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郑杭生 中国社会学发展综述 精品

合集下载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一、概念题1.迟发展效果(人大2006年研)答:由于发展中国家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它们的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

正是由于起步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就形成了它们特殊的发展过程。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些特殊性称之为“迟发展效果”。

2.“二元”社会结构(中山大学2008年研)答:“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

这种“二元社会”既表现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又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差别。

这种“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与“早发”国家和“后发”国家不同的现代化起点和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发展中国家,“二元”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经济方面,而且也渗透到社会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

二、简答题1.简述影响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

(中财2007年研)答:影响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包括:(1)环境环境是指那些和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

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

环境可分为两类:①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环境,又称“原始自然环境”;②经过人类改造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又称“人化自然环境”。

环境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自然资源和物质条件,因而社会变迁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

如果环境发生了变化,势必影响社会的运行和发展。

现代社会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基本上是经过人类改造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

(2)人口人口是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

一定的人口状况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

人口状况主要指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及流动,人口状况与整个社会发展比例失调,会给社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带来直接影响。

(3)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或设置作为社会行为规范体系,既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又给予社会变迁以直接的影响。

在各种社会制度中,除了经济制度外,人们特别重视政治制度对社会变迁的作用。

(4)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价值观念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评价的思想体系。

郑杭生社会学理论发展

郑杭生社会学理论发展

郑杭生先生社会学理论发展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与社会互构论中国社会的社会学究竟是什么?郑对于一个刚刚从“文革”阴霾中走出来的国家,面对一个百废待兴的社会场景,“迫切需要社会学家回答一系列社会有序运行和学科建设的问题”。

他的回答便是“我们要建立的社会学就是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

这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提出就是基于对建国以来社会运行状况,特别是“文革”期间恶性运行状态的反思,再加上严复的社会学定义“研究社会治乱兴衰之由”的启发创造出来的。

提出社会运行的概念,并把社会运行区分为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三种类型,并结合中国现代化的实际进程,探究社会运行的诸多条件、机制及其内在关联,也便建构起了先生的第一个宏大的理论体系“社会运行论”。

这个理论的建构既传承了中国学术千百年来从“治乱兴衰”考察社会历史的特有传统;也没有背离自孔德开启的西方社会学所延续的“秩序与进步”、“结构与过程”等恒久的学科主题;同时该理论也直接规定了中国社会学学科的独特性质、规定了这门学科服务于我国社会现实的方向和主要途径。

尽管该理论的提出一度受到质疑和批评,但是不可否认,在先生苦心经营的社会学学术共同体里,该理论已经成为基本一致的学术观点被一批批学生所传承和应用,无论微观层面的家庭社会学研究、社会角色与社会互动研究,还是宏观层面的社会分层与流动、社区建设与发展、社会变迁与现代化研究;无论是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还是分支社会学的政治社会学、法社会学、民族社会学、环境社会学、道德社会学等研究。

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社会变化开始在方方面面展现,利益结构的调整、社会关系的疏离、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等等诸多现实问题恰是中国社会学必须面对且必须作出解释的,这是一门学科的使命。

全方位变革的时代需要总能产生它所需要的思想,先生1987年开始使用“转型”概念,1989年进一步提出“社会转型”和“转型社会”范畴,继而又提出“社会转型效应”、“社会转型度”与“社会转型势”概念并对之进行具体化和操作化。

