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没敢曝的画面:杨利伟出舱时满脸鲜血

合集下载

航天英雄杨利伟的事迹

航天英雄杨利伟的事迹

航天英雄杨利伟的事迹航天英雄杨利伟的事迹1杨利伟的家乡是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这是山海关外一个依山傍海的美丽县城,今年38岁的杨利伟曾经在绥中生活了长达18年的时间,可以说,杨利伟的童年、少年以及一部分青年时代就是在这样一个宁静而平和的小镇度过的。

1965年6月21日,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绥中镇。

爸爸杨德元、妈妈魏桂兰同在镇里一家中学当教师(爸爸后调到县土产公司)。

小利伟自幼比较文弱、性格内向、缺少胆量。

8岁那年的一天,母亲让他到房后头拿木棚上的地瓜,他试了再试,半天的时间过去了,额头和小鼻尖上都浸出了汗水,却始终不敢登上离地面不到15米高的木梯。

面对小利伟的胆怯,在镇学校做教师的父母担心地说:“这孩子的性格不改变,怕是长大后不能成事。

”为了改变小利伟的性格,每年寒署假日,爸爸有意识地带他去爬山、到县东六股河去游泳。

秋天,带他去大山里爬树采摘果实。

9岁这年秋天,在绥中镇北巍巍的燕山山脚下,经父亲鼓励,小利伟平生第一次爬上了一棵30多米高的古老的塔松上,当从大树上下到地面的时候,浑身被汗水浸透的小利伟张开双臂紧紧地抱住爸爸的脖子高声喊道:“爸爸,我成功了!”孩子少有这激动的高喊声,似乎击落并摔碎了他性格上的怯懦,高喊声,震憾并回荡在幽暗的山谷。

看见孩子第一次勇敢地战胜自己,父子俩人竟喜极而泣。

从此,小利伟竟对探险及运动有了兴趣。

常常同伙伴跋山涉水野游,登狐仙洞山探访狐洞、寻访古寺遗址,寻觅传说中的“链锁地井”。

看完《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嗄》、《鸡毛信》等战争故事片后,他央求爸爸帮助同班的小伙伴赶制了红缨枪,毛遂自荐当上了儿童团长,带领“红军”攻克“白军”山头阵地,活捉了“胡汉山”、日本皇军头子“龟田”。

他还常率领伙伴在学校的操场上“飞碍阻”、练习投掷铁饼、跑百米。

在亲人的眼里,小利伟真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辽西的许多乡镇素有故事之乡之称。

绥中县绥中镇更有“讲古王”、“故事王”摇篮的美誉。

绥中清朝时就是辽西及关外各路商贾贩客通往辽南、辽北、辽东的交通要道。

杨利伟出舱时满脸鲜血

杨利伟出舱时满脸鲜血

杨利伟出舱时满脸鲜血中国航天奇迹在中国人民记忆中经久不衰,而杨利伟也被尊为祖国航天英雄。

2003 10月15日,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顺利登上了天宫一号,他成功完成了中国的首次载人航天任务。

但是,在登上天宫的旅程中,他也遭受了很多苦难,最令人瞠目结舌的就是出舱时满脸鲜血的情景。

当杨利伟装备起舱着装和安全装备,从天宫一号车厢里出来时,他的脸上血迹斑斑,看起来很惨烈。

在出舱之前,他与地面工作人员进行了紧张的准备工作,他穿上宇航服,戴上透镜,然后他再次检查自己的安全装备。

然而,当杨利伟准备出舱时,因为他在舱内空间狭小,不得不仰着头,突然就感到头发拉的很痛,最后,他的头发被拉扯了几根,还流出了许多血渍。

当视频反应到地面这一情景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随之而来的是宇航员们的鼓励和祝福,大家喊着:“你一定可以的!”这一刻,大家不管他有多么惨烈,他仍然能干出一番伟业,因此,中国的宇航员们也意识到,做宇航员不容易,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牺牲,才能够实现一个不可能的梦想。

于是,面对杨利伟在舱口微笑着的情景,宇航员们的决心更加坚定,他们和杨利伟一起克服了重重困难,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最终,杨利伟出舱时将他的血渍抹去,他回头看着天空,拉动了天宫一号舱门,踏上了历史性的旅程。

从那以后,杨利伟先生便深受人们的推崇,因为他勇敢地执行了自己的使命,让中国宇航史翻开新的一页。

现在,杨利伟已成为了中国的航天英雄,他的出舱时满脸鲜血的惨烈场面也成为了中国航天历史上最不可磨灭的记忆之一。

正是因为杨利伟先生的勇气,中国太空航行正在迈出越来越远的步伐,为世界航天史做出突出贡献。

我们再次感谢杨利伟为祖国航天史做出的贡献,又一次颂扬这位航天英雄!。

航天员事迹

航天员事迹

航天员事迹说起航天员,那可真是咱们国家的大英雄,一个个都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金疙瘩,闪闪发光,让人眼馋。

