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父老乡亲的故事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曲《父老乡亲》的故事.doc

歌曲《父老乡亲》的故事

歌曲《父老乡亲》是战士们最喜爱的军旅歌曲之一,是一首军民鱼水情深的赞歌。我们的军队从无到有,从失败走向胜利、走向辉煌,是因为我们的军队留住了父老乡亲这根脉。歌曲《父老乡亲》唱出我们党领导的军队辉煌所系,父老乡亲的支持、厚爱是我们军队战无不胜的法宝。

创作时词作者激动得泪流满面

这首歌的词作者是空政歌舞团的创作员、著名词作家石顺义。石顺义是一位勤奋、多产的词作家,几十年来,他写了近百首军旅歌曲,在绿色军营里,没有几个官兵能叫出他的名字,可官兵们谁都会唱他的《说句心里话》《父老乡亲》《一二三四歌》《兵哥哥》……石顺义歌词创作主题就是战士,他唱战士、颂战士,是因为他就是一个战士、一个兵。

伴随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和欢庆声,石顺义出生在河北省京西门头沟矿区一个多子女的家庭。父亲是一名矿工,整天工作在井下;母亲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农妇,春种秋收,养育着一家儿女。石顺义1970年入伍,他所在部队驻扎在农村,他历任战士、排长、干事,8年的部队生活是在地地道道的农村度过的,他亲身感受了乡亲们对子弟兵的那份深情。

让他永生难忘的是房东大伯、大娘一家生活清贫,餐餐都是高粱磨的粗糙的红高粱面。这种红高粱面本身没有黏性,要用它做成面条很难成型,当地人便把榆树的皮剥下来,磨成粉,同红高粱面掺和在一起吃。打下的一点麦子磨成白面,只有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招待亲戚时吃,白面里还

要再掺和些玉米面。过春节了,房东大伯毫不犹豫地把节省下来的白面给战士们包了饺子。“吃吧,吃饱啊,孩子,还有。”房东大伯站在炕沿下,看着战士们

捧着的碗,翻来覆去就是这么几句话;房东大娘手里举着捞饺子的漏勺,时不时给这个战士添两个,给那个战士添两个。自家孩子用掺和了高粱面的白面,包成“角子”。角(jue)子之所以叫“角子”,是因为掺了高粱面,没有黏性,不能包成小巧玲珑的饺子。“角子”个头比饺子大,不能煮,只能蒸,而且自家吃的“角子”的馅也没有战士们饺子馅油水大、调料足。

有一次,石顺义生病了,躺在炕上,村里的一位大妈连着几天没看见他,捏着衣角悄悄走进来,摸摸他滚烫的额头,叹着气走了。一顿饭的工夫,大妈手里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递给蜷缩在炕角的石顺义,轻声说道:“趁热着,快喝吧。”石顺义嘴里嗯、嗯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想起只有儿时生了病,老母亲才会给自己做个荷包蛋。眼前这个大妈,烧火的柴草还吊挂在袖口上。石顺义知道,这种柴草,是大妈只有农忙时节着急赶忙时才用来烧火做饭的硬柴草。还有大妈的母鸡,可是大妈打个酱油、称个醋,给孩子们换个铅笔、本本的银行啊。石顺义低下头一口气喝完了鸡汤,把空碗递给守候在他身旁的大妈。大妈把揣在袖子里的手伸出接住,挺直的腰板一下子缩下去,脸上有了笑容。石顺义知道,这是大妈看他一口气喝下去,放了心。此时石顺义才真正理解了教导员常说的一句话“军民鱼水情”,读懂了书本上写的“中国的脊梁”“长城的根基”说的是谁。

石顺义说:当年,是乡亲们用那份无私的爱养育了我们。1989年底,

在为军民鱼水情双拥晚会写主题歌时,一下就想起当年此情此景,仿佛就在昨日。他在构思《父老乡亲》时,自己都情不自禁流了泪。现在自己被称作著名军旅作家,所到军营之处,战士都热烈鼓掌欢迎。他心里想:“我只给社会贡献了一点点,人们就回报我这么多,我没有理由不写出更好的作品,来回报大家的厚爱。”

1991年一个夏日,著名军旅歌唱家彭丽媛对石顺义说,有一台晚会,请了名家给她量身打造了一个晚会主题歌,而她觉得《父老乡亲》更合适晚会的主题,但个别领导责备她说,我们这么多名家为你写的歌都不唱,为什么非要唱它~最后说,

