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皮影艺术概述及地域分类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非物质遗产皮影戏文化介绍PPT模板

中国传统非物质遗产皮影戏文化介绍PPT模板

历史记载
康熙时,礼亲王府设有八位食五品俸禄的官员专管影戏。嘉庆时逢年 过节等喜庆日子还传皮影班进宅表演。当时的北京影戏班白天演木偶, 夜晚则于堂会唱影戏,有不少京剧演员也参加影戏班演出。 据现有资料显示,北京皮影始于900多年前的辽金时期。当时,中原北 宋朝皮影艺术已发展成熟。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载:“凡影 戏……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P/P/T/模/板 XXX
目录
壹. 皮影戏简介
贰. 历史记载
叁. 各地皮影戏 肆. 文化传承
第壹章
皮 影
关于皮影戏简介
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当中的其中一种——皮影
皮影戏简介
皮影戏(影子戏,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 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表演的民间戏剧。皮影戏是中国民间
历史记载
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到现在,已 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明 代即有,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 (1508年)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 皮影戏参加了演出。
历史记载
进深清入传华另 入受代城到亭传 到农北并京先皮 宫民京形西传影 廷、皮成、入自 。市影东北河明
民已、郊北中 欢很西农涿叶 迎普城村州从 外及两,、兰 ,。派然后州 还除。后再和
• 广东皮影
各地皮影戏
生绘乐间的发皮的皮影皮陆
动画丰习基展影专影的影丰
逼、富俗因,戏业,刻地孕又古直影是遗之戏
优精方育得代在剧广存一是
雅致特,海闽民团东,的中
可,色唱陆南间。省陆潮国
观表浓腔丰语生陆唯丰州三
。演厚音民系存丰一市皮大


• 湖北皮影
各地皮影戏
湖北皮影戏主要分“门神谱”(大皮影)和“魏谱”(小皮影)两大类:“门神 谱”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的沔阳(今仙桃)、云梦、应城等地以及黄陂、孝感、 汉川等县的部分地区;“魏谱”皮影分布在鄂北和鄂西北的竹溪、竹山、谷城、 保康、远安、南漳、襄阳、随州一带,其形制及风格与陕豫皮影相似,是陕豫鄂 三地民间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

传统文化皮影戏介绍

传统文化皮影戏介绍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民间戏剧形式。

它使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这些剪影通常被涂上色彩并装上木杆以便操作。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操纵这些影人,同时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营造出浓厚的乡土气息。

皮影戏起源于西汉时期,到了唐朝开始兴盛,并在清代达到了鼎盛。

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在元代时期还传到了西亚和欧洲。

这种艺术形式拥有丰富的剧目,包括神仙道化戏、历史演义戏、民俗生活戏、爱情戏、伦理戏等,反映了各族人民大融合和各优秀文化共同借鉴的历史。

在表演上,皮影戏通过灯光照射下的皮影在亮子(即白色幕布)上演戏而得名。

皮影戏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场面景物通常由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因此也被称为“皮影”。

这些皮影人的四肢和头部是分别雕成的,用线联缀而成,以便表演时活动自如。

艺人们通过五根竹棍操纵皮影人,表演出各种动作,同时还要用说唱的形式讲述故事,这需要高超的技巧和丰富的表演经验。

皮影戏不仅在中国各地广泛流传,还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方风格。

例如,长垣皮影戏源于长垣方里乡吕庄村,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其演唱以豫北大平调为主,演出多为神话戏,如《西游记》、《封神榜》等。

制作皮影的原料主要是牛皮,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上色、固色、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在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艺术享受。

总的来说,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平面人偶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还体现了各族人民大融合和各优秀文化共同借鉴的历史进程。

2011年,中国皮影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各地的皮影

各地的皮影

电影推荐:皮影王
江南水乡海宁。艺人王大江自小昆曲科班 出身,但他对光影有特殊敏感,夜夜对着 “走马灯”在揣摩影子艺术,能用手影、 脚影表演各种人和动物。某夜,当他在月 下的江边观赏夜潮时,一只神秘的木箱被 巨浪冲上岸。箱子里装的不是金银财宝, 而是三个皮影人物,还有一本戏考《芙蓉 记》。于是一个泣神鬼、惊天地的皮影和 皮影王的故事开始了。
各地的皮影
一、陕西皮影
陕西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富 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 工巧的艺术特色。陕西皮影 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 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有势 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 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 得宜、虚实相生。
二、晋南皮影
山西皮影严谨规范, 艺术风格及工艺手段 与陕西皮影相似。皮 影的用线除了虚线、 实线之外,虚实线、 绘线及暗线的运用更 为别致 。
三、陇东皮影
甘肃的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 平凉、庆阳各县 。陇东皮 影戏大约在明清时就已经十 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 外轮廓挺拔概括;镌刻精细 流畅,重视图案的装饰效果; 着色对比强烈,活泼明快; 影人肢体部分之间的组合、 分解合理,因而表演十分灵 活,充分体现了粗中有细、 豪放有致的艺术风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唐山皮影
皮影艺术是以 民俗生活为基 础而生存和发 展的,另一方 面,皮影艺术 又深刻地反映 了丰富多彩的 民俗生活,是 民俗文化传播 的重要载体之 一。
皮影本身也是一种 极具价值的研究对 象,大而言之,它 对中国的民俗研究、 民间文学研究和历 史、美术、戏剧的 研究都具有极高的 价值。具体而言, 它也为中国传统建 筑的研究、家具研 究、室内陈设研究 和服饰、生活用品、 交通工具及兵器的 研究提供了可资参 考的形象资料。

