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林则徐与《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促成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海国图志》促成了日本的明治维新作者:宋永华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09年第06期发生在100多年前的日本的明治维新,让日本摆脱了外国侵略,走上了民族独立发展的道路,日本很快富强起来。
但很少人知道,这场运动却和中国的一位思想家和他的一部著作有着很大联系。
这位思想家是魏源,他是林则徐的好朋友,曾先后任江苏布政使和巡抚的幕僚,也是睁眼看世界的一位著名思想家。
1842年,在魏源的努力下,终于完成了50卷本《海国图志》的撰述,1843年《海国图志》正式出版,成为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
魏源在书中写到,编撰《海国图志》的目的是“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1847年,魏源又将海国图志增补为100卷本,全书共分为6部分,每一部分侧重点各有不同。
如《世界地图和各国分地图》篇,向人们提供了近百幅全新的世界各国地图;《世界各国史地》篇中,魏源通过征引《地球图说》《外国史略》和《瀛环志略》等书中的材料,详细介绍了美国的民主政治,涉及美国的联邦制度,选举制度,议会制度等。
可以说,《海国图志》涵盖了当时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魏源对自己的这部书寄予了厚望,他希望人们会如饥似渴的读它研究它,通过这部书找到让国家富强的办法。
但料想不到的是,《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根据统计当时国内有绅士百万余人,有能力阅读此书的也有300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阅读和领会书中深刻内涵,相反却遭到了许多顽固守旧势力的漫骂,他们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
在腐败守旧的清政府眼中,《海国图志》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仅有千册左右。
由于《海国图志》在国内没有销路,于是,一些商人便打起了到日本扩大市场的主意。
1851年,一艘中国商船驶入日本长崎港,日本海关官员对这艘船进行例行检查时,从船上翻出三部《海国图志》,在日本人看来,这三部书简直就是天照大神送给他们的礼物,因为此书令他们大开眼界,使他们第一次如此详尽地了解西洋各国,很快这些书便被如获至宝的日本官员和学者买去。
从《海国图志》看魏源的近代外交思想
外 交。
关键 词 : 《 海 国图志 》 魏源 近代 外 交
思 想
中图分 类号 :K 2 5 0 . 6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0 — 8 7 0 5( 2 0 1 5 )O 3 — 5 7 — 6 3
“ 数 千年 来 未有 之 变局 ” ,魏 源立 足现 实 ,审 时度 势一部 比较全 面的史地著作—— 《 海国图志 》,并在该书中提 出了
富 有近 代 色彩 的外 交理 念 ,主要 包括 三 个方 面 的 内涵 :即 “ 以夷款 夷 ” 的 经济 外 交 ,
《 诗古微 》、 《 默觚 》、 《 老子本义 》、 《 圣武记 》、 《 元史新编》和 《 海 国图志 》等。
魏源 是 中国近 代 “ 睁眼 看 世界 ”的先 驱 ,是 清末 乃 至 中 国历 史上 少 有 的百 科 全 书式 的学者 。 … 关 于 魏 源思 想 的研 究 ,学 术界 已取 得 了非 常 丰硕 的成 果 ,涉 及 经济 、军 事 、学 术 、改 革 、教育 、宗 教 、文 学 、 史 学 等 等 诸 多领 域 ,甚 至还 论 及 其 美 学 思想 和体 育 思 想 等 。诚 如 梁 启 超 所说 : “ 其 论 实 支配 百 年 来 之 人 心 ,直 至今 日犹未 脱 离 净尽 ,则其 在 历 史 上关 系 ,不 得 谓 细也 。 ” 甚 至 有 学者 称 : “ 作 为 中古 时 代 的
思 想 作 了 比较 全 面 的论述 ,认 为 “ 师 夷 ”是 魏 源外交 思 想 的逻 辑起 点 , “ 攻夷 ”是 魏源 外交 思想 的基本 策 略, “ 款夷 ”是 魏源外 交 思想 的重要 内容 , “ 制 夷 ”是 魏源 外 交思 想 的根 本 目的 。但 是 ,袁 南 生并 未分 析 其 外 交 思 想 的近 代 性 ,对 内 涵也 没 有 全 面 概 括 。此 外 ,关 注 到魏 源外 交 思 想 的还 有 两 位 杰 出人 士 ,一 是
读魏源《海国图志》
读魏源《海国图志》1840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以“天朝上国”自居清政府,虚骄自大,闭目塞听,结果一败涂地。
面对被自己是为夷狄的英国人,清政府上自皇帝下自地方督抚均知之甚少。
战火之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自己的对手,思考自己国家的未来,魏源编纂的《海国图志》在当时打开了中国人的视角,睁眼看世界。
魏源作为一位传统的士大夫,为何要编写《海国图志》呢?通过对《海国图志》的阅读以及对魏源个人人生经历的了解,我认为原因有三:一、魏源的经世致用治学思想使他有了编纂《海国图志》的使命感。
魏源出生在湖南邵阳的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受过传统的封建教育,又曾与龚自珍师从当时的著名的今文经世家刘逢禄,师承了这个学派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和历史变革的思想。
清末封建的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的侵略日益加深,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重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习经世致用之学的魏源以今文经学为主干,继承和发展了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精神,借经书的所谓“微言大义”发挥自己社会改革的主张。
在救亡图存的旗帜下,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魏源对于乾嘉以来盛行的汉学脱离实际进行谴责,指出流于繁琐的考据训诂之风危害盛大。
锢天下聪明智慧使尽出于无用之途。
从这种观念从发,魏源紧密联系尖锐的社会话题,坚持社会变革的思想,要求学习西方。
当清政府被万里之外的英夷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之后,举国茫然。
魏源以作为一个经世家的使命感,编写《海国图志》以通夷情,使清王朝的士大夫们不再沉迷于天朝大国的迷梦之中,而对自己的对手英夷一无所知。
魏源在书中大胆的嘲讽道光皇帝的无知,因为开战一年之后他竟然问“英夷国都与俄罗斯国都相去远近和回部有无陆路相通”这样无知的问题。
