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方案
《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全文PPT
1、当前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的着力点是什么?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必须统筹结构和质量,从 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举措等方面推进创新。
一要强化分类发展办学理念。紧扣少数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布局时缺乏科学审慎规划、片面追求“大 而全”,热衷于设置投入少、容易开办的专业等问题,引导高校在不同
时间:2023.04.06
与带电线路的距离应符合电力安全规程,并搭设护线架,以保证安全。 2.2.3 从本工程实际出发,做好人力、物力的综合平衡,组织均衡施工;
近日,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 社会保障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 《改革方案》),就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工作做出部署安排。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科专业设置工作,强调要优化 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 培养结构。
本xxxx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主要根据xxxx建设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面积预测结果,结合原地形地貌、地质、土壤、植被、气候等因子综合判定和测算。 组装主梁,先应在工地选好地段,把几段桥架用预装螺栓联接成一体。
一是服务国家发展,强调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 之所需,建好建强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
二是突出优势特色,强调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做强 优势学科专业,做优特色学科专业,形成一大批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和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下面我们就《改革方案》相关内容进行学习:
建设情况,拟在市冷水滩区珍珠路与紫霞路交汇处东南角投资建设商住小区建设xxxx。 (5)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注重与周边景观相协调;
高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报告
高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报告高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其本科学科专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研究高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方法和策略,并提出相应建议。
二、背景1. 高校本科教育的目标与使命高校本科教育是培养各领域专业人才的关键阶段,旨在为社会输送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
2. 高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现状目前,我国高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存在一些问题,如某些学科过于冗余、某些新兴学科发展不足等。
三、调整优化方法1. 深入调研分析通过对社会需求、就业市场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分析,了解各学科专业的发展潜力和就业前景。
2. 优化学科结构根据调研结果,对学科结构进行优化,减少冗余学科专业,增加新兴学科专业的设置。
同时,注重跨学科交叉和综合能力培养。
3. 强化实践教育加强实践教育环节,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4. 推进国际化合作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交流,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提升本科教育质量。
四、调整优化策略1. 建立高校间协同机制高校之间应建立起信息共享、资源互补、协同发展的机制,避免同质化竞争,并共同推进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
2. 政府引导和支持政府应加大对高校本科教育的支持力度,并通过政策引导促进高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提升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4.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需求进行专业选择,减少盲目报考热门专业的现象。
五、调整优化效果评估1. 就业率提升通过调整优化本科学科专业结构,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并满足社会对各领域人才的需求。
2. 毕业生素质提高优化学科结构和加强实践教育,有助于培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校专业设置结构调整优化工作方案及对策
学校专业设置结构调整优化工作方案及对策目录一、内容概括 (2)(一)背景分析 (3)(二)目的意义 (4)(三)基本原则 (4)二、现状评估 (5)(一)专业设置总体情况 (6)(二)专业设置存在问题 (7)(三)原因分析 (8)三、调整优化目标与任务 (9)(一)调整优化目标 (10)(二)重点任务 (11)四、具体调整优化措施 (12)(一)专业增设与退出机制建设 (13)1. 增设专业标准 (15)2. 退出机制建立 (16)(二)专业布局优化 (16)1. 调整专业结构 (17)2. 优化学科布局 (18)(三)专业内涵提升 (19)1. 提升师资水平 (20)2. 改进教学内容方法 (22)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23)(四)加强专业动态调整 (24)1. 建立监测评估机制 (25)2. 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26)五、实施计划与保障措施 (26)(一)实施计划 (28)1. 制定年度工作计划 (29)2. 分阶段推进实施 (30)(二)保障措施 (30)1. 组织领导保障 (32)2. 制度政策保障 (32)3. 资源条件保障 (33)4. 监督评估保障 (34)六、结论与展望 (35)(一)主要结论 (36)(二)未来展望 (37)一、内容概括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改革。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决定对专业设置进行结构调整优化工作。
本方案旨在明确学校专业设置调整的目标、原则、任务和措施,以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
我们将深入分析当前国内外教育发展趋势,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校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明确专业设置调整的总体目标。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制定具体的专业设置优化方案,包括调整或增设的专业方向、优化现有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
我们将加强与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充分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确保专业设置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
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一、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应运而生。
二、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通过对学科专业设置的调整优化改革,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方案1.学科专业设置调整针对当前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对学科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增加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的专业,减少与社会需求关系不大的专业。
同时,加强跨学科专业的设置,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学科专业优化对已有的学科专业进行优化,加强与社会需求相关的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学科专业改革针对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学科专业改革。
加强与社会需求相关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同时,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实施步骤1.制定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目标和任务。
2.组织专家对学科专业设置进行评估和调研,确定调整方向和重点。
3.对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和优化,增加与社会需求相关的专业和课程设置。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5.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6.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五、预期效果通过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的实施,预期达到以下效果:1.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2.增加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的专业,减少与社会需求关系不大的专业。
