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系统技术规范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炼油乙烯项目电气自动化系统
技术规范书
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炼油乙烯项目
IPMT设计部电气专业
日期:2006年12月18日
目录
第一章福建炼油乙烯项目电气自动化系统总体要求 (3)
1.1 招标系统的相关参考文件 (3)
1.2 工程概况 (3)
1.3 招标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功能要求: (5)
1.4 本次招标范围: (6)
1.5 招标系统的总体设计原则及系统间通信考虑: (6)
1.6 招标系统要求达到的目标 (7)
1.7 主要标准和规范性引用文件 (9)
1.8 现场条件要求 (12)
第二章福建炼油乙烯项目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功能配置要求 (14)
2.1电力调度中心的配置要求 (14)
2.2 CCR1、CCR2电能管理中心的配置要求 (15)
2.3 集控模拟屏的配置要求 (16)
2.4 微机防误闭锁装置配置要求 (16)
2.5全厂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数据通信网络要求 (16)
2.6需通信接入的下级各变电站(所)子系统的信息要求 (17)
2.7对SCADA子站前置系统方案需求 (18)
2.8 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技术要求 (22)
2.9 电气自动化系统的配置要求 (26)
2.10 电气防误系统的配置要求 (28)
2.11遥视系统的配置要求 (28)
第三章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功能要求 (24)
3.1 SCADA功能要求 (24)
3.2 EMS能量管理系统功能要求 (32)
3.2.1 EMS能量管理功能 (32)
3.3.2 EMS网络分析功能 (33)
3.2.3 EMS配电网应用分析功能 (36)
3.3 DTS调度员培训仿真功能 (37)
3.4 FMIS故障信息管理系统功能 (38)
3.5 遥视系统功能 (58)
第四章系统有关界面及通信接口要求 (44)
4.1 电气自动化系统与生产装置集散式控制系统(DCS)的界面要求 (44)
4.2 电气专业与自控专业的相关分工说明: (44)
4.3 其它界面要求 (44)
4.4 电气自动化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接口说明 (45)
第五章其他要求 (47)
5.1 卖方的职责 (47)
5.2 性能要求 (49)
5.3 结构要求 (52)
5.4 调查和试验程序 (53)
5.5 文件资料 (55)
第一章福建炼油乙烯项目电气自动化系统总体要求
本技术规范书适用于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炼油乙烯项目的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招标,包括系统范围、结构、功能、界面等方面,作为该系统集成供货商编制技术投标文件的依据。
本技术规范书并未对一切技术细节做出规定,也未充分引述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条文,卖方应保证提供符合本技术规范书及要求的优质产品。
产品性能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并经国家规定的质量检验单位测试认定合格,产品的生产商须持有生产许可证,产品应附有铭牌或商标,检验合格证及产品说明书。
卖方所提供的货物,如若发生侵犯专利权的行为时,其侵权责任与买方无关,应由报价人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不得损害买方的利益。
1.1 招标系统的相关参考文件
《福建炼油乙烯项目00000-SP-STEE-0201 电气自动化系统技术规定》
《全厂主单线图,FREP001-0000-EE-DW04-0001 其中35 kV 、6kV、10 kV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为经电阻接地》
《福建炼化供电系统图(现有厂区),Q/FL-电-图-01-2004/1/10》
《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关于220kV总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技术规范书》
《福建炼油乙烯项目各个变电所一次系统图》
《福建炼油乙烯项目变电所编号》
《电气自动化系统设计原则》
《变电所信息表》
1.2 工程概况
本次招标的电气自动化系统作为全厂电气监控及调度系统,具有电能管理功能,负责对全厂1个220kV总变电站、1个110kV变电站(为南瑞科技集团公司提供的SD-6000变电站调度自动化系统)、13个35/6Kv CS中心变电所、15个6 (10kV)/0.38 Kv SS变电所和4个6 (10kV)变配电所及原老厂9个6KV变电所的电气设备运行状况进行保护、监测、控制和管理。
全厂一次主单线图见 FREP001-0000-EE-DW04-0001。
全厂供配电系统由以下
变电站、所和相应供电线路组成:
a)220kV总变电站(MS)和35/6(10)kV中心变电所(CS11~14,CS21~28)及由其供电的各6kV变(配)电所为新建。
220kV总变电站站内自动化子系统除具备站内保护、控制、监测、通讯、管理等功能外,还应负责厂内供配电系统与福建省电网调度中心和泉州地区调度中心的通信。
220kV总变电站内安装1套微机防误闭锁装置(PC型),用于实现220kV站的全站闭锁,满足对220kV总变电站就地和远方安全操作的需求。
