一只破鞋露出不整齐的灰脚趾头。
背景中,可以看到山水葱郁,生机勃勃,画面气氛和谐,虽然乞丐们因为饥饿、寒冷和逼迫而居无定处,但画面整体依旧透着一股生机和希望。
《人间乞食图》不仅是一幅美术作品,更是一幅充满历史和现实意义的作品。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饥饿、战争、流亡是时时刻刻伴随着人们的。
通过这幅画作,张大千向世人展现了这些悲惨的场面,强调了“乞食”是人类的共同命运,更告诉我们珍惜生命、爱惜和平、追求民生幸福的重要性。
同时,张大千在这幅画中所选择的构图手法,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以长卷为材料,使画面的纵深感和连贯性都更加强烈,加上人物桥等容易辨认和亲近的中心叙事方式,观者能够快速地进入情境,并且感受到不同角度的细节与整体都紧密衔接。
总的来说,张大千的《人间乞食图》是一件充满了情感和现实意义的绘画作品,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历史中的悲惨场景,同时也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赏析国画大师张大千作品
![赏析国画大师张大千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f727b438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42.png)
赏析国画大师张大千作品张大千与夫人徐雯波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
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
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他的治学方法,值得那些试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画家们借鉴。
张大千《罗浮山夕照》1941年作张大千是全能型画家,其创作达“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
于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工笔、无所不能,无一不精。
诗文真率豪放,书法劲拔飘逸、外柔内刚、独具风采。
张大千山水四屏 1931年作一、张大千——山水画张大千青绿山水画中,大多画的是中国的名山,例如巫山、峨眉山、庐山、黄山等等。
张大千青绿山水画用的主要颜料就是青绿色,将山景的苍翠欲滴展现的淋漓尽致,不同与古画中的山水画。
醉翁亭记秋江野鹜图湖光山色雪江归櫂图观瀑图云巖图白云隱居漁村夕照秋江独钓山巔閒话李检法定林萧散图金璧双辉—巫峡清秋晴霭仙阁二、张大千——仕女图张大千不仅山水画笔酣墨畅、恣肆淋漓,花鸟画鲜活灵动、形神毕肖,仕女画也细致之极。
著名画家于非闇曾说:“大千人物,尤以仕女最为画道人赞赏,谓能大胆别创新意。
”原因是“他对于女性观察得很精密,能用妙女拈花的笔法,传出女儿的心声,这一点是他的艺术微妙,也是他在女性身上曾下了一番工夫的收获。
”大千先生也曾在一首题画诗中自道:“眼中恨少奇男子,腕底偏多美妇人。
”张大千荷花屏风美女 1966年张大千仕女四屏张大千双美图 1944年张大千鱼篮大土像 1944年张大千三美图 1930年张大千弄玉吹箫图 1934年张大千调鹦图 1934年张大千执扇仕女 1938年张大千仿钱选仕女图 1939年张大千纨扇仕女 1939年张大千观音 1940年张大千柳荫仕女 1941年张大千执扇仕女 1943年张大千唐妆仕女图 1944年张大千蕉荫仕女 1945年张大千仕女 1945年张大千芭蕉仕女 1945年张大千蕉荫仕女 1945年张大千天女散花 1935年张大千蕃女掣庞图 1946年张大千凤冠执扇仕女图 1947年张大千印度仕女 1950年张大千修竹美人 1951年张大千拈花仕女图 1954年张大千孽海花 1956年张大千仕女图 1975年三、张大千——花鸟画张大千的花鸟画,刻意扬弃清末明初那种狂狷不羁的超逸风气,宁愿在优雅中求清逸,既不失院体的工整凝练,又有粗笔写意的画风。
张大千十大代表作品赏析
![张大千十大代表作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8910d58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9f.png)
张大千十大代表作品赏析张大千《桃源图》:张大千的桃源图《桃源图》简介:是张大千众多泼墨与泼彩山水画中较为成功的一件作品。
画中大面积的墨彩交渍、画幅边缘的山石与桃树的精致描绘,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
