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乌托邦—赛珍珠《大地》中的中国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寻乌托邦

——赛珍珠《大地》中的中国形象

【摘要】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曾经把这样的一段话赠予了一个女性:她曾经生活在中国人当中,与他们共度所有的兴衰变迁,共度丰收年景和饥荒年头,共度革命的流血和暴动,共度乌托邦的谵妄。她就是赛珍珠,一个再现中国历史的美国人,生活在中国的四十多年让她见证了这个国家民族的形象,于是《大地》就应运而生了,这部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乌托邦式的文本既帮助西方人了解中国及中国形象,同时通过作品也昭示了对乌托邦的追寻和向往。

【关键词】乌托邦赛珍珠大地中国形象

地理的大发现让中国和中国形象开始进入西方人的视野,由对大中华帝国的向往和崇拜到打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中国的形象一直在西方人的眼中千变万化。1784年,美国的“中国皇后号”(Empress Of China)商船首行中国,揭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序幕。从《马可·波罗游记》、《大中华帝国志》、《中华帝国通史》等等至赛珍珠的《大地》,无一不是描述中国的著作,可是没有一部作品能像《大地》一样真实的再现当时的中国——乡土中国,可是这毕竟大部分又只是一个美好的想象,一个看起来那么真实的“Utopia”(乌托邦)。

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的末尾表示,“乌托邦”与其说是可以期望的理想,不如说是心之向往的空想。周宁也在《孔教乌托邦》中对其做了一个解释:乌托邦式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感受到紧张与不满并试图消解或缓解紧张与不满的产物。它可以表现为对美好未来的幻想与向往,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感伤的恋旧的倾向。赛珍珠在《大地》中追寻的始终是一个自我意义上的乌托邦,她从王龙的发家史表现自己对善的肯定,对只要努力就有回报的正确认识,而这又恰恰符合了柏拉图《理想国》所设定的乌托邦的第一要素“性善论”的伟大。但实际上当时的中国社会现实与作者所描述出来的并不完全相符,也就是说当时中国的社会历史环境与面临的困境决定着作者其实是在一片贫瘠的大地上追寻一个不切实际的乌托邦,而这个乌托邦同时又承载着作者自我认知里的中国形象。但是二战之后,美国经济萧条,人们失去了生活的追求和重心,消极面对社会生活,这时候就急需要像王龙这样坚忍、善良的农民来鼓励他们走出困境。于是赛珍珠的《大地》就由非现实转为现实,具有现实的乌托邦意义,一个具有乌托邦式的想象的中国形象。“后启蒙时代我们看到完全不同的两种中国形象:一种是政治视野内的东方专制帝国,一种是审美视野内的道德与自然的乐园。一种是政治意识形态叙事,一种是审美的田园牧歌式想象。”①毫无疑问,赛珍珠追求的正是田园牧歌式的乌托邦生活,也就是所谓的乡土生活。在她所向往的乡土生活中,她把自我认知中最美好的中国形象一一嵌入了原本没有生命的死物当中,使他们具备了乌托邦的真实。

一、与土地紧紧联结的生命

古老的中华民族一直奉行着这样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土地是生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拥有了土地,最后才会拥有一切。土地是《大地》的主

①《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周宁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P219

题,是赛珍珠的乡土乌托邦得以存活的根本。“土地是农民们的命根”,他们各种生活的需要,都要直接或者间接的从土地中获取,土地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最后的归宿。因此,农民们必然眷恋着这片土地,不到万不得已时,绝不会离开这片土地。而这种情缘就是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认为的“乡土本色”,也是赛珍珠致力于向我们表达的“乡土乌托邦”所呈现的中国形象最为根本的东西——土地与生命紧紧联结。“厨房和住屋一样用土坯盖成,土坯是用他们自己田里挖的土做的,房顶上盖着自家生产的麦秸。他祖父年轻时用他们自己田里的泥土垒了一个灶。”②这是《大地》的开篇赛珍珠为我们呈现的农民王龙的家的模样,在中国农村的每个家族、每个家庭里,土地一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每个中国农民的生命和生活的基础都寄托在土地里。朴实的农民们在黄土地上辛勤的劳作,在阳光下长期的生活,久而久之,形成了和黄土地一样的黄褐色的皮肤,他们顿时与土地融为一体,好像是用泥土塑成的。王龙的妻子阿兰在田地里默默的干着农活,“她满头大汗,一脸泥土,她像个土人,浑身成了和土地一模一样的褐色。”③对土地的崇拜让王龙走上了富裕之路,只有土地才能给予他真正的释放和归宿。当他最初借由土地产出的粮食站到了一些余钱之后,马上购买了黄家大院的土地,即使到了灾年,家里都揭不开锅,趁火打劫的叔叔带着一帮人要来廉价买地是,王龙愤怒的叫道:“我绝不卖地,我要把田里的泥土,一块一块的挖起来给孩子们吃,等他们死了,我就把它们埋在田里,我和老婆,甚至我的老爹,我们都要死在这块给我们生命的田地里。”即便是南下乞讨,也动摇不了王龙坚决不买地的决心,因为他知道,只要拥有土地,就有希望,所有的一切都会回来的。当他意外发了财回到家乡也是买地,看到了土地,他充满了力量,“好长一段时间,王龙似乎不想见任何人,只想单独和她的田地呆在一起。”④土地给了他财富,当他与土地失去连结而迷恋妓女的时候,他不仅失去了与土地融为一体的黄褐色皮肤,失去的更是自己的本性。当洪水退去,他又欣喜若狂的回到了土地里,“疲倦时,他躺在田地上睡大觉。大地的健康气息渗入他的肉里去,治愈了他的病。”⑤王龙是一个典型的初民,抱着单纯的信仰,单纯的过着生活,他靠着土地吃饭对于大地的崇拜让他达到了精神和自然的强有力的共鸣,看到稻麦循着天时在田里自生长而枯萎,王龙也在自己的田地里过完一生。赛珍珠的诺贝尔获奖词中认为王龙是用耕田里的褐色泥土做成的,他怀着一种虔诚的快乐,把他的全部精力都花费在土地上。他和土地是不可分的,两者随着他平静地迎向死亡而重新整为一体。王龙的一生都没有离开那亩土地。赛珍珠将人的生死、繁荣与衰落投视在土地上,把人与土地的生死相依的关系这一永恒的主题展现于《大地》之中,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现了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社会风貌。⑥

1931年3月7日《星期日纽约论坛》在《大地》书评中写道:《大地》不仅仅是中国,而是任何一个地方人与土地的根本斗争,这种斗争在中国之所以更富戏剧性,完全是因为那里的人单凭意志而斗争,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援助。中国农民根深蒂固的土地情结值得他们为之奋斗一生。而这种执着不懈的追求又恰恰符合了当时西方的审美想象,他们经历了残酷了二战,经

②《大地》赛珍珠著王逢振韩振凯译漓江出版社1988 P4

③《大地》赛珍珠著王逢振韩振凯译漓江出版社1988 P28

④同上P78

⑤同上P125

⑥《赛珍珠和她的〈大地〉》尚营林郭英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