他们的事迹,就像是电影里的超级英雄,但比电影还要真实、还要震撼。

咱们就聊聊杨利伟吧,这位可是咱们中国航天史上的大腕儿。

想当年,“神舟五号”一飞冲天,他坐在里头,那可是真刀真枪地上天玩儿命啊!全国人民都盯着电视,心提到了嗓子眼儿,生怕有啥闪失。

结果咋样?杨利伟稳稳当当,安全返回,全国上下一片沸腾,就跟过年放鞭炮似的,那叫一个喜庆!杨利伟回来后,成了大明星,但他可不骄不躁,还是那副平易近人的模样。

他说:“我就是个普通人,只是有幸干了件不平凡的事儿。

”听听,这话多实在,多接地气儿!可咱们心里都清楚,他可不是一般人,那是咱们国家的骄傲,是咱们民族的脊梁!再说说王亚平吧,这位可是咱们的女中豪杰,巾帼不让须眉。

她不仅长得漂亮,本事也大得很。

想当年,“神舟十号”上天,她和聂海胜、张晓光一起,在太空里飘了15天。

在那失重的环境里,她可没闲着,还给全国的中小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太空课,那可是全球首次!王亚平在太空里,就像个魔术师,变出各种实验,让孩子们大开眼界。

她笑着说:“孩子们,这就是咱们国家的航天梦,你们也要加油哦!”这话一出,不知道激励了多少孩子,让他们心里种下了航天的种子,说不定以后就能长出个大航天家来呢!还有一位,不得不提,那就是翟志刚。

这位老兄可是咱们国家的太空行走第一人!想当年,“神舟七号”上天,他穿上那身特制的宇航服,打开舱门,就那么在太空里走了起来。

那可是真真正正的“太空漫步”,跟科幻电影里头一模一样!翟志刚在太空里走得那叫一个潇洒,就像是在自家院子里散步似的。

他说:“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跟宇宙连在了一起,那种感觉,真是太美妙了!”听听,这话多有诗意,多有情怀!咱们这些在地上的人,听了都羡慕得不行,恨不得也能上去走两步呢!航天员们的事迹,那可真是数不胜数,每一个都让人热血沸腾,每一个都让人心生敬仰。

杨利伟的事迹作文

杨利伟的事迹作文

杨利伟的事迹作文
我记得那天,电视上放着杨利伟叔叔的照片,他穿着厚厚的宇航服,脸上带着笑容,像在跟我颔首点头致意。

我当时还小,不太知道什么是“太空”,只总觉着宇航服好酷,宇航员好厉害。

当时,老师讲了杨利伟叔叔的故事。

他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飞上太空,成为第一个穿过太空的中国人,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他说他在太空中一眼就看到了地球,是橙色的,非常漂亮,有很多星星在闪烁,像一颗颗小钻石。

我又看了看照片,想象着杨利伟叔叔在太空的景象。

他悬浮在空中,像一只自由的鸟儿。

他看到了地球的动人,也看到了宇宙的浩瀚。

他一定很勇敢,也很自豪吧?我也想像杨利伟叔叔一样,去探索太空,去发现更多未知的秘密。

我知道,成为一名宇航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要学习很多知识,需要有坚定的信念,但我相信,如果我努力学习,不断地成长,总有一天,我也能实现我的梦想。

杨利伟叔叔,谢谢你,你的故事激励着我,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杨利伟危险经历看出优秀品质例子

杨利伟危险经历看出优秀品质例子

杨利伟危险经历看出优秀品质例子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6集纪录片《品格》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

本片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人物故事,分别从坚定信仰、人民至上、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为人先六个方面,带你品味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构筑起的品格。

2021年7月4日,中国空间站航天员首次出舱!回顾中国探索太空之旅,还有这样一段故事:2003年10月16日,杨利伟在一片掌声中回归地球。

但谁也没料到他刚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时长仅26秒,他却觉得非常漫长:“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的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为了航天强国,他们一直在拼!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

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

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看着杨利伟叔叔的故事,想到自己,觉得自己真是太渺小了。

在我们的身上有很多坏毛病:胆小,软弱,怕苦怕累。

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了
一点小挫折,通常都是两个字“退缩”。

我们应该向杨利伟叔叔一样,勇敢的克服困难,向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靠近,最终实现崇高的理想。

杨利伟叔叔让我明白:其实困难并不可怕,只要用心去克服,就会取得成功!。

中国航天员的英雄事迹

中国航天员的英雄事迹

中国航天员的英雄事迹说起咱们中国的航天员,那可真是让人热血沸腾,心里头那个骄傲劲儿,简直比吃了蜜还甜。

他们就像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不仅照亮了咱们国家的航天路,也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勇气。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些航天英雄们的那些事儿,保证让你听得津津有味。