画面左下方的小船与山涧引导观者从图式中去找寻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意境。
然而,张大千并没有急于描绘“桃花源”的具体景致,画中主要部位大面积的变幻墨彩,让“桃花源”继续保留着那份千古的迷人魅力。
这正是绘画艺术的魅力体现与神韵所在。
《嘉耦图》:鸳鸯戏水,佳偶天成《嘉耦图》184.5×95cm该作品出自著名的“梅云堂”,以荷花入画,寓意佳偶天成。
“以荷花入画,寓意佳偶天成”。
画中精工细致的描金朱荷,在墨绿渍染的田田茂叶的衬托下,富丽堂皇而无匠俗之气,浓荫中的双栖鸳鸯色彩斑斓、悠然自得。
全画气度宏大、层次井然,是张大千泼彩泼墨画法的代表作。
从张大千的艺术发展历程看,当时他正在经历由早期细笔临摹各派大师向后期自创的泼彩泼墨风格转变的转型期,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嘉耦图》在张大千的荷花题材中,属于非常大型的作品。
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其水线清楚,以朱砂勾金,细致描绘荷花形态,并以荷花叶下的鸳鸯寓为“梅云堂”主人高氏夫妇。
(注:“梅云堂”是迄今最完整、质素最高的私人珍藏张大千画作,由与张大千结识逾40年的高岭梅、詹云白夫妇搜集而来,部分更为张大千馈赠二人的作品,别具意义。
可以说正因为有了梅云堂,才有张大千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品存世,没有张大千,也就不能成就梅云堂的收藏。
)《爱痕湖》:记录张大千过往情事《爱痕湖》(1968年作)76.2×264.2cm《爱痕湖》是张大千1968年所作巨幅绢本泼彩,画面前景为青翠的山峦,后景则为掩映其间的一泓湖水;湖的后岸为淡墨、淡彩勾勒的屋舍,总体上画面给人一种色彩斑斓、大气宏伟的感受,是张大千化用西方抽象派艺术与中国传统文人艺术的水**融之作。
张大千《人间乞食图》研究
![张大千《人间乞食图》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e80119d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7b.png)
张大千《人间乞食图》研究张大千(1899-1983),字大千,号大千居士,浙江绍兴人,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画家、篆刻家和书法家。
他擅长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便是《人间乞食图》。
《人间乞食图》是张大千于1942年所创作的一幅长卷,全幅用完卷纸绢,长约7米,宽约3尺3寸,以水墨作画。
画卷描绘了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悠长的雨幕下,一个悲苦形象的乞丐兀自向人间乞食。
乞丐的形象生动传神,神情表情充满悲凉和饥饿。
在画面背景中,张大千以喷墨写意的手法,描绘了暴风雨中树木的扭曲和搅乱的风雨景象,增强了整个画面的动感和气势。
整幅画卷气氛压抑、悲凄,充满了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人间乞食图》是张大千晚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个人风格和艺术境界的杰作。
这幅作品不仅在画面构图、笔墨运用上有独树一帜的表现,而且在意境表达上具有深远的内涵和宏伟的气魄,堪称中国现代艺术的瑰宝。
从艺术风格上看,《人间乞食图》展现了张大千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画面处理技法。
张大千擅长以传统的水墨画技法表现自然山水和人物,而《人间乞食图》则突破了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手法,使用了更加写意和激烈的笔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画面中的乞丐形象生动传神,逼真而富有表现力,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乞丐的悲苦和无奈;而背景中的风雨场景则更加运用了写意的笔法,呈现出壮阔的景象和极具动感的气氛。
整幅画面色调灰暗,情绪低沉,与传统山水画的明丽明朗相比,显得更加悲壮而深刻。
《人间乞食图》在艺术表现和风格上都具有很高的独创性和独特性。
从主题和内涵上看,《人间乞食图》展现了张大千对人生境遇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思想感悟。
画中所描绘的风雨夜晚,乞丐向人间乞食的形象,表达了张大千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生命运的观察和反思。