《社会运行学派成长历程:郑杭生社会学思想述评文选》读书笔记模板

《社会运行学派成长历程:郑杭生社会学思想述评文选》读书笔记模板

作者介绍
这是《社会运行学派成长历程:郑杭生社会学思想述评文选》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
李舞东风 —— 2
试论郑杭生教 授对中国社会 学发展的三个 贡献
3 建构中国社会
学理论的新形 态
社会学的时代
4 感、实践感与
全球视野 —— 郑杭生与“中 国特色社会学 理论”的兴起
“新型现代性”
5 社会学理论实
践理路 ——对 郑杭生“社会 互构论”的初 步阐述
本土化、体系 化和基础化:
1
郑杭生社会学
承前启后的重要理论 成果 ——“郑杭生 社会学学术历程”评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 的建构历程及其内在
关联
“美人如玉剑如 虹” ——郑杭生及 其社会学思想
社会互构论的追求: 推进从差异走向认同 的事业 ——郑杭生 社会学思想历程的又 一个新波峰
郑杭生教授与 1
中国社会学 《甘肃社会科 学》编者按
耕耘结硕果桃
郑杭生教授的学术 发展(小传)
社会学理论的新探 索 ——《社会学 概论新修》述评
社会运行与社会转型: 评《转型中的中国社 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
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开 创性研究 ——郑杭 生先生的社会学理论
简析
郑杭生和他的社会学 理论
理论统率史料的成功 探索 ——读郑杭生、 李迎生《中国社会学 史新编》
想 ——郑杭生
社会学理论的
文化底蕴
01
社会互构论: 超越经典二 元对立社会 学方法论的 新探索
02
社会互构论 与结构化理 论的关系及 其展开前景
03
立足本土放 眼世界 — —郑杭生教 授的学术追 求
学的0 4科依
本 据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打印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打印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目录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第二节环境与社会运行第三节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第二节社会运行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一节文化的含义及特性第二节文化的类型第三节文化构成与文化分析第四节文化的功能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第二节社会学研究的过程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第四节社会指标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第二节人的社会化第三节人的个体化第七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第二节社会互动的过程第三节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第四节社会角色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网络第二节社会群体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第一节研究概述第二节婚姻家庭社会学第三节性社会学第四节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第十章社会组织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第二节社会组织目标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第四节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第十一章社区第一节社区概述第二节农村社区第三节城市社区第四节虚拟社区第十二章社会制度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制度第二节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第三节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四节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第五节社会流动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一节社会变迁第二节社会现代化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第五节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第十五章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第三节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第四节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的概念及分类第二节集体行为理论第三节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四编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第十七章社会问题第一节什么是社会问题第二节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第四节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第十八章社会控制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第三节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第十九章社会政策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第二节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第三节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第四节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现状第二十章社会建设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第二节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1.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历史、战略、未来——著名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郑杭生先生访谈

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历史、战略、未来——著名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郑杭生先生访谈

会委 员, 教育部社会 学学科 指导委 员会主任委 员, 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社会 学评 审组 组长 , 中央马克思主 义理 论研 究和建
设 工程社会 学首席 专家, 中国人 民大学社会 学理论与方法研 究中心主任 、 会学一级教授 、 士生导师 ; 社 博 兼任 华中师范大 学社会 学院名誉 院长。 曾任 中国人 民大学副校 长、 国务院学位委 员会政 治学、 社会 学、 民族 学组 召集人 , 中国社会 学会会 长。郑杭 生教授在社会 学理论上建树颇 多, 先后提 出了“ 社会运行论 ” “ 、社会转型论” “ 、社会 学本土论” “ 、社会 互构论 ” 等 四论 。这四论被认 为是“ 在世界上提 出了具有 东方 学术品格的 中国人 自己的原创性社会学理论”他 和他 的学术团队在社 ,
收 稿 日期 :0 1 1- 8 2 1- 1 1
作者简介 : 郑杭生 (9 6 )浙江乐清人 , 13 一 , 中国人 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 社会学一级教授 、 博士生导 师 。 兼任 华 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名誉院长 ; 童潇 (9 1 )江苏苏州人 , 1 8一 ,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学系讲 师、 中国人 民大学社 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中心博士研究生 。