魏源认为“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重要的是外国先进的技术打开了他的眼界,让他跳出了儒学经世的小圈子。
本着“知西洋之强,察西洋之症,此为济国强国之举”的责任感编写《海国图志》,开启国人智慧和眼界,通夷情以制夷。
魏源的历史贡献
魏源的事迹:1、反对侵华魏源坚决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华活动,提出了反侵略的主张与办法。
他对人民群众的力量有一定的认识,同林则徐“民心可用”的观点相一致,提出“义民可用”的主张。
他从三元里和台湾等地人民抗英斗争中得到鼓舞。
在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之后,他满怀激情地以“同仇敌忾士心齐,呼市俄闻十万师”,“前时但说民通寇,此日翻看吏纵夷”的诗句,热情讴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愤怒声讨投降派为侵略军解围的可耻行经,2、开馆授徒嘉庆十五年(1810年),魏源回到故乡,开馆授徒。
因为他课教得好,“名闻益广,学徒踵至”。
“腹内孕乾坤”的魏源并不满足乡间塾师的平静生活,他于嘉庆十八年。
清代规定,到一定年限,由各省学政在生员中考试选拔优秀生员,保送入京,作为拔贡。
每府学各名,县州学年来到省城长沙,进著名学府岳麓书院学习,准备参加选拔贡生的考名。
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当京官,知县或教职。
3、编著《海国图志》《海国图志》是魏源受林则徐嘱托而编著的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
它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不足九万字的《四洲志》为基础,将当时搜集到的其他文献书刊资料和魏源自撰的很多篇论文进行扩编,初刻于道光二十二年,为五十卷。
道光二十七年增补刊刻为六十卷。
随后,又辑录徐继畲在道光二十八年所成的《瀛环志略》及其他资料,补成一百卷,于咸丰二年刊行于世。
4、兴办实业魏源同林则徐一样,是鸦片战争时期“睁眼看世界”,最有眼光的人物。
他既坚决反抗侵略,又重视了解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作为对付侵略的重要方法。
他在《海国图志》中很好贯彻并发挥了林则徐了解和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做法,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正确口号。
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把学习西方的“长技”提高到关系国家民族安危的大事来认识,使之在当时社会上发生了振聋发聩的重大影响,针对当时封建顽固派把西方先进的工艺技术一概目之为“奇技淫巧”的无知。
5、岳麓书院读书岳麓书院的读书生活对魏源一生影响至大。
高中历史 魏源海国图志的重要思想主张
魏源《海国图志》•魏源和《海国图志》:魏源根据《四洲志》等书,又广泛搜集中外文献资料,编成《海国图志》,它系统介绍世界各国人文情况,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通过实践和研究,魏源看到英国是当时中国最大、最直接的敌人,也是全世界最有“长技”的国家。
他认为只有真正“知其情”、“知其形”才能“师夷长技”,才能最终制驭它。
只要认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国完全可以抵抗外国侵略并战胜敌人。
《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著作,书中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师夷长技”只是手段,御侮图强才是主要目的。
•魏源: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
清代著名思想家。
他于嘉庆末年曾在京向刘逢禄学习公羊学,后与龚自珍齐名,为经世致用之学的代表人物,时人并称龚魏。
1825—1826年间,他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编辑《皇朝经世文编》,并参与筹议漕粮、水利等工作。
以后,他任内阁中书,广泛阅读各种典籍文献,较多地了解社会实际。
鸦片战争时,他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浙东抗英战役,痛愤时事,著《圣武记》。
他又依据林则徐的嘱托,对照历代史志将林则徐所编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增补为《海国图志》。
在这部书中,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
他建议制造枪炮轮船和其他“有益民用”的机器工业产品,加强海防,抵抗外国侵略,要求改革漕运减轻赋税,兼顾商人利益。
他的思想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1853年太平天国军进攻江南,逼近扬州时,魏源组织地主武装进行对抗。
1857年,他病卒于杭州。
魏源除上述著作外,还著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书古微》等。
《海国图志》:《海国图志》,清魏源著。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作者在镇江受林则徐嘱托,据《四洲志》译稿及中外文献资料,于《南京条约》订立后不久整理成书。
1842年刻本50卷,1847年刻本增订为60卷,1852年(咸丰二年)又扩编为100卷,刊于扬州。
《海国图志》中的十句经典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杰作
《海国图志》中的十句经典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杰作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50卷出版,1847年增补为60卷, 1852年全书达到100卷。
书名中“海国”意即海外之国。
作为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海国图志》在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基础上广泛征引中外资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和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一、欲制夷患,必筹夷情。
出自《海国图志》。
【译文】想要制服洋人的祸患,必先熟悉洋人的国情。
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出自《海国图志序》。
【译文】学习外国的长处用来征服外国。
三、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出自《海国图志序》。
【译文】善于学习外国的长处,就能够征服外国;不善于学习外国的长处就会被外国所征服。
四、瑞士西土之桃花源也。
出自《海国图志》。
【译文】瑞士就是西方国土的“桃花源”啊。
