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人民总是在社会矛盾的运动中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

人民也总是从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不断寻找,揭示和发展指导自己前进的道理。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并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一百多年来受人宰割、受尽欺凌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新中国的成立,人民真正翻身当家做了主。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彻底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经过60年的艰苦奋斗,中华

民族在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日益繁荣昌盛,已成为世界东方的巨人。特别是党中央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以后,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两翻,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

用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读了《中国近代史》,感触很深。当然不

是简单的认为我们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被动史,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不白白浪费了半个月的时间。不过肯定的是中国近代是艰难的,是奋斗的过程。

在读这一部书的时候,我和大家一样普遍的认为中国近代史

是受侮辱史。不,不是的我们可以这样的假设如果没有清王朝的过渡,有我们现在的新中国吗?恐怕没有一个人不知道:“事物不可能永远存在。”的道理吧!这不正好的说明一个王朝不可能永远的存在吧!

为什么说中国近代是一部奋斗的历史呢?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心思想,以至于我们现在还受到它的影响。那么世界在发展,我们的思想不得不跟着变化。那突破这根深蒂固的思想重任应该,由谁来承担呢?

正好这个时候清王朝出现了,当然不是指那些统治者就可以做的到。不可否定的是一次次的起义帮助了中国的发展,就如果太平天国和孙中山领导的起义就影响着中国将来的走向。通常我们还一味的说:“没有蒋正中,我们中国会更好!或说没有文化大革命我们中国更发达。”不这一切都是中国发展的需要,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一帆风顺的发展,更不用说像中国这么复杂的国家了。

不过给我感触最大的还是看了之后我有一个强大的观念在改变:或许我以前会说有好人坏人之分,可看了之后就发现我太白痴了。其实,每一个人的利益都代表着一个团体,有区别的是这个团体的大小。就如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工人阶级,那么国民党呢?不也是代表着他自己的阶级吗?这是大的方面,那一个家庭呢?不也

是个团体,我们每一个人何不是代表自己的家庭的理由呢?

在这一段历史中任何的一个领导者的一个决定都影响着我们将

来的生活。这不无的让我想到:人是重要的,又是不重要的。重要是因为无论你成为多大的领导者,你的一个决定都将影响着你所在的团体。不重要是因为当你被你的团体领导的时候或被其他的团体控制的时候,你真的只是一步子。

那好现在让我们来谈论一下中国近代的不平等的条约吧!什么条约我就不说了,我就想说难道这些条约就只有屈辱吗?如果没有这些条约就不会有中国的五四运动,就没有孙中山的出现等等。当然如果完成没有这些条约是最好的,可现在已经是历史了,我们就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而不是一味的说不是。

近代影响国民意识的因素

国民意识的发展不是有孤立的因素决定的。它是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状态相互影响的产物。首先,在政治上,国家的政策及国家的性质对国民意识有重要的影响。辛亥革命时如果没有孙中山立志革除陋习,传播新知,那么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的脚步就要放缓,遭受列强更多的压迫。其次,经济上,国家的主要经济成分对国民意识有根本的影响。近代中国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自给自足,导致农民阶级思想有巨大的封闭落后的鸿沟。最后,文化上,封建伦理道德与等级制度对国民意识有直接的影响。它强化

人民头脑中的封建陈腐的观念,使社会改革遭受挫折。惟有把其根除,国民的劣根性才会被改变,国家才有希望!

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通过近代史,我们不难看到国民意识的重要性。惟有国民意识的提高,国家才能繁荣昌盛。然而在当代我们该如何培养先进的国民意识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鼓励先进经济成分的发展;2。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追求民主与法治;3。加强国民教育,推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让国民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国民素质;4。努力引进先进科技,同时提高国内自主创新能力。

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

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那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

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还因为以往史学界着重于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再做研究起点较高,向前推进难度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这些大事件也不是没有可以继续研究的,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些问题也有待深入。即如孙中山,近些年又陆续发现一批有关的资料,还没有很好地加以运用研究;关于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评论,研究者的见解也颇有分歧;何况迄今尚未有一部学术价值高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