利、 落实公平正义 的联系得到清楚宣示 ; 它与社会管 与 自然和谐相处 、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并为 理 、 会 服务 的关 系得 到系统 展开 , 社 等等 。 这次 由党 中 当地社会发展 确定 了“ 生态建设 、 扶贫开发 、 口控 人 央总书记专 门以社会管理为主题并单独就这一问题 制” 三大主题。18 年 4 , 98 月 在胡锦涛同志邀请下 , 八 系统地发表讲话 ,这在新 中国成立 以来还是第一次 。 大 民主党 派 前 往 贵 州智 力 支边 , 年 6月 , 胡 锦 涛 时 经 它传达 了这样 的信 息 : 国的最高领导层 、 我 决策层越 同志努力 , 国务院正式批准 了“ 贵州省毕节地 区开发 来 越 认识 到 , 强社 会 管理 和社会 建设 对 我 国社 会 发 扶贫 、 加 生态建设试验 区”这是 和谐社会理念 的萌芽 。 , 展 的重要和紧迫 , 推动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 的创新实 因此, 贵州同志说 , 和谐社会是在贵州提出来的。① 践 将 是 当前 和 今 后 一个 时期 内我 国社 会 发 展 的一项 在 中央 文 件 中 , 和 谐 社 会 到 社 会建 设 、 从 社会 管 重 大 任务 。 理, 其概念演进也有一个历程。04年以前 , 20 党的文件 第 二 ,把 社 会管 理 和社会 建设 放 置 到重 要位 置 , 中也有有 关 “ 社会 ” “ 与 和谐 ” 的提 法 , 比如 说 十六 大 报 方面 , 是对 我 国 “ 矛盾 凸显期 ” 的应对 。改革 开 放 以 告 中有 “ 社会更 加 和谐 ” 但 是 , 社会 建设 、 。 对 社会 管 理 来, 我们 国家实行的是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 的发展战略 还 没有单 独 的表述 。 先完 整提 出 和谐 社 会概念 的是 最 和发 展 模 式 , 这 种 战 略 和模 式 下 , 然 也 有 社 会 建 20 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在 虽 04 中共 中央关 于加强党的 设和社会管理 , 但主要依附于经济建设 。在以经济建 执 政能力 建设 的决 定 》 。这份 文件 把 “ 提高构 建社 会 主 设为中心和经济不发达的背景下 , 社会管理和社会建 义 和谐 社 会 的能力 ” 门作 为 了第 七 部分 , 是 中 央 专 这 设, 要处理的问题 比较少 , 工作也相对简单。 现在随着 文 件 中第 一 次 以一 定 篇 幅 章 节对 和谐 社 会 内 容所 作 我 国 的进 一 步 发 展 , 先 不 曾 出现 的社 会 问题 , 者 的单独 阐述 。之后 ,0 5年 2月 1 原 或 20 9日, 中央举 办 省 在 部级干部专提研讨班上 , 胡锦涛同志系统提出了和谐 很少 出现 的社会问题 , 像人 口流动增加 、 环境资源承 载加 重 、 富资 源 配置 不公 等 问题 , 过 多年 积 累 , 财 经 爆 社会 的概 念 , 出 了 和谐 社 会 是 “ 指 民主 法 治 、 平 正 公 发 出来 了 , 把我 国推进 到 了 “ 矛盾 凸显 期 ” 。在 这种情 义 、 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 、 安定有序 、 人与 自 和谐相 然 况 下 , 理新 增 社 会事务 , 好维 护公 民基 本 权 益 , 管 更 加 处” 的社会。20 年 l , 06 0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发 中共 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 强对社会秩序的干预等任务 ,就迫切地摆在 了面前 , 表了《 提 上 了 日程 。另一方 面 , 会管 理和社 会建 设本 身 , 社 也 问题 的决定 》 ,这是 专 门 以社会 建设 为 主题 发 的一 份 必须 与 时俱 进 , 括 社 会 治理 的理 念 的更 新 , 段 的 完整 的文件 , 为 了我 国和谐 社会 建设 的纲领 。20 包 手 成 07 年 l 月 , 的十七大 , 0 党 进一步在和谐社会 的背景下 , 创新等。 中国建 国以后 , 新 我们主要是依靠 “ 单位管理 加快 推进 以改 善 民生 为 重点 的社 会 建设 ”具 体 , 社会” “ ,单位办社会” 的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方式。 在 提 出“ 城市 , 通过全 民所有制 、 集体所有制单位来搞社会管 论及社会建设所涉及的教育 、 就业 、 收人分配 、 社会保 医疗卫生 、 社会管理六个 主要方面。0 1 2 1 年胡锦涛 理和建设 ; 在农村则是通过人民公社来贯彻实施 。伴 障、 随 着 国有 企 业 转 制 、 营企业 成 长 、 私 农村 人 民公 社 解 同志 的 2 l ・9讲话 , 面论 述 了社会 管理 , 全 并提 出了 社 体, 越来越多新经济、 新社会组织的产生 , 互联网成为 会管 理格 局 设 计 、 护 群 众 权 益 机 制 、 动人 口和特 维 流 社会 格 局 中 的一 股重要 力 量 ,个 人个 性 不 断张 扬 , 党 殊人群管理服务 、 公共安全体系 、 基层社会管理 和服 务体 系 、 公有 制经 济 社会 组 织 管理 、 息 网络管 理 、 非 信 和国家要实现新时期对社会的驾驭 , 必须要进行社会 管理 和 建设 的手 段创新 ,如增加 政府 公 共服 务 支 出 , 思想道 德建 ��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打印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打印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目录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第二节环境与社会运行第三节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第二节社会运行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一节文化的含义及特性第二节文化的类型第三节文化构成与文化分析第四节文化的功能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第二节社会学研究的过程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第四节社会指标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第二节人的社会化第三节人的个体化第七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第二节社会互动的过程第三节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第四节社会角色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网络第二节社会群体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第一节研究概述第二节婚姻家庭社会学第三节性社会学第四节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第十章社会组织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第二节社会组织目标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第四节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第十一章社区第一节社区概述第二节农村社区第三节城市社区第四节虚拟社区第十二章社会制度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制度第二节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第三节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四节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第五节社会流动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一节社会变迁第二节社会现代化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第五节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第十五章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第三节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第四节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的概念及分类第二节集体行为理论第三节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四编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第十七章社会问题第一节什么是社会问题第二节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第四节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第十八章社会控制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第三节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第十九章社会政策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第二节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第三节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第四节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现状第二十章社会建设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第二节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1.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郑杭生对社会学的名词解释