首先得提的就是咱们的航天第一人——杨利伟。

想当年,2003年那会儿,杨利伟大哥一飞冲天,成了咱们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那时候,全国上下都沸腾了,大家都守在电视机前,眼巴巴地看着神舟五号升空,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简直没法用言语来形容。

杨利伟大哥在太空里待了二十多个小时,那可是咱们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里“溜达”,感觉就像是咱们自己也跟着飞上了天一样。

他回来的时候,那场面,简直是比过年还热闹,大家都把他当成了大英雄,纷纷为他点赞。

再来说说翟志刚大哥,他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2008年,神舟七号发射升空,翟志刚大哥不仅跟着上了天,还干了一件大事儿——太空漫步。

你没听错,就是在太空里头走路!这事儿听起来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翟志刚大哥就是做到了。

他穿着咱们国家自己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太空里迈出了那历史性的一步,成为了中国第一个进行太空行走的航天员。

那一刻,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的身影在太空里翱翔,那感觉,简直比拿了奥运会金牌还要激动人心。

除了杨利伟和翟志刚,咱们国家还有很多优秀的航天员,他们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比如聂海胜大哥,他三次飞天,每一次都圆满完成了任务,简直就是咱们国家的航天“老将”。

还有刘伯明、景海鹏、王亚平等等,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传奇,都是咱们国家的骄傲。

这些航天员们,他们不仅有着过人的勇气和智慧,更有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热爱。

他们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

在太空里,他们要面对各种未知的挑战和危险,但他们从未退缩过一步。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主义精神——那就是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国争光!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那句话:“少年强则国强。

杨利伟中国航天英雄的壮举

杨利伟中国航天英雄的壮举

杨利伟中国航天英雄的壮举中国航天事业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许多伟大的壮举,其中杨利伟的航天任务被誉为中国航天英雄的壮举。

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他的壮举不仅仅代表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功,也展示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强大实力。

杨利伟于2003年10月15日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这是中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

这一壮举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杨利伟的太空之旅持续了21个小时,期间他充分展示了自己在太空环境下的能力和技巧,成功完成了各项任务和实验。

杨利伟的航天壮举给中国航天事业带来了更大的关注和重视。

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航天员,还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在他的太空之旅中,他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实验,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所参与的实验涉及生物学、物理学、医学等多个领域,这些实验的成功对于未来的航天任务以及地球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科学实验,杨利伟的航天任务也起到了激励青少年投身航天事业的作用。

他的成功经历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对航天科学的兴趣,许多人开始梦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够成为航天员,为国家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

杨利伟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偶像和榜样,他的壮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

杨利伟的航天任务不仅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也是全人类探索太空的壮举。

他的成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巨大潜力和实力,中国航天事业因此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和赞扬。

杨利伟也成为了国际航天界中备受尊敬的人物,他的事迹被载入史册,成为了中国航天英雄的代表。

总之,杨利伟的航天任务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里程碑,代表着中国在太空探索方面的巨大成就。

他的事迹激励了人们对航天科学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为中国在国际航天舞台上赢得了声誉和尊重。

杨利伟无疑是中国航天英雄的代表,他的壮举将激励着更多的人们为航天事业做出贡献,为人类的未来探索太空。

杨利伟自曝16年前太空惊魂一幕等

杨利伟自曝16年前太空惊魂一幕等

杨利伟自曝16年前太空惊魂一幕等作者:来源:《创新作文·初中版》2019年第12期杨利伟自曝16年前太空惊魂一幕16年前,中国航天员首次踏入太空,那一段太空之行让全世界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

2003年,经过层层选拔和考核,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最后确定,杨利伟为首飞航天员。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火箭起飞了。

可是没多久,传输画面时不时出现卡顿。

画面中的杨利伟一动不动,连眼睛都不眨一下。

难道出了什么意外吗?原来,火箭在上升过程中,火箭和飞船急剧震动,产生了共振。

共振的过程持续了26秒,当时的杨利伟经历着生死考验。

他后来在自传《天地九重》中,描写了他当时的心理活动: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心里就觉得自己快不行了,要承受不住了。

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最终,杨利伟熬过了那艰难的时刻,进入太空,完成一系列动作和指令后,看到窗外的地球,他的内心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热点提炼:使命、意外、考验、极点、自豪宿管阿姨地震时喊话安抚学生:不要跳床!下来空地2019年10月12日,广西玉林市发生5.2级地震,南宁市也有明显震感。