五、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海。
出自《海国图志》。
【译文】把守外海不如把守海口,把守海口不如把守内海。
六、守远不若守近,守多不若守约,守正不若守奇,守阔不若守狭,守深不若守浅。
出自《海国图志》。
【译文】在远处防守不如在近处防守,把守太繁琐不如把守要塞,用常法把守不如用出奇制胜的方法,把守宽阔的地方不如把守狭窄的地方,在深处把守不如在浅处把守。
七、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出自《海国图志》。
【译文】调动洋人的敌对国家来攻打洋人,学习洋人先进的技术来制服洋人。
八、筹夷事必知夷情,知夷情必知夷形。
出自《海国图志》。
【译文】筹划洋人的事情一定要先了解洋人的情况,要了解洋人的情况一定知道洋人的情况。
九、不悉敌势,不可以行军,不悉夷情,不可以筹远。
出自《海国图志》。
【译文】不了解敌情,不可以行军打仗,不熟悉洋人的情况,不可以远谋。
十、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
【出处】《海国图志》。
【译文】根据他的长处而使用他,就是根据他的长处而制服他。
海国图志和“师夷长技以制夷”
通过以上归纳介绍,可以看出魏源已经觉察到近代科技文化对西方国家强盛所起的作用,认识到西方文明之关键在于能够制造机器和培养能够制造和使用机器的人才,他还下意识地感觉到西方文化造就出一批敢于打破封闭,周游世界、广览地球的“智士”。他们或者广咨风俗、办教育,或者极意搜求新地垦殖经营,或者经商做生意,甚至用军舰强兵强迫别国开口岸通商。他着重分析了当时称雄世界的英国,认为这个面积不大,也不富庶的弹丸小国之所以富强,原因有二。一是商业发达;二是殖民扩张。“英吉利夐然三岛,不过西海一卷石,揆其幅员,与闽广之台湾、琼州相若,即使尽力为沃土,而地力产能几何?所以骤至富强,纵横于数万里外者,由于西得亚墨利加,东得印度诸部也。亚墨利加土地,孤悬宇内,亘古未通声闻,英人于前明万历年间探得之,遂益万里膏腴之土,骤至不资之富。”魏源认为英人的极度贪婪必然驱使他们如此。魏源也找过其他原因,如文化教育、刑法律政、政事制度、风俗教门、技艺工作、宗教等等,尽管作过一点思考,但并未加以深究。即使经过鸦片战争的洗礼,魏源对西方的认识由知之甚少到逐步了解,但并不是非常透彻深刻的。他从未出过国门,所沿用的都是二手材料,因而他的有些介绍仍充满离奇和荒诞。
1842年《海国图志》50卷本刊刻问世,后增至120卷。魏源也因此书而名垂青史。《海国图志》内容非常丰富,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魏源编撰《海国图志》的目的,他在《海国图志》序言中说的很明了:“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惟有“师夷之长技”才可“制夷”,“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⑥
海国图志——精选推荐
海国图志创作背景中国近代新思想的倡导者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国家的科学技术和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书名中“海国”的涵义是海外之国。
1840年鸦⽚战争爆发,由于战事的失利,魏源悲愤填膺,爱国⼼切,于1841年3⽉,愤然弃笔从戎,投⼊两江总督、抵抗派将领裕谦幕府,到定海前线参谋战事。
于1842年写成50卷的《海国图志》。
作者为什么要编撰此书呢?魏源在《海国图志》⼀书的序中,讲得⾮常清楚:“ 是书何以作?⽈:为以夷攻夷⽽作,为以夷款夷⽽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作。
”这就是说,写书的⽬的,是为了了解“夷情”,帮助⼈们习其“长技”,以抵御外侮,振奋国威。
这给那些妄⾃尊⼤,把西⽅先进的科学技术视为“奇技淫巧”,盲⽬排外的顽固派,击⼀猛掌。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 有⽤之物,即奇技⽽⾮淫巧。
”对付外国侵略者,不能“舍其长,⽢其害”,⽽必须“塞其害,师其长”,只有“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
1847-1848年,魏源⼜将《海国图志》增补为60卷本,刊于扬州;到1852年⼜扩充为百卷本。
全书已达500卷之多。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部由国⼈⾃⼰编写的有关世界各国情况介绍的巨著。
《海国图志》百卷本,除了以《四洲志》为基础外,先后征引了历代史志14种,中外古今各家著述70多种,另外,还有各种奏折⼗多件和⼀些亲⾃了解的材料。
应当注意的是,其史料来源还有外国⼈的著述。
其中,如英国⼈马礼逊的《外国史略》、葡萄⽛⼈马吉斯的《地理备考》等20种左右的著作。
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如⽕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
所记各国⽓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都超过了前书。
所以有⼈誉《海国图志》为国⼈谈世界史地之“开⼭”。
因它不但详细记载外国情况,还⾸次从理论上肯定了研究世界史地的必要性。
《海国图志》的刊出,打破了这种孤陋寡闻的状况,它向⼈们提供了80幅全新的世界各国地图,⼜以66卷的巨⼤篇幅,详叙各国史地。
海国图志-1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历史的作用
• 作为林则徐的学生,魏源继承了林则徐师夷制夷的思想,他在林 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完成了《海国图志》,非常详细地介绍了世 界各国的地理、历史和社会的状况,比较详细地阐发了“师夷之长技 以制夷”的向西方学习的思 想。魏源自述写作《海国图志》的目的就 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 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强调指出:“师夷”是为了“制夷”,向 西方学习是为了抵御西 方的侵略;而要成功地抵御西方的侵略,实现“制夷”的目的,“必先 悉夷情始”,即要通过立译馆,翻译夷书了解夷情,达到知己知 彼。 同时还要善于向外国学习,对此,魏源强调:“善师四夷者,能制夷类; 不善 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在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时,魏源认为“船坚炮利”是西方列 强战胜中 国的主要因素,为此,“师夷”就是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长 处,即学习西方的战舰、火器和养兵练兵之法。 当然,魏源毕竟是封建地主阶级政治改革的代表,虽然他在中华 民族危难之 时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口号,但他始终没有跨出封建主义 的门槛,对腐朽的清 王朝抱有幻想,寄希望在清王朝的统治下,通过 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长处来挽救危机,富国强兵