郑杭生对社会学的名词解释

郑杭生对社会学的名词解释郑杭生,中国现代社会学家,被誉为社会学界的泰斗。

他对社会学的研究贡献深远,对众多社会学概念进行了深入解释和重新定义,推动了社会学的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郑杭生对社会学中一些重要概念的解释,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

1. 社会观:郑杭生认为,社会观是社会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他将社会观定义为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感知、理解和看待的态度和观点。

社会观决定了我们对社会现象的解释方式和研究方法。

而在郑杭生看来,社会观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注重社会的历史维度和结构变迁的规律。

2.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郑杭生在社会学中极为重要的概念之一。

他将社会结构定义为一种相对稳定和持续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

社会结构包括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组织机构和社会角色。

郑杭生特别强调社会结构对个体的制约和影响。

他认为,社会结构的存在和运行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决定着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机会。

3. 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过程中学习和适应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郑杭生认为,社会化过程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他将社会化视为社会行动主体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过程,通过社会化个体能够获得社会认同感和自我实现。

4. 群体:郑杭生对群体的理解与传统的群体论有所不同。

他将群体视为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的人的集合体。

在他看来,群体是一种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社会关系网络,不仅仅局限于以人为中心的组织。

5. 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和联系。

郑杭生将社会关系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家庭关系、亲属关系、友谊关系以及工作关系等。

他强调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认为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6. 社会变迁:郑杭生对社会变迁的研究为社会学提供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在他的观点中,社会变迁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他将社会变迁定义为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演变和调整过程。

郑杭生:中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新特点新趋势——从社会学视角看地方经验的持续贡献

郑杭生:中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新特点新趋势——从社会学视角看地方经验的持续贡献

中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新特点新趋势——从社会学视角看地方经验的持续贡献作者:郑杭生文章来源:《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1辑),2013年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社区治理是指政府、社区组织、居民及辖区单位、赢利组织、非赢利组织等基于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社区认同,协调合作,有效供给社区公共物品,满足社区需求,优化社区秩序的过程与机制。

社会管理以社区治理为前提,社区治理以社会管理为目标,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中国经验的形成与完善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中国经验的层次及地方经验的作用(一)中国经验的三个层次“中国经验”是中国社会上下结合、共同探索、互动创新的结果,其中三个层次的相互推进十分明显:既有中央“自上而下”的推进,又有基层“自下而上”的推动,还有各个地方、各个部门连接上下的促进。

这三个层次,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共同创作、不断完善,融合成具有独特气派、独特风格、又有某种普遍意义的“中国经验”。

其次,对于三个层次在实践创新和探索中的关系,中央经验是“中国经验”的核心、灵魂和指导。

地方和部门经验、基层经验的重要性则在于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经验”一个个亮点、一个个支点,共同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新型社会主义历程的一个个轨迹点、成长点。

(二)地方经验的重要作用地方经验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地方经验是中国经验的基础;二、地方经验是中国经验的抓手和切入点;三、地方经验的创新实践,为上一层甚至最高层社会管理的高端制度设计提供富有生命力的经验素材。

而结众多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创新而提炼的高端社会管理设计,反过来又指导、推进地方和基层社区的进一步实践。

(三)对地方经验和基层经验系统实地的调查1、坚持系统实地的调查的主要理由第一,为了在剖析一个一个案例中,把握各个基层、各个地方和部门各有特点的探索,并对之进行相互比较,从而具体深切了解中国社会(社区)建设和管理究竟进展到何种程度,存在何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重点总结-考试必备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重点总结-考试必备

社会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第一章社会学概论1.社会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典人物:⑴奥古斯特·孔德:孔德创造了社会学这个词。

他认为,社会学的目标是去发现社会的“不可更改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新的秩序。

⑵赫伯特·斯宾塞:他提出了社会像一个有机体——一个自我管理的体系的思想。

斯宾塞提出社会就像物种那样,由简单向复杂进化。

斯宾塞反对政府干预社会事务,因为他认为这种干预会阻碍这些自然发展规律。

⑶埃米尔·迪尔凯姆:迪尔凯姆提出,社会学主要应关注于他所谓的“社会事实”。

他坚持认为要用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而不是用生理的、心理的特征来解释。

2.社会的含义:从内在本质来看,社会就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外在形态来看,社会就是人和自然环境以及人和人之间有机结合而成的共同体。

