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名画赏析之——张大千《爱痕湖》

合集下载

张大千山水画欣赏(十二)

张大千山水画欣赏(十二)

张大千山水画欣赏(十二)张大千山水画欣赏(十二)秋山图设色纸本 1978年作款识:寥寂秋天好,幽原此一过。

花当江郭近,花傍隐居多。

泉石心常在,穷通理若何。

空言五湖上,无地着渔蓑。

戊午之秋,摩耶精舍拈黄姬水句写,八十叟爰。

钤印:张爰之印(白)、大千居士(朱)、摩耶精舍(朱)创作于1978年的《秋山图》是张大千半抽象水墨山水画作的经典代表。

从《秋山图》的整幅画作来看,大泼墨的远山技法近乎抽象,而山石、房屋、树木的点染又将抽象的远山拉回到逼真而灵动的层面上来。

近处细法描绘的树木将无形的江风绘入画面,使得原本抽象的泼墨远山传达出江风拂过山峦的动感,将泼墨的粗糙点化成精致的灵动。

不得不令人惊叹作者天才的神来之笔。

峨眉三顶横幅纸本设色 1978年作款识:千重雪岭栖灵鹫,一片银涛护宝航。

五岳归来恣坐卧,忽惊神秀在西方。

偶忆战时还蜀登峨眉小诗写此,不必尽与境合也。

戊午重九之前二日,八十叟爰。

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峨眉三顶》作于当年重阳节前二日,以早年游览过的峨眉山为忆写对象。

这座距张大千家乡不远的名山,风光秀丽,曾吸引张大千自1939年6月至1948年8月十年间五次登临,其中1944年9月和1945年4月半年间竟两游峨眉。

峨眉山给了张大千极其丰富的创作灵感,在去台和侨居巴西期间,他创作了多幅以峨眉山为题材的画作,如1953年作《峨眉山水图》赠波士顿美术博物馆,1955年在日本东京作《峨眉云霭图》;1960年在巴西“八德园”作《峨眉三顶》;1981年在台北“摩耶精舍”作《峨眉奇峰图》,题诗云:“峨眉山仞插高天,五岳无因与并肩。

削壁云峦看已遍,奇峰朵朵出青莲。

”可见他对峨眉的深情。

本幅《峨眉三顶》题有《游赞峨眉山诗》,说是偶忆,其实是时时在胸的,故在登高思亲的传统节日前后作画如此,自然不是无心之笔。

李永翘《张大千年谱》中也载有张大千同年重阳所作《荷塘图》,并题诗说:“船入荷花里,船冲荷叶开。

先生归去后,谁坐此船来?”两幅在创作时间上如此接近,其题款表意又如此相类,可知张大千当时心境。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35)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35)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35)3025.张大千 1947年作晴霭仙阁立轴题识:晴霭翠纷纷,溪桥水乍分。

山家何处走,松外万重云。

丁亥嘉平月师北苑,蜀人张爰。

钤印:张爰、大千3026.张大千 1947年作秋林晚霭镜心钤印:张爰之印、大千款识:清水石罅咽轻流,晓霭林边溪远眸。

绛黛山峦秋欲暮,江南回梦旧林丘。

丁亥夏写秋林晓霭图用宋人法并拈二十八字时,将归于蜀中也,大千张爰。

3027.张大千夏山萧寺镜心题识:夏山萧寺。

巨师真迹惟故宫雪图、秋山问道图、日本山居图、寒斋江山晚兴卷,他无传者,此图参合秋山、江山二图为之。

爰。

钤印:张爰、大千居士说明:现藏家购自于台湾画廊,据画廊主人说,此作为香港几位士绅,本来要连名送给即将返英的港督,但由于港督没有收,最后由孔祥熙的女婿拿来的。

展览:‚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

张大千前期山水主要学习和临抚石涛、石溪和渐江诸家,四十年代的敦煌之行,促使张大千的山水画发生丕变,呈现新的风貌,四十年代中期起,他上溯宋元,宗尚‚元四家‛和董源、巨然等名家,融入宋元文人画笔墨蕴藉的意趣。

该幅作品为张大千汲取巨然山水画法所作,画面左上侧题识‚巨师真迹惟故宫雪图、秋山问道图、日本山居图、寒斋江山晚兴卷,他无传者,此图参合秋山、江山二图为之。

‛即为明证。

巨然工画山水,师承董源,但风格不同于董源秀逸奇伟,擅画江南烟岚气象和山川高旷的‚淡墨轻岚‛之景,他的重要特点就是在林麓间点缀卵石,玲珑剔透,清晰润透,他的画风对后世江南山水派贡献尤大。

张大千在该幅画作绘制中,细笔皴擦,并以淡赭敷染,画面散发出浓重的湿润之气,且山石顶部的墨点点苔,都延续了巨然画风之精髓。

然该幅画作中,张大千并非对巨然笔墨的完全追摹,他于巨然笔墨之外,能融入己法,笔法纯熟率意。

3028.张大千秋山秋水镜心一九六三年作题识:秋山在望,秋水无边。

扁舟载酒,寻我诗仙。

癸卯(1963年)二月,写似梁年老长兄法教。

名家作品赏析——张大千《慈湖图》

名家作品赏析——张大千《慈湖图》
名家作 品 赏析— — 张大 干《 湖 图》 慈
张大千(8 9 9 3, 1 9 -l 8 )名爰 , 小名季爰 , 四川 内江庄 、 亦俗亦雅 、 玩世而从艺虔 诚 的人 。 当同时代 画家在注重借 鉴西方绘 画样 式技法时 , 他却从极 富生命力 的民间传 统艺术 中获得 创造 的启 示。其晚年 的泼 彩泼
墨, 彻底 走 向抽 象 化 , 成 对 传 统 山水 画 的超 越 。 完
《 慈湖 图》 大片的石青石绿 , 构成斑驳 陆离 的抽象水 墨表现 , 山不似 山、 见 见水不似水 , 千峰 竞雄 , 云蒸 霞蔚 , 恍兮惚兮 , 人心魄 , 撼
具尺幅千里之势。该作品融北宗之骨、 宗之韵 , 南 采大写意之渲 淡, 开现代 山水画之大境 , 逾越 山水之 间的大美之感。
劈 诗| 曳

