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小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安文艺方向下小说创作的民间文化
形式——以赵树理为例
【摘要】直到目前,研究赵树理的文章一直在发表,大多在探讨赵树理反映农村的现实主义题材,以及赵树理在创作上的艺术成就,也有人结合时代背景去挖掘赵树理揭示的农村落后现象。

此文也是结合当时延安的文艺路线,尤其是结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赵树理进行一次创作立场和态度上的剖析,我们不使用西方的文艺理论,赵树理本人也比较排斥西方的理论,只是结合他的生活经历与社会背景,从他创中融合的民间文化形式与政治意识形态去体会赵树理在响应文艺政策的同时所表达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对一些农村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延安文艺赵树理小说文学立场民间文化
前言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里提到40年代的文学时,讲到赵树理的出现对当时文坛的意义,说他给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说他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的文艺路线的典范。

我们可以想象到,在当时赵树理以及他的作品是多么的受到热捧。

但是,我们今天所谈的是在这个社会或者是文艺路线背景下,难道单是说赵树理的创作内容、思路迎合时代的或现实的需求?这就让我们联想到一个问题。

我们知道赵树理的小说是文学作品,,那么什么才是文学的真正意义所在?在查阅相关文献中发现,文学是不同于哲学或宗教,她在告诉我们怎样存在,怎样与周围人相处,怎样看待这个世界的!当然,我们还认为文学具有教化意义,她或许能够指引我们向预期的方向发展。

我们近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发现文学被钉上政治的色彩与我们的现实政治息息相关。

我们看从1917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是在反对文言文,其实质上也在摧毁封建的政治与文化。

从30年代的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的论争到40年代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更是明确提出文学要大众化、平民化的问题,更彻底的解决文学是为工农兵为大众服务的问题。

赵树理的创作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文艺思潮背景下进行的,而且他的创作也始终没有脱离这一主旨,那么就让我们看看如何自觉或不自觉地顺应这种文艺方向的。

一、赵树理的农民情怀
要说赵树理的响应方向问题。

首先,是暗含一种不自觉的行为,在30年代的创作中已经是表现出这种文艺大众化倾向。

这就与赵树理本人的生平相联系,他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都是农村人,也就是他的创作源泉只能是农民式的。

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已经打上了农村的烙印,这应该是一种不自觉的创作行为。

其次,在当时解放区的文艺运动影响下赵树理开始了真正的、自觉地关心农民问题的创作,他的小说从《小二黑结婚》开始进入了一个揭露农村落后现象与教育农民改正的一些落后保守思想的创作阶段。

赵树理的创作倾向于农民,不仅仅是他生活在农村,不只是需要他这种农村的生活体验,它需要一位彻底的了解农村、农民,而且还真正理解现实生活的人去把握。

正是有这样的一种优势,赵树理在创作中才会准确形象地去反映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的小说《传家宝》里讲到“李成娘对金桂的意见差不多见面就有:嫌她洗菜用水太多、炸豆腐用的油多、通火有些手重、泼水泼的太响……”1这些琐碎的细节,正是体现农村人的真实,也看到赵树理对生活的观察以及他在这些细微的工作上下的功夫。

赵树理这样关注农民,无疑是为了去揭出农民思想的上的缺陷,或者是农村中存在一些隐藏或粉饰了的恶势力。

对于落后农民赵树理用一种调侃的口吻去加以批评,对农村中隐藏着的恶势力赵树理不仅是一种警醒,而且把其放在对立面去揭露与批判。

这种创作方式一方面既满足农民阅读的口味又暗合了当时的文艺方向;另一方面,也体会到赵树理对农村现状的深深忧患。

赵树理的创作中总是要表达落伍思想的改正和恶势力的去除,这也是他在下乡实践活动中期待取得的成就吧。

二、赵树理民间化的文学创作
在赵树理的小说里体现最明显的是雅与俗的问题。

有人认为他的小说反映生活琐事,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英雄故事,也没有挖掘出深刻的生命哲理,只是在农民生活中选取一些片段作为素材,是不值得推敲的作品。

但是认真研究赵树理
1赵树理:赵树理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
的小说到发现处处是生活的真实,处处是作者对现实的细致观察与语言准确的表达、运用,而且还融入了戏曲、说书艺术,这正是让赵树理小说文体独树一帜的特征。

