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本科培养方案(2018版)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本科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本科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a4e3e3f524ccbff0218407.png)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2013年6月修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学院简介: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其发端源于1934年成立的武汉大学电机工程系。
学院前身为1959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成立的电力工程系,1964年更名为三系,1977年复命名为电力工程系。
2000年四校合并成立新武汉大学,更名为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学院是原国家电力部重点建设学院之一,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是我国电力工业高级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国内外电气工程领域一直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院目前已建成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包括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建设与运营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六个博士学位授权点,高电压及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及新技术、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技术六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电气工程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点,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现有“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及“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三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湖北省电气工程一级重点学科,“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等教学平台以及“雷电防护与接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高电压与绝缘技术重点实验室(部级)”、“武汉雷电防护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省级)” “高电压大容量开关电器研究开发平台”和“武汉大学智能电网研究院”等科研平台。
本科专业名称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该专业是按国家教育部2012版专业目录设置的电气类宽口径专业,面向全国招生。
学院每年招收计划内博士研究生40余名,硕士研究生220余名,本科生340余名。
学院下设高电压技术研究中心、电力系统研究中心、电机与电力电子研究中心、基础教学与实验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f480d15727a5e9846a61a2.png)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2007.2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学院简介: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电力工程系,始建于1959年,2000年12月由武汉大学等四校合并院系重组,正式更名为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四十七年风雨历程、四十七年不懈努力,电气工程学院现已成为具有较强实力、较大规模和鲜明特色,国内知名的电力电气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居于先进行列。
学院现有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三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具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该学科中包括的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分别为高电压及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电力建设与运营,汽车电子工程。
还建有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具有高电压及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及新技术、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五个工学硕士点,电气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点。
本科专业名称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本科专业是按国家教育部引导性专业目录设置的宽口径专业,面向全国招生。
在校本科人数:2006年1190人、2005年1150人、2004年1155人、2003年1089人。
电气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149人,其中教授29人,博士生导师18人,副教授33人,89名专任教师中43人具有博士学位,占教师总数的48.3%。
还聘请陈清泉院士、马伟民院士等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兼职或讲座教授。
现任院长为清华大学长江学者孙元章教授(外聘)。
目前,电气工程学院在校本科生1190人,博士生114名,硕士生406名,工程硕士生231人。
已培养各类毕业生累计20000多名,他们大都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不少人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或成为学术带头人。
电气工程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强,成果丰硕。
近年来,在国内外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其中进入国际三大检索的有300余篇),出版专着20余部,获得各类奖励近百项,并在国内外拥有多项专利。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fb4dc771fe910ef12df8dc.png)
计算机学院Computer School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前身可追溯到1978年由原武汉大学建立的计算机科学系,是全国最早建立的计算机科学系之一。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现有四个系: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工程系、计算机应用系、信息安全系,一个实验中心,三个研究所:计算机软件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所、计算机网络研究所;三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安全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八个硕士点: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数字影视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六个博士点: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
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是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是湖北省重点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两个本科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实验中心是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学科构架完整、科研平台齐全,包括有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互操作性测评中心、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湖北省多媒体网络通信工程重点实验室、空天信息安全与可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等科学研究基地。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99人,其中教授50人,副教授89人。