张大千作品真伪辨析实例(四)-张大千最贵的画5亿元

张大千作品真伪辨析实例(四)-张大千最贵的画5亿元

张大千作品真伪辨析实例(四)张大千最贵的画5亿元张大千作品真伪辨析实例(四)张大千最贵的画5亿元张大千款《山居图》这件署名为张大千的《山居图》(图1,纵141.5厘米、横55.5厘米),是沈阳某拍卖行20XX年秋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的拍品,该公司在这件拍品图片下面有这样几行字的说明:附98年北京市文物鉴定咨询服务中心章津才先生鉴定证书;另附单国强先生为此画鉴定后与此画合影的照片。

著录:四川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张大千巴蜀精品集》第28页。

我第一眼看到这件《山居图》,觉得这一构图形式在我的记忆里有似曾相识的印象,然察其气象,总觉得与张大千先生笔下的山川意趣有着不可同日而语的落差。

既然是似曾相识且又似是而非的画作,我就格外地认真起来。

实践告诉我,作为鉴定家,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需要的是冷静和缜密的甄别,仅凭感觉往往会导致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的误判。

这件《山居图》之所以给我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原来是因为张大千先生创作过构图与此类似的《雅宜山居图》(图2),该图曾71996年在北京翰海以RMBl98.000元拍出。

对这一题材的重复在张大千先生的笔下很类其《巫山清秋图》,反复创作而幅幅有异。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山居图》因有《雅宜山居图》的存在而轻率地予以否定。

因为肯定一件作品与否定一件作品必须以该件作品的笔墨语言特质为依据,尤其是在构图相似且笔墨手段接近的情况下,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我以为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以下便是具体的比较和辨析:一、这两件作品的构图基本是一致的,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出入,唯一的差异是图1相对于图2而言,布局乱而窘迫,设色过“花”,因而显得整个构图琐碎,布局气息不畅,墨色不纯,很有可能是拼凑图2及张大千先生其他山水画而成的。

张大千先生早年浸淫石涛,而石涛则是个中国画“点”之运用集大成者,故而张大干先生用起“点”来也算得上信手拈来,游刃有余,断断不会出现类似图1中那种无感觉、无隋趣、无力度的板结、死且乱的苔点的。

张大千《爱痕湖》拍卖逾亿元

张大千《爱痕湖》拍卖逾亿元
与竞 价。 大 家不仅 为 这 幅作 品本 种 文 化 之 间 》∞ 批
n W O 山水 的现代 性 翻译 , T
t' ’ 大 型 中 国现 代 艺 术展 , 千的 艺术臻 于化 境 的 l ft t 身的魅 力 所 吸 引, 同时也 让 市场 c tr
中 国传 统 艺术 最成功 领 略到 现代 中 国水 墨极 具 冲 击 力 是 艺 术史界 公认 的 张 大千泼彩 山
的 全新 感 受 ,市场 用 顶级 的价 格 水最精彩 作 品 。
证 实 了其无与 伦比的魅 力。 ”
突 围” 9 8 巡 展 。1 6 年
此 件 绢 本 《爱 痕 湖
僮 为 则 为 一泓湖 水掩 映 其间 .湖 的后
画面前 景 为青 翠 山峦 ,后 景 本人 亲 自将 本作赠 予
长 彩 “ ” 出的 山.女 泼 据 中 国嘉德 近现 代 及 当代 书 湖 所见 ,与 张大 千平 生 巨构 《
清 画总 经理郭彤 女士介 绍 : 此幅 张 江 万里 图 》创作 于 同年 ,为Leabharlann 大 于 画面 ; 晰、谨 锄 “
波 爱痕湖》系列中最精彩、尺 静 处于 “ 涛” 问。 大 千名作 是 首 次 出现在 市 场 ,作 千 《
造 物主 是伟 大 的
张 大千 16 98年 所 作 巨 幅 绢 本 泼 岸 又有淡墨、淡彩勾勒 的屋舍。 了如 此 美景 。而 更伟
彩,宽 7 . 6 2厘 米 , 长 24 2厘 作 品采 用的 手 法,为 张 大千 开一 那 些为其 传神 的 艺术 6.
泼 抽 米 。 画面描 绘 的是远 眺 瑞 士亚 琛 代 画 风 的 “ 彩 ”: 象的 墨 与 今 ,市场 也做 出 了回
6 / 书 画 艺 求 ・ 月 号 4 8

张大千最贵金碧山水60幅,摄人心魂,太养眼了!

张大千最贵金碧山水60幅,摄人心魂,太养眼了!

张大千最贵金碧山水60幅,摄人心魂,太养眼了!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绘画大师中,张大千当属最具才情和艺术家气质之人。

就艺术修养论,可谓诗、书、画、印之全才。

其中,又以山水画成就卓绝。

1931年作山水人物张大千的山水画,从清初四僧上溯明仲青藤、白阳至元四家、荆关董巨及敦煌壁画,临摹历代名迹、遍游名山大川,师古而出新,境界高绝。

后期久居海外,直接与西方艺术接触,又致力将西画的长处融于中国画之中,创造了一种被世界所接受的全人类艺术语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33年作拟石涛山水观其画作,风姿清新俊逸,自然流露,使人尘思尽去,雅致自生。

1934年作匡庐观瀑图张大千一生作画勤奋,其创作的精品,难以计数。

30岁以前的画风“清新俊逸”,50岁则趋于“瑰丽雄奇”,60岁以后达到“苍深渊穆”之境,80岁后气质淳化,简淡悠远。

他的作品中西合璧,融古汇今,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最终成为中国现代画坛上最具影响的国画大师,也是为世界文化艺术作出重要贡献的世纪伟人。