画面所展现的乞丐形象,不是简单地描绘一个生活贫困的赤贫者,而是通过对乞丐的心理状态和生存境遇的深入描绘,呈现出一种对社会悲苦和人生无奈的深沉感慨。
张大千《百荷》观后感
![张大千《百荷》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265c2ba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7b.png)
张大千《百荷》观后感张大千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画家,他以其擅长山水花鸟画而广为人知。
他的作品《百荷》是他晚年创作的一幅荷花画,以其独特而精湛的技巧和鲜艳的色彩使其成为艺术界的经典之作。
观看《百荷》后,我深受其美所感动,并从中获得了艺术与人生的启示。
首先,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深深地吸引着人们。
《百荷》以其独特的构图和色彩感染了我。
整幅画面中,荷花在水中铺展开来,花触水的部分色彩鲜艳,引人注目;同时,荷叶衬托着荷花,形成了一片翠绿,给人带来了清新的感觉。
而画中的荷花们形态各异,叶子高低错落有致,有的盛开,有的含苞待放。
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花的海洋中,被自然的美所包围。
其次,我在观赏《百荷》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与力量。
张大千在这幅画中巧妙地捕捉了荷花的生命力和生机。
荷花娇艳欲滴,仿佛要跃出纸张,给人一种蓬勃的感觉。
画中荷花的形态各异,生机勃勃,向人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
这让我想到,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人们常常忽视了大自然的美妙与力量,而《百荷》提醒我们要珍惜自然,体味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好。
再次,我从《百荷》中感受到了张大千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张大千晚年创作的这幅画显示了他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将荷花的美展现出来,同时也展示了自己对花卉的痴迷与爱慕。
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艺术是一种表达和分享的方式,只有在生活中保持对美的敏感和追求,才能创作出令人赞叹的艺术作品。
最后,《百荷》还给我展现了艺术的魅力和独特性。
艺术是一种非凡的表达方式,通过艺术作品,艺术家可以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对生活的理解传递给观众。
《百荷》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将张大千对荷花之美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展示给了观众。
艺术作品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的震撼,更是一种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和启迪。
综上所述,《百荷》这幅画作令我深受感动,它向我展示了艺术的魅力和人生的美好。
通过观赏这幅杰作,我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与力量,更加明白了艺术的独特性和追求。
张大千国画赏析(四)
![张大千国画赏析(四)](https://img.taocdn.com/s3/m/7ba2dc60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6b.png)
张大千国画赏析(四)张大千(1899~1983)名权,后改作爰,号大千,小名季爰。
先世广东省番禺县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迁蜀,卜居内江。
父张怀忠,早年从事教育,后从政,再改盐业。
母曾氏友贞,善绘事,姊名琼枝,亦善画。
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无所不通。
早期研习古人书画,后旅居海外,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
画风工写结合,晚期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开创了泼墨泼彩的新风格。