可以说赵树理的小说达到了继乡土作家群以来写农村题材小说的新高度。

也就是讲在赵树理的创作中不是对生活现象的通俗化描写,而是一种艺术上的拔高,这里不仅仅是语言上或者是表现手法方面,是结合作者的亲身体验又带有一种超验的精神内涵,有些学者研究发现在《锻炼锻炼》里描写的“吃不饱”与“小腿疼”,作者在文章的背后其实在反映一种不公平的对待,在小说里的干部小四动不动就把群众矛盾上升到阶级对立问题,凡事都是他一个人指挥,毫无民主可言。

赵树理敏锐地发现农村中不仅是像来旺兄弟这种飞扬跋扈、摘取革命成果的恶势力,更有一种以民主的名义去打压思想落后或态度不端正的农民。

我们在这里发现赵树理在剥落粉饰现实的一种表象,用一种隐晦的笔法把自己的立场转告给读者,使他的小说向一种深层内涵方向发展。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不仅是语言或者使用的艺术手法,就是作者的思想也不仅仅是取悦读者,或者是迎合某种政治意识形态,而是揭露社会政治对农村现实生活的“摆渡”。

三、赵树理的立场问题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一个立场问题,就是要人们明确自己的立场,作家也应该明确的感到解放区对文学的要求,这种对作家的创作要求尤其在以后的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表现的更为明显。

它明确地指出文艺应该朝工农兵靠拢,一个文艺工作者应该站在无产阶级人民的立场上。

赵树理应该很有政治敏感的触觉,他对座谈的会上的讲话,肯定是理解很透彻,而且赵树理早已经自觉地站到了农民的立场上。

在赵树理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站在一个善者的角度去处理问题,不管是谁犯了错误,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他的行为和动机,不利于农民的利益,赵树理都加以指出并批判。

在《李有才板话》中陈小元的变化就让赵树理敏锐的发现,并通过一系列事件去批判小元的立场不够坚定,但是只要能够改正,赵树理就会给于肯定。

赵树理从各个方面去表露斗争的正当性,他是支持去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使其在斗争中去争取自己的权力,。

《小二黑结婚》中的二黑和小芹通过斗争取得了自己的婚姻自主的合法权利,他们对自己的父母的守旧思想进行反驳,对村里的
来旺兄弟这种恶霸势力的反抗与斗争。

在《李有才板话》里这种斗争同样突出,老槐树下的贫农对老恒元这些投机倒把分子进行彻底的斗争,终于结束了农村封建的陈旧的现状。

在某些立场问题上赵树理有时会显得很“模糊”,比如《锻炼锻炼》里一方面批判妇女的落后思想,另一方面对王聚海这个中间人物在表面上是批评,但是深究文中对整个矛盾的处理,发现王聚海有些观点虽然不是适合某些问题的处理,但是从文中可以看到集体对个体意见的排斥。

这在《传家宝》中也是得到了充分的说明,金桂(区干部)、小娥以及小娥的丈夫(也是区干部),三个人对李成娘的轮番“说理”尤其是金桂,以自己的婆婆不会算账为突破口,进行一种强势的挤压,迫使婆婆放弃自己的观念,而“顺从”了金桂,也就是一种集体意识对个体意识的抹杀。

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赵树理有时候的立场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在贯彻上有些“阳奉阴违”。

赵树理只是会坚持一种善者的立场,我们或者可以称之为人道主义立场,也就是他不仅是批判落后,打倒恶势力,他也会关注到任何强势的东西都会引向另一种不公平。

四、赵树理小说体现的文艺标准
赵树理的创作从四十年代开始被确立为一种文艺方向,他的作品可成为其他作家创作好坏的标尺。

原因在于当时人们已经确定赵树理的作品政治性强,充满斗争性;再一个就是他的文本相表现方式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是最适合让农民去阅读的文本。

最主要的是他的创作符合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标准,他实践着毛泽东的文艺方针。

我们从人物的安排来看,赵树理小说对农村的压迫者、剥削者采用的是一种暴露、抗争的态度,即使有中间人物暧昧的态度,赵树理也会明确指出其思想的落伍,争取更多人去与旧势力、恶势力去斗争,这在赵树理许多小说里都有表现;对于农村的普通民众则是含有一种教育、支持的态度。

《田寡妇看瓜》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田寡妇这样一个农妇形象的塑造,批评兼教育式的说明:在新的时代,人的思想也必须跟进而不是固守陈规。