皮影地域

皮影地域

成都影偶的分段与关节比北方影偶多。多 在头帽处分段,以便根据剧情需要更换头 冠;在手掌与手指之间增加活动关节,使 手部更灵活,更便于表演细腻的情态和高 难度的武打动作。
四川皮影的脸谱造型, 比陕西和北京更有特 色,它夸张幅度大, 注重刻划人物的性格, 尤其着力人物眼睛的 设计,如全脸是阴刻, 只将眼球和眼部的装 饰阳刻,显得目光炯 炯传神。艺术格调浑 厚、大气。四川皮影 所演剧目除历史、神 话、传说外,多为谐 剧。影人造型也多夸 张、动态滑稽、脸谱 服饰多仿川剧、很有 地方特色
陕西为代表的中国西 北部地区传统皮影, 人物造型的特点是精 细秀丽。对生、旦采 用阳刻空脸。身条纤 瘦,莲指修长。其脸 形为高额头、直鼻梁、 点红小口,细眉细眼。 面容轮廓线不涂色。 人物的长须长发常是 用真头发贴上去的。 男角靴底是前脚平后 脚翘,带有动感。
华县皮影
在华县当地,皮影又叫“五人忙” 在华县当地,皮影又叫“五人忙”。其中 最重要的是“前声”---生旦净丑都由这位 最重要的是“前声”---生旦净丑都由这位 一人演唱,有时一唱就是八个小时,唱的 同时还要打大鼓弹月琴,相当于一个乐队 的指挥。然后是“签手” 的指挥。然后是“签手”,负责操纵皮影 表演:“坐槽” 表演:“坐槽”,也叫打后台,坐在后台 的最后面,负责敲锣、打碗碗、击铙、打 梆子等5件乐器:“上档” 梆子等5件乐器:“上档”,主要负责拉二 弦琴和吹唢呐:“下档” 弦琴和吹唢呐:“下档”,主要负责拉板 胡、长号和配合签手。
北京皮影以线刻见长, 自清中叶后,在造型 上借鉴京剧,出现了 生、旦、净、丑、末 的脸谱。
四川皮影
四川皮影又叫“灯影戏” 四川皮影又叫“灯影戏”。清代极盛。四 川灯影从现存资料看,在清乾隆时期就已 十分成熟。
东路分布于川东、川北山区,影人形制多 为直线造型、刻工精细,形体高约30厘米, 为直线造型、刻工精细,形体高约30厘米, 以牛皮制成。当地人称作“渭南影子” 以牛皮制成。当地人称作“渭南影子”, 因为从陕西渭南传来之故。

中国传统文化之——皮影戏

中国传统文化之——皮影戏

中国传统文化之——皮影戏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汉朝(公元前200年),兴盛于隋唐,到公元十世纪宋朝进入极盛时代,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上已有多处皮影戏演出情景。

十三世纪传入西方。

据考证,陕西关中地区为皮影发祥地,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皮影戏”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依然流行于陕西一带,透过薄薄的一层白布让我们领略了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皮影,又称“灯影戏”或者“影戏”,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古老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

其内容和艺术效果通过灯光、幕布、唱腔以及演员手中操纵的影人表演表现出来。

所用的皮影人和皮影场景既是表演的道具,又是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美术作品。

皮影戏最早起源于哪里,有各种不同说法,起源时间也有争论,一般说法是起源于汉朝,《汉书.外戚传》记载“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

方士齐人少翁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

为作诗词:"是邪,非邪。

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6年)。

设帐幕、夜张灯烛,让汉武帝另坐他幕观看影子,已构成影戏雏形。

元代皮影戏随军传到了南亚,如波斯历史学者瑞士德·安定(Rashid Oddin,约1248—1318)曾说:"当中国成吉思汗的儿子在位的时候,曾有演员来到波斯,能在幕后表演特别的戏曲,内容多为国家的故事……"。

此当是影戏无疑。

此时不但在波斯,阿拉伯半岛受影响最大的是土耳其。

公元十七世纪,明万历年间传到土耳其后吸收其演出形式,发展为本国的影戏,同时还创造了本国很多不同性格的人物,最有名的是“卡拉格兹和哈吉瓦特”。

土耳其人很喜欢“卡拉格兹”这个人物,因此,在土耳其皮影戏还有“卡拉格兹”的别称。

现在在安卡拉等大城市里有时还举行皮影戏周专门演出。

十八世纪中叶影戏传到欧洲各国。

皮影知识点总结大全

皮影知识点总结大全

皮影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皮影的起源和发展皮影是古代中国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兴起的一种古老传统戏曲艺术形式。

据历史资料记载,早在唐代就有了皮影戏。

在宋代皮影戏进一步发展,并在元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时期。

皮影戏自元明清时期以来一直是世代传承,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且成为了少数民族中不可或缺的传统表演艺术形式。

皮影的表演以皮影戏为主要形式,它以剪影人物在白布背景上借灯光的照射,通过木偶的移动和表演者的配音和表演动作,使得观众能够欣赏到栩栩如生的戏曲表演。

在演出形式上,皮影戏主要分为北方皮影和南方皮影两大系统。

北方皮影全国最有名的是山西徐水皮影,而南方皮影最有名的是福建皮影。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皮影戏在一些地方开始衰落。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中国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皮影戏逐渐复兴,成为了当地的重要文化遗产,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二、皮影的制作工艺1. 皮影的材料皮影的主要材料是用牛皮、羊皮或马皮制成的皮影,而作为骨架的木偶主要是用董(即木胡杨)、瓦楞板和竹片制作的。

除此之外,还需要制作皮影的配套工具和设备,如灯笼、灯具、音箱等。

2. 皮影的制作工艺皮影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剪裁、绘画、立体雕刻、上漆等工序。