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设施,使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在智能计算、信息安全、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网络与分布处理、生物信息、建模与仿真、安防数字化智能化等方向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科研和教学力量。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lan of Wuhan University70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名称专业代码:080901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二、专业培养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素质,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受过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的初步训练、能够从事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与通信、应用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应用、开发、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5b8ce8700abb68a982fb6b.png)
信息管理学院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信息管理学院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实力雄厚的信息管理教学与研究机构,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信息管理高级人才和信息职业领导者,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为单位,学科实力排名全国第一。
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20年的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
1929年,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独立为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
1953年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并入武汉大学,建立图书馆学系。
198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建立图书情报学院。
2001年,更名为信息管理学院。
经过九十多年的辛勤建设,形成了“开拓创造、务实创业、引领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
学院多个研究领域在全国位居领先地位。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被认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学院下设图书馆学系、信息管理科学系、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出版科学系和电子商务系5个系,有6个本科专业(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古籍整理与保护、信息资源管理、出版发行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图书情报与档案整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图书情报硕士、出版硕士、工程硕士、工程管理硕士)。
学院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000余人,全日制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300余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00余人,博士研究生近200余人,网络教育、继续教育及各类进修培训生3000余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34人,副教授和高级职务研究人员37人。
其中,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荆楚社科名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湖北省级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1人。
学院图书情报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教育团队。
学院有7门课程获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有1个国家特色专业和2个省级品牌专业。
学院拥有本专业领域全国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信息资源研究创新基地,拥有“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武大数院培养方案
![武大数院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968675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95.png)
武大数院培养方案
武大数院(武汉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培养方案如下:
1.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课程,以及计算机基础、电子技术等相关课程,奠定基础知识。
2. 专业课程:包括数据结构、算法、编程语言、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3. 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需求选择相关的选修课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等课程。
4. 实践项目:学生需要参与实践项目,如软件开发、系统设计等,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5. 实习:学生需要进行实习,深入实际工作环境,学习与实践结合。
6. 毕业设计:学生需要完成毕业设计,独立完成一个实际项目,展示综合能力。
除了课程培养方案外,数院还提供多个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如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
此外,数院还设有多个科研实验室,学生可以参与科研项目,提升科研能力。
总的来说,数院的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学术研究提供基础。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880e12ccbff121dd368360.png)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培养方案信息管理学院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信息管理学院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实力雄厚的信息管理教学与研究机构,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信息管理高级人才和信息职业领导者,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为单位,学科实力排名全国第一。
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20年的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
1929年,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独立为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
1953年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并入武汉大学,建立图书馆学系。
198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建立图书情报学院。
2001年,更名为信息管理学院。
经过九十多年的辛勤建设,形成了“开拓创造、务实创业、引领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
学院多个研究领域在全国位居领先地位。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被认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学院下设图书馆学系、信息管理科学系、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出版科学系和电子商务系5个系,有6个本科专业(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古籍整理与保护、信息资源管理、出版发行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图书情报与档案整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图书情报硕士、出版硕士、工程硕士、工程管理硕士)。
学院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000余人,全日制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300余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00余人,博士研究生近200余人,网络教育、继续教育及各类进修培训生3000余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34人,副教授和高级职务研究人员37人。
其中,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荆楚社科名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湖北省级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1人。
学院图书情报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教育团队。
学院有7门课程获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有1个国家特色专业和2个省级品牌专业。