魏源
《海国图志》的贡献及影响(一)
开始在中国介绍有关世界史地知识,当推西汉司 马迁的《史记》。
以后,历代正史多立有外国传,但这些记载大多 集中于中国边境的国家。到近代才有《四洲志》和姚 莹撰成的《康輶(you)纪行》。《四洲志》纯是一部 译作,而《康輶纪行》系合日记杂录而成。
《海国图志》,它不仅在编纂和内容上弥补了《四 洲志》和《康輶纪行》等书的缺憾,被誉为国人谈世 界史地之开山。
《海国图志》的贡献及影响(二)
《海国图志》的划时代意义:给闭塞已久的中国人以全新的近代 世界概念。 明末清初,西洋传教士来华,带来了世界知识的新东西,但却不 被人们所重视。鸦片战争爆发前,妄自尊大的清廷皇帝和显官达贵, 不知英国在何方,为什么成为海上霸王。 《海国图志》的刊出,打破了这种孤陋寡闻的状况,它向人们提供 了80幅全新的世界各国地图,66卷的巨大篇幅详叙各国史地。 《海国图志》使当时的中国人通过《海国图志》这一望远镜,开眼 看世界。既看到了西洋的坚船利炮,又看到了欧洲国家的商业、铁 路交通、学校等情况,使中国人跨出了国界,认识近代世界的新鲜 事物。
魏源:《海国图志》
魏源:《海国图志》作者简介:魏源(1794~1857),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
他是道光朝进士,曾任内阁中书、江苏知州等职。
魏源前后经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4朝,正值清朝由盛而衰的转折关头。
面对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魏源以天下为己任,讲求经世之学,投身时务,曾参与海运、水利、票盐等多项改革的筹划与讨论,开晚清经世之风,与龚自珍齐名,人称“龚魏”。
鸦片战争期间,魏源曾进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协助裕谦抗击英军。
兵败后,感愤时事,愤而辞归,立志著述。
魏源是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文学家、编辑家、经史学家和地理学家。
他学识渊博,著作宏富,代表作有《海国图志》、《圣武记》、《默觚》、《书古微》、《诗古微》、《老子本义》、《元史新编》等。
名著拾萃:《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
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
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
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
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谈西洋也。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此凡有血气者所宜愤悱,凡有耳目心知者所宜讲画也。
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痈,去营窟,则人心之寐患祛,其一。
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艾三年而蓄之,网临渊而结之,毋冯河,毋画饼,则人材之虚患祛,其二。
寐患去而天日昌,虚患去而风雷行。
传曰:“孰荒于门,孰治于田?四海既均,越裳是臣。
”叙海国图志。
……自夷变以来,帷幄所擎画,疆场所经营,非战即款,非款即战,未有专主守者,未有善言守者。
不能守,何以战?不能守,何以款?以守为战,而后外夷服我调度,是谓以夷攻夷;以守为款,而后外夷范我驰驱,是谓以夷款夷。
自守之策二:一曰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二曰调客兵不如练士兵,调水兵而不如练水勇。
《海国图志》名词解释
问题: [名词解释] 海国图志答案:魏源著。
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
知识拓展:《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的巨著。
它以林则徐《四洲志》为蓝本,并参考历代史志,以及明朝以来岛志中的相关资料编撰而成。
此《海国图志》初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五十卷本,57万字,保留了林则徐《四洲志》原文。
道光二十七年(1847),作者对初刊本进行扩充,以六十卷本刊行,共计六十余万字。
在五十卷本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海外各国情况的介绍,特别是在西洋技艺方面内容更加充实。
咸丰二年(1852)魏源又再次将其扩充为一百卷,88万字。
包括地图75幅,西洋技艺图式57页,地球天文合论图式7幅。
自此,内容丰富、体例完备、图式精美的世界史地巨著《海国图志》正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中国近代史上,它对拓展国人视野、启发民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周边国家,特别是日本的维新运动。
魏源(1794—1856),字默深,湖南邵阳人。
青年时代起即与林则徐、龚自珍等人交往密切,深受爱国志士的影响,思想进步。
后历任东台、兴化、海州等地知县、知州,在此期间,他体察民情,关心民瘼。
后由于官场失意,魏源遂辞官专心著述,有《海国图志》、《圣武记》、《元史新编》、《古微堂集》、《老子本义》、《诗古微》、《书古微》、《<春秋繁露>注》等著作传世。
魏源积极主张变革,重视实践,强调经世致用,继而提出了一整套御侮图强的救国方略。
《海国图志》一百卷本,以《筹海篇》起首(卷1—2),卷3—4为世界地图,卷5—70记世界各国概况,卷71—73记各国宗教、中西历法、中西纪年表,卷74—76为国地总论,卷77—80为筹海总论,卷81—83为夷情备乘,卷84—93为轮船及大炮模型和图纸,卷94—100介绍西洋技艺。
四洲制与海国图志名词解释
四洲制与海国图志名词解释名称:《海国图志》等级:★★★★★(15北京大学;15内蒙古大学;15云南大学;17安徽师范大学;18湖南师范大学;18苏州科技大学)定位: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近代化的启动;经世思潮;思想文化二、参考答案晚清地理学书籍。
1841年,魏源接受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扩充,于次年编成此书;后又不断修订增补。
此书引征多种外国撰述,介绍了欧美等多国的地理、历史、政情、风俗,并标榜“以西洋人谭西洋”,承认西方人关于世界的知识的合理性;同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承认西方文明有其长处[1]。
此书成为同代及后数代中国士人了解西方的媒介,提供了相应的思想资源[2],流传到幕末日本后也成为其了解西方的重要媒介。
注释:[1]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2卷(以下简称《葛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50-452页。