首先,制作皮影戏需要先将兽皮浸泡至软后,再将图案剪裁出来。

随后在兽皮上绘制图案,并用小刀将兽皮上的图案剪下,再捏成立体造型。

最后将皮影定干,上色,完成整个皮影的制作过程。

3. 皮影的保养方法皮影的保养非常重要,它对于皮影的保存和使用寿命有非常大的影响。

首先,在存放皮影的时候必须要注意防潮,避免受潮。

其次,要避免阳光直射,以免导致皮影变色或者变形。

此外,皮影要经常擦拭,定期喷洒水润养皮制品。

三、皮影的表演艺术1. 皮影的表演形式皮影戏的表演形式主要是根据戏曲剧目进行表演,表演者通过对皮影人物的配音、操纵皮影人物的动作以及变换木偶的表情来完成一场皮影戏的表演。

皮影简介中国风皮影戏介绍科目ppt课件

皮影简介中国风皮影戏介绍科目ppt课件
骨眼"。

皮 影 戏本作品由远近团队制作,欢迎下载使用,不得转卖。 的本作品由远近团队制作,欢迎下载使用,不得转卖。 演 出
皮影戏的演出
皮影戏的造型主要有人物、鸟兽、
山水等,而舞台道具的造型,也 非常巧妙,有帷幔、城寨、房屋、 亭院、车马和家具等,都呈现出 丰富的环境装饰效果。
本作品由远近团队制作,欢迎下载使 用,不 得转卖 。
皮影戏的演出
本作品由远近团队制作,欢迎下载使 用,不 得转卖 。 本作品由远近团队制作,欢迎下载使 用,不 得转卖 。

皮 影 戏本作品由远近团队制作,欢迎下载使用,不得转卖。 的本作品由远近团队制作,欢迎下载使用,不得转卖。 发 展
皮影戏的对外流传
早在公元十三世纪初叶,我国的皮影艺术 首先传入了南亚各国,其以印度、泰国、 爪哇为最盛;公元十五世纪曾传入埃及, 后于十七世纪由波斯辗转传入土耳其,十 八世纪中叶传入欧洲各国。
为了让皮影动作灵活,一个完整皮影人物的形体,从头到脚 通常有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共计十一个 部件。 头部--头包括颜面、帽、须和颈部,下端为楔子,演出本作品由远近团队制作,欢迎下载使用,不得转卖。 时插入胸上部的卡口内,不用时则卸下保管。 胸部--上部装置 卡口,皮影人头就插在那里。与胸上侧同点相钉结的有两臂, 本作品由远近团队制作,欢迎下载使用,不得转卖。 各分为上下臂两节,小臂下有手相连。 腹部--腹部上方与胸相 连,下方与双腿相连,腿部与足为一个整体(包括靴鞋在内)。 皮影人物各个关节部分都要刻出轮盘式的枢纽(老艺人称之为" 骨缝"),以避免肢体叠合处出现过多重影。连接骨缝的点叫"
皮影戏的戏班
皮影戏规模很小,但却是“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但凡要演皮影戏都必须先搭 起一个小小的戏班子。

皮影戏的概述

皮影戏的概述

皮影戏的概述皮影戏,是一种古老而有趣的中国传统艺术,属于民间戏剧的一种,通常是在黑暗的背景下,利用手工制作的皮影,通过影子的形象,来演绎故事情节,同时伴随音乐、唱腔和念白等表现手法,使得整个表演更加丰富多彩,是一种融合了戏剧、音乐、美术、文学等多样元素的艺术表现形式。

皮影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据史书记载,早在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一个名叫“鬼拜相”的表演形式,而在《史记》中也对这一形式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其中提到的“鬼拜相”便是皮影戏的前身。

随着时代的变迁,皮影戏逐渐发展壮大,尤其在明清时期,皮影戏已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娱乐形式,在民间音乐戏曲的传承中,皮影戏不断得到推广和发展。

皮影戏的制作主要是以动物皮革或薄铜板等材料为主,经过精细雕刻和处理成各种形态的角色人物和道具,并使用特制的灯光投影设备,将这些影子投射到白色的幕布上,形成生动的舞台画面。

同时,皮影戏也需要声乐表演、音乐伴奏和故事讲述等多个方面的配合来展现它的魅力。

在表现形式方面,皮影戏主要分为两种:北方皮影和南方皮影。

其中,北方皮影戏以山西、陕西、河南等地的太原、榆次、运城等地为代表,以刀口皮影技术为主要特色,角色形象逼真,动作矫健,有一定审美价值。

而南方皮影戏则主要以浙江、福建、广东等地为代表,以用金属银箔或薄铜板雕刻成的静态角色形象为主,有着精致堆积、华丽精美、线条流畅等特点。

总体来说,皮影戏是一种富有特色和传统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体现了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传承着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

它融合了汉族、蒙古族、满族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具有很高的传统和历史价值,被誉为中国国粹之一。

它既可以用于娱乐,也可以用于文化交流和传承。

由此可见,皮影戏在中国文化艺术中占有着重要地位,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民间皮影--传统文化之皮影戏知识讲座课件(共30张PPT).ppt