3.加强跨学科专业的设置,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5.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
六、总结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举措。
通过本方案的实施,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
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成为了高校发展的重要议题。
学科专业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前景和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因此,如何合理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成为了高校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的方案。
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高校应该深入研究社会的就业需求和发展趋势,结合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
例如,当前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行业蓬勃发展,高校可以增设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互联网工程等专业,以满足市场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另外,随着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严峻形势,高校可以适当增设环境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培养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
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应该注重学科交叉和专业融合。
在现代社会,许多问题和挑战都是跨学科的,需要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因此,高校应该鼓励学科交叉和专业融合,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和综合能力的人才。
例如,可以设立经济与法律、医学与工程等跨学科专业,培养具有法律和经济知识的医学人才,或者具有医学和工程知识的法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
传统的学科专业设置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将实践环节融入到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高校还应该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应该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于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高校应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国外优秀学生和学者来校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同时,高校还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合作和科研项目,提升学校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专项行动工作方案
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专项行动工作方案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而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我们制定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旨在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背景分析1.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学位授予数量居世界前列,研究生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研究生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等。
2. 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的必要性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也是研究生培养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向。
通过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可以促进学术研究和学科交叉融合,提高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水平。
二、工作目标3. 目标本次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是优化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度,促进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
4. 具体目标- 落实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推动各高校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
- 建立健全相应政策法规,促进研究生学科专业结构的持续优化与调整。
- 加强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交流,促进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与合作。
三、重点工作5. 工作重点本次专项行动的重点工作如下:- 完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机制和政策法规,明确优化调整的原则和方向。
- 设立专门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组,负责具体的调研和工作推进。
- 加强对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宣传与推广,提高全社会对研究生教育的关注度和认可度。
6. 具体措施- 制定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的时间节点和责任人。
- 加强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推动学科专业之间的协同发展。
- 开展专项调研和听取专家意见,形成可行的优化调整方案。
- 加大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资金投入,保障专项行动的顺利进行。
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
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一、背景介绍在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和优化改革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举措。
通过对学科专业设置的调整和优化,有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
二、当前问题分析1. 学科专业设置过于冗杂当前一些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过于冗杂,导致学科之间的边界模糊,学生选择困难。
一些学科专业的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结合度不高,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2. 学科专业设置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一些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过于偏重某些学科,导致其他学科发展相对滞后,无法充分发挥资源效益。
3. 学科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兴学科的涌现和传统学科的转型都对学科专业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前一些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无法及时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三、调整优化改革方案1. 减少冗余学科专业,强化学科边界对于学科之间边界模糊的问题,应减少冗余学科专业,明确学科之间的边界。
确保每个学科都能够有明确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避免学科之间的功能重叠和资源浪费。
在减少冗余的应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与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跨学科思维。
2. 加强与社会需求的结合学科专业设置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充分调查和研究社会的经济发展形势、产业趋势和人才需求。
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设立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兴学科专业,并对传统学科专业进行转型升级,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 建立健全学科专业评估机制建立健全的学科专业评估机制,对学科专业设置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
