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日常交际用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在日常交际用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文化,这两种孕育自不同半球的文化,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生产制度等方面的原因,有着极大的差异,截然不同的特色。这两种文化差异,一直备受关注。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全世界各民族间商业交流往来的日益频繁,了解中西方文化价值差异可以更好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与沟通,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探讨在日常交际用语中所突显出的中西文化差异,本文从称谓用语、礼貌用语、告辞用语、邀约用语及比喻用语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交际用语中西文化差异

一中西语言文化概况

语言学的发展已经走进了全球化时代,语言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突出,而且还在加速进行。交际的有效性已经不仅取决于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更要考虑该语言形式所涉及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历史,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也不尽相同,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某一种语言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语言的文化特征。全球化进程中生产要素的流动、文化的交流、特别是人员的流动,本身就需要和伴随着语言的流动,语言之间的交流、融合成为全球化中各民族之间相互往来的一个重要条件。各种语言都被卷入到全球性的互动中去了,每种语言都受到其他语言特别是强势语言的影响,语言全球化是一个统一和多样并存的过程,我们只有通过了解各国的文化背景来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融合。

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对语言作用的认识,最明显地体现在一个名族的成语、谚语和俗语中,由于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其喻体可能各有特点,但是其表达的语义是一致的。胡仲文教授对英语惯用下过如此的定义:“所谓惯用法,就是英语国家的人惯常使用的方法。”在英语中,我们常遇到一些不知道该如何理解的习惯表达,对原文的理解及翻译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正确掌握每种语言中的习惯表达,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在语言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现在特对与狗有关的习语做一些粗略小结:

二、交际活动中突显出的文化差异

(一).称谓用语

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或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不同的国家、民族,因语言不同,相应的称谓也以不同的语言、文字表现出来。但是,不同的国家、民族称谓词语的不同,其差异并不是语言层面上的,还与不同的文化间的差异有着直接、紧密、深刻的联系。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又如,英美人忌讳莫深的fat一词,见人说fat会令人沮丧不快而且反感。说到fat meat(肥肉)多半会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该扔掉的废物。而中国人见了小孩子说“胖嘟嘟”“胖乎乎”,表示对孩子的喜爱,对成年男子说fat有“发福”之义,对成年女子讲fat有“丰满”之义,都有

赞美恭维之意。日常生活工作中,也经常听到人们说某种东西是块“肥肉”或某差使是个“肥缺”的话语,言下之意是不可多得的东西或是求之不得的位置。中国人不但不讨厌fat,而且对其赞美有加

(二) 礼貌用语

汉语的礼貌用语和英美等西方国家有着较大的文化背景差异,因此它的礼貌原则必然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事实上礼貌本身既有文化的普遍性,又有明显的文化差异性,这种文化差异常常构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道谢语的使用方面,不同的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中国有着几千年文明史,但在使用“谢谢”一词上却远远不及西方人普遍。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我们经常听到“thank you”或“thanks”之类的词。即使家庭成员之间也不例外,丈夫可以对妻子,父母也可以对孩子均可说“thank you”。而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几乎听不到“谢谢”二字。如“I’m sorry!“Excuse me!”等便成了西方人的口头禅。而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则强调群体意识,重视集体作用,不喜欢突出个人。道歉只是为了维持人际间的和谐,而这种和谐在上级对下级、长辈与晚辈间是不存在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是命令与服从,是“权威”的一种象征。所以即使他们不对,也无需道歉。

(三)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四)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 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 “Ah,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五)比喻用语

有的事物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出现了,但所表达的文化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在很多名族的文化中,都存在有宠物文化,但是,它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名族性。比如说狗,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中,狗是一种很卑微的动物,人们一般都讨厌这种动物,常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做坏事,因此在中文里有“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鸡鸣狗盗”、“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狐群狗党”、“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之说。任何中国人都不希望自己被称之为“狗”。比如说“走狗”“黄狗”在中文中皆含贬义,走狗多指为恶势力卖命,为虎作伥的人。曾经有人把它翻译成“running dog”,这一翻译仅仅表法了“跑着的狗”之意,不含任何贬斥,此翻译应为不妥。英语中的“yellow dog”也不能直接译为中文“黄狗”,此词在中文中曾经指代国名党反动势力,带有贬义,现多译为“被逼的家伙,胆小鬼,杂种”等贬义色彩颇浓的词。在中国农村,以前由于物质生活条件底下,小孩的健康成长难以得到保证,常有小孩未及成年即夭折,因此那是很多小孩有“狗剩”、“狗子”、“小狗”等乳名,其意常不再于人们对狗的喜爱,而是取狗的贱名,容易养活之意。而英美文化主流则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古希腊和罗马人多把狗当作人的忠实朋友。除一些外来词汇带有贬义以外,大部分属于中性或褒义表达。在英语中,dog既可以是中性,也可以含有贬义,还可以表示一种亲切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