雨后泛艇镜心 1965年作玉照山房图镜心 1965年作(632.5万元,2011年11月中国嘉德秋拍)题识:玉照山房图。
壮为道兄先德读书处。
乱后流寓海峤。
遥诵清芬,嘱作此图。
笔砚荒芜,目昏手拙,有负雅命。
乙巳开岁,大千弟张爰,三巴摩诘山园。
钤印:张大千长年大吉又日利、张爰私印、乙巳、摩诘山园一九六五年,大千先生泼墨泼彩技巧已运用娴熟,笔下佳作纷陈。
时值健康欠佳,却无碍其创作。
本幅完成于八德园休养期间,他自题“笔砚荒芜,目昏手拙”,恐非自谦之辞,但下笔写来仍觉精力充沛,无颓唐委顿之态。
全画以湿墨为主,用笔豪迈粗放,不重细节修饰,而专注于一气呵成之势,除房舍瓦顶较细致勾勒外,余者均以疾速笔势挥洒皴擦于墨彩上,带出大块面的山势外观轮廓,见其绵延迤逶的体貌。
其运笔节奏之迅捷、配合房舍与山峦交接的留白,就如岚气云霞飘荡其间,益显幽深,也使画面产生了极强的流动感。
画中一片苍茫浑然,笔墨交融,似是顺手拈来,随意挥就,了无粘滞,正是画家得心应手之表现,其精彩处可与同年秋的《瑞奥道中》媲美。
招隐图镜框泼墨泼彩纸本 1966年作款识:莫更寒盟负磵阿,十年松已长烟萝。
平分山色重招汝,袛恐黄尘不放过。
丙午七月,写三巴摩诘山园,寄与岭梅四弟,知予望眼欲穿矣。
爰。
钤印:大千唯印大年、己亥己巳戊寅辛酉、大千世界、昵宴楼斗大草堂图镜心水墨纸本 1966年作山水镜片绢本 1966年作本幅以泼墨泼彩写就,细微处点写丛数桥石。
气息氤氲,颇有梅花道人之风,天地浑然一体,气韵顿生,实大千居士泼彩精妙绝品。
胸中乾坤笔底情张大千山水画作品赏析——张大千山水画作品赏析
![胸中乾坤笔底情张大千山水画作品赏析——张大千山水画作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5ac75e26294dd88d0d26b8c.png)
便 使 人 更加
山 川 的
感到 了
向往
,
种 对祖 国
崇敬
,
而 人 则更 显
、
得 虔诚 无 奈
大 有欲 哭 无 泪
欲 呼 无 应 的 悲
怆之 情
。
也 更使 人 感到 了那 片
、
渴 望 叶 落 归根
的殷 殷 真情
。
回
归祖 国怀 抱
张 大 千 (1 8 9
四
9
,
—
19 83
年 )
,
川 省 内江 县 人
正
,
永不 能忘
山 水 无 言人
以
有情
一
。
张大千的作品 之 所
代 又
一
感动 了
代观 众
.
正
是 由于它们
蕴 涵 着 作 者 对 祖 国 家 乡和 中华
民 族 文 化 的 挚 爱真情
。
应 该 说
。
这 类题 材
、
这 类
画
意境 的 作品 中不 少
如 此
,
,
在张大千的
作
。
这 恐怕 不 只 是 张 大 千
而 是
、
在所有不 论 因何 原
4 8
厘 米
作 于
在眺 望远 方之 余俯 首沉 吟
若
6/书 画 艺 术
7 月
号
有所 思
发
心
、
…
…
显 然
,
画
家是 在 抒
寄托 自己 思 念 故 国 故 乡的
。
境与情怀
人
欣
赏至
此
,
不
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大千作品赏析
张大千是我国画坛一位举足轻重的国画大师,在不同的时代,其画风不同。
将近晚年,张大千独自开创的泼彩画法,在我国的绘画领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泼彩画法巧妙的将中国传统绘画技巧与西方绘画技巧结合。
美术作品的鉴赏,和西方绘画不同,中国山水画主要在欣赏画家所要表达的意境,人物画主要在欣赏其神韵,花鸟画主要在欣赏其情趣。
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被称为中国现在画坛三杰(张大千、溥心畲、黄君壁),是一位深受爱戴的伟大艺术家。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
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方面卓有成就。
张大千将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张大千的画风几经改变,到晚年时,自创泼彩画法。
这种画法既保存了中国传统的绘画特色,又融入了西方绘画的技巧)。
主要代表作品:《佳藕图》《爱痕湖》《长江万里图》《四屏大荷花》《八屏西园雅集》。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及不断的被介绍到中国来的西方美术,对古老的中国话形成了有力的冲击,迫使人们认真思考中国画如何发展的问题,从而引起了关于革新中国画的争论以及中国话创作实践中的多种探索。
这些探索逐渐形成了两种类型的中国画:传统中国画和融合型中国画。
前者除部分画家因只是固守前人技巧、风格而使作品缺少新意外,有一些画家则在努力继承传统的同时,力求在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上进行革新创造。