通过评估,及时发现学科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 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大对学校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术水平。
培养具有较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教师,为学科专业设置的调整和优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2022年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报告
2022年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报告学校根据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围绕广东省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和行业需求,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不断优化调整专业数量和类别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2022年,新增学前教育、大数据应用、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产品开发等8个专业;省级一类品牌专业与第二批二类品牌专业顺利通过验收;完成了第二批专业诊改工作;新增省级高水平专业群6个,校级专业群4个。
一、深化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机制,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吻合度建立健全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机制。
2016年新增工业机器人技术、移动应用开发2个专业,按照新版目录调整3个专业;2017年新增展示艺术设计专业,其他专业(专业方向)保持稳定;2019年新增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取消影视编导招生;2022年,新增学前教育、大数据应用、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产品开发等8个专业,招生专业达48个,涵盖轻工纺织、资源环境与安全、生物与化工、文化艺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财经商贸、教育与体育八个专业大类。
学校全部专业与区域重点产业直接对接,专业设置与区域重点产业匹配度为100%。
学校对48个专业全面开展专业调研,形成了48份专业调研报告,深度对接产业需求,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表12016-2022专业动态调整明细序号专业大类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招生时间备注1 资源环境与安全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520801 2016.9 新专业目录改名2 轻工纺织服装设计与工艺580410 2016.9 新专业目录改名3 文化艺术陶瓷设计与工艺650115 2016.9 新专业目录改名4 装备制造工业机器人技术560309 2016.9 新增5 电子信息移动应用开发610212 2016.9 新增6 文化艺术展示艺术设计650110 2017.9 新增7 装备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560702 2019.9 新增8 财经商贸汽车营销与服务630702 2022.6 新增9 教育与体育学前教育670102K 2022.6 新增10 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技术560707 2022.6 新增11 电子信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610215 2022.6 新增12 电子信息智能产品开发610104 2022.6 新增13 财经商贸跨境电子商务630805 2022.6 新增14 教育与体育旅游英语670204 2022.6 新增15 旅游大类会展策划与管理640301 2022.6 新增16 装备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560102 2022.6 新增二、建立健全预警、退出机制,优化专业结构与专业布局建立健全预警、退出机制。
推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走深走实的若干措施
推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走深走实的若干措施引言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和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学科专业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走深走实。
一、加强需求分析,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首先,高校需要加强与各行业、企业的合作,了解各行业的用人需求和发展趋势。
其次,建立健全的需求分析机制,通过调查、调研等方式,及时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
最后,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对现有学科专业进行优化调整,增设新的专业,淘汰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
二、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综合型人才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我们需要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模式。
首先,高校应该建立跨学科的学院或研究中心,促进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其次,鼓励学生在选课时跨专业选修,培养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最后,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推动学术界的创新和突破。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就业竞争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需要加强实践教学。
首先,建立与行业合作的实践基地,提供实习机会和实际项目的参与机会。
其次,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最后,建立就业导向的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的支持。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师资队伍是推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高校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加大引进优秀人才的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来校任教。
其次,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最后,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教学改革。
五、加强学科评估,提高学科质量学科评估是推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为了提高学科质量,高校需要加强学科评估工作。
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改革方案
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改革方案
前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不断重视,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各高等院校的学科专业也越来越多,呈现出越来越发达的状态。
然而也出现了很多抽象的学科专业,可操作性较弱,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已经成为必要。
基于此,本文将就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提出旨在提升学校学科专业质量的方案。
一、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首先,参考国内外学术文献,确定教育资源优化、学科专业调整需要的方向。
首先,我们需要根据国际趋势和国内教育投入实施政策,分析学科专业结构,以此为基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努力使学校的学科专业更贴合国内外教育发展趋势,更具有针对性,使其符合国家的教育资源配置计划。
其次,建立和完善学校学科专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提高学科专业之间的协作性,努力促进各专业的协同发展。
此外,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大专业特色专业投入,建立专业学习社群,拓宽学生学习视野。
二、优化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
一是加强理论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基础学科知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是实现专业目标的重要保障。
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方案
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方案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学科专业的调整和优化已成为高校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学科专业调整的重要性,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优化方案。
学科专业调整的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一些传统学科的就业前景逐渐变差,而一些新兴学科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因此,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对于高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存在的问题1.学科专业数量过多,导致资源分散。