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系统(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社会系统具有心里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社会的功能:(1)整合的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3.社会学的概念:是用文字来概括地说明一个概念内涵与外延,将概念所指的某类现象与其他现象区分开来,是对某类事物或现象共同本质的概括。

第二章文化4.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即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5.文化的特征:⑴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⑵文化的复合性。

⑶文化的象征性。

⑷文化的传递性。

“文化反哺”⑸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

6.符号的含义: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其自身之外的事物的东西。

7.语言:定义语言是指人们所使用的口头和书面的言说方式,它是我们最重要的符号系统。

郑杭生教授的发展社会学研究述评

郑杭生教授的发展社会学研究述评

郑杭生教授的发展社会学研究述评
童潇
【期刊名称】《北京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我国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在分析研究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命题,为发展社会学开创了新的认知框架和解释体系,对发展社会学的理论创新起到了比较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页数】6页(P4-9)
【作者】童潇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上海,2016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8
【相关文献】
1.郑杭生教授从教5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成立大会举行 [J],
2.纪念郑杭生教授专栏 [J], ;
3.郑杭生教授从教5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成立大会 [J],
4.郑杭生教授纪念文集 [J],
5.郑杭生教授从教5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成立大会隆重举行刘延东同志赠送花篮以示祝贺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术话语权与中国社会学发展_郑杭生

学术话语权与中国社会学发展_郑杭生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何 “发现”和提出这样有宏大主旨的问题 ,中国史学工作者应当深长思之 。

概而言之 ,在我们不断 “回应”外国学者所提出的问题时 ,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 “回应”中国学者所提出的问题 。

如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的话 ,那就是我们不仅有必要 “回应” ,也有必要学会倡导 ;不仅有必要 “跟着走” ,也有必要争取 “领着走” 。

这就需要中国史学家的共同努力 ,既有这方面的自觉意识和学术责任感 ,又善于从整个学科发展状态或自己熟悉的研究领域提出这样的问题 ,这是推进中国史学话语体系当代建构的重要动力 。

试举例来说 ,从历史上看 ,中国是一个曾经被毒品带来重大灾难和耻辱的国家 ,中国人民为改变这种状况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

从现实看 ,制造 、贩卖和使用毒品在全世界泛滥 ,一些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毒品的危害 ,打击毒品走私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责任 ,为的是使世界各国人民在和谐 、健康的氛围中走向明天 。

鉴于此种历史和现实 ,我们是否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即 “毒品与世界的昨天 、今天和明天” ,希望全世界史学家都来研究 、探讨这一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

还有 ,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 ,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以至于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今天 ,人们对于这种积极影响应有更全面 、更深入的认识 ,以推动世界的和平与进步 。

基于这一认识 ,是否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即 “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世界文明发展 :文献与研究” 。

从中外学者现有的研究来看 ,各自都有一些研究成果面世 ,但从这样一个宏大主旨着眼 ,做系统的研究似尚有很大的空间 。

为了使这一研究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上 ,有必要对与此有密切关系的文献进行整理 、汇编 、出版 ,同时展开专题的或贯通的研究 ,使其具有较大的规模和广泛的影响 。

这或许比一般性地讨论 “全球史”更为实际 、更能为中外读者所理解 ,使各国人民从认识过去中展望世界文明的未来 。

承前启后的重要理论成果《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评介

承前启后的重要理论成果《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评介

承前启后的重要理论成果《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评介
杨发祥
【期刊名称】《社会》
【年(卷),期】2005(000)005
【摘要】@@ 2005年3月,<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三卷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部著作的面世,不仅仅是郑氏个人的私事,也不只是人大社会学派的事情,更是中国社会学界的盛事.本文试图就著作的内容及出版意义作一简要的
评介.
【总页数】7页(P203-209)
【作者】杨发祥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
【相关文献】
1.市场经济与流动人口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关于俞宪忠教授《流动性发展》一书的学术评介 [J], 张全新
2.中国特色社会学的理论建构——郑杭生思想评介 [J], 杨敏
3.学术的历史感--郑杭生社会学理论的历史厚度 [J], 董驹翔;董翔薇
4.历史社会研究的重要成果——《历史原脉与现实走向—历史社会学研究》评介[J], 段文勇
5.当代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开拓者——郑杭生社会学探索历程 [J], 李迎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郑杭生谈中国社会学10年重建

郑杭生谈中国社会学10年重建

改革开放30年:日趋成熟的中国社会学——有关中国社会学发展全局的几个重大问题郑杭生本文原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内容提要本文从有关中国社会学发展全局的五个问题——科学性与价值性、经验性与理论性、建设性与批判性、传统性与现代性、本土性与国际性为切入点,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学30年来,在这些问题上从不成熟到较为成熟的曲折历程。