220kV总变电站内安装工厂“电力调度中心”,对整个炼油乙烯项目供配电系统(包括220kV总变电站)进行监控与调度,并可对汽电联产装置发电机的电气运行数据进行监测。
其中,在电力调度中心安装1套集控模拟屏,用于实现对整个炼油乙烯项目供配电系统的闭锁,满足对整个炼油乙烯项目供配电系统就地和远方安全操作的需求。
各35/6(10)kV中心变电所设SCADA 子系统。
b)110kV变电所为已有,已配备南瑞科技集团提供的SD-6000变电站调度自动化系统,是现有供电系统的值班点所在地,本工程建成后将取消该值班点。
通过对已有系统的适当改造,并将原有SD-6000系统通信接入到本次新建的电气自动化系统,实现对已有110kV 变电所的监控和管理。
c)鲤鱼尾库区35/6kV中心变电所(CS29)距厂区约5~6公里,在现有6kV新库区变电所基础上改造。
现有6kV开关柜装备的综合保护继电器更换为综合保护和测控装置。
增加的一次设备设综合保护和测控装置,增设变电所SCADA子系统,实现与厂内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实时通信。
d)青兰山油库10kV变电所距厂区约25公里,为新建变电所,所内设SCADA子系统。
10kV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消弧线圈设在上级变电所),设接地选线装置。
业主准备租用一条地方通信线路作为自控、电信和电气三个专业油库至厂区的数据传输介质。
e)全厂汽电联产装置的发电机组保护和监控系统就地设置,由IGCC的EPC负责,本电气自动化系统对其监测和通信。
f)在中控室CCR1、CCR2设电能管理中心。
监测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用电设备和供电系统数据,并实现与工厂电力调度中心部分功能(历史数据)的备用。
CCR1电能管理中心监控范围为PX装置及其公用工程设施以及第一、第二联合装置及其公用工程设施,其余由CCR2电能管理中心监控。
g)在电力调度中心设置1套电力遥视系统对整个炼油乙烯项目供配电系统(包括220kV
总变电站、各个CS变电所)进行视频监控以及配合自动化和五防系统实现视频联动,并可对电力设备的运行环境进行监测以排除隐患,保证设备的运行安全。
各35/6(10)kV中心变电所设遥视子系统。
h)各变电所(站)内、之间及其与电力调度中心和电能管理中心的数据通信采用开放、快速、准确、可靠的冗余式网络,确保全厂供电的运行质量和可靠性。
1.3 招标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功能要求
全厂电气自动化系统由电力调度中心、电能管理中心(CCR1和CCR2)、各级变电站自动化子系统、及相关光纤通信综合布线系统等组成。
电力调度中心是全厂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核心,设在220kV总变电站内,采用分层分布式系统结构,应具有覆盖全厂的监视和控制系统(SCADA)功能、能量管理系统(EMS)功能、调度员培训仿真系统(DTS)功能、故障信息管理系统(FMIS)功能、五防闭锁及视频功能,应能在统一平台上实现以上功能模块的一体化设计。
在中控室CCR1、CCR2设电能管理中心,分别监测PX装置及其公用工程设施、第一第二联合装置及其公用工程设施,新建炼油、化工、IGCC等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用电设备和供电系统数据,并能实现电力调度中心的备用。
要求本系统的设计应利用其功能的实施来优化电气网络的监视和控制。
在所有时间内应能保证人员和操作的安全,设备、元件及功能的设计和选择应满足其技术寿命为20年。
应使用含有标准硬件和软件的标准系统以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系统应采用符合IEC 61970/61968标准的CIM/CIS结构设计。
系统应能提供良好的跨平台设计,可以支持多种硬件平台混用,以便为未来系统部分设备的更新提供充分的支持。
电力调度中心主站系统及CCR1、CCR2主站系统服务器及工作站应以UNIX操作系统做为系统工作平台,各个35KV/6KV系统SCADA子站后台系统可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做为系统工作平台。
主站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应符合此技术规定中所列的功能和操作要求,并满足用户要求的技术条件。
整个系统的设计应为分层、分布式结构,它分为3个层次,即第1层为各子系统内的间隔层保护、监测控制设备;第2层为各子系统自动化监控系统(包括已有的发电机监测系统);第3层为调度中心的监视和控制系统(SCADA)、能量管理系统(EMS)、调度员培训
仿真系统(DTS)、故障信息管理系统(FMIS)和五防闭锁及视频系统。
系统的构建应与生产管理模式相结合。
为确保一体化项目的顺利实现,老厂原有SCADA 系统本次进行适应性改造。
1.4 本次招标范围
福建炼油乙烯项目电气自动化系统由计算机硬件、模块化软件和数据通信网络构成分散分布式与集中相结合的完整系统。
负责对全厂供配电系统进行监测、控制、数据采集、五防闭锁、视频监视、数据管理、数据通信以及继电保护。
该系统包括全厂电力调度中心、电能管理中心、故障管理信息系统、五防闭锁系统、遥视系统、220kV总变电站、发电系统和各变电所的电气自动化、五防、遥视子系统、6~10 kV及以上综合保护和测控装置以及相应的通信网络。
全厂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核心“电力调度中心”设在220kV总变电站的专用房间内,全厂电力运行、维护的值班点也设在站内,其余变电所均无人值守。
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关于“220kV总变电站技术规范书”中涉及的变电站综自系统、35kV保护与测控系统、110kV和220kV线路保护、110kV和220kV主变保护、110kV和220kV 主变故障录波、故障信息系统、电量采集系统、电能计量系统、站内光纤系统等包含在本系统供货商的供货范围内。
1.5 招标系统的总体设计原则及系统间通信考虑
