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队派”VS“条约派”——旧日本帝国海军路线之争

“舰队派”VS“条约派”——旧日本帝国海军路线之争
“舰队派”VS“条约派”——旧日本帝国海军路线之争

“舰队派”VS“条约派”——旧日本帝

国海军路线之争

二战以前,日本海军上下的政治头脑,向来比陆军要高出一个档次。

说来也奇怪,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常以世界战史、国家战略这类看上去

视野宏大的课程为主,相反,海军兵学校却重点教炮术、测量、航海

等操作性很强的实战科目。学成之后,海军官兵思考问题也就比陆军

更为理性务实。比如1922年以裁军为主旨的《华盛顿条约》签订之际,海军大佬加藤友三郎喊出“国防不是军人的占有物”,力排众议,将日本海军总吨位设定在美国的60%,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欧美列强对日本军

力的疑虑。

但要说战前的日本海军都理性务实,也不全对,比如其“舰队派”就是一个反例。

台上开大会台下开小会

一切都要从这个日子开始说: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票崩盘。

那次经济大萧条给世界各国冲击之大,毋庸赘言。时任日本首相乃是

民政党党首滨口雄幸,他一贯奉行精兵简政政策,经济危机来了,他

的改革大斧第一时间砍向烧钱大户——海军。

不止日本,全球目光也聚焦于海军裁军。1922年《华盛顿条约》确定

了英、美、日、法、意五个海军大国的吨位比,但只涉及战列舰与航

空母舰,对巡洋舰就没什么限制。大家也不傻,没限制就肯定会多造,所谓“条约型巡洋舰”在那段时间大行其道,放任下去肯定又是一场军备竞赛。

还是因为经济危机,英国于1930年1月召集海军五大国聚集伦敦,重点商讨巡洋舰与潜艇吨位的比例问题。滨口雄幸当然高兴,派出民政

党二号人物若槻礼次郎作为首席代表前往伦敦谈判,海军大臣财部彪

为首席海军代表。

会议前前后后开了两个多月,最后定下来,日本海军非主力舰总吨位

为美国的69.75%,重巡洋舰总吨位是美国60%,潜艇吨位规模保持

在5.27万吨。

3月26日,日本海军内部就是否接受协议开了个小会。一开始多数人

主张接受谈判结果,岂料半路杀出了海军军令部长加藤宽治,他对上

述比例非常不满意,尤其是日本的重巡洋舰居然只有美国的60%,与

预期的70%差了太多。

第二天,海军小会上的争论传到了内阁,首相滨口雄幸怕天皇裕仁跟

着海军跑,专门去了一趟皇宫。这位老政治家一见到裕仁就开讲大道理:不管国内如何反对,无论国际形势还是国内财政都不容许日本再

扩军了,裁军才是正道!

裕仁没说什么,滨口雄幸就电令若槻礼次郎:签字!

事情还没完。4月2日,加藤宽治也跑去皇宫,代表军令部反对签字。4月21日,海军军令部派出使者去了一趟海军省,痛骂海军省自作主张。

这下有点奇怪了:这个海军军令部到底是什么机构,为什么连海军省

都敢骂?

“条约”对“舰队”曲终人未散

“天皇统帅陆海军”——二战前的《大日本帝国宪法》第11条如是说。

那时候的日本,军权与行政权是平级权力,同归天皇掌控。行政权最

高机构内阁不能过问军权事宜,而内阁下的陆军省、海军省本身属于

军政机构,主管招兵买马、武装训练、评级定衔,但对何时用兵、怎

么用兵无权干涉。军令权各属于参谋本部(陆军)、海军军令部(海军)所有。

问题在于,日本帝国的军政、军令之分不一定那么明确。就在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要签字之前,日本国会第58次特别议会召开,会场上,

在野党政友会的党首犬养毅、干部鸠山一郎(2009年出任日本首相的

鸠山由纪夫的爷爷)发扬了日本政客没事找事的话唠传统,把军备削

减问题从军政问题说成了军令问题,矛头直指日本海军省越权行事,

干涉了天皇对军队的统帅权。日本近代著名的“统帅权干犯”事件爆发。

按理说,军备是后勤问题,明显是军政范畴。但“统帅权干犯”这个标题党一出,很多海军实权派人物自然会生气,生了气自然就不会再看什

么具体细节——日俄战争功勋老臣东乡平八郎就是其中一员,这位年

近八旬的老帅站了出来,成为了所谓“舰队派”(即主张海军扩容)的精神领袖。

精神领袖终归没什么实际用处,但另一位领袖也随之而出,这就是天

皇裕仁的叔叔、海军军官出身的伏见宫博恭王。他声言:“决不允许干

预统帅权,海军省要是干了这事,日本军备就危险了!军备的实际指

挥权应归军令部所有,海军省这种事务机关无权过问!”

皇族一发话,理念之争立刻变成路线斗争。“舰队派”与“条约派”之间吵

得越来越厉害。

既然天皇统帅陆海军,那决定权还是要回到天皇手中。首相滨口雄幸

在议会通过了裁军条约案之后,呈送裕仁。裕仁不理会“舰队派”的反对,批准签订条约。

裕仁之所以批准,倒不是他支持哪一派。正如他自己所言:“哪怕对内

阁上奏案有反对意见,也要给予裁可(同意)”。纵观二战结束以前裕

仁的表现,他在战前最大的特点,就是当政坛出现争执时不选边站队,任由两派各自发展,谁发展好了就奖励,发展不好就惩罚。这种中间

路线固然能明哲保身,帮助他在军部重压下生存下来,成为他在战后

东京审判未受起诉的救命稻草,但对日本日益滑向激进的军国主义道路,显然没有起到有力制约作用。

既然裕仁批准签约,“舰队派”起码表面上是输了,于是海军军令部部长加藤宽治辞职。与此同时,由于受不了“舰队派”攻击,“条约派”干将财

部彪也只能宣布辞职,似乎双方是打了个平手。

但问题没那么简单。1932年2月,伏见宫博恭王就任海军军令部长,

立刻向当时的海军大臣大角岑生施压,将“条约派”一干人马全部提前打

入预备役。而在日本政坛,军人一旦退出现役,就等于走完了整个政治生涯。海军内部逐渐被“舰队派”所蚕食,最终走上了偷袭珍珠港,悍然对美国开战的不归路。

历史上好斗的澳大利亚军队(六)

历史上好斗的澳大利亚军队(六) 澳日二战史(二)日本海军军令部曾经有过一个占领澳大利亚北部的计划,但是这个计划被陆军参谋本部给否决了,因为无法提供所需的陆军兵力。这个计划被否定了之后,军令部又提出来了占领萨摩亚,斐济和新喀里多尼亚的计划,称为“FS作战”,这个作战的目的是“隔断美澳”,就是切断从美国本土对澳大利亚进行增援的路线,这样美国就无法使用澳大利亚作为大本营进行反攻作战。 而山本五十六率领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不同意FS作战,他们自作主张地搞了一个“MO作战”,目的是占领新几内亚的 首府莫尔兹比港。MO作战和FS作战很容易混淆,因为作 战方向差不多,都是在新几内亚岛自西向东运动,但这两个作战完全不是一回事。军令部的FS作战不是为了进攻,而是为了防守,而联合舰队的MO作战就要积极得多,因为莫尔兹比港正对着北澳大利亚,占领了这个地方就能对北澳大利亚施加压力。 无论哪个计划都牵涉到巴布亚新几内亚岛,这是一个位于澳大利亚大陆的北面,面积为78万平方公里的一个巨大的岛屿,面积几乎相当于印度支那三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的面积总和。新几内亚以东经141度线为界,西面是荷兰的殖民地,现在是印度尼西亚的巴布亚省;东面原来是法国殖民地,