广西大学的一位宿管阿姨在地震中喊话安抚学生,嗓音嘶哑焦急:“同学们不要慌!千万不要跳床!先下来空地,哪个家里是玉林的,打个电话问问家里的情况。

”阿姨说,这是她第一次经历地震,她的第一反应是叫学生们有序下楼。

学生称赞:“阿姨有点撕心裂肺,有点可爱,又有点暖心。

”那天晚上,宿管阿姨在椅子上坐了一夜,因为担心有什么事,她还把自己的床让给不敢睡的学生。

阿姨笑称不做网红,不需要光环,“这只是出于我的本能”。

有学生说,阿姨中秋节时还给她们买吃的,平時都是笑眯眯的,性格很好。

热点提炼:地震、温情、善良、遇事冷静南京一医院设“作业吧”,为患儿和家长提供方便不久前,江苏南京一家儿童医院在输液室旁开设了一个“作业吧”。

作业台附近放置了便于移动的挂水架子,工作人员调亮了灯光,也安装了呼叫铃。

太空一日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又怎样的心理表格

太空一日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又怎样的心理表格

太空一日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又怎样的心理表格
在太空中,杨利伟遇到了一些意外情况,以下是一些可能的例子以及可能的心理反应:
1. 星际探索器故障:可能发生太空舱中的设备故障,可能造成生活和工作方面的不便。

杨利伟可能会感到焦虑和不安,但很可能会密切配合地面控制中心的指示,以解决问题。

2. 外太空行走困难:在进行太空行走时,杨利伟可能遇到行动不便、器械故障或其他意外。

面对这种情况,杨利伟可能会感到困惑和不安,他可能会利用自己的训练和经验,以及与地面控制室的紧密联系来解决问题。

3. 外部太空威胁:在太空中,可能会发生各种威胁,如小行星碰撞、太阳风暴等。

面对这样的意外情况,杨利伟可能会感到紧张和担忧,但他的培训和专业知识会帮助他在可能的情况下保持冷静,并与地面控制中心密切合作来采取适当的行动。

总的来说,杨利伟作为太空人,经历过多次训练和模拟,他会通过调整心理表现来应对不同的意外情况。

他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将帮助他在面对压力和意外情况时保持冷静,并与地面控制中心合作解决问题。

为什么航天员回来很少露面

为什么航天员回来很少露面

为什么航天员回来很少露面?其实原因在于停留太空的那段时间里,航天员的身体承受了很多有害的辐射,再加上还经历了一些生死危机,心理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为此已经不适合再次飞行了,会选择退居幕后继续为航天事业做贡献。

扩展资料作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个航天员杨利伟,他的人生经历可谓是十分励志。

一、成长经历杨利伟出生在一个双职工家庭,他的父母都是从事教育工作,也因此从小他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只可惜由于一些特殊原因,他的父母工作发生了调动,不能时常陪在他身边。

小时候的他只要不高兴就会跑到沙滩上去玩。

很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只要他看着海鸥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飞翔,他的心情就会慢慢平复下来。

或许早在这个时候,他的心中就种下了飞天的种子。

让人不敢相信的是这一个飞天英雄在小时候却是内向胆小的性子。

他的父亲很不认可自己的儿子是这样的性格。

在他父亲的眼里,杨利伟应该胆识过人,而不是做事畏畏缩缩。

于是他的父亲开始带着他去爬山游泳,有什么刺激的户外运动都会抽空带儿子去挑战。

他父亲的这些举动,为的就是让儿子多接触一些人,从而来培养儿子的胆识。

可见父爱有多伟大。

在他父亲这么良苦用心的栽培下,杨利伟也养成了胆识过人的性格。

但此时的他除了胆大,好像跟同龄人也没有什么不同的。

他的父母也绝对想不到自己的儿子长大后竟然会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他小时候在心中种下的飞天种子并没有消失,反而在他心里已经扎根发芽了。

所以当空军飞行学院来招生时,他怀揣着激动的心情第一个冲上去报名。

那时他才十八岁,可是他等这个机会已经等了很久。

他凭借着自己优秀的成绩和强健的身体素质,成功通过严苛的选拔,成为了空军飞行学院的学生。

在进入学院后,他始终不忘自己的初心,刻苦学习,勤于锻炼。

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将自己的身体机能锻炼到最佳,将自己的知识尽可能的多元化,以便能成功把握住下一场机遇。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很快,他便等来了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

此时,飞天的梦想仅距离他一步之遥,可是他必须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才有资格成为那个乘坐“神舟五号”的航天员。

中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

中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

中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作者:邹婧楠来源:《读写月报(初中版)》2021年第07期【课文链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太空一日》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飞船落地,杨利伟平安归来。

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杨利伟成为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