1934年作巫山本篇收集的是张大千的青绿山水及金碧山水(60幅)。

1934年作巫峡清秋1934年作巫峡清秋1935年作村林烟暖1935年作黄山文殊院1935年作携琴访友1936年作巫峡清秋1939年作峨眉金顶1939年作山水1939年作蜀山行旅图1940年代作峒关蒲雪1940年作春水待鱼1940年作峨嵋金顶1943年作溪山访友图1943年作闲吟策杖倚天风1944年作青绿山水1944年作秋江泛游1944年作山水1945年作拟北宋人画1945年作山水图1946年作碧树生云1946年作仿董北苑夏山隐居图1946年作仿巨然晴峰图1946年作野水参差落涨痕1946年作山水并行书七言联1946年作太乙观泉图1947年作沧浪渔笛图1947年作仿董北苑溪山雪霁图1947年作仿宋人山寺图1947年作观瀑图1947年作临董源夏山图1947年作临王蒙夏山高隐图1947年作临赵孟俯秋林载酒1947年作拟赵大年湖山清夏图1947年作溪山兰若图1948年作春山楼观图1948年作秋雾游山图1948年作舟闲咏白云1949年作江山无尽图1949年作溪山初雪1949年作行舟图1978年作山水1982年作江南茑乱草如茵村林烟暖峒关蒲雪图峨眉山水。

《张大千作品赏析》

《张大千作品赏析》

在张大千晚年的创作中,泼墨和泼彩的运用让他的作品显得大 气磅礴。虽然看似简单,但层次分明粗中有细。色彩的搭配更 是巧妙,而花卉等题材的创作上,也将文人花卉的笔墨范围拓 展到一个新的境界。比如他经常画的荷花,枝干一气呵成,顿 错有力,在荷花以及荷叶的造型上,通过泼辣的用笔,把荷花 表现的惟妙惟肖,层次分明。大千先生晚年的创作虽然有些近 于抽象,但仍以具象为基础中国画的开拓与创新,在全 面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开创了泼墨、泼彩、泼写兼 施等新貌,给中国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影响广泛而深远。
墨荷
张大千在花卉画中以荷花画居多。 他之所以喜爱画荷花,除其它原因 外,他认为“中国画重在笔墨,而 画荷是用笔用墨的基本功。”并且 还认为画荷与书法有着密切关系。 故此,张大千画荷的作品不但年年 有,而且不断推出新意。形成驰名 中外的“大千荷”。他在三十五岁 时作的《金荷》,就被法国政府购 藏。对此徐悲鸿曾说:“张大千的 荷花,为国人脸上增色”。张大千 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经过不断 的探索和努力,使“大千荷”在中 国美术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不 但爱画荷,也爱种荷。他通过与荷 花朝夕相处,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 高度民主的概括力,长期捕捉荷花 的特征和瞬间的动态,然后用他自 己的审美感和艺术情趣加以提炼、 夸张,使之寓意深刻,生机勃勃。
秋山悬泉
款书:千山渴雨秋如赭, 丛木含风暮色苍,剪取 银河天一尺,石溪六绕 復清湘。 六十八年己未嘉平月擬 石溪石涛两家法合写此 于外双溪摩耶精舍 八十一叟爰 钤印:"法匠"、"摩耶精 舍"、"张爰私印"、"张大 千长寿大吉大利" 70×42cm
溪山古寺
款书:溪山古寺 己未秋日八十一叟爰摩耶精舍 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44×60cm

赏析国画大师张大千作品

赏析国画大师张大千作品

赏析国画大师张大千作品张大千与夫人徐雯波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

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

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他的治学方法,值得那些试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画家们借鉴。

张大千《罗浮山夕照》1941年作张大千是全能型画家,其创作达“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

于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工笔、无所不能,无一不精。

诗文真率豪放,书法劲拔飘逸、外柔内刚、独具风采。

张大千山水四屏 1931年作一、张大千——山水画张大千青绿山水画中,大多画的是中国的名山,例如巫山、峨眉山、庐山、黄山等等。

张大千青绿山水画用的主要颜料就是青绿色,将山景的苍翠欲滴展现的淋漓尽致,不同与古画中的山水画。

醉翁亭记秋江野鹜图湖光山色雪江归櫂图观瀑图云巖图白云隱居漁村夕照秋江独钓山巔閒话李检法定林萧散图金璧双辉—巫峡清秋晴霭仙阁二、张大千——仕女图张大千不仅山水画笔酣墨畅、恣肆淋漓,花鸟画鲜活灵动、形神毕肖,仕女画也细致之极。

著名画家于非闇曾说:“大千人物,尤以仕女最为画道人赞赏,谓能大胆别创新意。

”原因是“他对于女性观察得很精密,能用妙女拈花的笔法,传出女儿的心声,这一点是他的艺术微妙,也是他在女性身上曾下了一番工夫的收获。

”大千先生也曾在一首题画诗中自道:“眼中恨少奇男子,腕底偏多美妇人。

”张大千荷花屏风美女 1966年张大千仕女四屏张大千双美图 1944年张大千鱼篮大土像 1944年张大千三美图 1930年张大千弄玉吹箫图 1934年张大千调鹦图 1934年张大千执扇仕女 1938年张大千仿钱选仕女图 1939年张大千纨扇仕女 1939年张大千观音 1940年张大千柳荫仕女 1941年张大千执扇仕女 1943年张大千唐妆仕女图 1944年张大千蕉荫仕女 1945年张大千仕女 1945年张大千芭蕉仕女 1945年张大千蕉荫仕女 1945年张大千天女散花 1935年张大千蕃女掣庞图 1946年张大千凤冠执扇仕女图 1947年张大千印度仕女 1950年张大千修竹美人 1951年张大千拈花仕女图 1954年张大千孽海花 1956年张大千仕女图 1975年三、张大千——花鸟画张大千的花鸟画,刻意扬弃清末明初那种狂狷不羁的超逸风气,宁愿在优雅中求清逸,既不失院体的工整凝练,又有粗笔写意的画风。