此处主要是从地理知识扩大的角度来说的,未涉及历史观念的变化。
[2] 有关“思想资源”的阐述,参见王汎森:《“思想资源”与“概念工具”——戊戌前后的几种日本因素》,《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164页。
三、解析提到《海国图志》,一般都会想起在《四洲志》基础上扩充而成、师夷长技以制夷、对日本产生影响等内容,此外还可以注意这些方面:1.魏源提出的用西方知识谈论西方、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在今日看来无甚奇怪,但是若考虑到中国古代本身就有一套自成体系的有关宇宙、世界的知识的话,那么这种思想迈的步伐就并不小了。
因此葛兆光教授说“魏源《海国图志》和徐继畲《瀛环志略》的相继问世,可以说是传统知识世界转型的象征性标志”(《葛著》,第450页)。
2.此书因为有关于世界的知识,因此会给他的读者带来一些新的可以用来思考、论辩的思想资源,类似一只“鸟”的“鸟笼”扩大了。
例如,如果没有关于“不设君位”的域外国度的论述,想探讨自身君主制度孰优孰劣,怕是不大行得通的。
海国图志
Page
16
付三毛
Page 12
段落文字内容
第二,发展海运。 第三,发展金融业。基于鸦片贸易,使“夷烟蔓宇内,货币漏海外”, 造成白银外溢,国库空虚,魏源提出允许商民开矿,并按照西法铸造 银钱,以充实国库。 第四,开展对外贸易。魏源支持林则徐提出的“互市”政策,认 为应该允许中外商民互易货物,互通有无,在平等基础上公开进行贸 易,但有些货物可视情况禁止,鸦片则必须坚决禁止。 第五,发展商业。魏源认为西洋诸国富强的原因之一是“以商立 国”,“自意大里裂为数国,教虽存而富强不兢,于是佛郎机、英吉 利代兴,而英吉利尤炽,不务行教而专行贾,且佐贾以行兵,兵贾相 资,遂雄岛夷”,以至于“盖四海之内,其帆樯无所不到,凡有土有 人之处,无不睥睨相度,思睃削其精华。”“语金生粟死之训,重本 Page 抑末之谊,则食先于货;语今日缓本急标之法,则货又先于食。”
定海前线参谋战事。
Written in 1842, 50 volumes of disposition of sealand。 于1842年写成50卷的《海国图志》
You know why the author compiled the booktack reduced, for paragraph with yi yi, to master the skills of the barbarians to make it
3
林则徐
It is based on four continents volunteers and writing
它是以《四洲志》为基础而编写
Page
6
先后征引了历代史志14种,中外古今各家著述 70多种,另外,还有各种奏折十多件和一些亲 自了解的材料。其史料来源还有外国人的著述。 如[Morrison, a British person foreign is one]英 国人马礼逊的《外国史略》、葡萄牙人马吉斯 的《地理备考》等20种左右的著作。 英国人马礼逊的 《外国史略》
清代思想家魏源生平简介
清代思想家魏源生平简介魏源(1794.4.23-1857.3.26),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代思想家魏源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魏源生平简介魏源,名远达,字默深,号良图。
清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人物之一,以下就是魏源的简介。
魏源出生于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公元1794年。
他的家乡在湖南邵阳县的金谭。
魏源从7岁就开始学习,从师刘之纲、魏辅邦。
小时候的魏源学习十分刻苦,常常学习到深夜。
9岁时应童子试,魏源的聪明让考官大为惊叹。
1810年,魏源中举秀才。
1822年,魏源壬午科中式举人第二名,开始了从政之路。
在从政的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清王朝的腐败,内心的愤懑之情溢于言表。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让他感到了国家的危亡。
于是在次年,魏源入两江总督府衙,直接参与抗英战争。
但是在看到清政府无能之后,无奈辞官而归,立志著书。
公元1844年,魏源再次参加会试,中进士,又一次进入仕途,希望凭借一己之力为挽救国家命运作出贡献。
多次起伏的官场生涯,让他对中国的国情有了深深的担忧。
因此,他开始研究西方列强的情况。
魏源根据林则徐所写的《四洲志》,再加上历代以来流传下来的史书文献以及当时西方的地图资料,编写成立一部囊括世界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法律、宗教等信息的《海国图志》,这是魏源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一个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观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这个观点成为了后来洋务运动的主要理论。
读完魏源的简介,我们更好地了解了这个中国近代的伟大人物。
魏源洋务运动魏源与洋务运动的关系,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魏源的改革思想为洋务运动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这个理论突破了中国历代以来传统陈旧的思想,打破了“祖宗制度不可变”封建理论,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魏源的《海国图志》与中西文化交流的启蒙
据 魏源 自序 ,海 国图志》是在林则徐 志 》 成 为 一 部 最 完 备 的介 绍 世 界历 史地 理 发 展 到 对 西 方 近 代 资 本 主 义政 治 体 制 的 了 《
的《 四洲志》 和中国历代史志 以及 明代 以来 的鸿篇巨著。通过对《 同图志》 海 三次大 的 解 , 中 国人 对 近 代 世 界 的新 事 物 有 了更 使
的 中外 图书 典籍 的基 础 上 汇 编 而 成 。 海 国 修订与增补 ,不仅使魏源 的世 界地理知识 加 理 陛的认 识 。 《
图右史 , 而地 图排列次序则是 由近 而远 , 件 。 魏 源 的 编纂 此 书 的原 则 是 立 足 今 、 , 是大清帝 国的武器装备落后 ,英 国利用了 由 两
洲 地 图 到分 国地 图 。 了地 图 之外 , 文 字 辅以古 、 ,以西洋人谈 西洋事” 除 有 中 “ 。其 中有 工 业 革命 带来 的 先进 科 技 成 果 ,提 高 了 综
表 他 国民情 、 民俗 、 史 、 理 、 治 、 历 地 政 军事与 科 历 代 史 志 1 4种 。另 外 , 参 考 了一 些 亲 自 理 , 示 了对 西 方物 质 文 明 的认 可 。 深 刻 还 就 学技术等情况。《 国图志》 海 排版格式为左 调 查 了 解 的 第 一 手 材 料 和 各 种 奏 折 十 多 认 识 到 鸦 片 战 争 失 败 的 主 要 原 因之 一 ,
异 ,思 想 出 格 ,所 以在 官 场 中他 从 未 得 志 邮 州 ” 。即 于 15 8 2年 增 补 为 10卷 ,8万 科 学 技 术 , 看 到 了西 洋 各 国的 商 业 贸易 、 0 8 又