民间皮影--传统文化之皮影戏知识讲座课件(共30张PPT).ppt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temple fair is introduced
第 三 部 分 皮影戏特点
皮影戏特点
• 皮影造型俊俏大方,轮廓挺拔 • 镌刻精细流畅,重视图案的装饰效果 • 着色对比强烈,活泼明快 • 影人肢体部分之间的组合、分解合理, • 表演十分灵活,充分体现了粗中有细的艺术风格
第柒部分
皮影戏道具
传统文化之皮影戏知识讲座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temple fair is introduced
第 七 部 分皮影戏道具
影人
影箱
影台
皮影人用驴皮镌刻,约30cm高,多 装有影人,影人 用56尺长的板墙拼成的长方形板房。 为侧面形像,影人的头部叫“楂子”, 配备头像约400 板房前面的上半部是影幕,内部行话叫 “楂子”可以改头换面,换了“楂 个,身子80个, “影窗”,其余三面是板墙。上面用一 子”就等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物。 环境景片若干。 块苫布遮盖,留有天窗通气和放烟。
第贰部分
皮影戏起源
传统文化之皮影戏知识讲座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temple fair is introduced
第 二 部 分 皮影戏起源
中国皮影戏起源于何时,无法确知
可确定的是最迟在北宋时,中国影戏已极成熟,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尚未发展 成熟之际,宋代的影戏已能表演完整、生动的三国故事,一些记载宋人生活的 著作如《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都述及宋代(主要是 南宋)影戏的盛况,除了一些有名的艺人,南宋杭州甚至有[绘革社]的影戏组 织出现。 宋代以后至明清,影戏一直盛行,受到宫廷和民间的喜爱,普及全国各地,与 各地曲艺、语言、习俗结合,发展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影戏艺术。

关于皮影的概述

关于皮影的概述

关于皮影的概述
皮影,也称“灯影戏”或“影戏人”,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与木偶戏相类,古代统称为傀儡戏,是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

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

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

它是用牛皮、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

皮影戏的表演者在幕后操纵剪影、演唱,或配以音乐。

在过去电影、电视等等媒体尚未发达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皮影戏艺术特色简介

皮影戏艺术特色简介

皮影戏艺术特色简介
皮影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戏曲剧种。

皮影戏源于唐代,是由宫廷艺人为皇宫内院演出而逐渐流传民间的,后经民间艺人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形成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一种戏曲剧种。

皮影戏流传至今,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其中尤以陕西、山西、甘肃、河北等地最为流行。

陕西皮影戏是在陕西关中地区皮影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逐渐传至山西、甘肃和河北等地,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碗碗腔”。

陕西皮影戏音乐唱腔既有传统曲牌联唱(又称“十番”)又
有西皮、二黄、青鼓等多种板式变化。

伴奏乐器以板胡、二胡为主,同时兼用月琴、琵琶、三弦等,也有用笛子和唢呐伴奏的。

唱腔以西皮为主,它以委婉缠绵而著称于世。

陕西皮影戏最大的特色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样样俱全,它包括:道具、布景和人物造型三个部分。

道具主要有:灯(灯)、台(台板)和皮影。

布景主要有:幕布、桌子和各种道
具等。

—— 1 —1 —。

中国传统文化皮影戏

中国传统文化皮影戏
国粹 —— 皮影戏
古老精美的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是 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 民间戏剧。 表演皮影戏时,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皮影人, 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 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
• 传统皮影戏演员表演时盘腿而坐,支起影窗 ,双手操作皮影,一两个人操作全场戏,边 舞边唱。也有一人独演的,称为独角影。艺 人多才多艺,会唱会吹会拉琴会打鼓。老艺 人坐着演,双脚也不闲着,可以踢打乐器,
有些技艺高超的艺人甚至用脚也能操纵影人 。一个人唱几个角色,几种行当,如菩萨一
陆丰皮影是透明的,人
近几十年里,法国、意大利、奥 地利、德国等西欧国家掀起的中国 皮影热有增无减。目前在德国至少 有近百家国立和私人博物馆收藏着 中国皮影。
皮影戏的现状和未来
皮影戏的现状不容乐观。当年的制作和表演艺人如今都已 年逾百岁,这门精湛的技艺眼看就要失传。
皮影戏从曾经的娱乐为主,欣赏为辅向如今以欣赏为主, 娱乐为辅缓慢过渡。未来的皮影更强调与突出其静态的艺 术价值,通过场景的布置,角色的表情,丰富的色彩等, 展示着它独特的魅力。
皮影戏的幕前幕后
陆丰皮影戏:
陆丰皮影戏是我国三大皮影派系之一潮州 皮影的唯一遗存,起源于宋朝年间,早于 明清时期出现的陕甘、河北皮影。其在民 间几经沧桑,传承了古代闽南语系的基因, 又得海陆丰民间习俗的孕育,唱腔音乐丰 富,地方特色浓厚,绘画、雕刻精致,表 演生动逼真,优雅可观。
• 陆丰皮影戏以兽皮雕镂成影人,是一种集绘 画、雕刻、音乐、舞台技艺于一身的艺术。 影人、影景以牛皮制作。影人高约六寸,五 官分明,肤色透明,轮廓生动,色彩、线条

中国皮影戏的介绍

中国皮影戏的介绍

中国皮影戏的介绍中国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剧形式,以皮影人物的形象在白色幕布上表演故事情节。

它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中国皮影戏的起源、特点以及发展。

中国皮影戏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戏剧形式,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传皮影戏最早源于战国时期的齐国,当时人们用兽皮或纸张剪成不同形状的人物,通过灯光的照射将其投影在墙上,进行表演。

后来,皮影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成为人们娱乐、传播文化的重要方式。

中国皮影戏的特点之一是使用纸制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都是由艺术家手工剪纸制作而成,每个形象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这些人物形象有丰富的表情和动作,能够生动地表达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此外,皮影戏还使用了光影效果,通过灯光的照射,使人物形象在幕布上产生动态的变化,增强了戏剧效果。

中国皮影戏的故事情节丰富多样,内容涉及历史、神话、传说等各个方面。

其中,常见的经典故事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

这些故事情节经过艺术家的改编和表演,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引人入胜。

通过皮影戏,观众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皮影戏的发展受到了现代科技的影响,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逐渐被机械生产取代。