张大千山水画集(上中下)

张大千山水画集(上中下)

张大千山水画集(上、中、下)张大千山水画集(上、中、下)引用山野村夫博客张大千山水画集(上)张大千(1899-1983)国画大师。

原名正权,又名爰、季爰,字大千,别戌大千居士,画室名大风堂,内江人。

幼随母、姐、兄习画,继入重庆求精中学读书。

1917年春随兄张善子留学日本,学习染织技术,自习绘画。

1919年回国居上海,拜曾熙为师习书法。

继拜李瑞清为师习诗词、书法。

1925年在上海举办首次个人展览,崭露头角,从此开始专业画家生涯。

习画以石涛为中心,兼学八大山人、石溪诸名家,吸取古代众家之长。

从20年代起转向外师造化,足迹遍布名山大川。

1936年被聘为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四川,畅游蜀中名胜。

1941年往敦煌莫高窟等地临摹壁画,寻求中国绘画之源。

1948年赴香港、台湾举办画展。

1950年印度举办画展,从此离开大陆,旅居香港、阿根廷、巴西等地。

1956年在法国举办画展时与西画大毕加索相会于毕宅,交流画艺。

1958年在纽约举行的现代美术博览会上其国画《秋海棠》荣获金奖,被誉为“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 。

1969年举家迁往美国居住。

1972年在旧金山举办《四十年回顾展》,总结其走过的艺术历程。

1976年回台湾,1978年在台北外双溪畔建成“摩耶精舍”,从此定居于此。

其国画山水、人物、花鸟兼长,亦工诗词、书法、篆刻,精鉴赏,富收藏,广交游,被誉为“当今世界最享盛名之国画大师”现台北及内江均建有张大千纪念馆。

从落款看可能是膺品名称:张大千1947年作溪山兰若图立轴材质、形制:设色纸本尺寸:120×50cm 介绍:此图为张大千1947年所作。

根据画家本人题记,此图是参仿五代画家巨然笔法而成。

全图采用高远、深远相结合的构图原则,作品既体现了峻岭叠峦的高大雄伟,又通过溪水蜿蜒、楼阁走廊刻画山水的幽远深邃。

全图青绿设色,从而烘托出一派超离尘世、恍若仙境的非凡气氛。

而作品前景徐行的游人,则又与远景的楼阁形成了某种呼应,是张大千意图实现中国传统山水画可游可居之理想意境的迁想妙得。

张大千山水画作品欣赏(一百十九))

张大千山水画作品欣赏(一百十九))

张大千山水画作品欣赏(一百十九))张大千山水画作品欣赏(一百十九)张大千(1899~1983),名权,后改作爰,号大千,小名季爰。

先世广东省番禺县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迁蜀,卜居四川内江。

父张怀忠,早年从事教育,后从政,再改盐业。

母曾氏友贞,善绘事,姊名琼枝,亦善画。

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无所不通。

早期研习古人书画,后旅居海外,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

画风工写结合,晚期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开创了泼墨泼彩的新风格。

峨眉华严顶立轴设色纸本 1948年作(4803万元,2013年5月香港佳士得)题识:(1)峨眉华严顶。

此从罗汉坡回望华严顶也。

青衣江、大渡河、岷江诸水环绕其下,如栏槛间物,垂手可掬,真旷观也。

以北苑、巨僧多家法写之。

戌子春,爰。

钤印:张爰、大千大利(2)云脚生辉,桂梢凝露,此夕飘香千里。

白也狂謌,换清平身世,笑登眺横绝。

嵯蛾,雪点青鬂向老,江山如醉,暂赏江妃倚风鬟,堕翠桊重云,沸海愁翻,水雾华绕,艳锦团光腻。

眷恋雨色晴。

光漳空蒙,天外黯遥山。

隐括《凝眸子》。

正月上洗象池头,识看眉边绿未,拜星月幔。

丙戌中秋,登金顶待月已而微雨赋此。

重书补白。

钤印:可以横绝峨眉巅张大千曾多次游峨嵋山。

《峨眉华岩顶》作于1948年,展现了大千青绿山水之精髓。

在敦煌壁画的影响下,此画宏大壮伟,布局繁复层深,色调丰厚明艳,感觉富丽堂煌。

构图上以游移视点兼取高远、平远和深远之山势;山石和树林的笔法隐隐沴出王蒙与石涛之味道,反映张氏融合前人画山水所长之能耐。

画面远近空间的透视及光影明暗效果非凡,恍如亲历其境,使人感觉豁然开朗。

此画既继承了古代山水名家之精要,又包含着张大千观察自然的生活体验,实为他盛年山水之力作。

峨眉接引殿设色纸本镜心 1948年作(5488万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题识: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

张大千给儿子留下最值钱的遗产

张大千给儿子留下最值钱的遗产

张大千给儿子留下最值钱的遗产今年4月,一些媒体刊登了一条消息:国画大师张大千的一幅画《爱痕湖》,在北京嘉德拍卖公司拍出1.008亿元人民币的天价,这在中国绘画史上是空前的。

当时,我正在美国休斯敦探望大女儿。

说实话,我心里也很激动。

爸爸的画价值连城,能为中国、为东方甚至全世界所认可,是值得庆幸的。

此画如此昂贵,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也有人对我说:“张心庆,你是张大千的女儿,肯定有他的画,不说多,两三张总是会有的……”我哭笑不得。

我不可能逢人就解释,“文革”期间,这些画早就被抄了……过去的事,老重复说也没有意思。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真的,我现在也算得上是个“无产者”。