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主编作者:林则徐、魏源《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被遣戍伊犁,途经镇江,与老友魏源相会。
那是1841年7月的一天,当晚两人同宿一室。
此前一年,林则徐在钦差大臣任上,曾指挥他的“翻译小组”编译英国人慕瑞所著《世界地理大全》,集成《四洲志》,未及出版。
当晚,林则徐将书稿全部交给魏源,希望他编撰《海国图志》。
魏源接受嘱托,一年后成书,初版50卷于1843年1月刻印于扬州。
《海国图志》主旨,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些已是开风气之先的改革思想,而近代的军事科技资料,但凡能搜集到手,无不汇聚书中。
可惜,这一切都未被国人重视原序《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林则徐)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
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
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
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易》曰:“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
”故同一御敌,而知其形与不知其形,利害相百焉;同一款敌,而知其情与不知其情,利害相百焉。
古之驭外夷者,诹以敌形,形同几席;诹以敌情,情同寝馈。
然则执此书即可驭外夷乎?曰:唯唯,否否!此兵机也,非兵本也;有形之兵也,非无形之兵也。
明臣有言:“欲平海上之倭患,先平人心之积患。
”人心之积患如之何?非水,非火,非刃,非金,非沿海之奸民,非吸烟贩烟之莠民。
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海国图志和天演论)
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魏源和《海国图志》,严复和《天演论》《海国图志》:《海国图志》是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的代表作,该书初刊于1842年,共50卷,后扩编至100卷。
这部书是魏源受林则徐嘱托之下,根据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及其他中外文献资料编著而成的。
这是一部系统介绍西方史地、科技知识的著作,在当时堪称中国人编著的介绍世界知识的“百科全书”。
魏源明确地提出编撰《海国图志》的目的是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不仅对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启蒙作用,而对日本的学术和政治也有过重要的影响,被日本维新要人视为“枕中鸿宝”。
《天演论》:《天演论》是严复翻译的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的前半部分。
严复在《天演论》中加入了大量的按语,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为近代较早的一本直接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理论著作的书。
书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对当时国内鼓吹变法图强和提倡维新运动起过积极作用。
魏源和严复的思想的异同:魏源和严复作为中国近代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例如他们都主张向西方国家学习,但是他们对学习西方的内容不一样,魏源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侧重于学习西方的军事和科学技术,而严复作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的“世道必进,后胜于今”思想则侧重于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
两位思想家是近代主张学习西方长处来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思想家,其主张虽符合时代的发展,但是他们的思想经过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证明,他们的救国道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行不通的。
评价魏源的思想: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的目的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基于这一目的,他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办法: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兴办民用工业;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增设水师科;改革考试制度。
他的思想是爱国的,进步的。
因为在民族危机面前,魏源冲破闭关锁国的思想束缚,提出向西方学习,掌握敌人的场地,克敌制胜,这是他爱国的重要表现。
十九世纪中期东亚书籍环流与阅读接受——以魏源《海国图志》为例
十九世纪中期东亚书籍环流与阅读接受——以魏源《海国图
志》为例
武文杰
【期刊名称】《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23)1
【摘要】魏源《海国图志》是继林则徐《四洲志》后,在东亚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地理类著作。
魏源分别于1842年撰成《海国图志》50卷,1847年增扩为60卷,1852年又增补为100卷。
该书首次于1845年由权大肯经陆路带回朝鲜,1851年由中国商船亥二号传入日本。
之后日本翻刻本因简明易读又回流至朝鲜,同时日本再版的热潮又影响了中国对此书价值的重新认知。
文章通过阅读史的研究方法,分析《海国图志》在19世纪中期中国士大夫阶层的有限传播、日本上层知识分子和下层武士的阅读接受、朝鲜实学派两班官员及中人的辗转传阅,并论述阅读活动对所在国进步思潮造成的影响。
【总页数】9页(P1-9)
【作者】武文杰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52;G256
【相关文献】
1.理智与情感的交响:论魏源新世界意识的形成——以魏源《海国图志》为中心的考察
2.从《海国图志·筹海篇》看魏源的强军思想
3.论魏源《海国图志·筹海篇》
4.魏源的《海国图志》与日本的《海图国志》时代
5.论《海国图志·筹海篇》中魏源的民族主义思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国图志
案例文本:魏源与《海国图志》魏源,名远达,字良图,号默深。