叫新爱尔兰,后来新爱尔兰的欧文?斯坦利山脉和俾斯麦山脉南面的部分被昆士兰自治领抢过来了,但是昆士兰的宗主国英国人不干,抢过来改为自己直接领有,随着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亚的独立,英国人就把那块地方给了澳大利亚。欧文?斯坦利山脉和俾斯麦山脉北面的部分则被德国人弄跑了。德国人在南洋一带原来占过不少地方,留下了不少德国地名,像俾斯麦山脉,俾斯麦海什么的。 第一次大战以后德国战败,海外殖民地被各战胜国瓜分,新几内亚岛上的德国部分也给了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岛这就简单地成了荷属和澳属两部分。战后荷属新几内亚一度独立,成立了“西巴布亚共和国”,但立即被印尼出兵占领,并吞为印尼的巴布亚州,而澳属新几内亚于1975年获得独立,就是现在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 不管是不是真的进行登陆作战,日本军盯着的就是澳大利亚这块地方,但澳大利亚可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1942年6月澳大利亚军队就渡海在新几内亚岛东部的米尔恩湾(Milne Bay)开始建设空军基地,准备反攻收回新几内亚岛。日军发现了这个正在建设中的基地之后,派出了两千名海军特别陆战队前去征剿,那时皇军们还没有遇到过敌人,这一派就是两千人说明已经是很重视了,但是克劳斯少将(Cyril Albert Clowes)指挥的澳大利亚第七师的两个旅大约一万人正等着他们呢。

旧日本帝国海军潜艇大全1

旧日本帝国海军潜艇大全(一) 2007-04-13 14:34 第一潜水艇型 第1潜水艇型资料 水上排水量:103 吨 水下排水量:124 吨 水上引擎功率:180 马力 水下引擎功率:70 马力 水上最大航速:8.0 节 水下最大航速:7.0 节 水上续航距离:8.0 节~ 264 海里 水下续航距离:6.8 节~ 20 海里 推进机构:单轴推进 乘员数量:16 名 安全巡航深度:46.0 米 鱼雷发射管:舰首450mm × 1 鱼雷携带量:450mm鱼雷× 2 甲板火炮:无 潜舰载机:无 首舰竣工日:1905年7月31日 同型舰:共5艘、第1 ~ 第5潜水艇 备注: 进口美国霍兰型潜水艇组件在日本完成组装第六潜水艇型

第6潜水艇型资料 水上排水量:57 吨 水下排水量:63 吨 水上引擎功率:250 马力 水下引擎功率:22 马力 水上最大航速:8.5 节 水下最大航速:4.0 节 水上续航距离:8.0 节~ 184 海里 水下续航距离:4.0 节~ 12 海里 推进机构:单轴推进 乘员数量:14 名 安全巡航深度:30.5 米 鱼雷发射管:舰首450mm × 1 鱼雷携带量:450mm鱼雷× 1 甲板火炮:无 潜舰载机:无 首舰竣工日:1906年4月5日 同型舰:唯一1艘 备注: 美国霍兰型潜水艇的日本川崎公司造船厂国产改型 第七潜水艇型 第7潜水艇型资料 水上排水量:78 吨 水下排水量:95 吨 水上引擎功率:250 马力 水下引擎功率:22 马力 水上最大航速:8.5 节

水下最大航速:4.0 节 水上续航距离:8.0 节~ 195 海里 水下续航距离:4.0 节~ 13.5 海里 推进机构:单轴推进 乘员数量:16 名 安全巡航深度:30.5 米 鱼雷发射管:舰首450mm × 1 鱼雷携带量:450mm鱼雷× 1 甲板火炮:无 潜舰载机:无 首舰竣工日:1906年4月5日 同型舰:唯一1艘 备注: 美国霍兰型潜水艇的日本川崎公司造船厂国产改型Ha-1型潜水艦(C-1型) Ha-1型潜水舰资料 水上排水量:286 吨 水下排水量:321 吨 水上引擎功率:600 马力 水下引擎功率:300 马力 水上最大航速:12.0 节 水下最大航速:8.5 节

日本历史大事件年表

日本历史大事件年表 1.先土器时代(?—1万年前) 日本全域出现原始人类活动。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日本列岛形成。大陆人移居日本列岛,成为早期居民。开始制作、使用石器。 2.绳纹时代(1万年前—公元前3世纪) 分为草创期、早期、前期、中期、后期、晩期这6期。 绳纹土器出现,制作技术不断提高。 竖穴居住,瓮棺出现。 陶制或木制的工艺品及屈葬、拔牙习俗盛行。 母系氏族形成,原始农耕出现。后期到晩期间种植稻。 3.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后半) 以种植稻米为中心成立的农耕社会。 北九州地区稻作与金属器出现、弥生土器发达。 大陆系统的磨制石器、铁制工具、木制农具出现。 稻作波及中国、四国、近畿、关东、东北等地区。 大陆青铜器如铜剑、铜铎等传入。 农耕带来的信仰、礼仪、风俗习惯也逐渐传播开来,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当时日本总称为“倭”,分为许多小国。 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奴”国王曾遣使通汉,接受了后汉光武帝所赠与的刻有“汉委奴国王”五字的金印,这枚金印于1784年在福冈县被发现。

4.古坟时代(3世纪后期~7世纪) 4世纪中期,大和政权统一了割据的小国。随着国家的统一,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古坟扩大到全国各地,因此被称为“古坟时代”。 3世纪左右,在奈良县一带兴起了大和国,并且逐渐征服了日本的大部分地区,首领称为“大王”,后来改称天皇。 5世纪,来自朝鲜半岛的外来人带来了铁器生产、制陶等技术,并开始使用中国汉字。 6世纪,日本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传入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致力于政治革新,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 5.飞鸟时代(6世纪末~710) 【こふんじだい】 飞鸟时代,约始于公元600年,止于迁都平城京的710年,上承古坟时代,下启奈良时代。此期以政治中心为奈良县的飞鸟地方(即当时的藤原京)而得名,较为重大的事件有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等。大化改新之后日本进入封建时代。 587年,衣折战役中,苏我马子击败物部守屋,取得对朝廷的控制权。 592年,和苏我氏有姻亲关系的皇族女性丰御食炊屋姬即位为推古天皇。她提名圣德太子(马厩门王子)为摄政进行了以加强皇权为核心的政治改革。圣德太子制定了十二阶冠位和十七条宪法,奠定了中国式的官僚制度的基础;同时还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隋朝学习。 645年,中大兄皇子(天智天皇)和中臣镰足(藤原镰足)合谋刺杀苏我入鹿,结束了苏我氏的专权。同年,孝德天皇即位,颁布大化改新诏,推行大化革新。 7世纪,圣德太子致力于政治革新,并以“大化革新”为契机,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个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时更加积极地摄取大陆文化。至9世纪末期先后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世界现代史论文