全厂电气自动化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系统结构,应集保护、控制、监测、通讯、管理为一体,由电力调度中心、电能管理中心(CCR1和CCR2)、各级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等组成。
在中控室CCR1、CCR2设电能管理中心,分别监测新建炼油、化工、PX装置及其相关公用工程设施,第一、第二联合装置及其公用工程设施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用电设备和供电系统数据,并能实现与电力调度中心的备用。
需自控专业提供中央控制室内电能管理中心安装场所。
要求系统的软硬件的配置应采用当前国内外主流产品(如SUN公司、IBM公司、HP公司等)。
本系统调度端的服务器和工作站的操作系统软件全部采用Unix系统,前置机与综合保护和测控装置的通信软件可采用Unix或Windows 2000。
允许使用具有相同功能的第
三方程序,但这些程序可以通过TCP/IP协议转换器与Unix或Windows操作系统通信。
系统要求采用标准化设计思想:操作系统采用UNIX操作系统。
数据库采用结构查询语言SQL,支持ODBC;SCADA的历史数据库和EMS数据库使用大型的ORACLE商用数据库。
人机界面支持图形界面标准。
网络遵循ISO-七层网络参考模型,采用多网式体系和网络交换技术,采用分流/冗余的双网机制,支持LAN协议和TCP/IP 协议。
计算机通信采用TCP/IP 电力系统实时数据通信应用层协议。
系统接口:提供国际标准接口,符合公共信息模型(CIM)。
要求通信网络设备应采用工业级、当前国内外主流产品(如CISCO公司等)。
系统应具备保护的独立性和功能的完整性,配置灵活、结构简单、维护方便并具备友好的人机界面。
系统应具备先进实用的高级应用功能(EMS、DTS、FMIS)及操作指南。
按全厂信息管理系统要求,电力调度中心应能向全厂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供配电系统数据。
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相关信息能与全厂仪表自动化系统(DCS)进行数据交换。
炼油乙烯项目IGCC汽电联产装置中发电机组监测系统应能与电气自动化系统通信,其运行状态和运行数据可以在电力调度中心监测。
考虑到保护及故障录波信息量较大,独立设置保护及故障录波信息专用网。
在电力调度中心设保护及故障录波信息系统,完成各变电所(站)继电保护设备及故障录波信息的采集、管理及故障分析。
遥视系统数据也采用独立遥视数据网,在电力调度中心设置遥视主站,完成对各个子站的视频数据的接入。
1.6 招标系统要求达到的目标
系统的目的是从费用、安全、可用性和电能质量方面来改善工业电气网络的操作。
系统所需功能取决于网络的类型、网络的规模及网络的工作方式。
系统的主要功能为SCADA功能。
系统应包括能量管理(EMS)功能、五防闭锁功能、遥视功能以增强其安全水平。
另外还要配置调度员培训仿真系统(DTS)和故障信息管理系统(FMIS),以提高整个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自动化管理水平。
系统应具备实时运行状态和研究状态,以便对实时运行的系统进行监视、对未来的电网结构和过去的历史断面数据进行研究。
实时状态:使用由实际网络中获取的数据,其结果
同实际状态直接相关;未来方式研究状态:提供给调度操作人员在电网的未来结构下进行研究的场景;历史方式研究状态:系统可以保存电网的多个完整的历史断面,提供给调度操作人员对过去电网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研究的场景。
系统的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实施电力调度管理任务。
该层次平台上,系统提供EMS(能量管理)功能、电力SCADA(数据采集与监控)功能、调度员仿真(DTS)功能、故障信息管理(FMIS)功能。
系统通过这个平台对全厂电气系统实施监视、控制、测量和保护信息诊断与管理,并完成电力系统负荷预测、趋势模拟、潮流计算、计量统计、报表生成、发电控制、在线仿真、优化管理等增值软件功能,其核心是位于总变电站内的电力调度主站系统,其分支是分布在全厂各个变电所内的SCADA子站系统。
第二个目标是实施对装置电气设备过程监视和控制任务。
该层次平台,系统主要完成对电动机的运行状态监视与控制,并实现对装置关键电动机温度监测,实施对变电所及FAR内UPS、EPS,直流电源系统、变频调速系统及其它智能设备的数据采集及监测管理,提供报表生成、数据打印、历史数据储存、越限及故障报警、负荷分析、能量计算、事件回放、故障分析、维护数据生成等等功能,将实时数据及系统分析数据提供给装置生产操作人员,供其分析判断,其核心是位于CCR1、CCR2内的能量管理主站系统。
第三个目标是实施对设备的保护及在线防误操作的工作任务。
该层次平台上,通过单元式微机保护的大量使用以及微机在线防误装置、同期检测装置的使用,实施保护、测控、防误一体化的功能组合,充分满足电气系统安全平稳生产的工作原则。
1.7 主要标准和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定的引用而成为本规定的条款。
凡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改版均不适用本规定。
凡是不注明日期或修改号(版次)的引用
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定。
(1)国家标准
GB 4208-1993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 13702-1992 计算机软件分类与代码
GB/T 15532-1995 计算机软件单元测试
GB/T 14537-1993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冲击与碰撞试验
GB/T 14598.13-1998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气干扰试验第1部分: 1MHz脉冲群干