一些学科专业的招生人数相对较少,而一些热门专业的招生人数则过多。
这导致了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2.学科专业设置过于陈旧。
一些传统学科的教学内容已经过时,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而一些新兴学科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发展。
3.学科专业的重叠和重复。
一些学科专业之间的边界模糊,教学内容存在重叠和重复。
这不仅浪费了资源,也给学生的选择增加了困难。
优化方案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优化方案:1. 学科专业调整和合并通过对学科专业的调整和合并,降低学科专业的数量。
对于一些招生人数较少的学科专业,可以考虑与其他相似专业合并。
这样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
2. 引入新兴学科专业在学科专业的设置上,应该注重引入新兴学科,满足社会的需求。
研究市场需求,了解新兴行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设置新的学科专业。
3. 更新教学内容针对一些陈旧学科专业,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改革。
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了解行业的需求和最新技术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学科专业的实用性和就业竞争力。
4. 加强学科专业的边界划分对于学科专业之间边界模糊的情况,应该加强边界划分,明确各个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
避免重叠和重复,减少资源浪费,也方便学生的选择和发展。
结论学科专业调整和优化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通过对学科专业的调整和合并,引入新兴学科,更新教学内容以及加强学科边界划分,可以实现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资源的高效利用。
学院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
学院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规范专业设置与调整工作,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支持和鼓励各专业强化内涵建设、特色发展,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积极发展新兴、交叉和边缘学科专业,促进学校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和学科专业协调发展。
第三条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立足学校实际,以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提升质量”的原则,构建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设置与调整长效机制。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专业设置是指设置新专业及新专业相关建设工作,专业调整是指已设专业招生调整和专业退出、撤销以及专业名称调整。
第二章组织与管理第五条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人才培养质量、创业就业等情况,对专业设置与调整等工作进行咨询、审议。
第六条教务处负责统筹管理与协调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各项工作。
第七条二级学院基层学术委员会负责本学院专业设置与调整以及专业评估、整改等工作。
二级学院基层学术委员会在研究、决定专业设置与调整时,应注重吸收校外企事业等单位专家参加,跨学科专业还应注重吸收校内外跨学科专家参加。
第八条专业设置与调整遇有争议,教学指导委员会难以或不能形成决议时,进一步提交学校学术委员研究、审议。
第九条经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决定,须提交校长办公会研究通过,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或审批备案。
第三章新专业设置第十条新专业设置应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以及学科发展,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应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办学条件,有利于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校办出特色,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1. 开展市场需求调研:了解当前和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人才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2. 加强学科交叉融合:鼓励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和综合能力的人才。
3.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确保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
4. 强化特色学科建设:突出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加强特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5. 引入企业和行业参与:邀请企业和行业专家参与学科专业规划和课程设计,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工作需求。
6.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7.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以科研促教学。
8. 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确保学科专业调整的效果。
通过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高校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这需要教育部门、高校和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吉林大学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优化调整工作总体方案
吉林大学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优化调整工作总体方案学科专业结构是大学的基本架构,是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学校整体功能的发挥和长远发展;为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构建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决定开展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优化调整工作;一、指导思想进一步发挥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功能,以改革为动力,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学位授权点、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专业,打破学科壁垒,控制学科规模,优化学科资源配置,加快学科升级转型,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在学校深化综合改革的战略布局下,探索创新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实现学科中长期规划发展目标;二、工作目标通过凝练学科专业方向、精简学科专业数量、优化学科结构,调整学科布局,改善学科生态,明确学科建设单位的主体责任和建设任务,进一步合理配置学校资源,实现“发展规模适度、结构布局合理、建设层级清晰、目标定位明确、整体生态平衡、竞争优势持续”的学科优化调整目标,到“十二五”末期,基本使学校一级学科整体规模控制在55个左右,学位授权点涉及一级学科数不超过55个,本科专业控制在90个左右;改善学科生态,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全面提升学科水平和质量,构建符合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发展需要的学科体系;三、工作思路在全面调研学校学科建设情况基础上,经过深入分析和论证,学校将坚持“规模控制、优化结构,注重交叉、培育新兴,提高效益、着眼发展,强化特色、打造一流”的原则,按照“广泛调研、顶层设计,注重对话、依靠专家,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先易后难、试点先行,充分论证、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遵循“坚决、积极、稳妥”的工作要求,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扶优、扶强、扶新”,针对各一级学科具体建设情况,依托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继续加强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调整或关停部分实力弱、发展乏力且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梳理学科间关系,调整和优化存在资源浪费的重复建设学科、投入产出效益低的学科;对优化调整后的学科,实施重点建设、绩效考核和滚动评估;着眼学科发展,通过边建设边优化调整,夯实学科基础、凝练学科方向,以建设促优化、以整合促发展,实现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优化调整工作目标;四、组织领导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是学校一项基础性工作,事关学校发展全局,因此学校将其纳入综合改革任务中,作为一项重要改革内容统筹安排、重点推进;在校党委领导下,成立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专家咨询工作组等工作组织机构;1.