我后悔吗?怨恨吗?不,什么都不。

人不能抱着过去的恩恩怨怨不放手。

爸爸曾教育过我:“好女不穿嫁时衣,好儿不吃分家田”,人总得自力更生,独立坚强地生活。

这些(画)是有形资产,损失了不算什么。

我心灵的财富,那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宝。

很多年前,我就想写写爸爸张大千,让世人知道,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在一张张绚烂画作的背后,他有着一颗怎样的心灵;作为一位享誉东方的绘画大师,除了有炉火纯青的绘画技艺,他的心中又蕴藏着哪些秘密。

我想,这些才是爸爸留给我最宝贵的遗产。

爸爸教我做人道理1930年,我出生在上海,那时,爸爸31岁。

我们家祖籍广东番禺。

这事儿,爸爸说过不止100遍。

阿公(祖父)原来是个小盐官,阿婆(祖母)是位大家闺秀,聪明能干,诗、书、画、刺绣都很在行,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绣女。

阿婆什么都好,就是爱包办子女婚姻,子女都很孝顺她,也不反抗。

我父母的婚姻就是阿婆包办的,以致他们之间没有感情。

母亲曾正蓉结婚11年,才生了我一个女儿,爸爸的事业心特别强,时常在外东奔西走,很少在家,更何况他们两人是包办婚姻呢。

我一生有过4位母亲。

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爸爸既然组织了这样一个家庭,我也感受到它的温暖,那就接受它吧!我爱我的爸爸,也爱他身边的人,就像我妈妈说的:“我爱我的丈夫,也爱他的父母以及每一位家庭成员。

张大千山水画欣赏(五十五)

张大千山水画欣赏(五十五)

张大千山水画欣赏(五十五)张大千山水画欣赏(五十五)高寻白帝问真原镜框甲戌(1934年)作题识:(1)高寻白帝问真原。

拟吾家僧繇没骨法。

甲戌八月,大千居士。

(2)到此欲骄日月,回头又失蓬莱。

秋风吹出井莲开,何处长安尘壒。

雪下玉龙游戏,月中青女徘徊。

眼前忆着锦江来,今古纷纭玉垒。

调寄《西江月》。

华山看云海作图漫赋。

爰。

钤印:大千居士、大风堂、张爰私印、西川张八、大千豪发1934年的农历8月15,大千昆仲首次游览西岳华山,旬日内遍登华岳五峰,寻幽探奇,写生赋诗,兴致极高,此图题诗《西江月·华山云海》即作于这次华山之游。

用没骨法画巫峡、华山也多在此一时段。

这种没骨重彩山水以色彩取胜,富丽堂皇又不失士气,是大千先生颇为得意的山水画法。

他曾在画作的题识中追溯没骨山水的渊源,“此吾家张僧繇法也,继其轨者,唐有扬升,宋有王希孟,元无传焉,明则董玄宰墨戏之馀,时复为之……有清三百年,遂成绝响”,而他自己则直接接续此一传统。

《高寻白帝问真原》,写杜甫诗意,构图疏阔精致,云山飘渺,杂树错落山间,突显出华山的雄奇。

大千先生也特别善于敷色,朱砂、青绿、白粉、赭石诸色相衬,瑰丽明快,极富装饰性。

南国小景设色纸本 1934年作款识:(1)秋老菊花天,花丛蝶尚妍。

此邦宜捉扇,我辈欲装绵。

满树红堪摘,四山青可怜。

阴晴长不定,客况最颠连。

此予去年十月客香港登太平山句也。

甲戌十一月,写于沽上,爰。

(2)南国小景双幅,似仲渔二兄法家正之。

大千张爰。

钤印:三千大千、大风堂、大千、张爰私印、蜀客1933年大千有香港之游,与黄般若、黄君璧、何冠五、马武仲等把酒论艺,游玩写生。

太平山、屯门、赤柱、青山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大千游兴甚浓,曾感叹:“太平山小景可入画者甚富。

惜当代名家皆不屑为之耳”。

此幅所题五律即《太平山雨景》,大千曾自述:“般若道兄招游太平山,为雨所阻至山半而归。

次日拈此以退笔书之。

”此幅《南国小景》作于次年1934年,大千时客沽上,为回忆旧游所作。

81幅著名中国书画赏析

81幅著名中国书画赏析
【赏析】 华嵒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成就最高的画家 之一。画中有“山人写竹不加思,大叶长竿 信笔为。但恐吟堂霜月夜,老鸦来踏受风 枝。”简短四句诗,表现出画家豪放不羁的 情怀。画面可谓精当简洁,湖石瘦而透,出 于随意变化的湿而整的笔致,修竹新篁,笔 意隽逸。
1
【赏析】 该照片由供职于励志社的蒋介石私人摄影师 胡崇贤摄于张大千寓所摩耶精舍,照片上有 张大千墨笔题字。大千晚年对摄影颇有心得, 常邀好友摄影师来家拍摄,并以诗文入影, 别具一格。
11
【赏析】 《自叙帖》是怀素晚 年草书的代表作。通 篇为狂草,笔笔中锋, 如锥划沙盘,纵横斜 直无往不收;上下呼 应如急风骤雨,可以 想见当年豪情勃发, 一气贯之的情景。称 为中华第一草书。
12
【赏析】 阳朔景色秀丽,穿岩一带尤为人们所喜爱,相传有一首民间歌谣赞美 这个胜景,“金钩挂山头,青蛙水上浮...”白雪石的作品以境取胜,在实 景的描绘中注入感人的空间意象,以桂林漓江山水为题材创作的青绿 山水画最能体现和代表他的绘画风格,被誉为“白派山水”。
年是清朝统治的重要时期,他勤于政务,整顿改革,为乾隆时期的繁荣盛世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
34
【赏析】 以近乎墨黑的背景来突 显菊花,首先打破向来 讲究留白的文人诗画传 统,林风眠在此采用了 “计黑当白”的原则,在 黑色背景中刻画出白色 的菊花与花瓶,观者除 了明亮的主体外,无法 掌握确实的空间感,因 而创造了画面幽深莫测 的感觉,塑造出深沉、 静谧的氛围。
21
【赏析】 “为发大悲意,勤求无上道;远离诸妄想, 随顺於众生。”此联为李叔同出家后的典型 书体。圆润含蓄的线条,疏朗瘦长的结体, 稚拙中带些赢弱,蕴藉和谐、兼疏淡远,是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境界。
22
【赏析】 张大千画荷画得出色,得 益于他爱荷、养荷、赏荷。 他画的钩金荷花富丽堂皇, 没骨荷花清娇秀丽,写意 荷花水墨淋漓,他画的荷 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被世人誉称为“大千荷”, 画出了荷花的神韵。