武汉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447e8010661ed9ac51f324.png)
武汉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武汉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名称专业代码:110203专业名称:会计学(含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Accounting)二、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创造、创新和创业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金融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会计和审计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注重会计学方法与技巧方面的训练,培养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本专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和数理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
学生应在本科学习过程中获得以下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4)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会计惯例与规则;(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搜集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140 学分,其中,必修课76 学分,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8学分,选修课56学分(含通识教育 12 学分)。
五、学位授予符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市场营销、经济法、计量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和电算化会计等。
七、双语教学(中英文)课程1、会计学(Accounting)2、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八、专业主要实验1、计算机基础、foxpro数据库应用、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安排上机练习和实习;2、电算化会计分析与软件应用。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培养方案(2018版)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培养方案(2018版)](https://img.taocdn.com/s3/m/ea354359a417866fb84a8e41.png)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涵盖政治学、公共管理两个一级学科,其中政治学学科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初;公共管理学科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均为全国同类学科建设最早单位之一。
学院还是全国首批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PA)教育培养单位之一。
学院学科优势突出,办学实力雄厚。
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点,9个硕士点,5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湖北省重点一级学科,1个湖北省优势学科;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1个“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I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个“985工程”二期拓展项目。
学院还拥有1个湖北省重点智库、1个湖北省改革智库、1个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学院两个一级学科在各次学科评估中均位居前列,在2017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公共管理学科被评为A类学科。
学院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师资力量强。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91人、离退休教职工30人。
在职教职工中,专任教师72名、机关管理人员19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5人、副教授32人、讲师15人。
学院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1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3位(第一首席1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员2人,教育部高校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校政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入选人员1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人才2人,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2人,珞珈杰出学者1人,珞珈特聘教授2人,珞珈青年学者4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武汉大学教学名师1人;国家精品课程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武汉大学培养方案 艺术系.10
![武汉大学培养方案 艺术系.10](https://img.taocdn.com/s3/m/99d7c91da300a6c30c229fc4.png)
本专业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国际,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精湛演艺、既有扎实表演功底又具有良好学术素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表演人才。可服务于文化艺术机构、表演团体、电影电视制作单位、政府宣传部门以及具有相关专业的教育机构。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表演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本专业严格的技能训练,具有较高的表演与编导能力。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数
总学时
学时类型
各学期学时学分分配
开课
学院
讲课
实验
实践
上机
1
2
3
4
5
6
7
8
通
识
教育
课
必
修
0300181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3
54
54
3
政管
030018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54
54
3
政管
060012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36
36
2
政管
010000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2.《计算机基础与应用》上机72学时统一安排在课外;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
课程名称
学分
辅修专业教学计划
双学位教学计划
西方电影
4
4
东方电影
4
4
影视视听语言
3
3
影片分析
2
2
戏剧理论
2
2
中国戏曲史
3
3
中国话剧史
2
2
外国戏剧史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类培养方案(2018版)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类培养方案(2018版)](https://img.taocdn.com/s3/m/8aa7c10ddd36a32d73758141.png)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在1928年成立的原国立武汉大学物理系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其历史可追溯到1893年自强学堂的格致门。
我国老一辈著名物理学家查谦、桂质廷、张承修、李国鼎、周如松等先后在这里研究执教多年。
经过八十多年、几代人的努力,学院现已发展成为涵盖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物理五个学科门类,有多个突出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我国最有影响的物理院系之一。
学院现设有物理学系、材料物理系、微电子系、基础物理教学与实验中心。
武汉大学电子显微镜中心、武汉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挂靠在本院。
凝聚态物理和无线电物理是国家重点学科,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是湖北省重点学科。
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国家级示范中心,物理学是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和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院拥有人工微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核固体物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学院现有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设置的本科专业有物理学基地班(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含物理学拔尖人才培养弘毅班,中法理学、工学本硕连读试验班,彭桓武班,天眷班)、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湖北省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班。