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
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生于邵阳县金潭沙洲上(今隆回县金潭乡),嘉庆二十五年(1820)全家迁居江苏扬州新城。
魏源7岁从塾师刘之纲、魏辅邦读经学史,常苦读至深夜。
母怜其过勤,每夜定时熄灯令卧,他伺二老熟寐,以被遮灯默读。
9岁赴县城应童子试,考官指着画有“太极图”的茶杯提出“杯中含太极”嘱对。
魏源摸着怀中二麦饼对曰:“腹内孕乾坤。
”考官大为惊异。
嘉庆十五年(1810)庚午科取秀才。
明年辛未岁试补廪膳生。
嘉庆十八年癸酉科选拔贡。
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中式举人第二名。
道光五年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湖南善化人)之聘,辑《皇朝经世文编》120卷;又助江苏巡抚陶澍办漕运、水利诸事。
道光九年(1829年)应礼部会试,与龚自珍双双落第,房考刘逢禄作《两生行》哀之,从此龚魏齐名。
魏捐内阁中书舍人候补,内阁藏书丰富,乃博览史馆秘阁官书及士大夫私家著述。
时社会动乱加剧,他目睹江华瑶民起义,已深感清政权的腐败;道光二十年爆发了鸦片战争,外国侵略危机使他更加愤激,进一步激发了爱国热情。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魏源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府,直接参与抗英战争,并在前线亲自审讯俘虏。
后见清政府和战不定,投降派昏庸误国,愤而辞归,立志著述。
道光二十二年完成了《圣武记》,叙述了清朝开国到道光年间的军事历史及军事制度。
在文中提出“今夫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材不竞之谓贫;令不行于海外国非羸(léi,弱),令不行于境内之谓羸。
故先王不患财用,而惟亟人材;不忧不逞志于四夷,而忧不逞志于四境。
官不材,则国祯富;境无废令,则国柄强”的人才论观点。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魏源再次参加礼部会试,中进士,以知州用,分发江苏,任东台、兴化知县。
在改革盐政、筑堤治水方面功绩卓著。
《海国图志》一书是魏源在鸦片战争爆发后,深感中国之弱、西方之强发愤而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源、林则徐与《海国图志》作者:春 雨 1852年,百卷本《海国图志》终在扬州杀青付梓,刊刻行世。
这部在中国近代史乃至亚洲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著述虽然由魏源署名,却凝聚着林则徐的心血,可以说两人同为它的编著者。
一、魏源、林则徐合作的思想基础 魏源(1794---1857)是湖南邵阳人,原名远达,字默深,自幼好读经史。
他于1814年与龚自珍(1792—1841)相识,1822年与林则徐(1785—1850)订交,地点均在北京。
1830年5月,林则徐为亡父守孝期满,抵京候补,在北京停留了三个多月,得以与以内阁中书舍人候补的魏源深入探讨时务,因此过从甚密。
时龚自珍亦在礼部任职。
魏、龚都以主张通经致用,反对脱离实际的烦琐考据(汉学)及空谈心性的宋明理学名噪京师,正当风华正茂之际。
他俩与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的林则徐一拍即合。
三人从此结为至交。
1832年,魏源入两江总督陶澍幕府。
6月,林则徐由河东河道总督调任江苏巡抚,由于他也大力支持陶澍在淮北推行的盐法改革,因之对帮助陶澍筹划改革的魏源更为赞赏。
魏源时定居江宁(今南京)乌龙潭。
林则徐从苏州每到江宁,都爱去请他商议时政。
1834年3月,林则徐为了推广种植早稻,以《再熟稻赋》为题,在苏州甄别紫阳、正谊两书院,曾延请魏源等“来阅卷”。
1837年1月,林则徐从署理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任上卸职进京陛见,同魏源从此一别就是四年。
这期间,魏源多半时间都定居扬州,在“絮园”侍奉老母,著书立说;同时也密切注视着林则徐在湖北和广东领导的禁烟运动与抗英斗争,并时有飞鸿,互诉衷情。
1841年3月,魏源在林则徐推荐下,入署理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裕谦幕下。
不久,因朝廷摇摆于战和之间,魏源自知难有作为,便重返扬州。
6月,林则徐因受投降派诬害,被削夺两广总督后以四品卿衔被派赴浙江,协办海防;旋即又再遭贬谪,“发往伊犁”。
8月中的一天,林则徐乘舟抵达京口(今江苏镇江),与魏源意外相逢。
这天,在临江的一处小客栈里,林则徐借着月色同魏源对榻倾谈了整整一宿。
林则徐在反省了国人中鄙视远夷不谙世情之误后,将他在广东收集和编译的《四洲志》、《华事夷言》等有关西方的资料郑重地交给魏源,叮嘱他务必将一个真实的世界向国人和盘托出。
魏源事后写的两首诗,证明了这次不平常的会见: 万感苍茫日,相逢一语无。
风雷憎蠖屈,岁月笑龙屠。
方术三年艾,河山两戎图。
乘槎天上事,商略到鸥凫。
(原注:时林公属撰《海国图志》) 聚散凭今夕,欢愁并一事。
与君宵对榻,三度两翻苹。
去国桃千树,忧时突再薪。
不辞京口月,肝胆醉轮困。
魏源在鸦片战争以后曾出任江苏兴化县知县(1849年),于当地的盐政改革及农田水利建设做出了出色成绩。
他经常头顶倾盆大雨,脚涉急流泥泞,出入于抗洪抢险的第一线进行现场指挥。
他因劳累过度竟得了疸疾。
当时,河道总督依照惯例,下令启闸放水淹田,以保河道不致冲坍。
但魏源却从广大老百姓的利益着想,拒不从命,要求既保河堤,又保农田。
在大坝最危险的时刻,他甚至伏坝痛哭,说愿以生命来保护大坝,换取百姓的五谷丰登。
当洪水退后,人民为了感谢他,不仅把所产的谷子命名为“魏公稻”,而且还要集资为他建立生祠。
他知道后严令禁止,这才作罢;但却不能阻止住人们在家里悄悄为他烧香祈祷。
他于1857年64岁上因病辞世。
兴化人民将他附祠于范文正公(范仲淹)祠堂供奉、怀念。
林则徐和魏源,一个曾位居高位,是从一品大员;一个一直在基层,系七品芝麻官,但都是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克职尽守的能员干吏和“爱民如子”、公正廉洁的清官贤人。
这,正是当时真正的经世致用派所提倡和实践的,也是魏源和林则徐得以合作《海国图志》的思想基础。
这个基础所包含的强国御侮与安邦富民的内容,则是那个时期的经世思潮(是经过改造与注入新鲜血液、新鲜活力的经世思潮),也是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两大主题。
二、魏源、林则徐同为《海国图志》的编著者 1843年1月,署名魏源著的《海国图志》50卷本告成。
1844年该书正式发行,1847年增订为60卷,1852年又扩编为100卷。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嘉道之际具有改革意识的经世致用派在日益严峻、深重的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下,对迂腐空浮的汉宋之学所作出的一次最为激烈、全面、实在和有力的大批判;也是具有数千年文化根低的今文经学一经世致用派在世界近代化大潮汹涌澎湃、连天卷来之际的自我刷新、应世之变;同时还是爱国知识分子、先进的中国人面对“侵略的西方”和“先进的西方”的双重挑战所作出的毫不怯懦、胸有成竹的第一个回应。