中国山水名画赏析之——张大千《爱痕湖》

中国山水名画赏析之——张大千《爱痕湖》

商英八班卢安琪201011701360中国山水赏析之——张大千《爱痕湖》一.作者简介张大千是中国著名国画大师画家1899年生于四川内江,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号大千、大千居士。

他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无所不通。

青年时随哥哥到日本京都攻读绘画,又研究染织工艺。

回国后一心向佛,痴于佛学,曾剃度为僧,法号大干,后经还俗,以法号行。

他擅绘画,特别是画荷花及工笔人物,独树一帜,俱臻妙境。

与另一位国画大师齐白石有“南张北齐”之誉。

20世纪50年代张大千旅居海外,在巴西生活了17年,到了1976年移居台湾。

张大千诗、书、画、篆刻样样精通,尤其他开创了淡墨泼色山水流派,推动了现代中国画艺术发展,是中国杰出的艺术家。

他的泼墨画画风工写结合,晚期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开创了泼墨泼彩的新风格。

其代表作品有《爱痕湖》《长江万里图》《四屏大荷花》《八屏西园雅集》等。

二.创作背景《爱痕湖》是中国著名国画大师画家张大千1968年创作的巨幅绢画泼彩。

这幅画的背后有这么一个故事,1965年秋,张大千与友人张目寒等游瑞士,奥地利诸国,在奥地利著名的风景胜地亚琛湖畔(Aachensee),有数日之逗留。

关于此行的细节,张大千在翌年创作的另一本《爱痕湖》落款中,曾这样写道:“年前与艺奴漫游欧洲,从瑞士入奥国,宿爱痕湖二日,曾做此诗以戏之。

"艺奴不知道具体是何人,听名字似是一女子。

文中提到的诗,也见于《爱痕湖》的题款:“湖水悠悠漾爱痕,岸花摇影狎波翻。

只客天女来修供,不遣阿难著体温。

”[4]诗旖旎而侧艳,似张大千经历于亚琛湖畔的,不仅有悦目的美景,也有动心的情事。

张大千将“亚琛湖”译为“爱痕湖”,或取“留情之地”的意思。

远眺爱痕湖所看到的无限波澜壮阔的风光美景使得张大千心情也澎湃无比于是便挥墨画出了这幅传世名作《爱痕湖》三.作品内容《爱痕湖》为张大千1968年所作巨幅绢本泼彩,宽76.2厘米,长264.2厘米,画面描绘的是远眺瑞士亚琛湖所见,为张大千《爱痕湖》系列中最精彩、尺寸最大的一幅。

张大千国画赏析(四)

张大千国画赏析(四)

张大千国画赏析(四)张大千(1899~1983)名权,后改作爰,号大千,小名季爰。

先世广东省番禺县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迁蜀,卜居内江。

父张怀忠,早年从事教育,后从政,再改盐业。

母曾氏友贞,善绘事,姊名琼枝,亦善画。

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无所不通。

早期研习古人书画,后旅居海外,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

画风工写结合,晚期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开创了泼墨泼彩的新风格。

雨后泛艇镜心 1965年作玉照山房图镜心 1965年作(632.5万元,2011年11月中国嘉德秋拍)题识:玉照山房图。

壮为道兄先德读书处。

乱后流寓海峤。

遥诵清芬,嘱作此图。

笔砚荒芜,目昏手拙,有负雅命。

乙巳开岁,大千弟张爰,三巴摩诘山园。

钤印:张大千长年大吉又日利、张爰私印、乙巳、摩诘山园一九六五年,大千先生泼墨泼彩技巧已运用娴熟,笔下佳作纷陈。

时值健康欠佳,却无碍其创作。

本幅完成于八德园休养期间,他自题“笔砚荒芜,目昏手拙”,恐非自谦之辞,但下笔写来仍觉精力充沛,无颓唐委顿之态。

全画以湿墨为主,用笔豪迈粗放,不重细节修饰,而专注于一气呵成之势,除房舍瓦顶较细致勾勒外,余者均以疾速笔势挥洒皴擦于墨彩上,带出大块面的山势外观轮廓,见其绵延迤逶的体貌。

其运笔节奏之迅捷、配合房舍与山峦交接的留白,就如岚气云霞飘荡其间,益显幽深,也使画面产生了极强的流动感。

画中一片苍茫浑然,笔墨交融,似是顺手拈来,随意挥就,了无粘滞,正是画家得心应手之表现,其精彩处可与同年秋的《瑞奥道中》媲美。

招隐图镜框泼墨泼彩纸本 1966年作款识:莫更寒盟负磵阿,十年松已长烟萝。

平分山色重招汝,袛恐黄尘不放过。

丙午七月,写三巴摩诘山园,寄与岭梅四弟,知予望眼欲穿矣。

爰。

钤印:大千唯印大年、己亥己巳戊寅辛酉、大千世界、昵宴楼斗大草堂图镜心水墨纸本 1966年作山水镜片绢本 1966年作本幅以泼墨泼彩写就,细微处点写丛数桥石。

气息氤氲,颇有梅花道人之风,天地浑然一体,气韵顿生,实大千居士泼彩精妙绝品。

胸中乾坤笔底情张大千山水画作品赏析——张大千山水画作品赏析

胸中乾坤笔底情张大千山水画作品赏析——张大千山水画作品赏析

便 使 人 更加
山 川 的
感到 了
向往

种 对祖 国
崇敬

而 人 则更 显

得 虔诚 无 奈
大 有欲 哭 无 泪
欲 呼 无 应 的 悲
怆之 情

也 更使 人 感到 了那 片

渴 望 叶 落 归根
的殷 殷 真情


归祖 国怀 抱
张 大 千 (1 8 9

9


19 83
年 )