世界现当代史论文 题目:日本的参谋们 班级:08历史1班 学号:2008020608 姓名:许强

日本的参谋们 摘要:日本人喜欢把那些飞扬跋扈,欺上瞒下,自以为是而又昏招迭出的人称为“大本营参谋”。今天日本的不少战争幸存者谈起那场战争,就会咬牙切齿地骂“大本营参谋”。在日本,就是极右派,也不敢公开说“大本营参谋”的好话。那么,这“大本营参谋们”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怎没会有这样一群人出现?这群人又干了些什么?确实令人惊奇。 关键字:日本参谋山县有朋陆军士官学校 60多年前日本全民投入侵华战争,也许我们今天还会认为所有日本国民都还像60多年前那样好战,希望吞灭中国。其实不然,当时的日本民众只是受到一群特殊群体的蛊惑,他们利用了国民们对经济危机的不满情绪,向他们做了负面的宣传。直至战争结束,民众才醒悟过来,大骂这一特殊群体。 那么这一群体究竟是什么人呢?是政府的这一群人吗?不是,他们是一群只顾自己升官发财,不管其他厉害关系的人,同时也是一群先天不足、充满政治短视和社会无知的落后于时代的自大狂。 先来看看这么一些人:荒木贞夫、木户幸一、铃木贞一、平沼骐一郎、板垣征四郎、木村兵太郎、东乡茂德、广田弘毅、梅津美治郎、小矶国昭、东条英机、新野直树、大川周明、佐藤贤了、土肥原贤二、松井石根、大岛浩、重光葵、永野修升、松冈洋右、冈敬纯、岛田繁太郎、桥本欣五郎、南次郎、贺屋兴宣、白鸟敏夫、烟俊六、武藤章。这是些什么人?这些可都是二战时日本响当当的人物,也是东京审判时被正式起诉的28名甲级战犯。那么划的横线是什么意思?很简单,这些划横线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当过参谋。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甲级战犯中大多数都是当过参谋的人,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那群在大本营呆过的人。还有好多乙级、丙级战犯同样都是出生于这个大本营。正是这群大本营的参谋们将整个日本帝国逐渐拖入战争的深渊,直至崩塌。那么是什么成就了这些参谋们这么大的能耐,能比将军还牛,比政府还牛?这还得回到日本明治维新时代寻找原因。 一、日本参谋们的由来 日本近代陆军(即所谓的“大日本帝国陆军”)一般认为是起源于明治维新后的1871年,从萨摩、长洲、土佐这三个藩献给天皇的6300名“御亲兵”开始的。这些“御亲兵”当时是忙得昏天黑地,干嘛?忙于镇压各地藩主士族的反叛。到了1877年,一场被称为“西南战争”的大规模反叛发生了。被内讧下台的明治维新的最大功臣,陆军大将、前近卫都督的西乡隆盛带着几万人向北进军,叫囔着要去东京和政府谈谈。 这样一来,明治政府可慌了,赶紧派了个文官叫炽仁亲王的做征讨总督,又找了两个武将陆军中将山县有朋,海军中将川村纯义帮忙做参军,带兵前去镇压,打了七个多月,叛乱总算是镇压下去了。明治政府军的实力当时可是大大超过叛军的,可这仗怎么打了七个月?于是开会总结,开了好久,总算是得出结论了:文官掌握了统帅权。文官不是武将,不知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什么事情都要请示汇报,把个战机给延误了。还有一条就是参谋的水平太差,一个好招儿想不出,还尽出些臭招儿。 这边总结会还没开完呢,那边又出事了。什么事?西南战争打完了,得论

北洋兴亡史的观后感

北洋兴亡史的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小编整理的杨善洲电影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北洋兴亡史的观后感(一):观看电影《杨善洲》后,我心潮澎湃,深受教育与鼓舞。该片讲述了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一心为民的感人事迹,电影的一些情景此刻仍记忆犹新。 北洋海军兴亡史观后感北洋海军兴亡史记录了北洋海军建立发展及在甲午海战后全军覆没的历史。 1894,中国农历甲午年。中国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展开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蒸汽铁甲大海战。这场战争惊醒了中国亿万国民,更震惊了世界。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了。曾经威震东亚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大清王朝苦心经营的万里海防轰然洞开。“将士遍洒汪洋血,浊浪滔天祭海殇。”东经123度40分,北纬39度28分。这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坐标,更是一个让国人难以释怀的历史坐标,它,就是中国黄海大东沟。甲午,120年前的甲午,这里血火海洋,壮士海殇。甲午,今又甲午,血写的历史不会抹去,回眸感伤。“甲午,甲午战争给我们带来了耻辱,但正是有了这肝肠寸断的耻辱,大清王朝才土崩瓦解。甲午,甲午战争给我们带来了觉醒,甲午战争中沉没了历史的北洋舰队,升腾的是不屈不

挠的中华海魂!勿忘国耻、知耻近乎勇,让海洋、海权、海军鼓荡起建设海洋强国的风帆,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启航!”这是主题曲《龙旗舰队》。甲午战争是我们中国的耻辱,我们不能忘掉国耻,这是我们被别的国家瞧不起,被别的国家欺负,在他们眼里,中国很弱小,我们战胜不了他们,这时,我们一定要鼓起强国的风帆,为复兴的梦想前进,这样,我们就可以强大起来,不再懦弱了。 我们的国家设备很落后,其他的国家都是很强大的,我们应该时时刻刻维持海洋的安全,加强海上安全力量,建造新的炮弹鱼雷什么的,这样我们才能追上其他国家,不被他们欺负。保护海洋是最重要的,海洋是什么?它是保护中华民族的天然长城啊!没了它,就相当于没了保护罩,这样的中国是更为弱小的。我们一定要凝聚建设海洋、维护海权、加强海防的思想共识;传递强烈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建设海军、发展海军。 甲午战争是国耻,我们必须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战胜别人。想要实现复兴,需要进一步增强我国的海洋观念,强化海权意识,提高保护海洋的能力,做到勿忘昨天的耻辱,无愧今天的使命。让我们为建设海洋强国和强大人民海军,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而努力吧! 北洋兴亡史的观后感(二):暑假的一天,爸爸对我说:“今天晚上开始播出一个关于甲午战争的纪录片,你应

日本海军舰艇一览

大日本帝国海軍艦艇一覧移動: 案内、検索 大日本帝国海 軍 海軍省 軍令部 艦政本部 航空本部 外局等一覧 鎮守府 警備府 要港部 連合艦隊 艦隊編成 海上護衛総司 令部 海軍航空隊 海軍陸戦隊 学校一覧 日本海軍の歴 史 日本海軍の軍 服