要唱可以,但作者必须改词,要把“胡子里长满故事,憨笑中埋着乡音”等歌词改写成“人民跟着党,胜利在前方”等符合晚会精神的词,否则就不准演唱。

彭丽媛话语里透着无奈,告知石顺义改词。石顺义答复彭丽媛的话很委婉:考虑考虑,看看吧。心里说我就是一个兵,最基层、最普通的一个士兵,走到今天,被称为著名词作家。我敢说我能够真正体味普通战士的感受和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他又想起自己当兵入伍时,老母亲站在村头大树下默默为自己送行的那一幕:自己几次挥手叫娘回去,娘也不说一句话,就一直在那里站着,直到自己都走出好远,看不见了,娘可能还没回去。这一情景,使他时时想起,终生难忘。我们的战士保家卫国,这种爱,这么多年来,自己也是逐渐体会到的。我们的战士心中充满了对父母、乡亲的爱,来到部队,受到爱国、爱民思想的教育,这样升华为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情。历史已证明,如果没有“胡子里长满故事,憨笑中埋着乡音”的无数这样有血有肉父老乡亲、具体生动的“人民”的支持,就不会有革命的胜利。简单地孤立地谈“人民”,只能说明有些人不懂中华传统文化,不懂党的历史。《父老乡亲》是石顺义在一天夜里流着眼泪一气写成的,但这首歌的情感酝酿可说是他这么多年来风里雨里的人生感悟,饱含着他对人民、对父老乡亲的一片挚爱深情,动一字犹如剜他的心,哪里肯舍得改。于是,他采取了拖的办法,坚持不改。

临近晚会了,负责那场晚会的导演一天竟打来3个电话,就一个意思,说如果不改,就不能上晚会演唱了~石顺义的心里简直像灌了铅,沉沉的。

正在痛苦、难过之际,彭丽媛打来电话,告知石顺义《父老乡亲》要上中央电视台的庆七一“拥抱太阳”文艺晚会,总导演已经决定。一时间,石顺义的泪水涌满眼眶,激动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他心里在想,如果导演在眼前,我要向导演深鞠一躬。“拥抱太阳”文艺晚会获得很大成功,这是后话了。

“平板车夫”谱曲

王锡仁,祖籍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他之所以被称作人民的音乐家,是因为他与时代同步前进,一生都致力于对人民的歌颂,对战士的鼓舞,对乡亲、亲情的倾诉和讴歌。

从小长在沱江边的王锡仁,是在故乡传统的川剧锣鼓、唱腔,川江号子,民间的山歌民谣陪伴下长大的。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是他作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1985年,他从海政文工团退休,踏上了阔别已久的故土。此时,他和爱人每月收入总共270余元,两个孩子还在上学,给双方的老父母不时还要进点孝心,正是急需用钱的时候。没有办法,王锡仁就去拉板车,补贴家用。这位55岁享受副师级待遇的“车夫”,

用一双弹琴谱曲的手,笨拙地拉着板车。故乡的父老乡亲知道了王锡仁的境况后,四处为他找“活”,让他为各种戏曲、音乐、晚会及民间娱乐活动作曲;乡亲们把喜欢音乐的孩子们组织起来,让王锡仁辅导。面对家乡父老的深情厚意和良苦用心,王锡仁曾多次动情地回顾这段经历,他说:“人只有在最艰难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真情的可贵。从那时开始,我总是在想,我要如何才能报答父老乡亲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呢,” 1990年,在故乡呆了近5年的王锡仁再次回到北京。当他看到石顺义《父老乡亲》的歌词时,被歌词中透出的浓浓乡情、亲情所感染,觉得自己身体的每一根神经都与父老乡亲血脉相通。他以北方梆子戏和山东民歌为素材,前奏在管乐和电视乐的热烈气氛中,引出飘逸清脆的笛声,好似温馨的乡音在耳边响起。王锡仁谱好曲后,交给海政文工团的通俗歌手范琳琳,在1990年CCTV春节军民大联欢节目《军民团结向前进》大型晚会上进行了首唱,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自《父老乡亲》后,王锡仁开始了“乡情亲情系列歌曲”的创作。

王锡仁说:“很多人都爱唱我的歌。比如彭丽媛,每次见面总爱说,王老师,有什么好歌记得给我啊。”彭丽媛说:“王老师的歌很大气,都是大线条的,虽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