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的玄孙傅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忻州的玄孙傅山
忻州的玄孙傅山
为了开拓旅游经济之益,打古今名人的文化之牌,已是司空见惯。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争诸葛亮“躬耕之地”,河北
临城县和正定县争赵云故里,河南永城和安徽亳州争“曹操、华佗”的故里,河南新蔡和安徽临泉争“姜尚故里”,河南鹿邑和安徽涡阳争“老子故里”;河南商丘和安徽蒙城争“庄子故里”,河南虞城和安徽亳州争“木兰故里”……山东阳谷和临清二县
和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三地连西门庆故里也要争。
我来为忻州争一争傅山。
傅山(1607—1684),明末清初医学家、文学家、武术家、诗人。初字青竹,后改青主,号公它、啬庐、石道人、朱衣道人等。在诗、文、书、画诸方面,皆善学妙用,造诣颇深。其知识领域之广、成就之大,在明末清初,无出其右者。更是名满天下的忠于明不事清的义士。人品高尚,是“冠盖九州”的龙人楷模。
傅山忻州的外甥。
忻州匡村陈氏祖谱十世祖陈功,因当过巡按,又叫陈巡按。陈巡按的三弟叫陈勔,陈勔之女为陈贞髦。她是傅山先生的母亲。傅山甲午年被捕入狱,有人提及申救,她说:“道人儿应有今日事,死即亦分,不必救也。”年逾,傅山出狱见
母,“母不甚悲,亦不甚喜,颔之而已。”
傅山忻州的女婿。
天启七年(1627年)22岁时,傅山与忻州张泮之女张静君结婚。
张泮为明万历丙辰进士,为人耿直廉洁,官居御史20年,仗义执言,不怕冒犯权贵,后从太仆寺卿迁光禄寺卿,曾上疏揭露太监的胡作非为。
次年正月生子傅眉。5年后傅山之妻张静君逝世,傅山不复再娶。老年时,傅山偶然看到静君所绣大士经,怀念妻子之情油然而生:“断爱四十年,一身颇潇洒。”“人生爱妻真,爱亲往往假。”
傅山忻州的玄孙。
傅山先祖原居大同,傅山的六世祖傅天锡,以研究《春秋左传》闻名于世,被忻州临泉王府聘为教授,于是移居忻州顿村定居。
1644年秋傅山曾有诗作《顿村旧家作》:
老屋簪弱杄,中宵月漏亮。四壁翠莓衣,称吾穷宅相。
须眉负日月,冻饿死何怅。汉季一贫寒,无聊与友尚。
华屋岂不宜,魂梦亦羞傍。匈奴何与汉,为家耻大将。
忻州是傅山的祖居,较为贴切。
“傅山先祖原居大同,傅山的六世祖傅天锡,以研究《春秋左传》闻名于世,被忻州临泉王府聘为教授,于是移居忻州顿村,傅山的曾祖父傅朝宣相貌俊美,被晋藩王府相中。一天,傅朝宣骑马路过王府中尉大门,突然就被王府一伙人拉下马,拥入王府。接着便被披红戴花,与王府的小姐成婚,入赘宁化府为女婿、承务郎。傅家因此移居到山明水秀、民风淳朴的阳曲县西村。”阳曲县西村也宣扬傅山家是由忻州顿村移居去的。忻州顿村就不要和阳曲县西村争傅山故里了。因为说忻州顿村的“傅山旧家”为傅山祖居更悠久,更历史,更考古,更有价,更值钱。倘若在傅山旧家打出一口温井来,命名为傅山温泉,而只让文化名人来洗,那一定更发财。
明清之际的布衣奇士,明朝遗民——傅山
在明清易代的大变动、大战乱时期,中国涌现了一批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傅山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傅山(1607~1684),字青主,号公它、侨黄、布衣道人、酒道人等,祖籍由大同移居忻州顿村,终落籍太原阳曲西村。傅山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友人毕振姬评他:“公他来历奇,行事奇,诗文书画奇。”当时又有人称他“字不如诗,诗不如画,画不如医,医不如人。”极赞其人品高尚,风骨凛凛。综观傅山卓尔不群、博学多才的一生,傅山确实称得上是一位明清之际的布衣奇士。
傅山前半生38岁前在明朝,后半生在清朝。其人生相
互交织、相互渗透。青年傅山具有豪迈不羁、刚直不阿的性格。这种性格的形成与他从小所受书香之家的教育大有关系。据傅山回忆,他的曾祖傅朝宣于正德十五年(1520)还是一个文质彬彬的俊秀青年时,便移居太原府阳曲县西村,不知怎么被晋藩王府相中。一天,傅朝宣骑马路过王府中尉大门,突然就被王府一伙人拉下马,拥入王府。接着便被披红戴花,与王府的小姐强逼成婚,成了王府的入赘女婿。成婚后的傅朝宣在王府被严加控制,不得自由出入,“不命坐不得坐”。
这种人格侵害,使他内心异常痛苦,直至临终犹怀耿耿。傅朝宣因之留下遗书:“子孙再敢与王府结亲者,以不孝论,族人鸣鼓攻之。”傅山说,这篇遗嘱,“凛凛在子孙耳目间也。”可见,入赘之事对傅朝宣刺激之深,而傅山也是受教惟谨,不敢或忘的,这就激发了他终生鄙视权贵的傲岸志节。傅山所受的教育是传统的经学,傅氏一门以治《春秋》传家,从7岁至15岁就学家塾,傅山接受了严格的训育,他后来有诗回忆道:“我十五岁时,家塾严书程。眼界局小院,焉得出门庭。”后来,他读了一本《神僧传》,由此接受了不少佛学知识,20岁之后傅山试高等,食廪饩,成为官学生,遂肆力十三经、诸子史与佛道典籍的攻读,又勤习书画,这大大增加了他的知识积累,开阔了眼界,形成了他后来不专主一家,博采兼收的学风。傅山天资聪颖,记忆力极佳,一次晨课,他与同学马生比赛背书,老师圈定的五十三篇文章,他竟上
口朗诵。他一生受老庄思想尤深,但在日常行事中仍严守儒家规范,忠孝仁义观念深植于心,体现在他的一生中。
傅山名震海内的时候正是明朝政治腐败没落的时期。傅山抱有强烈的忠君忧国之志,鉴于明廷对百姓的高压盘剥,兼以天灾不断,激发民变蜂起,爆发了李自成、张献忠等大规模农民军的起义,且满蒙军队多次扰掠京城,朝廷颇有建议迁都的舆论。为此,傅山曾愤然作《喻都赋》,提出反对迁都,以安定内部为要务的主张,要求明廷“宽徭”“缓征”“撤榷采之监使”。这些政见切中时弊,维护了在战乱和困苦中挣扎的广大农民的利益。但是,傅山以一介布衣提出的救时之策,根本没有受到崇祯帝和明廷权要的理睬,明朝政权早已风雨飘摇,自顾不暇了牞终于在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间被李自成农民军彻底摧垮,接着,清兵入关取代了明朝政权,入主中原。这使傅山思想上受到极大刺激,转向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他曾作诗表抒自己未能以死报国的遗憾:“三十八岁尽可死,栖栖不死复何言?”(《甲申守岁》)又道“中原用剑戟,偷生亦可耻”(《七机岩》)。这年8月,傅山抱着亡国遗民的孤臣孽子之恨,在山西寿阳五峰山拜名道士郭静中为师,加入道教,自称布衣道人,开始了“兴亡著意拼”的秘密反清活动。
傅山决心反清,成为反抗清廷暴政的民族志士,是因为清兵入关南下时是以血腥屠杀的民族高压政策开路的。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