(摘自《美术欣赏》修订版第八讲中国近现代绘画欣赏P51)其中,代表人物有绘画大师张大千。
张大千在传统的中国绘画技巧上,结合西方绘画的色彩关系创作的泼彩法,极具代表意义。
《爱痕湖》是张大千泼彩画法的最具代表性的巨作。
该作品创作于1968年,宽76.2厘米,长264.2厘米。
爱痕湖其原型是瑞士的亚琛湖,张大千游历欧洲,曾在亚琛湖逗留两日,亚琛湖给张大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归国后,他以爱痕湖为主题,创作了许多画作,其中《爱痕湖》尤具代表性。
在《爱痕湖》这幅作品上,有:“水悠悠漾爱痕,岸花摇影狎波翻。
只容天女来修拱,不遣阿难着体温。
”在画作的前面是青翠的山峦,后景则是一湾湖水,掩映其间,若影若现,还有淡墨和淡彩勾画的屋舍。
这是张大千用西方的抽象派艺术与中国传统的绘画技巧相结合之作,也是他在中国传统绘画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上进行创新改革的一个成功之举。
这不仅仅是张大千的绘画风格日渐趋向化境的象征,也是中国现在绘画艺术的“现代性突围”。
《爱痕湖》,具说张大千当年游历欧洲,是同一名女子前往亚琛湖逗留两日。
似乎张大千游历至亚琛湖,不仅欣赏到了悦目的美景,也遇到了动心的情事。
张大千把亚琛湖翻译为爱痕湖,必是在亚琛湖边发生了让张大千印象深刻的事,才有游历归来,以爱痕湖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
绘画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反映画家内心世界,只有了解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才能真正的领悟与感受画家想要通过艺术作品告诉大家的思想。
《庐山图》气势磅礴,青绿水墨淋漓,辉映交融。
全卷从左上方鄱阳湖,庐山含鄱口画起,从水天一色的鄱阳湖进入云气晖映的崇山峻岭之中。
山中雨雾飘渺,壑底生烟,峰上重重密林,后面的峰峦时隐时现。
画中屋宇亭桥依稀可见,烟消云散处峰峦林木详实细密,深沉之处既虚又实,泼重墨、重彩如黑云蔽日。
展开画幅,气势雄伟,摄人心魄:下部古木森然,郁郁葱葱,上部峰峦叠嶂,逶迤起伏,变幻无常。
山中屋宇、楼阁、小桥、茅屋星罗棋布,若隐若现。
正中则是一瀑飞泻,紫烟缭绕,左上角浩浩淼淼,似见彼岸,应该是长江吧。
虽说用的是张大千晚年的泼墨泼彩法,但与常见的不尽相同。
画面上群山丛树还是实笔多,勾勒精到、皴擦厚实、点染凝重,与泼墨泼彩形成的云雾虚幻相映衬,更显得苍苍莽莽,瑰丽绚烂。
张大千在画上自提诗云:“从君侧看与横看,叠壑层峦杳霭间。
仿佛坡仙开笑口,汝真胸次有庐山。
远公已过无莲社,陶令
肩舆去不还。
待洗瘴烟横雾尽,过溪高坐横眉山。
”这也就解开了张大千一生没去过庐山,却将庐山选作可能成为自己绝笔的题材,原来庐山之美,早在张大千胸中酝酿,聚天地之精华,集江山之瑰丽,这就是画家意中的庐山,也即画家心中的祖国河山。
张大千(1899——1983),名爰,小名季爰,四川内江人。
他是一个享乐与殉道两种价值取向并存,亦虐亦庄、亦俗亦雅、玩世而从艺虔诚的人。
当通过时代画家在注重西方绘画样式技法时,他却从极富生命力的民间传统艺术中获得创造的启示。
其晚年的泼墨泼彩,彻底走向抽象化,完成对传统山水画的超越。
1981年初夏,旅日友人李海天请张大千为其日本海滨新建的高级观光旅社画一巨幅挂壁。
当时张大千已有八十有三,疾病缠身,尤其是糖尿病引发目疾,视力衰退,然而经过深思熟虑,张大千慨然应诺,并决定以从未去过的、然而情节胸怀的庐山为题。
这是一幅10.8米长、1.8米宽的巨构。
为此,张大千将其台北摩耶精舍的画室与隔壁房间打通,专门制作一张巨大的画案,将一块整绢铺于上。
7月7日举行开笔典礼,来宾有张群、张学良夫妇等9人。
先将画绢全部打湿,只见张大千抓起一支有如拖把的大笔,站到一只矮凳上,把笔往墨盆里一挠一滚,然后双手提起大笔往画布上大拖大拉。
接着,张大千把长袍袖口一卷,端起一盆盛满青绿颜料的瓷钵,在绢的另一部分小心的连泼带洒,然后又拿起排笔,一面引导青绿颜料的漫延,一面又将排笔沾上颜料点点染染。
忙了几个小时,在场的人依然看不出眉目,但是张大千却从容不迫,显得早已胸有成竹。
这张画工程浩大,整整画了一年半,期间,张大千数次心脏病发作晕倒送院急救,稍康复又让助手抬上画案,真所谓呕心沥血。
因定于1983年1月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所以虽未完全竣笔,张大千只得将画送付装裱,准备展出后在进行润饰,但是没有想到3月8日张大千在伏案题书是溘然长逝,终究没能完成和落款。
至今我们看《庐山图》,其左上角上有仅用淡墨勾勒,未及皴擦点染之处,但这已无损于整幅画的辉煌。
张大千晚年,尤其是在台湾时期的画风,是以粗笔写意为主,工笔则几乎绝迹不画了。
因此在风格上,早年的俊秀、中年的精工,都在晚年转向趋于朴茂、沉郁和老苍,甚至于拙重。
然而,张大千为什么会有绘画风格的巨大转变呢?