扰试验
GB 14285-1993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GB 50171-199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结线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059-1992 35-11OKV变电所设计规范
GB 50062-1992 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
GB/T 7267-2003 电力系统二次回路控制、保护屏及柜基本尺寸系列
GB 7268-1987 电力系统二次回路控制、保护装置用插箱及插件面板基本尺寸系列GB/T 7261-2000 继电器及装置基本试验方法
GB/T 15148-1994 电力负荷控制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GB/T 6593-1996 电子测量仪器质量检验规则
GB/T 17626.1-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抗扰度试验总论
GB/T 17626.2-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3-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4-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5-1999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6-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GB/T 17626.7-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供电系统及所连设备谐波、谐间的测量
和测量仪器导则
GB/T 17626.8-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9-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17626.10-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17626.11-1999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
度试验
GB/T17626.12-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振荡波抗扰度试验
(2)行业标准
SH 3038-2000 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装置电力设计技术规范
DL/T 587-1996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管理规程
DL/T 478-2001 静态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DL 5003-1991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
DL 476-1992 电力系统实时数据通信应用层协议
SDJ 2-1988 220~500kV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
电力系统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反事故措施要点
国电发(2000)589号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要点
《上海市电力公司遥视系统技术原则》(试行稿)
(3)国际标准
EN 50178 Electronic equipment for use in power installations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generic emission standard EN 50081-2 Part 2: Industrial environment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 Generic immunity standard EN 50082-2 Part 2: Industrial environment
EN 55022 Limits and methods of measurement of radio disturbanc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quipment IEC 60038-2002 IEC Standard voltages
IEC 60068-2-1-1990 Environmental testing - Part 2: Tests. Tests A: Cold
IEC 60068-2-2-1974 Environmental testing - Part 2: Tests. Tests B: Dry heat
IEC
60068-2-30-1980 Environmental testing - Part 2: Tests. Test Db and guidance: Damp heat, cyclic (12 + 12-hour cycle)
IEC 60255-5-2000 Electrical Relays - Part 5: Insulation coordination for
measuring relays and protection equipment - Requirements and
tests
IEC 60255-11-1979 Electrical relays - Part 11: Interruptions to and alternating