现在,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电影等媒体形式观看皮影戏,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了解和学习皮影戏。

虽然现代化的影视技术给皮影戏带来了一些变化,但传统的皮影戏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总的来说,中国皮影戏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戏剧形式,它通过纸制的人物形象和灯光的照射,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也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方式。

希望通过更多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皮影戏,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民间皮影艺术概述及地域分类

中国民间皮影艺术概述及地域分类
上图是戏文“穆桂英”一折,人物形象雕刻细腻,桌椅道具花纹繁密,设色古雅,场面颇为壮观。
三、山 西 皮 影
山西的皮影早在我国宋代就广为传播。由陕西传入,兴 于 清 代,主要集中在晋中孝义地
区和晋西南地区,尤其晋南地区最为普及。
皮影多以牛皮为料雕镂而成,造型极为丰富,从天上到地下,从人物到走兽飞禽无所不有。皮影以平面曲线构图,人物全为正侧面形,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俱全,与戏剧脸谱、服饰相似,表演时挑签人以三根小棍操纵皮影人物的身躯及四肢,借助灯光把影象投射在“纸窗”或“纱窗”上,看起来别有一番风趣。
陕西皮影历史悠久,是皮影发源地,皮影在陕西又叫 影戏 影子戏 ,几乎遍及陕北 陕南及关中各地。陕西皮影的传统剧目以文武兼备的神话剧为主,如《西游记》及《封神演义》等。陕西皮影是用牛皮或上好的驴皮经过呀磨、水泡使其透明后加以雕刻和彩绘而成,所以也叫“牛皮影子”或“驴皮影子”。影子的造型,继承并融汇了汉代画像石的宏大气派,宋代院体画的精致工丽、民间剪纸的装饰纹路、民间绘画的意象表现,传统国画的散点透视,从而形成了造型丰满、线条利落、色彩鲜艳的特点。
山西皮影戏可分为纸窗皮影戏和纱窗皮影戏。它们虽同属影戏,但音乐唱腔、唱本故事、操作技巧、影人造型等都有较大的区别,各具个性特色。
(这部分视时间而定取舍)(纸窗皮影戏是晋中、吕梁一带土生土长的影戏剧种。早在元代孝义一带已有影艺世家,流传于孝义县、汾阳县、灵石县、介休县、平遥县、沁源县等地。纸窗影戏是用纸做屏幕,艺人在纸窗后操纵影人表演,同时由小唢呐为主的吹腔音乐——“皮腔”伴奏。纸窗影戏多为神话故事,如《西游记》、《八仙闹东海》、《封神榜》,一部就有28本之多。还有诸如《上昆仑》、《对金鞭》、《绝龙岭》等。后期纸窗影戏把纸屏幕改为纱屏幕,吸收其它剧种的营养,衍生出了故事性强、曲牌丰富的新戏曲,如《霍青气》、《五鼠山》等。这样纸窗影戏注入了内容新颖,现实性强,符合群众欣赏趣味的故事戏曲,从而推动了影戏的发展。

皮影戏中国民间艺术

皮影戏中国民间艺术
动自如,呈现出生动的表演效果
3
皮影戏的剧目和表演形式
皮影戏的剧目和表演形式
皮影戏的剧目通常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 和神话故事等,如《三国演义》、《西游记》 、《白蛇传》等经典作品都被改编成了皮影戏 。在表演形式上,皮影戏有单人表演和多人表 演两种形式。单人表演时,一个人负责操纵皮 影形象和演唱;多人表演时,则由多人协作完 成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 活方式和娱乐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然而,许多人对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 仍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例如,在一些地方建立了皮影戏博物 馆和传习所,培养年轻一代学习皮影 戏的技艺和文化内涵
传统的皮影戏已经不再是现代人主要 的娱乐方式之一
为了传承和发展皮影戏这一民间艺术 瑰宝,中国政府和许多民间组织积极 开展保护和传承工作
皮影戏中国民间艺术
目录
-
1 皮影戏的历史 2 皮影戏的制作 3 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 4 皮影戏的国际影响 5 皮影戏的未来展望
皮影戏中国民间艺术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 或"灯影戏",是中国民 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其 历史可追溯至西汉,兴
于唐朝,盛于清代
这种艺术形式借助灯光 将雕刻精良、造型各异 的驴皮或牛皮剪影映照 在屏幕上,配以音乐和 歌唱来表演故事,被认 为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
皮影戏的历史
夜中微有风采之度 帝因披卷辍笔而下曰:'月宫清冷女儿寒 '乃探笔于这句下题云:'知臣贾伟写 '#34; 这是关于皮影戏最早的文字记录 在唐代之后,皮影戏在中国各地流传,并发展出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色。这种艺术形式常 常在庙会、节庆等场合表演,深受人们喜爱 到了宋代,皮影戏的制作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宋代皮影戏制作精细、雕刻传神、剧目丰富 、表演生动。此时,皮影戏的流传范围已经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表 演艺术之一 元代时期,皮影戏被传入欧洲。在欧洲,皮影戏被称为"中国影子戏",它曾是17世纪欧洲 宫廷剧的保留节目 明清时期,皮影戏的发展达到了高峰。这一时期的皮影戏制作更加精美、表演更加丰富、 剧目更加多样。皮影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

皮影美术知识点总结大全

皮影美术知识点总结大全

皮影美术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皮影的历史皮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皮影表演,到了唐宋时期,皮影艺人开始用布代替皮革来制作人物,这样就减少了成本,也使得皮影艺术更加容易流传。

明清时期则成为了流行的戏曲形式,传播到各地,发展出不同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二、皮影的类型1. 国家级皮影剧种:皮影剧是一种以皮影为表演媒介的戏曲形式。