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领导小组以学校深化综合改革领导小组为主体组成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科结构和布局优化调整工作的统一组织、协调和领导工作;由书记、校长任组长,常务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和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任副组长,成员由相关校领导、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和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等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发展规划处;2. 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小组由主管学科建设工作的校领导任工作小组组长,分管教学、科研工作的校领导任工作小组副组长,工作小组成员由党委组织部、发展规划处、研究生院、教务处、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处、财务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资产管理与后勤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招生办公室、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校学术委员会代表组成;主要负责学科专业结构顶层设计、优化调整、资源调配、政策制定等工作;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发展规划处;3.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专家咨询工作组根据不同学科论证、咨询的需要,由学校相关领域的各级学术委员会委员、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部分校外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工作组,负责学科专业优化和调整的论证咨询工作,组长由领导小组指定;五、具体工作安排根据学校总体工作安排,按照以下步骤稳步实施;第一阶段2013年3月——2014年10月:建立健全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工作组织机构;开展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前期调研;制定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优化调整工作方案等1.建立健全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工作组织机构成立学科结构优化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专家咨询工作组;同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积极宣传,使广大师生认识到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深入学科开展调研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学科专业调研工作组,对全校学科专业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对调研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摸清现状、找准问题、理清思路,形成调研报告;3.制定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优化调整初步工作方案根据学科专业调研工作组形成的学科专业建设情况分析,以及发现的问题,研究制定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优化调整工作方案;第二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6月:开展学科自我优化和调整,实施优势学科、新兴交叉学科重点项目建设,调整部分弱势学科,开展简单重复建设的学科调整试点1.进一步加强优势和特色学科群建设立足学科基础,依托学校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的规划和实施,改革学科资源配置方式,进一步加强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凝练一级学科建设方向,优化学科内部结构,为学科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创造稳定的学科环境;尝试遴选部分学科,依托国家专项建设,加强体制机制创新,进行人才与学科制度改革试点,积极探索高峰学科、高原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之路;2.组织各学科建设单位开展自我优化和整合组织各学科建设单位,依靠学院、学部学术委员会对所建设的学科进行自我评估,经党政联席会研究确定本单位学科建设发展目标、发展领域和发展战略;凝练一级学科内学科建设方向,论证和确立二级学科方向以及本科招生专业;对于已经具有一定交叉基础的学科,进一步制定完善交叉学科建设规划;经党政联席会讨论后,提出本单位学科的优化调整方案,尤其对本单位存在的学科排名率低于前30%的学科和未参评学科、与其他单位存在重复建设的学科、投入产出效益不高的学科、对学校学科生态基础支撑作用弱的学科提出优化和调整意见建议;3.开展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探索筹建新兴交叉学科学部研究院发挥学校学科综合优势,不断凝练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方向,加强顶层设计,从机制体制改革入手,对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交叉学科进行布局,依托项目建设建立交叉学科领域孵化池,在资金、人员、机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对已经成熟的具备优势和特色的新兴交叉学科,加大支持力度,试点开展新兴交叉学科研究院中心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探索筹建新兴交叉学科学部研究院;4.开展第三方学科评估在学科开展自我优化的同时,邀请第三方机构对我校学科进行评估,进一步开展实力分析和发展前景评估,为学科调整和优化工作提供参考依据;5.做好优化调整工作相关政策与制度的前期准备工作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小组针对学科优化和调整可能涉及到的人事、财务、资产等资源调配,要协调出台若干相关鼓励、支持配套政策,为化解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做好制度准备,结合学校新修订的学术委员会章程及各级学术委员会换届工作,为优化调整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和组织基础;6.开展首批学科调整和优化工作小组依据学科调研结果、各学院提出的调整意见和第三方评估结果,开展学科专业优化调整顶层设计,针对存在严重发展缺陷、实力严重不足、不适应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劣势学科和存在简单重复建设的学科,形成首轮学科优化和调整工作执行方案;本着条件成熟一个,调整一个的原则,由工作小组与学科建设单位进行沟通,并经专家咨询工作组论证、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后,对相关学科进行调整和优化,实施关停并转并完成学科的招生调整、教师流动、资源划拨等相关工作;第三阶段2015年7月——2015年底:优化调整部分重复学科以及其它拟调整和优化的学科1.优化调整部分重复共建学科对由于体制原因、历史原因形成的学院与学院之间、学院与科研院所之间重复共建的学科,作为第二批调整和优化学科,进行合并调整,优化学科布局,明确学科建设主体和责任;逐一与学科建设单位开展对话,同时聘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同行评议,分区域、分层次提交专家咨询工作组讨论,逐一提出优化和调整思路,经校学术委员会论证通过后,由领导小组批准并组织实施;调整和优化工作中不搞“一刀切”,充分考虑每个学科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色,实事求是地采取相应的调整方式,做到论证一个,成熟一个,调整一个;2.继续开展专家论证,确定并优化调整第三批学科对于未进入前两批优化调整的学科,组织专家咨询工作组进行论证;对“建设效益较差、就业率低、生源质量差、调剂率高、没有对其它学科起到支撑作用的基础学科和专业基础学科”,“学科实力一般、发展乏力、没有明显优势或特色的应用学科”,继续进行分类调整;六、工作机制及相关要求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工作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工作,工作难度大、开创性强,需要汇聚广大专家学者、师生员工的集体智慧;学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其作为学校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统一领导、全校动员、形成共识、整体推进;1. 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优化调整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因此要与本科专业、研究生学位点的管理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源优化配置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联动机制,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2.在学科结构优化和调整工作过程中,新学科专业的审批,新学科建设单位的成立,涉及到调整学科的留人计划和人才引进计划、大型贵重仪器设备购置等,原则上暂停,如确有需要,须经学校审批后方能实施;3.经过学科结构优化和调整,原则上学院之间不能再办重复的学科方向不包括同一一级学科下的不同二级学科方向、不能再有相同的研究生和本科招生专业,学科专业建设主体要统一,同一个一级学科只能有一个主要的建设主体;新成立的所有研究机构不能脱离学科建设母体单独承担学科建设任务;4.在学科结构优化和调整工作过程中,学校鼓励和支持教师在校内流动,并将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对于跨学院的师资变动,调出单位和调入单位要协调解决好教师流转所涉及的相关资源配置工作,不能影响涉及到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的正常教学科研任务,维护学生的稳定;鼓励科研水平高、科研方向位于学科前沿的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5.学校将不断深化学科投入机制、人力资源激励、资产有偿使用等配套改革,与学科优化调整工作同步进行,在机制体制上形成合力,提高学科优化调整工作效益,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为学科发展提供助力;6.此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是关系到学校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关系到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大事;请各单位务必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做好思想动员和舆论宣传,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提高执行能力,保证政令畅通,处理好个人与组织、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从学校大局和全局出发,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主动做好相关工作;。