无论是作为个人的还是国家的,从“神舟五号”顺利落地的那一刻起,他完成了光荣的使命和梦想。

一时间,关于他的报道涌现不绝。

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国的航天技术已不可同日而语,就在前不久,即2021年5月19日,国家航天局发布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任务探测器着陆过程两器分离和着陆后火星车拍摄的影像。

又是一个首次,冷却了的记忆被一样的激动人心点燃,追根溯源回到中国太空的起点。

在谈论杨利伟作为民族英雄给中国、给中国的航天事业、给他自己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他作为一个普通人,是怎样一步步成长,怎样一步步摘下梦想之星的。

1965年6月21日,杨利伟出生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

从小生活在海边的杨利伟希望有一天,能像海鸥那样,向着蓝天飞去。

与我们的想象相反,小利伟爱看书、自幼比较文弱、性格内向、缺少胆量。

作为教师的杨德元为了改变他的性格,通过在寒暑假带他去爬山、游泳的方式锻炼他的体格与意志。

“工夫不负有心人”,小利伟对探险及运动产生了兴趣,常常同伙伴去野游和探险,这在无形之中对他今后的事业打下了良好的身體基础。

1983年6月,18岁的杨利伟通过层层选拔,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学院的一名学生。

杨利伟之后接受采访,谈及此次“招飞”时说:“高中毕业时赶上‘招飞’,我压根儿没奢望能当上飞行员,谁知到县里体检时‘踩到了电门上’,一下子就过了关。

后来到锦州体检,开始不行,血压有点高。

听人说喝醋能降血压,我就喝了一碗,血压就下来了。

那年全县一共选上了六个飞行员,我是其中一个。

记录一个航天事业中的人物或事件作文

记录一个航天事业中的人物或事件作文

记录一个航天事业中的人物或事件作文《航天英雄杨利伟》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杨利伟叔叔吗?他可是一位超级厉害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叔叔从小就有一个飞天的梦想。

他努力学习,刻苦锻炼,就是为了有一天能飞上太空。

经过多年的努力,杨利伟叔叔终于迎来了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2003 年 10 月 15 日,杨利伟叔叔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飞向了太空。

在太空中,杨利伟叔叔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比如说,飞船在飞行过程中会不停地摇晃,这让他感到很不舒服。

但是杨利伟叔叔一点都不害怕,他冷静地按照训练时的方法操作,最终顺利完成了任务。

当杨利伟叔叔从太空返回地球时,全国人民都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

他的勇敢和坚强,为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杨利伟叔叔就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向他学习,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嫦娥一号”奔月之旅》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特别神奇的故事,是关于“嫦娥一号”的。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就对月亮充满了好奇,总是想着能不能飞到月亮上去看一看。

后来呀,我们国家的科学家们就造出了“嫦娥一号”这个神奇的大家伙。

“嫦娥一号”长得可特别啦,它身上装着好多好多厉害的仪器。

在 2007 年 10 月 24 日,“嫦娥一号”出发啦!它就像一个勇敢的小战士,向着月亮飞去。

一路上,“嫦娥一号”可遇到了不少困难呢。

太空里很冷很冷,还会有各种小石子一样的东西飞来飞去,但是“嫦娥一号”一点都不害怕。

经过好多天的飞行,“嫦娥一号”终于成功地到达了月亮的身边,给我们发回了好多好多关于月亮的秘密。

“嫦娥一号”的这次旅行可太了不起啦,它让我们更加了解了神秘的月亮,也让全世界都看到了我们国家航天事业的厉害!我们要为科学家们点赞,也要好好学习,以后也为航天事业做贡献!。

宇航员很少人知道的经典事例

宇航员很少人知道的经典事例

宇航员很少人知道的经典事例012003年10月15日,我国航天员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往返天地间。

在他的英雄事迹背后,有一段鲜为人知的26秒。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航天员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加航天员出征仪式。

火箭在上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时,突然与飞船产生了强烈共振,舱内的一切,连同他自己都开始急剧振动。

更可怕的是,此时的他正承受着数倍于自己身体重量的巨大过载压力。

二者叠加在了一起,他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五脏六腑似乎都要被震碎了。

这是杨利伟在地面上成百上千次训练中从未经历的,他一度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

”杨利伟咬紧牙关。

共振似乎是太空在考验这位来自中国的首个造访者。

共振持续了26秒。

如此短暂,又如此漫长。

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邓一兵曾这样评价:26秒,是中国载人航天首飞征途上千难万阻的一个缩影,展现了中国航天员英勇无畏、舍身为国的赤胆忠心。

022008年9月25日,中国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搭乘神舟七号飞船,踏上飞天之旅。