中国有着多种不同的皮影剧种,其中以北京皮影、山西皮影、河北皮影和甘肃皮影为代表。

这几个地方的皮影剧种被列为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 以手工为主的传统皮影剧种:这类皮影剧种的制作主要依赖手工技艺,如北京皮影和山西皮影。

3. 以机械化制作为主的现代皮影剧种:现代皮影剧种的制作主要依赖机械化生产,如河北皮影和甘肃皮影。

三、皮影的制作工艺1. 皮影的材料:皮影的主要材料是精制的羊皮或者其他动物的皮革。

制作皮影的皮革需要经过特殊的加工工艺,才能够达到适合表演的效果。

2. 皮影的剪裁:皮影的剪裁需要使用精细的剪刀和精细的工艺,根据人物形象的特点来剪裁出不同的形状和轮廓。

3. 皮影的上色:皮影需要经过精细的上色工艺,才能够表现出清晰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表现效果。

传统的上色工艺主要使用的是颜料和矿物质颜料。

4. 皮影的细节处理:在制作皮影的过程中,需要对细节部分进行精细处理,如头发、面部表情、服饰装饰等。

4. 皮影的操控:皮影的操控是表演皮影戏的关键,艺人需要通过手法和技术来操控不同的皮影,使得它们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动作和情感。

四、皮影的演出特点1. 反映生活,鲜活形象:皮影剧在表现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时,往往能够以非常生动和鲜活的形式,展现出人物的性格、情感和生活境况。

2. 叙事性强,节奏紧凑:皮影戏在表演过程中,往往以紧凑的节奏和叙事形式来进行表演,使得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

3. 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皮影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往往融合了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使得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享受到多重艺术享受。

皮影艺术

皮影艺术
2.2内容创作过程中的审美取向
唐山皮影反映的故事内容绝大部分是以稗史、传说为基础,宣扬一种惩恶扬善、携手团圆的美好愿望。如:脍炙人口的传统剧目《五峰会》,是“老四大部”影经之一,其思想性被历代皮影艺人深入研究后加以肯定。《五峰会》由《乾天剑》、《保龙山》、《平西册》三个单出组成,描写得是宋朝的故事,歌颂了老英雄曹克让全家人爱国爱民的品质。作为传统剧目的代表,其生动的文笔、优美的唱词充分体现了皮影艺术的独特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皮影艺术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和生产制作活动过程,它包括两个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方面:一是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观察、总结和审美认识;二是运用物质材料和技艺手段将种审美认识表现出来,使其物质化、可视化,再加上在舞台上的表演,皮影艺术的价值就会被真正体现出来。皮影艺术价值完美的体现应该是:首先由对生活的审美认识上升到审美再现,最后再运用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体现在制作成实物的皮影艺术作品上,通俗一点说就是:以丰富的生活感受为起点,经过精神思想的创作活动到实物作品的传达活动,最终体现为综合艺术形态的视觉艺术作品。 任何一门艺术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都是艺术种类不断多样化的过程。这根源于客观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审美感觉能力的丰富多样,以不同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方式来反映不同的对象,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艺术世界,使人类的视觉和听觉审美能力得到极大发展。多少年来皮影艺术在满足人们娱乐的需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传播文化知识等方面,一直起着积极作用。它不仅在国内有着较大的影响,还曾不断地流传到国外。目前,全国都在挖掘、搜集、整理和研究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唐山皮影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遗产尚有许多丰富内涵有待挖掘。在皮影的方寸之间俗与雅、美与丑、古与今的交融尽情展现,我们期待着它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皮影人物装扮

皮影戏——民间艺术常识(十五)

皮影戏——民间艺术常识(十五)

皮影戏——民间艺术常识(十五)皮影戏——民间艺术常识(十五)皮影,又称灯影,以在灯光照射下用兽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

【皮影戏的概述】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河南、山西农村,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元代时,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

其制作过程是:首先,将皮子泡制、刮薄、磨平,然后,艺人们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用各种型号的刀具刻凿后,再涂抹上颜色。

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时也用阴刻。

绘画染色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

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

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

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有10厘米左右。

皮影人的四肢和头部是分别雕成的,用线联缀而成,以便表演时活动自如。

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

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

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

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

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

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所以深受人民的喜爱。

在皮影戏盛行的地区,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驴皮影。

发祥于中国陕西,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

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艺术手段,对电影的发明和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先导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座一中国民间皮影艺术概述及地域分类一、概述1、皮影的起源及发展: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发祥于中国陕西,据史料考证,西汉宫妃抱太子在窗前玩耍,巧剪桐叶做人行,映在窗上表演,这便是皮影的雏形。

陕西老人称皮影为“隔帘说书”,说明皮影原是在说书的基础上配上影人与曲艺久而久之从说书逐渐转变成影戏。

皮影戏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宋代民间十分流行,已能表演完整生动的三国故事,元时传入西亚,并远及欧洲。

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可以说“皮影是中国最古老的动漫,比西方最早动漫的出现还早几百年呢”2、概念: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统称。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属傀儡戏的一种,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有电影始祖之美称。

皮影的表演由“演”和“唱”两部分组成,“演”是指用竹子操纵皮影在幕后的灯光下进行表演,俗称“灯底下”。

“唱”则由一个人包揽剧中生、旦、净、丑各叫色的全部唱段和道白。

加上乐队伴奏,同时也进入剧情、配合默契融为一体。

皮影戏中的人物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雕刻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皮影中的“影人”,是用驴皮、牛皮或羊皮雕簇而成,由头楂、影身两部分组成。