《海国图志叙)开章明义道: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志叙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简洁语言对《海国图志》作了高度的命题概括后,即指出学习西方必须首先从洞悉夷情开始(这就清楚地回答了学习应从何处入手的问题);还指明学习西方的目的是为了战胜西方的辨证关系,从而就把向西方学习这一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加以理论化了。
这是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历史提交的第一份振兴近代中国的理性化答卷。
《海国图志》初问世时,不少中外报道即以为这是林则徐与魏源合著之甚或竟以为是林则徐“主持编写”的。
例如1845—1847年出版的《中华丛报》(第14卷-16卷)就报道说:“这部不寻常的大作,……只有这样一位钦差大臣才能写得出来”。
它们并以此证明“被贬黜了、流放了、还再三被传说已经死了”的林则徐“还活着”。
它们评价说,《海国图志》尽管存在种种不足,但“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书可以与之比拟”;它表明“像林则徐这样一位达官显贵,毕竟是开始研究起外国来了。
他的榜样已引起了许多同僚的仿效”,因而,“不管这第一步迈得如何小,但毕竟是一件好事的开端”。
也正是出于这个缘由,1847年9月‘出版的《中华丛报》介绍说,美国人从上海弄到一部1844年出版的50卷本,就立即“被几位朋友(陈胜舞认为可能是与该报有关的美、英、德人)当作一件奇物来传阅”,随后,它又“落入一位法国绅士手中,继而流传到欧洲去 关于《海国图志》的作者问题,林永俣先生在《论林则徐组织的的(多辶)译工作》一文里引《中华丛报》和德庇时等人的看法说,外国人早以《海国图志》系林则徐所著。
外国人的根据有两点。
其一,《海国图志序)首先就申明:“《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其二,《海国图志》的《筹海篇》,根本就是林则徐所著;因为那是论海防的政策,即“以守为攻,以守为款,用夷制夷,畴司厥楗”。
如果不是像林则徐那样具有海防的知识及办理洋务的经验者,是写不出来的。
此外,林永俣先生还在上述文章里提出四点参考意见: 第一,魏源在1841年8月于京口接受林则徐之托后,曾写过两首诗以资备忘。
其第一首末联云:“乘槎天上事,商略到欧凫。
”并注:“时林公属撰《海国图志》。
”魏源这里已经交待明白,是林则徐把他过去在广州、浙江等处收集到的有关世界各国的情况,包括已经译成和尚待翻译的外国资料以及国内研究的成果等一些文稿,交托给魏源去整理出版,甚至连书名都确定为《海国图志》。
第二,鸦片战争失败后,签订了《南京条约》,清廷对于英国侵略者更是十分惶恐。
因此,魏源不便在《海国图志》里写出《筹海篇》的真正作者。
这同魏源在其所著《圣武记》的最初几版里,不能把批评鸦片战争政策的《道光洋艘征抚记》收录进去的道理是一致的。
到了魏源的后人,也还存有戒心,魏耆写他祖父的事略,就不提50卷本之事,当然也不敢公开说明《海国图志》的真实作者,以免惹起是非。
第三,《海国图志》的第一、二版都是在林则徐生前出版的。
依一般情理推测,林则徐不会不关心《海国图志》的出版。
而《海国图志》出版后,魏源曾把它分赠给一些好友,如邓显鹤、姚莹等,因此,他也必定会将它送与林则徐的。
可是,迄今却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证明林则徐曾看过这几版的《海国图志》。
第四,林则徐当时的处境十分艰难。
如果是林则徐“主持编写”《海国图志》,那么他更当小心谨慎,不能具名,以免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并累及亲友。
只要使朝野人士都能通过《海国图志》这本书,了解世界形势,打破闭关自守的局面,便达到目的了。
今天来看,不论上述观点是否成立,它们都有力地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是多么相似相通,特别是在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与开眼看世界这组重大问题上,简直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才使得当时的人们对于《海国图志》的真正编著者扑朔莫辨而疑云重重。
在此基础上,我们也要认可这样一种事实,即由于林则徐与魏源所处具体环境的差异、任职身份的差异以及个人禀赋的差异,因而前者的历史活动主要体现于政治实践上,后者则侧重于理论探索方面。
正是从这种角度观察问题,如果我们将林则徐视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抵抗西方与学习西方的伟大的政治家和实践家的话,那么,魏源即可看作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位迎接西方双向挑战的伟大的思想家和理论家。
而《海国图志》则是这种政治实践与理论探索的珠联壁合。
正是从这层意义上讲,魏源与林则徐应当都是《海国图志》的编著者。
三、《海国图志》的重大影响 《海国图志》的100卷本共肋余万言,从反侵略的动机出发,在中国近代史及中国史上,第一次全方位地多角度地介绍世界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概貌;第一次从“开眼看世界”的高度,将一个崭新的、充满生气与进取精神的外部世界展现于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天朝上国”幻境及昏睡状态下的国人面前,使识者无不顿出一身冷汗而闻鸡起舞,卧薪尝胆。
还须指出的是,《海国图志》其实也在向当时的东亚、东南亚以及整个亚洲人民,撞响十万火急的警世晨钟;因为那时不仅中国,而且整个东亚、东南亚,整个亚洲都已处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眈眈虎视之中及其远洋舰队炮口的射程以内。
所以,《海国图志》也在向这一地域内的人民严峻指出:东洋已不属于东方而属于西洋。
从这种意义上讲,《海国图志》所设计的,不仅在当时是一条可以振兴中华以抵抗外侮的强国之路,而且也是一条可以唤醒东亚(主要是日本和朝鲜)乃至于整个亚洲而有所作为的强国御侮之路。
遗憾的是,《海国图志》—这套从军事到经济乃至于包括政治在内的全面进行资本主义改革的谋划大纲出版后,在清廷中并未引起什么反响——因为它根本无缘进入清廷。
就连曾以“虚怀纳谏”的明君自居而又素怀励精图治之志的道光帝也不能见到它;尽管道光帝生前已有两种版本(即《海国图志》的50卷本和60卷本)问世。
到了1858年6月,兵部左侍郎王茂荫给咸丰皇帝上书说:“臣所见有《海国图志》一书,计五十卷,于海外诸国、疆域形势、风土人情,详悉备载,……于守之法、战之法、款之法,无不特详。
……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敕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亲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虽)难御,而非竟无法之可御。
”当时,《海国图志》的最新版本百卷本(1852年版)业已面世六年,可王茂荫却还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