階級一覧 艦艇一覧 兵装一覧 表示?ノート?編集? 履歴 大日本帝国海軍艦艇一覧(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かいぐんかんていいちらん、List of Japanese Imperial Navy Naval ship)は、明治維新から太平洋戦争(大東亜戦争、第二次世界大戦)終結の間に、大日本帝国海軍が保有または、保有を計画した艦艇の一覧である。現段階で、この一覧は全艦艇の網羅には程遠いものである。この一覧はウィキペディア内に記事があるかを確認する便宜のためにあり、新規記事が到着したときにはここに追加される。 なお、陸軍船舶兵が保有していた船舶は大日本帝国陸軍兵器一覧#船舶を参照 なお、艦種類別及び等級については、基本的に竣工時とする。終戦までに廃止された類別についてはその限りではない。また特記すべき変更がある場合はより重要と思われる類別に分類し、航空母艦への改造など変更前後の両方とも重要な場合は両方に分類する。日本海軍の艦種類別の変遷、大日本帝国海軍艦艇要目解説については、別稿で記述する。 目次 ? 1 黎明期 o 1.1 軍艦 o 1.2 運輸船 o 1.3 練習艦 o 1.4 御召艦 ? 2 艦艇 o 2.1 軍艦 ? 2.1.1 戦艦 ? 2.1.2 巡洋戦艦 ? 2.1.3 航空母艦 ? 2.1.3.1 商船改造航空母艦 ? 2.1.4 巡洋艦 ? 2.1.4.1 等級制定以前 ? 2.1.4.2 装甲巡洋艦 ? 2.1.4.3 防護巡洋艦 ? 2.1.4.4 一等巡洋艦

日本帝国海军战列舰大全

金刚Kongo 比睿Hiei 榛名Haruna 雾岛Kirishima 扶桑Fuso 山城Y amashiro 伊势Ise 日向Hyuga 长门Nagato 陆奥Mutsu 大和Y amato 武藏Musashi “金刚”号(Kongo) “金刚”号(こんごう)是日本海军战列巡洋舰金刚级的1号舰。经过2次大幅度改装后变成高速战列舰,并在太平洋战争中表现活跃。也是是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使用唯一的外国制造的主力战列舰。舰名的出处是按照巡洋舰命名方式以大阪府的金刚山来命名。日本海军命名惯例是参照日本舰船命名惯例的。日俄战争结束后的1907年决定建造,最初计划是装甲巡洋舰。但有鉴于英国1906年计划的革命性设计的战列舰无畏号战列舰完成,及其后1909年比無畏級更强的超级无畏級戰艦猎户座級动工,因此于1911年金刚改为建造成战列巡洋舰。而当时日本海军于1907年计划的國産战列巡洋舰河内级正在建造中,但在构想和技术上的均落后于欧美海军列强建造的战列舰,因此金刚建造过程中同时有引进英国技术和设计的目的,日本日后还依据随金刚引进的设计图自力建造了3艘同级舰。原本是作为轻防御的巡洋戦舰,但在第一次改装时虽然强化了防御力但仍并不充分。而在日德兰海战以后、面对远距离炮战中大口径炮弾呈大角度落下的状况,防御更明显薄弱。亦因为其他日本战列舰为舰体的主要部分作重点的防御,而显得金刚级不论甲板的全体防御、装甲都是普遍薄弱(简单来说,由于吸取了需强化金刚级水平防御的教训,所以其后在其他的日本战列舰中开始设置有效的水平防御)。 但是,本级在改装后成为日本战列舰中唯一能超过30节的高速,因而最适合成为空母机动部队的随伴舰,4只同级舰亦是在参战中以舰龄最老的战列舰身份活跃。金刚在太平洋战争开战时与与同级舰榛名共同执行南方攻略部队的支援任务,并与进出新加坡的英国海军最新锐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对峙但没有交战的机会。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攻防战中与日本战列舰榛名初次炮击亨德森机场飞行场,令飞行场一时间不能正常运作。在马里亚纳海海战以作为机动部队的护卫出击,而在莱特湾海战中在萨马耳岛遭遇敌舰队并向其攻击,当中其最大贡献是击沈护卫空母甘比尔湾号。由于在莱特湾海战有所损伤,因而回航日本,但在台湾海峡被美国潜艇海狮号的鱼雷攻击沈没。当时金刚舰龄己有30数年且不断老化,而为了高速回避潜艇(引擎损害轻微),令水中铆钉铆接破损部分的裂痕慢慢伸延,结果仅仅2枚鱼雷就令岛崎利雄舰长、铃木义尾司令及以下1300名乘员与舰一起沉没。在日本战列舰中唯一被潜艇击沈。(但,有说武藏亦是因潜艇而沈没)。其慰灵碑位于长崎县佐世保市的旧海军墓地东公园。

大日本帝国陆军联队列表

大日本帝国陆军联队列表为以总结大日本帝国陆军联队编制单位列表。 目录 [隐藏] 1 步兵联队 1.1 独立步兵联队 1.2 近卫步兵联队 1.3 台湾步兵联队 1.4 支那驻屯步兵联队 1.5 机动步兵联队 1.6 后备步兵联队 1.7 近卫后备步兵联队 2 战车联队 3 骑兵联队 3.1 捜索联队 4 炮兵联队 4.1 师团野?山炮兵 4.2 机动炮兵联队 4.3 师团迫击炮联队 4.4 独立野炮兵联队 4.5 独立炮兵联队 4.6 独立山炮兵联队

4.8 重炮兵联队?独立重炮兵联队 4.9 要塞重炮兵联队 4.10 炮兵情报联队 4.11 骑炮兵联队 4.12 其他炮兵系联队 5 高射关系部队 5.1 高射炮联队 5.2 防空联队 5.3 其他 6 工兵联队 6.1 独立工兵联队 6.2 铁道联队 7 辎重兵联队 7.1 近卫辎重兵联队 7.2 独立辎重兵联队 7.3 自动车联队 8 混成联队 8.1 独立混成联队 9 电信联队 10 船舶部队

10.2 船舶炮兵 10.3 船舶通信联队 11 航空部队 11.1 航空联队?飞行联队 11.2 航空通信联队 11.3 航空情报联队 11.4 其他 ?12 空挺部队 ?13 特设联队 ?14 其他联队 ?15 关连项目 ?16 注释 ?17 参考文献 ?18 外部链接 步兵联队[编辑] 1~100 ?步兵第1联队?步兵第2联队?步兵第3联队?步兵第26联队 ?步兵第27联队 ?步兵第28联队 ?步兵第51联 ?步兵第52联 ?步兵第53联