9月27日,翟志刚打开了飞船舱门,在太空迈出了中国人的第一步。

突然,轨道舱里响起急促的警报:“轨道舱火灾!轨道舱火灾!”翟志刚事后回忆,当时感觉自己的头发一下子竖了起来。

值守在返回舱里的景海鹏一面检查系统,一面跟刘伯明判断排障,同时向地面发出了报告。

刘伯明一时也搞不清状况,但他做了决定。

按计划,翟志刚出舱后要先把固定在舱外的一件空间科学实验样品取回舱内,但刘伯明调整了步骤,直接将国旗递了出去。

通过电视信号,全世界观众见证了这面由科技人员绣织而成的五星红旗在太空飘扬。

经确认,这只是一次有惊无险的误报。

返回后,三位航天员道出了当时的想法:“如果回不来,就把舞动国旗的画面,作为我们的永别。

”。

杨利伟

杨利伟

中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2003年10月15日9时,戈壁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火箭腾空而起,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开始了中国人期待已久的太空之旅。

20多个小时后,杨利伟在做完飞行的最后一个操作动作——割断降落伞伞绳后,轻松地跨出飞船返回舱,为中国人首次太空之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位航天勇士在太空安全飞行21小时23分、60万公里,成为飞入太空的中国第一人,也是日行最远的中国第一人。

随着这一飞,中国成为世界载人航天舞台上的第三个成员。

杨利伟出舱的画面经过现场直播传到全世界。

画面上杨利伟尽管脸色稍显苍白,但身体状况还是良好的。

其实这时的杨利伟已经被处理过:他是满脸鲜血地打开舱门的,后来脸上的血迹被擦干了,重拍了出舱画面。

杨利伟本人近日出书,曾公开介绍了他脸部受伤的原因:“着陆时巨大的冲击力,因为麦克风有不规则的棱角,让我嘴角受伤,要是在颈上,后果不敢想象。

”部分书摘——————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火箭和飞船总重达到487吨,当推力让这个庞然大物升起时,大漠颤抖、天空轰鸣。

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得像一块铁。

开始时飞船非常平稳,缓慢地、徐徐升起,甚至比电梯还平稳。

我心想:这很平常啊,也没多大劲啊!后来我知道,飞船的起飞是一个逐渐加速的过程,各种负荷是逐步加大的。

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加。

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

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

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杨利伟的英雄事迹(精选15篇)

杨利伟的英雄事迹(精选15篇)

杨利伟的英雄事迹(精选1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事迹材料、工作报告、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deeds, work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leg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杨利伟的英雄事迹(精选15篇)杨利伟的英雄事迹大全(精选15篇)杨利伟作为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不畏艰险,敢为人先,乘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飞行21个小时,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

杨利伟坦承受伤也是航天科普

杨利伟坦承受伤也是航天科普

杨利伟坦承受伤也是航天科普作者:暂无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6年第6期文/王石川在首个“中国航天日”,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了他的受伤经历。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当时飞船着地后又弹了起来,二次接地时没有缓冲,落地比较重,他的嘴巴被直角形的麦克风撞破。

尽管杨利伟出舱时曾受伤已不是秘密,但在当时,知情人士讳莫如深。

杨利伟出舱时满脸带血,媒体捕捉到了,但并未广为传播。

后来杨利伟入舱经处理后,媒体重拍了他出舱时的情景。

之所以重拍画面,原因很简单,我国首次完成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如果故意渲染首位“太空人”杨利伟的受伤细节,显得不合时宜。

完整公布真相固然重要,把握时机公布真相也需考虑,相关部门也许并未刻意隐瞒杨利伟受伤细节,更没有下令让当时在场的媒体保密,否则这个细节不会逐渐呈现出来。

2010年6月10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进行的“神舟号载人飞船的发展”讲座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担任神舟飞船应急救生分系统主任设计师的李颐黎教授表示,杨利伟落地前忘了摘下耳麦而被划伤。

杨利伟在自传中也谈到了脸部受伤的原因:“着陆时巨大的冲击力,因为麦克风有不规则的棱角,让我嘴角受伤,要是在颈上,后果不敢想象。

”凡此种种,无不说明杨利伟受伤早已脱敏。

脱敏不是坏事,这是对真相的尊重,也是对杨利伟的尊重。

同时,更让人看到中国人在飞天路上的努力与艰辛。

一说到航天英雄,公众会想到他们的风光,在致以敬意的同时,很难想象他们所遭遇的种种风险。

其实,不独杨利伟,哪个航天人没有承受过风险?国际空间站的意大利宇航员帕尔米塔诺在太空行走时遭遇头盔“漏水”,差点被淹死。

还有的付出了宝贵的生命,1986年,美国挑战号航天飞机升空失败,7名宇航员无一生还。

可以说,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每一步探索都充满风险,那些身体力行者尤其值得钦佩。