川 省 内江 县 人


永不 能忘
山 水 无 言人

有情


张大千的作品 之 所
代 又

感动 了
代观 众


是 由于它们
蕴 涵 着 作 者 对 祖 国 家 乡和 中华
民 族 文 化 的 挚 爱真情

应 该 说

这 类题 材

这 类

意境 的 作品 中不 少
如 此


在张大千的


这 恐怕 不 只 是 张 大 千
而 是

在所有不 论 因何 原
4 8
厘 米
作 于
在眺 望远 方之 余俯 首沉 吟

6/书 画 艺 术
7 月

有所 思





显 然


家是 在 抒
寄托 自己 思 念 故 国 故 乡的

境与情怀


赏至



张大千山水画欣赏(二十二)

张大千山水画欣赏(二十二)

张⼤千⼭⽔画欣赏(⼆⼗⼆)张⼤千⼭⽔画欣赏(⼆⼗⼆)仿董北苑华阳远帆图设⾊纸本 1947年作(520万元,2010年6⽉北京印千⼭)题识:(1)何处闲吹两脚笙,云螺黛髻晕眉青。

凉风帝⼦⼀千⾥,拂⽔飘烟出洞庭。

往岁曾于海上见北苑画洞庭张乐地,潇湘帝⼦游⼤卷于庞虚斋处,此图略师其意。

丁亥之春,⼤千居⼠,张爰。

钤印:⼤风堂(朱)、张爰(⽩)、⼤千(朱)(2)碧嶂遥隐现,⽩云⾃吞吐。

空⼭不逢⼈,⼼静即太古。

丁亥之夏,拈⽯⽥翁句,似⼩珊世萍正之。

⼤千张爰。

钤印:张爰之印(⽩)、⼤千居⼠(朱)题跋:⼤千先师此图正于⼀九四七年,他对董源的⽤笔、布局,⼼摹⼿追,了然于胸。

先师作此画特别重视运笔的俊秀及董源的莽苍深邃的构图⾯貌,此图却为先师的⼀件精⼼巨作,得之如瑰宝。

观之乃福分也。

门⼈王永年题。

钤印:王遐、永年此幅⼭⽔画作于1947年,笔墨简括,⼯、写结合,疏朗、紧凑安排有致。

画⾯结构上松下紧,⽔天相接处,远⼭与帆船使画⾯层次分明;近处,⼭坡平缓,两棵松树张开双臂,欢迎⼋⽅来客;下⽅,亭台楼阁掩映于郁郁葱葱的树⽊中。

远近仅以⼀墙之隔,呈现两种境界,把洞庭湖的美景展现得⼀览⽆馀。

这幅画中,⼤千采⽤了他擅长的皴法。

他认为,画⼭最重要皴法,古⼈有种种名称,只不过就其所见的⼭⽔⽽体会出来的。

应该⽤那⼀种皴法传出,那所见的形状如何,遂名叫作某某皴,并⾮勉强,⾮⽤此皴法不可。

⼭⽔皴法不必拘泥,只要看适于某⼀种,就⽤某⼀种皴法。

南⽅的⼭较平缓,⼟多于⽯,故⼤千采⽤披⿇皴,合乎情理。

华阳仙馆图镜⽚设⾊纸本 1947年作款识:云之杳霭,不知其飘然⽽来,江之浩荡,不知其奔然⽽逝。

⼭之⽽⾼,⽊之繁阴,不知其然⽽结,能会其意于清赏间,⼀⾹⼀茗,⼀动⼀置,何所不可⽿。

丁亥秋⽇,蜀郡张⼤千爰。

钤印:张爰、⼤千⽗、呢燕楼张⼤千⼭⽔不⼊“四王”,从⽯涛⼊⼿⽽直追宋元,标榜⾼格。

此幅为仿五代董源笔意的《华阳仙馆图》,图中⼭⽯以董源之长披⿇皴为之,从画⾯右边取势,层岩叠嶂造⾼远清逸之景,⼀条⽩瀑从中⽽下,击⽔有声。

中国绚烂的泼彩艺术——张大千的《爱痕湖》

中国绚烂的泼彩艺术——张大千的《爱痕湖》

作者: 杨磊
作者机构: 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出版物刊名: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170-170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 艺术;泼彩;张大千
摘要:中国泼彩艺术的创始人——张大千在唐代王洽泼墨画法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西方的绘画的色光,形成一种独特的山水笔墨画技法。

《爱痕湖》一次中西文化的碰撞,擦出了绚烂的火花,笔者认为它是最能代表张大千艺术特色的巨作。

文章将通过一种理性认识和笔墨的形态进行分析,了解中国这种独具特色的水墨语言。

张大千作品赏析

张大千作品赏析

xx作品赏析张大千是我国画坛一位举足轻重的国画大师,在不同的时代,其画风不同。

将近晚年,张大千独自开创的泼彩画法,在我国的绘画领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泼彩画法巧妙的将中国传统绘画技巧与西方绘画技巧结合。

美术作品的鉴赏,和西方绘画不同,中国山水画主要在欣赏画家所要表达的意境,人物画主要在欣赏其神韵,花鸟画主要在欣赏其情趣。

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被称为中国现在画坛三杰(张大千、溥心畲、黄君壁),是一位深受爱戴的伟大艺术家。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