?步兵第5联队?步兵第6联队?步兵第7联队?步兵第8联队?步兵第9联队?步兵第10联队?步兵第11联队?步兵第12联队?步兵第13联队?步兵第14联队?步兵第15联队?步兵第16联队?步兵第17联队?步兵第18联队?步兵第19联队?步兵第20联队?步兵第21联队?步兵第22联队?步兵第23联队?步兵第24联队?步兵第30联队 ?步兵第31联队 ?步兵第32联队 ?步兵第33联队 ?步兵第34联队 ?步兵第35联队 ?步兵第36联队 ?步兵第37联队 ?步兵第38联队 ?步兵第39联队 ?步兵第40联队 ?步兵第41联队 ?步兵第42联队 ?步兵第43联队 ?步兵第44联队 ?步兵第45联队 ?步兵第46联队 ?步兵第47联队 ?步兵第48联队 ?步兵第49联队 ?步兵第55联 ?步兵第56联 ?步兵第57联 ?步兵第58联 ?步兵第59联 ?步兵第60联 ?步兵第61联 ?步兵第62联 ?步兵第63联 ?步兵第64联 ?步兵第65联 ?步兵第66联 ?步兵第67联 ?步兵第68联 ?步兵第69联 ?步兵第70联 ?步兵第71联 ?步兵第72联 ?步兵第73联 ?步兵第74联

日本海上自卫队编制

日本海上自卫队 摘要 海上自卫队(Japan Maritime Self Defense Force:JMSDF)是日本自卫队的海上部份,成立于1954年7月1日。由于日本不能拥有军队,而且采取专守防卫的立场,因此原则上不配备具侵略性的舰种(如航空母舰、巡洋舰与核子动力潜艇)。其主要任务是防卫日本领海,但近年来开始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目前兵力约44000人左右,拥有各式舰艇152艘。与陆上自卫队不同,海上自卫队沿用了大日本帝国海军(1872-1945)军旗。 由于吸收了太平洋战争的经验,海上自卫队以对于反潜与扫雷的高度重视而闻名,训练也集中在这两项,这两项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的长处。弱点则是上述武器面对空中武力显得脆弱,必须依赖航空自卫队,而航空自卫队的主要任务是防卫日本岛屿。 下面是海上自卫队官方网站说明的主要工作内容: 我国是一个岛国,由四个方向的大海所包围。这意味着,对我国的主要威胁来自于海上。此外,我国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90%以上国民生活的物质基础要依赖于海外物资进口,所以我国要充分利用海上运输网络,从世界各地获得我们需要的资源。新的国家防卫计划指出,根据新的安全环境,采取多样的应急方案以有效应对新威胁,更积极进取的努力,为改善国际安全环境。此外,原来海上自卫队的防卫政策主要是防御,但是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为了应对可能遭受入侵的情况下,海上自卫队应在各自的领域内采取更加积极进取的态度以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同时为了实现这一目,海上自卫队的各种制度应保证自卫队能高效率的工作。(个人翻译的,不对的地方忘指正) 1.组织结构 1.1海上幕僚监部(海军参谋部) 海上幕僚监部是海自的统帅机关,相当于海军部。主力部队全部编为自卫舰队,相当于旧海军的联合舰队,地方队进行警备与支援,另外还有其它后勤与业务部门。 ⑴总务部 ⑵人事教育部 ⑶防卫部

历史上日本的海军和陆军斗了八十年,互相都看不上眼,陆军造航母,海军造坦克!

说起旧日本的军队,最大的奇葩之处就在于海陆军相互看不上眼。陆军认为海军愚蠢,海军认为陆军马鹿(日语中的混蛋)。陆军认为只有自己保持了日本武士道的传统,对于成天装西洋范的海军是忘记先祖;而海军则高捧着咖啡杯,对于只会吃大蒜的陆军也是极其鄙视。 明治维新之后,天皇发动了西南战争,曾经隶属于各藩的军权逐渐集中在了天皇的手中,逐渐形成了近代的旧日本军队。不过,旧日本军队仍然有着很浓的藩阀的气息。当时的陆军出身于长州藩,而海军出身于萨摩藩,两个藩之间更是势同水火。在明治天皇这种猛人面前他们还能老老实实的保持合作关系,可是到了昭和年间,矛盾就集中爆发了。

1936年2月26日,日本陆军下层军官发动了兵变,甚至干掉了海军大将斋藤实。海军火了,你竟然敢动我的人?派遣军舰进驻东京湾,战列舰的火炮甚至直接对准陆军的基地。幸好兵 变后来被镇压,否则可能陆海军就真的起内战了。 而到了二战时期,两支军队就更加瞅不顺眼了。作为一个国土面积狭小,资源不足的国家, 海陆军应该齐心协力,互相配合。可是日本倒好,海陆军各搞自己的一套。海军为了打造自 己的地面部队,甩开陆军自己造坦克,结果造出来的坦克常常抛锚;陆军为了运输自己的部队,甩开海军自己造航母,结果还没用上几回,就被美国海军送去见天照大神。海军采用13 毫米口径作为机枪标准口径,陆军就一定要用12.7毫米的,不为别的,就为赌一口气!这导 致战场上同时日军弹药系统却极其复杂,后勤运输都不能配套。为了表示与对方的不同,海 军机械的螺丝要往左拧,陆军的要往右拧。一根筋的日本人在内斗上充分表现了自己的二杆 子精神,不折腾到底不罢休。

到战役规划阶段更是这样,1943年,海军没和陆军打招呼就登陆瓜岛,结果被美军一阵招呼。没办法,打陆战又不是海军的特长。于是他们就像陆军求救。海军向陆军谎报岛上只有一千 多美国兵。于是陆军只派出了一千多人增援。可是,岛上却整整有美军一个师!这千号日本 兵就成了美国坦克履带的润滑剂。到了1944年,日本海军航空兵和美军舰载航空兵决战台湾,被杀的大败。为了掩盖自己的失败,海军谎称自己全歼美国海军。傻乎乎的日本陆军还真信了,第二天就派遣飞机挑衅美国佬,结果分分钟被教做人。 看来,日本海军二战中最大的对手是美国人,而日本陆军二战中最大的对手却是日本海军。

1946年国民党陆军军服、帽徽和肩章

1946年国民党陆军军服、帽徽和肩章和日本军衔

当时日本陆军的职务编制军衔(仅为参考): 陆军大臣——元帅、大将; 陆军参谋长——元帅、大将; 总军(1945年计划编成,未及实现即投降,相当于方面军)司令官——元帅、大将,总军参谋长——大将、中将; 方面军(方面军)司令官——大将, 方面军参谋长——中将; 军(集团军)司令官——中将,