学院有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人员年龄、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现有教师97人,其中教授58人,副教授32人,博士生导师65人。
有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位中组部青年千人,5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
承百廿年武大辉煌,展九十载物院风华。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正以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指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新大楼、新平台为契机,汇聚人才、交叉融合、凝练方向,团结、务实、和谐、奋进,不断增强学院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力争早日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物理学院。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9c452caaea998fcc220e4b.png)
电子信息学院
电波传播与天线(国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080635S 专业名称:电波传播与天线(Radio Wave Propagation and Antenna)
二、专业培养目标
学院学科优势明显,涉及七个一级学科,有 6 个本科生专业:电波传播与天线(教育部紧缺专业)、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通信工程(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11 个硕士点:空间物理学、无线电物理、空间 探测与信息处理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物理电子学、电 路与系统、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5 个博士点:无线电物理、空 间物理学、空间探测与信息处理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2 个博士后流动站:地球物 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有国家重点学科 1 个:无线电物理;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1 个:空间物理 学;湖北省重点学科 3 个:信号与信息处理、空间物理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 学科 5 个:无线电物理、空间物理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光学工程。国家还在空间 物理学、无线电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设立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GPS 技术及应用 电磁环境 科研专题讲座
2 36 36 3 54 54 1 18 18
0800112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2 36 36
0800077 DSP 技术及其应用
3 54 54
0801593 多核架构及编程技术
2 36 36
武汉大学 2018-2019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武汉大学 2018-2019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23a3d777c1cfad6185fa751.png)
武汉大学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武汉大学二〇一九年十二月武汉大学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一)人才培养目标武汉大学始终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宗旨,秉承“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精神,以谋求人类福祉、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富强为己任,引领学术发展,以“创新、创造、创业”理念为核心,在长期的办学实践和教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融“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办学观、“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育人观、“厚基础、跨学科、鼓励创新和冒尖”的教学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目的观、“激发教师教与学生学双重积极性”的动力观等“五观”为一体的本科人才培养思想体系,旨在培养具有坚定民族精神和开阔国际视野、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人格健全、知识宽厚、能力全面,能够引领未来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国家脊梁和领袖人才。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
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6大学部,涵盖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34个学院(系)、123个本科专业,还设有3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截至2019年底,学校有一级国家重点学科 5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7个,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6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57个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42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有17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并保持高速发展态势。
此外,学校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高端智库、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2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 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2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专业、2个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个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以及14个国家级本科教学校外实践教育基地、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武汉大学学院专业设置一览表
![武汉大学学院专业设置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668b02320722192e4536f6b7.png)
武汉大学学院专业设置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9.经济与管理学院 8.信息管理学院 7.艺术学系 6.新闻与传播学院 5.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4.国学院 3.哲学学院 2.历史学院 1.文学院 学院 汉语言文学 人文科学试验班(国家基础人才人文科学基地班) 汉语国际教育 历史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 世界历史(试验班) 考古学 哲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 心理学 现代哲学国际班 宗教学 国学 英语 俄语 德语 法语 日语 翻译 新闻学 广播电视学 广告学(含广告设计方向) 传播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 表演 戏剧影视文学 图书馆学 编辑出版学 数字出版 档案学 电子商务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经济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际经济与贸易(中法经济学、文学双学士学位试验班) 金融学 金融学(中法金融试验班) 金融学(国际金融试验班) 金融工程 050201 050202 050203 050204 050207 050261 050301 050302 050303 050304 130309 130301 130304 120501 050305 050307T 120502 120801 120102 020101 020101 020401 020401 020301K 020301K 020301K 020302 010103K 本科专业 专业代码 050101 010100 050103 060101 060102 060103 010101 071101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本科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本科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a7d50a2af90242a895e5d4.png)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2013年6月修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学院简介: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其发端源于1934年成立的武汉大学电机工程系。