这些问题能否正确处理和把握,关系到社会学学科和社会学知识的性质、作用、对待社会的态度,关系到当代中国社会学能否健康发展,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学人才,能否实现某种原创的知识创新,能否在国际社会学界占有应有的一席之地,能否在学科和学术的话语权方面做出当代中国社会学家自己的贡献。

要正确把握这些成对的关系,就要真正认识它们既有“非此即彼”的一面,又有“亦此亦彼”的一面的辩证性,避免片面强调一个方面的极端性;就要总结和汲取各国和我国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这就进一步要求我们深入掌握马克思恩格斯在改造黑格尔思想时所阐发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并以之为指导,以我为主地推进当代中国社会学不断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成熟走向更加成熟,力求避免各种幼稚病。

关键词:科学性与价值性、经验性与理论性、建设性与批判性、传统性与现代性、本土性与国际性1989年,即改革开放10周年之时,关于中国社会学的情况,笔者曾著文做了这样的分析:经过十年的艰辛创业与探索,经过十年与我国改革开放的事业同命运,共呼吸,中国社会学逐步提高了自己的成熟度;一方面社会学本身在理论上、在实践中都作出了一定的成绩,正对我国社会生活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为我国社会学今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它得到社会各界、社会科学各科的广泛的承认,社会学成为很有吸引力的学科之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学也和经济学等一样,对改革和开放的事业是不可缺少的。

但是应当承认,这种成熟度还是不高的。

费孝通对中国社会学的巨大贡献——郑杭生

费孝通对中国社会学的巨大贡献——郑杭生

费孝通对中国社会学的巨大贡献--纪念费孝通先生从事学术研究70周年郑杭生纵观费孝通先生70年的学术研究,他对中国社会学的贡献是巨大的。

就我看来,他的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这就是他对中国早期社会学所作的贡献;对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所作的贡献;对中国社会学发展和拓展所作的贡献。

一、成绩卓著的社会学中国化就费孝通先生对中国早期社会学所作的贡献来说,我认为,最关键的是他对社会学中国化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他不仅和当时社区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一样,实际上开拓了一条社会学中国化的重要途径,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那时基本照抄照搬西方的局面,而且还以他的出色的学术探讨,提供了影响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学中国化的具体成果和代表作:《江村经济》(1939)与《禄村农田》(1943),《生育制度》(1947)与《乡土中国》(1948)等。

其中,《江村经济》与《禄村农田》,主要是实地的社区研究。

我曾指出,《江村经济》作为社会人类学的著作,对该学科传统的突破主要在于,(一)它没有拘泥于异民族,而是用社会人类学来研究自己熟悉的本民族,并把功能方法从原始社会推广到文明社会,如果说布?马林诺斯基提出了人类学必须“离开对所谓未开化状态的研究,而应该进入对世界上为数众多的、在经济和政治上占重要地位的民族的较先进文化的研究”,那么《江村经济》则是非常出色地实践了这一要求。

(二)它改变了社会人类学者以往那种好古、猎奇和不切实际的单纯研究者的学究面貌,而树立了一种力图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社会改革的爱国主义变革者的新形象。

(注:郑杭生:《读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第五期。

)正因如此,马林诺斯基在该书序言中称赞它“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禄村农田》一书所研究的禄村,和江村相比,尚处在开始受工商业影响的初期,以农业为主要生产事业,以农田生产来维持最低的生计。

《禄村农田》是《江村经济》的姊妹篇,同样采用了以村落为单位的社区研究法。

社会学(第三版 郑杭生)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社会学(第三版 郑杭生)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社会学(第三版郑杭生)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一>社会学产生的思想条件1. 古希腊哲学关于社会的思想●智者派●柏拉图(公元前427一前347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64~322)2.中世纪时期的社会观强调用生产方式作为解释社会性质的基础只有进行劳动分工才能保证人们的社会生活把社会看作历史发展的过程3. 文艺复兴以来的社会哲学思想社会契约论主要观点:人之秉性是天生自由的,世上的人们应享有平等的权利,用社会契约的形式来解释社会的产生和国家权力的本质。