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1、依据教育发展主体结构的变化和市场需求,实现对专业结构的调
整组合。
根据教育发展主体结构的变化,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和学科组合,
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
在建设中大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构建一个科学、
完善的专业结构,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优势,更好地满足市场对高素质人
才的需求。
2、从发展战略上确定各专业的优胜劣汰,调整专业结构的发展方向。
以教育发展战略为导向,以及市场实际需要为考量,以就业市场的需求而
调整专业结构,实现优势专业的发展,及时调整劣势专业的性质。
同时,
要建立完善的体育专业结构,通过体育专业的和发展,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和心理健康的发展,从而达到专业结构的完善。
3、对重点专业进行优化调整,重点发展内涵丰富的专业结构,以满
足市场就业需求。
在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时,针对重点专业应进行更细致入
微的优化调整,实现充实的专业内涵,努力满足市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以更全面、全时、全局的要求,更好地发挥重点专业的作用。
4、充分发挥体制机制的调整与优化优势,实现专业结构的有序发展。
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
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学科专业的设置也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的趋势。
本文将针对学科专业设置进行调整优化改革方案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背景分析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学科专业设置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
新兴的学科和专业不断涌现,给传统专业带来了冲击。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学科专业进行调整优化改革,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二、调整优化的目标在进行学科专业设置的调整优化改革时,我们应该明确目标,以确保改革的方向和效果。
具体目标如下:1.适应时代的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趋势。
2.提高就业竞争力: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其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
3.培养综合素质:通过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4.促进学科交叉与创新:通过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促进学科交叉与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
三、调整优化的原则在进行学科专业设置的调整优化改革时,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1.适应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综合素质教育: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3.学科交叉与创新: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应鼓励学科交叉与创新,培养具有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4.质量导向: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应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5.资源优化利用: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应合理配置资源,实现资源优化利用,提高教育效益。
四、调整优化的具体措施为了实现学科专业设置的调整优化改革,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开设新兴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开设一些新兴专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以满足市场对新兴技术人才的需求。
2.优化传统专业:对于传统专业,可以进行优化调整,增加实践环节和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
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学科专业的设置调整优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专业设置的背景、调整的原因、优化的方向以及改革方案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建议。
一、背景分析学科专业的设置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和核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传统的学科专业设置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而且,一些学科专业的设置过于冗杂,重复性强,导致学生选择困难,培养效果不佳。
二、调整的原因1.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复合型、创新型和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因此,需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
2.学科交叉融合:科技的进步和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得传统学科的边界逐渐模糊。
为了培养具有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的人才,学科专业的设置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3.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传统的学科专业设置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三、优化的方向1.减少重复学科:对于一些学科重复性较高的专业,可以考虑合并或者取消,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学生的选择困难。
2.增设前沿学科: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新兴学科的发展趋势,可以增设一些前沿学科专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领导才能的人才。
3.加强跨学科培养:在学科专业设置中加入跨学科的课程和培养方案,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的人才。
4.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在专业设置中注重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环节的设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的关键,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四、改革方案1.开展专业设置调研: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教师和社会对学科专业设置的需求和建议,为调整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学校专业设置结构调整优化工作方案及对策
XX市东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化工作方案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和《XX市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行动计划(2009-2013年)》(沪教委职〔2009〕30号)文件精神,根据《XX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推进XX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优化工作的实施意见》(沪教委职〔2009〕40号)的文件要求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XX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有关标准,以专业建设为核心,进行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化工作,更好地为XX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为了保证这项工作扎实、有效地进行,特制定我校的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化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XX和浦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围绕XX“四个中心”建设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紧扣现代服务业这一主题,以集思广益、注重基础、分类调控、坚持导向、突出重点、择优建设、强化成效、适度超前为原则进行动态调整与优化,充分体现区域经济特色、专业建设特色和学校发展特色,保证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可持续发展。