头楂插在影身的颈套里,根据角色的需要任意更换,与影身组合成各种扮相、形态各异的影人。

演出时,影人在表演艺人的操纵下,靠灯光透射映现在屏幕上,随着乐器伴奏和唱腔的配合,而成为栩栩如生的戏剧表演形式。

皮影造型与民间剪纸有一定联系,皮影真正的原创价值在于:它不是对物写生,而是凭艺人对生活的认识与体验,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理想化的形象。

中国的皮影艺术,是一门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舞台、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

具有浓厚的民间气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3、地域分类皮影在我国分布很广,其造型风格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各地皮影造型又因文化、历史不同,各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如山西皮影精美华丽、四川皮影浑厚质朴、云南皮影稚拙可爱等,这些不同流派的皮影,他们共同造就了我国皮影艺术的造型之美。

皮影表现题材广泛,从深化的上天入地,到历史剧的文戏武斗,从天上的灵霄宝殿,到人间的相府帅帐,无不在皮影戏中得到充分表现。

其中以陕西、山西、河北省的皮影最为有名。

二、陕西皮影陕西皮影历史悠久,是皮影发源地,皮影在陕西又叫影戏影子戏,几乎遍及陕北陕南及关中各地。

陕西皮影的传统剧目以文武兼备的神话剧为主,如《西游记》及《封神演义》等。

陕西皮影是用牛皮或上好的驴皮经过呀磨、水泡使其透明后加以雕刻和彩绘而成,所以也叫“牛皮影子”或“驴皮影子”。

影子的造型,继承并融汇了汉代画像石的宏大气派,宋代院体画的精致工丽、民间剪纸的装饰纹路、民间绘画的意象表现,传统国画的散点透视,从而形成了造型丰满、线条利落、色彩鲜艳的特点。

陕西皮影的制作,着重强调轮廓的严整洗练,有意加强了人物的身材比例。

并在腰、膝、肩、肘、腕等部位都装置了轮盘式关节,在持感杆者的操纵下,动作自如,情趣十足。

尽管皮影的人物头部只限于制作正侧面,但在经验丰富的雕刻师的刻刀下,仍创造出无数不同性别、年龄、身份、性格的头谱。

尤其是车马仪仗、亭台楼阁,尽管只是在平面皮革上刻制,但确有着强烈的立体感。

陕西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

陕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有势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

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

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也美,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图中的出行图,主体人物突出,皮影中的戏楼无论在色彩上还是造型上都较之仪仗人物醒目,线条的细密繁复、疏密层次以及工艺的细致都可见一斑。

陕西皮影风格独具,造型风格有东西路之分。

东路一派主要在咸阳以东,华县华阴渭南大荔一带,以碗碗腔皮影为代表其影人形制小巧,约28厘米左右造型夸张大胆,变化巧妙,生旦角色鼻尖口小,秀婉妩媚,以平眉、立眉显示文武角色;男性角色多豹头深目,女性角色则妖媚秀丽。

东路皮影以华县制作的最为突出。

其特点是:刀工精细、线条明畅,设色艳丽,所雕帝王宫殿、佳人绣阁、才子书房、军营帅帐、桌椅门窗、花木怪石,无不逼真;文臣武将、才子佳人、工农兵商子、男女老少形象生动,维妙维肖。

西路一派分布在咸阳以西的宝鸡陇县一带以弦板腔皮影为代表影人形制较大,约40厘米,头脸多刻通天鼻梁图案花纹简明大方。

西路皮影以凤翔皮影最为突出,其特点是:规格偏大,身体各部位比例协调,造型优美大方。

设色艳丽特殊,所采用的过渡色独具特色,各种颜色由深至浅,或由浅至深过渡的相当和谐。

采用拉刀刻制,所刻皮影不仅刀路光滑,而且线条极为流畅,立体感特别强,形象生动、惟妙惟肖。

华县皮影为陕西东路皮影之代表,陕西华县是中国皮影的发祥地,被誉为“皮影之乡”。

华县地理条件优越,手艺行业发达,其繁荣的经济、悠久的文化、滋养了民间的皮影艺术,皮影艺术反过来又丰富了民间的文化生活,而在民间世代相传,形成自身独特的地方色彩和风格。

它的艺术形象集中概括了北方民族纯朴勤劳的气质和关中人民敦厚秀美的形象。

皮影艺术在华县沿袭不衰,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大戏不易演出的山区和塬区,唯皮影演出方便,它正好适应了华县特殊的地理条件。

一班戏由五人组成,车推筐背即可携带全部戏具。

在巷道庭院都可搭台演戏,既简单又方便。

村社庙会庆贺或结婚,过寿、婴儿满月一般都习惯演出若干场皮影戏。

华县皮影的制作,以上等牛皮为原料,经刮、磨、刻、染、熨、缀等20余道工序精工细作而成,精心制作,做成各种人物、桌椅,山水鸟兽等形象。

影人的造型小巧玲珑,高约35厘米,以正侧面为主,雕刻刀法以镂空为主,结合传统的绘画线描形式其线条利落丰满。

其作色采用传统绘画工笔重彩方法,色彩鲜艳,以镂线分色,用固有色平涂分填,多次烘染,用大红大绿作强烈对比,镂线计白,自然调和,绚丽谐调,简洁明快,精致高雅。

华县皮影不仅雕刻工艺缜密,色彩明快醒,而且风格古朴高雅,民族色彩浓郁,不仅可以用来表演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上图是戏文“穆桂英”一折,人物形象雕刻细腻,桌椅道具花纹繁密,设色古雅,场面颇为壮观。

三、山西皮影山西的皮影早在我国宋代就广为传播。

由陕西传入,兴于清代,主要集中在晋中孝义地区和晋西南地区,尤其晋南地区最为普及。

皮影多以牛皮为料雕镂而成,造型极为丰富,从天上到地下,从人物到走兽飞禽无所不有。

皮影以平面曲线构图,人物全为正侧面形,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俱全,与戏剧脸谱、服饰相似,表演时挑签人以三根小棍操纵皮影人物的身躯及四肢,借助灯光把影象投射在“纸窗”或“纱窗”上,看起来别有一番风趣。