第一,泼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方法。
张大千说“我的泼墨方法,是脱胎语中国的古法,只不过嫁衣改变罢了。
”
第二,在敦煌面壁三年,对张大千以后的艺术风格的变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
张大千在欧美住了三十余年,可以说,在中国,张大千是与西方关系最密切的艺术家。
特别是与毕加索会晤之后,他能够汲取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优秀成果,把抽象的方法引入到中国绘画中。
第四,由于眼睛有病。
张大千说“目疾日益朦胧,不能复细笔矣,此泼墨略抒胸臆而已。
”
张大千在台北赶画时,风格直趋简朴,青壮年时期的精工设色用笔不再。
台北时期由于整体环境使然,不能向以往时期一样静下心来精心创作。
不过,张大千还是竭尽全力画了最后一幅——《庐山图》。
虽因体力不支,未能展示出他最称心的表现,但是整体结构气势浩然的《庐山图》,还是不负所望地为张大千的传奇画下最令人赞叹的精彩句点。
《嘉藕图》创作于1947年,长约1.84米.宽约0.9米。
该作品以荷花为主题,其主要寓意为佳偶天成。
画中精工细致的描写朱荷,在墨绿渍染的田园茂叶的衬托下,富丽堂皇而全无匠俗之气,阴郁中的双栖鸳鸯鸟色彩斑斓、悠然自得。
整幅作品表现出的气度之宏大、层次之井然,是张大千泼墨泼彩画法的代表作之一。
在嘉藕图中,张大千以荷花与鸳鸯鸟为该作品的主题。
众所周知,张大千信仰佛教,荷花在佛教上被认为是西方净土的象征,荷花主要象征着美、爱、长寿、圣洁。
鸳鸯代表相亲相爱的美好爱情,也是中国文艺作品中坚贞不移的
纯洁爱情的化身,备受赞颂。
张大千把荷花和鸳鸯鸟相结合,表达纯洁、美好的中国美术作品。
南宋时期,我国古代画家夏圭曾画过《长江万里图》。
从古至今,很多绘画家都已长江为题材,创作出了很多作品。
张大千多年旅居他乡,愈到晚年,愈是思乡。
所以在张大千的画作中,我们看到很多以祖国的山山水水为题材的作品。
他通过自己的画,来表达思乡之情,藉此表达他的爱国情怀。
《长江万里图》就是其中之一,创作于一九六八年。
当时七十岁的张大千正移居巴西,长江是亚洲最大的河,同时也是中国人的“母亲河”,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发祥地。
张大千是四川人,在《长江万里图》中,他以四川省为起笔,开卷是都江堰的铁索桥,接着,长江奔流而下,越三峡,过江陵,纳百川,最后投入大海的怀抱。
此幅作品长约20多米,画面布局宏大,气脉流畅,繁复变化却又浑然天成,很好的显示了画家深厚的绘画功力,也表现出画家气吞山河气度和胸怀。
从绘画技巧上来看,这也是一幅泼墨泼彩画。
张大千既采用了传统山水画的破墨、积墨、泼墨等技巧,有融汇了西方绘画的泼彩法,很好的传统中国绘画技巧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绘画技巧,这种绘画技巧也是其晚年的主要作画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