component (ripple) in d.c. auxiliary energizing quantity of
measuring relays
IEC
60255-21-2-1988 Electrical relays - Part 21: Vibration, shock, bump and seismic tests on measuring relays and protection equipment
- Section Two: Shock and bump tests
IEC
60255-22-1-1988 Electrical relays - Part 22: Electrical disturbance tests for measuring relays and protection equipment - Part 1: 1 MHz burst disturbance tests
IEC 60300-1-2003 Dependability management - Part 1: Dependability management
systems
IEC 60300-2-1995 Dependability management - Part 2: Dependability programme
elements and tasks
IEC 60300-3 Dependability management - Part 3:
IEC 60304-1982 Standard colours for insulation for low-frequency cables and
wires
IEC 60391 Marking of insulated conductors
IEC 60409 Guide for the inclusion of reliability clauses into
specifications for components (or parts)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
IEC 60445-1999 Basic and safety principles for man-machine interface,
marking and identification - Identification of equipment
terminals and of terminations of certain designated
conductors, including general rules for an alphanumeric
system
IEC 60446-1999 Basic and safety principles for man-machine interface,
marking and identification - Identification of conductors by
colours or numerals
IEC 60529-2001 Degrees of protection provided by enclosures (IP Code) IEC 60605 Equipment reliability testing
IEC 60706 Guide on maintainability of equipment
IEC 60793-1-2002 Optical fibres - Part 1-1: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test
procedures - General and guidance
IEC 60794-1-2001 Optical fibre cables - Part 1-1: Generic specification -
General
IEC
60870-5-101-2003 Telecontrol equipment and systems - Part 5-101: Transmission protocols - Companion standard for basic telecontrol tasks
IEC 61000-5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EMC) - Part 5: Installation
and mitigation guidelines
IEC 61070-1991 Compliance test procedures for steady-state availability IEC 61123-1991 Reliability testing - Compliance test plans for success ratio IEC 61124-1997 Reliability testing - Compliance tests for constant failure
rate and constant failure intensity
IEC 61968-1-2003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at electric utilities - System
interfaces for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 Part 1: Interface
architecture and general requirements
IEC 61970-301-2003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
(EMS-API) - Part 301: Common Information Model (CIM) Base ITU-T G.651 Characteristics of a 50/125 m multimode graded index optical
fibre cable
ITU-T G.652 Characteristics of a single-mode optical fibre cable
1.8 现场条件要求
(1)环境条件:
除非在询价文件中规定,否则应将第2层和第3层中的设备安装在符合下列条件的房间内:
-最高环境温度:40° C