也许,若干年后中国航天探路中会有更多的秘密公之于众,这种公布是自信的体现,也是一次成功的科普。

杨利伟乘坐火箭的感想

杨利伟乘坐火箭的感想

杨利伟乘坐火箭的感想火箭冲天而起,穿越无垠宇宙,载着人类的希望驶向星辰大海。

而这一次,中国的宇航员杨利伟有幸乘坐火箭踏上了太空之旅。

他的旅程,不仅仅是一次科学实验,更是对人类勇气和探索精神的生动演绎。

作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的心情一定是复杂而激动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根据他的经历和所传递的信息来描绘杨利伟乘坐火箭的感想。

首先,当火箭逐渐脱离地面,冲出地球大气层时,杨利伟的内心一定是无比震撼和激动的。

一路征途中,他目睹了地球的壮丽景色,亲眼看到了蓝色星球的美丽。

站在绝对的高处,杨利伟感受到了地球的渺小和人类的伟大。

从太空中俯瞰地球,他看到了它的美丽和脆弱,这无疑加深了他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在杨利伟的内心深处,他将带着这份独特的视角回到地球,将自己的太空之旅用于宣传环保和呼吁大家共同保护地球家园。

其次,杨利伟在太空中完成了一系列科学实验,这无疑是他的一个重要使命。

作为宇航员,他身上承载着科学家们的期望和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在太空中,杨利伟亲手完成了一项项重要的科研实验,并带回大量珍贵的实验数据。

这些数据不仅丰富了人类对太空的认知,也为人类的未来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杨利伟在太空中不辱使命,他充分展现了中国宇航员的实力和勇敢。

除了科学实验,杨利伟还参与了多项在太空中的身体和心理测试,这是为了了解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他所经历的密闭、重力失重等环境对人的身体和心理都是巨大的挑战。

通过这些测试,科学家们希望了解人体在太空环境中的适应情况,以便未来更好地保护宇航员的身体健康。

杨利伟在这些测试中付出了巨大努力,不仅为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也为人类探索太空铺平了道路。

乘坐火箭的旅程,不仅仅是科学的探索,更是内心的洗礼。

杨利伟在漫长的太空之旅中,经历了孤独和寂寞。

没有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他只能依靠自己的意志和坚持,才能度过每一天。

在那茫茫宇宙中,他思考着自己的人生和存在的意义。

他或许看到了地球上的纷繁和矛盾,也理解了人类的渺小和无常。

为杨利伟返回地球观看这段录像时的情景写一段心理描写

为杨利伟返回地球观看这段录像时的情景写一段心理描写

为杨利伟返回地球观看这段录像时的情景写一段心理描写原来真的是九死一生,差点就回不来了,当时是飞船发射的上升阶段,火箭与飞船产生了低频共振,我用常人难以企及的意志力,挺过了最艰难的26秒,那仿佛就是一次的重生,想起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斤重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在飞船的那几个月,我经过亚洲,特别是到中国上空时,我仔细辨别大概到哪个省了,正从哪个地区的上空飞过;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我终于不负国家、领导、人民的众望,完成了这一项革命性的任务,很荣幸、也很高兴能不负使命。

央视没敢曝的画面:杨利伟出舱时满脸鲜血

央视没敢曝的画面:杨利伟出舱时满脸鲜血

央视没敢曝的画面:杨利伟出舱时满脸鲜血2003年10月,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航天员杨利伟出舱的画面经过现场直播传到全世界。

夏林说,画面上杨利伟尽管脸色稍显苍白,但身体状况还是良好的。

其实这时的杨利伟已经被处理过:他是满脸鲜血地打开舱门的,后来脸上的血迹被擦干了,重拍了出舱画面。

杨利伟本人近日出书,曾公开介绍了他脸部受伤的原因:“着陆时巨大的冲击力,因为麦克风有不规则的棱角,让我嘴角受伤,要是在颈上,后果不敢想象。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

返回舱完好无损。

2003年10月,前空军飞行员杨利伟以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之旅,成功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从此,被誉为火箭故乡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航天飞船绕地球14圈,创造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历史。

他在《天地九重》一书中回忆了太空飞行中的惊险瞬间。

我以为要牺牲了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火箭和飞船总重达到487吨,当推力让这个庞然大物升起时,大漠颤抖、天空轰鸣。

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得像一块铁。

开始时飞船非常平稳,缓慢地、徐徐升起,甚至比电梯还平稳。

我心想:这很平常啊,也没多大劲啊!后来我知道,飞船的起飞是一个逐渐加速的过程,各种负荷是逐步加大的。

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加。

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

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央视没敢曝的画面:杨利伟出舱时满脸鲜血
2003年10月,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航天员杨利伟出舱的画面
经过现场直播传到全世界。