学院前身为1959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成立的电力工程系,1964年更名为三系,1977年复命名为电力工程系。
2000年四校合并成立新武汉大学,更名为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学院是原国家电力部重点建设学院之一,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是我国电力工业高级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国内外电气工程领域一直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院目前已建成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包括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建设与运营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六个博士学位授权点,高电压及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及新技术、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技术六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电气工程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点,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现有“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及“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三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湖北省电气工程一级重点学科,“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等教学平台以及“雷电防护与接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高电压与绝缘技术重点实验室(部级)”、“武汉雷电防护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省级)” “高电压大容量开关电器研究开发平台”和“武汉大学智能电网研究院”等科研平台。
本科专业名称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该专业是按国家教育部2012版专业目录设置的电气类宽口径专业,面向全国招生。
学院每年招收计划内博士研究生40余名,硕士研究生220余名,本科生340余名。
学院下设高电压技术研究中心、电力系统研究中心、电机与电力电子研究中心、基础教学与实验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培养方案(2018版)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培养方案(2018版)](https://img.taocdn.com/s3/m/cc81a8cff705cc1755270985.png)
计算机学院武汉大学计算机类的教学与科研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成立的计算技术专业,1978年在此基础上又组建了原武汉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是全国最早建立的计算机科学系之一。
学院学科架构齐全,专业特色鲜明。
拥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设有7个博士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信息安全、软件工程、安防应急信息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10个硕士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信息安全、安防应急信息技术、软件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3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2个博士后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软件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拥有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网络安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湖北软件评测中心等教学科研基地和平台。
学院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基础理论与方法、信息安全与可信计算、媒体信息计算与分析、空间信息网络与网络计算、数据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软件服务工程、复杂软件的构造方法和验证技术、软件分析测试与质量保障、软件演化的理论与方法、软件工程数据管理与数据挖掘等研究方向已形成自己的特色,整体科研实力在国内高校中处于前列。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入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双双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湖北省“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软件工程专业和物联网工程专业获批“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武汉大学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单位。
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和办学实践,学院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计算机人才,较好地实现了办学规模、结构、质量的协调发展。
学院现有教职工249人,其中专任教师187人,实验教学人员29人。
武汉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75bbc48e9951e79b8927bd.png)
430109电子与通信工程(Electronics &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单位: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2)计算机学院(211)电子信息学院(212)一、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本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领域简介行业覆盖面为:通信系统与通信网及其设备,广播电视系统与设备,电子仪器仪表,安防与应急处理、集成电路与微电子系统,电子、光子及光电子元器件,电真空器件,家用电器,微波器件、设备与系统,电子材料与纳米材料等。
从工程技术角度来看,本领域包括:计算机通信网络及其安全技术,视频监控与应急处理技术,移动通信与个人通信,卫星通信、光通信,宽带通信与宽带通信网,多媒体通信,语音处理及人机交互,图像处理与图像通信,信号处理及其应用技术,通信与测量系统的电路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微电子CAD技术及其应用,半导体光电器件与光电探测系统等。
研究方向包括:1.现代通信技术与信号信息处理技术2.高速网络系统与信息安全3.多媒体信息处理与传输技术4.卫星通信技术5.雷达信号处理6.图像分析与人工智能7.微电子CAD技术8.半导体光电器件、材料与光电探测系统9.半导体传感电子学10.嵌入式信息处理系统.视频监控与应急处理11.三、招生对象与学习年限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 或本科同等学力) 人员。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武汉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doc
![武汉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f709352658fafab069dc025a.png)
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2005年简介数学与统计学院是武汉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单位之一。
1893年武汉大学前自自强学堂创办时就有“算术门”。
1913年组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后一年成立了数学物理部。
1922年由当时的四部改为八系时定名为数学系。
1898年3月改名为数学科研学院,1999年4月改名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2001年元月,四校合并后的新武汉大学将原四校数学相关学科合并重组成立了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该院现设基础数学系、应用数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概率与统计科学系、数学公共课部及数学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
现有3个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并设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学基地班。