代表人物:霍布斯洛克卢梭维科(1668—1744)历史三阶段论空想社会主义<二>、社会学产生的社会条件1.巨大的社会变革2.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三>、社会学产生的学术条件1.自然科学的发展2.社会调查的兴起二、西方社会学的产生1.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主要著作:1830—1842《实证哲学教程》(共6卷)1851—1854《实证政治体系》(共4卷)主要理论:社会静力学社会动力学2.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主要著作:1851《社会静力学》1852《进化的假说》1862-1896 《综合哲学》主要理论:社会进化论社会有机体论3.马克斯.韦伯(1864-1920)主要著作:1904《新教论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920《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主要理论:行政组织体系理论4.迪尔凯姆(1858-1917)(涂尔干)主要著作:1893《社会分工论》1895《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7《自杀论》191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主要理论:社会事实2.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主要著作:1851《社会静力学》1852《进化的假说》1862-1896 《综合哲学》主要理论:社会进化论社会有机体论3.马克斯.韦伯(1864-1920)主要著作:1904《新教论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920《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主要理论:行政组织体系理论4.迪尔凯姆(1858-1917)(涂尔干)主要著作:1893《社会分工论》1895《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7《自杀论》191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主要理论:社会秩序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一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研究人类社会的结构与发展,研究社会经济形态及其成分的结构与发展,研究社会各阶级、集团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杭生: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回顾与反思•中国社会学自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四分之一的世纪已经过去了。

在这25-26年的时间中,无论从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看,从学科体制和体系建设看,还是从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看,中国社会学都获得了巨大的进展。

同时,如果认真进行反思,中国社会学的进一步的健康发展,也有不少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得到解决。

回顾一: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中国社会学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二十多年来得到极大的改善,学科地位得到极大的提高。

被取消三十年的中国社会学,1978年后得以迅速恢复与重建,能够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几乎同步进行,首先是与邓小平的名字分不开的。

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著名报告,提出了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需要赶快补课”的问题。

他说:“我们已经承认自然科学比外国落后了,现在也应该承认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就可比的方面说)比外国落后了。

”“应该指出,所以形成这种落后状况,责任首先在于中央和各级党委对于思想理论工作的领导方法不对,禁区太多,关心和支持太少。

今天我代表中央向大家作自我批评。

”(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180-181页。

)邓小平在这样隆重的场合,用这样郑重而有自我批评的方式,从政治的高度,提出恢复和重建社会学的问题,对在极“左”思潮肆虐年代备受打击与迫害的社会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过去由于错误地取消了社会学,造成了这门科学和国外相比已经相对落后的现状,所以应当“赶快补课”,“急起直追”。

邓小平的讲话彻底消除了当时不少社会学者的心理顾虑,解放了思想,给予筹划中的社会学恢复工作以最有力的支持与推动。

邓小平的讲话也使不少在不同学科从事教学研究的党和非党的思想理论工作者和其他学者转向社会学,为社会学增加了生力军,增加了多学科的视野。

这对社会学这门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在中国的发展来说,不是坏事,而是好事。

提出社会学“需要赶快补课”这个问题本身就表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改变了过去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对社会学的负面看法。

邓小平的功绩和高瞻远瞩在于他看到中国社会科学的落后状况将会拖现代化事业的后腿,以十分迫切的心情及时提出社会学“需要赶快补课”,从而使中国社会学得以与中国社会转型加速期几乎同步开始。

这一方面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为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发展空间和新的起点,并为今后学科建设的较为顺利进行,抵御各种可能的干扰,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这可以说改变了中国社会学此后的命运,是中国社会学的一个转机,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当然,这仅仅是开始。

对社会学的负面看法延续了近30年,要真正改变对社会学的看法,特别是真正认识社会学的作用,即使象邓小平这样伟大的领导人说了,也仍然需要时日。

在邓小平关于社会学“需要赶快补课”的讲话以后,我国新老两代社会学人,在费孝通、雷洁琼等老一辈社会学家的带领下,致力于建立对社会主义社会来说维护建设性形态的社会学。

费孝通当时所作的关于社会学着重通过解决急迫的社会问题减少社会主义建设的障碍、防止非社会主义因素的滋生等论述,实际上就是说的这样一种社会主义社会维护建设性形态的社会学。

(注:参见费孝通:《为社会学再说几句话》,载《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1期。

)无论在中国社会学的恢复过程中,还是在社会学学科地位的确立过程中,费孝通、雷洁琼等老一辈社会学家起了特殊重要的、其他人不能替代的作用。

由于建立维护建设性形态的中国社会学的任务被推迟了近30年,整个社会学界充满着一种在获得了大展身手的机会后才有的紧迫感,并把这种紧迫感化为“急起直追”的行动。

当代中国社会学能够在20年多年的时间,发展到现在这样的规模和水平,除了其他原因,也是与这一点分不开的。

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的提高,可以说是趋势加快,力度加大。

江泽民总书记20XX年视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7·16”讲话,与2001年“ 8·7 ”的北戴河讲话、20XX年“4·28”视察人民大学的讲话一起,对新世纪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这对中国社会学来说,意义就更加重大。

江总书记的“7·16”讲话明确指出,社会学乃是要加强研究的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基本学科之一。