小说《求雨》也体现了种思想,通过具体的事件让农民自身认识到错误,从而进行思想上的改进。

这是赵树理小说的大主题,也吻合了延安文艺路线的标准。

其实,我们今天对赵树理的解读也不自觉的延用了四十年代的“政治第一,艺术第二”的文艺标准,当时批论界一直在关注他的的作品中那些对人物,对农
村落后事物的揭露与批判,而很少(除了专门去)研究赵树理小说的艺术性。

现在我们看赵树理的小说,发现他的小说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才使得他的小说受捧。

有人说他是一个优秀的讲故事专家,这有一些局限,好的作家不光是在讲故事,他还在去对人的内心深处挖掘,去感触。

他的小说明快里透着一种深度。

他是响应解放区的文艺要求去创作一种大众化的文学,但是又有一种思想家般的敏锐眼光去看待农村的人和事,去体察这个地方的各个角落。

这才是赵树理创作的真正的文艺标准。

五、延安文艺思想的真实践行者
从延安整风运动开始,毛泽东指出当时延安文艺界存在一些空谈,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思想方面没有真正投身于为工农兵服务的行列。

这一方面警醒文艺工作者面临着切实紧迫的任务,一方面也暗含着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观念。

赵树理本来的农民身份有利于他的这种躬行,他没有像从其他地方来到解放区的知识分子表现出来的不适应,赵树理不以知识分子自居,不会去充当一位居高临下的俯察者。

在他的创作里,没有知识分子高傲的眼光,或者是与农民相对立的身份去构思作品,他以一个老实的但又充满正能量的身份去进入农村,自己就是农民中的一个,他想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反映到书本上来,这也是读者喜欢赵树理作品的原因之一。

在《李有才板话》中我们感觉赵树理也是老槐树下一位村民,他与农民一起恨老恒元、李广聚这些欺压百姓的恶霸。

《邪不压正》里小旦、小昌对媆英和小宝的欺压,作者是给予极大的同情的,并在文章最后矛盾得到解决,体现出一种“邪不压正”的思想。

作者在自己的创作中是融入了自己的情感的,他对人物的爱憎分明地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掺半点虚假,这也是赵树理对农民的亲昵表达。

有学者认为,赵树理还扮演这“启蒙者”的角色,他的小说在为农民寻找出路,他指的具体出路不单是斗争,把地主、恶棍斗争下去,就取得了胜利。

他不是这样讲的,也没有在斗争胜利后就偃旗息鼓,他还在寻找农民除了斗争,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困难的办法。

《小经理》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赵树理发现在我们阶级斗争生活结束后,我们掌握了政权,但是我们怎样去处理面临的各方面困难和问题,赵树理在不断提出问题,又在为农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六、小结
赵树理的创作从《盘龙峪》开始到五十年代的《三里湾》,至始至终关注着
农村问题,更以一种民族的创作形式去表现了出来。

赵树理延续着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创作线路,他的内心只关注农民问题,这本身就带有一种大众化的立场在作品里。

他的作品没有宏大的叙事场面,他的视野只关注这些在农村生活上千年的农民的生活境遇,但又不像鲁迅作品里的祥林嫂的悲惨,柔石《为奴隶的母亲》中主人公无能为力境况,他是在讲新时代农民解放过程中会遇到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在新时代的到来农村风气沉滞,人们的观念还是抱守残缺。

赵树理不管他的立场还是关注的目光一直落在农民身上,他或许有政治上的理解——中国的革命要靠占绝大多数的底层农民,或许是他自己的出身让他的创作紧紧抓着农民不放手,但是他反映的农村恶势力、农民的胆小怕事、农民思想的沉旧的许多问题是我们一直要解决的,而且现在农村还一直存在这样的问题,同时可见赵树理的敏锐、远见的眼光。

在这里,我涉及到的只是他的短篇创作,也同样能感受到他的小说的极其深刻的思想性,我们说他的创作迎合了解放区的政治需求,倒不如说是为了解放区的一些政治需求而明确提出了所谓的赵树理方向。

参考文献
[1]丁帆.中国新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小全、太龙.赵树理短篇小说欣赏 [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3]陈思和.民间的沉浮——对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试性解释[J].上海文学,1994(1).
[4] 李运抟.现代中国文学思潮新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陈湖安.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史 [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2.
[6]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令狐兆鹏.谁的民间——从《锻炼锻炼》看赵树理小说的立场[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
[8] 黄修己.赵树理研究资料 [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