并以此为抓手不断深化学校教学改革,完善学校各项教学条件,优化师资队伍,推进专业课程建设,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和发展后劲,提升学校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目标和任务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化工作目标是,根据XX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等特点,紧密结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按照基础条件好、综合实力强、师资队伍优、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佳、发展潜力大、市场需求广、专业特色明的要求,着力创建专业教学特色,打造特色精品专业,逐步形成以酒店服务与管理、金融事务、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四个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纽带,延伸专业为支撑,与区域经济匹配程度高、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旅游服务类、财经商贸类、交通运输类和信息技术类四大专业群。
本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专项行动工作方案
本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摘要:一、背景及意义二、工作目标三、优化调整措施四、实施步骤五、保障措施六、预期成果正文:一、背景及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逐渐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
本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旨在适应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1.优化专业布局,构建与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专业结构体系。
2.提高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减少过剩专业,增加紧缺专业。
3.提升专业内涵,推进专业转型升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优化调整措施1.分析国家战略需求,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优化专业设置。
2.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4.改革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实施步骤1.调研分析:开展专业现状、产业发展趋势、社会需求等方面的调研分析。
2.制定方案:根据调研分析结果,制定专业优化调整方案。
3.落实执行:各部门协同推进,确保方案落地见效。
4.监测评估: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对优化调整效果进行评估。
五、保障措施1.政策支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激励高校积极参与专业优化调整工作。
2.经费保障:加大财政投入,支持高校开展专业优化调整工作。
3.人力资源保障: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高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六、预期成果1.形成与国家战略、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布局。
2.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3.增强高校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一武汉大学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意见一、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意义首先,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要求高等学校适时调整本科学科专业结构,培养社会适用人才。
高等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服务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而服务水平的高低则主要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与量。
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和未来需要,不断调整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和数量,增强和提高对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推动作用。
1978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归并了一批本科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专业口径。
其中1997年的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最大,把624种(其中目录内专业504种)本科专业归并至249种。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我国高等学校已面临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这都要求高等学校根据这些新变化和新形势,进一步推动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急需和适用人才。
其次,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有助于高等学校自身的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到来,以及高等学校自主权的不断扩大,高等学校之间的办学竞争将日趋激烈,其中,人才培养的质量将成为竞争的关键。
因此,如何根据社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本科学科专业结构,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于高等学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教育部于2001年10月颁发了《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的文件,为高等学校新一轮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
各高等学校都在利用这次机遇,通过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武汉大学也必须在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方面有所作为,而不能坐失良机。
第三,新一轮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将进一步增强我校的办学实力,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我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校合并后,新武汉大学的学科门类更加齐全,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个学科门类。
专业布点更加广泛,2001年,本科专业有93个,在全国列第4位(浙江大学110个,吉林大学109个,四川大学104个)。
2002年申报的7个本科专业全部得到教育部批准,我校的本科专业数量达到100个。
再加上国际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和七年制口腔医学专业,以及2003年新增的4个本科专业和撤消的2个本科专业,我校的本科专业总数为105个。
经过合校后大规模的学科和学院重组,我校绝大多数本科专业的办学实力都有所增强,办学条件也有所改善。
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少数专业的教学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各院系、专业间壁垒森严,跨专业、跨院系的联合培养风气尚未形成;有些专业学生报考率低,就业不理想;个别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办学条件较差;尚未建立有效的专业评估和退出机制等。
这都需要我们深入开展新一轮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提高人才的竞争力。
2002年,我校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得到了教育部的授权,可以自主设置本科专业。
这为我校新一轮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是我校本科学科专业发展的一次新的机遇。