军参谋长——少将; 师团长(师长)——中将,后期多为少将 师团参谋长——少将、大佐; 旅团长(旅长)——少将、大佐, 旅团参谋长——大佐、中佐; 联队长(团长)——大佐、中佐, 副联队长(副团长)——中佐、少佐; 大队长(营长)——少佐、大尉; 中队长(连长)——大尉、中尉; 小队长(排长)——中尉、少尉; 司务长——准尉、曹长; 小队副(副排长)——曹长、军曹; 分队长(班长)——军曹、伍长; 组长——伍长、上等兵。 备注:陆军、海军元帅是荣誉军衔,是对“为大日本帝国建立了特殊功勋的陆海军大将的嘉奖”。在服饰上,元帅在着常服时佩戴“元帅章”,着礼服时与一般大将在服饰上有明显差异。(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日本决定废监军部,改设元帅府为最高的军事咨询机关。元帅府配备元帅若干人,"由日本天皇就陆海军大将中选任,颁赐元帅封号,担任军事顾问及检阅陆海军等任务"。) 二战日本陆军的常服军衔标志,1938年以前使用肩章,以后使用领章,1943年后,士官(军官)、准士官(准尉)另加袖章。其领章、肩章的衔级表达方式一致:将官满金底,大将(上将)三颗樱星、中将二颗樱星、少将一颗樱星;佐官(校官)金边(指肩章、领章的两条长边,下同)二杠,大佐(上校)三颗樱星、中佐(中校)二颗樱星、少佐(少校)一颗樱星;尉官金边一杠,大尉(上尉)三颗樱星、中尉二颗樱星、少尉一颗樱星;士官生(军校学员,不是军衔)金边;准士官(准尉)金边一杠无星;下士官(军士)一杠,曹长(上士)三颗樱星、军曹(中士)二颗樱星、伍长(下士)一颗樱星;兵以樱星多寡区分衔级,兵长一杠无星、上等兵三颗、一等兵二颗、二等兵一颗,新兵(不是军衔)无星。边、杠用金属丝或丝线刺绣,樱星用铜制。

旧日本海军兴亡史

日本法律文化期末论文题目:旧日本海军兴亡史 学生姓名李义杭 学号2014105138 院系外国语学院 专业商务英语 年级2014

摘要 旧日本海军是1872年(明治4年)至1945年(昭和20年)大日本帝国的军队组织。有时会用“日本海军”或“帝国海军”来称呼。战后,日本方面也称其为“旧日本海军”、“旧帝国海军”。大日本帝国海军在战败后的1947年(昭和22年)因要符合“日本国宪法第九条”而解散,新建了“日本海上自卫队”。本文将简要叙旧日本海军在历次海战中的表现,揭示旧日本海军的发展。 关键词:旧日本海军日清战争日俄战争太平洋战争 一旧日本海军兴亡史概述 旧日本海军始创于明治维新前。“黑船事件”结束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历史,日本开国后,西方列强在日本倾销商品,收购原材料的同时,也将先进的军事武器和战略思想传到日本。幕府中较开明的人士认识到了学习西方武器与战略思想的必要性,他们以荷兰为师,聘请荷兰军官做教官,选拔优秀的人才向当时的海洋霸主学习现代海军战略战术,并在荷兰工程师的指导下建造新型的蒸汽战舰。3 O年代开始,日本在西太平洋地区开始扩张,这严重威胁了美英等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终于逼得美英等国联手对日进行石油禁运,这掐断了日本发展的命脉,这迫使日本在1941年12月铤而走险袭击珍珠港,挑起了太平洋战争;在战争初期,日军趁美国未作充分准备之际在西太平洋大打出手,占领大量的美

英殖民地,建立了面积一个超过日本本土10倍的“大东亚共荣圈”。不过,随着联合舰队主力在中途岛和瓜岛争夺战中遭遇重创,飞机舰艇损失惨重,限于日本有限的国力,其损失远远超出补给能力,同时美军的军备建设速度加快,日本海军连战连捷的势头终于不复存在。随后,在经历了拉包尔,莱特岛,菲律宾和硫磺岛一系列失败后,1945年4月,著名的“大和”号战列舰在支援冲绳岛的“菊水一号”特攻作战中被击沉,日军舰队主力宣告覆灭,在1945年7月28日的吴港大空袭中,日军残余的大型舰艇均被击沉或击伤,日本海军彻底失去战斗力。1945年1O月,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部被盟军司令部改名为“第一复员省”从事日方海外战俘遣返活动,标志着称霸西太平洋近70年的旧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彻底覆灭。 二旧日本海军在历次海战中的表现 (1)日清战争(1894-1895) 日清战争(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终于在1894年(明治27年)8月1日正式开战,虽然在之前已经有了几次交战。9月17日,日本海军在鸭绿江口的“黄海海战”中重创了北洋水师,中国海军舰队损失了十二艘军舰里的八艘。虽然日本海军在这次战役中获得了胜利,但是日本海军军舰无法有效的击穿中国海军的两艘由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制造的战列舰(“定远”最终被鱼雷击沉,而“镇远”则被虏获)。此次交战让日本海军注意到了对大型战列舰和小型攻击型舰艇的需求。根据随后在1895年(明治28年)4月17日签订的“下关条约”(马关条约),台湾和澎湖群岛分别被转移到了日本政府的管辖下直到了1945年(昭和20

《明治宪法》体制的四大支柱机构

《明治宪法》体制的四大支柱机构 摘要:1889年日本颁布了第一部宪法《明治宪法》。明治宪法下设众多的国家机构,这些国家机构根据《明治宪法》的规定划分职权,各自依照职权的性质和范围管理社会、维护社会秩序。在众多的国家机构中,内阁、帝国议会、枢密院和军部处在国家政治权力中心,属于宪法体制的四大支柱。本文欲通过对四大支柱机构的介绍,加深我们对日本近代政治体制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明治宪法》内阁帝国议会枢密院军部 《明治宪法》即《大日本帝国宪法》,是日本基于近代立宪主义而制定的首部宪法。这部宪法公布于1889年(明治22年)2月11日,并于1890年(明治23年)11月29日施行。 《明治宪法》体制下,天皇居于该宪法的核心地位,掌握国家大权。其下有内阁、帝国议会、枢密院和军部这四大支柱机构,辅弼天皇,代天皇行使其立法、行政、军事大权。 一、内阁 日本于1885年末废除了太政官制,建立起了内阁制度。1885年12月22日,第一届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基于《内阁职权》组成了第一任内阁。 (一)内阁的性质和地位 内阁是天皇制下的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代天皇行使国家行政权的执行机关。内阁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一系列的行政管理活动,贯彻天皇的意志。明治宪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国务大臣辅拥天皇而负其责任;凡法律、敕令及有关国务之敕诏,须有国务大臣之副署”。从字面上看,内阁对于法律、敕令等决策有批准权,如果内阁不希望某个决策通过,可以不副署。但是在实际运用中,由于明治宪法第十条规定“天皇规定行政部门之官制及文武官员之俸给,任免文武官员”,而内阁中的国务大臣都是该条所述的文武官员,因此,第五十五条第二款可以说是摆设。由此可见,相对于天皇的绝对统治权,内阁处于从属地位。 (二)内阁的组成和任期 根据1885年12月颁布的《内阁职权》和1889年12月颁布的《内阁官制》规定,内阁由内阁总理大臣(首相)、各省大臣以及书记官长、法制长官组成。内阁的直属机关包括内阁书记官局、记录局、内阁文库、会计局、官报局、修史局、法制局和赏勋局。内阁下辖外务、内务、大藏、陆军、海军、司法、文部、农商、递信等省。 内阁并无固定任期。《明治宪法》中并未提到“内阁”、“内阁总理大臣”等词语,只在第五十四条、第五十五条、第五十六条提到“国务大臣”的内容。这种情况是由于《明治宪法》规定了天皇对文武大臣的任免权,内阁的更迭是天皇的权力事项。这种权力机制使得内阁固定任期制度变成不可能。宪法制定者在解释这一情况时说:“大臣对国法负有责任,而裁制其责者乃君主而非人民,因为君主拥有国家的主权……故大臣对君主负直接责任,而对人民负有间接责任……