-相对湿度 (不超过):90 %(无冷凝)
-海拔高度 (不超过):1000 m
安装在第1层内的设备可适于高于40°C的环境温度。
由第3层系统设备产生的噪音水平应低于50dB。
第2层和第3层系统设备产生的噪音水平应低于55dB。
设备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应能够承受在下列标准中所规定的环境条件:
- IEC 60068-2-1/2:最大环境温度
- IEC 60068-2-30:最大和最小的相对湿度
- IEC 60255-21-1/2:机械振动
(2)电源条件
除非在询价文件中规定,否则所有系统设备应由符合IEC 60038的交流电源供电。
制造商应列举所有设备的额定值。
对于交流电源,下列条件适用:
•波动范围控制在±15 %之内(IEC 60255-4)
• -30 %时,100 ms
• -50 %时,10 ms
•电源中断时间,10 ms
对于直流电源,下列条件适用:
•波动范围控制在+15 %和-20 %之内(IEC 60255-4)
•峰-峰纹波,12 %(IEC 60255-11)
•电源中断时间,10 ms
上面所列条件不应干扰系统或其部件的功能(IEC 60255-11)。
除此以外,电源也应适
应由于其它设备所产生的暂态现象。
当蓄电池极性接反了或当蓄电池的正极或负极接地时不应损坏任何设备。
短时和长时谐波应符合IEEE 519。
当需要特殊的电源时,应由制造商指出。
本系统要求采用冗余设置的电力UPS电源装置(直流电源+逆变器)。
第二章福建炼油乙烯项目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功能配置要求
本次招标全厂电气自动化系统由电力调度中心、电能管理中心(CCR1和CCR2)、各级变电站自动化子系统等组成。
电力调度中心是全厂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核心,设在220kV总变电站内,采用分层分布式系统结构,能在统一平台上实现全厂的监视和控制系统(SCADA)功能、能量管理系统(EMS)功能、调度员培训仿真系统(DTS)功能、故障信息管理系统(FMIS)功能一体化设计。
中控室CCR1、CCR2设电能管理中心,分别监测新建区域炼油、化工、IGCC、PX装置及其公用工程设施,老区第一、第二联合装置及其公用工程设施,并能实现电力调度中心的备用。
在电力调度中心设集控模拟屏,用于实现对整个炼油乙烯项目供配电系统的防误闭锁功能,具备远方/就地的防误闭锁功能。
其他各级变电站自动化子系统、发电机监测系统等可通过传输网络接入到本电气自动化系统。
在电力调度中心设保护及故障录波信息系统,通过独立设置的保护故障录波信息专用网,完成各变电所(站)继电保护设备及故障录波信息的采集、管理及故障分析。
在电力调度中心设遥视工作站,通过独立设置的遥视数据网,完成各变电所(站)遥视信息的采集、显示、控制和管理。
2.1电力调度中心的配置要求
电力调度中心设服务器、协议转换器和对时系统(GPS),并设调度员工作站、工程师工作站、高级应用工作站、在线分析计算工作站、故障信息管理系统、五防闭锁系统、模拟屏、输出设备(打印机等)。
系统的软硬件的配置应采用当前国内外主流产品(如SUN公司、IBM公司、HP公司等)。
服务器和工作站德的操作系统软件全部采用Unix系统,前置机与综合保护和测控装置的通信软件可采用Unix或Windows 2000。
采用Unix操作系统能使SCADA系统稳定性强,远动实时库数据处理程序、网络管理程序等可运行在Unix操作系统下,保证SCADA/EMS系统的核心部分的稳定性。
系统要求采用标准化设计思想:操作系统采用UNIX操作系统。
数据库采用结构查询语言SQL,支持ODBC;SCADA的历史数据库和EMS数据库使用大型的ORACLE商用数据库。
人
机界面支持图形界面标准。
网络遵循ISO-七层网络参考模型,采用多网式体系和网络交换技术,采用分流/冗余的双网机制,支持LAN协议和TCP/IP 协议。
计算机通信采用TCP/IP 等以及电力系统实时数据通信应用层协议。
系统接口:提供国际标准接口,符合公共信息模型(CIM)。
要求系统的通信网络设备应采用工业级、当前国内外主流产品(如CISCO公司等)。
除了SCADA功能模块外,调度中心还要求配置高级应用软件,包括网络拓扑、状态估计、调度员潮流、调度员培训模拟、功率因数控制、孤岛运行时大型电动机禁止起动等。
当两路外电源故障断开、全厂用电负荷切换至由自发电机组供电瞬间电源频率降低时,供电系统的低频保护由各间隔就地安装的综合保护和测控装置实现。
电力调度中心应能接收所有(380V进线及分段开关、6kV及以上各回路)状态量、测量值、电度量、继电保护工况和动作信息等,能接收各变电所关键场所图像,并对各种数据进行分类、存储、显示、打印、报警,同时根据各种级别密码实现不同权限的远方或站内控制、参数设置和遥调、遥视,并提供微机五防功能,按全厂信息管理系统要求,电力调度中心应向全厂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供配电系统数据。
2.2 CCR1、CCR2电能管理中心的配置要求:
CCR1、CCR2电能管理中心作为调度中心的后备系统,需要配置服务器兼前置通信处理机、操作员工作站、协议转换器、对时系统(GPS)和输出设备(打印机)等。
系统的软硬件的配置应采用当前国内外主流产品(如SUN公司、IBM公司、HP公司等)。
服务器和工作站等的操作系统软件全部采用Unix系统,前置机与综合保护和测控装置的通信软件可采用Unix或Windows 2000。
采用Unix操作系统能使SCADA系统稳定性强,远动实时库数据处理程序、网络管理程序等可运行在Unix操作系统下,保证SCADA/EMS系统的核心部分的稳定性。
系统要求采用标准化设计思想:操作系统采用UNIX操作系统。
数据库采用结构查询语言SQL,支持ODBC;SCADA的历史数据库和EMS数据库使用大型的ORACLE商用数据库。
人机界面支持图形界面标准。
网络遵循ISO-七层网络参考模型,采用多网式体系和网络交换技术,采用分流/冗余的双网机制,支持LAN协议和TCP/IP 协议。
计算机通信采用TCP/IP 等电力系统实时数据通信应用层协议。
系统接口:提供国际标准接口,符合公共信息模型(C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