二、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新一轮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是以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人才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我校学科门类齐全、专业布点广泛、综合实力强的优势,遵循学科专业自身成长的规律和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建立科学合理的本科学科专业结构,打破院系和学科专业壁垒,加强学院间的联合办学,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三创型”复合人才为目的,以发展高新技术类专业、应用型专业、跨学科专业为重点,建立“能上能下、能多能少、能进能退”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灵敏反映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的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机制。
在新一轮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后,通过几年的重点建设和发展,使我校更多的本科学科专业成为国外知名、国内一流的学科专业,形成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和新兴学科专业齐飞、基础性学科专业和应用型学科专业辉映的格局。
三、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原则1.稳步推进的原则。
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是关系学校长远发展的大事,必须经过广泛研讨、科学论证和逐级审批后方可逐步实施。
尽管我校获得了本科专业设置自主权,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会放宽专业设置的条件,更不意味着以后想办什么专业就办什么专业,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校的本科专业已为数不少,今后工作的重点是适当缩减专业数量,拓宽专业口径,灵活专业方向,改善专业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树立以质取胜的思想。
2.整体优化的原则。
在合校后的学院调整中,绝大多数相关学科专业都进行了归并,但仍有少数学科专业布局不合理,各学院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联合培养机制,各学院内的学科专业之间也泾渭分明,教学资源尚未实现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
新一轮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将进一步整合现有教学资源,推动相关学院、专业(同属二级类)之间的融合或合作办学,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调配,增强各学科专业的办学实力,提高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3.需求导向的原则。
高校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应反映人才需求市场的变化,要重点扶持前沿学科专业、新兴学科专业、交叉学科专业以及带动高新技术发展的学科专业。
对于需求量大、报考率高、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可适当扩大招生规模,对于需求量少、报考率低、就业相对困难的专业则适当减少招生数量,或实行隔年招生。
同时,根据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需求。
4.优胜劣汰的原则。
目前,本科专业设置只有进入机制,尚没有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这种“只上不下、只进不出”的机制造成了专业数目不断增加,专业结构更新慢,人才培养不适应或滞后于社会需求的变化。
在新一轮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中,学校将“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发展后劲足、办学特色鲜明、招生和就业形势好的专业要重点支持,而对于办学条件差、招生和就业困难、没有办学特色和优势的专业要减招或停办。
5.保持优势的原则。
尽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但并不能被人才市场牵着鼻子走,而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对于那些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办学历史长、条件好、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特别是基础学科专业,即使人才需求量少、报考率低,也要针对性地给予支持,并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起步早、发展前景好、在国内有一定地位的新专业要加大投入、政策倾斜,充实和改善办学条件,使之尽快成长为国内的知名学科专业。
四、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1.慎用、善用本科专业自主设置权,稳步推进新一轮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
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现有专业的重组和改造,二是新专业的设置和建设。
由于新专业的设置需要一定的办学条件,同时具有发展的不确定性,因此,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心和基础应在现有专业的重组和改造上。
与此相适应,新一轮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将不会过多地增加专业数目,而是以充实内涵、适当缩减、稳步发展为主。
2.进一步加强对现有专业的优化组合,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
从目前的专业布局来看,我校少数同属二级类的专业分布在不同的学院;有的专业自身师资力量不强,而其他学院却有该方面优良的师资队伍;个别专业在学院调整中失去了自身的特色。
总之,如何打破院系壁垒,改变目前各专业高度自我封闭的局面,推进相关学院、专业的进一步融合,或者建立一种教学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的机制,充实和改善现有专业的办学条件,是新一轮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推动部分学院相关专业以二级专业类组织招生,专业方向由学生自选。
随着知识陈旧周期的急剧缩短以及各学科日益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高等学校原有的专业划分过细、培养目标过窄的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已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共识。
基于此,学校新一轮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将致力于打破专业界限,夯实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灵活专业方向,扩大学生选择专业的范围,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具体而言,就是推动有关学院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中的二级专业类组织招生,二级专业类的相关专业实行一、二年级基础课打通培养,改革课程体系,设置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
对于分布于不同学院的同一二级类专业,也逐步向打通基础课、统一组织招生和学生自由选择专业方向过渡。
4.1998年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前的专业原则上不再恢复设置。
在1998年的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中,不少专业被归并,从而大大减少了专业数量。
但在学校获得本科专业设置自主权后,有些学院提出了恢复设置在1998年已经归并专业的申请。
由于1998年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是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科学论证后而进行的,如果恢复设置已经归并的专业,则不仅与教育部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文件精神相违背,而且还可能引起新一轮的专业“复辟”热潮,陷入专业越办越多、越分越细的恶性循环中,重新回到专业“膨胀”的老路上去。
因此,对于1998年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中已经归并的专业,原则上不再恢复设置。
但对于办学特色和优势显著、办学条件好的已归并专业,经学院申报、专家审议和学校审批后,则可在二级专业类下设专业方向,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模块,由学生自主选择。
5.现有专业目录上的专业名称一般不作改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是经各科类专家调查论证、反复征求意见,并经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专家审定会审议后确定的,因此,现有专业目录上的专业名称不宜随意改动。
但是,如果专业更名后,专业面向更宽,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现实需要,也可经学院申报、专家审议和学校审批后予以更名,停办原专业,同时以新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取而代之,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改革。
6.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类专业和经济、贸易、法律专业。
当前,我国高新技术类专业人才比较缺乏,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供给不足,既不能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不能满足我国加入WTO后的人才需要。
因此,必须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类专业和适应加入WTO急需的经济、贸易、法律等专业,针对性地培养高新技术类专业人才和国际经贸管理人才。
一方面,对已有的高新技术类专业和经济、贸易、法律专业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专业建设,充实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对高新技术类和经济贸易类等新专业的申报予以政策倾斜,采取非常措施,创造条件尽快提升办学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