从“九一八”到“卢沟桥”:日本军部的“民族切腹”之路

从“九一八”到“卢沟桥”:日本军部的“民族切腹”之路 从“九一八”到“卢沟桥” 1937年7月8日凌晨5点54分,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接到了支那驻屯军的紧急电报。电报称:“因遭到射击,随即进入对敌状态,已开始要求谢罪等交涉工作。”当天早上,日本陆军省向首相近卫文麿报告了此消息。当时近卫文麿内阁刚刚成立一个月。听完内阁书记官风间章的汇报后,近卫文麿的第一反应却是:“该不会是日本陆军的阴谋吧?”近卫之所以会怀疑此事是日本陆军方面的阴谋,自然是因为近六年前的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了所谓“满洲事变”。事变之初,日本陆军方面一度无视若槻礼次郎内阁“不扩大事态”的方针,反而大举动员兵力甚至径自调动驻防朝鲜的日军驰援东北,在短短数月间几乎占领了中国东北全境。在事变期间,时任陆军大臣南次郎就曾露骨地表示:“军部希望一举解决满蒙问题。万一政府不同意军部此案,那么军部为达此目的,不惜推翻政府。”

九一八事变当夜,时任奉天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发给参谋本部的电报。1931年12月,若槻内阁倒台,接任首相的老牌政客犬养毅曾派遣秘使赴华讨论和谈事宜。然而,犬养毅内阁既无法掌控前线动向,也难以贯彻其政策。到头来,日本政府只能继续追认乃至纵容军方在东北的行动。1932年,在日本陆军的一手扶持下,伪“满洲国”正式成立。面对军方立下如此惊人的“战果”,日本政府自然不可能再予以追究,因为“胜利者是不应该被指责的”。事实上,“胜利者”非但没有被指责,更获得了举国上下的支持。 九一八事变后走马上任的美国驻日本大使约瑟夫?格鲁(Joseph Grew)对此情形有过生动的描述:日本在国联等国际外交场合因九一八事变遭遇指责后,百姓倾向于将责任归咎于外务省而非军方。在军国主义宣传下,日本百姓成了支持军方冒险的民意后盾。于是,这就形成恶性循环,军队的势力愈加膨胀。在国内经济形势不断恶化的背景下,军方激进派除了对外军事冒险外,也开始采取近乎“恐怖主义”又或是武装政变的方式来刺杀政府高官。 例如,在1932年的五一五事件中,海军少壮派军人刺杀了包括首相犬养毅在内的多名政府高官。结果在审理此案时,却引发了全国范围内民众请愿求情的浪潮,数十万人写信乃至写血书、自斩手指来要求为凶手们减刑。在格鲁看来,“纵有胆大而孤立无援的自由主义者(如西园寺公望)在那里抨击军部,但结果对政府政策往往还是没有任何影响。” 日本畸形的军政体系 另一方面,日本军方之所以能够无视政府政策,擅自策划、执行类似九一八事变这样的巨大阴谋,在造成事实后又能迫使政府追认,除了个别军官

旧日本海军联合舰队舰艇

金刚级:金刚比睿榛名雾岛 扶桑级:扶桑山城 伊势级:伊势日向 长门级:长门陆奥 大和级:大和武藏 航空母舰 舰队航母:改造轻型航母: 凤翔级:凤翔祥凤级:祥凤瑞凤 赤城级:赤城龙凤级:龙凤 加贺级:加贺千岁级:千岁千代田 龙骧级:龙骧大鹰级:大鹰冲鹰云鹰苍龙级:苍龙飞龙神鹰级:神鹰 翔鹤级:翔鹤瑞鹤海鹰级:海鹰 飞鹰级:飞鹰隼鹰 大凤级:大凤 信浓级:信浓 云龙级:云龙天城葛城 重巡洋舰 古鹰级:古鹰加古 青叶级:青叶衣笠 妙高级:妙高那智足柄羽黑 高雄级:高雄爱宕鸟海摩耶 最上级:最上三隈铃谷熊野 利根级:利根筑摩 轻巡洋舰 现役舰 天龙级:天龙龙田 球磨级:球磨多摩大井北上木曾 长良级:长良五十铃名取由良鬼怒阿武隈 川内级:川内神通那珂 夕张级:夕张 阿贺野级:阿贺野能代矢矧酒匂 大淀级:大淀 香取级(练习巡洋舰):香取鹿岛香椎 八十岛级(俘获巡洋舰):八十岛五百岛

浅香丸赤城丸栗田丸能代丸报国丸爱国丸护国丸西贡丸盘谷丸 浮岛丸金龙丸金刚丸清澄丸金城山丸 水上飞机母舰 现役舰特设舰 能登吕级:能登吕香久丸级:香久丸衣笠丸 神威级:神威神川丸级:神川丸圣川丸君川丸国川丸千岁级:千岁千代田相良丸级:相良丸讃岐丸 瑞穗级:瑞穗山阳丸级:山阳丸 日进级:日进 秋津洲级:秋津洲 驱逐舰 峰风级:峰风泽风冲风岛风(旧)滩风矢风 羽风汐风秋风夕风太刀风帆风 野风级:野风波风沼风 神风级:神风朝风春风松风旗风追风疾风朝止夕止 睦月级:睦月如月弥生卯月皋月水无月 文月长月菊月三日月望月夕月 吹雪级(特Ⅰ型):吹雪白雪初雪深雪丛云东云薄云白云磯波(特Ⅰ型改):浦波 (特Ⅱ型):绫波敷波朝雾夕雾天雾狭雾 (特Ⅱ型改):胧曙涟潮 晓级(特Ⅲ型):晓响雷电 初春级:初春子日若叶初霜 有明级:有明夕暮 白露级:白露时雨村雨夕立春雨五月雨海风山风江风凉风 朝潮级:朝潮大潮满朝荒潮朝云山云夏云峰云霞霰 阳炎级(甲型):阳炎不知火黑潮亲潮早潮夏潮初风雪风天津风时津风浦风矶风浜风谷风野分岚荻风舞风 夕云级(甲型):秋云夕云卷云风云长波卷波高波大波清波玉波凉波藤波早波浜波冲波岸波朝霜早霜秋霜清霜 秋月级(乙型):秋月照月凉月初月新月若月霜月冬月春月宵月夏月花月满月 岛风级(丙型):岛风 松型(丁型):松竹梅桃桑桐杉槙枞樫榧楢樱 柳椿桧枫榉 橘型(改丁型):橘柿桦茑萩菫楠初樱楡梨椎榎雄竹初梅若竹级(二等驱逐舰):若竹吴竹早苗早蕨朝颜夕颜芙蓉刈萱