他指出,我们要“加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国际政治和经济、法学、历史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社会学、文学、语言学、考古学等各学科的研究”。

这一明确的定位,对曾经中断近30年、恢复重建后获得巨大发展但仍相对弱小的社会学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这一定位表明我们党在新世纪站在新的高度对社会学的重视和支持,这是与邓小平1979年3月30日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的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需要赶快补课”的著名论断,一脉相承的。

同时,它又表明,经过20多年的实践,我们党对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和作用做了新的概括和肯定。

无论是“ 8·7 ”讲话指出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关系上的“四个同样重要”,无论是“4·28”讲话指出的对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党治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巨大作用等方面的“五个高度重视”,也无论是“7·16”讲话指出的在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探索中哲学社会科学及其工作者的“两个不可替代”,都是这样的新概括和肯定。

这又是对邓小平有关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从而为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比以往更好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条件。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创造了迄今为止最有实质意义和最好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

首先,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自觉把握世界从旧式现代性向新型现代性转变的历史潮流,积极应对我国社会矛盾和不和谐因素多发期和活跃期的现实形势,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提出,为中国社会学加快大发展提供了实际平台和用武之地,意味着中国社会学发展的真正的春天的到来。

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贯穿着双赢互利的深层理念,它们的提出意味着执政党治党治国治理社会的理念的重大转变,这就是从善于破坏旧世界到善于建设新世界的重大转变;从革命为民到执政为民的重大转变;从把阶级阶层作为“社会甄别机制”到作为“社会激励机制”的重大转变;从斗争哲学到和谐观念的重大转变。

这种转变实际上是对中国社会学作为一门以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为自己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的肯定,是对社会学是一门促进社会稳定、改革与发展的科学的肯定,也是实际上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有两种形态——对资本主义社会是革命批判性形态,对社会主义社会是建设维护性形态——的肯定。

这种肯定使“社会协调发展”等社会学概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学术言语、九十年代的大众语言转变成了新世纪的政策语言。

随着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展开和深入,认识和谐社会的六个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建设和谐社会的四种本领——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都提出来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研究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所有这些领域,社会学都大有可为。

这里,民主政治、法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环境保护、社会激励、社会控制、利益协调、社会政策、社会互助、社会工作、市场经济、民间组织、基层社区等等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关系,过去都研究得不多,现在就要根据新情况好好研究,所有这些都要加强社会调查和分析,而这正是社会学的强项。

此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西方学术界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思想以及中国近代的乡村建设情况也不能不加以研究。

所有这些社会课题在全社会受到如此重视、得到这样强调,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其次,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20XX年启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批九个课题组中,正式把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称为基本理论学科;而接下来的六个学科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新闻学、文学,依次被称为重点学科,这表明社会学的学科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

这样的学科分类在新中国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特别是,今年2月21日由胡锦涛总书记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第一次请社会学家从社会学的视角讲解对和谐社会理解和体会。

这种示范作用的影响是很大的。

[pagesplitxx]回顾二:学科体制和体系建设经过20多年努力,恢复与重建后的中国社会学在学科制度化的建设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第一,社会学教学机构急剧扩大。

据1999年全国高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暨社会学系系主任联席会议统计,初步结果是:在中央各部委和地方所属院校中,已有社会学专业37个,其中社会学系33家;已有社会工作专业30个,其中社会工作系9家。

到20XX年,社会学系已超过60家,社会工作专业和系为152家。

这个数字还在增加。

这种超常的发展,一方面表明体制条件的改善、社会的需要、社会学学科地位的提高等,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冷门学科向社会学、社会工作这些新的热门学科找出路的考虑,因而也有某些不顾条件是否成熟、先上再说的消极因素。

第二,社会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已经发展和建立了一些相对完善和独立的分支学科体系,这些分支学科包括: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社会心理学、发展社会学、农村社会学、都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性社会学、医学社会学、劳动社会学、教育社会学、人口社会学、企业社会学、工业社会学、国外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社会工作、社会保障学、社会调查学、体育社会学、法社会学等等。

第三,社会学的课程体系已经建立,社会学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已经确定。

1999年7月于陕西师范大学召开的全国高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暨社会学系主任联席会议上,确定了大学本科社会学专业10门专业主干课,它们是: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国外社会学理论、中国社会思想史或中国社会学史、社会统计学、社会工作概论、社区概论、社会心理学、经济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社会现代化)。

会议同时决定:以全国高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名义编写和出版这10门专业主干课的教学大纲(该大纲已于20XX年1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这些共识和做法得到了国家教育部有关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

此外,还达成了对本、专科社会工作专业8门专业主干课的共识。

它们是: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导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生活保障、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