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方面卓有成就。

张大千将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张大千的画风几经改变,到晚年时,自创泼彩画法。

这种画法既保存了中国传统的绘画特色,又融入了西方绘画的技巧)。

主要代表作品:《佳藕图》《爱痕湖》《长江万里图》《四屏大荷花》《八屏西园雅集》。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及不断的被介绍到中国来的西方美术,对古老的中国话形成了有力的冲击,迫使人们认真思考中国画如何发展的问题,从而引起了关于革新中国画的争论以及中国话创作实践中的多种探索。

这些探索逐渐形成了两种类型的中国画:传统中国画和融合型中国画。

前者除部分画家因只是固守前人技巧、风格而使作品缺少新意外,有一些画家则在努力继承传统的同时,力求在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上进行革新创造。

(摘自《美术欣赏》修订版第八讲中国近现代绘画欣赏P51)其中,代表人物有绘画大师张大千。

张大千在传统的中国绘画技巧上,结合西方绘画的色彩关系创作的泼彩法,极具代表意义。

《爱痕湖》是张大千泼彩画法的最具代表性的巨作。

该作品创作于1968年,宽76.2厘米,长264.2厘米。

爱痕湖其原型是瑞士的亚琛湖,张大千游历欧洲,曾在亚琛湖逗留两日,亚琛湖给张大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归国后,他以爱痕湖为主题,创作了许多画作,其中《爱痕湖》尤具代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英八班
卢安琪
201011701360
中国山水赏析之——张大千《爱痕湖》
一.作者简介
张大千是中国著名国画大师画家1899年生于四川内江,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号大千、大千居士。

他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无所不通。

青年时随哥哥到日本京都攻读绘画,又研究染织工艺。


国后一心向佛,痴于佛学,曾剃度为僧,
法号大干,后经还俗,以法号行。

他擅绘
画,特别是画荷花及工笔人物,独树一帜,
俱臻妙境。

与另一位国画大师齐白石有“南
张北齐”之誉。

20世纪50年代张大千旅
居海外,在巴西生活了17年,到了1976
年移居台湾。

张大千诗、书、画、篆刻样
样精通,尤其他开创了淡墨泼色山水流派,推动了现代中国画艺术发展,是中国杰出的艺术家。

他的泼墨画画风工写结合,晚期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开创了泼墨泼彩的新风格。

其代表作品有《爱痕湖》《长江万里图》《四屏大荷花》《八屏西园雅集》等。

二.创作背景
《爱痕湖》是中国著名国画大师画家张大千1968年创作的巨幅绢画泼彩。

这幅画的背后有这么一个故事,1965年秋,张大千与友人张目寒等游瑞士,奥地利诸国,在奥地利著名的风景胜地亚琛湖畔(Aachensee),有数日之逗留。

关于此行的细节,张大千在翌年创作的另一本《爱痕湖》落款中,曾这样写道:“年前与艺奴漫游欧洲,从瑞士入奥国,宿爱痕湖二日,曾做此诗以戏之。

"艺奴不知道具体是何人,听名字似是一女子。

文中提到的诗,也见于《爱痕湖》的题款:“湖水悠悠漾爱痕,岸花摇影狎波翻。

只客天女来修供,不遣阿难著体温。

”[4]诗旖旎而侧艳,似张大千经历于亚琛湖畔的,不仅有悦目的美景,也有动心的情事。

张大千将“亚琛湖”译为“爱痕湖”,或取“留情之地”的意思。

远眺爱痕湖所看到的无限波澜壮阔的风光美景使得张大千心情也澎湃无比于是便挥墨画出了这幅传世名作《爱痕湖》
三.作品内容
《爱痕湖》为张大千1968年所作巨幅绢本泼彩,宽76.2厘米,长264.2厘米,画面描绘的是远眺瑞士亚琛湖所见,为张大千《爱痕湖》系列中最精彩、尺寸最大的一幅。

《爱痕湖》抽象的墨与彩“泼”出的山如海浪般汹涌于画面,清晰、谨饬的房舍静处于“波涛”间的画面。

画面前景为青翠的山峦,后景则一泓湖水,掩映其间;湖的后岸,又有淡墨、淡彩勾勒的屋舍。

作品采用的手法,为张大千开一代画风的“泼彩”:抽象的墨与彩“泼”出的山,如海浪般汹涌于画面;清
晰、谨饬的房舍,则静处于“波涛”间。

构思的宏阔,与细节的清晰,有机地融为一体。

这是张大千化用西方抽象派艺术与中国传统文人艺术的水乳交融之作,也是以现代的语言,对北宋雄伟山水的现代性翻译,不仅是张大千的艺术臻于化境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艺术最成功的“现代性突围”。

画面描绘的是远眺亚琛湖的所见;前景为青翠的山峦,后景则一泓湖水,掩映其间;湖的后岸,又有淡墨,淡彩勾勒的屋舍。

采取的手法,乃张大千开一代画风的“泼彩”:抽象的墨与彩“泼”出的山,如海浪般汹涌于画面;清晰,谨饬的房舍,则静处于“波涛”间。

构思的宏阔,与细节的清晰,有机地融为一体。

四.泼墨绘画手法
泼墨用水的探索,在当今中国画创作中已广泛应用,画家们在实践中创造各种手法,目的是为了释放自我,追求个性鲜明,展示有现代效果的水墨画新风格。

泼墨法是用极湿墨,即大笔蘸上饱和之水墨,下笔要快,慢则下笔墨水渗开,不见点画,等干或将干之后,再用浓墨泼。

即在较淡墨上,加上较浓之笔,使这一块淡墨中,增加层次。

也有乘淡墨未干时,即用浓墨泼,随水渗开,可见韵致。

或者笔头蘸了淡墨之后,再在笔尖稍蘸浓墨,错落点去,一气呵成,即见浓淡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