该院拥有国家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6个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基础数学、概率统计、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
现有教师131人,其中教授38人(博导19人),副教授61人,现有各类学生1791人。
一百多年来,陈建功、肖君绛、李华宗、汤澡真、吴大任等一批著名数学家曾在此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曾昭安、李国平、张远达、余家荣、路见可、齐民友等著名数学家为我院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该院教师在函数论、偏微分方程、概率统计、非线性科学、应用数学、代数几何、信息与计算科学等领域做了大量的教学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共发表学术论文15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80余部,获国家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0余项。
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基地班本科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名称专业代码:0701专业名称:数学基地班(Mathematics)二、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武汉大学弘毅学堂培养方案(2018级试行)
![武汉大学弘毅学堂培养方案(2018级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1600208af524ccbff1218441.png)
武汉大学弘毅学堂培养方案(试行)一、弘毅学堂简介弘毅学堂是武汉大学的荣誉学院,成立于2010年,是武汉大学参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与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及“卓越工程师培育计划”的具体实践,是武汉大学遵循国家实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总体战略,培养国家脊梁和领袖人才的教育品牌,是武汉大学满足国家和社会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实施精英教育、个性化培养、国际化办学的重要基地,也是武汉大学实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试验区,亦是学校创建书院式学术社区的前哨站。
“弘毅”二字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
办学宗旨是遵循各学科拔尖人才的成长规律,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拔尖领军人才的培育模式和成长环境,使其逐步培育成长为人文素养高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高超、学术思想活跃、国际视野开阔、发展潜力巨大,在中国、乃至世界相关领域起引领作用的学者、科学家、思想家以及创新工程师。
2018年,为贯彻教育部“拔尖培养计划2.0”和“卓越计划2.0”精神,在已有八年弘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数理金融和国学七个方向办学经验基础上,根据学校特色优势、国际学科发展趋势以及国家科学、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弘毅学堂培养专业调整扩充为四个大类,即理科大类(理科试验班:含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人文科学大类(人文科学试验班:含文学、历史、哲学、英语、国学)、新工科大类(工科试验班:含计算机、先进制造、国际工程),以及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试验班。
弘毅学堂借鉴世界一流大学拔尖人才培养博雅型教育和研究型学习的理念,依托我校强大的学科优势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贯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方针,大胆尝试,逐步形成了具有显著特色的培养模式,即大类培养、博雅与前瞻性的课程体系、探究式与研究型学习模式、“二制三化”(导师制、书院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强化科研训练等。
探究式与研究型学习模式:按照21世纪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重构本科教育行动纲领,倡导研究型的学习模式(research-based learning),一方面在课程教学中通过问题引导、文献阅读、分析讨论,使知识的学习过程成为“是基于导师指导下的主动发现而不是信息的被动传递”;另一方面设立科研项目基金与奖励政策,鼓励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或自主进行力所能及基础科研实践,或进入教师课题组,直接参与和从事国际前沿的科研项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源于1945年建立的原国立武汉大学游离层实验室。
2000年新武汉大学组建后,由原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原武汉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和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计算机系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组成。
学院现设有空间物理系、电子工程系、通信工程系、光电信息工程系、测控技术与仪器系5个系和1个教学实验中心(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1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光电系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工189名,其中在职教师132人,教授(研究员)47人、博士生导师46人,特聘研究员2人、特聘副研究员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54人,讲师28人;有工程实验技术人员20人,其中教授级高工1人、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8人;有管理人员20人,专职科研岗位人员17人。
学院学科优势明显,涉及7个一级学科,其中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在2016年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并列全国第一。
有5个本科专业,其中电波传播与天线为国防特色专业,通信工程为教育部第二类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为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专业,学院还设立了“质廷学术人才试点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逐光创新人才试点班”和“人工智能试点班”4个试点班。
有1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地球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无线电物理,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空间物理学,1个湖北省重点学科,5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国家还在学院空间物理学、无线电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设立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学院有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名长江学者,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青年千人”,2人获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人入选首批“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5人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入选首批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领计划,7人获评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
学院致力于培养引领未来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领军人才,始终遵循“明德博学、知行合一”的院训精神,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注重基础、突出能力、追求创新、发展个性”的教风和学风;数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逾万名高级人才,造就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一大批知名学者和专家;学生在历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诸多大赛中获国家奖近百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
现有国家级和省部级精品课程共6门,一批教学改革成果获得国家和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学院还与法国巴黎电信学院、英国邓迪大学等6所国外知名高校签订了联合办学的协议,与北美、欧洲和亚洲十余所著名高校建立了密切的人才培养和学术合作关系。
学院积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学技术前沿,承担探索发现知识、创造新技术、服务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