夏林说,画面上杨利伟尽管脸色稍显苍白,但身体状况还是良
好的。

其实这时的杨利伟已经被处理过:他是满脸鲜血地打开舱门的,后来脸上的血迹被
擦干了,重拍了出舱画面。

杨利伟本人近日出书,曾公开介绍了他脸部受伤的原因:“着陆时巨大的冲击力,因为麦克
风有不规则的棱角,让我嘴角受伤,要是在颈上,后果不敢想象。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

返回舱
完好无损。

2003年10月,前空军飞行员杨利伟以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之旅,成功完成我国首次载
人航天飞行。

从此,被誉为火箭故乡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
的国家。

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航天飞船绕地球14圈,创造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历史。

他在《天地九重》一书中回忆了太空飞行中的惊险瞬间。

我以为要牺牲了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
蒸气。

火箭和飞船总重达到487吨,当推力让这个庞然大物升起时,大漠颤抖、天空轰鸣。

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得像一块铁。

开始时飞船非常平稳,缓慢地、徐徐升起,甚至比电梯还平稳。

我心想:这很平常啊,也
没多大劲啊!后来我知道,飞船的起飞是一个逐渐加速的过程,各种负荷是逐步加大的。

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加。

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我的身体感
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

这让我
感到非常痛苦。

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

而这时不单单是低
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

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我担心的意外还是发生了。

共振是以曲线形式变化的,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
承受。

心里就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

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

当从那种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之后,我感觉到从没有过的轻
松和舒服,如同一次重生。

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
牲了。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个难受的过程。

我们的工作人员研究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
自火箭的振动。

之后改进了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神舟六号飞行时,得到了很好
的改善;在“神七”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

回到地面后,我看到了升空时传到地面大厅的录像。

当时大家安静得不得了,谁也不敢吱声,因为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一动不动,甚至眼睛也不眨,大家都担心我是不
是出了什么事故。

3分20秒,在整流罩打开后,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
忍不住眨了一下。

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归途惊心动魄
2003年10月16日4时31分,我在飞船上接到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返航命令。

按照科学家的设计,只有“神五”平安回到地面,我的这次太空任务才算真正圆满完成。


飞船返回,是一个特别的阶段——人类历次太空飞行证明,返回阶段是最容易出现事故的
阶段。

我对此也非常清楚。

人类自从开展载人航天活动以来,已有22名航天员献出了宝
贵的生命,其中11人就是在返回着陆过程中牺牲的。

这是杨利伟拍摄的作品。

2003年10月,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绕地球飞行期间,
用数码相机拍了100多张照片。

5时35分,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

飞船先是在轨道上进行180度调姿——返回时要让推进舱在前,这就需要180度“调头”,我感到飞船持续减速,
向地球的方向靠近。

5时58分,飞船的速度减到一定数值,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

此后
的飞船飞行并不是自由落体,而是使用升力控制技术,按照地面输入的数据,瞄准理论着
陆点,依靠飞船上的小型发动机不断调整姿态,沿返回轨道向着陆场飞行。

如果出了故障,升力控制失效,飞船返回就会是弹道式的,不可控地下来。

比如2008年4月19日,韩国的李素妍搭乘俄罗斯“联盟TMA-11”飞船,与一名美国航天员和一名俄罗斯
航天员一同返航时,飞船就是以弹道式着陆的。

当时偏离预定地点420公里,航天员除了
遭遇颠簸,还承受了最高10个G的过载,李素妍因此受伤。

6时0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大气层。

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很大,遇到空气阻力,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这种情况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应付自如。

让我紧张以致惊慌另有原因:先是快速飞行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
得一片通红;接着在通红的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

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它是耐高温的,随着温度升高,它就开始剥落,它剥落的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

这是聂海胜拍摄的作品,他说,在太空拍照很不容易,得用胳膊支在某个固定物上来支撑
身体。

拍摄的时候,常常是一只手拿摄像机,另一只手拿照相机,而双脚往往飘在空中。

在神舟六号上,费俊龙、聂海胜两位航天员共拍摄了300多张照片。

我知道这个原理,看到这种情形,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

神舟飞船突现大片裂纹
但接着看到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裂纹,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
种小碎块一样,眼看着它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
摄氏度的超高温度。

当时突然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就是这样出事的嘛,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
个裂缝,然后高温就让航天器解体了。

现在,这么一个舷窗坏了,那还得了!
先是右边舷窗裂纹,等到它裂到一半的时候,我转着头一看左边的舷窗,它也开始裂纹。

这个时候我反而放心一点了:哦——可能没什么问题!因为这种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不高。

回来之后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为什么两边不一块儿出裂纹呢?因为两边用的不是同样的材料。

以前每次做飞船发射与返回的实验,返回的飞船舱体经过高温烧灼,舷窗被烧得黑漆漆的,工作人员看不到这些裂纹,而如果不是在飞船里面目睹,谁都不会想到有这种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