北洋海军兴亡史观后感 徐聪

看了中央电视台第十套探索节目播出的由中国海军制作的六集《北洋海军兴亡史》后不禁心潮澎拜热血喷涌。 节目呈现了120多年前日本发展军国主义道路处心积虑野心占领朝鲜及至中国种种罪恶卑鄙行径。让人悲愤难忍,雪耻之恨。 英勇的北洋海军将领和战士在甲午战争中所表现出的英勇顽强宁可战死也决不让日本鬼子侵略我中华大地的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精神深深地撼动着我的心。 今天的日本右翼军国主义甚嚣尘上不但不悔悟军国主义给朝鲜、中国带来的灾难、伤痛及耻辱也给日本自己带来遭受核打击深痛教训,现在反而还歪曲历史颠倒黑白百般狡赖,试图复活军国主义。 严正的奉劝当今日本政府切底反省军国主义罪恶历史,真诚地给受害国家人民道歉,得到世界人民原谅才是日本的唯一出路。在观看完之后我也有一些心得体会 一是感动。片首和片尾的北洋军歌,令人慷概激昂。综观当时中国,虽未经启蒙,民智尚未开启,但军人以死报国的朴素情怀和死战不屈的精神意志仍令人敬仰。陈京莹给老父家书中开篇就写到,“军人战死沙场,幸事也,然尽忠不能尽孝,自古忠孝难两全也”,家书还未寄达,陈已随经远战沉大海。 二曰愤懑。巨舰忠魂,忠臣良将,到头来不过做了腐朽没落王朝的陪葬,这部纪录片,是迄今官方最为客观地对甲午的反思。这种反思国耻的纪录片,看了难免让人心情淤塞,但我们要的是理性反思,不是燃起复仇主义的烈火,而是要苦练内功,让国耻不再重演。当年北洋海军以一己之残躯唤醒国人四千年之大梦,但国人似乎离大国民还有距离,据到过刘公岛纪念馆的朋友说,留言薄上尽是歪七扭八、错字连篇、满篇生殖器,叫嚣战争与复仇的文字。纪念甲午,就是要冷静地近乎残酷地再次揭开自己120年的伤疤,牢牢记住耻辱和教训,而不要在叫嚣复仇中迷失自我。 三是激动。许多沉睡了120年的历史一一浮现。特别是慷慨激昂的北洋海军军歌,完爆鬼子的军舰进行曲。另外,此片是由海军拍摄的,也可以说代表了官方对于甲午、海洋、海权、海军的认识,令人鼓舞。环顾当今东亚局势,此片值得国人尤其是当政者好好学习,中华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之林,一定要以史为鉴。

《大日本帝国宪法》

《大日本帝国宪法》 《大日本帝国宪法》,是日本基于近代立宪主义而制定的首部宪法,公布于1889年(明治22年)2月11日,并于1890年(明治23年)11月29日施行。很多情况下,该部宪法也被称作《明治宪法》或《帝国宪法》。与现行有效的《日本国宪法》相对应,也经常被称作“旧宪法”。这部宪法,通过天皇向黑田清隆首相亲手递交的方式发布,即所谓“钦定宪法”。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部宪法的名称中带有“大日本帝国”的文字,但当时并不是日本正式的国号,一直到昭和11年(1936年)日本的国号才正式统一称为“大日本帝国”。 第一章 第一条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之。 第二条皇位,依皇宗典范之规定,由皇族男系子孙继承之。 第三条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第四条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依本宪法规定实行之。 第五条天皇依帝国议会之协赞,行使立法权。 第六条天皇批准法律,命其公布及执行。 第七条天皇召集帝国议会,其开会、闭会、停会及日本众议院之解散,皆以天皇之命行之。 第八条天皇为保持公共之安全或避免灾厄,依紧急之需要,于帝国议会闭会期间,可发布代法律之敕令。

此敕令应于下次会期提交帝国议会,若议会不承诺时,政府应公布其将失去效力。 第九条天皇为执行法律或保持公共安宁秩序及增进臣民之幸福,得发布或使令政府发布必要之命令,但不得以命令改变法律。 第十条天皇规定行政部门之官制及文武官员之俸给,任免文武官员,但本宪法及其他法律有特殊规定者有特殊规定者,须各依其规定。 第十一条天皇统率陆海军。 第十二条天皇规定陆海军之编制及常备兵额。 第十三条天皇宣战媾和及缔结各项条约。 第十四条天皇宣告戒严。 戒严要件及效力,由法律规定之。 第十五条天皇授与爵位、勋章及其他荣典。 第十六条天皇命令大赦、特赦、减刑及复权。 第十七条置摄政依皇室典范之规定。 摄政以天皇名义行使大权。 第二章 第十八条日本臣民之要件依法律之规定。 第十九条日本臣民依法律命令规定之资格,均得就任文武官员及其他职务。 第二十条日本臣民依法律规定有服兵役之义务。

日本海军史

日本海军史 大日本帝国海军是1872年(明治4年)至1945年(昭和20年)大日本帝国的军队组织。有时会用“日本海军”或“帝国海军”来称呼。战后,日本方面也称其为“旧日本海军”、“旧帝国海军”。大日本帝国海军在战败后的1947年(昭和22年)因要符合“日本国宪法第九条”而解散,新建了“日本海上自卫队”。 1903年(明治36年),在成立了“参谋本部”后,通过了两名海军大臣西乡从道和山本权兵卫的主张,开始对舰队的装备和组织结构进行了一番改革,到了“日清战争”(甲午战争)时,日本海军已经拥有了三十一艘军舰和二十四艘水雷艇。而到了“日俄战争”时,则达到了七十六艘军舰外加七十六艘水雷艇的规模。1920年(大正9年),在“日俄战争”结束后,海军开始了一套以美国海军为假想敌的“八八舰队”(八艘战舰加上八艘巡洋舰)增强政策。1941年(昭和16年),到了“太平洋战争”开战前,日本海军的旗下拥有了十艘战舰,三百八十五艘舰艇和包括“零战”在内的三千二百六十架军用机。从“日俄战争”(明治38年)胜利以来一直到“太平洋战争”(昭和20年)战败,大日本帝国海军一直和英国皇家海军与美国海军构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世界三大海军”。 日清战争(1894-1895) 日清战争(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终于在1894年(明治27年)8月1日正式开战,虽然在之前已经有了几次交战。9月17日,日本海军在鸭绿江口的“黄海海战”中重创了北洋水师,中国海军舰队损失了十二艘军舰里的八艘。虽然日本海军在这次战役中获得了胜利,但是日本海军军舰无法有效的击穿中国海军的两艘由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制造的战列舰(“定远”最终被鱼雷击沉,而“镇远”则被虏获)。此次交战让日本海军注意到了对大型战列舰和小型攻击型舰艇的需求。根据随后在1895年(明治28年)4月17日签订的“下关条约”(马关条约),台湾和澎湖群岛分别被转移到了日本政府的管辖下直到了1945年(昭和20年)。虽然日本也获得了辽东半岛,但是在俄国的逼迫下把其归还给了中国政府,之后俄国自己则接管了这片地区。 被日本海军虏获回国的清军主力舰镇远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