现拥有1个国家野外观测研究台站,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863”、“973”、“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家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国家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军委科技委专项”等多项国家重点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近百项成果。
电子信息类培养方案(一)大类1.大类名称电子信息类2.大类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和计算机工具知识,系统地掌握电子信息大类领域(含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波传播与天线、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五个本科专业)所必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专门知识与技能,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等方面训练,具有良好的人文底蕴、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够在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或业务管理等工作的拔尖创新或高级技术人才。
3.大类培养要求通过电子信息大类和专业方向培养相结合的模式,毕业生达到以下要求:1)专业知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计算机及电子信息领域的基础理论及基本知识;所学方案包括至少一个专业方向领域的内容(空间信息与无线电技术、计算机应用、信号处理、电路与系统设计、通信技术、光电技术、测控技术与机器人等)。
2)实践动手技能:能使用电子信息领域相关工具,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问题进行建模、仿真、实验和分析;具有初步的提出与分析问题、应用所学技术知识解决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和工程应用问题的基本技能。
3)专业技能:受到电子信息领域专业技能训练,学习电子信息学科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进展,了解行业领域政策、法规和标准,能分析和研究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综合考虑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经济、环境等因素,提出解决方案;并能评价该工程实践对社会及文化的影响、分析其工程活动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基本能力:文献阅读与信息查询、分析与归纳总结能力;交流沟通与信息呈现等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初步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初步的外语交流和科技写作能力;辩证思维与创造性工作能力。
5)综合素质: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个人修养与生活习惯、团队协作精神、国际视野、终身学习意识。
4.大类平台课程工程随机数学、数学物理方法、模拟电路基础(上)、模拟电路基础(下)、数字系统基础、电磁场理论、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5.学制和学分要求学制:四年学分要求:不少于140学分6.学位授予:授予工学学士学位7.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电工电子工程训练、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软件开发实践、嵌入式系统实践、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创新实践(或创新学分)、毕业设计等。
修习专业实验课程必须先修或同时修习对应的专业理论课程。
8.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毕业总学分不少于140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不少于51.5学分,通识教育课程不少于12学分,专业教育课程不少于76.5学分。
专业教育课程中,大类平台课程必修和专业方向必修课程不少于52学分,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不少于24.5学分。
实验实践类课程学分不少于25.5学分。
学生修满学分,各类课程学分达到上述要求,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可授予学位。
专业选修课程建议(但不限于)按专业方向模块修习。
其它说明:专业大类主干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为必选课程,是学生取得本专业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专业1.A:工科试验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包含专业:专业代码:080701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专业代码:080703专业名称:通信工程(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专业方向必修课程:电子信息工程方向:微处理器与系统设计、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及其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信号处理实验、企业实习通信工程方向:微处理器与系统设计、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通信原理实验、信号处理实验、通信工程专业实践、企业实习2.B:工科试验班(质廷学术人才试点班)、电波传播与天线专业代码:080713T专业名称:电波传播与天线(Radio Wave Propagation and Antenna)专业方向必修课程:数字信号处理、微波技术、电波传播、空间环境与探测技术、天线原理、信号处理实验3.C:工科试验班(逐光创新人才试点班)包含专业:专业代码:080301专业名称:测控技术与仪器(Measu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 Instruments)专业代码:080705专业名称: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Opto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专业方向必修课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方向:应用光学、精密机械设计、测控仪器设计、光电技术实践、光电检测技术、机器人设计训练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方向:应用光学、波动光学、光电检测技术、精密机械设计、光电技术实践、光电系统综合实习4.D:工科试验班(人工智能试点班)包含专业:专业代码:080701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专业代码:080703专业名称:通信工程(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专业代码:080301专业名称:测控技术与仪器(Measu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 Instruments)专业方向必修课程:最优化方法、数字信号处理、人工智能导论、认知神经心理学、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智能系统设计实训5.E:工科试验班(“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代码:080705专业名称: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Opto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专业方向必修课程:应用光学、波动光学、原子物理与量子力学、光学测试技术、光学与光电子技术实验、光学系统设计、光电系统综合实习6.专业F专业代码:080701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专业方向必修课程:微处理器与系统设计、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电子线路、DSP技术及其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信号处理实验7.专业G专业代码:080703专业名称:通信工程(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专业方向必修课程: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基础、通信原理、通信原理实验、信号处理实验、电信网原理及综合实训8.专业H专业代码:080301专业名称:测控技术与仪器(Measu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 Instruments)专业方向必修课程:传感器技术、应用光学、精密机械设计、测控电路、自动控制原理、测控仪器设计、精密机械课程设计、检测与测控电路课程设计、测控仪器课程设计电子信息学院电子信息类类培养方案备注:1.带○创字的课程为创新创业类课程,至少选修创新创业课程3学分;2.带○三字的课程为第三学期开设课程;3.学生选修工学部、信息学部相关学院及数学学院、物理学院的专业核心课程,可以认定为本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学分;4.企业课程为相关专业和试点班指定选修课程;5.创新实践课程要求: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并取得至少一项学院认可的学术成果,或者参加学院认可的专业学科竞赛获省级及以上奖励,可以申请“创新实践”课程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