山西皮影戏可分为纸窗皮影戏和纱窗皮影戏。

它们虽同属影戏,但音乐唱腔、唱本故事、操作技巧、影人造型等都有较大的区别,各具个性特色。

(这部分视时间而定取舍)(纸窗皮影戏是晋中、吕梁一带土生土长的影戏剧种。

早在元代孝义一带已有影艺世家,流传于孝义县、汾阳县、灵石县、介休县、平遥县、沁源县等地。

纸窗影戏是用纸做屏幕,艺人在纸窗后操纵影人表演,同时由小唢呐为主的吹腔音乐——“皮腔”伴奏。

纸窗影戏多为神话故事,如《西游记》、《八仙闹东海》、《封神榜》,一部就有28本之多。

还有诸如《上昆仑》、《对金鞭》、《绝龙岭》等。

后期纸窗影戏把纸屏幕改为纱屏幕,吸收其它剧种的营养,衍生出了故事性强、曲牌丰富的新戏曲,如《霍青气》、《五鼠山》等。

这样纸窗影戏注入了内容新颖,现实性强,符合群众欣赏趣味的故事戏曲,从而推动了影戏的发展。

碗碗腔纱窗影戏是明末清初由陕西传入山西的。

碗碗腔影戏用纱做屏幕,易摆设景物道具,也不易被灯燃着。

影戏节目故事新颖,投合群众审美情趣。

如《璧成珠》、《女中孝》等。

碗碗腔影戏由于有很多优点,历史上又有秦晋之好的人文环境,很快在山西各地繁衍、发展。

大体分布于晋南的新绛、侯马、曲沃,晋中的平遥、介休、祁县、太谷、灵石,吕梁的孝义、汾阳、文水,晋东南的沁源县等地。

碗碗腔演奏中始终有一碗碗状铜铃参与,因而得名。

纸窗影人物和纱窗影人物造型各有其特点:纸窗影人粗犷淳朴,属具象形的夸张变形,通常大额头,头饰后倾,身段比例适中,图案组织简练。

纱窗影人玲珑剔透,精巧细腻,更富装饰性。

头饰倾上,采用阴雕、阳雕,或阴阳合雕的技法。

繁而不乱,简而不疏,造型粗犷,色彩简练,脸谱多变,如同舞台脸谱服饰。

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加强了可视性的效果。

如铠甲,纸窗影人铠甲箭壶、令旗、尚在臀侧部。

而纱窗影人铠甲已升到背部成靠旗,皮靴也演变成舞台厚底靴。

如脸谱,纱窗影人趋向装饰性的刻画,纸窗影人趋向具象性的夸张。

生旦脸谱,纱窗影人多为空脸、大额头,紧靠鼻下的小嘴是区别外地皮影的最大特点,不像河北皮影的生旦是“通天鼻子月弯眉”。

生角的眉是平的或上竖,旦角下弯,男女生旦形象变化不大,区别主要靠各种头饰的变化。

纸窗生旦脸谱,实脸空脸都有,未受戏剧化、脸谱化的影响。

明末山西纸窗皮影人图中两个影人,系《封神演义》传统剧目中两个角色;右《大战汜水关》中的韩荣;左:《大破诛仙阵》中的老子。

此外,纸窗影人木杆较粗,装配在影人胸部,表演动作依靠影艺人手指捻动。

纱窗影人多用竹竿,装配在后肩的一点上,能转身,表演靠影艺人的腕功,这也是纱、纸窗影戏的不同。

)((这部分视时间而定取舍)山西皮影,分为南北两路。

南路皮影,南路即晋南皮影,分布在候马、运城、临汾、新锋、曲沃等地,。

北路皮影,即晋中皮影,以广灵、灵丘、代县、浑源等地为代表。

南路皮影,受到陕西省皮影流派中东路流派的影响,皮影作品形体小巧玲珑,影人高约33 厘米,刻工精细,装饰性强,而且色彩简练明快;北路皮影,受北京西派皮影的影响,作品的形体略显肥大,刻工缜密而且精细,色泽明快艳丽。

山西皮影严谨规范,艺术风格及工艺手段与陕西皮影相似。

山西的皮影沿袭了陜西皮影的制作方法,材料是以泡制过的牛皮为主,在风格造型上,也与陜西东路皮影一脉相承,生旦头部的刻画是小脑门,高鼻子、小嘴、凤眼与立眉平行。

刻工精细、色彩艳丽,与陜西的镂雕技艺争相媲美。

图中影人为正旦,俗称"青衣"。

主要扮演庄重的妇女,如《三击掌》戏中的王宝钏,《桑园会》戏中的罗敷女,《二进宫》戏中的李艳妃等。

影人造型端庄素雅,刻工精美。

山西皮影的用线除了虚线、实线之外,虚实线、绘线及暗线的运用更为别致。

虚实线常用于皇宫贵族的建筑、摆设、衣饰等,显得富丽堂皇;绘线以墨线代刀,在难以雕镂的微小装饰物上描绘,细致精彩。

使用的颜料大多是艺人们自制的大红、大绿、杏黄等,色彩鲜艳明快、清雅大万,耐蚀而且长久不变形。

《拾玉镯》为传统戏曲,剧情描写的是陕西世袭指挥傅朋游孙家庄偶遇少女玉娇,两人互生爱慕,傅朋赠玉娇一只玉镯,玉娇羞不敢受,傅朋乃遗玉铸于地,被玉娇拾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